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下台,此時神情激動無比,他唿喚侍者,此時也不做作,對周遭道:“都退去,解掉斧鉞!”
“來人,給先生賜座!”
帷幕之後的人影悉數退散,項爍在程知遠身後,全程旁聽,幾乎是把眼珠子都要瞪出來,咋舌不已!
這就是一張嘴說遍天下,但是程知遠所說的可比當年張儀說楚懷王高明多了,張儀當年第一次說楚,用的其實是騙術,六百裏商於之地啊,天下膏腴之土所在之一,更是西方屏障,楚國垂涎三尺,此時張儀來說,直接許諾,把楚懷王騙的是一愣一愣,連屈原的告誡都聽不進去了。
貪婪使人蒙蔽見識,但程知遠這番陳說利害,甚至是以“大勢”,堂堂正正壓人,雲中君派人擄走秦王孫,正好借力打力!
“此乃驅虎吞狼,以逸待勞之計!”
項爍思考了一下,很快就眼睛鋥亮,而此時楚王派遣人重新熬製的羹湯已經端上來,配合另外三條最新醃製的臘肉,加上一份雀尾魚,足以說明楚王的誠懇。
這也是事先準備好的,所謂大鼎架起來,那就看說客能不能打動君王,打動不了自然就被烹殺了,打動的了,那麽自然就有好酒好菜端上來,君王還會很高興的和他同飲同食,以表示尊敬。
虛情假意的客套,此時不太合適,程知遠這次給自己樹立的人設就是一個極其“張狂”的人,故而在那些菜肴端上來的時候,便已徑直入座,隻與楚王交談,其他人等,一概無視。
而那些臣子不少氣的麵色發情,他們站在兩側,中央大殿上,程知遠單獨一席,就這樣大大方方的坐在這裏,筷子夾起鮮嫩的魚肉,送入嘴中咀嚼起來。
“正好上一次陳龍右偷偷入秦,那處的楚人基本上已經被抓捕起來,或許不少已經命喪三重泉下,不過劍宗調動,楚王肯定已經知道了,這都許多日......武勝關談判,有此事在前,其實楚王便更安全了三分。”
“政治就是一場交換籌碼的藝術,當一方沒有籌碼可以交換的時候,那就是下場的時間了,這個天下,不歡迎沒有籌碼的人。”
程知遠心中計較,他可沒有說強楚的意思,或者說,楚強不強,和他關係並不大,這一次主要是東皇太一給自己的下馬威,這讓程知遠很不痛快。
既然你仗著地頭蛇的優勢,讓我不痛快,那我就要割你點肉下來。
這是報複,而且是明目張膽利用王室,貴族,神明三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導致其中出現巨大裂痕,三方不齊心,神道被打壓,東皇太一這次必然要出點血才能罷休了。
不過這時候,王殿外忽然又有一道聲音高聲傳來!
“此法雖妙,但依舊稍有不足,在下有一言,可補程夫子之不足,使此事兩全其美!”
那年輕人昂首闊步,邁入王殿,楚王在上,注視來者,而邊上有兩甲士上前把他攔住。
年輕人拜下,自我介紹道:“在下乃是屈獻下大夫家中門客,庚氏如晝。”
庚桑楚在屈獻門下時,用的依舊是庚氏,但是名字自稱為如晝,這是把自己比作了仲尼,猶如太陽一般耀眼,而庚桑楚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從他最開始聚集各家各派的人士,甚至把墨家的南方巨子都吸納進入他的組織,就足以說明他那組織的恐怖性。
庚氏出自上古帝堯的時代,第二個來源是姬庾過,庾通為庚。
他自稱是上古帝堯時代,第一支脈的庚氏,故而也沒有人懷疑,沒有人懷疑到“庚桑楚”這個名字上。
畢竟仙人世間隻有五十二個,沒有幾個人會覺得自己恰好就遇到一個仙家,這種幾率實在是太低,人間姓庚的那麽多,怎麽就偏偏懷疑他?
自然不可能。
而庚氏,其實很有意思,關於第一支脈庚氏的職業.....
楚王聽聞,似乎是想起來了,對他道:“你是前五日,屈獻與我說的,欲與我相見的那個門客?”
