第3節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 作者:羅青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吃過早飯,李子恆和進寶在院子裏收拾箱籠。
桂花樹旁係了一頭老牛,老牛神態悠然,低頭吃草料。
李乙要帶李子恆去縣城周圍的鄉間販貨,留下李綺節看家。因李綺節年紀小,李乙想托間壁周桃姑過來照看。
李綺節連忙道:“我又不出門,等阿爺和哥哥走了,我就關門閉戶,老老實實待在家裏。進寶和寶珠都在家陪我,何必麻煩人家?”
周桃姑現在恨她入骨,估計正躲在家裏紮小人詛咒她呢。這時候把周家人招到李家來,不是自討苦吃嘛!
李乙到底放心不下,讓寶珠盛了一簍子蜜棗,自己提了一筒桂花酒,去了間壁孟舉人家,請孟娘子幫忙。
孟娘子原本不大情願,但看李乙帶了桂花酒和蜜棗,馬上堆起滿臉笑容,一口答應下來,“李相公放心,三娘那邊要是有什麽不妥,隻要對著牆頭喊一聲,我立馬就能聽見。”
李乙出門之前再三交代進寶和寶珠,不管誰來敲門,都推說家裏沒人,等他夜裏迴來再作計較。
李綺節暗暗翻了個白眼:這個時代就是這點不好。女人必須三從四德,謹言慎行。家中男人不在的話,婦人必須鎖好門窗,不能隨便出麵見客,否則會惹人閑話——哪怕那來客是娘家那邊的親戚,照樣得要避嫌。
等李乙和李子恆前腳趕著牛車出去,進寶立刻關上大門,插好門栓。
李綺節讓寶珠去燒熱水香湯,預備沐浴。這幾天發髻有點癢,正好趁著今天洗了。
不然李乙在家又得念叨。
李乙倒不是嫌李綺節費柴費水,而是怕鄰裏人家看見,會在背地裏胡亂編排她。
潭州府的規矩,不管男女,都不能經常洗頭,頭發油膩也不能洗。
李綺節私下裏琢磨:難怪這個時代的男人女人都要戴頭巾,簪鮮花呢!不然人人披著一頭油膩膩的長發,人還沒走近,就一股子味,誰受得了?
頭巾和包頭造型美觀,還能遮住油膩的長發,簪花可以掩飾氣味,茉莉刨花水在定型的同時,也能祛除異味。
至於那些簪子、金釵什麽的,正好用來撓癢癢,想撓哪裏撓哪裏,還不會弄亂發型。
李綺節才不管那些老祖宗的忌諱,隔個三五天就洗一次。不管李乙怎麽苦口婆心地勸,她都不管。
寶珠卻是如臨大敵,在院子裏燒水的時候,一直左顧右盼,生怕被人瞧見。
李綺節有點鬱悶:不就是洗個頭嘛,還得偷偷摸摸,跟做賊似的!
她的頭發又厚又密,拆掉發髻披散下來時像道潑墨瀑布。洗了之後*的垂在肩頭,寶珠拿著幹布巾費勁絞了幹天,都沒絞幹。
進寶在灶房燒爐子,燒得灶台邊熱烘烘的。
寶珠手執桃木梳,梳齒上蘸了桂花油,一點一點把李綺節半濕的長發慢慢梳通,挽了個鬆鬆的發辮:“三娘去爐邊烤烤,才病了一場,吹不得冷風,不能用扇子扇,隻能慢慢烘幹。”
李綺節踏著一雙枹木屐,踢踢踏踏走進灶房,沒有吹風機的年代,就是這麽麻煩。
她坐在灶台邊的小杌子上,盡量靠近爐子,能聽到頭發上的水汽一點一點被烘幹的滋滋聲。
她發間騰起一陣陣白色蒸汽,香煙嫋嫋,仿若仙境。
寶珠看見,笑嘻嘻道:“跟年畫上的神仙似的!”
才說說笑笑,忽然聽到進寶打開院門,在院子裏和人說話的聲音,寶珠皺起眉頭:“官人不在家,進寶怎麽讓人進來了?”
支起窗屜子,探出頭去看了看,“咦?孟娘子也在。”
迴頭朝李綺節道:“三娘別出聲,我出去看看。”
李綺節挪到木門後邊,聽見寶珠在外頭和人寒暄,先是孟娘子說話的聲音,然後聽一個婦人直接道:“三娘在屋裏頭?客人都來了,怎麽不出來相迎!”
