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阿貢問“阿姐怎麽來?”
齊田說“阿舅過世了。”語氣平靜,也沒有哀色。
阿貢怔在那裏。半天也說不出話來。最後喃喃說“舅老爺頂好的人。”每次他跟著阿醜過去田家,田中姿並不歧視他,對自己侄兒怎麽樣,對他也怎麽樣。他母親都說,田家是好人。說他有福氣,自己也有福氣。
阿醜聽完訓出來,才看到齊田。
阿貢站在遠處,看著兩姐弟。齊田長身玉立,阿醜高高壯壯,一個說,一個聽。
阿醜一時震驚,追問了好幾句,因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才不得不接受事實,垂頭便哭出來。
以前小小一個人,現在長得這麽高,可哭起來仍然像稚子似的,看著與剛到都城來時那個小哭包無異。
周家也好,田氏也罷,除了田中姿再沒有一個男性長輩,田中姿於他來說,是舅舅卻也有父子之情。教他騎馬,帶他行獵,告訴他蹴鞠打馬球。這些事周有容從來沒有教過他。
他也不能明白,不是都已經沒事了嗎“阿舅為什麽要死?”明明舅舅什麽錯事也沒有做
一曲終落。他緊緊揪著齊田的袖口,垂著頭,雖然知道舅舅最煩他愛哭,也不想叫齊田看到自己的眼淚,想像阿姐一樣剛強,可卻怎麽也停不下來。
齊田站著,看著園中來來往往的學子們出神。耳邊是阿醜壓抑的抽泣。
兩姐弟就這樣站著。
良久阿醜才漸漸停下來,他想,從今以後自己是大人了。還有母親,阿姐,舅母,外祖母需要他照應。
午晌,田家的喪幡掛了出來,世族們來往的到沒有幾個,劉家與關家不再,李氏還被圍著。寒門與田家也沒甚交集,上門的不過是平素幾個與他一道打馬球蹴鞠的人,以前都隻道是些狐朋狗友,現在田中姿死得這樣曖昧,人家卻不怕惹麻煩,舉家上門來。家裏婦人來是想幫著李氏打理些雜務。見到齊田在主事,禮一禮,提起來,隻說些田中姿當年胡鬧的趣事,說著笑一笑,難免感傷,勸慰幾句。
下午時外頭便來報,說許多學子聚集在門外。
雖然科考已經結束,但還有不少學子聚集在都城,一些是等著吏部消息的,一些是準備來再考的想在都城找個好學館的。這些人無不被田中姿的死訊所震驚。有幸見過田中姿幾麵的學子,帶了人往田家上門吊唁。也有許多在田氏門外跪哭。
田中姿的譯本,不說人手一本,至少也是大半數受其恩惠的。
畢竟之前是雅文當道。哪怕皇帝開了科考,但若不是這些譯本與音字,不說別的,便是要學懂雅文也需得幾年,誰能看得懂那些書?許多中考的人,卷子都是用白話寫的。一開始也隻當是博一博,原也沒想過真的能中。後來中選,雖然一方麵因為皇帝開明,另一方麵也未免沒有田氏的功勞。
齊田做好了心理建設,才往李氏那邊去。她出宮來一直忙忙轉轉到現在,雖然差了人去李氏與田老夫人身邊,但自己卻沒有過去,看一眼,問一句。
現在一步步走著,自覺有千金重,走到李氏院外便覺得走不動了。無論如何腳都拿不起來。停下來站了好半天。仰頭看著門邊的花樹,心裏一陣茫然。
見了李氏,自己要說什麽?
是不是要哭一哭,才顯得正常些。
可她試了試,半滴眼淚也掉不出來。心裏也許有些感傷?也不是很確定。整個人從頭到腳地清醒冷靜,情緒波動都沒有半點。這大概是不對的。她想到山火那一天,知道爸爸大哥奶奶都燒死了。她一點也不難過,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那大概也是不對的。
還好,現在她可沒有如釋重負,隻是木然。人死得這麽容易,一點也不真實。
關薑在身邊,低聲勸她“娘娘節哀。”
節什麽哀?
