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後,不論天下屬於誰,那都是歲月更迭的結局。是天下真正的共主!”
“我們要明確的,隻有一點,那就是關起門來自己打,天下之主,隻能是諸夏至人,決不能是北方的戎狄!”
“很久以前,他們和我們並沒有區別,但是現在,我們是諸夏,我們上承三代之德,下受三世之恩……”
“唐堯,虞舜,禹夏。”
“夏後,商帝,周天子!”
“這是我們!”
“而如今,北方的匈奴人,試圖攻破雁門關,再度行昔年周幽王時期之事,使我南世中原,再遭踐踏!”
“春秋之時,齊桓公征討他們,救了刑國,並且為刑國在夷儀之地複國,重建了國都。”
“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
“那時候齊國,確定了周天子的地位,並且請天子立下太子,以確定繼承者。”
“於是,尊王攘夷。”
“孔丘曾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暫代天子,討伐那些不尊奉天子的人,是諸侯的盟主。”
“而如今,戰國之世,天子已衰,是天子沒有德行了,是天禮走到了極盡,並不是周世有什麽對不起天下的地方。”
“隻是歲月做出了選擇,沒有萬世的時代,隻有人才能代代相傳。”
“周的禮樂,周公,管仲的道理,奠定了我們的現在。”
“所以諸夏親昵,不可棄也,豺狼戎狄,不可厭也!”
“秦國在函穀關之上,我,當代秦王,嬴稷!就在這裏,在這函穀關上,效法孝公之事,但所宣講的,不是招賢令。”
“而是我秦國,會拿出這個態度,諸夏在此,我秦國如今最為強大,故而,鬥膽暫代齊桓公之職!”
“我秦國,全部兵馬。將從長平移走,北上雁門,馳援趙國!”
“而我秦軍此次,隻是馳援,不取地,不借糧,不傷趙國秋毫草木!”
“天下的諸侯,必須拿出一個態度,我希望你們認得清自己的立場,如今,正是天下大難的關頭!”
“趙國破,則天下亡!我秦國,不僅有戰國之兇烈,亦有春秋之大義,存續於身!”
“若有諸侯,不願意出兵,我秦國,必將奉三世之義,而興兵討之!解下你們的束發,把它們披散下來,因為你們不再需要!”
“縱我秦國衰落,也必讓汝等孱弱之輩,知道何為國破家亡!”
————
當趙王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整個人都有些傻了,他不知道這是真還是假,在他的思考中,假的成分更多一些。
如果這些話從秦孝公口中說出了,那肯定就是真的,但秦王嬴稷,一個曾經蒙騙過楚懷王的人,一個口是心非,隨時隨地都會撕破臉皮和盟約的人……
若說戰國之世,誰最不講道義,那必然是秦王嬴稷!
“王上。”
平原君趙勝道:“秦軍確實正在從長平撤走,白起率領大軍,似乎有北上之意。”
“上將軍處,是守,還是調?”
趙王一隻手按著頭,手腕抖動了好久,猛然一拳砸在案幾上。
“不!我看出來了!他想要趁機奪取我國的雁門關!”
“裹挾天下大勢,列國卑服,這樣就可以占據雁門關久久不還,我趙國北地一失,沒有戰馬來源,恆山武士再是能打,單單一千人,就是天神下凡也不可能和五十萬秦軍較量!”
“恆山武士不是沒有被滅國!昔年無終國就與恆山武士同歸於盡過!”
趙王把這份宣言簡犢丟在案台上,仰天長歎:“時也運也!這天下的盟主,為何不是我趙國,這份簡犢,又為何不是我趙國來發!”
“馳援是假,奪地是真!”
趙勝看了看那份簡犢,歎了口氣,又是失笑:“秋毫無犯?秦王的話,說出去了,誰都知道沒有什麽用的。”
“不過除去王上所慮,會不會白起大規模調兵之後,留下一部分精銳,就等著長平虛弱而一舉攻擊,拿下呢?”
