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今日卻不一樣了。
皇上聽完之後,竟然少見地沉著臉,看著葉啟文的眼神也十分不善。
葉啟文跪在大殿上,著實不知道除了什麽事。心裏第一個劃過的想法,是錦繡是不是在宮裏做了什麽錯事,把皇上惹怒了?
在滿朝文武之前被落了麵子,這於葉啟文來說還是第一次。
退朝後,葉啟文還沒有迴過神來,同僚見他神色不好,都過來慰問。葉啟文佯裝鎮定地應付了一會兒,等出了宮門坐上馬車的時候,腦海中還迴旋著皇後留下的那最後一句話。
什麽叫後宅不寧,什麽叫不立其身,葉啟文不傻,想起秋狩那日李氏去找過錦繡,心裏便明白了幾分。
錦繡是文姨娘說出,想起文姨娘,葉啟文之前總是存有三分愧疚,隻因當時文姨娘的死也有自己的縱容,不過這份愧疚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薄。
以至於後來,竟然記不得文姨娘的模樣了。
錦繡是文姨娘所出,然而一個庶女,葉啟文也不會多在意,所以從未管過,一年也見不到幾次,何況每次見她錦繡都還是低著頭。
久而久之,葉啟文也放棄了這個庶女,縱使知道李氏在背後耍手段,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她去了。上迴李氏要送錦繡進宮的時候,葉啟文才再次記起了這個庶女,他知道李氏在打什麽算盤,也知道長寧侯府在急什麽,這算盤說來也於他有利,便也在中間推了一把。
不過,他也沒想到錦繡能這麽快得寵。
快地叫他不敢置信。
如今葉家這狀況,宮裏已經有了一位淑妃娘娘了,再來一位眾人都知道的寵妃,才真是叫別的官宦家族望塵莫及。葉啟文一直都有野心,否則也不會這麽多年都縱容李氏。如今這麽好的機會擺在眼前,他自然也想著和錦繡拉好關係。
誰知道李氏會這麽不中用,這麽簡單的事情都能弄錯。
葉啟文並不覺得皇上早間地那番話是衝著他說的,一定是李氏。
到了府上,葉啟文就迫不及待地喚來了李氏。
李氏年逾四十,卻保養極好,臉上還能見到昔日風采,眉眼端方,款款走過來。她和葉啟文多年夫妻,其中默契自然不必說,看到葉啟文這樣就知道他心情不順了,倒也沒有急著安慰,坐下來淡笑著開口,“老爺叫我來做什麽?”
葉啟文看著她,“確實有事。早上在朝堂上,皇上對我發了怒,說葉府家宅不寧,我身為戶部尚書卻不能立身,夫人可知皇上為何這樣說?”
李氏臉上的笑意凝固起來,“老爺這話是何意,這是在問罪於我?”
她這樣直接問出來自然有她的倚仗,且她也敢斷定,葉啟文如今不敢和她翻臉,甚至這一輩子,葉啟文都不敢和他翻臉。
果然,葉啟文拍了拍李氏的手,將她安穩住,“夫人何必動怒,我隻是將皇上的話轉述一遍罷了,夫人這麽多年料理後宅,任勞任怨,我又怎麽會錯怪夫人。”
李氏臉上稍微好看了一點。
“隻是,”葉啟文又道,“皇上說這話,肯定是有原因的,夫人那一日去見了葉才人,可有說什麽?”
李氏道,“還能說什麽,我讓她以後多和葉家來往,也好相互間有個照應,你說宮裏的娘娘,那個是和娘家過不去的,可是你這女兒,好生不給我麵子,當著我的臉就說要和葉家一刀兩斷再無瓜葛了,你說,她這樣我還能說什麽,總不能賴在依玉軒不走吧。”
葉啟文隻把她的話信了一半,“其他的話就沒說了?”
