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自知不是曹操的對手,打又打不過,投降又不行,劉表是非常矛盾的,劉表也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種:為劉備造勢,凝聚荊襄人心,聯合孫權,劉璋,共抗曹操。
備注:劉備有光武帝劉秀之姿,英雄之魂,劃新野之地給劉備作為根據地,對抗朝廷正統旗號,給世人曹操是王莽的潛意識共鳴感。
第二種:荊襄守不住,大兒子劉琦跟劉備,劉備給口飯吃,帶著逃命是沒問題的,小兒子投降曹操,曹操也不會虧待他。
恰恰是劉表的這種僥幸想法,害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劉琦跟著劉備沒幾年就死了,劉琮死得更快,被曹操找了個謀反的借口殺了。
備注:劉備跟著袁紹打曹操,袁紹要殺劉備,劉備逃了命,劉備跟呂布打曹操,被曹操活捉了,也能逃命,這劉備逃命功夫是一流的,有天命照身,大兒子劉琦托給劉備,放心。
後來呢,真如劉表所想嗎?
後來非常殘酷,劉表活著的時候都保不住荊襄之地,死了指望別人去保護他兒子安全,太兒戲了。
劉表的兒子活著,首先要有價值,被利用的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價值,隻有被謀害的份,劉琮沒有這個價值,曹操進了襄陽,劉琮就沒有價值了,斬草除根,曹操吃過虧,犯過這種錯誤,劉備就是先例,所以曹操要殺劉琮,同樣的錯誤曹操不會犯第二次。
劉琦對劉備前期是有價值的,劉備收服荊州,收服人心與劉表舊臣,就需要劉琦,劉表荊州牧是名正言順,朝廷不承認劉備,曹操赤壁敗北後,就向朝廷給劉琦討了個荊州牧來幹,劉備接手荊南四郡後,劉琦就沒有價值,也找機會弄死了。
估計是關羽跑去跟劉琦說了一句,這荊州之主,不知是公子的還是我主公的,這劉琦就自殺了,逼死了,曆史上說是病死的,我估計是嚇的,後來就病了,自己死了。
關羽這種人是說的得出來,非常無情,關羽曾經跟劉備講過,主公以有親子,義子又有何用?大概也是叫劉備殺了劉封。
再講關羽的另一件事,孫權說我有一個兒子,娶你女兒怎麽樣?
關羽說虎女安能嫁權子,關羽能守荊州,也是一個狠字,無情,有能力。
曆史上說孫權聽到關羽說虎女安能嫁犬子,關羽將自己比喻成虎將,孫權變成守業之犬,孫權在朝議時大發雷霆,一時氣急,要拿下荊州,幹掉關羽,呂蒙說我剛好有一計,可以幹掉關羽取下荊州,兩人演雙簧。
我倒認為,孫權是在使計,分化關羽跟劉備關係,關羽如果直接同意,劉備覺得關羽是個二五仔,獨占荊州與江東搞勾結,想做荊州王,如果關羽去問劉備,劉備肯定是會答應的,不過心裏肯定有隔閡,如果不同意,關羽心裏也有隔閡,這也不可取,關羽直接拒絕是對的。
但有人說這樣關羽你不同意,你不能罵人呀,你可以間接的拒絕,你幹嘛罵人,即使你不是罵人,你也不能這麽講吧,你可以說我女兒高攀不起,不就得了。
古人講話是這樣的,幾個字,理解意思很多,關羽說沒有說,不重要,關鍵是帶信給孫權的人是這樣說的,大概是關羽瞧不起孫權,不願和他結親,這個和親使,將關羽的一段話總結成一句話,或者是原話轉告孫權,虎女安能嫁權子。
孫權就找到了入侵荊州的借口,這個主公在開軍事會議上當眾發脾氣,那麽多臣子不支持也得支持,這就是政治,非常的奇妙。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孫權想攻打荊州,在國內得不到支持,孫權掐準了關羽的脾氣,叫人去和親離間關羽和劉備,關羽同意,劉備肯定不放心關羽座陣荊州,不同意那就有借口開打,陽謀。
接上麵講劉表,像劉表這種人隻能被曆史狠狠的拋棄,在曆史上留下的評價,漂亮的草包,好麵子無能力,沒有野心。
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三人在商量著怎麽樣才能讓諸葛亮,龐統輔佐劉備,再叫徐庶去投曹操。
這件事該不該讓徐庶知道,如果徐庶知道,願不願意幹,這是個問題,如果不讓徐庶知道,司馬徽直接去見劉備,劉備大概也知道該怎麽幹。
最後大家一致結論是司馬徽應該得給徐庶旁側左敲一下,再看徐庶的態度。
在另一廳,諸葛亮,徐庶,龐統,崔州平聊得也是正興。
徐庶道:“曹操官渡大敗袁紹,以少勝多,你等以為何人之功也?”
