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比迴憶更遠
李易峰自傳隨筆集:1987了 作者:李易峰著 韓寒監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生命之重
前些日子,我、付辛博、井柏然、喬任梁(kimi)四人當年的合影被大家翻了出來,許多人感慨時光荏苒,物是人非。以前也有長輩離世,他們遵循自然的規則,走到了人生必經的關口;但kimi和我的年齡那麽近,我沒有想到同輩中會有人那麽早離開,而且那麽突然。他的去世對我的觸動很大,那到底是詫異還是難過,我都無法去細想。
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我在美國洛杉磯,剛開始我隻覺得不可置信,一搜微博,才大吃一驚。消息確鑿無疑,一切都已經真實發生了,那一刻我不知道該做些什麽,又可以說些什麽。團隊的工作人員和我說:“你應該發一條微博表示悼念。”大家一起商量措詞,但這樣簡單的形式又怎能表達我心裏所有的感覺?我知道隨之而來的就是追悼會,但腦海中第一個念頭就是不想去——不是不想去送他最後一程,我隻是覺得自己無法麵對那個場麵,無法親眼見證這件事的真實感。
但我還是去了。站在儀式現場,聽到哀樂聲和哭聲交織起伏,我整個人都是蒙的,不知道怎麽去接受這一切。有人過來問我要不要去和kimi的父母打個招唿,我婉言推辭了。
痛失愛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他們的心裏已經裂了條深不見底的口子,我們這些和kimi年齡相仿的人站在他們麵前,就好像是在往傷口上撒鹽。我又該說什麽呢?“節哀順變”?還是“別難過”?……這些話,我怎麽說出口?告別儀式結束後,我就默默離開了。
有時候隻能感歎一句,很多事情大概隻能說是命數,是老天一早安排好的,無法用我們渺小的力量去改變。
起點
已經很久沒有提起“好男兒”比賽的時光了。現在迴頭看看,那些幼稚的、衝動的、真誠的、不自知的過往,都是讓人感慨的迴憶。
在地方賽區的時候,我的嗓子嚴重發炎,打了封閉針後還是開不了嗓。正式比賽前,所有選手會一起去ktv練習,然後告訴負責人自己的備選參賽歌曲。那天負責人告訴我,他覺得我選的那首不夠出彩,也不夠穩妥,希望我在比賽時換一首歌。到了比賽當天,考慮到嗓子的實際情況,我還是選擇唱了那首自認為比較安全的歌,這讓主辦方有些不快——這個選手怎麽那麽不聽話呢?我自己也覺得晉級無望,果然,那一場就被淘汰了。
當時比賽采用的是觀眾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選手的去留。好幾個人走到我麵前說“對不起”,然後把票投給了其他選手。我一邊向他們道謝,一邊說不必抱歉。就算這個比賽真的隻能止步於此,得到了那麽多人的關注,我也沒有任何的沮喪和失望。更何況之後還有複活賽,我還有機會迴到舞台上,還有可能走到最後。我心裏有一種奇妙的篤定感,可能自小打下的自信基礎太過牢固,讓我不會輕易懷疑自己。
我始終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有句老話不是說嘛,“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我進入了全國總決賽。出發去上海前全家人都很興奮,爸爸還不忘給我提個醒:“去外麵看看也好,不要以為在一個地方取得一點兒成績就有什麽了不起。”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激動的心情超越了一切,一心隻想立刻上路。
這也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出遠門,父母當然不放心,但我還是說服了他們讓我一個人上路。我想要獨自去麵對這個全新而未知的世界。在都江堰賽區的比賽現場,我在加油呐喊的人群中看到了伯伯、姑姑等一眾親友,感動之餘竟然還有些尷尬。走出去,我就不再是那個被全家捧在手心裏的小孩子了,這個機會能讓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也能讓我看到自己都不知道的另一麵。
