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載轉瞬即逝,再次得見武癡絕學,亦是讓吾心中不免感慨。”
在開完大會之後,是凜牧和蜀道行兩個人的小會,隻見嶙峋怪石旁一座磨盤大的樹樁,上麵兩節竹節正冒著嫋嫋煙氣,輕輕一抿,雖說隻是山野之茶,卻也透著一股別樣風味。
“可惜當年吾與武癡尚有論道之誼,時至今日,卻開始糾結刀技劍術,真是越活越迴去了!”
在表明己身來意之後,凜牧言中也頗有幾分自嘲,畢竟按照中原的傳統思想,研究哲學(也就是道)的才是上檔次的,鑽研技術的總歸是要次一等的。不過凜牧倒是沒這種思想,隻是先說出來堵住蜀道行的嘴而已。
“傳聞祖師尚在時,曾與牧神同於集境論道,吾等後輩亦是心向往之。”
至於凜牧剛剛論完道人就被放逐了這種打臉的事,當然是不能說下去的,蜀道行在江湖上混了這麽多年也不是白癡,立即很懂事地轉換了話題方向:“隻是當時祖師應該武道已成,為何……”
為什麽當初你不跟武癡本人學,過了一千年才想起來跟他不知道多少輩的徒孫來學?
蜀道行未盡之語隱藏的意思卻是一清二楚,不過這點疑惑也是應該的——賣個麵子就想學到武癡絕式,哪來這麽大的臉!
而且說實在話,由於武癡一脈傳承的武道對於延年益壽是分外不擅長,再加上習武之人爭鬥一生皆難長命,以至於蜀道行已經是武癡曾孫輩的,如此一來他對凜牧這個千年前的人物,真的是很沒有實感。
“哈!俠刀誤會了。”
轉眼透析蜀道行心思,凜牧卻是不以為意,比武癡絕式更精妙的招數他手裏也並不缺,他想知道的,隻是其能在不同人手中進行演繹的特質:“不知俠刀可知先天?”
“略知一二,據說先天者皆是三教之中修為高深之人。”
“那不知俠刀可知所謂天人之限!”
“這,,,還請牧神賜教!”研究世界的組成與狀態這種事,跟練武的蜀道行畫風完全不搭,所以他不知道也是合情合理。
“三界六道之中,苦集滅道分屬人界,其內修者最高隻能修至先天,這便是天人之限,而先天最初便是指這般人界頂峰的修行人。
隻不過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先天也逐漸演變成對去濁還清、去老還少修士的形容詞~~”
也就逐漸失味了。
不過凜牧可以不把一般的先天放在眼裏,蜀道行卻不能如此,不隻是三教龐大勢力的問題,僅僅是蜀道行本身的功力,也隻是堪堪接近一般先天而已:“如此已是一般人難臻之境,牧神眼界未免太高。”
“如果單單以功力論,世間九成九的人不足入吾眼內!”
突如其來的風,卷起一地喧囂,卻在接近兩人身旁時悄然入寂:“隻是這人間豪傑有血有肉、有靈有魄,又怎能單單以功力論?譬如武癡,亦譬如你俠刀!”
但,在一瞬頓挫之後,是驟然轉變的口風:
“但,吾不明白,這股血肉與靈魄,是怎樣鑄成這口能與天地爭鋒的俠刀!”
武癡一脈,看起來與一般武林人士也差別不大,功力並不會遠超別人的深厚,招數的精妙程度也並不遠超他人,但是戰鬥力,卻似乎是毫無道理的強!
然而,蜀道行的迴答,卻是等於什麽都沒講:“天道所在,俠道所至,俠之所在,道不遠人罷了!”
很可惜,完全不同的邏輯衍生出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對於蜀道行把一切都歸結於俠道這種事,凜牧也沒什麽話好講的,那麽這樣一來,最終還是隻有一種辦法——武決爭上,以求更進一步!
“那便,請了!”
“請!”
