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緒中迴過神,周勃將目光灑向堂中,那道傲然而立的身影之上。
老人臉上滿是深深地褶皺,右手拄一鳩杖,左臂被身邊稍微年輕些的老者微微攙扶,麵上滿是毫不掩飾的鄙夷。
看著老人這幅模樣,周勃幾欲開口,都沒能吐出一言,一句。
堂內的寂靜持續良久,最後還是陳平起身,開口打破了僵局。
“許久未曾相會,安國候別來無恙否?”
陳平一語,驚得在座眾人無不瞠目結舌!
安國候,王陵!
隻是···
安國武候,不是在去年就已經逝世了嗎?
諡號都已經上了的啊!
隻見那老人微微睜開緊閉的雙目,側目對身旁同樣發鬢斑白,正躬身攙扶著自己的老者道:“取刀筆,將此間之事記下。”
迴身轉向陳平所在方向的過程中,老人還裝作不經意的嘀咕了一句:“萬不可叫陛下誤會了去,以為老夫在此,與此間魍魎密謀叛逆呢···”
言罷,王陵麵向立於堂內左側最裏的陳平,麵色如常道:“曲逆候授諡之恩,老夫還未及相報,不知曲逆候何日得閑,老夫當上門以謝之!”
哄!!!
一語出而滿堂驚,所有人都將匪夷所思的目光移向陳平,滿臉震怖!
授諡之恩···
眾人隻覺得,大腦最近接受到的信息量有些大!
饒是為相多載,陳平也沒想到王陵會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將那麽隱晦的秘辛直言道出;聞言,頓時尷尬不已。
見氛圍再度陷入窒息的邊緣,周勃隻好硬著頭皮,扶地而起。
站直身,嚴肅的整理了衣冠,深深一揖:“晚輩勃,謹拜老大人在上。”
見周勃這幅模樣,堂內坐著的眾人也隻好站起身,拜道:“末學後進某某,謹拜老大人在上···”
王陵見此,卻絲毫沒有客套的意思,坦然受之;拒絕了周勃讓出的主位後,跪坐在了一旁。
見氛圍再度沉寂下來,陳平又在一旁尷尬的低著頭,周勃隻好順著王陵的話頭接道:“丞相之舉,亦是思老大人安危而不得不為,是時呂氏亂權···”
“太尉慎言!”
沒等周勃說完,王陵便出口打斷道:“縣官年幼,太皇太後垂簾,敬拜老夫為皇帝太傅,老夫何來危難一說?”
聽著這段陳年舊事,堂內眾人都是豎起了耳朵,全神貫注於二人的對話中。
——太尉之前可是說,王陵是因為阻止呂後封呂氏子弟為王,所以才被明升暗降,從丞相‘升’為皇帝太傅;隨後心生不滿,掛印歸隱···
現在看來,貌似不是這麽一迴事?
就連周勃也是一臉懵逼,看向王陵的眼中滿是問號:什麽情況?
短暫的寂靜被一道微弱的自語聲打破:太尉言,丞相擬安國候詐亡乃思其安危,以免遭呂氏迫害;安國候怒駁,曰:太尉慎言。
循聲望去,就見王陵身後那位鶴發童顏的老人正奮筆疾書,一邊用手中刀筆在竹條上刻寫,一邊在嘴中小聲嘀咕。
直到此時,滿堂朝臣才對王陵先前那句‘將此間事記下’的囑托正視起來,連坐姿都不由端正了些。
——老家夥看來是玩兒真的,萬一在給劉弘地奏折裏記下一句‘安國候怒斥某某不為人臣’,劉弘再一信,那可真就是天降橫禍了。
老者適時停筆,依舊保持微微躬身的姿勢,等待著二人接下來的交談。
見王陵一副言之鑿鑿的模樣,周勃心中都有些搖擺起來,疑惑地望向左側的陳平。
見陳平也是一臉癡呆,周勃隻好小心翼翼的開口道:“老大人這是···?”
聞言,王陵看著周勃恭敬的麵色,不由長歎一口氣,向身後的老者微微一擺手,老者便放下手中單筆,在王陵身後跪坐下來,低頭不言。
待等老者坐下,王陵緩緩陷入迴憶之中。
“想早年,高祖皇帝幸沛縣而惡豐縣,絳候還曾據理力爭,方使豐縣亦受高祖皇帝雨露恩澤···”
聽著王陵囈語,周勃也不由陷入對往事的迴憶中。
漢高祖劉邦,四十七歲起兵抗秦時,身份是沛縣泗水亭長,在各路起義軍中以‘沛公’自居;但實際上,劉邦的籍貫並不是沛縣,而是沛縣隔壁的豐縣。
在起義之前,劉邦隻是個老懶漢,沒什麽錢糧聚集起義兵馬,自然就隻能尋求老鄉們的幫助——你們出錢給爺們兒招兵買馬,打下天下爺們兒再報答你們!
