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又聊細節,半個時辰,便敲定此事,周吳趙王四家族長為首,四大理事,藍華為會長,許帽為副會長,又設監事一名,楊修任之,管事記吏一名,鍾華任之。


    藍華叫他四人去馮翊治下三十餘家大族裏說道,入股馮翊商會,隻待月餘,籌得錢糧,便開始招收流民,另派一商隊往河套去。


    次日藍華開始府衙辦公,第一道令是清查無主之田,政令下到縣裏,眾吏開始忙活,半月之後,共清理出良田二萬八千畝,次田五萬七千畝。


    (注:良田接近水源,灌苗方便,次田則為鹽堿地離水源尚遠,產量不多。)


    藍華第二道令清查戶數人口,半月有餘,登記在冊戶數為一萬五千戶,人口十萬零二千人,多餘戶數則被銷掉。


    藍華與大族,士家關係還算不錯,馮翊商會成立,會員常聚在府衙議事商討細節,會員已有三十八名之多,籌得粟一萬五千石,玉米五千石,麥八千石,共計口糧二萬八千石,又籌得茶葉五千斤,粗鹽三千斤,麻布三千匹,鐵刀二千把,價值八百萬錢。


    藍華按與胡地置換算法,可換戰馬二千有餘,耕牛五千頭有餘,隻多不少,價值怕也是過億。


    馮翊離河套平原二千裏有餘,五十輛大車,飛虎衛三百,差役五人,路上由胡車兒,郭準親自領隊,又寫信幾封,一封給李榷,一封給鍾繇,叫李榷派一營軍馬千人一路護送過賊亂之地,又叫鍾繇蓋上大漢印章,邊關當一路無阻。


    藍華已到高陵縣治政2月,現在已是公元192年入秋(九月),藍華已開始陸續安置流民,為了防止流民一擁而入,藍華引洛陽流民到來,藍華策略,十日安置千戶,分二個月安置五千戶,人口三萬五千人,租田八萬畝,趕在冬至之前播種。


    又開始編號耕牛,耕馬一千五百頭,鐵具五千,以借百姓,安置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進行開展,藍華每天忙的焦頭爛額。


    入夜藍華忙完公務,正往府上去,見路上三丈之處有一少年正四周觀望,趁著微光,藍華看清此人。


    此人一身白袍,六尺有餘,相貌清秀,藍華叫道:“太平!”


    張太平見有人叫他,看向發聲處,見是藍華,麵上帶笑,應道:“父親!”


    太平迎上藍華,幾息便至,“父親我幫你拿!”


    藍華兩膀各夾竹冊二卷,見太平要幫手,便拿出二卷給他,托著。


    藍華道:“怎麽突然跑來此地?”


    太平道:“家中無聊,又聞父親在高陵城收流民,想過來幫手!”


    藍華點頭,二人一前一後向賈府去,藍華突想到何事,又問:“你母親可知否?”


    太平道:“我出來之時有講,母親應可,我才敢出!”


    藍華又道:“你想從文還是從武?”


    太平道:“文武皆可,隻是現在見識甚少,尚無經驗。”


    藍華思索片刻,講道:“你經商如何,與胡車兒,郭準去趟胡地,有二人保護於你,我倒放心。”


    太平道:“願從父親安排!”


    藍華關切的問道:“可用過晚飯否!”


    太平道:“迴父親,已用過半個時辰!”


    藍華沉默,又行半刻,二人迴到府上,藍華敲門,三響過後,掌家張靖開門,見藍華與太平,彎腰行禮,“老爺安好,少爺安好!”


    藍華道:“無須多禮,打點水來給我洗麵!”


    張靖將二人引入廳中,自己又往後院去,藍華將竹卷擺在桌上,座在旁邊胡椅,太平也將竹卷放在桌上,在藍華旁邊一椅座下。


    太平問道:“聽聞父親找了三個少年英雄,不知現在何處?”


    太平跟著藍華頗是約束,少年心性,跟同伴便有話題。


    藍華迴答:“他等府衙上住,事情頗多,怕是要點燈熬夜。”


    太平又問:“不知去胡地車隊何時出發?”


    藍華道:“半月之後動身!”


    太平道:“父親與我講講胡地情況,我也有大概了解!”


    藍華道:“此次車隊到河套平原,二千多裏,一月便至,河套牧民七八十萬之巨,車隊入河套平原與各部落置物,一月之後便返,冬至歸來。”


    太平道:“河套之地乃大漢管瞎之地,不知現又情況如何?”


    藍華道:“河套地區,大漢置兩郡,一郡朔方,一群九原,匈奴分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皆在賀蘭山以東養牧群居,北匈奴入漠北與鮮卑融合,河套之地暫且安穩。”


    太平道:“朝廷無力,若是匈奴過關來掠又當如何?”


    藍華道:“為父也知,現在所行,便是多活百姓,招兵防之!”


    太平道:“父親所謀甚是!”