“我還沒說別的話呢,她就將我趕走了,本來還想問錦姝的婚事她能不能幫個忙,也是我自作多情了。”
葉啟文沒有說話,他是想到錦繡會同葉家沒有那麽親近,畢竟李氏之前做了那麽多事,不過也沒想到,她的態度會差成這樣子。
真是,不孝至極。
再怎麽說,葉家也生她養她了。
便是心裏再怎麽想,嘴上也是勸誡道,“她現在雖說是受寵,但遲早都要求到娘家這裏的,到時候你再同她好生說說,我不便出麵,有些事情就交給夫人了。”
說葉啟文相信李氏,那肯定是沒有多相信的,不過他出麵肯定不方便,且,錦繡對他同樣是陌生的。
李氏道,“老爺可真是心疼庶女,今兒皇上在殿上說了您,指不定就是那人在背後攛掇呢。”
葉啟文說的十分誠摯,“她再如何也是葉家的女兒,往後她有什麽難,葉家也是能幫就幫的。再過兩日就是皇後生辰了,屆時你去了宮裏,再去找錦繡說說話,將錦姝和錦心都帶上,姐妹幾個,本來就喜歡到一起,別生疏了。”
李氏捏了捏帕子,葉啟文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錦華。
“可聽到了?”
李氏心頭一冷,“知道了老爺,我會去的。”
葉啟文滿意地點點頭,“夫人做事我向來放心,這一迴,可千萬別再弄錯了。”
李氏一怔,老爺這是威脅她麽?葉啟文按了一下李氏的肩,“你好生休息,我去書房,今日事情有些多,晚上就宿在那裏了。”
留下來的李氏對著空無一人的大廳,等想明白了葉啟文是將錯怪在她身上時,眼神想淬了毒一般,一把掃過桌上的棋盤,棋子是玉製的,摔倒地上有不少已經碎裂了。
她再這府中,何曾被老爺下過麵子,如今隻是得罪了葉錦繡就要去宿書房,嗬,是宿在後院嬌妾那裏吧。
都是不長心的,她且看著這些賤人能活到幾時,葉錦繡這個庶女,遲早也得死!
李氏不會放著她擋了自己女兒的路,葉錦繡想當寵妃,她且放著她炫耀一會兒,早晚都是要還的,她娘是個狐媚子,她倒是將她娘的本事學了十成十。
葉啟文這裏,果真沒有再去找李氏。
第二日上朝時,心裏還懸著,恐皇上還記著李氏和錦繡的事。不過顯然,皇上根本沒有精力去管葉啟文。
今日朝堂之上,亦發生了件大事,相比之下,他的事情實在是微不足道。
吏部的事情,如今徹底翻了出來。且當朝指證顧正林的還是吏部侍郎章鴻則。本來這件事是大理寺秦銘早就查出來了,可是正逢秋狩,一直拖到現在。
且查出來的賬務,更是叫人滿朝大臣心驚。
如今天下太平,少有戰事,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也是極可觀的,高是可達五千餘萬貫,可是如此龐大的財政,最後竟然也所剩無幾,僅大魏官員支出,就占了其中十之三四,官吏之濫可見一斑。更兼以顧正林為首的吏部官員賣官鬻爵,貪贓枉法,不知貪墨多少銀兩。
顧正林打著哆嗦,竟然連跪也跪不穩了。
他如何能想到,最後會被自己人給陰了,那章鴻則,昨日還和他談笑,今日就翻了臉,讓他措手不及。吏部的事,章鴻則是知道的,知道地比他好要清楚,因為他自己也參與了,否則顧正林也不會對他這樣放心。
封煜盯著顧正林道,“你還有什麽話要說?”
“臣,臣……”
顧正林結結巴巴,想辯解卻不知道該如何說。終究是他太有自信了,以為有著鎮國公幫忙,以為將整個吏部拉下水,縱使被人查,也不會查出什麽。
“顧尚書當日言之鑿鑿,說自己是冤枉的,今日真相大白,你那日月可鑒的忠心可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張秉生諷刺道。
顧正林跪在地上,朝堂上竟沒有一個為他說話的人,“皇上,臣,知罪。”
封煜麵有怒容,語氣森然,既認罪了,也沒甚好問的,直接下令道,“身為朝廷命官,卻知法犯法,貪墨無數,致使冗官泛濫,俸祿支出倍於前,罪應當斬,顧氏族中子弟,二十年不得科考!”