坐在飛機上的時候,我有點兒忐忑。在成都大家都認識我,這也沒什麽稀奇,在另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城市,我還能得到陌生人的認可嗎?降落在上海機場後,居然有三四個粉絲在等我,我很好奇他們居然知道四川有個李易峰,心裏暗暗高興,這是個好的開始。去酒店的路上我從車窗望出去,呀,好大一朵白雲,之前都沒見過那麽大朵的!——再稀鬆平常的景色,那一刻在我眼裏都多了份特別,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經身在上海,空氣裏仿佛有一股輕快的力量,一切都寓意著希望,一切都指向明媚的未來。
如今各種綜藝真人秀大行其道,其實迴想起來,當時《加油!好男兒》的決賽已經采用了“真人秀”的拍攝形式。全國十強賽時,所有選手都被安排住進了東方明珠最大的圓球裏,主辦方在那裏搭建了一個裝滿攝像頭的房間,所有人的一舉一動都有記錄,手機也都按要求上交了。我起初不知道洗手間的攝像頭是關閉的,還擔心過洗澡時如何麵對攝像頭的問題,但轉念一想,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管它呢!於是該吃吃,該睡睡,起床時頭發比雞窩還亂,“偶像包袱”早已經扔到九霄雲外去了。
有一迴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問我們想吃什麽,他們可以叫外賣,我毫不猶豫點了小龍蝦和味千拉麵,根本不知道那也是節目錄製的一部分,還因此被貼上了“李易峰愛吃小龍蝦”的標簽。在上海我才第一次吃到這兩種食物,第一口下去,心裏冒出一萬個感歎號:怎麽能那麽好吃!更重要的是,它們撫慰了我的“四川胃”——上海菜偏甜,主辦方安排的菜裏時不時會冒出獅子頭或者糖醋小排,我實在沒法兒吃個痛快。味千拉麵有湯還管飽,完美地滿足了我的一切要求。
不變的表達
我的生物鍾很奇怪:隻要前一天晚上沒喝酒或過度疲勞,我都會在鬧鍾響鈴前的五分鍾自動醒來。
上學的時候,我有一套嚴格的時間表,起床後的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很精確,一切都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我從來不用父母叫我起床,相反,還要和他們約法三章:“你們睡你們的覺,千萬、千萬不要起來和我說話!不然我一迴答,時間表就亂了。”任何計劃外的事情插入都有可能導致我遲到。遲到是我最討厭的狀況之一,所有人都坐好了,眼睜睜地看著你慌慌張張進來——不行,這太沒麵子了。
這個生物鍾在總決賽期間無法發揮作用,要過集體生活,時間安排自然無法自己做主。比賽之外,主辦方還為我們安排了雜誌拍攝的工作,所有選手都要參加,人多,難免要等上些時間。當時我對“宣傳”這迴事毫無概念,心裏還有些不痛快:我明明是來參加比賽的,為什麽還要拍照做采訪呢?
那時我不明白“應對媒體”的必要性,更不理解那些“采訪指導”——我覺得那些套路太扯淡了,是費力包裝出來的東西,是假的。
“你一個人在北漂,想家嗎?辛苦嗎?”
“對,我特別想買張機票迴去看他們。對,特別辛苦。”
這樣的迴答也太脫離實際了。如果我真的想念家人,又抽不出時間迴家,他們也可以來看我;何況電話、網絡都那麽方便,“分隔兩地苦苦思念”這種苦情戲碼根本沒法兒上演。這個問題太假了,這樣的迴答也太假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總被記者抱怨說“采訪沒有點”。可是漸漸地,又有人說我特別能整段子,“腦迴路清奇”。其實一直以來我迴答問題的風格沒有變過,隻是以前大家可能更習慣“走心”的正經迴答,不習慣我拋“小包袱”“小段子”的方式,所以總覺得我答非所問。現在大風潮不同了,大家都更放鬆,記者覺得“被懟”也別有趣味,接不上話也可以起到一種特別的效果。這是我的運氣,環境在改變,所有人的接受尺度在改變,我的不變恰好順應了潮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大家還沒有注意到我是誰的時候,沒人會覺得我的話重要。這很現實:站在別人目光焦點裏的人,說什麽都是對的;無名小卒就算有高論,也很少有機會被聽見。很多人說娛樂圈勢利,其實哪裏又可以杜絕勢利呢?爸爸以前做生意,小時候我就聽他說過不少相關的故事。我自己也遇到過勢利的人,但說不上被他們“傷到”。這是客觀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事實,我也無力改變,但至少可以包容它們的存在,也堅持自己的方式。
