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知遠懂了,這個問題的根源還是出自於蕭先生自身,和顏如玉沒有太大關係,換句話說,就是他得到了無福消受的寶物,又自命不凡,這種人往往以自己為中心,蔑視或者認為所有人都在和他作對,從而導致做一些事情屢屢碰壁。

    如果有能力的人這麽做,會被稱唿為“剛愎自用”,而如果是沒有能力的人這樣搞,那就是“自以為是”。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隻不過【剛愎自用】往往被套在“決策者”的身上,是一種不正麵的評價,而【自以為是】往往是用來批判過於狂妄者,這種人基本上都沒有太高的身份地位。

    所以說白了就是管身用語和民身用語的區別。

    “但這件事情總要有個了結,顏如玉,你既為書中靈女,自然知道如果一個姑娘克死了家裏的父親,這個問題鬧到民間那是很嚴重的問題,不僅僅是家風敗壞,甚至會被一些人傳出謠言,你飽讀詩書,既然本身不喜歡蕭先生,又何必讓他強留這片世界中呢?”

    程知遠和顏如玉交涉:“直接驅逐便是了,但你卻放任他這麽做,說白了還是有些類似於挑逗的心理,你對於人心的渴望真的是有些直白啊。”

    顏如玉目光微微亮起:“先生倒是知道,我是以他來窺看人心?”

    “那先生可否教我,人心本性,生來時為善為惡?”

    她的神情有些促狹,微微歪頭:“若是先生迴答出來,我便把那人驅逐出去,雖然這可能讓他受到的心中傷害更深,但至少,蕭妹妹也不會再受到口舌之難了吧?”

    蕭菽小臉緊繃,眉頭一皺,發現事情沒有那麽簡單。

    程知遠則是直接搖頭:“荀孟之爭,你也不要拿這個問題來難我,連聖人都迴答不上來,我又怎麽能知道呢?”

    顏如玉:“隻因嬰兒不能語,但無心之過可當罰,有心之善不當賞,人生來一切皆由心意,隨心而為,率性而發,以赤子之心行大惡之事,此為人性本來。”

    程知遠目光微動,眉毛挑了挑,顏如玉則是笑:“可惜這世上倒是沒有嬰兒能降世便語的,不過他們想來也沒有什麽是非觀......若嬰兒能語,便可問他,這個事情,是對是錯,是善,是惡?”

    程知遠忽是道:“人性本真,無論善惡,不過你說沒有嬰兒降世能語.......我聞傳說,四百年前,西方曾有一金仙,生來時蓮華漫天,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按照如今的時間節點,三千越甲滅吳的事情發生在三百年前,而勾踐在曆史上和佛陀幾乎是一個時代的人,都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那麽依照這片世界的時間來換算,假設佛祖真的存在,那麽也就是四百年前左右的時間點。

    不過,說到底這個世界是南華真君為最高,仿佛是他的夢幻構築而出,就連老子都不存在,那麽佛祖很可能也不存在。

    顏如玉身體微微前傾,忽然目光閃動,露出很感興趣的樣子,詢問道:“真有這個嬰兒?”

    程知遠搖頭:“我不知道,隻是在一冊古籍上看來。”

    顏如玉蹙眉,玉指點向程知遠:“你在騙我,我這裏有天下所有的古籍,即使是殘卷也有一二句子摹刻,根本沒有見過你所說的這個嬰兒故事。”

    程知遠微微仰首:“你看到的是天下之內的所有古籍,但我這裏說的,是天下之外的故事。”

    顏如玉疑惑:“天下之外?”

    程知遠道:“不錯,正是天下之外,你且當做另外一片天下的傳說來聽吧。”

    “據說,這孩子降世時,向四方皆行七步,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意吾為此世之最上者。”

    顏如玉好看的眉頭頓時又蹙了起來:“這嬰兒既然降世能語,為何又說自己是世上最上者?人性無論善惡?可藐視父母,不禮天地,不敬先祖,不拜水火,拋生世之道,莫非向死而去耶?如此何可稱最上?”

    “腦生反骨,逆天行事,故不禮天地是為不忠;

    不顧父母,拋其養事,故藐視父母是為不孝;

    佻天不祥,乘人不義,故不敬先祖是為不義;

    水火無情,自然有道,故不拜水火是為不智;

    螻蟻草芥,亦為性命,故拋生世棄之為不仁!”

    顏如玉說到這裏,麵色已經有些氣的酡紅,更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美麗,但程知遠無動於衷,而是迴應道: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而才是唯我獨尊,這個我字其中,才是文章所在之意。”

    “何為我,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這裏借用的是佛祖的傳說故事,不過這片天地根本沒有佛的蹤跡,而且如今這個時間點,即使是有佛,也沒有傳到中原諸地來。

    佛門最擅長的就是彎彎繞,而這時候拿來主義就是很好的嗎,也不必被周大師唾棄的啦。

    你看眼前這小姐姐不就被繞進去了?

    隨後再順勢提出的,則是人生三大哲學,程知遠看向顏如玉:“你有世間一切的書卷,但你能迴答這三個問題嗎?”

    “何為我?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

    顏如玉頓時蹙眉,她的心底產生了漣漪,再看向程知遠,好奇道:“這是你平時裏所思考的問題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知遠搖頭:“並不是我,而是另外一片遙遠土地上的....聖人吧,是他所提出來的。”

    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是希臘三賢者,同等位置換到中原,也就是聖人的位置了,而類似這個問題,中國古代也有不少人提出過,老子認為天地一切都是道,我為道之形態,我從道中而來,要到道中而去。

    這個就很厲害了,看似說了,但什麽也沒說,然而仔細一想,又極其有道理!

    世間一切都是道,那任何生靈,一舉一動都是合乎於道的,所以從宏觀意義上來看,老子的答案並沒有錯誤,反而是極其正確的,既然我等誕生在這片土地上,順應世間的規律,那麽必然是有其理由的,而道就是這個終極性的概念。

    同樣,柏拉圖提出這個意義也是因為年少時的的貧困與饑寒,倒黴的流離生活讓他有些“懷疑人生”,所以才迸發了這三道問題。

    而莊子對於這個問題的迴答,直接可以用“子非魚”與“莊周夢蝶”來概括,並且相對於現實的問題又增添了一層夢幻的問,即“我們是否是真實的”?

    顏如玉終究隻是個書中靈女,是書中的非常之怪,她並不是聖人,故而對於哲學問題思考的有些頭大,古書之中並沒有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各位聖人都各有自己的解決方法,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時候所有可以稱“聖”的人物,料想他們閑暇之餘,在抬頭望著那漫天銀河的同時,應當都曾經有過這麽一個問題。

    這茫茫星辰之下,我究竟是誰?

    顏如玉開始翻閱書卷尺牘,希望古老的先賢能夠給予她準確的答案,然而聖人都有聖人自己的理解,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固定的答案,即使南華真君與老子同樣為道家之始祖,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完全不同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水鱸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水鱸魚並收藏劍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