寶珠賠笑道:“官人不在家,三娘不敢莽撞。”
那婦人似笑非笑,“這時候倒是曉得規矩了。”
李綺節歎口氣,知道避不了,幹脆施施然走出房門。
她沒來得及換衣裳,隻穿著一件家常縹色小緊身兒,底下著一條玄色闊腿綢衫褲,腳下穿枹木屐,一頭濃密墨發還未烤幹,雲鬢鬆散,挽在肩頭。
她原本就生得秀淨妍麗,年紀也小,加上前些時日一直臥病在床,又才洗澡,瞧去愈加弱不禁風,眉眼之間,俱是慵懶之態。
婦人一見李綺節這副弱柳扶風的風流模樣,便直皺眉頭:“三娘,你年紀不小,也該學學規矩了!”
這婦人是李家的遠親,楊家的大少奶奶,因她娘家姓高,親戚都叫她高大姐。
楊家和李家是世交,祖輩連著親。李子恆和李綺節管楊老爺叫表叔。
潭州府盛產茶葉和絲綢,縣裏許多人家都以采茶或是養蠶為生。
楊家既種茶,也養蠶,老家鄉下綿延十幾裏的荷田、茶山,全都是他們楊家的。
李綺節初來乍到時,還隻是個四五歲的小娃娃,那時候李家已經和楊家訂親了。
也就是說,高大姐是李綺節的未來婆婆。
☆、第4章 纏腳
李綺節曾經試著和李乙提過對楊李兩家這樁娃娃親的不滿。
奈何李乙看著脾氣寬和,實則是個古板性子,堅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道,既然已經立下婚約,就絕不能隨便失信於人。
哪怕楊家大郎楊天保是個不學無術的浪蕩紈絝,李乙也會押著李綺節出嫁。
除非李綺節豁出去找個情郎私奔,否則李乙絕不會允許她悔婚。
好在楊天保那小子還算規矩,長得也周正齊整。他是個童生,自開蒙之後一直跟著先生念書,很少出遠門。楊家一心想讓他走科舉、博功名,對他的看管很嚴。
李綺節見過楊天保幾次,對這個未婚夫的印象還不錯,暫時沒有找人私奔的想頭。
幾年前,楊家忽然走了大運,族裏出了一位響當當的舉人老爺。舉人老爺雖然沒有再進一步考中進士,但因為很受知府賞識,順利在縣衙裏謀了個職缺,此後一路平步青雲,成了瑤江縣的縣令。
進士都不一定有官做呢,楊縣令卻能以舉人之身封官,縣裏人都說楊家祖墳的風水好。
楊家借此搖身一變,成了官家,而李乙隻是一個操持酒坊生意的鄉紳。
楊天保的母親高大姐開始左右看李綺節不中意,礙於兩家交情,麵上雖沒露出什麽不妥的神色,但話裏話外,常常露出幾分輕視。
李乙是個外男,平時隻和楊老爺來往,不會和楊府內眷高大姐打交道,自然不知道婦人之間的暗潮洶湧。
李綺節卻能明顯感受到高大姐對她的嫌惡。
這個淡漠嚴肅的未來婆婆,委實不好相與。
高大姐沒有辜負她的嚴苛名聲,看著李綺節的眼神冷冰冰的,不帶一絲親和氣。
李綺節不由得想起上輩子逃課被教導主任抓住時的窘迫難堪,教導主任那看渣滓一樣的眼神,和高大姐一模一樣。
孟娘子見高大姐臉色不好看,連忙打圓場,“楊大少奶奶是自家人,三娘不必忌諱,快請大少奶奶進去坐。”
李綺節忍住和未來婆婆翻臉的衝動,“表嬸裏麵坐,寶珠去篩茶。”
寶珠去灶房煮了一鍋雞蛋茶,狠心撒了一大把綿白糖,又舀了半勺桂花鹵子攪開,分裝在青花瓷碗裏端出來,請高大姐和孟娘子吃茶。
高大姐在堂屋坐定,臉色緩和了幾分,“勞煩孟娘子了。”
孟娘子端起瓷碗,默默數了數,見碗裏有六枚荷包蛋,臉上立刻笑成一朵牡丹花:“李相公出門前囑托我照應三娘,我們兩家常來常往,親如一家,大少奶奶不必同我客氣。”
按理來說,孟娘子是舉人娘子,高大姐隻是舉人老爺的弟媳,孟娘子平時傲慢得很,不該對高大姐這麽和氣。
可舉人也是有分別的。
孟舉人是泥腿子出身,性子剛直,才學有限。當年僥幸考中舉人,沒錢接著赴京考試,又口無遮攔得罪了潭州府的學政,差點連功名都革去了,無奈隻能返迴縣城,在葫蘆巷賃了所宅院,開館授徒,賺些花用糊口。
