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槐樹下發生的事情當然不被程知遠知道,他來到一處客家,這裏算是一野之地,較為繁華,畢竟一野相當於百村千戶,人口雖然不算太多,但也絕對不少了,比起一莊來說,一野的人口大約在三千左右。
問了問路途方向,而又正好趕上這裏有人要娶親,按照古時候的禮節,啊,這個程知遠是很了解的,如文王時那般莊嚴隆重,又似是自己那時...
仲夏的時間,日在東井,此時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火神,或者是炎帝,或者是祝融,或是一起祭祀,恰又逢結親這種大歡喜的日子,程知遠是不知道這有沒有什麽避諱,但是這野的百姓們倒是顯得很開心,或許紅紅火火這種詞就是從這個時候發起的?
喜上加喜,祭祀是大事情,結親更是大事情,兩兩相合,當然日子要錯開幾天,不可能同時一起做,總的來說,結親在後,祭祀在前。
畢竟祭祀乃是國之大事。
程知遠到來的時候,正巧距離大祭祀還有一日時間,故而便留了下來,而從這一野的人處得知,邯鄲距離此間已然不甚遙遠,聖人的餘威已經可以庇佑到此方。
在這種地方,簡單來說就是已經快要進入安全區了,畢竟隻是餘威,距離絕對的安全區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過用聖人餘威可庇之的說法,顯然會給百姓們帶來一定的安心,不然直接和他們講你們這裏還不處於聖人治下,那估計這裏恐怕也不可能歡歡喜喜的,畢竟按照現在的情況看來,妖物出現還是很頻繁的現象。
縱然是聖人也不可能以聖威籠罩全國,那範圍可就大了去了。
百姓們進行祭祀,祭祀官當然不可能是尋常人,那都是在本地駐紮的巫祝,他們對於儀式很有一套,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幾個是真有本事的,若是在原本的周代,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斂財的行為,除去本地的莊嚴祭祀外,外地來的巫祝基本上都是奔著錢幣去的。
“你看幾個巫祝,搞得神神叨叨的,又放血又殺雞,還要點二十四根燭光,其實不就是噴個火嗎,給我兩大缸酒我能噴上一整天,照他這麽講我就是金烏化身,殷商遺民。”
在巫祝們準備莊嚴祭祀的時候,總有那麽一兩個不買賬的,必如某位一看就是外地來的白衣少年,他身穿的士子服飾像是儒門弟子,但又有些虎門的裝束,這樣看又如兵門的門徒,然而他自己承認,說他哪一個門都不是,這一次來到這裏,事實上是從北方路過,準備在去稷下學宮前到處玩玩。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白衣少年搖頭晃腦,唱著詩經中的邶風,這邶地其實就是西周時代的邶國,也就是現在的趙國地區,即是說,這個燕國來的家夥唱著趙國的詩歌,還不亦樂乎。
“你幹嘛不唱燕國的歌?”
程知遠很好奇,和他在一起聊天:“燕國的歌謠應該挺好聽吧?”
白衣少年擺擺手,很嫌棄道:“擊築有什麽好聽的,鬼哭狼嚎一樣,趙國這裏擊鼓多對我胃口啊,尤其是邶風擊鼓,那是我覺得你們這裏最可以和秦國媲美的戰歌了!”
“趙國擊鼓: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秦國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興於師,修我戈矛!”
“聽聽,多振奮人心!”