結果,豐縣豪族紛紛對這個大放厥詞,卻‘沒什麽能力’得流氓報以鄙視!
反倒是鄰居沛縣的鄉民們願意追隨劉邦,甚至從豐縣拉著親戚朋友出來,一起追隨劉邦起兵。
——其實也沒誰,也就是蕭何啦~曹參啦~樊噲啦···
帶著這幫‘蝦兵蟹將’,老流氓劉邦最終擊敗西楚霸王,得以鯨吞天下,位登九五。
得了天下,土包子劉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迴家擺闊——他也確實這麽做了,流水席連擺十五天,還差點撐死好幾個人!
可問題就在於,劉邦的流水席擺在了沛縣···
作為劉邦真正的老家,豐縣卻沒有從劉邦得天下這件事上撈到一絲利好;反觀沛縣被納為從龍之地的待遇:永世不用交稅,後代子弟全部是禁衛備選,政治待遇比照天朝老紅軍(比山東複)!
豐縣百姓悔不當初,隻能找與劉邦共同打天下的豐縣人周勃做中間人,去勸說劉邦雨露均沾,讓豐縣百姓也感受一番聖恩甘澤。
被老鄉們找上,周勃也不好拒絕,隻好委婉的勸劉邦:大哥,左右都是鄉裏鄉親,這麽幹,不太符合皇帝的氣量啊···
無可奈何之下,劉邦隻能忍著惡心,把前倨後恭的豐縣也納入‘比山東複’的從龍地。
而那個找上周勃,請周勃為豐縣求情的地主老財,就是王陵。
所以說起來,兩人之間還是有些故交的,甚至可以說,王陵欠周勃一個不小的人情。
但在呂後欲遍封諸呂為王一事之後,原本相交甚篤的二人間,再也不複過去的和睦。
老人臉上滿是深深地褶皺,右手拄一鳩杖,左臂被身邊稍微年輕些的老者微微攙扶,麵上滿是毫不掩飾的鄙夷。
看著老人這幅模樣,周勃幾欲開口,都沒能吐出一言,一句。
堂內的寂靜持續良久,最後還是陳平起身,開口打破了僵局。
“許久未曾相會,安國候別來無恙否?”
陳平一語,驚得在座眾人無不瞠目結舌!
安國候,王陵!
隻是···
安國武候,不是在去年就已經逝世了嗎?
諡號都已經上了的啊!
隻見那老人微微睜開緊閉的雙目,側目對身旁同樣發鬢斑白,正躬身攙扶著自己的老者道:“取刀筆,將此間之事記下。”
迴身轉向陳平所在方向的過程中,老人還裝作不經意的嘀咕了一句:“萬不可叫陛下誤會了去,以為老夫在此,與此間魍魎密謀叛逆呢···”
言罷,王陵麵向立於堂內左側最裏的陳平,麵色如常道:“曲逆候授諡之恩,老夫還未及相報,不知曲逆候何日得閑,老夫當上門以謝之!”
哄!!!
一語出而滿堂驚,所有人都將匪夷所思的目光移向陳平,滿臉震怖!
授諡之恩···
眾人隻覺得,大腦最近接受到的信息量有些大!
饒是為相多載,陳平也沒想到王陵會在這大庭廣眾之下,將那麽隱晦的秘辛直言道出;聞言,頓時尷尬不已。
見氛圍再度陷入窒息的邊緣,周勃隻好硬著頭皮,扶地而起。
站直身,嚴肅的整理了衣冠,深深一揖:“晚輩勃,謹拜老大人在上。”
見周勃這幅模樣,堂內坐著的眾人也隻好站起身,拜道:“末學後進某某,謹拜老大人在上···”
王陵見此,卻絲毫沒有客套的意思,坦然受之;拒絕了周勃讓出的主位後,跪坐在了一旁。
見氛圍再度沉寂下來,陳平又在一旁尷尬的低著頭,周勃隻好順著王陵的話頭接道:“丞相之舉,亦是思老大人安危而不得不為,是時呂氏亂權···”
“太尉慎言!”