她低頭看看自己的腳,反問“這一雙是什麽鞋子?”走兩步便重得要死,灌了鉛似的,分明是鞋底太厚。宮人連忙應聲“娘娘穿得不自在奴婢這便拿了新的來換。”
她在樹下的石凳坐下。把新鞋子換上,卻發現這一雙又太小,叫她的腳指頭都伸展不開,躬身想把鞋子脫下來,可怎麽也扯不下來。心裏好似有團邪火。她努力克製,坐直了身重重地吸氣,唿氣
一往清深深幾許。半天也沒有動作。
關薑看著坐著不動的齊田,難免心酸,麵有慟色把從阿桃那裏拿來的信奉與她“阿桃在車裏找來,想必是舅老爺寫與娘娘的。”
齊田把信接來展開。果然是田中姿寫的。
田中姿初時譯書,都是親手抄錄的,每本都是他先譯完,拿去做了母本,才有活字印本。齊田熟悉他的筆跡。
這大概是在牢獄之中寫的,紙上有些汙漬,墨跡也時濃時淡。說田老在世,便料到會有此一劫。世族經年經營下來與皇權相比,都已經是龐然大物,皇家到底是天下之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雖然知道了,但尾大難掉,無能為力,一族之內都有異心,何況四姓之族。而世族不除,皇帝不能安心。田家逃得過這一次,難保下次。豈又知道下次形勢不會更為險惡?現在低頭還能保住家小,等到那個時候,又知道是什麽下場?唯一之計,就是讓皇帝安心。
內附罪已書一份。稱身為嫡長未能約束庶族,釀成大禍,都城大亂,天下戰禍,未能阻之,反而助之,愧對祖先,愧對今上,愧對蒼生。
齊田合上信,靜靜坐了一會兒,便起身往院內去。
李氏已經換了喪服,靜靜坐在堂上,大概是在發呆,連齊田進來也沒有知覺。等到齊田走到她麵前,才迴過神來,她雖然眼睛紅腫,但此時不曾哭鬧,也沒有悲慟失態。說“我聽到外頭好大的哭聲。”聲音暗啞。
齊田說“是那些學子們來送阿舅。”
李氏點點頭。伸手替她把頭發上微微揚起的碎發撫平:“你阿舅也說了,人終有一死,誰也逃不掉。他死的也算體麵。你不要太難過。”李家日前被圍,李閣老自刎,李氏喪父,今又喪夫。誰都以為她要不成了,可她卻偏偏不肯倒。她想得明白,如今隻有自己肚子裏的孩子,和田老夫人,若是自己都不能行,田家便真的是完了。
“以前,老夫人總說,為母則剛。再看你母親那麽軟的性子,也一步步走到今天。現在我也算有些體悟。”李氏拍拍她的手“你放心。”站起身,說“外頭有些冷”叫人拿了大衣裳來與她披上。又問田老夫人。
齊田說“那院子靜,外頭吵鬧不到那邊。阿舅的事誰也沒有提。”
李氏點頭。到底老夫人年紀大了,陡然聽到這樣噩耗,誰知道會不會再有個好歹。
起身與齊田一道往外去。
路上與來的友人家婦見禮,一路倒能鎮定。隻是扶著齊田的手,一點溫度也沒有。
行至大門。看著外頭泱泱一片跪哭的學子,眼眶一時也有些紅,竭力克製下來,身上卻微微顫抖。叫人來,把田中姿的罪已書念了,對那些學子禮一禮,說“亡夫一生沒有建樹,身後能得諸君相送不甚感念。譯書之事,妾身雖然區區婦人之軀學識淺薄,但有幸受過名師教誨,謹記亡夫之遺願,日後秉承遺誌不敢懶怠。”便把書封存,叫人來遞送到宮中去。
與齊田迴去時,突地說起往事“先帝在時有一次南巡,行宮建起來,竟然還不如我家的別苑大。我那時正在老家,還不知事,跟母親去見過皇後,迴來難免覺得好笑,後來迴到都城之後說與曾祖父聽。曾祖父聽了,竟沒有言語隻是歎氣。當年曾祖父病逝,沒有了阻饒,一向胸懷大誌的父親便入仕了。”