他說著有些激動,再複講到燕國的歌謠,頓時是一副嫌棄的嘴臉,程知遠心道你可真是心在趙地身在燕,也難怪之前要唱邶風裏的那首“北門”,說自己遭到自家人嫌棄,這可真不是胡扯啊。
他嘀嘀咕咕,又開始對巫祝撒潑,直至在被巫祝們用極其不善的眼神問候過後,這家夥終於閉上了嘴巴。
程知遠搖頭道:“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百姓們隻在乎成功,不在意事物的本源,你就算真是祝融複活,也不可能搶了他們的活計,因為根本沒有人相信你是祝融。”
白衣少年狠狠喝口酒,小心翼翼的呸道:“所以說孔老二講民眾最好忽悠不是沒有道理。”
廬舍中是有酒水的,周代的商業以及旅遊業其實異常發達,不論是原本的世界還是這個類神話般的世界都是如此。
《周禮》之中有記載:“國野之間,每隔十裏設廬,可供飲食;每隔三十裏設宿,提供住處,名曰路室;每隔五十裏有市,市中設置候館,專門接待朝聘之官。”
通俗易懂的解釋一點,就是國道上(山野莫得)十裏有一家吃飯地方,三十裏有睡覺地方,五十裏有個大賓館,國有招待所性質。
尤其是周朝後期,各種駐國大使也是異常的多,各國戰爭的間接性後果是帶動商業繁榮,而禮還沒有徹底崩壞的時候,周朝時代的山野強盜遠遠不如後世來的多,畢竟讓人空手去搶都指不定能搶到幾個破錢,還不如自己種地。
他和程知遠聊起天來,就說道這個客舍的問題,然後就扯到了社會治安,再之後就講到雁門以北的問題。
大部分時間,中原地帶基本上都是在防範遊牧民族,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冤家了,北方雁門關外那片地方,基本上就是打跑了一家來另外一家,一家一家挨著來,鬼方,犬戎,匈奴,突厥,鮮卑,契丹,柔然,哈薩克,蒙古......
不過說起來後麵幾個都處於外來人家,而匈奴其實和華夏人則是同宗同源。
人家以前是夏後氏的子孫,屬於夏朝遺老,結果放羊放著放著收了二十六個小弟,然後就迴不來了,再然後就和魚唇的中原人互相看不過眼,說白了就是我現在能耐了,準備來一次“蒼天已死”了。
中原人罵匈奴是蠻夷,匈奴罵中原人為豬狗,然後兩家就開始了漫長的幹架之旅。
這場架一打就打了千百年,直到漢朝時代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當然,一個匈奴倒下了,千千萬萬個小弟站起來,然後就是突厥同誌閃亮登場,秉持已經被迴歸華夏的匈奴老哥遺誌,繼續活躍於外蒙古與河套地區。
當然,中原其實也是一個尿性,換了當家做主的也要接著北伐,北邊的那幫家夥甭管誰當家反正就兩個字“南下”,反正都是兩家互相幹架,一打就打了三五千年,可謂真是愛恨情仇一出好大的連續劇。
尤其是漢朝時期,一漢當五胡,那可真是讓胡人聞風喪膽,一個漢人能幹死五個胡人,那也是中原當家的人最牛叉的時期了。
問了問路途方向,而又正好趕上這裏有人要娶親,按照古時候的禮節,啊,這個程知遠是很了解的,如文王時那般莊嚴隆重,又似是自己那時...
仲夏的時間,日在東井,此時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火神,或者是炎帝,或者是祝融,或是一起祭祀,恰又逢結親這種大歡喜的日子,程知遠是不知道這有沒有什麽避諱,但是這野的百姓們倒是顯得很開心,或許紅紅火火這種詞就是從這個時候發起的?
喜上加喜,祭祀是大事情,結親更是大事情,兩兩相合,當然日子要錯開幾天,不可能同時一起做,總的來說,結親在後,祭祀在前。
畢竟祭祀乃是國之大事。
程知遠到來的時候,正巧距離大祭祀還有一日時間,故而便留了下來,而從這一野的人處得知,邯鄲距離此間已然不甚遙遠,聖人的餘威已經可以庇佑到此方。
在這種地方,簡單來說就是已經快要進入安全區了,畢竟隻是餘威,距離絕對的安全區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過用聖人餘威可庇之的說法,顯然會給百姓們帶來一定的安心,不然直接和他們講你們這裏還不處於聖人治下,那估計這裏恐怕也不可能歡歡喜喜的,畢竟按照現在的情況看來,妖物出現還是很頻繁的現象。
縱然是聖人也不可能以聖威籠罩全國,那範圍可就大了去了。
百姓們進行祭祀,祭祀官當然不可能是尋常人,那都是在本地駐紮的巫祝,他們對於儀式很有一套,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幾個是真有本事的,若是在原本的周代,這毫無疑問是一種斂財的行為,除去本地的莊嚴祭祀外,外地來的巫祝基本上都是奔著錢幣去的。
“你看幾個巫祝,搞得神神叨叨的,又放血又殺雞,還要點二十四根燭光,其實不就是噴個火嗎,給我兩大缸酒我能噴上一整天,照他這麽講我就是金烏化身,殷商遺民。”
在巫祝們準備莊嚴祭祀的時候,總有那麽一兩個不買賬的,必如某位一看就是外地來的白衣少年,他身穿的士子服飾像是儒門弟子,但又有些虎門的裝束,這樣看又如兵門的門徒,然而他自己承認,說他哪一個門都不是,這一次來到這裏,事實上是從北方路過,準備在去稷下學宮前到處玩玩。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白衣少年搖頭晃腦,唱著詩經中的邶風,這邶地其實就是西周時代的邶國,也就是現在的趙國地區,即是說,這個燕國來的家夥唱著趙國的詩歌,還不亦樂乎。
“你幹嘛不唱燕國的歌?”