“吏部官員,凡涉事者皆罷官,永不錄取,貪墨十萬兩以上者,殺無赦!”
這便是定罪了。
不說吏部其他的官員如何,就顧正林來說,當斬還是幸事,他這一迴犯下的事,足夠株連家族了。
顧正林聽了,眼光都渾濁了,他不想死,好不容易爬上尚書之位,誰會願意死,當下哭求道,“皇上,皇上饒命啊,臣為朝廷效力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生死之間,所有的尊嚴都成了笑話。
往日最持身份的顧尚書,跪在地上哭的好不狼狽。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有了權以後,貪汙之事在所難免,這種事在場的人都心知肚明,差別在於貪多貪少罷了。
顧正林這樣,就太有恃無恐了。
顧正林還在哀求,見皇上求不動,轉而把期望放在鎮國公身上,“國公爺,國公爺救命!”
鎮國公正心煩,被他這麽一鬧,朝臣全都看到他這邊,見顧正林還要過來,都市怒火上湧一腳踢過去,“犯下如此重罪,還敢求饒!”
鎮國公力氣之大,豈是顧正林能受得住的,立馬噴出一口血,還想著央求,卻見鎮國公臉色陰沉,眼角的疤痕越加明顯,看著顧正林的眼神像是看著死人,仿佛他再做糾纏下一刻就會要了他的命。
封煜見鎮國公這樣,冷笑一聲。
也罷,暫且留著他。
僅僅是一個早朝的時間,吏部裏麵的官吏就撤了一大半。要是其他時候,沒準還有人對此存了心思,現在皇上明顯是要在吏部放置自己的人,他們就是再多心思也不敢有什麽動作。
鎮國公遇上了這件事,本來就存了火氣,待迴去後,底下人給他遞了消息。
不看還好,看完之後,鎮國公兩眼一翻差點沒有倒過去,旁邊的人忙扶著,掐了鎮國公的人中才將他掐醒。
這消息不異於青天霹靂,震地鎮國公心神俱亂,他的精兵,他的兩萬精兵,就這樣沒了?
楊氏一族危矣!
☆、69.第 69 章
鎮國公早在幾年前就於太原祖地養了一支精兵。
這是鎮國公的後路,是他最後的倚仗。為了扶皇後上位,鎮國公不惜將自己的軍權都交了出來,原本以為楊家一門兩後,可以風光無限,豈料皇上早就想除了他們,在朝堂上百般打壓,分了他的權,還將太後請到了宮外禮佛。
說是禮佛,其實和□□有什麽兩樣呢。
自柳呈司漸漸勢大,鎮國公一派在朝堂上早已沒了說一不二的地位,他知道這是皇上的製衡之道,但是如何能甘心。想當年先帝在時,都要畏他三分,如今這皇帝算什麽,連靠得住的母族都沒有,庶子而已。
那養在太原的兩萬精兵,原本就是為了威脅皇帝而練的。
不過後來,鎮國公在門客的勸說下改變了注意,與其拿出來威脅皇上,不如拿這個做自己的保命符。他領兵多年,在軍隊中早有威望,若是加上這兩萬精兵,即使最後和皇上反目,也能全身而退。
這兩萬精兵,除了他親近的人,隻有楊氏族長,和楊振業知道了。
如今他在太原的探子傳來這樣的消息,真是叫鎮國公肝膽俱裂。這是他的心血,他辛辛苦苦留下的兵,怎麽會說沒了就沒了?