同窗勸孟舉人放下架子,去南麵長沙府的藩王府謀個閑差,或是去北邊武昌府的大戶人家坐館。
孟舉人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把同窗罵了個狗血淋頭。
那同窗一氣之下和孟舉人割袍斷義,此後再沒人自討沒趣幫孟舉人介紹差事。
孟舉人左性起來,六親不認。而楊舉人長袖善舞,四處結交達官貴人,前途無限,官運亨通,遠非孟舉人能比。
兩廂一比較,平時總拿下巴對著人的孟娘子見了高大姐,也得放下身段,殷勤討好。
高大姐和孟娘子應酬了幾句,吃過雞蛋茶,孟娘子才迴自家院子去。
等孟娘子一走,高大姐立即變了臉色,從袖中掏出一對鞋樣子,往四方桌上一拍:“瞧瞧,閨女的鞋樣子,怎麽好隨隨便便給別人看見?又不是鄉下蠻丫頭!”
鞋樣子用米湯上過漿,硬邦邦的,摔在桌上,發出一聲巨響。
正是孟家五娘子拿走的那對鞋樣子。
李綺節嚇了一跳,鞋樣子而已,至於嗎?
而且她們李家祖宅在鄉下,搬來縣裏沒幾年,她原本就是個鄉下丫頭。
高大姐氣得麵色紫脹,胸口劇烈起伏,眼神向下,釘在李綺節的一雙腳上,“一雙大腳,也好意思出去見人!”
李綺節臉色一變:原來這才是高大姐生氣的真正原因——嫌她沒纏腳。
在明朝,纏小腳是身份的象征。
這個時代,人人以大腳為恥,以三寸金蓮為榮。小腳纏得好不好,會影響姑娘家的終身大事。婆家上門相看,第一件事,就是讓女方掀起姑娘的裙角,看姑娘家是不是纏了小腳。小娘子們的腳纏得越精致小巧,求親的人家就越多。
反之,大腳女人沒人敢娶,至少門第高的人家不會娶一個大腳媳婦進門,哪怕女方家財萬貫。
明朝開國皇後馬氏,因為一雙天足,被老百姓們譏笑至今。以至於後人胡亂編排,用“露馬腳”的故事取笑她。
女孩子們四五歲時,把腳趾硬生生掰斷,折斷腳骨,用帛布緊緊纏住,熬個三五年,等骨頭一步步徹底壞死,天生的大腳最終被改造成一雙雙尖尖翹翹的弓足。
小腳女人,走不了長路,走不了遠路,一輩子都離不開四方宅院。
開始纏小腳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正常行走。窮苦人家的女伢子都要下地勞作,纏小腳的話等於少了一個勞動力,所以鄉下姑娘一般不會纏小腳。
隻有家境富裕、不愁吃穿的人家,才能給家中的小娘子們纏腳。
自然而然的,小腳成了身份地位的代表。
用寶珠的話說,纏小腳的都是有錢人家的小姐太太,或是富貴人家的小妾姨娘。
李綺節原本是纏了小腳的。
原身五歲開始纏腳,因為身體太弱,扭折腳骨的時候,腳背出現化膿和血塊,幾根腳趾嚴重潰爛,差點爛掉,最後引發急症,不幸一命嗚唿。
所以,李綺節降臨大明朝的頭一件事,不是打聽朝代年份,不是裝傻充失憶,而是搶救自己即將腐爛的腳趾頭!
虧得她當時反應快,不然現在就隻剩下八根腳趾頭了。
李乙不知道原身已經為一雙金蓮賠了性命,看李綺節每天以淚洗麵,十分可憐,心裏不忍,思量再三後,同意讓她放腳。
李乙先去問楊家的意思,當時楊家的楊舉人還沒出頭,兩家門當戶對,李乙又許諾會把一半家產送給李綺節作陪嫁,楊家便沒有反對給李綺節放腳。
李綺節花了幾年時間,才把一雙可憐的小腳丫子重新養得雪白嬌嫩,十根腳趾頭肉嘟嘟粉嫩嫩,一個不少。
桂花樹旁係了一頭老牛,老牛神態悠然,低頭吃草料。
李乙要帶李子恆去縣城周圍的鄉間販貨,留下李綺節看家。因李綺節年紀小,李乙想托間壁周桃姑過來照看。
李綺節連忙道:“我又不出門,等阿爺和哥哥走了,我就關門閉戶,老老實實待在家裏。進寶和寶珠都在家陪我,何必麻煩人家?”
