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當中,馬邑戰役的第一日,便隨著陰沉下來的天色而告一段落。


    對於夜晚,漢匈雙方都頗有默契的選擇放棄,分別在各自陣營養精蓄銳,為明日的戰鬥做著準備。


    倒也不是說,雙方真如春秋時期的君子們一樣,莫名其妙講起了‘戰場禮儀’,而是現實因素的考慮。


    匈奴作為有史料記載之後,最早出現的草原統一政權,幾乎具備了草原遊牧民族所有的先天性劣勢。


    包括攻城能力的不足、政權中央集權程度底下,以及,民眾體內各式微量元素的欠缺。


    在大約兩千年後的滿清,西方列強的軍艦還沒有駛入華夏內陸河流之前,清廷官員聽說西方列強準備入侵華夏時,絕大多數人都不以為然。


    究其原因,最為主要的一點,便是清廷官員認為:黃發碧眼的西方人,是絕對離不開華夏故土所產出的茶葉的;一旦離了茶葉,西方人就會拉不出奧利給。


    為了避免清廷阻斷對西方的茶葉供應,西方人必然不敢入侵華夏。


    雖然在後世看來,這樣的看法十分愚蠢和片麵,但正所謂空穴未必無風——清廷官員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顯然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


    這裏的依據便是:從西漢時期,草原遊牧民族開始成為貫徹華夏整個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之後,茶葉,始終占據著中原‘出口’草原的最大宗外貿貨物,且沒有之一!


    從西漢時期的匈奴,到東漢時期的五胡;從隋唐時期的突厥,到宋明時期的蒙古······


    草原遊牧民族的民族主體在改變,政治體製在改變,戰鬥方式也在改變。


    甚至就連草原遊牧民族的信仰,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在前後近兩千年的華夏封建史中,遊牧民族始終未曾改變的一個特征,便是對中原地區所產出的茶葉,始終保持著永遠供不應求的需求。


    就拿此時統治草原的匈奴來說:攣堤氏王族人均壽命不足四十歲,每四個成年的攣堤氏王族,便有一人死於腸胃疾病(便秘)。


    就這,還是因為漢室建立之後,長時間堅持和親政策,將一批又一批的茶葉送出長城,作為怎送給匈奴單於禮物。


    如果連這點茶葉都沒有,匈奴王族能活到40?


    如今的匈奴單於攣堤冒頓,能活到這年過花甲(60)的年紀?


    看看匈奴底層,那些從二十多歲開始顯露老態,三十歲就被部族趕到野外自身自滅的普通牧民,就能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茶葉,自然是草原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物品,但除此之外,匈奴人缺少的東西,也絕非兩個手能數的過來的。


    準確的說,匈奴人除了不缺牛羊牧畜之外,幾乎什麽都缺!


    這也是匈奴人如此熱衷於南下入侵,哪怕拚著消耗部族軍事力量,也要掠奪漢室邊牆的原因。


    ——對於匈奴人而言,每一個漢人家庭,那都是能爆一身極品紫裝的大boss!


    從漢人家庭搜刮出來的布匹、鹽巴、茶葉、草藥,甚至於隻是中原再常見不過的青銅器、陶器,在草原都是絕對稀缺的稀罕物件。


    匈奴人南下掠奪的心態,頗有些乞丐潛入狀元府的意味——不管偷到什麽,都是大賺!


    這也能從側麵說明,匈奴除肉類、奶類之外的生活物資,稀缺到了怎樣的地步。


    而各式物資的稀缺,對匈奴底層民眾帶來的最大影響,便是單一的食品來源,導致的各類微量元素、營養元素失衡。


    如果說對匈奴的男人而言,便秘是最恐怖的不治之症,那對於匈奴女人而言,便是生育時所經曆的鬼門關。


    眾所周知,匈奴每五個順利出生的因幼兒,平均隻有一個能活到成年。


    但沒人知道的:在匈奴,每三個婦女生育,便平均會有一人落得的母子雙王的下場。


    在原本的曆史上,匈奴婦女的生育危險問題,一直到東漢時期,長期居住於後世大興安林一帶的鮮卑部,將‘貝殼魚類湯’帶入草原,而得到大幅度解決。


    除了植物纖維缺失導致的便秘,以及微量元素缺失導致的生育危險外,排在匈奴人‘生理缺陷’排名第三位的,便是普遍性的夜盲症。


    匈奴‘月滿而擊,月虧則退’的作戰習慣,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匈奴戰士普遍存在的夜盲症。