崔州平道:“乃是許攸之功也,若非他投曹操,曹操糧盡隻能撤軍。”
諸葛亮搖頭:“袁紹好大喜功,不進良言,袁紹之敗,皆乃袁紹之過也。”
徐庶道:“你等二人皆有道理,不知士元有何見解?”
龐統道:“我看乃是人謀也。”
徐庶來了興趣,哦了一聲,講道:“願聞高見。”
龐統道:“田豐有智,乃剛而犯上,沮授有謀,乃不知紹與操之嫉也,兩人皆不得用,審配善軍事,又非郭嘉對手,郭圖乃是一阿諛小人,許攸自大無知也,若是曹操如公孫瓚匹夫那般倒也好對付,曹操乃是當世梟雄,能聚人心,能擾能才,又豈非袁本初可比。”
徐庶道:“若是士元,為曹操謀當如何?”
龐統道:“離間君臣,行反間計便為上策也,許攸貪財,最易成事,郭嘉,程昱,賈詡三人皆有此謀,以賈詡此人最毒,當是此人行計也。”
三人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崔州平又道:“曹操親領虎騎營,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倒是有幾分英雄本色。”
徐庶笑道:“此人多疑,不親手燒了袁紹,倒是放心不過。”
三人哈哈大笑,徐庶又道:“若是士元(龐統字)為袁紹謀士,又當如何解之?”
龐統道:“若是曹操離間,我便將計就計。”
諸葛亮來了興趣,問道:“如何將計就計?曹操倒是信任許攸,若是袁紹派許攸來做佃作,曹操小命卻也難保了。”
龐統道:“此計乃是曹操所作,自當不疑許攸,審配當是一招圍魏救趙,隻是隻法用得不當,倒反害了自家主公。”
崔州平道:“烏巢起火,遠水解不了近火,這軍心以散,袁紹如何能反敗為勝,若是我為袁紹為謀,我也是無法。”
龐統道:“不知諸公可知背水一戰的典故?”
徐庶道:“高祖起事之初,韓信率一萬新兵跨太行山,向附項羽的趙國發起進攻,趙王與陳餘集結二十萬大軍,占距太行山以東咽喉井徑口,準備迎戰。”
以下是徐庶講的:
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裏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麵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麵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
陳餘不聽,說:“韓信隻有幾千人,千裏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裏的地方紮下營來。
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麵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
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餘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迴河邊的陣地。
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
這時趙軍想要退迴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裏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麵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麽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第一種:為劉備造勢,凝聚荊襄人心,聯合孫權,劉璋,共抗曹操。
備注:劉備有光武帝劉秀之姿,英雄之魂,劃新野之地給劉備作為根據地,對抗朝廷正統旗號,給世人曹操是王莽的潛意識共鳴感。
第二種:荊襄守不住,大兒子劉琦跟劉備,劉備給口飯吃,帶著逃命是沒問題的,小兒子投降曹操,曹操也不會虧待他。
恰恰是劉表的這種僥幸想法,害死了他的兩個兒子,劉琦跟著劉備沒幾年就死了,劉琮死得更快,被曹操找了個謀反的借口殺了。
備注:劉備跟著袁紹打曹操,袁紹要殺劉備,劉備逃了命,劉備跟呂布打曹操,被曹操活捉了,也能逃命,這劉備逃命功夫是一流的,有天命照身,大兒子劉琦托給劉備,放心。
後來呢,真如劉表所想嗎?
