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右相,都有何人至宮外叫囂?”
長樂宮長信殿內,太後張嫣不慌不忙的坐迴禦榻,詢問著身邊的親信宦官,李信。
“稟太後,內史、典客,及朝臣有司近百人,皆隨右相至宮外。”
“少府、衛尉聞之而至,安國侯隨行;此刻,禦史大夫、左相、廷尉諸公,亦已至宮外···”
聞言,張嫣緩緩點了點頭,端坐於榻上,又稍昂起頭。
“宣右相覲見。”
看著陳平在殿門處解下腰間佩劍,脫下腳上布履,張嫣心中不由長歎口氣。
“吾兒阿吾兒,也不知此等計策,終究是對是錯···”
張嫣正自語間,陳平已步入殿內,拱手一拜。
“萬望太後唯太祖高皇帝之江山社稷計,以允臣之所議!”
漢立於秦之遺骸之上,秦又是結束戰國,統合八荒者;如今漢立不過二十餘載,戰國時期的風俗遺留,在漢室仍舊十分濃厚。
戰國之時,諸子百家閃耀於神州大地,為了完成各自的報複,建成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百家士子可謂是傾盡所學,欲助其國完成統一大業。
最終勝出者自是人盡皆知:秦始皇帝嬴政,憑借秦關中之險要地形,呂不韋、李斯等能臣輔佐,奮七世秦王之餘烈,重掃滅六國,一匡諸侯。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代表人物,有李斯這般的荀子門徒,法家士子,也有呂不韋這般著書立說,底定‘雜家學說’的大能。
然而到了漢室,諸子百家幾乎盡皆凋零,以安民養民,無為而治為中心思想的黃老學,成為了漢室顯學。
若說如今天下,能有多少人明白陳平此時開口就是‘唯江山社稷計’的勸諫方式,那張嫣,算是為數不多的一人。
蓋因為張嫣之祖父張耳,乃重立趙國宗廟的趙王!
作為戰國時期的遺老遺少,張耳對於行走於列國之間,危言聳聽以諫國君納策的士子可謂嗤之以鼻。
而張嫣在成為孝惠皇帝的皇後之前,父親張敖,也將諸子百家的特點,大致告於了張嫣。
——荀子之後,窮思變法,以武圖強,其效雖顯,然注定不能持久。
——墨翟之徒,以其三表之法而行天下,其器具之能舉世無雙,然其政言頗以悖逆;可為匠作之用,而不可為顯學。
——仲尼之言,多以純善無知之孺子信之,以鄉賢為治國之要,其思故善,然其言甚謬···
除此之外,張嫣還在無數個不經意的時刻,聽聞父親說起過諸子百家的利弊,也包括黃老學為何能成為漢室顯學。
而陳平此時的嘴臉,便將張嫣記憶中所塵封的那段,關於‘縱橫家’的記憶喚醒。
張嫣至今還記得,那是一年冬天,邯鄲城較之往年更加寒冷。
一位士子前來拜會祖父,卻因言語失當而被嗬出王宮;那士子在被武卒架出王宮時,更是屢屢口出狂言,然終是沒能躲過被摔在王宮之外的命運。
那是,父親便抱起了自己,麵色鄙夷道:縱橫之說,顯於蘇秦、張儀之時,乃者以危言聳聽,而挾故六國惶恐割地,故秦日益強盛,而六國漸弱。
及至縱橫之士子,多胸無點墨而大言不慚,因一己之私而禍及一國,視私怨遠甚於倫理綱常,天下大義之狡詐小人!
當時,張嫣還不知道父親所說的話是什麽意思,隻出於對父親的信任,而將那些話記在了心中。
直到現在,陳平進入殿內,連禮數都撇在一旁,而揚言‘漢室危急存亡’的時候,張嫣才知道父親所說的,究竟是什麽意思了。
“右相且坐。”
不鹹不淡一句輕歎,頓時將陳平營造的氛圍驅散!
待陳平看清張嫣目光中的淡然之時,‘先入為主’的打算,已經消失在了陳平的計劃之中。
“唉···終歸是王族之後···”
無奈的哀歎一起,陳平隻好跪坐於殿旁筵席之上。
——若想讓代王順理成章的坐上皇位,太後張嫣,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哪怕今日陳平不來,代王劉恆今日長安之後,也必然會窮思他法,爭取太後張嫣認可其皇統。
蓋因為在漢室‘以孝治國’的政治大背景之下,皇位的合法性,必須要得到太後認可!