她說“大約那個時候,曾祖父也知道世族下場會如何妖嬈女皇。隻是家裏子弟並沒有一個肯遵循遺言。隻以為,他年紀大了,糊塗了,皇家是斷斷離不得世族的。叔叔伯伯們個個都攥著勁,要把對方壓一頭,叫自己這一房不叫人輕看,哪裏顧得上別的。爭鬥不止,暗湧如潮。後來田氏退出朝堂,你看那滿朝上下,不是劉大人,便是李大人、關大人。你光是叫姓氏,都不知道喊的是哪一位大人。都城裏一塊瓦砸下來,十個有九個是四氏之族。九個中有八個是大人。便是有起有伏,也都不過是自家人相比,坐在一起吃飯時哪一家臉上更有光,背挺得更直……誰也沒想到會有今天。”
哪怕是先帝想要扶持寒門,在這些氏族眼中也是可笑。隻想著,這個皇帝不行,扶一個別的起來算了,難道還能被他給扼死嗎?便是對皇帝不怎麽恭敬,他又能拿世族如何?沒有世族,他當什麽皇帝?連個下官都沒有。
卻沒有想到陳王輸了,九王上位,是這樣一番血雨腥風。九王借著戰陳王收攏了兵權,拚著天下大亂,也要世族讓步不要擋在自己登基的路上,不肯退,便一個一個殺來。都不須得他動手,那些庶民們便蜂擁而上。螞蟻啃大象般。你揮手殺了一隻螞蟻,後頭就補上來一群。反抗都不能。世族不是在朝堂人多嗎?這一茬割得幹幹淨淨。
世族們這個時候知道怕,也遲了。
齊田默然。
齊田說“阿舅過世了。”語氣平靜,也沒有哀色。
阿貢怔在那裏。半天也說不出話來。最後喃喃說“舅老爺頂好的人。”每次他跟著阿醜過去田家,田中姿並不歧視他,對自己侄兒怎麽樣,對他也怎麽樣。他母親都說,田家是好人。說他有福氣,自己也有福氣。
阿醜聽完訓出來,才看到齊田。
阿貢站在遠處,看著兩姐弟。齊田長身玉立,阿醜高高壯壯,一個說,一個聽。
阿醜一時震驚,追問了好幾句,因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才不得不接受事實,垂頭便哭出來。
以前小小一個人,現在長得這麽高,可哭起來仍然像稚子似的,看著與剛到都城來時那個小哭包無異。
周家也好,田氏也罷,除了田中姿再沒有一個男性長輩,田中姿於他來說,是舅舅卻也有父子之情。教他騎馬,帶他行獵,告訴他蹴鞠打馬球。這些事周有容從來沒有教過他。
他也不能明白,不是都已經沒事了嗎“阿舅為什麽要死?”明明舅舅什麽錯事也沒有做
一曲終落。他緊緊揪著齊田的袖口,垂著頭,雖然知道舅舅最煩他愛哭,也不想叫齊田看到自己的眼淚,想像阿姐一樣剛強,可卻怎麽也停不下來。
齊田站著,看著園中來來往往的學子們出神。耳邊是阿醜壓抑的抽泣。
兩姐弟就這樣站著。
良久阿醜才漸漸停下來,他想,從今以後自己是大人了。還有母親,阿姐,舅母,外祖母需要他照應。
午晌,田家的喪幡掛了出來,世族們來往的到沒有幾個,劉家與關家不再,李氏還被圍著。寒門與田家也沒甚交集,上門的不過是平素幾個與他一道打馬球蹴鞠的人,以前都隻道是些狐朋狗友,現在田中姿死得這樣曖昧,人家卻不怕惹麻煩,舉家上門來。家裏婦人來是想幫著李氏打理些雜務。見到齊田在主事,禮一禮,提起來,隻說些田中姿當年胡鬧的趣事,說著笑一笑,難免感傷,勸慰幾句。