後來非常殘酷,劉表活著的時候都保不住荊襄之地,死了指望別人去保護他兒子安全,太兒戲了。
劉表的兒子活著,首先要有價值,被利用的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價值,隻有被謀害的份,劉琮沒有這個價值,曹操進了襄陽,劉琮就沒有價值了,斬草除根,曹操吃過虧,犯過這種錯誤,劉備就是先例,所以曹操要殺劉琮,同樣的錯誤曹操不會犯第二次。
劉琦對劉備前期是有價值的,劉備收服荊州,收服人心與劉表舊臣,就需要劉琦,劉表荊州牧是名正言順,朝廷不承認劉備,曹操赤壁敗北後,就向朝廷給劉琦討了個荊州牧來幹,劉備接手荊南四郡後,劉琦就沒有價值,也找機會弄死了。
估計是關羽跑去跟劉琦說了一句,這荊州之主,不知是公子的還是我主公的,這劉琦就自殺了,逼死了,曆史上說是病死的,我估計是嚇的,後來就病了,自己死了。
關羽這種人是說的得出來,非常無情,關羽曾經跟劉備講過,主公以有親子,義子又有何用?大概也是叫劉備殺了劉封。
再講關羽的另一件事,孫權說我有一個兒子,娶你女兒怎麽樣?
關羽說虎女安能嫁權子,關羽能守荊州,也是一個狠字,無情,有能力。
曆史上說孫權聽到關羽說虎女安能嫁犬子,關羽將自己比喻成虎將,孫權變成守業之犬,孫權在朝議時大發雷霆,一時氣急,要拿下荊州,幹掉關羽,呂蒙說我剛好有一計,可以幹掉關羽取下荊州,兩人演雙簧。
我倒認為,孫權是在使計,分化關羽跟劉備關係,關羽如果直接同意,劉備覺得關羽是個二五仔,獨占荊州與江東搞勾結,想做荊州王,如果關羽去問劉備,劉備肯定是會答應的,不過心裏肯定有隔閡,如果不同意,關羽心裏也有隔閡,這也不可取,關羽直接拒絕是對的。
但有人說這樣關羽你不同意,你不能罵人呀,你可以間接的拒絕,你幹嘛罵人,即使你不是罵人,你也不能這麽講吧,你可以說我女兒高攀不起,不就得了。
古人講話是這樣的,幾個字,理解意思很多,關羽說沒有說,不重要,關鍵是帶信給孫權的人是這樣說的,大概是關羽瞧不起孫權,不願和他結親,這個和親使,將關羽的一段話總結成一句話,或者是原話轉告孫權,虎女安能嫁權子。
孫權就找到了入侵荊州的借口,這個主公在開軍事會議上當眾發脾氣,那麽多臣子不支持也得支持,這就是政治,非常的奇妙。
我們反過來想,如果孫權想攻打荊州,在國內得不到支持,孫權掐準了關羽的脾氣,叫人去和親離間關羽和劉備,關羽同意,劉備肯定不放心關羽座陣荊州,不同意那就有借口開打,陽謀。
接上麵講劉表,像劉表這種人隻能被曆史狠狠的拋棄,在曆史上留下的評價,漂亮的草包,好麵子無能力,沒有野心。
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三人在商量著怎麽樣才能讓諸葛亮,龐統輔佐劉備,再叫徐庶去投曹操。
這件事該不該讓徐庶知道,如果徐庶知道,願不願意幹,這是個問題,如果不讓徐庶知道,司馬徽直接去見劉備,劉備大概也知道該怎麽幹。
最後大家一致結論是司馬徽應該得給徐庶旁側左敲一下,再看徐庶的態度。
在另一廳,諸葛亮,徐庶,龐統,崔州平聊得也是正興。
徐庶道:“曹操官渡大敗袁紹,以少勝多,你等以為何人之功也?”
