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怎麽能夠下這樣的旨意呢?真是荒唐!”
原來自從知道他屈突通要進駐河南之地,進剿康采恩之後。獨夫皇帝楊廣就開始與他的眾臣們商量起了康采恩的安置問題。
皇帝雖然近在洛陽,但畢竟與康采恩所在的瓦崗寨一東一西。所以有些事情知道的終究晚了一些。
所謂的有些事情,當然不是康采恩在之前一場戰鬥當中的精彩表現,那些事情都在周華上的奏折裏寫著呢。
至於奏折上沒來得及寫的,那當然去康采恩如何與住房上進行交接,並且如何利用這個交接的機會私自放走了那五路反王。
周法尚在這個問題上給出的解釋是,康采恩早就與那五路反王暗通勾結,因此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顯然易見的是屈突通和朝廷當中的許多大臣,對這種說法都是深信不疑的。可是獨夫皇帝楊廣哪裏有那麽好糊弄?
至少,他自己認為周法尚是在糊弄他。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誤解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周法尚在一開始的時候,可是為康采恩寫了不少報功的奏折,然而就在不久之後,周法尚的觀點卻突然發生了重大轉變,不但說康采恩勾結反賊養寇自重,還親自率兵前去圍剿他。
這樣的變化有什麽原因呢?一種是康采恩真的勾結敵寇這才惹惱了周法尚,但還有那麽兩三種可能,並不與這種邏輯相同。
其中一種可能,則是非常符合皇帝楊廣的既有認知的,因為他對於這些大臣的了解,幾乎每個人都願意培養幾個親近的子侄輩接班人,這樣也好在自己一命嗚唿之後,能夠照應家裏的不肖子孫們而周法尚與康采恩之間的關係就與這種情況非常類似。
所以皇帝楊廣認為諸法上,先前極力為康采恩表功,而後來又出現了直接帶兵攻擊他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期間康采恩背叛了周法尚。
至於為什麽,那當然是因為他的手上已經有了足夠豐富的軍工,而且他還是個土匪,根本就不需要接受周法尚的恩惠,也就不必負責照應周法尚的那些不肖子孫,要知道在皇帝楊廣的心目當中,幾乎每一個大臣的子孫都不像話,就像當年天朝太祖皇帝所說的那樣,幹部子女就是一場災難。
而既然是一場災難,又有誰願意背負這種累贅呢?所以康采恩的選擇自然也可以被皇帝所理解。
當時他有這場討論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陽光的這種思路,但陽光卻在自己的思路裏風馳電掣一般的狂奔,並且很快給出了剩下所有事情的解釋。
他說周法尚打康采恩的原因。之前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至於剛才為什麽逃跑的原因,那自然是害怕周法尚找他算賬。
宇文述卻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說:“康采恩對此的解釋是他的老巢瓦崗寨受到了進攻,所以不得不趕快撤軍迴援,這才沒有等到諸法上完全接管陣地,就撤走了自己的包圍兵力。”
