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仆陳濞將禦輦駛迴未央宮,沒過一會兒,劉弘便換好了衣服,出現在了未央宮西北角的作室門。


    未央宮位於長安城西南角,西、南兩麵宮牆都緊貼城牆,東牆外是尚冠裏和武庫,北牆外,則是西起直城門,東至霸城門,將長安城攔腰分為南北兩半的槁(gǎo)街。


    而未央宮內部,實際上也和長安城,以及絕大多是中國古代城池一樣,采用橫街豎陌的道路格局規劃。


    未央宮北牆兩道門,分別是稍靠西的作室門,以及稍靠東的司馬門。


    作室門的由來,是因為宮門內,便是位於未央宮西北角的少府作室;而司馬門外,正是大名鼎鼎的未央宮北闕!


    東牆之上唯一門,乃名東闕門,門外是尚冠街,將緊鄰未央宮東宮牆的武庫和尚冠裏南北隔開。


    這三個門,算是較為人所熟知,也經常有人進出的宮門。


    但實際上,除了北牆的作室門、司馬門,以及東牆的東闕門外,長安城西、南兩麵宮牆,也同樣有三道宮門。


    ——位於南牆,同時包含宮牆、城牆職責的西安門;位於西牆,也同樣宮、城兩用的章城門,以及隻做宮門,宮門外數十步卻堵著長安城牆的盧口門。


    未央宮內的二街三陌,也同樣是從這六道宮門延伸而來。


    北麵的作室門、司馬門向南延伸出道路,西麵的盧口門、冬麵的東闕門又直線相連,在未央宮北半部,形成了一個‘艸’字形道路。


    在這個‘艸’字的左上角,便是少府作室,以及平日裏辦公的官署;


    正上方的缺口,遍布著石渠閣、鴛鸞殿、暴室,以及椒房殿為主體的合歡殿、飛翔殿等皇後專屬宮殿群;


    右上角,則是金馬殿、蘭林殿、鳳凰殿等後妃宮殿群,以及位於未央宮東北角的鍾室。


    劉弘剛來到這個位麵時,正式被鍾室為原主駕崩所敲擊的鍾鳴聲所喚醒。


    ‘艸’字的下半段,左下角是一片碩大的廣場,右下角是宣明殿、廣明殿,正下方,則是未央宮前殿,以及隔水相望的玉堂殿。


    玉堂殿,便是張嫣還沒被劉弘‘發現時’,被軟禁的宮殿。


    通常情況下,朝中百官公卿無論是入宮參加朝會,還是被劉弘單獨召見,亦或是要拜見劉弘,都要從‘艸’字右邊那一豎的最上端,即司馬門入宮。


    沿著右邊那一橫往南走上數百步,走到那一豎和橫交錯的位置,往左稍走數十步,便到溫室殿、宣室殿、清涼殿組成的未央宮前殿了。


    作室門、司馬門、盧口門、東闕門所組成的道路,在未央宮北半部分呈現出‘艸’字,剩下的章城門和西安門,則在未央宮南半部分形成了一個粗矮的‘7’字形。


    這個‘7’字西起章城門,大約向東延伸至北闕正南方向的位置,而後直角轉南,直抵西安門。


    在這個‘7’字上方,便是未央宮前殿;左下方,是供給、儲蓄整個未央宮用水的滄池;右麵,則是專門負責飼養馬匹、停放禦輦的未央廄。


    一‘艸’,一‘7’,便是未央宮內所有的道路組成。


    乍一聽上去,似乎隻是幾條平常的道路,但作為封建時代俊國主意巔峰代表——漢室的政治文化中心,未央宮內的每一條道路,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職責。