“上將軍的意思,是他不走,防止有詐……秦王拿自己的名聲當籌碼,不是一兩次了。”
“而王上所慮……畢竟現在是戰國啊,沒有人講道義的!如果借道給秦軍,我趙國就會有亡國之禍!”
“假道伐虢之事,難道要在我趙國重現?亦或是蜀王驅使五丁力士鑿開天路,於是秦軍入蜀,這種愚蠢的行為……”
秦軍有這種事情的豐富經驗,當然,趙國的前身晉國也有,假道伐虢這事情就是晉國做的,奪取了肴山通向函穀關的道路,於是把秦國裂土為青玄大地。
大哥不笑二哥,不是趙國不相信秦國,實在是不敢相信。這開始還打的你死我活,現在你突然跑過來說要幫我……
這時間莫非是倒退迴了春秋?那時候是為其他國家兩肋插刀,現在戰國,你能不在邊上插我兩刀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道不能借!”
“秦軍若是真想幫忙,可以從大河上遊繞道!”
諸臣都是這般意見,隻有趙豹歎了口氣。
趙勝聽到這聲歎息就很煩,對他問道:“你又怎麽了,難道這次你要為秦國說話嗎!”
趙豹道:“大河上遊,從那裏深入漠北?繞開我趙長城,這就算是匈奴人也做不到!”
“秦軍從那裏走,怕是抵達雁門的時候,士氣已去七八,人數損有六五,還怎麽作戰?”
趙勝:“難道你真以為秦軍是來幫忙的?損了他五六成兵,他也打不下雁門了,正好了……”
“這不是很好嗎。”
趙勝搖頭道:“這都是賭上國運之戰,長平爭鬥尚未曾結束,秦軍如果進來,與匈奴兩麵夾擊,我趙國豈能不亡?”
“不是我不相信他,你問問你自己,你敢把自己的後背,交給秦軍嗎!秦王嬴稷,可不是秦孝公!”
因為嬴稷的口碑過爛,導致確實沒有人敢輕易相信他,這就和狼來了的故事一樣。
趙王提起劍來。
“前代之時,武靈王親上戰陣,如今,我為趙王,豈能不效武靈王之事!”
“我們要明確的,隻有一點,那就是關起門來自己打,天下之主,隻能是諸夏至人,決不能是北方的戎狄!”
“很久以前,他們和我們並沒有區別,但是現在,我們是諸夏,我們上承三代之德,下受三世之恩……”
“唐堯,虞舜,禹夏。”
“夏後,商帝,周天子!”
“這是我們!”
“而如今,北方的匈奴人,試圖攻破雁門關,再度行昔年周幽王時期之事,使我南世中原,再遭踐踏!”
“春秋之時,齊桓公征討他們,救了刑國,並且為刑國在夷儀之地複國,重建了國都。”
“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
“那時候齊國,確定了周天子的地位,並且請天子立下太子,以確定繼承者。”
“於是,尊王攘夷。”
“孔丘曾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暫代天子,討伐那些不尊奉天子的人,是諸侯的盟主。”
“而如今,戰國之世,天子已衰,是天子沒有德行了,是天禮走到了極盡,並不是周世有什麽對不起天下的地方。”
“隻是歲月做出了選擇,沒有萬世的時代,隻有人才能代代相傳。”
“周的禮樂,周公,管仲的道理,奠定了我們的現在。”
“所以諸夏親昵,不可棄也,豺狼戎狄,不可厭也!”
“秦國在函穀關之上,我,當代秦王,嬴稷!就在這裏,在這函穀關上,效法孝公之事,但所宣講的,不是招賢令。”
“而是我秦國,會拿出這個態度,諸夏在此,我秦國如今最為強大,故而,鬥膽暫代齊桓公之職!”
“我秦國,全部兵馬。將從長平移走,北上雁門,馳援趙國!”
“而我秦軍此次,隻是馳援,不取地,不借糧,不傷趙國秋毫草木!”
“天下的諸侯,必須拿出一個態度,我希望你們認得清自己的立場,如今,正是天下大難的關頭!”
“趙國破,則天下亡!我秦國,不僅有戰國之兇烈,亦有春秋之大義,存續於身!”