具體到現實之中便是:漢室冊立儲君的詔書,必然是太後懿旨,而非皇帝禦旨。
就是說,連皇帝要冊立太子,都不能一言而決,而是要說服太後;皇子要想成為儲君,也不單單要得到皇帝老爹的認可,還要得到太後祖母的認同。
即便皇帝手握大權,太後毫無權柄,在‘以孝治國’的國策之下,太後仍舊保有對儲君人選的‘一票否決權’——不在冊立儲君的詔書上用印即可!
隻要皇帝還要點臉,就不可能做出‘逼迫母親用印’的荒誕事。
而現在,天子劉弘兵敗逃亡,下落不明;代王劉恆成為皇帝,幾乎是板上釘釘之事。
說白了,哪怕陳平此時想阻止,都未必能讓劉恆第二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在這種情況下,陳平要向在新君繼位之後,仍舊保有自己崇高的地位和權柄,就必須為劉恆做點什麽,以做投名狀。
思來想去,對於現在‘兵強馬壯’,登基在即的劉恆而言,唯一可以稱得上是問題的,也就隻剩下太後張嫣了。
唯有在劉恆尚未抵達長安的現在,替劉恆解決掉擋在皇位前的最後一道阻礙,陳平才有可能彌補劉恆心中,由於半年前那件事而產生的嫌隙,並得到信任與重用。
事實證明,聰明人並非隻有陳平一個。
不單單陳平因為這種考慮而決定逼宮長樂,朝臣中的其餘‘俊傑’,也都寄希望於通過這種手段,在新君劉恆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爭取一個光明的未來。
從龍扶立,絕對算是封建時代投入最小,收獲最大的功勞。
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要拚命廝殺,也不需要承擔太大的風險;而收獲,卻是上不封頂!
再加上如今這種百年甚至千年難得一遇的狀況,讓這份本就滔天的功勞,更讓長安朝臣興奮——扶立劉恆,其利益絕對比扶立某位皇子大得多!
按理來說,這種送上門的功勞,沒有人會願意與人分享;隻不過,其餘人都沒有足夠崇高的身份,才不得不將功勞的最大一部分留給陳平而已。
在大半個朝堂的擁戴下,將‘扶立代王之功’的大頭預定,陳平自然是要完成群體的共同訴求:搞定張嫣。
原本在陳平想來,張嫣不過一稚嫩婦人爾;別說政治手段了,恐怕連宮中下人奴仆,都不一定能管得住。
——這一點,早在張嫣幽居未央宮時,就展露在了陳平麵前。
所以,陳平自然地便想到了戰國時期,蘇秦、張儀們橫行諸國的手段:嚇唬。
想來張嫣一介毫無見識的婦人,必然會被嚇得一愣一愣的,最終答應自己?
隻能說,陳平的理想太過美滿,現實,又太過悲慘···
“哀家聞,右相攜朝臣百官之長樂,欲非麵哀家不可?”
“即是麵會,右相何以鼓噪百官亮刃於宮牆之外?”
輕輕詢問一句,張嫣便淡笑著自語道:“丞相之所為,頗得項王昔日鴻門之姿呢···“
聞言,陳平慌忙來到殿中央,顫巍巍跪倒在地:“臣,萬萬不敢!”
做出恐懼的模樣,陳平心中卻是狠狠拍了一下額頭:好嘛,又來一個。
——開口就是扣大帽,張嫣這作態,簡直就是小皇帝第二!
“這小皇帝,並非太後親子啊?”
——怎麽就這般相似呢?
隻疑惑片刻,陳平便不得不為自己的舉措,給出一個合理得解釋。
“臣聞陛下大軍敗於蕭關,陛下下落不明;代王又兵逼長安,一路暢通無阻。”
“值此之際,臣萬不敢將此間事告於民知,亦恐江山縹緲,故欲至長樂麵會太後,以商對策···”
說著,陳平無奈的做出一副‘安心’的模樣:“見太後旬月未出宮,臣恐有亂臣賊子欲加害於太後,故情急而亮刃,以保太後躬安···”
看著陳平麵不紅,心不跳的將自己的舉動解釋為‘擔心太後’,作為當事人的張嫣呆愣之餘,終於意識到,皇帝兒子臨行前那幾句隱晦的交代,究竟是什麽意思。
“此,便政事邪?”