    南麵的西安門宮、城兩用,聽上去是皇帝從皇宮裏直接出城的最佳選項,但實際上,但凡是個有身份的人,便不大可能見過西安門。


    蓋因為從西安門進入未央宮,最多五十步,便會到達未央廄。


    所以與其說,西安門是未央宮直接通往城外的通道,倒不如說,西安門是專門留給未央廄,用來輸送、運出馬匹,以及運入飼料、運出糞便的。


    畢竟未央宮是皇宮,亂糟糟的馬群、散落一地的幹草、臭味熏天的糞便,顯然都不太方便從司馬門送進來或運出去。


    西安門如此,同處‘7’字形道路另一側的章城門也不例外。


    ——原本的曆史上,在武帝豬爺興建建章宮,從此開始‘不住在城裏,改住城外’之前,章城門,一直都是少府的專用通道。


    蓋因為從章城門西出長安,再走不遠,便是漢室皇家苑林:上林苑。


    雖然少府在未央宮內有作室、有官署,但未央宮顯然容不下漢室最為龐大、最為臃腫的行政部門,掌管著劉漢皇帝所有財富的少府。


    所以未央宮內的少府作坊,實際上隻進行一些相對情節、簡易,且沒有噪音的生產活動,如紡織布匹等。


    少府剩下的絕大部分生產場所,都散落在長安城外,其中又由以上林苑為其中之最。


    畢竟武器軍械、弓弩箭矢什麽的,也不可能在未央宮裏生產建造;但生產人物結束了,又需要送樣品到未央宮內的少府屬衙,供少府官員審核。


    同樣的道理:武器軍械、弓弩箭矢、乃至於各式農具,也同樣不太方便從司馬門送入宮,甚至都不方便出現在長安街頭。


    ——再怎麽說,武器軍械什麽的,也算是軍國重器了,多少還是需要些隱秘性。


    如此說來,未央宮內的‘7’字道路,基本就是類似角門、後門的性質,並不用於正常進出。


    剩下的四個門,職責就簡單多了。


    ——北闕所在的司馬門,是任何一個人通過正軌渠道進入未央宮的唯一通道,同時也是皇帝正式出行、迴宮時的唯一通道。


    尚冠裏以西的東闕門,顯然也是類似‘特事特辦’性質——能從東闕門進出未央宮的,基本都是功侯貴勳。


    當然,即便是功侯貴勳,有正事兒要匯報,或被正式召見,也依舊要走司馬門,走東闕門的狀況,基本都是皇帝私下單獨召見,或是功侯想私下偷偷見皇帝一麵。


    除此之外,東闕門還在祭奠社稷、太廟以及高廟的時候,充當朝臣百官進出宮的通道。


    ——東闕門離社稷、太廟、高廟都更近些,百官又是靠走的,自然要按最近的路提前趕到,然後等繞了未央宮一大圈的皇帝劉弘了。


    這麽說來,位於‘艸’字形道路重點的北四門當中,司馬門是最熱鬧,也是最常見人影進出的宮門,東闕門則是功侯勳貴的vip通道。


    那麽剩下的盧口門,以及作室門呢?


    可能說起來有些誇張,但事實就是:未央宮東南西北共六座宮門,其中有足足三道,都是為少府而建造!


    沒錯——盧口門和作室門,也同樣是少府物資進出未央宮的專屬通道。


    非要說哪裏有意外,那便是作室門,由於其門內不遠便是石渠閣的緣故,偶爾被石渠閣內的博士、史官們借用。


    但總體而言,說此時的章城門、盧口門、作室門都是少府的專用通道,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至於其中的區別,也是十分好理解。


    ——章城門是未央宮內的少府作室,與長安城以南的上林苑少府產業之間的通道;


    而少府在未央宮內的‘領土’,大概占了整個未央宮的十五分之一,是未央宮前殿群的足足六倍!


    如此龐大的行政區域,自然是渭涇分明——北半邊作室,南半邊官署。


    所以,靠近少府官署的盧口門,實際上是少府匠人、低級官吏進出未央宮的通道。


    還是那個老生常談原因:匠人‘粗鄙’,且大都屬於體製外,讓他們走司馬門,不太合適。


    少府如此龐大的產業,名下光是百石以上級別的官僚就不下數千,負責布匹紡織、工具鑄造等方麵的奴隸、匠人更是數以十萬計。


    光是每天要到少府官署打卡上班的,恐怕就不下千人之多!


    要知道即便是朝臣百官、功侯貴勳、宗親外戚齊聚的大朝儀,都不過大幾百人而已。


    要是讓這千把號人每天從司馬門進進出出,那即便不考慮未央宮的安全性,也會使百姓心目中,對未央宮持有的神聖感逐漸缺失。


    ——天子走了司馬門,那司馬門是禦門;朝臣走了司馬門,那司馬門便是官門。


    可隔壁家編席販履,祖上三代城旦舂的大老粗進司馬門,算是怎麽迴事?