“若有諸侯,不願意出兵,我秦國,必將奉三世之義,而興兵討之!解下你們的束發,把它們披散下來,因為你們不再需要!”
“縱我秦國衰落,也必讓汝等孱弱之輩,知道何為國破家亡!”
————
當趙王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整個人都有些傻了,他不知道這是真還是假,在他的思考中,假的成分更多一些。
如果這些話從秦孝公口中說出了,那肯定就是真的,但秦王嬴稷,一個曾經蒙騙過楚懷王的人,一個口是心非,隨時隨地都會撕破臉皮和盟約的人……
若說戰國之世,誰最不講道義,那必然是秦王嬴稷!
“王上。”
平原君趙勝道:“秦軍確實正在從長平撤走,白起率領大軍,似乎有北上之意。”
“上將軍處,是守,還是調?”
趙王一隻手按著頭,手腕抖動了好久,猛然一拳砸在案幾上。
“不!我看出來了!他想要趁機奪取我國的雁門關!”
“裹挾天下大勢,列國卑服,這樣就可以占據雁門關久久不還,我趙國北地一失,沒有戰馬來源,恆山武士再是能打,單單一千人,就是天神下凡也不可能和五十萬秦軍較量!”
“恆山武士不是沒有被滅國!昔年無終國就與恆山武士同歸於盡過!”
趙王把這份宣言簡犢丟在案台上,仰天長歎:“時也運也!這天下的盟主,為何不是我趙國,這份簡犢,又為何不是我趙國來發!”
“馳援是假,奪地是真!”
趙勝看了看那份簡犢,歎了口氣,又是失笑:“秋毫無犯?秦王的話,說出去了,誰都知道沒有什麽用的。”
“不過除去王上所慮,會不會白起大規模調兵之後,留下一部分精銳,就等著長平虛弱而一舉攻擊,拿下呢?”
“上將軍的意思,是他不走,防止有詐……秦王拿自己的名聲當籌碼,不是一兩次了。”
“而王上所慮……畢竟現在是戰國啊,沒有人講道義的!如果借道給秦軍,我趙國就會有亡國之禍!”
“假道伐虢之事,難道要在我趙國重現?亦或是蜀王驅使五丁力士鑿開天路,於是秦軍入蜀,這種愚蠢的行為……”
秦軍有這種事情的豐富經驗,當然,趙國的前身晉國也有,假道伐虢這事情就是晉國做的,奪取了肴山通向函穀關的道路,於是把秦國裂土為青玄大地。
大哥不笑二哥,不是趙國不相信秦國,實在是不敢相信。這開始還打的你死我活,現在你突然跑過來說要幫我……
這時間莫非是倒退迴了春秋?那時候是為其他國家兩肋插刀,現在戰國,你能不在邊上插我兩刀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道不能借!”
“秦軍若是真想幫忙,可以從大河上遊繞道!”
諸臣都是這般意見,隻有趙豹歎了口氣。
趙勝聽到這聲歎息就很煩,對他問道:“你又怎麽了,難道這次你要為秦國說話嗎!”
趙豹道:“大河上遊,從那裏深入漠北?繞開我趙長城,這就算是匈奴人也做不到!”
“秦軍從那裏走,怕是抵達雁門的時候,士氣已去七八,人數損有六五,還怎麽作戰?”
趙勝:“難道你真以為秦軍是來幫忙的?損了他五六成兵,他也打不下雁門了,正好了……”
“這不是很好嗎。”
趙勝搖頭道:“這都是賭上國運之戰,長平爭鬥尚未曾結束,秦軍如果進來,與匈奴兩麵夾擊,我趙國豈能不亡?”
“不是我不相信他,你問問你自己,你敢把自己的後背,交給秦軍嗎!秦王嬴稷,可不是秦孝公!”
因為嬴稷的口碑過爛,導致確實沒有人敢輕易相信他,這就和狼來了的故事一樣。
趙王提起劍來。
“前代之時,武靈王親上戰陣,如今,我為趙王,豈能不效武靈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