張嫣心中,產生了一個令她震驚的認知:難道政治,就是顛倒黑白,b臉不要嗎···
“太後,太後?”
正呆愣間,一陣輕微的搖晃從衣角傳來,終於將張嫣的思緒,拉迴殿中匍匐著的陳平身上。
抬起頭,對李信做出一個感激的眼神,張嫣便輕啟朱唇:“即如此,倒是哀家錯怪右相了。”
說話間,張嫣的語氣自然地帶上了溫和:“去,將丞相扶迴座席。”
等陳平在寺人的扶持下坐迴筵席,張嫣方又淡然道:“丞相心係宗廟社稷,此誠吾漢家之福焉。”
“隻不知,丞相所言之事,乃從何而來?”
說著,張嫣做出一個困惑的表情:“皇帝此番禦駕親征,乃麵會代王,以勸代王節哀之意;何至與雙軍交戰,及至皇帝大敗?”
“依哀家之見,此不過齊地賊子暗藏禍心,欲以此亂長安民心耳。”
“如此淺顯之理,縱哀家一介女身亦窺明,右相國之柱石,莫非勿知?”
將這段皇帝兒子臨走前交代下的話語一口道出,張嫣便做出一副強裝鎮定的模樣,滿是疑惑地望向陳平。
張嫣這幅模樣,卻讓陳平心中最後那絲本能的懷疑驅散,將‘小皇帝確實兵敗’之事,從‘不確定’一欄中取出,歸入‘確定’一欄。
陳平甚至從張嫣麵色上的欲蓋彌彰之中,得出了一個令他振奮的結論:太後,必然是知曉小皇帝的狀況的!
而太後做出這番作態,莫不過是幼稚的政治把戲罷了——如高祖駕崩,呂後秘不發喪那般。
這一刻,陳平終於覺得,自己距離勝利已經近在咫尺,且再無變數。
心態發生了轉變,陳平的語氣也是陡然輕鬆了起來。
“太後之言雖有理,然今之局,遠非太後所言那般···”
“
“
“除右相,都有何人至宮外叫囂?”
長樂宮長信殿內,太後張嫣不慌不忙的坐迴禦榻,詢問著身邊的親信宦官,李信。
“稟太後,內史、典客,及朝臣有司近百人,皆隨右相至宮外。”
“少府、衛尉聞之而至,安國侯隨行;此刻,禦史大夫、左相、廷尉諸公,亦已至宮外···”
聞言,張嫣緩緩點了點頭,端坐於榻上,又稍昂起頭。
“宣右相覲見。”
看著陳平在殿門處解下腰間佩劍,脫下腳上布履,張嫣心中不由長歎口氣。
“吾兒阿吾兒,也不知此等計策,終究是對是錯···”
張嫣正自語間,陳平已步入殿內,拱手一拜。
“萬望太後唯太祖高皇帝之江山社稷計,以允臣之所議!”
漢立於秦之遺骸之上,秦又是結束戰國,統合八荒者;如今漢立不過二十餘載,戰國時期的風俗遺留,在漢室仍舊十分濃厚。
戰國之時,諸子百家閃耀於神州大地,為了完成各自的報複,建成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百家士子可謂是傾盡所學,欲助其國完成統一大業。
最終勝出者自是人盡皆知:秦始皇帝嬴政,憑借秦關中之險要地形,呂不韋、李斯等能臣輔佐,奮七世秦王之餘烈,重掃滅六國,一匡諸侯。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代表人物,有李斯這般的荀子門徒,法家士子,也有呂不韋這般著書立說,底定‘雜家學說’的大能。
然而到了漢室,諸子百家幾乎盡皆凋零,以安民養民,無為而治為中心思想的黃老學,成為了漢室顯學。
若說如今天下,能有多少人明白陳平此時開口就是‘唯江山社稷計’的勸諫方式,那張嫣,算是為數不多的一人。
蓋因為張嫣之祖父張耳,乃重立趙國宗廟的趙王!