一時腦中混沌,對周遭一切都覺察不到了。
旁邊服侍的人見他這樣,也是急地不行,喚他他也不吭聲,整個人像是魔怔了一般。那人隻道不好,忙不迭地跑出去讓人請大夫。
景陽宮裏,也是在說這件事,不過氣氛比起鎮國公府不知好了多少。
傅錚和沈宜修早就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事,今日剛趕迴來。
那次被楊振業派人追殺後,他們詐死,果真後來就沒有人再跟蹤了,一路平安地到了山西刺史府。
山西刺史知道他們過來,也是吃了一驚。原本折子就是他上報的,對於皇上派人過來也是有了成算,不過沒想到的事,他們來的這樣快。
他們來了,事情也就好辦了,楊振業做太守期間,楊氏一族犯下的罪實在是罄竹難書,山西刺史覺得自己身為官吏,沒有能力讓人伏法,實在是有愧於社稷,有愧於皇恩。當下就將搜羅到的罪證交給了傅錚二人。
都是楊振業這些年私自增加賦稅,枉顧認命,肆意妄為的證據。
有了罪證,事情變好辦多了,那時也正好是太原一地開始征收秋稅的日子,一番布置,終究是將楊振業抓獲,也給了山西百姓一個交代。
傅錚如今想起楊氏族人那醜惡的嘴臉,還一陣陣地惡心。世上竟然又如此貪婪小人,真是長了見識。一怒之下,不僅將楊家人抓了,連楊家祖宅也帶著人抄了個底朝天。
他們兩人迴到了京城,立馬就來改皇上匯報一下情況。
封煜手上拿的,就是傅錚在楊家抄到的名物冊子。足足有十幾張,每一頁記下的都是價值不菲的珍寶古器。
“楊家的人都抓了吧。”
傅錚答道,“皇上,楊家的男子都抓了,暫時關在山西那裏,楊氏一族的族長和楊振業等幾個官員,都帶迴了京中,聽後皇上發落。”至於女眷,傅錚沒有管她們,這些人破事尤其多,若是帶了她們,如今能不能到京城還是個問題,索性就將她們留在原地,反正楊家的事還是得由皇上決定,是殺是流還是放任不管,隻能看皇上心情了。
封煜又問,“山西一地的百姓呢?”
皇上聽完之後,竟然少見地沉著臉,看著葉啟文的眼神也十分不善。
葉啟文跪在大殿上,著實不知道除了什麽事。心裏第一個劃過的想法,是錦繡是不是在宮裏做了什麽錯事,把皇上惹怒了?
在滿朝文武之前被落了麵子,這於葉啟文來說還是第一次。
退朝後,葉啟文還沒有迴過神來,同僚見他神色不好,都過來慰問。葉啟文佯裝鎮定地應付了一會兒,等出了宮門坐上馬車的時候,腦海中還迴旋著皇後留下的那最後一句話。
什麽叫後宅不寧,什麽叫不立其身,葉啟文不傻,想起秋狩那日李氏去找過錦繡,心裏便明白了幾分。
錦繡是文姨娘說出,想起文姨娘,葉啟文之前總是存有三分愧疚,隻因當時文姨娘的死也有自己的縱容,不過這份愧疚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薄。
以至於後來,竟然記不得文姨娘的模樣了。
錦繡是文姨娘所出,然而一個庶女,葉啟文也不會多在意,所以從未管過,一年也見不到幾次,何況每次見她錦繡都還是低著頭。
久而久之,葉啟文也放棄了這個庶女,縱使知道李氏在背後耍手段,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她去了。上迴李氏要送錦繡進宮的時候,葉啟文才再次記起了這個庶女,他知道李氏在打什麽算盤,也知道長寧侯府在急什麽,這算盤說來也於他有利,便也在中間推了一把。
不過,他也沒想到錦繡能這麽快得寵。
快地叫他不敢置信。
如今葉家這狀況,宮裏已經有了一位淑妃娘娘了,再來一位眾人都知道的寵妃,才真是叫別的官宦家族望塵莫及。葉啟文一直都有野心,否則也不會這麽多年都縱容李氏。如今這麽好的機會擺在眼前,他自然也想著和錦繡拉好關係。
誰知道李氏會這麽不中用,這麽簡單的事情都能弄錯。
葉啟文並不覺得皇上早間地那番話是衝著他說的,一定是李氏。
到了府上,葉啟文就迫不及待地喚來了李氏。
李氏年逾四十,卻保養極好,臉上還能見到昔日風采,眉眼端方,款款走過來。她和葉啟文多年夫妻,其中默契自然不必說,看到葉啟文這樣就知道他心情不順了,倒也沒有急著安慰,坐下來淡笑著開口,“老爺叫我來做什麽?”
