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宛,葉輕騎疾進,一路兵馬圍樊城,一路繞過樊城兵臨襄陽城下。


    曹操大軍兵臨城下,劉琮開城投降了。


    為什麽開城投降,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打不過,沒有能鎮得住場子的三軍統帥。


    第二點:蔡帽和蒯越是曹操的同事,關係不錯,曹操早就跟他們暗通曲目,他們願意投降。


    第三點:前車之鑒,勢不可擋,曹操擒呂布,滅袁術,驅劉備,克袁紹,戰烏桓,不過十餘載,諸侯全被曹操收拾了。


    第四點:曹操有七州之地,帶甲百萬,荊州隻有幾郡在劉表的掌控之下,地方軍閥黃祖被孫權收拾了,沒有實力與曹操抗衡。


    綜合以上幾點,劉琮及荊州利益集團認為必輸的戰局,還不如早點投降。


    曹操刀不血刃得荊襄南陽之地。


    劉備得知劉琮投降了曹操,帶著樊城十萬百姓跑路,曹操領著兵馬追,在當陽長阪坡追上劉備,大破劉備軍,擒獲徐庶老娘。


    曹操派曹仁騎兵領數千騎兵疾行奪取了江陵,不過一個月,曹操就得了荊州一半地盤,南郡,南陽兩個郡,人口,經濟可以相當於荊南四郡的實力。


    如果曹操想收拾荊州全境就需要渡江,這時候就發生了戰略分歧。


    第一種戰略是以賈詡,程昱為首的謀士建議。


    第一點:消化勝利果實,收複荊襄民心。


    第二點:練水軍,鞏固防禦。


    第三點:采用湛透,離間等方式,瓦解孫權君臣關係。


    第四點:收買江東地方軍閥,發動地方叛亂,讓孫權首尾難顧,發展困難。


    這個點略實施起來,大概也要個三五年時間。


    第二種戰略是以夏侯惇,曹仁武將為首的武將集團的建議。


    第一點:孫權隻有一州之地,這一州之地還有水分的。


    第二點:孫權可用之兵,不過二三萬,和地方匪寇沒有什麽區別,孫權領軍打仗能力不行,攻打地方軍閥黃祖,打了八年都不得盡全功,最後還是劉表把黃祖賣了,孫權才得江夏半郡。


    第三點:不過江,就不能算全功,不打仗,曹魏軍閥各階層的武將基本都撈不到戰功,南征也隻算是半功,除了曹操之外有些功績之外,其他的功勞都是降將,降士的。


    第四點:荊南四郡,是需要過江就可以收複的,荊州隻拿了一半,,如果現在不過江收複荊南四郡,可能會被劉備占了去,劉備是個英雄,如果讓劉備占了荊南四郡,聯合孫權就不好對付。


    曹操也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點:不怕輸,戰爭輸了再打,沒所謂,輸了更好,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


    曹操剛就任丞相,曹操做丞相,朝中流言蜚語是很多,曹操滅了袁紹軍事集團,升任兗州牧,北征烏桓滅了烏桓,做了丞相,都是不世之功,如果曹操想稱公,他必須要不世戰功,這些戰功哪裏來?


    受敵人投降那不行,那是朝廷之威,他得需要敵人很力害,先敗再勝,這勝利還需要自己的智慧和武功,讓天下人看看他曹操是合格的三軍統帥,坐這個丞相的位置,是名置實歸的。


    如果曹操自己給自己亂加個官,那跟董卓,郭李有什麽區別?


    曹操不會這麽幹,曹操掛司空,車騎將軍的官職,也是有非議的,曹操平定兗州之亂,就任兗州牧,後滅袁術,滅呂布,這些都沒有給自己加官職的,滅袁術的戰功可以換個司空幹,滅呂布的戰功可以換個車騎將軍幹。


    曹操沒有升任大將軍,也沒有升任太尉之職,他滅了袁紹後,跟朝廷進行利益交換,讓出兗州牧,這個兗州牧是給了司馬朗,自己就任冀州牧。


    滅了烏桓後,功高蓋主了,不給升功是不行的。


    所謂無功不授,有功不授也不行的,在漢朝製度裏,就連皇帝都要按規矩來,那是朝綱,不能壞,一個朝綱敗壞了,這個王朝就滅亡了。


    曹操這麽大的功勞,從司空升到太尉,顯然是不合適的,三公職權都差不多,滅袁紹加征烏桓是兩大不世之功,這個功勞是可以封王的。


    可能有了這兩個功勞後,很多人都勸曹操稱王,但曹操拒絕了,因為天下還有一半還沒有平定,這個時候稱王,以後稱什麽?稱帝嗎?


    曹操不想做皇帝,不想奪了漢朝江山。


    曹操的想法是怎麽樣的?


    曹操的想法是稱丞相,滅了劉表,收複荊襄,滅了孫權稱公,滅了劉璋稱王,天下叛亂平複了,自己到封地魏國,冀州鄴城養老,爵位世襲子孫。


    異姓王,曹操就這想法。


    即使漢帝無能,曹操都不會篡漢,也不能丟了祖宗的臉,這種事不能幹,如果說這個時代,誰忠於漢室,恐怕隻有曹操了。


    曹操有兩句話比較有名。


    若不是孤在,不知幾人稱霸幾人稱王。


    現實正是如果,如果不是曹操,就沒有三國,可能是春秋戰國。


    若天命在汝,汝做周宣王。


    這是曹操的心誌,對做皇帝沒有什麽興趣。


    第二點:南征一次不容易,曹魏軍閥係上百個武將,他們要軍功,不打仗,怎麽會有軍功?敵人都投降了,敵人有軍功了,曹魏軍閥係武將卻啥都沒撈到,誰願意跟著曹操混?


    第三點:曹操好色,江南有二喬,搶迴去做老婆。


    第四點:劉備是個英雄,不能讓他有機會翻身,這個時候不打,以後劉備得荊南四郡,想收拾就不容易了。


    曹操心中的想法,並不能完全說給將領和謀士聽,但他更傾向攻打江東孫權,不僅不需要孫權投降,還要激怒孫權,讓他死戰到底。


    曹操先書信一封孫權,激怒孫權,孫權果真生氣了,要跟曹操死嗑到底,孫權抗戰態度越堅決,曹操越高興。


    最好這仗打得很堅難,打個好幾年,曹魏軍閥集團的武將,不管庶族,還是曹操的嫡係將領,都需要戰功,封侯列將才是他們的理想。


    曹操是清知此理,至於其他人明不明白,不重要,如果說戰敗更有利,那就敗,也無所謂,士兵死了再征召,百姓多的是,死個十萬,再去征十萬。


    將領才不會管士兵死活,伍長希望有仗打,可以升任都伯,都尉希望有仗打,升任裨將,裨將希望有仗打,升任正牌將軍。


    假如這一仗打幾個月,就贏了,成千上萬的將領,都撈不到戰功,最好的,輸輸贏贏打個十幾年。


    曹操攻打孫權,也正是如此,打了很多年。


    曹操懂,曹丕後來也懂了,曹丕要打孫權,賈詡說不要打,曹丕不聽,非要打,輸了。


    將領們對於打那種軍功少,吃力不討好的戰爭,沒點興趣。


    江東孫氏軍閥集團也是一樣的情況。


    曹操打江東孫權打了三四次,稱公的時候打了一次,效果不錯,打下了幾個城池,發生瘟疫,曹操退兵了,後來再打一次,被孫權打退了,曹操迴去稱王,再去打,這次效果出奇的好,大敗孫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群英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銀河看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銀河看客並收藏三國群英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