這話就是立刻遭到了一些中職大臣的反對,因為從後來的情況來看,瓦崗寨當中並非沒有防守的兵力。所以康采恩根本就沒有必要如此匆忙的撤迴去。因此他的撤退顯然是另有動機的,要不然周五晚上也不會認為他早就與無路反王暗通款曲。
宇文述對這樣的反駁無言以對,然而皇帝楊廣卻在這個時候丟出了專屬於他的獨到見解。
“依朕看來,你們剛才對這件事情的猜測應該是準確的。康采恩的逃跑的確是早有蓄謀的,老窩遭到攻擊也隻不過是他的借口而已。但是,他這樣子的動機究竟是因為它與五路反王暗通款曲,還是因為要躲避周法尚的報複,現在尚不可知。”
這一句尚不可知,讓周圍所有的臣子都不知所措。
按照常理來講,康采恩隻不過是個土匪而已,就算他們有背叛,朝廷沒有和那五路反王暗通款曲,也應該在朝廷圍剿的名單之上,但是皇帝卻偏偏相信他是個能打勝仗的少年奇才,所以一直對他有種有家,即便是朝廷倚之為棟梁的周法尚已經送來了相當確鑿的罪證,皇帝仍然不願意輕易冤枉康采恩的行為。
因為楊廣的這種偏執庇護,康采恩的罪名沒能在第一時間批下來,相反皇帝還專門派出大臣,聲稱要將這件事情調查清楚,絕對不能冤枉了那個少年奇才。
周法尚在得到皇帝的這道旨意之後,當即氣得暈厥過去。
就連一路風馳電掣從河北趕來路上反而被五路反王所戲耍的屈突通,也對皇帝的這道旨意頗為不滿。
可是他剛剛才被吳鹿飯王所戲耍,因此也不敢公然叫囂什麽,反而在坐等皇帝的進一步指示。
而在這個時候,康采恩的新一步動作,卻傳到了劇痛的耳中,據說,這個十歲的少年郎剛剛招唿了讓他如芒在背的孟海公,並且還調集杜伏威所部駐紮在了瓦崗寨的附近地區,如此以來無論誰敢對瓦崗寨發起攻擊的話,很有可能也會遭到杜伏威所部的夾擊——而且杜伏威所部兵力甚多,一旦在康采恩的武裝之下達到了接近隋朝官軍的裝備水平,那麽就算是他居住中想要取勝,恐怕也要費一番功夫。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隨後便發生了,作為朝廷重臣出使瓦崗寨的太仆寺卿楊義臣,這位皇帝楊廣和大臣們帶迴了一條讓人震驚的消息。
“臣問康采恩,你為什麽不能正法上前來就私自撤圍而去?他迴答臣,因為老巢遭到攻擊,所以不得不如此。臣說臣不信,滿朝文武也沒人肯信。他迫不得已才說到,擔心中法上懷疑她有背叛朝廷之意,欲誅之而後快,所以不得不趕緊逃命。臣又問他,那你究竟有沒有背叛朝廷的心意?他說他倒是很想,可惜陛下對他太好了,讓他有些不好意思,他說明年要幫陛下打下高句麗,然後再光明正大的造反,那樣也不欠陛下什麽了?”
原來自從知道他屈突通要進駐河南之地,進剿康采恩之後。獨夫皇帝楊廣就開始與他的眾臣們商量起了康采恩的安置問題。
皇帝雖然近在洛陽,但畢竟與康采恩所在的瓦崗寨一東一西。所以有些事情知道的終究晚了一些。
所謂的有些事情,當然不是康采恩在之前一場戰鬥當中的精彩表現,那些事情都在周華上的奏折裏寫著呢。
至於奏折上沒來得及寫的,那當然去康采恩如何與住房上進行交接,並且如何利用這個交接的機會私自放走了那五路反王。
周法尚在這個問題上給出的解釋是,康采恩早就與那五路反王暗通勾結,因此才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顯然易見的是屈突通和朝廷當中的許多大臣,對這種說法都是深信不疑的。可是獨夫皇帝楊廣哪裏有那麽好糊弄?