我不喜歡按套路出牌,有趣一些不好嗎?我常常看到體育比賽結束後的即興訪問,記者往往會問剛摘得獎牌或者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開不開心”。這種例行問題的答案不用猜都知道,但如果這個運動員若有所思地咬一下獎牌,迴答說,“挺硬的”,我會覺得,哎,有意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一直都挺喜歡接受采訪的,這是件好玩的事情,還可以在談話中重新了解自己。很多問題我平時不一定會細想,采訪中有人提到了,我才發現,哦,原來我會這樣迴答,原來我會這樣想,原來我是這樣的人。當然,采訪中有些禁忌我不會碰,比如政治這類原則性的問題,我也不會胡亂開別人的玩笑。有一迴和成龍大哥聊天時,他有點感歎地說,以前做采訪,藝人和記者就那麽簡簡單單地坐著,沒有手機,也沒有攝像機,可以隨便聊,氣氛很輕鬆。如今即時傳播的渠道越來越發達,藝人的形象更生動,不再神秘或遙不可及,但一切都有視頻錄音“作證”,傳播時如果被斷章取義或者被刻意編輯,就會帶來想不到的麻煩。
微博是一個我能自主和大家交流的窗口。我更新的速度不快,往往是因為還沒有想到特別好玩的內容。我喜歡和大家開一些彼此間有默契的玩笑,一不小心還能玩出個係列。比如我的“浴袍歌手”形象,就是在每年出席跨年晚會前的準備過程中誕生的,現在已經更新到了3.0的版本。我常常會冒出些搞怪的念頭,比如之前在橫店拍片,早上從陽台上望出去時,突然發現,去掉小賣部招牌上的那幾個中文字,外麵完全是一派歐洲的景色。我立刻戴上圍巾和帽子,找人給我拍“歐洲留影”,當然,我還拍了露出下半身拖鞋和睡褲的“花絮現場照”,留著第二天揭秘。
不管我用怎樣的方式去麵對公眾,總有人喜歡我,也總有人不喜歡我。沒有什麽萬全之策,但盡可能地保持真實,一定比費心打造某種“人設”更簡單也更舒服。至今我還沒有上過真人秀類的節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在這個階段集中精力拍戲。我自問沒有那種能力讓幾件事同步進行,萬一把拍戲過程中的角色情緒帶去真人秀的現場,那就更容易引起誤會了。所有人都在做的事情,不如先保持距離,等一等。精力有限,就先投入最重要的事情吧。
前些日子,我、付辛博、井柏然、喬任梁(kimi)四人當年的合影被大家翻了出來,許多人感慨時光荏苒,物是人非。以前也有長輩離世,他們遵循自然的規則,走到了人生必經的關口;但kimi和我的年齡那麽近,我沒有想到同輩中會有人那麽早離開,而且那麽突然。他的去世對我的觸動很大,那到底是詫異還是難過,我都無法去細想。
他去世的消息傳來時我在美國洛杉磯,剛開始我隻覺得不可置信,一搜微博,才大吃一驚。消息確鑿無疑,一切都已經真實發生了,那一刻我不知道該做些什麽,又可以說些什麽。團隊的工作人員和我說:“你應該發一條微博表示悼念。”大家一起商量措詞,但這樣簡單的形式又怎能表達我心裏所有的感覺?我知道隨之而來的就是追悼會,但腦海中第一個念頭就是不想去——不是不想去送他最後一程,我隻是覺得自己無法麵對那個場麵,無法親眼見證這件事的真實感。
但我還是去了。站在儀式現場,聽到哀樂聲和哭聲交織起伏,我整個人都是蒙的,不知道怎麽去接受這一切。有人過來問我要不要去和kimi的父母打個招唿,我婉言推辭了。
痛失愛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他們的心裏已經裂了條深不見底的口子,我們這些和kimi年齡相仿的人站在他們麵前,就好像是在往傷口上撒鹽。我又該說什麽呢?“節哀順變”?還是“別難過”?……這些話,我怎麽說出口?告別儀式結束後,我就默默離開了。
有時候隻能感歎一句,很多事情大概隻能說是命數,是老天一早安排好的,無法用我們渺小的力量去改變。
起點
已經很久沒有提起“好男兒”比賽的時光了。現在迴頭看看,那些幼稚的、衝動的、真誠的、不自知的過往,都是讓人感慨的迴憶。
在地方賽區的時候,我的嗓子嚴重發炎,打了封閉針後還是開不了嗓。正式比賽前,所有選手會一起去ktv練習,然後告訴負責人自己的備選參賽歌曲。那天負責人告訴我,他覺得我選的那首不夠出彩,也不夠穩妥,希望我在比賽時換一首歌。到了比賽當天,考慮到嗓子的實際情況,我還是選擇唱了那首自認為比較安全的歌,這讓主辦方有些不快——這個選手怎麽那麽不聽話呢?我自己也覺得晉級無望,果然,那一場就被淘汰了。