    藍華道:“若是無事,你便早些休息,明日一早,我叫郭準帶你去兵營找胡車兒,由他安排於你。”


    太平起身行禮,“父親也早些休息,我先行退下。”


    藍華閉眼,點頭,太平向後院去,掌家張靖以備好溫水洗麵,藍華道:“張靖將水端到我臥房!”


    張靖應道:“是,老爺!”


    藍華並非懶惰,隻是管家,家丁之事,他若去做,倒讓他人顯得自己無用,服待不周,藍華托起四冊竹卷往臥房去。


    藍華迴房,將竹卷置在炕上,轉身望著張靖,“張靖,你且出去,我這無需服待,洗完我便上炕。”


    張靖道:“是,老爺,我去看看少爺,是否入睡。”


    藍華道:“若是太平正在溫書,備些宵夜。”


    張靖道:“老爺,先行告退。”


    藍華擺手,“去吧!”


    張靖退出藍華臥房,將門帶上,藍華走到架前,將麻布從牆上取下,置於盆中,擦麵三次,將麻幹洗淨,又掛牆上。


    藍華將銅盆置於炕角,自己座在炕上泡腳,拿出一捆竹冊,開始研讀。


    初平三年十月中編五百戶,置三千人於重泉縣,穀物一千石(十二萬斤粟,每人每天按四兩計,午晚兩餐,隻能吃粥,三月之口糧),租借粟田六千畝,耕牛二百頭,大小鐵具總計一千把,銅器二千把,銅錢二十萬文。


    初平三年十月中編二千戶,置一萬人於池陽,穀物四千石,租借粟田二萬五千畝,耕馬五百頭,鐵具二千把,銅器三千把,銅錢八十萬文。


    藍華一目十行,很快看完,尾後有總結,初平三年十月底安置流民三萬八千人,編戶六千於戶,租田八萬三千畝,耕馬,耕牛二千餘頭,鐵,銅器一萬二千餘把,銅錢三百二十萬文,另有鹽百石,流民拖家帶口,也有些家當,藍華又放寬易市法令,富戶往荊,揚,益,涼車隊也已發出。


    百業待興,藍華常感力不從心,人力不足,藍華隻待熬完幾月,便也步入正軌,馮翊招流民三十幾萬怕也是極限,若是發展手工易市,通達天下,成為商業中心,倒是不錯,百萬之民也能容納,若是海路通達,不出數十載便能打造航海大時代,不過此地不連海路限製發展。


    藍華又想若是從河套購得戰馬十萬,從司隸招兵十萬,練鐵騎三萬,步兵八萬,便可蕩平天下,若是順利也需十年才可。


    想法很不錯,現實卻很殘酷,百姓現活口都難,這天下到處戰亂,天災,自己隻要經營好馮翊一地,民富兵強,才會有一番作為。


    藍華將銅盆踢到床上,床前麻布擦腳,褪衣上床,古人八點多鍾就睡,晚上皆不出門,雞叫三便就起,五點多鍾就起床了,藍華漸漸養成了習慣。


    藍華從床頭拿出竹卷一捆,靠床研讀,古時炕皆寬敞一丈見方(長2米多,寬2米多,大概5個平方,上麵擺著一個小桌子,小桌子下擺竹書。”


    藍華看書半個時辰,吹燈躺身,藍華看書皆是一些地理,人文之類的竹冊,有時重要之處便讀個數十遍,方便記憶。


    藍華腦中放空,片刻入睡,藍華許久無夢,今夜又是一夢,他夢見太平著裝怪異,騎著一匹棕色良駒,草原狂奔,身後百騎,隨他身後,往前疾衝,對麵千騎數百米遠,列陣以待,陣前一人搭弓便射,瞬息便至,太平中箭,落馬倒地。


    藍華叫道:“太平!”,且在夢中,藍華叫了數遍,也無聲音。


    藍華一急,頭上冒汗,驚醒過來,藍華爬起,吹火折點燃油燈,思考夢境,再也無法入睡,一柱香後雞叫三遍,藍華起身,往廚房去,打水洗麵,後廂房油燈亮起幾盞,當是管家與廚工。


    天已現魚肚,稍有微光,藍華重又迴房,櫃中翻找易經解夢,翻找數十息,找到一卷竹書,上麵滿是灰塵,藍華吹掉灰塵,解開麻繩鋪在桌上。


    藍華雖不信夢裏之事,但心中憂慮,太平往河套安危,易經之中雖無此夢之解,但隻有類同,便可推斷一二。


    易經中言,若夢見身死,則好運至,將有所作為,藍華收起竹卷,綁起麻繩,放入櫃中,藍華又撲開竹卷,著墨寫字。


    起筆:生存之道,藍華又起一行,其一不可自視其能,驕縱自滿,其二.......等等。


    藍華寫了半個時辰,竹書寫滿三卷,此乃自己平生所悟,交給太平,路上研讀,雖隻有千字,包括處世之道,軍略,縱橫之術精要,若是依藍華之法行之,不說王佐之才,當能做個善謀之士一點不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群英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銀河看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銀河看客並收藏三國群英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