悄無聲息的碰撞,隨後是瞬息四散的刀芒與劍氣,刹那間在碩大樹樁上刻下的,則是三橫三豎六道痕跡。
“咦?化石樹樁,有意思~~”
縹緲之音接近耳邊,凜牧劍指卻更迅捷三分,隻見一道火光在蜀道行眼前迸濺而出,原是劍指分明之刻已然與刀刃交鋒。
“好劍,夠快,夠準!”
可惜並不夠狠。
猛然提力刀上現芒,寬厚的刀芒已經足夠被稱為罡氣,凜牧右手劍指頓時被俠刀刀上力道彈飛,劍走輕靈刀走厚重乃是慣例,更何況手中無劍的凜牧也未曾飽提元力。
“再來一招夠力的。”
倏然轉身如翩然蝶飛,衣袂飄飄之餘左手一道磅礴劍罡陡然成型,使用雙劍的確是有這樣的好處,無論左右都能切換自如。
“是嗎?俠影千鋒!”
頃刻變化的招數,俠刀瞬息化作千刀,避過劍罡之極反擊弱處,這一招如果單單對拚並不值得稱道,但用在此時卻是恰到好處。
“這是,,,極發藏意?”
刹那間的流暢換招,凜牧還以為是近乎極發藏意一般的隱藏自身誤導對手,但是在他周身流風一轉劍氣滲入風中時,唿嘯的劍風便吹散了一小半刀勁不足的鋒影。
“不對,如果是極發藏意,這力道不會有任何削減。”
怎麽說這招俠影千鋒也是俠刀的極招之一,不可能會這麽脆弱,唯一的解釋隻有他臨時換招氣力未足,不能把所有的刀影都提升到一定強度。
不過不論蜀道行境界如何,他的刀鋒已經接近了凜牧胸膛,周旋的劍風吹著吹淡了刀鋒,而在下一刻,瑞氣千條掃蕩四野,原來是凜牧在一瞬間提起元功,轟然爆氣震散所有刀影。
隻能說,這個江湖上的路從來不止一條,在戰鬥這一方麵,無論哪一條路都能走到殊途同歸。
在開完大會之後,是凜牧和蜀道行兩個人的小會,隻見嶙峋怪石旁一座磨盤大的樹樁,上麵兩節竹節正冒著嫋嫋煙氣,輕輕一抿,雖說隻是山野之茶,卻也透著一股別樣風味。
“可惜當年吾與武癡尚有論道之誼,時至今日,卻開始糾結刀技劍術,真是越活越迴去了!”
在表明己身來意之後,凜牧言中也頗有幾分自嘲,畢竟按照中原的傳統思想,研究哲學(也就是道)的才是上檔次的,鑽研技術的總歸是要次一等的。不過凜牧倒是沒這種思想,隻是先說出來堵住蜀道行的嘴而已。
“傳聞祖師尚在時,曾與牧神同於集境論道,吾等後輩亦是心向往之。”
至於凜牧剛剛論完道人就被放逐了這種打臉的事,當然是不能說下去的,蜀道行在江湖上混了這麽多年也不是白癡,立即很懂事地轉換了話題方向:“隻是當時祖師應該武道已成,為何……”
為什麽當初你不跟武癡本人學,過了一千年才想起來跟他不知道多少輩的徒孫來學?
蜀道行未盡之語隱藏的意思卻是一清二楚,不過這點疑惑也是應該的——賣個麵子就想學到武癡絕式,哪來這麽大的臉!
而且說實在話,由於武癡一脈傳承的武道對於延年益壽是分外不擅長,再加上習武之人爭鬥一生皆難長命,以至於蜀道行已經是武癡曾孫輩的,如此一來他對凜牧這個千年前的人物,真的是很沒有實感。
“哈!俠刀誤會了。”
轉眼透析蜀道行心思,凜牧卻是不以為意,比武癡絕式更精妙的招數他手裏也並不缺,他想知道的,隻是其能在不同人手中進行演繹的特質:“不知俠刀可知先天?”
“略知一二,據說先天者皆是三教之中修為高深之人。”
“那不知俠刀可知所謂天人之限!”