崔州平道:“乃是許攸之功也,若非他投曹操,曹操糧盡隻能撤軍。”
諸葛亮搖頭:“袁紹好大喜功,不進良言,袁紹之敗,皆乃袁紹之過也。”
徐庶道:“你等二人皆有道理,不知士元有何見解?”
龐統道:“我看乃是人謀也。”
徐庶來了興趣,哦了一聲,講道:“願聞高見。”
龐統道:“田豐有智,乃剛而犯上,沮授有謀,乃不知紹與操之嫉也,兩人皆不得用,審配善軍事,又非郭嘉對手,郭圖乃是一阿諛小人,許攸自大無知也,若是曹操如公孫瓚匹夫那般倒也好對付,曹操乃是當世梟雄,能聚人心,能擾能才,又豈非袁本初可比。”
徐庶道:“若是士元,為曹操謀當如何?”
龐統道:“離間君臣,行反間計便為上策也,許攸貪財,最易成事,郭嘉,程昱,賈詡三人皆有此謀,以賈詡此人最毒,當是此人行計也。”
三人恍然大悟,若有所思,崔州平又道:“曹操親領虎騎營,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倒是有幾分英雄本色。”
徐庶笑道:“此人多疑,不親手燒了袁紹,倒是放心不過。”
三人哈哈大笑,徐庶又道:“若是士元(龐統字)為袁紹謀士,又當如何解之?”
龐統道:“若是曹操離間,我便將計就計。”
諸葛亮來了興趣,問道:“如何將計就計?曹操倒是信任許攸,若是袁紹派許攸來做佃作,曹操小命卻也難保了。”
龐統道:“此計乃是曹操所作,自當不疑許攸,審配當是一招圍魏救趙,隻是隻法用得不當,倒反害了自家主公。”
崔州平道:“烏巢起火,遠水解不了近火,這軍心以散,袁紹如何能反敗為勝,若是我為袁紹為謀,我也是無法。”
龐統道:“不知諸公可知背水一戰的典故?”
徐庶道:“高祖起事之初,韓信率一萬新兵跨太行山,向附項羽的趙國發起進攻,趙王與陳餘集結二十萬大軍,占距太行山以東咽喉井徑口,準備迎戰。”
以下是徐庶講的:
井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裏的狹道,兩邊是山,道路狹窄,是韓信的必經之地。趙軍謀士李左車獻計:正麵死守不戰,派兵繞到後麵切斷韓信的糧道,把韓信困死在井陘狹道中。
陳餘不聽,說:“韓信隻有幾千人,千裏襲遠,如果我們避而不擊,豈不讓諸侯看笑話?”韓信探知消息後,迅速率領漢軍進入井陘狹道,在離井陘口三十裏的地方紮下營來。
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麵漢軍旗幟,從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後方埋伏,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
漢軍吃了些簡單幹糧後,馬上向井陘口進發。到了井陘口,大隊渡過撓蔓水,背水列下陣勢,高處的趙軍遠遠見了,都笑話韓信。
天亮後,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率眾開出井陘口。陳餘率輕騎精銳蜂擁而出,要生擒韓信。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迴河邊的陣地。
陳餘下令趙軍全營出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因無路可退,個個奮勇爭先。雙方廝殺半日,趙軍無法獲勝。
這時趙軍想要退迴營壘,卻發現自己大營裏全是漢軍旗幟,隊伍立時大亂。韓信趁勢反擊,趙軍大敗,陳餘戰死,趙王被俘。
戰後,有人問:“兵法上說,要背山、麵水列陣,這次我們背水而戰,居然打勝了,這是為什麽呢?”韓信說:“兵法上不是也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