作為戰國時期的遺老遺少,張耳對於行走
長樂宮長信殿內,太後張嫣不慌不忙的坐迴禦榻,詢問著身邊的親信宦官,李信。
“稟太後,內史、典客,及朝臣有司近百人,皆隨右相至宮外。”
“少府、衛尉聞之而至,安國侯隨行;此刻,禦史大夫、左相、廷尉諸公,亦已至宮外···”
聞言,張嫣緩緩點了點頭,端坐於榻上,又稍昂起頭。
“宣右相覲見。”
看著陳平在殿門處解下腰間佩劍,脫下腳上布履,張嫣心中不由長歎口氣。
“吾兒阿吾兒,也不知此等計策,終究是對是錯···”
張嫣正自語間,陳平已步入殿內,拱手一拜。
“萬望太後唯太祖高皇帝之江山社稷計,以允臣之所議!”
漢立於秦之遺骸之上,秦又是結束戰國,統合八荒者;如今漢立不過二十餘載,戰國時期的風俗遺留,在漢室仍舊十分濃厚。
戰國之時,諸子百家閃耀於神州大地,為了完成各自的報複,建成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百家士子可謂是傾盡所學,欲助其國完成統一大業。
最終勝出者自是人盡皆知:秦始皇帝嬴政,憑借秦關中之險要地形,呂不韋、李斯等能臣輔佐,奮七世秦王之餘烈,重掃滅六國,一匡諸侯。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代表人物,有李斯這般的荀子門徒,法家士子,也有呂不韋這般著書立說,底定‘雜家學說’的大能。
然而到了漢室,諸子百家幾乎盡皆凋零,以安民養民,無為而治為中心思想的黃老學,成為了漢室顯學。
若說如今天下,能有多少人明白陳平此時開口就是‘唯江山社稷計’的勸諫方式,那張嫣,算是為數不多的一人。
蓋因為張嫣之祖父張耳,乃重立趙國宗廟的趙王!
作為戰國時期的遺老遺少,張耳對於行走於列國之間,危言聳聽以諫國君納策的士子可謂嗤之以鼻。
而張嫣在成為孝惠皇帝的皇後之前,父親張敖,也將諸子百家的特點,大致告於了張嫣。
——荀子之後,窮思變法,以武圖強,其效雖顯,然注定不能持久。
——墨翟之徒,以其三表之法而行天下,其器具之能舉世無雙,然其政言頗以悖逆;可為匠作之用,而不可為顯學。
——仲尼之言,多以純善無知之孺子信之,以鄉賢為治國之要,其思故善,然其言甚謬···
除此之外,張嫣還在無數個不經意的時刻,聽聞父親說起過諸子百家的利弊,也包括黃老學為何能成為漢室顯學。
而陳平此時的嘴臉,便將張嫣記憶中所塵封的那段,關於‘縱橫家’的記憶喚醒。
張嫣至今還記得,那是一年冬天,邯鄲城較之往年更加寒冷。
一位士子前來拜會祖父,卻因言語失當而被嗬出王宮;那士子在被武卒架出王宮時,更是屢屢口出狂言,然終是沒能躲過被摔在王宮之外的命運。
那是,父親便抱起了自己,麵色鄙夷道:縱橫之說,顯於蘇秦、張儀之時,乃者以危言聳聽,而挾故六國惶恐割地,故秦日益強盛,而六國漸弱。
及至縱橫之士子,多胸無點墨而大言不慚,因一己之私而禍及一國,視私怨遠甚於倫理綱常,天下大義之狡詐小人!
當時,張嫣還不知道父親所說的話是什麽意思,隻出於對父親的信任,而將那些話記在了心中。
直到現在,陳平進入殿內,連禮數都撇在一旁,而揚言‘漢室危急存亡’的時候,張嫣才知道父親所說的,究竟是什麽意思了。
“右相且坐。”
不鹹不淡一句輕歎,頓時將陳平營造的氛圍驅散!
待陳平看清張嫣目光中的淡然之時,‘先入為主’的打算,已經消失在了陳平的計劃之中。
“唉···終歸是王族之後···”
無奈的哀歎一起,陳平隻好跪坐於殿旁筵席之上。
——若想讓代王順理成章的坐上皇位,太後張嫣,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哪怕今日陳平不來,代王劉恆今日長安之後,也必然會窮思他法,爭取太後張嫣認可其皇統。
蓋因為在漢室‘以孝治國’的政治大背景之下,皇位的合法性,必須要得到太後認可!