程知遠很好奇,和他在一起聊天:“燕國的歌謠應該挺好聽吧?”
白衣少年擺擺手,很嫌棄道:“擊築有什麽好聽的,鬼哭狼嚎一樣,趙國這裏擊鼓多對我胃口啊,尤其是邶風擊鼓,那是我覺得你們這裏最可以和秦國媲美的戰歌了!”
“趙國擊鼓: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秦國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興於師,修我戈矛!”
“聽聽,多振奮人心!”
他說著有些激動,再複講到燕國的歌謠,頓時是一副嫌棄的嘴臉,程知遠心道你可真是心在趙地身在燕,也難怪之前要唱邶風裏的那首“北門”,說自己遭到自家人嫌棄,這可真不是胡扯啊。
他嘀嘀咕咕,又開始對巫祝撒潑,直至在被巫祝們用極其不善的眼神問候過後,這家夥終於閉上了嘴巴。
程知遠搖頭道:“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百姓們隻在乎成功,不在意事物的本源,你就算真是祝融複活,也不可能搶了他們的活計,因為根本沒有人相信你是祝融。”
白衣少年狠狠喝口酒,小心翼翼的呸道:“所以說孔老二講民眾最好忽悠不是沒有道理。”
廬舍中是有酒水的,周代的商業以及旅遊業其實異常發達,不論是原本的世界還是這個類神話般的世界都是如此。
《周禮》之中有記載:“國野之間,每隔十裏設廬,可供飲食;每隔三十裏設宿,提供住處,名曰路室;每隔五十裏有市,市中設置候館,專門接待朝聘之官。”
通俗易懂的解釋一點,就是國道上(山野莫得)十裏有一家吃飯地方,三十裏有睡覺地方,五十裏有個大賓館,國有招待所性質。
尤其是周朝後期,各種駐國大使也是異常的多,各國戰爭的間接性後果是帶動商業繁榮,而禮還沒有徹底崩壞的時候,周朝時代的山野強盜遠遠不如後世來的多,畢竟讓人空手去搶都指不定能搶到幾個破錢,還不如自己種地。
他和程知遠聊起天來,就說道這個客舍的問題,然後就扯到了社會治安,再之後就講到雁門以北的問題。
大部分時間,中原地帶基本上都是在防範遊牧民族,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冤家了,北方雁門關外那片地方,基本上就是打跑了一家來另外一家,一家一家挨著來,鬼方,犬戎,匈奴,突厥,鮮卑,契丹,柔然,哈薩克,蒙古......
不過說起來後麵幾個都處於外來人家,而匈奴其實和華夏人則是同宗同源。
人家以前是夏後氏的子孫,屬於夏朝遺老,結果放羊放著放著收了二十六個小弟,然後就迴不來了,再然後就和魚唇的中原人互相看不過眼,說白了就是我現在能耐了,準備來一次“蒼天已死”了。
中原人罵匈奴是蠻夷,匈奴罵中原人為豬狗,然後兩家就開始了漫長的幹架之旅。
這場架一打就打了千百年,直到漢朝時代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當然,一個匈奴倒下了,千千萬萬個小弟站起來,然後就是突厥同誌閃亮登場,秉持已經被迴歸華夏的匈奴老哥遺誌,繼續活躍於外蒙古與河套地區。
當然,中原其實也是一個尿性,換了當家做主的也要接著北伐,北邊的那幫家夥甭管誰當家反正就兩個字“南下”,反正都是兩家互相幹架,一打就打了三五千年,可謂真是愛恨情仇一出好大的連續劇。
尤其是漢朝時期,一漢當五胡,那可真是讓胡人聞風喪膽,一個漢人能幹死五個胡人,那也是中原當家的人最牛叉的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