周桃姑現在恨她入骨,估計正躲在家裏紮小人詛咒她呢。這時候把周家人招到李家來,不是自討苦吃嘛!
李乙到底放心不下,讓寶珠盛了一簍子蜜棗,自己提了一筒桂花酒,去了間壁孟舉人家,請孟娘子幫忙。
孟娘子原本不大情願,但看李乙帶了桂花酒和蜜棗,馬上堆起滿臉笑容,一口答應下來,“李相公放心,三娘那邊要是有什麽不妥,隻要對著牆頭喊一聲,我立馬就能聽見。”
李乙出門之前再三交代進寶和寶珠,不管誰來敲門,都推說家裏沒人,等他夜裏迴來再作計較。
李綺節暗暗翻了個白眼:這個時代就是這點不好。女人必須三從四德,謹言慎行。家中男人不在的話,婦人必須鎖好門窗,不能隨便出麵見客,否則會惹人閑話——哪怕那來客是娘家那邊的親戚,照樣得要避嫌。
等李乙和李子恆前腳趕著牛車出去,進寶立刻關上大門,插好門栓。
李綺節讓寶珠去燒熱水香湯,預備沐浴。這幾天發髻有點癢,正好趁著今天洗了。
不然李乙在家又得念叨。
李乙倒不是嫌李綺節費柴費水,而是怕鄰裏人家看見,會在背地裏胡亂編排她。
潭州府的規矩,不管男女,都不能經常洗頭,頭發油膩也不能洗。
李綺節私下裏琢磨:難怪這個時代的男人女人都要戴頭巾,簪鮮花呢!不然人人披著一頭油膩膩的長發,人還沒走近,就一股子味,誰受得了?
頭巾和包頭造型美觀,還能遮住油膩的長發,簪花可以掩飾氣味,茉莉刨花水在定型的同時,也能祛除異味。
至於那些簪子、金釵什麽的,正好用來撓癢癢,想撓哪裏撓哪裏,還不會弄亂發型。
李綺節才不管那些老祖宗的忌諱,隔個三五天就洗一次。不管李乙怎麽苦口婆心地勸,她都不管。
寶珠卻是如臨大敵,在院子裏燒水的時候,一直左顧右盼,生怕被人瞧見。
李綺節有點鬱悶:不就是洗個頭嘛,還得偷偷摸摸,跟做賊似的!
她的頭發又厚又密,拆掉發髻披散下來時像道潑墨瀑布。洗了之後*的垂在肩頭,寶珠拿著幹布巾費勁絞了幹天,都沒絞幹。
進寶在灶房燒爐子,燒得灶台邊熱烘烘的。
寶珠手執桃木梳,梳齒上蘸了桂花油,一點一點把李綺節半濕的長發慢慢梳通,挽了個鬆鬆的發辮:“三娘去爐邊烤烤,才病了一場,吹不得冷風,不能用扇子扇,隻能慢慢烘幹。”
李綺節踏著一雙枹木屐,踢踢踏踏走進灶房,沒有吹風機的年代,就是這麽麻煩。
她坐在灶台邊的小杌子上,盡量靠近爐子,能聽到頭發上的水汽一點一點被烘幹的滋滋聲。
她發間騰起一陣陣白色蒸汽,香煙嫋嫋,仿若仙境。
寶珠看見,笑嘻嘻道:“跟年畫上的神仙似的!”
才說說笑笑,忽然聽到進寶打開院門,在院子裏和人說話的聲音,寶珠皺起眉頭:“官人不在家,進寶怎麽讓人進來了?”
支起窗屜子,探出頭去看了看,“咦?孟娘子也在。”
迴頭朝李綺節道:“三娘別出聲,我出去看看。”
李綺節挪到木門後邊,聽見寶珠在外頭和人寒暄,先是孟娘子說話的聲音,然後聽一個婦人直接道:“三娘在屋裏頭?客人都來了,怎麽不出來相迎!”