具體到現實之中便是:漢室冊立儲君的詔書,必然是太後懿旨,而非皇帝禦旨。
就是說,連皇帝要冊立太子,都不能一言而決,而是要說服太後;皇子要想成為儲君,也不單單要得到皇帝老爹的認可,還要得到太後祖母的認同。
即便皇帝手握大權,太後毫無權柄,在‘以孝治國’的國策之下,太後仍舊保有對儲君人選的‘一票否決權’——不在冊立儲君的詔書上用印即可!
隻要皇帝還要點臉,就不可能做出‘逼迫母親用印’的荒誕事。
而現在,天子劉弘兵敗逃亡,下落不明;代王劉恆成為皇帝,幾乎是板上釘釘之事。
說白了,哪怕陳平此時想阻止,都未必能讓劉恆第二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在這種情況下,陳平要向在新君繼位之後,仍舊保有自己崇高的地位和權柄,就必須為劉恆做點什麽,以做投名狀。
思來想去,對於現在‘兵強馬壯’,登基在即的劉恆而言,唯一可以稱得上是問題的,也就隻剩下太後張嫣了。
唯有在劉恆尚未抵達長安的現在,替劉恆解決掉擋在皇位前的最後一道阻礙,陳平才有可能彌補劉恆心中,由於半年前那件事而產生的嫌隙,並得到信任與重用。
事實證明,聰明人並非隻有陳平一個。
不單單陳平因為這種考慮而決定逼宮長樂,朝臣中的其餘‘俊傑’,也都寄希望於通過這種手段,在新君劉恆麵前留下一個好印象,爭取一個光明的未來。
從龍扶立,絕對算是封建時代投入最小,收獲最大的功勞。
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要拚命廝殺,也不需要承擔太大的風險;而收獲,卻是上不封頂!
再加上如今這種百年甚至千年難得一遇的狀況,讓這份本就滔天的功勞,更讓長安朝臣興奮——扶立劉恆,其利益絕對比扶立某位皇子大得多!
按理來說,這種送上門的功勞,沒有人會願意與人分享;隻不過,其餘人都沒有足夠崇高的身份,才不得不將功勞的最大一部分留給陳平而已。
在大半個朝堂的擁戴下,將‘扶立代王之功’的大頭預定,陳平自然是要完成群體的共同訴求:搞定張嫣。
原本在陳平想來,張嫣不過一稚嫩婦人爾;別說政治手段了,恐怕連宮中下人奴仆,都不一定能管得住。
——這一點,早在張嫣幽居未央宮時,就展露在了陳平麵前。
所以,陳平自然地便想到了戰國時期,蘇秦、張儀們橫行諸國的手段:嚇唬。
想來張嫣一介毫無見識的婦人,必然會被嚇得一愣一愣的,最終答應自己?
隻能說,陳平的理想太過美滿,現實,又太過悲慘···
“哀家聞,右相攜朝臣百官之長樂,欲非麵哀家不可?”
“即是麵會,右相何以鼓噪百官亮刃於宮牆之外?”
輕輕詢問一句,張嫣便淡笑著自語道:“丞相之所為,頗得項王昔日鴻門之姿呢···“
聞言,陳平慌忙來到殿中央,顫巍巍跪倒在地:“臣,萬萬不敢!”
做出恐懼的模樣,陳平心中卻是狠狠拍了一下額頭:好嘛,又來一個。
——開口就是扣大帽,張嫣這作態,簡直就是小皇帝第二!
“這小皇帝,並非太後親子啊?”
——怎麽就這般相似呢?
隻疑惑片刻,陳平便不得不為自己的舉措,給出一個合理得解釋。
“臣聞陛下大軍敗於蕭關,陛下下落不明;代王又兵逼長安,一路暢通無阻。”
“值此之際,臣萬不敢將此間事告於民知,亦恐江山縹緲,故欲至長樂麵會太後,以商對策···”
說著,陳平無奈的做出一副‘安心’的模樣:“見太後旬月未出宮,臣恐有亂臣賊子欲加害於太後,故情急而亮刃,以保太後躬安···”
看著陳平麵不紅,心不跳的將自己的舉動解釋為‘擔心太後’,作為當事人的張嫣呆愣之餘,終於意識到,皇帝兒子臨行前那幾句隱晦的交代,究竟是什麽意思。
“此,便政事邪?”