下午時外頭便來報,說許多學子聚集在門外。
雖然科考已經結束,但還有不少學子聚集在都城,一些是等著吏部消息的,一些是準備來再考的想在都城找個好學館的。這些人無不被田中姿的死訊所震驚。有幸見過田中姿幾麵的學子,帶了人往田家上門吊唁。也有許多在田氏門外跪哭。
田中姿的譯本,不說人手一本,至少也是大半數受其恩惠的。
畢竟之前是雅文當道。哪怕皇帝開了科考,但若不是這些譯本與音字,不說別的,便是要學懂雅文也需得幾年,誰能看得懂那些書?許多中考的人,卷子都是用白話寫的。一開始也隻當是博一博,原也沒想過真的能中。後來中選,雖然一方麵因為皇帝開明,另一方麵也未免沒有田氏的功勞。
齊田做好了心理建設,才往李氏那邊去。她出宮來一直忙忙轉轉到現在,雖然差了人去李氏與田老夫人身邊,但自己卻沒有過去,看一眼,問一句。
現在一步步走著,自覺有千金重,走到李氏院外便覺得走不動了。無論如何腳都拿不起來。停下來站了好半天。仰頭看著門邊的花樹,心裏一陣茫然。
見了李氏,自己要說什麽?
是不是要哭一哭,才顯得正常些。
可她試了試,半滴眼淚也掉不出來。心裏也許有些感傷?也不是很確定。整個人從頭到腳地清醒冷靜,情緒波動都沒有半點。這大概是不對的。她想到山火那一天,知道爸爸大哥奶奶都燒死了。她一點也不難過,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那大概也是不對的。
還好,現在她可沒有如釋重負,隻是木然。人死得這麽容易,一點也不真實。
關薑在身邊,低聲勸她“娘娘節哀。”
節什麽哀?
她低頭看看自己的腳,反問“這一雙是什麽鞋子?”走兩步便重得要死,灌了鉛似的,分明是鞋底太厚。宮人連忙應聲“娘娘穿得不自在奴婢這便拿了新的來換。”
她在樹下的石凳坐下。把新鞋子換上,卻發現這一雙又太小,叫她的腳指頭都伸展不開,躬身想把鞋子脫下來,可怎麽也扯不下來。心裏好似有團邪火。她努力克製,坐直了身重重地吸氣,唿氣
一往清深深幾許。半天也沒有動作。
關薑看著坐著不動的齊田,難免心酸,麵有慟色把從阿桃那裏拿來的信奉與她“阿桃在車裏找來,想必是舅老爺寫與娘娘的。”
齊田把信接來展開。果然是田中姿寫的。
田中姿初時譯書,都是親手抄錄的,每本都是他先譯完,拿去做了母本,才有活字印本。齊田熟悉他的筆跡。
這大概是在牢獄之中寫的,紙上有些汙漬,墨跡也時濃時淡。說田老在世,便料到會有此一劫。世族經年經營下來與皇權相比,都已經是龐然大物,皇家到底是天下之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雖然知道了,但尾大難掉,無能為力,一族之內都有異心,何況四姓之族。而世族不除,皇帝不能安心。田家逃得過這一次,難保下次。豈又知道下次形勢不會更為險惡?現在低頭還能保住家小,等到那個時候,又知道是什麽下場?唯一之計,就是讓皇帝安心。
內附罪已書一份。稱身為嫡長未能約束庶族,釀成大禍,都城大亂,天下戰禍,未能阻之,反而助之,愧對祖先,愧對今上,愧對蒼生。
齊田合上信,靜靜坐了一會兒,便起身往院內去。