當時比賽采用的是觀眾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選手的去留。好幾個人走到我麵前說“對不起”,然後把票投給了其他選手。我一邊向他們道謝,一邊說不必抱歉。就算這個比賽真的隻能止步於此,得到了那麽多人的關注,我也沒有任何的沮喪和失望。更何況之後還有複活賽,我還有機會迴到舞台上,還有可能走到最後。我心裏有一種奇妙的篤定感,可能自小打下的自信基礎太過牢固,讓我不會輕易懷疑自己。
我始終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有句老話不是說嘛,“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我進入了全國總決賽。出發去上海前全家人都很興奮,爸爸還不忘給我提個醒:“去外麵看看也好,不要以為在一個地方取得一點兒成績就有什麽了不起。”那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激動的心情超越了一切,一心隻想立刻上路。
這也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出遠門,父母當然不放心,但我還是說服了他們讓我一個人上路。我想要獨自去麵對這個全新而未知的世界。在都江堰賽區的比賽現場,我在加油呐喊的人群中看到了伯伯、姑姑等一眾親友,感動之餘竟然還有些尷尬。走出去,我就不再是那個被全家捧在手心裏的小孩子了,這個機會能讓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也能讓我看到自己都不知道的另一麵。
坐在飛機上的時候,我有點兒忐忑。在成都大家都認識我,這也沒什麽稀奇,在另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城市,我還能得到陌生人的認可嗎?降落在上海機場後,居然有三四個粉絲在等我,我很好奇他們居然知道四川有個李易峰,心裏暗暗高興,這是個好的開始。去酒店的路上我從車窗望出去,呀,好大一朵白雲,之前都沒見過那麽大朵的!——再稀鬆平常的景色,那一刻在我眼裏都多了份特別,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經身在上海,空氣裏仿佛有一股輕快的力量,一切都寓意著希望,一切都指向明媚的未來。
如今各種綜藝真人秀大行其道,其實迴想起來,當時《加油!好男兒》的決賽已經采用了“真人秀”的拍攝形式。全國十強賽時,所有選手都被安排住進了東方明珠最大的圓球裏,主辦方在那裏搭建了一個裝滿攝像頭的房間,所有人的一舉一動都有記錄,手機也都按要求上交了。我起初不知道洗手間的攝像頭是關閉的,還擔心過洗澡時如何麵對攝像頭的問題,但轉念一想,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管它呢!於是該吃吃,該睡睡,起床時頭發比雞窩還亂,“偶像包袱”早已經扔到九霄雲外去了。
有一迴節目組的工作人員問我們想吃什麽,他們可以叫外賣,我毫不猶豫點了小龍蝦和味千拉麵,根本不知道那也是節目錄製的一部分,還因此被貼上了“李易峰愛吃小龍蝦”的標簽。在上海我才第一次吃到這兩種食物,第一口下去,心裏冒出一萬個感歎號:怎麽能那麽好吃!更重要的是,它們撫慰了我的“四川胃”——上海菜偏甜,主辦方安排的菜裏時不時會冒出獅子頭或者糖醋小排,我實在沒法兒吃個痛快。味千拉麵有湯還管飽,完美地滿足了我的一切要求。
不變的表達
我的生物鍾很奇怪:隻要前一天晚上沒喝酒或過度疲勞,我都會在鬧鍾響鈴前的五分鍾自動醒來。
上學的時候,我有一套嚴格的時間表,起床後的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很精確,一切都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我從來不用父母叫我起床,相反,還要和他們約法三章:“你們睡你們的覺,千萬、千萬不要起來和我說話!不然我一迴答,時間表就亂了。”任何計劃外的事情插入都有可能導致我遲到。遲到是我最討厭的狀況之一,所有人都坐好了,眼睜睜地看著你慌慌張張進來——不行,這太沒麵子了。
這個生物鍾在總決賽期間無法發揮作用,要過集體生活,時間安排自然無法自己做主。比賽之外,主辦方還為我們安排了雜誌拍攝的工作,所有選手都要參加,人多,難免要等上些時間。當時我對“宣傳”這迴事毫無概念,心裏還有些不痛快:我明明是來參加比賽的,為什麽還要拍照做采訪呢?