葉啟文看著她,“確實有事。早上在朝堂上,皇上對我發了怒,說葉府家宅不寧,我身為戶部尚書卻不能立身,夫人可知皇上為何這樣說?”
李氏臉上的笑意凝固起來,“老爺這話是何意,這是在問罪於我?”
她這樣直接問出來自然有她的倚仗,且她也敢斷定,葉啟文如今不敢和她翻臉,甚至這一輩子,葉啟文都不敢和他翻臉。
果然,葉啟文拍了拍李氏的手,將她安穩住,“夫人何必動怒,我隻是將皇上的話轉述一遍罷了,夫人這麽多年料理後宅,任勞任怨,我又怎麽會錯怪夫人。”
李氏臉上稍微好看了一點。
“隻是,”葉啟文又道,“皇上說這話,肯定是有原因的,夫人那一日去見了葉才人,可有說什麽?”
李氏道,“還能說什麽,我讓她以後多和葉家來往,也好相互間有個照應,你說宮裏的娘娘,那個是和娘家過不去的,可是你這女兒,好生不給我麵子,當著我的臉就說要和葉家一刀兩斷再無瓜葛了,你說,她這樣我還能說什麽,總不能賴在依玉軒不走吧。”
葉啟文隻把她的話信了一半,“其他的話就沒說了?”
“我還沒說別的話呢,她就將我趕走了,本來還想問錦姝的婚事她能不能幫個忙,也是我自作多情了。”
葉啟文沒有說話,他是想到錦繡會同葉家沒有那麽親近,畢竟李氏之前做了那麽多事,不過也沒想到,她的態度會差成這樣子。
真是,不孝至極。
再怎麽說,葉家也生她養她了。
便是心裏再怎麽想,嘴上也是勸誡道,“她現在雖說是受寵,但遲早都要求到娘家這裏的,到時候你再同她好生說說,我不便出麵,有些事情就交給夫人了。”
說葉啟文相信李氏,那肯定是沒有多相信的,不過他出麵肯定不方便,且,錦繡對他同樣是陌生的。
李氏道,“老爺可真是心疼庶女,今兒皇上在殿上說了您,指不定就是那人在背後攛掇呢。”
葉啟文說的十分誠摯,“她再如何也是葉家的女兒,往後她有什麽難,葉家也是能幫就幫的。再過兩日就是皇後生辰了,屆時你去了宮裏,再去找錦繡說說話,將錦姝和錦心都帶上,姐妹幾個,本來就喜歡到一起,別生疏了。”
李氏捏了捏帕子,葉啟文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錦華。
“可聽到了?”
李氏心頭一冷,“知道了老爺,我會去的。”
葉啟文滿意地點點頭,“夫人做事我向來放心,這一迴,可千萬別再弄錯了。”
李氏一怔,老爺這是威脅她麽?葉啟文按了一下李氏的肩,“你好生休息,我去書房,今日事情有些多,晚上就宿在那裏了。”
留下來的李氏對著空無一人的大廳,等想明白了葉啟文是將錯怪在她身上時,眼神想淬了毒一般,一把掃過桌上的棋盤,棋子是玉製的,摔倒地上有不少已經碎裂了。
她再這府中,何曾被老爺下過麵子,如今隻是得罪了葉錦繡就要去宿書房,嗬,是宿在後院嬌妾那裏吧。
都是不長心的,她且看著這些賤人能活到幾時,葉錦繡這個庶女,遲早也得死!