寶珠賠笑道:“官人不在家,三娘不敢莽撞。”
那婦人似笑非笑,“這時候倒是曉得規矩了。”
李綺節歎口氣,知道避不了,幹脆施施然走出房門。
她沒來得及換衣裳,隻穿著一件家常縹色小緊身兒,底下著一條玄色闊腿綢衫褲,腳下穿枹木屐,一頭濃密墨發還未烤幹,雲鬢鬆散,挽在肩頭。
她原本就生得秀淨妍麗,年紀也小,加上前些時日一直臥病在床,又才洗澡,瞧去愈加弱不禁風,眉眼之間,俱是慵懶之態。
婦人一見李綺節這副弱柳扶風的風流模樣,便直皺眉頭:“三娘,你年紀不小,也該學學規矩了!”
這婦人是李家的遠親,楊家的大少奶奶,因她娘家姓高,親戚都叫她高大姐。
楊家和李家是世交,祖輩連著親。李子恆和李綺節管楊老爺叫表叔。
潭州府盛產茶葉和絲綢,縣裏許多人家都以采茶或是養蠶為生。
楊家既種茶,也養蠶,老家鄉下綿延十幾裏的荷田、茶山,全都是他們楊家的。
李綺節初來乍到時,還隻是個四五歲的小娃娃,那時候李家已經和楊家訂親了。
也就是說,高大姐是李綺節的未來婆婆。
☆、第4章 纏腳
李綺節曾經試著和李乙提過對楊李兩家這樁娃娃親的不滿。
奈何李乙看著脾氣寬和,實則是個古板性子,堅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道,既然已經立下婚約,就絕不能隨便失信於人。
哪怕楊家大郎楊天保是個不學無術的浪蕩紈絝,李乙也會押著李綺節出嫁。
除非李綺節豁出去找個情郎私奔,否則李乙絕不會允許她悔婚。
好在楊天保那小子還算規矩,長得也周正齊整。他是個童生,自開蒙之後一直跟著先生念書,很少出遠門。楊家一心想讓他走科舉、博功名,對他的看管很嚴。
李綺節見過楊天保幾次,對這個未婚夫的印象還不錯,暫時沒有找人私奔的想頭。
幾年前,楊家忽然走了大運,族裏出了一位響當當的舉人老爺。舉人老爺雖然沒有再進一步考中進士,但因為很受知府賞識,順利在縣衙裏謀了個職缺,此後一路平步青雲,成了瑤江縣的縣令。
進士都不一定有官做呢,楊縣令卻能以舉人之身封官,縣裏人都說楊家祖墳的風水好。
楊家借此搖身一變,成了官家,而李乙隻是一個操持酒坊生意的鄉紳。
楊天保的母親高大姐開始左右看李綺節不中意,礙於兩家交情,麵上雖沒露出什麽不妥的神色,但話裏話外,常常露出幾分輕視。
李乙是個外男,平時隻和楊老爺來往,不會和楊府內眷高大姐打交道,自然不知道婦人之間的暗潮洶湧。
李綺節卻能明顯感受到高大姐對她的嫌惡。
這個淡漠嚴肅的未來婆婆,委實不好相與。
高大姐沒有辜負她的嚴苛名聲,看著李綺節的眼神冷冰冰的,不帶一絲親和氣。
李綺節不由得想起上輩子逃課被教導主任抓住時的窘迫難堪,教導主任那看渣滓一樣的眼神,和高大姐一模一樣。
孟娘子見高大姐臉色不好看,連忙打圓場,“楊大少奶奶是自家人,三娘不必忌諱,快請大少奶奶進去坐。”
李綺節忍住和未來婆婆翻臉的衝動,“表嬸裏麵坐,寶珠去篩茶。”
寶珠去灶房煮了一鍋雞蛋茶,狠心撒了一大把綿白糖,又舀了半勺桂花鹵子攪開,分裝在青花瓷碗裏端出來,請高大姐和孟娘子吃茶。
高大姐在堂屋坐定,臉色緩和了幾分,“勞煩孟娘子了。”
孟娘子端起瓷碗,默默數了數,見碗裏有六枚荷包蛋,臉上立刻笑成一朵牡丹花:“李相公出門前囑托我照應三娘,我們兩家常來常往,親如一家,大少奶奶不必同我客氣。”
按理來說,孟娘子是舉人娘子,高大姐隻是舉人老爺的弟媳,孟娘子平時傲慢得很,不該對高大姐這麽和氣。
可舉人也是有分別的。
孟舉人是泥腿子出身,性子剛直,才學有限。當年僥幸考中舉人,沒錢接著赴京考試,又口無遮攔得罪了潭州府的學政,差點連功名都革去了,無奈隻能返迴縣城,在葫蘆巷賃了所宅院,開館授徒,賺些花用糊口。
同窗勸孟舉人放下架子,去南麵長沙府的藩王府謀個閑差,或是去北邊武昌府的大戶人家坐館。
孟舉人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把同窗罵了個狗血淋頭。
那同窗一氣之下和孟舉人割袍斷義,此後再沒人自討沒趣幫孟舉人介紹差事。
孟舉人左性起來,六親不認。而楊舉人長袖善舞,四處結交達官貴人,前途無限,官運亨通,遠非孟舉人能比。
兩廂一比較,平時總拿下巴對著人的孟娘子見了高大姐,也得放下身段,殷勤討好。
高大姐和孟娘子應酬了幾句,吃過雞蛋茶,孟娘子才迴自家院子去。
等孟娘子一走,高大姐立即變了臉色,從袖中掏出一對鞋樣子,往四方桌上一拍:“瞧瞧,閨女的鞋樣子,怎麽好隨隨便便給別人看見?又不是鄉下蠻丫頭!”