那時我不明白“應對媒體”的必要性,更不理解那些“采訪指導”——我覺得那些套路太扯淡了,是費力包裝出來的東西,是假的。
“你一個人在北漂,想家嗎?辛苦嗎?”
“對,我特別想買張機票迴去看他們。對,特別辛苦。”
這樣的迴答也太脫離實際了。如果我真的想念家人,又抽不出時間迴家,他們也可以來看我;何況電話、網絡都那麽方便,“分隔兩地苦苦思念”這種苦情戲碼根本沒法兒上演。這個問題太假了,這樣的迴答也太假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總被記者抱怨說“采訪沒有點”。可是漸漸地,又有人說我特別能整段子,“腦迴路清奇”。其實一直以來我迴答問題的風格沒有變過,隻是以前大家可能更習慣“走心”的正經迴答,不習慣我拋“小包袱”“小段子”的方式,所以總覺得我答非所問。現在大風潮不同了,大家都更放鬆,記者覺得“被懟”也別有趣味,接不上話也可以起到一種特別的效果。這是我的運氣,環境在改變,所有人的接受尺度在改變,我的不變恰好順應了潮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大家還沒有注意到我是誰的時候,沒人會覺得我的話重要。這很現實:站在別人目光焦點裏的人,說什麽都是對的;無名小卒就算有高論,也很少有機會被聽見。很多人說娛樂圈勢利,其實哪裏又可以杜絕勢利呢?爸爸以前做生意,小時候我就聽他說過不少相關的故事。我自己也遇到過勢利的人,但說不上被他們“傷到”。這是客觀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事實,我也無力改變,但至少可以包容它們的存在,也堅持自己的方式。
我不喜歡按套路出牌,有趣一些不好嗎?我常常看到體育比賽結束後的即興訪問,記者往往會問剛摘得獎牌或者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開不開心”。這種例行問題的答案不用猜都知道,但如果這個運動員若有所思地咬一下獎牌,迴答說,“挺硬的”,我會覺得,哎,有意思。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一直都挺喜歡接受采訪的,這是件好玩的事情,還可以在談話中重新了解自己。很多問題我平時不一定會細想,采訪中有人提到了,我才發現,哦,原來我會這樣迴答,原來我會這樣想,原來我是這樣的人。當然,采訪中有些禁忌我不會碰,比如政治這類原則性的問題,我也不會胡亂開別人的玩笑。有一迴和成龍大哥聊天時,他有點感歎地說,以前做采訪,藝人和記者就那麽簡簡單單地坐著,沒有手機,也沒有攝像機,可以隨便聊,氣氛很輕鬆。如今即時傳播的渠道越來越發達,藝人的形象更生動,不再神秘或遙不可及,但一切都有視頻錄音“作證”,傳播時如果被斷章取義或者被刻意編輯,就會帶來想不到的麻煩。
微博是一個我能自主和大家交流的窗口。我更新的速度不快,往往是因為還沒有想到特別好玩的內容。我喜歡和大家開一些彼此間有默契的玩笑,一不小心還能玩出個係列。比如我的“浴袍歌手”形象,就是在每年出席跨年晚會前的準備過程中誕生的,現在已經更新到了3.0的版本。我常常會冒出些搞怪的念頭,比如之前在橫店拍片,早上從陽台上望出去時,突然發現,去掉小賣部招牌上的那幾個中文字,外麵完全是一派歐洲的景色。我立刻戴上圍巾和帽子,找人給我拍“歐洲留影”,當然,我還拍了露出下半身拖鞋和睡褲的“花絮現場照”,留著第二天揭秘。
不管我用怎樣的方式去麵對公眾,總有人喜歡我,也總有人不喜歡我。沒有什麽萬全之策,但盡可能地保持真實,一定比費心打造某種“人設”更簡單也更舒服。至今我還沒有上過真人秀類的節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在這個階段集中精力拍戲。我自問沒有那種能力讓幾件事同步進行,萬一把拍戲過程中的角色情緒帶去真人秀的現場,那就更容易引起誤會了。所有人都在做的事情,不如先保持距離,等一等。精力有限,就先投入最重要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