    ——圓月高掛,匈奴戰士確實會感到心安,但並不全是因為所謂的‘月神’,而是因為月光照耀大地,讓患有夜盲症的匈奴戰士能夠看清前方,而不是在黑暗、恐懼中摸索。


    這一點,也意味著在草原,起碼在匈奴,基本很少會發生‘夜襲’的狀況。


    反觀漢室,倒是經曆戰國時期的戰爭演變,具備了相當嫻熟的野戰技能。


    ——‘挑燈夜戰’之典故雖然出自幾百年後的漢末三國時期,但夜襲戰,也早就被華夏某一位孫姓兵家大師給發明了出來。


    但同樣的:在麵對匈奴人的時候,漢室也基本不會選擇夜襲。


    原因很簡單——風險太大。


    想想也知道,以步兵對騎兵發動夜襲,就算是敵人沒有防備,也很難取得太好的效果。


    一旦敵人反應過來,軍卒上馬列陣,那本方的夜襲部隊,就大概率會在遠離本方陣營的野外全軍覆沒。


    還是那句話——在具備一支萬人規模的騎兵部隊之前,漢室在麵對匈奴騎兵集群時,還是需要依托城邑、關隘進行作戰。


    如此一來,馬邑城內外,漢匈雙方出奇默契的同時放棄夜戰,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但與暫時‘兩相安好’的馬邑不同,在天徹底黑下來的那一刻,漢軍東路酈寄、周灶所部,終於出現在了武州塞附近······


    ··················


    “嘿,果然如此。”


    “匈奴人還真以為,武州乃遠離戰陣之十全地?”


    踩在武州塞西關牆之上,看著關牆下空空如也的烽燧,酈寄不由譏笑一聲。


    拜這一場日暮秋雨的福,東路軍對武州塞打動的突襲,整個過程可謂是輕鬆寫意。


    酈寄、周灶二人分別率兵三千,從武州塞南、北兩個方向阻斷道路,另外一隻千人的精銳先鋒毫無顧忌的突襲武州塞,砍瓜切菜般殺了百來號人,武州塞便迴到了漢室的掌控。


    而那一座讓酈寄心心念念,生怕被點燃的烽燧,也因為匈奴人的大意而被這場雨淋濕,並未能被點燃。


    實際上,就算沒有下雨,見到東路軍後亂作一團,慌不擇路逃竄的匈奴人,恐怕也想不起來‘點燃烽燧’這一選項。


    留守武州塞的匈奴士卒如此不堪一擊,顯然也在酈寄的預料之內。


    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是勇敢者,這些人根本就不會留守馬邑以北百餘裏的武州塞,而是會隨匈奴先鋒抵達馬邑城下!


    再者,酈寄所部出現在武州塞,也著實令匈奴人太過匪夷所思了些。


    從突襲過程中,匈奴守卒那驚駭欲絕的麵孔,酈寄就不難猜出,在東路軍現身的那一刻,匈奴守卒的腦海裏在想些什麽。


    從匈奴守卒爭相北逃,而非南遁來看,可能性最大的,無疑是這些匈奴守卒認為,馬邑城下的匈奴先鋒已經敗亡,漢軍一路追到了武州塞。


    至於東路軍潛伏繞道至武州塞的真相,恐怕也很難令匈奴人相信。


    ——馬邑保衛戰,可是今天才正式開打!


    若是正常時日,漢室沒有提前調動,恐怕此時,點燃的烽火才剛接力到長安,朝堂剛收到‘邊關受到入侵’的消息。


    至於具體的什麽地方、什麽時候,被多少人入侵等詳細內容,還需要八百裏加急南下,大概在三日後送達長安。


    不過,武州塞的匈奴守卒究竟作何感想,已經不再重要了。


    因為此時此刻,原本留守於武州塞的匈奴守卒二百六十七人,已然變成了二百六十七具屍首。


    其中二百五十四具,正安詳的躺在武州塞關牆外。


    其餘十三人,則是從武州塞關牆最西端,直接跳下武州塞與五路山之間,那塊數十丈數十丈深斷崖,摔得血肉模糊,連人形都看不出來了。


    “唿~”


    “總算是初戰告捷······”


    暗自心語一聲,酈寄便也沒再耽誤工夫,大踏步走下關牆,來到了烽火台前。


    “烽燧且先不急,為今之要,乃關牆南、北之事。”


    “爾等即刻隨楊校尉,布置塞南之工事!”