沒等周勃說完,王陵便出口打斷道:“縣官年幼,太皇太後垂簾,敬拜老夫為皇帝太傅,老夫何來危難一說?”
聽著這段陳年舊事,堂內眾人都是豎起了耳朵,全神貫注於二人的對話中。
——太尉之前可是說,王陵是因為阻止呂後封呂氏子弟為王,所以才被明升暗降,從丞相‘升’為皇帝太傅;隨後心生不滿,掛印歸隱···
現在看來,貌似不是這麽一迴事?
就連周勃也是一臉懵逼,看向王陵的眼中滿是問號:什麽情況?
短暫的寂靜被一道微弱的自語聲打破:太尉言,丞相擬安國候詐亡乃思其安危,以免遭呂氏迫害;安國候怒駁,曰:太尉慎言。
循聲望去,就見王陵身後那位鶴發童顏的老人正奮筆疾書,一邊用手中刀筆在竹條上刻寫,一邊在嘴中小聲嘀咕。
直到此時,滿堂朝臣才對王陵先前那句‘將此間事記下’的囑托正視起來,連坐姿都不由端正了些。
——老家夥看來是玩兒真的,萬一在給劉弘地奏折裏記下一句‘安國候怒斥某某不為人臣’,劉弘再一信,那可真就是天降橫禍了。
老者適時停筆,依舊保持微微躬身的姿勢,等待著二人接下來的交談。
見王陵一副言之鑿鑿的模樣,周勃心中都有些搖擺起來,疑惑地望向左側的陳平。
見陳平也是一臉癡呆,周勃隻好小心翼翼的開口道:“老大人這是···?”
聞言,王陵看著周勃恭敬的麵色,不由長歎一口氣,向身後的老者微微一擺手,老者便放下手中單筆,在王陵身後跪坐下來,低頭不言。
待等老者坐下,王陵緩緩陷入迴憶之中。
“想早年,高祖皇帝幸沛縣而惡豐縣,絳候還曾據理力爭,方使豐縣亦受高祖皇帝雨露恩澤···”
聽著王陵囈語,周勃也不由陷入對往事的迴憶中。
漢高祖劉邦,四十七歲起兵抗秦時,身份是沛縣泗水亭長,在各路起義軍中以‘沛公’自居;但實際上,劉邦的籍貫並不是沛縣,而是沛縣隔壁的豐縣。
在起義之前,劉邦隻是個老懶漢,沒什麽錢糧聚集起義兵馬,自然就隻能尋求老鄉們的幫助——你們出錢給爺們兒招兵買馬,打下天下爺們兒再報答你們!
結果,豐縣豪族紛紛對這個大放厥詞,卻‘沒什麽能力’得流氓報以鄙視!
反倒是鄰居沛縣的鄉民們願意追隨劉邦,甚至從豐縣拉著親戚朋友出來,一起追隨劉邦起兵。
——其實也沒誰,也就是蕭何啦~曹參啦~樊噲啦···
帶著這幫‘蝦兵蟹將’,老流氓劉邦最終擊敗西楚霸王,得以鯨吞天下,位登九五。
得了天下,土包子劉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迴家擺闊——他也確實這麽做了,流水席連擺十五天,還差點撐死好幾個人!
可問題就在於,劉邦的流水席擺在了沛縣···
作為劉邦真正的老家,豐縣卻沒有從劉邦得天下這件事上撈到一絲利好;反觀沛縣被納為從龍之地的待遇:永世不用交稅,後代子弟全部是禁衛備選,政治待遇比照天朝老紅軍(比山東複)!
豐縣百姓悔不當初,隻能找與劉邦共同打天下的豐縣人周勃做中間人,去勸說劉邦雨露均沾,讓豐縣百姓也感受一番聖恩甘澤。
被老鄉們找上,周勃也不好拒絕,隻好委婉的勸劉邦:大哥,左右都是鄉裏鄉親,這麽幹,不太符合皇帝的氣量啊···
無可奈何之下,劉邦隻能忍著惡心,把前倨後恭的豐縣也納入‘比山東複’的從龍地。
而那個找上周勃,請周勃為豐縣求情的地主老財,就是王陵。
所以說起來,兩人之間還是有些故交的,甚至可以說,王陵欠周勃一個不小的人情。
但在呂後欲遍封諸呂為王一事之後,原本相交甚篤的二人間,再也不複過去的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