李氏不會放著她擋了自己女兒的路,葉錦繡想當寵妃,她且放著她炫耀一會兒,早晚都是要還的,她娘是個狐媚子,她倒是將她娘的本事學了十成十。
葉啟文這裏,果真沒有再去找李氏。
第二日上朝時,心裏還懸著,恐皇上還記著李氏和錦繡的事。不過顯然,皇上根本沒有精力去管葉啟文。
今日朝堂之上,亦發生了件大事,相比之下,他的事情實在是微不足道。
吏部的事情,如今徹底翻了出來。且當朝指證顧正林的還是吏部侍郎章鴻則。本來這件事是大理寺秦銘早就查出來了,可是正逢秋狩,一直拖到現在。
且查出來的賬務,更是叫人滿朝大臣心驚。
如今天下太平,少有戰事,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也是極可觀的,高是可達五千餘萬貫,可是如此龐大的財政,最後竟然也所剩無幾,僅大魏官員支出,就占了其中十之三四,官吏之濫可見一斑。更兼以顧正林為首的吏部官員賣官鬻爵,貪贓枉法,不知貪墨多少銀兩。
顧正林打著哆嗦,竟然連跪也跪不穩了。
他如何能想到,最後會被自己人給陰了,那章鴻則,昨日還和他談笑,今日就翻了臉,讓他措手不及。吏部的事,章鴻則是知道的,知道地比他好要清楚,因為他自己也參與了,否則顧正林也不會對他這樣放心。
封煜盯著顧正林道,“你還有什麽話要說?”
“臣,臣……”
顧正林結結巴巴,想辯解卻不知道該如何說。終究是他太有自信了,以為有著鎮國公幫忙,以為將整個吏部拉下水,縱使被人查,也不會查出什麽。
“顧尚書當日言之鑿鑿,說自己是冤枉的,今日真相大白,你那日月可鑒的忠心可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張秉生諷刺道。
顧正林跪在地上,朝堂上竟沒有一個為他說話的人,“皇上,臣,知罪。”
封煜麵有怒容,語氣森然,既認罪了,也沒甚好問的,直接下令道,“身為朝廷命官,卻知法犯法,貪墨無數,致使冗官泛濫,俸祿支出倍於前,罪應當斬,顧氏族中子弟,二十年不得科考!”
“吏部官員,凡涉事者皆罷官,永不錄取,貪墨十萬兩以上者,殺無赦!”
這便是定罪了。
不說吏部其他的官員如何,就顧正林來說,當斬還是幸事,他這一迴犯下的事,足夠株連家族了。
顧正林聽了,眼光都渾濁了,他不想死,好不容易爬上尚書之位,誰會願意死,當下哭求道,“皇上,皇上饒命啊,臣為朝廷效力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生死之間,所有的尊嚴都成了笑話。
往日最持身份的顧尚書,跪在地上哭的好不狼狽。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有了權以後,貪汙之事在所難免,這種事在場的人都心知肚明,差別在於貪多貪少罷了。
顧正林這樣,就太有恃無恐了。
顧正林還在哀求,見皇上求不動,轉而把期望放在鎮國公身上,“國公爺,國公爺救命!”
鎮國公正心煩,被他這麽一鬧,朝臣全都看到他這邊,見顧正林還要過來,都市怒火上湧一腳踢過去,“犯下如此重罪,還敢求饒!”
鎮國公力氣之大,豈是顧正林能受得住的,立馬噴出一口血,還想著央求,卻見鎮國公臉色陰沉,眼角的疤痕越加明顯,看著顧正林的眼神像是看著死人,仿佛他再做糾纏下一刻就會要了他的命。
封煜見鎮國公這樣,冷笑一聲。
也罷,暫且留著他。
僅僅是一個早朝的時間,吏部裏麵的官吏就撤了一大半。要是其他時候,沒準還有人對此存了心思,現在皇上明顯是要在吏部放置自己的人,他們就是再多心思也不敢有什麽動作。
鎮國公遇上了這件事,本來就存了火氣,待迴去後,底下人給他遞了消息。
不看還好,看完之後,鎮國公兩眼一翻差點沒有倒過去,旁邊的人忙扶著,掐了鎮國公的人中才將他掐醒。
這消息不異於青天霹靂,震地鎮國公心神俱亂,他的精兵,他的兩萬精兵,就這樣沒了?