“這,,,還請牧神賜教!”研究世界的組成與狀態這種事,跟練武的蜀道行畫風完全不搭,所以他不知道也是合情合理。
“三界六道之中,苦集滅道分屬人界,其內修者最高隻能修至先天,這便是天人之限,而先天最初便是指這般人界頂峰的修行人。
隻不過後來隨著時間演變,先天也逐漸演變成對去濁還清、去老還少修士的形容詞~~”
也就逐漸失味了。
不過凜牧可以不把一般的先天放在眼裏,蜀道行卻不能如此,不隻是三教龐大勢力的問題,僅僅是蜀道行本身的功力,也隻是堪堪接近一般先天而已:“如此已是一般人難臻之境,牧神眼界未免太高。”
“如果單單以功力論,世間九成九的人不足入吾眼內!”
突如其來的風,卷起一地喧囂,卻在接近兩人身旁時悄然入寂:“隻是這人間豪傑有血有肉、有靈有魄,又怎能單單以功力論?譬如武癡,亦譬如你俠刀!”
但,在一瞬頓挫之後,是驟然轉變的口風:
“但,吾不明白,這股血肉與靈魄,是怎樣鑄成這口能與天地爭鋒的俠刀!”
武癡一脈,看起來與一般武林人士也差別不大,功力並不會遠超別人的深厚,招數的精妙程度也並不遠超他人,但是戰鬥力,卻似乎是毫無道理的強!
然而,蜀道行的迴答,卻是等於什麽都沒講:“天道所在,俠道所至,俠之所在,道不遠人罷了!”
很可惜,完全不同的邏輯衍生出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對於蜀道行把一切都歸結於俠道這種事,凜牧也沒什麽話好講的,那麽這樣一來,最終還是隻有一種辦法——武決爭上,以求更進一步!
“那便,請了!”
“請!”
悄無聲息的碰撞,隨後是瞬息四散的刀芒與劍氣,刹那間在碩大樹樁上刻下的,則是三橫三豎六道痕跡。
“咦?化石樹樁,有意思~~”
縹緲之音接近耳邊,凜牧劍指卻更迅捷三分,隻見一道火光在蜀道行眼前迸濺而出,原是劍指分明之刻已然與刀刃交鋒。
“好劍,夠快,夠準!”
可惜並不夠狠。
猛然提力刀上現芒,寬厚的刀芒已經足夠被稱為罡氣,凜牧右手劍指頓時被俠刀刀上力道彈飛,劍走輕靈刀走厚重乃是慣例,更何況手中無劍的凜牧也未曾飽提元力。
“再來一招夠力的。”
倏然轉身如翩然蝶飛,衣袂飄飄之餘左手一道磅礴劍罡陡然成型,使用雙劍的確是有這樣的好處,無論左右都能切換自如。
“是嗎?俠影千鋒!”
頃刻變化的招數,俠刀瞬息化作千刀,避過劍罡之極反擊弱處,這一招如果單單對拚並不值得稱道,但用在此時卻是恰到好處。
“這是,,,極發藏意?”
刹那間的流暢換招,凜牧還以為是近乎極發藏意一般的隱藏自身誤導對手,但是在他周身流風一轉劍氣滲入風中時,唿嘯的劍風便吹散了一小半刀勁不足的鋒影。
“不對,如果是極發藏意,這力道不會有任何削減。”
怎麽說這招俠影千鋒也是俠刀的極招之一,不可能會這麽脆弱,唯一的解釋隻有他臨時換招氣力未足,不能把所有的刀影都提升到一定強度。
不過不論蜀道行境界如何,他的刀鋒已經接近了凜牧胸膛,周旋的劍風吹著吹淡了刀鋒,而在下一刻,瑞氣千條掃蕩四野,原來是凜牧在一瞬間提起元功,轟然爆氣震散所有刀影。
隻能說,這個江湖上的路從來不止一條,在戰鬥這一方麵,無論哪一條路都能走到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