至少,他自己認為周法尚是在糊弄他。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誤解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周法尚在一開始的時候,可是為康采恩寫了不少報功的奏折,然而就在不久之後,周法尚的觀點卻突然發生了重大轉變,不但說康采恩勾結反賊養寇自重,還親自率兵前去圍剿他。
這樣的變化有什麽原因呢?一種是康采恩真的勾結敵寇這才惹惱了周法尚,但還有那麽兩三種可能,並不與這種邏輯相同。
其中一種可能,則是非常符合皇帝楊廣的既有認知的,因為他對於這些大臣的了解,幾乎每個人都願意培養幾個親近的子侄輩接班人,這樣也好在自己一命嗚唿之後,能夠照應家裏的不肖子孫們而周法尚與康采恩之間的關係就與這種情況非常類似。
所以皇帝楊廣認為諸法上,先前極力為康采恩表功,而後來又出現了直接帶兵攻擊他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這期間康采恩背叛了周法尚。
至於為什麽,那當然是因為他的手上已經有了足夠豐富的軍工,而且他還是個土匪,根本就不需要接受周法尚的恩惠,也就不必負責照應周法尚的那些不肖子孫,要知道在皇帝楊廣的心目當中,幾乎每一個大臣的子孫都不像話,就像當年天朝太祖皇帝所說的那樣,幹部子女就是一場災難。
而既然是一場災難,又有誰願意背負這種累贅呢?所以康采恩的選擇自然也可以被皇帝所理解。
當時他有這場討論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陽光的這種思路,但陽光卻在自己的思路裏風馳電掣一般的狂奔,並且很快給出了剩下所有事情的解釋。
他說周法尚打康采恩的原因。之前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至於剛才為什麽逃跑的原因,那自然是害怕周法尚找他算賬。
宇文述卻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說:“康采恩對此的解釋是他的老巢瓦崗寨受到了進攻,所以不得不趕快撤軍迴援,這才沒有等到諸法上完全接管陣地,就撤走了自己的包圍兵力。”
這話就是立刻遭到了一些中職大臣的反對,因為從後來的情況來看,瓦崗寨當中並非沒有防守的兵力。所以康采恩根本就沒有必要如此匆忙的撤迴去。因此他的撤退顯然是另有動機的,要不然周五晚上也不會認為他早就與無路反王暗通款曲。
宇文述對這樣的反駁無言以對,然而皇帝楊廣卻在這個時候丟出了專屬於他的獨到見解。
“依朕看來,你們剛才對這件事情的猜測應該是準確的。康采恩的逃跑的確是早有蓄謀的,老窩遭到攻擊也隻不過是他的借口而已。但是,他這樣子的動機究竟是因為它與五路反王暗通款曲,還是因為要躲避周法尚的報複,現在尚不可知。”
這一句尚不可知,讓周圍所有的臣子都不知所措。
按照常理來講,康采恩隻不過是個土匪而已,就算他們有背叛,朝廷沒有和那五路反王暗通款曲,也應該在朝廷圍剿的名單之上,但是皇帝卻偏偏相信他是個能打勝仗的少年奇才,所以一直對他有種有家,即便是朝廷倚之為棟梁的周法尚已經送來了相當確鑿的罪證,皇帝仍然不願意輕易冤枉康采恩的行為。
因為楊廣的這種偏執庇護,康采恩的罪名沒能在第一時間批下來,相反皇帝還專門派出大臣,聲稱要將這件事情調查清楚,絕對不能冤枉了那個少年奇才。
周法尚在得到皇帝的這道旨意之後,當即氣得暈厥過去。
就連一路風馳電掣從河北趕來路上反而被五路反王所戲耍的屈突通,也對皇帝的這道旨意頗為不滿。
可是他剛剛才被吳鹿飯王所戲耍,因此也不敢公然叫囂什麽,反而在坐等皇帝的進一步指示。
而在這個時候,康采恩的新一步動作,卻傳到了劇痛的耳中,據說,這個十歲的少年郎剛剛招唿了讓他如芒在背的孟海公,並且還調集杜伏威所部駐紮在了瓦崗寨的附近地區,如此以來無論誰敢對瓦崗寨發起攻擊的話,很有可能也會遭到杜伏威所部的夾擊——而且杜伏威所部兵力甚多,一旦在康采恩的武裝之下達到了接近隋朝官軍的裝備水平,那麽就算是他居住中想要取勝,恐怕也要費一番功夫。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隨後便發生了,作為朝廷重臣出使瓦崗寨的太仆寺卿楊義臣,這位皇帝楊廣和大臣們帶迴了一條讓人震驚的消息。
“臣問康采恩,你為什麽不能正法上前來就私自撤圍而去?他迴答臣,因為老巢遭到攻擊,所以不得不如此。臣說臣不信,滿朝文武也沒人肯信。他迫不得已才說到,擔心中法上懷疑她有背叛朝廷之意,欲誅之而後快,所以不得不趕緊逃命。臣又問他,那你究竟有沒有背叛朝廷的心意?他說他倒是很想,可惜陛下對他太好了,讓他有些不好意思,他說明年要幫陛下打下高句麗,然後再光明正大的造反,那樣也不欠陛下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