張嫣心中,產生了一個令她震驚的認知:難道政治,就是顛倒黑白,b臉不要嗎···
“太後,太後?”
正呆愣間,一陣輕微的搖晃從衣角傳來,終於將張嫣的思緒,拉迴殿中匍匐著的陳平身上。
抬起頭,對李信做出一個感激的眼神,張嫣便輕啟朱唇:“即如此,倒是哀家錯怪右相了。”
說話間,張嫣的語氣自然地帶上了溫和:“去,將丞相扶迴座席。”
等陳平在寺人的扶持下坐迴筵席,張嫣方又淡然道:“丞相心係宗廟社稷,此誠吾漢家之福焉。”
“隻不知,丞相所言之事,乃從何而來?”
說著,張嫣做出一個困惑的表情:“皇帝此番禦駕親征,乃麵會代王,以勸代王節哀之意;何至與雙軍交戰,及至皇帝大敗?”
“依哀家之見,此不過齊地賊子暗藏禍心,欲以此亂長安民心耳。”
“如此淺顯之理,縱哀家一介女身亦窺明,右相國之柱石,莫非勿知?”
將這段皇帝兒子臨走前交代下的話語一口道出,張嫣便做出一副強裝鎮定的模樣,滿是疑惑地望向陳平。
張嫣這幅模樣,卻讓陳平心中最後那絲本能的懷疑驅散,將‘小皇帝確實兵敗’之事,從‘不確定’一欄中取出,歸入‘確定’一欄。
陳平甚至從張嫣麵色上的欲蓋彌彰之中,得出了一個令他振奮的結論:太後,必然是知曉小皇帝的狀況的!
而太後做出這番作態,莫不過是幼稚的政治把戲罷了——如高祖駕崩,呂後秘不發喪那般。
這一刻,陳平終於覺得,自己距離勝利已經近在咫尺,且再無變數。
心態發生了轉變,陳平的語氣也是陡然輕鬆了起來。
“太後之言雖有理,然今之局,遠非太後所言那般···”
“
“
“除右相,都有何人至宮外叫囂?”
長樂宮長信殿內,太後張嫣不慌不忙的坐迴禦榻,詢問著身邊的親信宦官,李信。
“稟太後,內史、典客,及朝臣有司近百人,皆隨右相至宮外。”
“少府、衛尉聞之而至,安國侯隨行;此刻,禦史大夫、左相、廷尉諸公,亦已至宮外···”
聞言,張嫣緩緩點了點頭,端坐於榻上,又稍昂起頭。
“宣右相覲見。”
看著陳平在殿門處解下腰間佩劍,脫下腳上布履,張嫣心中不由長歎口氣。
“吾兒阿吾兒,也不知此等計策,終究是對是錯···”
張嫣正自語間,陳平已步入殿內,拱手一拜。
“萬望太後唯太祖高皇帝之江山社稷計,以允臣之所議!”
漢立於秦之遺骸之上,秦又是結束戰國,統合八荒者;如今漢立不過二十餘載,戰國時期的風俗遺留,在漢室仍舊十分濃厚。
戰國之時,諸子百家閃耀於神州大地,為了完成各自的報複,建成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百家士子可謂是傾盡所學,欲助其國完成統一大業。
最終勝出者自是人盡皆知:秦始皇帝嬴政,憑借秦關中之險要地形,呂不韋、李斯等能臣輔佐,奮七世秦王之餘烈,重掃滅六國,一匡諸侯。
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代表人物,有李斯這般的荀子門徒,法家士子,也有呂不韋這般著書立說,底定‘雜家學說’的大能。
然而到了漢室,諸子百家幾乎盡皆凋零,以安民養民,無為而治為中心思想的黃老學,成為了漢室顯學。
若說如今天下,能有多少人明白陳平此時開口就是‘唯江山社稷計’的勸諫方式,那張嫣,算是為數不多的一人。
蓋因為張嫣之祖父張耳,乃重立趙國宗廟的趙王!
作為戰國時期的遺老遺少,張耳對於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