他說到這裏,眼神閃爍起來,忽然眉頭深深皺了起來。
當時屈獻旁敲側擊,說自己有個門客,欲拯楚王於水火危急之中,欲見楚王言明神道之禍患,獻以計策,當時楚王還不知道什麽事情,便很不在意,因為從他繼位至如今,已經很多人都獻了抑神的政策,然而都是收效甚微。
一個門客,有什麽大本事,就敢誇下海口,說要拯救自己於水火危難之中?
敢情這東皇太一是泥巴捏的,誰都能撲上來扇他兩耳光子?
那這天帝當的可真是憋屈,自己咋不知道他怎麽弱呢?
可把你牛逼壞了,要不要叉腰走兩步?
楚王心中胡思亂想,便很不以為然,但見還是要見的,嘰歪兩句說不定就能得到什麽靈感啟發,於是隨便約定了一個時間,卻沒想到沒過兩天就發生了擄掠秦王孫的事件。
誒呀,楚王現在想起來了,不由得心想,屈獻這個門客怕不是鐵嘴烏鴉,好事不講盡講壞的,還一語成讖,要不要拉出去殺了祭天?
楚王神色陰晴不定,然而此時,程知遠忽然轉頭,他盯著這個年輕人,從他的身上,清晰的感覺到了“仙氣”!
別家仙人登朝堂!
庚氏的仙人?
“庚桑楚!”
程知遠一瞬間就想到了這個名字,當然,當初大獲,方豎等劍客去阻攔程知遠的車駕,並沒有提及他們的“主人”是誰,庚桑楚這個人物也就不為程知遠所知。
但是這不代表程知遠不懂這個名字。
《莊子》雖然隻剩下三十三篇,但很巧,庚桑楚篇並沒有遺失,所以內容都是齊全的,上古仙人庚桑楚,這家夥是根正苗紅的,和廣成子一類的古仙。
雖然在書中,他自稱並不是仙家。
想到這裏,程知遠忽然心中一動。
廣成子.....遺失的篇章中,應該也有這位上古大仙?
“書裏的傳說和現實的人物不能對應,畢竟仙人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
“來人,給先生賜座!”
帷幕之後的人影悉數退散,項爍在程知遠身後,全程旁聽,幾乎是把眼珠子都要瞪出來,咋舌不已!
這就是一張嘴說遍天下,但是程知遠所說的可比當年張儀說楚懷王高明多了,張儀當年第一次說楚,用的其實是騙術,六百裏商於之地啊,天下膏腴之土所在之一,更是西方屏障,楚國垂涎三尺,此時張儀來說,直接許諾,把楚懷王騙的是一愣一愣,連屈原的告誡都聽不進去了。
貪婪使人蒙蔽見識,但程知遠這番陳說利害,甚至是以“大勢”,堂堂正正壓人,雲中君派人擄走秦王孫,正好借力打力!
“此乃驅虎吞狼,以逸待勞之計!”
項爍思考了一下,很快就眼睛鋥亮,而此時楚王派遣人重新熬製的羹湯已經端上來,配合另外三條最新醃製的臘肉,加上一份雀尾魚,足以說明楚王的誠懇。
這也是事先準備好的,所謂大鼎架起來,那就看說客能不能打動君王,打動不了自然就被烹殺了,打動的了,那麽自然就有好酒好菜端上來,君王還會很高興的和他同飲同食,以表示尊敬。
虛情假意的客套,此時不太合適,程知遠這次給自己樹立的人設就是一個極其“張狂”的人,故而在那些菜肴端上來的時候,便已徑直入座,隻與楚王交談,其他人等,一概無視。
而那些臣子不少氣的麵色發情,他們站在兩側,中央大殿上,程知遠單獨一席,就這樣大大方方的坐在這裏,筷子夾起鮮嫩的魚肉,送入嘴中咀嚼起來。
“正好上一次陳龍右偷偷入秦,那處的楚人基本上已經被抓捕起來,或許不少已經命喪三重泉下,不過劍宗調動,楚王肯定已經知道了,這都許多日......武勝關談判,有此事在前,其實楚王便更安全了三分。”
“政治就是一場交換籌碼的藝術,當一方沒有籌碼可以交換的時候,那就是下場的時間了,這個天下,不歡迎沒有籌碼的人。”
程知遠心中計較,他可沒有說強楚的意思,或者說,楚強不強,和他關係並不大,這一次主要是東皇太一給自己的下馬威,這讓程知遠很不痛快。
既然你仗著地頭蛇的優勢,讓我不痛快,那我就要割你點肉下來。
這是報複,而且是明目張膽利用王室,貴族,神明三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導致其中出現巨大裂痕,三方不齊心,神道被打壓,東皇太一這次必然要出點血才能罷休了。
不過這時候,王殿外忽然又有一道聲音高聲傳來!