李氏已經換了喪服,靜靜坐在堂上,大概是在發呆,連齊田進來也沒有知覺。等到齊田走到她麵前,才迴過神來,她雖然眼睛紅腫,但此時不曾哭鬧,也沒有悲慟失態。說“我聽到外頭好大的哭聲。”聲音暗啞。
齊田說“是那些學子們來送阿舅。”
李氏點點頭。伸手替她把頭發上微微揚起的碎發撫平:“你阿舅也說了,人終有一死,誰也逃不掉。他死的也算體麵。你不要太難過。”李家日前被圍,李閣老自刎,李氏喪父,今又喪夫。誰都以為她要不成了,可她卻偏偏不肯倒。她想得明白,如今隻有自己肚子裏的孩子,和田老夫人,若是自己都不能行,田家便真的是完了。
“以前,老夫人總說,為母則剛。再看你母親那麽軟的性子,也一步步走到今天。現在我也算有些體悟。”李氏拍拍她的手“你放心。”站起身,說“外頭有些冷”叫人拿了大衣裳來與她披上。又問田老夫人。
齊田說“那院子靜,外頭吵鬧不到那邊。阿舅的事誰也沒有提。”
李氏點頭。到底老夫人年紀大了,陡然聽到這樣噩耗,誰知道會不會再有個好歹。
起身與齊田一道往外去。
路上與來的友人家婦見禮,一路倒能鎮定。隻是扶著齊田的手,一點溫度也沒有。
行至大門。看著外頭泱泱一片跪哭的學子,眼眶一時也有些紅,竭力克製下來,身上卻微微顫抖。叫人來,把田中姿的罪已書念了,對那些學子禮一禮,說“亡夫一生沒有建樹,身後能得諸君相送不甚感念。譯書之事,妾身雖然區區婦人之軀學識淺薄,但有幸受過名師教誨,謹記亡夫之遺願,日後秉承遺誌不敢懶怠。”便把書封存,叫人來遞送到宮中去。
與齊田迴去時,突地說起往事“先帝在時有一次南巡,行宮建起來,竟然還不如我家的別苑大。我那時正在老家,還不知事,跟母親去見過皇後,迴來難免覺得好笑,後來迴到都城之後說與曾祖父聽。曾祖父聽了,竟沒有言語隻是歎氣。當年曾祖父病逝,沒有了阻饒,一向胸懷大誌的父親便入仕了。”
她說“大約那個時候,曾祖父也知道世族下場會如何妖嬈女皇。隻是家裏子弟並沒有一個肯遵循遺言。隻以為,他年紀大了,糊塗了,皇家是斷斷離不得世族的。叔叔伯伯們個個都攥著勁,要把對方壓一頭,叫自己這一房不叫人輕看,哪裏顧得上別的。爭鬥不止,暗湧如潮。後來田氏退出朝堂,你看那滿朝上下,不是劉大人,便是李大人、關大人。你光是叫姓氏,都不知道喊的是哪一位大人。都城裏一塊瓦砸下來,十個有九個是四氏之族。九個中有八個是大人。便是有起有伏,也都不過是自家人相比,坐在一起吃飯時哪一家臉上更有光,背挺得更直……誰也沒想到會有今天。”
哪怕是先帝想要扶持寒門,在這些氏族眼中也是可笑。隻想著,這個皇帝不行,扶一個別的起來算了,難道還能被他給扼死嗎?便是對皇帝不怎麽恭敬,他又能拿世族如何?沒有世族,他當什麽皇帝?連個下官都沒有。
卻沒有想到陳王輸了,九王上位,是這樣一番血雨腥風。九王借著戰陳王收攏了兵權,拚著天下大亂,也要世族讓步不要擋在自己登基的路上,不肯退,便一個一個殺來。都不須得他動手,那些庶民們便蜂擁而上。螞蟻啃大象般。你揮手殺了一隻螞蟻,後頭就補上來一群。反抗都不能。世族不是在朝堂人多嗎?這一茬割得幹幹淨淨。
世族們這個時候知道怕,也遲了。
齊田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