    烽燧被秋雨淋濕,但武州塞如今有東路軍數萬人駐守,暫時沒必要去清理,自然風幹就好。


    此時的關鍵,還是關牆兩側十裏範圍內的防禦工事。


    ——在武州塞落入東路軍掌控之後,酈寄、周灶所部東路軍數萬將士,就已經成為了整場馬邑戰役當中,漢室最危險的一支部隊!


    馬邑再如何,麵對的也不過是匈奴先鋒三四萬人,甚至就連這三四萬人,還無法完全在馬邑城外鋪開,隻能葫蘆娃救爺爺似的分批次攻城。


    西路軍秦牧所部就更不用說了——西路軍加入戰鬥的時間點,是在匈奴先鋒精疲力竭時出來收割!


    而東路軍數萬將士,卻要在武州塞麵對塞內的匈奴先鋒、塞外的匈奴主力雙麵夾擊!


    論功勞,東路軍未必會是戰後‘論功行賞’時最大的贏家;但論任務艱巨,東路軍卻是整場馬邑戰役最關鍵的一環。


    現在,東路軍趁著日暮奪迴了武州塞,還完美避免了行蹤被匈奴先鋒、主力得知,漢室針對匈奴先鋒布下的包圍圈依然合攏,馬邑之謀正式成形!


    接下來,酈寄需要借著匈奴先鋒、主力都沒發現包圍圈形成的寶貴時間,將武州塞營造成一道不可能逾越的堅固防線。


    而根據朝堂在戰前的廟算,這項任務,是由羽林軍遂營校尉負責。


    ··················


    帶著先前那十幾個忙活著清理烽燧的軍卒來到武州塞以南約三百步的位置,酈寄將略帶些好奇的目光,撒向了正背著一個個木箱,從洪濤山次序而下的遂營校尉軍卒。


    自東路軍從樓煩縣出發,沿經山陰潛入洪濤山,一路潛行至武州塞這一段路程,東路軍花了足足四天時間。


    這樣的行軍速度,在漢室算是野戰部隊的及格線——日行五十裏。


    但在出發之前,看著平均每人負重近一百五十斤的遂營將士,酈寄曾對是否能按時抵達武州塞區域,感到深深的擔憂。


    不過最終,東路軍還是在約定時間前數個時辰,抵達了目標區域。


    而在整個東路軍,走在最前麵,走得最輕鬆的,便是人均負重一百五十斤的遂營校尉。


    有了這麽一出,酈寄潛意識中那絲對遂營的輕視之心,也被一股尊重所取代。


    原因無他:‘行軍速度與戰鬥力成指數式正比’,是如今漢室最受認同的判斷標準!


    能在人均負重一百五十斤的情況下,在二百裏的奔襲中不落人後,遂營校尉,已經配得上酈寄的尊重了。


    自然而然,酈寄的注意力,也就從‘遂營校尉會不會拖後腿’,轉移到了遂營將士背著的那一個個木箱之上。


    按照先前當今劉弘在長安做下的交代,那一個個木箱,便是東路軍此次固守武州塞的關鍵!


    便在酈寄這好奇的目光注視之下,一位遂營伍長的箱子被打開,箱內在月光的照射下,隱隱泛出些許寒光。


    那伍長隨後從木箱中,小心的取出了一枚枚刺蝟狀圓塊,而後在酈寄驚駭的目光下,將一枚枚圓塊兒均勻的灑在了地上,而後又用腳撥了些土,將那些圓塊淺淺埋在了泥塵之下。


    看著這一幕,酈寄驚詫的瞪大眼,甚至絲毫沒有感覺到,遂營校尉楊毅,已經是來到了自己身邊。


    “鐵!”


    下意識驚唿一聲,酈寄便快步上前,拉住那遂營伍長的胳膊。


    “敢問此何物?”


    “乃作何用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帝成長計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少帝成長計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