楊氏一族危矣!
☆、69.第 69 章
鎮國公早在幾年前就於太原祖地養了一支精兵。
這是鎮國公的後路,是他最後的倚仗。為了扶皇後上位,鎮國公不惜將自己的軍權都交了出來,原本以為楊家一門兩後,可以風光無限,豈料皇上早就想除了他們,在朝堂上百般打壓,分了他的權,還將太後請到了宮外禮佛。
說是禮佛,其實和□□有什麽兩樣呢。
自柳呈司漸漸勢大,鎮國公一派在朝堂上早已沒了說一不二的地位,他知道這是皇上的製衡之道,但是如何能甘心。想當年先帝在時,都要畏他三分,如今這皇帝算什麽,連靠得住的母族都沒有,庶子而已。
那養在太原的兩萬精兵,原本就是為了威脅皇帝而練的。
不過後來,鎮國公在門客的勸說下改變了注意,與其拿出來威脅皇上,不如拿這個做自己的保命符。他領兵多年,在軍隊中早有威望,若是加上這兩萬精兵,即使最後和皇上反目,也能全身而退。
這兩萬精兵,除了他親近的人,隻有楊氏族長,和楊振業知道了。
如今他在太原的探子傳來這樣的消息,真是叫鎮國公肝膽俱裂。這是他的心血,他辛辛苦苦留下的兵,怎麽會說沒了就沒了?
一時腦中混沌,對周遭一切都覺察不到了。
旁邊服侍的人見他這樣,也是急地不行,喚他他也不吭聲,整個人像是魔怔了一般。那人隻道不好,忙不迭地跑出去讓人請大夫。
景陽宮裏,也是在說這件事,不過氣氛比起鎮國公府不知好了多少。
傅錚和沈宜修早就完成了皇上交代的事,今日剛趕迴來。
那次被楊振業派人追殺後,他們詐死,果真後來就沒有人再跟蹤了,一路平安地到了山西刺史府。
山西刺史知道他們過來,也是吃了一驚。原本折子就是他上報的,對於皇上派人過來也是有了成算,不過沒想到的事,他們來的這樣快。
他們來了,事情也就好辦了,楊振業做太守期間,楊氏一族犯下的罪實在是罄竹難書,山西刺史覺得自己身為官吏,沒有能力讓人伏法,實在是有愧於社稷,有愧於皇恩。當下就將搜羅到的罪證交給了傅錚二人。
都是楊振業這些年私自增加賦稅,枉顧認命,肆意妄為的證據。
有了罪證,事情變好辦多了,那時也正好是太原一地開始征收秋稅的日子,一番布置,終究是將楊振業抓獲,也給了山西百姓一個交代。
傅錚如今想起楊氏族人那醜惡的嘴臉,還一陣陣地惡心。世上竟然又如此貪婪小人,真是長了見識。一怒之下,不僅將楊家人抓了,連楊家祖宅也帶著人抄了個底朝天。
他們兩人迴到了京城,立馬就來改皇上匯報一下情況。
封煜手上拿的,就是傅錚在楊家抄到的名物冊子。足足有十幾張,每一頁記下的都是價值不菲的珍寶古器。
“楊家的人都抓了吧。”
傅錚答道,“皇上,楊家的男子都抓了,暫時關在山西那裏,楊氏一族的族長和楊振業等幾個官員,都帶迴了京中,聽後皇上發落。”至於女眷,傅錚沒有管她們,這些人破事尤其多,若是帶了她們,如今能不能到京城還是個問題,索性就將她們留在原地,反正楊家的事還是得由皇上決定,是殺是流還是放任不管,隻能看皇上心情了。
封煜又問,“山西一地的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