    所以盧口門的存在意義,實際上便類似於‘少府官署正門’。


    之所以要用宮門做少府屬衙的‘大門’,除了少府屬衙位於未央宮之內的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安全。


    ——作為漢室政治文化中心,皇帝、皇後乃至於太子的居所,未央宮的安全有多重要,自然是不必贅述。


    既然如此,那在未央宮西宮牆外開一棟門,順便審查一下出入人員的信息,顯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理了。


    與章城門、盧口門相比,作室門,無疑更像是少府真正用來運入材料、運出產物的通道。


    在正常情況下,少府作室生產的布匹,都是用少府自己樣的蠶剝繭抽絲所製成。


    而少府生產的布匹,產量也同樣是一個龐大到令人發指的數字。


    產物都如此龐大,那作為原材料貢獻者的蠶,顯然也不可能占用寸土寸金的未央宮。


    所以平日裏,作室門大都被用來運入蠶絲,以及往外運出成品布匹,而後搬到少府位於城外的倉庫儲存。


    除了搬運蠶絲、布匹的苦力,以及想抄近道前往石渠閣的博士、史官之外,作室門幾乎不會出現其他人的身影。


    而現在,剛從長樂宮迴來的劉弘一身便裝,毫無預兆的出現在了作室門外。


    這意味著什麽?


    沒有人知道。


    自高皇帝鼎立漢室至今凡二十餘載,少府的生產、運作,幾乎從來都不會被皇帝過問。


    絕大多數情況下,劉漢皇帝隻會在每年年初的大朝儀當中,借著朝臣百官分別匯報過去一年的工作內容是,讓少府大體匯報一下少府的狀況。


    這裏的‘大體匯報’,那真的是要多大,就有多大。


    ——在劉弘任命田叔為少府,在少府強力推行財務報表,嚴格記錄、核查財務狀況之前,漢室的少府卿,從來都未曾有過‘少府大概有多少錢’的認知。


    劉弘還記得前世,從一本野史讀物裏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景帝登基後,匈奴遣使敲詐,景帝頓時大怒,起了提兵北上,和匈奴一決死戰的心。


    這時,作為帝師的晁錯自然是百般勸解,萬般阻攔,卻也沒能讓氣在頭上的景帝劉啟迴心轉意。


    在腦海中敷衍的擬定‘決戰廟算’之後,景帝劉啟大手一揮,讓將軍們開始準備北上戰鬥。


    在這期間,景帝隨口向當時的少府卿桃侯劉舍問了一嘴:少府有多少糧食、軍械?夠大軍用多久?


    恰恰就是這一問,讓景帝劉啟徹底放棄有生之年提兵北上的打算。


    倒也不是說,當時的漢室窮到根本打不起任何一場仗——要知道當時的漢室,已經經曆了文景之治的整個前半段,正處於上升期。


    真正讓劉啟放棄決戰的,是少府那低到令人咂舌的效率。


    在劉啟提問之後,桃侯劉舍當場一拜:陛下別急,臣這就去查一下。


    這一查,劉舍便從景帝劉啟登基的公元前157年,查到了吳楚之亂爆發的公元前154年。


    ——景帝劉啟放棄硬剛,決定送女和親,劉舍在查少府有多少糧食;


    ——公主到了匈奴,劉啟開始和晁錯盤算起削藩策,劉舍在算少府有多少糧食;


    甚至於,都到了吳王劉濞夥同楚王劉戊扯旗造反的那一天,劉舍還沒弄清楚:少府究竟有多少存糧,充作軍糧夠用多久!


    因為少府的產業,實在是太龐大、太分散了······


    曆史上的文帝一朝,寵臣鄧通得劉恆信任,主持少府鑄錢之事,到了景帝劉啟登基,殺豬過年的時候,鄧通的鑄錢作坊都開到了蜀地!


    沒錯,就是那個和關中隔著山川峻嶺,讓李太白發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感歎的蜀地!


    鄧通倒後,這些作坊根本就無法被少府查明,最終平白便宜了蜀地豪商卓王孫、程鄭嬰二人。


    糧食也一樣——少府掌控下的糧倉,幾乎是遍布整個關中!


    若非如此,劉弘也不可能如此順利地將‘售糧鋪’開到關中各地,還不用花費什麽成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帝成長計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丞佐吏並收藏少帝成長計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