“此法雖妙,但依舊稍有不足,在下有一言,可補程夫子之不足,使此事兩全其美!”
那年輕人昂首闊步,邁入王殿,楚王在上,注視來者,而邊上有兩甲士上前把他攔住。
年輕人拜下,自我介紹道:“在下乃是屈獻下大夫家中門客,庚氏如晝。”
庚桑楚在屈獻門下時,用的依舊是庚氏,但是名字自稱為如晝,這是把自己比作了仲尼,猶如太陽一般耀眼,而庚桑楚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從他最開始聚集各家各派的人士,甚至把墨家的南方巨子都吸納進入他的組織,就足以說明他那組織的恐怖性。
庚氏出自上古帝堯的時代,第二個來源是姬庾過,庾通為庚。
他自稱是上古帝堯時代,第一支脈的庚氏,故而也沒有人懷疑,沒有人懷疑到“庚桑楚”這個名字上。
畢竟仙人世間隻有五十二個,沒有幾個人會覺得自己恰好就遇到一個仙家,這種幾率實在是太低,人間姓庚的那麽多,怎麽就偏偏懷疑他?
自然不可能。
而庚氏,其實很有意思,關於第一支脈庚氏的職業.....
楚王聽聞,似乎是想起來了,對他道:“你是前五日,屈獻與我說的,欲與我相見的那個門客?”
他說到這裏,眼神閃爍起來,忽然眉頭深深皺了起來。
當時屈獻旁敲側擊,說自己有個門客,欲拯楚王於水火危急之中,欲見楚王言明神道之禍患,獻以計策,當時楚王還不知道什麽事情,便很不在意,因為從他繼位至如今,已經很多人都獻了抑神的政策,然而都是收效甚微。
一個門客,有什麽大本事,就敢誇下海口,說要拯救自己於水火危難之中?
敢情這東皇太一是泥巴捏的,誰都能撲上來扇他兩耳光子?
那這天帝當的可真是憋屈,自己咋不知道他怎麽弱呢?
可把你牛逼壞了,要不要叉腰走兩步?
楚王心中胡思亂想,便很不以為然,但見還是要見的,嘰歪兩句說不定就能得到什麽靈感啟發,於是隨便約定了一個時間,卻沒想到沒過兩天就發生了擄掠秦王孫的事件。
誒呀,楚王現在想起來了,不由得心想,屈獻這個門客怕不是鐵嘴烏鴉,好事不講盡講壞的,還一語成讖,要不要拉出去殺了祭天?
楚王神色陰晴不定,然而此時,程知遠忽然轉頭,他盯著這個年輕人,從他的身上,清晰的感覺到了“仙氣”!
別家仙人登朝堂!
庚氏的仙人?
“庚桑楚!”
程知遠一瞬間就想到了這個名字,當然,當初大獲,方豎等劍客去阻攔程知遠的車駕,並沒有提及他們的“主人”是誰,庚桑楚這個人物也就不為程知遠所知。
但是這不代表程知遠不懂這個名字。
《莊子》雖然隻剩下三十三篇,但很巧,庚桑楚篇並沒有遺失,所以內容都是齊全的,上古仙人庚桑楚,這家夥是根正苗紅的,和廣成子一類的古仙。
雖然在書中,他自稱並不是仙家。
想到這裏,程知遠忽然心中一動。
廣成子.....遺失的篇章中,應該也有這位上古大仙?
“書裏的傳說和現實的人物不能對應,畢竟仙人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