鞋樣子用米湯上過漿,硬邦邦的,摔在桌上,發出一聲巨響。
正是孟家五娘子拿走的那對鞋樣子。
李綺節嚇了一跳,鞋樣子而已,至於嗎?
而且她們李家祖宅在鄉下,搬來縣裏沒幾年,她原本就是個鄉下丫頭。
高大姐氣得麵色紫脹,胸口劇烈起伏,眼神向下,釘在李綺節的一雙腳上,“一雙大腳,也好意思出去見人!”
李綺節臉色一變:原來這才是高大姐生氣的真正原因——嫌她沒纏腳。
在明朝,纏小腳是身份的象征。
這個時代,人人以大腳為恥,以三寸金蓮為榮。小腳纏得好不好,會影響姑娘家的終身大事。婆家上門相看,第一件事,就是讓女方掀起姑娘的裙角,看姑娘家是不是纏了小腳。小娘子們的腳纏得越精致小巧,求親的人家就越多。
反之,大腳女人沒人敢娶,至少門第高的人家不會娶一個大腳媳婦進門,哪怕女方家財萬貫。
明朝開國皇後馬氏,因為一雙天足,被老百姓們譏笑至今。以至於後人胡亂編排,用“露馬腳”的故事取笑她。
女孩子們四五歲時,把腳趾硬生生掰斷,折斷腳骨,用帛布緊緊纏住,熬個三五年,等骨頭一步步徹底壞死,天生的大腳最終被改造成一雙雙尖尖翹翹的弓足。
小腳女人,走不了長路,走不了遠路,一輩子都離不開四方宅院。
開始纏小腳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正常行走。窮苦人家的女伢子都要下地勞作,纏小腳的話等於少了一個勞動力,所以鄉下姑娘一般不會纏小腳。
隻有家境富裕、不愁吃穿的人家,才能給家中的小娘子們纏腳。
自然而然的,小腳成了身份地位的代表。
用寶珠的話說,纏小腳的都是有錢人家的小姐太太,或是富貴人家的小妾姨娘。
李綺節原本是纏了小腳的。
原身五歲開始纏腳,因為身體太弱,扭折腳骨的時候,腳背出現化膿和血塊,幾根腳趾嚴重潰爛,差點爛掉,最後引發急症,不幸一命嗚唿。
所以,李綺節降臨大明朝的頭一件事,不是打聽朝代年份,不是裝傻充失憶,而是搶救自己即將腐爛的腳趾頭!
虧得她當時反應快,不然現在就隻剩下八根腳趾頭了。
李乙不知道原身已經為一雙金蓮賠了性命,看李綺節每天以淚洗麵,十分可憐,心裏不忍,思量再三後,同意讓她放腳。
李乙先去問楊家的意思,當時楊家的楊舉人還沒出頭,兩家門當戶對,李乙又許諾會把一半家產送給李綺節作陪嫁,楊家便沒有反對給李綺節放腳。
李綺節花了幾年時間,才把一雙可憐的小腳丫子重新養得雪白嬌嫩,十根腳趾頭肉嘟嘟粉嫩嫩,一個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