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將他的想法簡單一說,康定國就立刻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比起熙寧變法的遙遠時間來講,這一變革距離他們可謂支持之遙。
而康采恩更是想起了他那進擊陝西的計劃,說不定在這一過程當中,就會結識那位接下來發起變革的人物。
範仲淹,掀起慶曆新政的核心人物,此時的他正在陝西前線,而康采恩為了保證那些宋朝的禁軍士兵們仍舊在他的指揮之下,所以不得不答應了,朝廷願意派出自己的手下,參與到西夏前線的戰爭當中去。這一準備安排,早就已經被傳言的形式宣揚了出去,就算她想要反悔,估計也來不及了。
不過遇到他前我心下戰場,就很有可能會遇到範仲淹那位仁兄,那樣的話,倒是一件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巧事。
看來此行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在西夏戰場上撈取軍功。
而在此之前,他恐怕還要前往福建路一趟,既然要先行在那裏投資,才好真正的激活市場,那麽這件事當然是越早越好。
雖然,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這趟福建之旅有多麽重要,但對於康采恩來說,越早行動就意味著越早可以從這裏激活的市場當中獲益。
等戰爭一結束,他都要立刻迴到福建路,躲開中央朝廷的那些紛紛擾擾,隻讓範仲淹站在改革的前台。
畢竟那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改革,他的大部分措施到最後都沒能堅持下來,尤其是可憐的武學,最終的結果也隻是解散而已,如果能夠堅持下來的話,說不定世界上最早的國防大學,就要這樣堂而皇之的矗立在亞歐大陸的東方了。
在明知道範仲淹的改革方案將會失敗的情況之下,康采恩還會找他合作,其原因當然也隻有一個,那就是他不擔心範仲淹所擔心的官僚反撲,因為他的戰車上已經捆綁了足夠多的人。
而康采恩到現在還粗略的記得他的十條改革方略當中隻有一條被最終保留了下來,而那一條對於大多數官員來說都是有好處的,這樣一來,便可以清楚的發現一個令人心酸的邏輯。那就是對大多數官員都有好處的改革方案才會被最終堅持下來,如果動了太多人的奶酪,那當然不會有人支持他的改革方案。
所以康采恩也不需要在中間支持他的什麽方案,因為他自然會取究極官僚勢力,然後將自己的經營措施變成對大多數人都有利,並且受到他們支持的方案,這筆由範仲淹推行行政命令加以保護,還要來得更加安全,因為在後期那些官僚們對範仲淹群起而攻之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範仲淹的改革策略,那樣的話,他剛才可就有理說不清的,畢竟大多數人都不一定了解他們弄出來的新學問和海貿策略。
尤其是海貿這一塊的事情,大潤發本來就沒有什麽限製政策,不像是明清兩代,基本上都執行了海禁,而且福建路還有泉州市舶司,進出海關都非常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沒有和康采恩溝通過的範仲淹,能夠在這方麵提供的幫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有可能是負數。
即便雙方達成合作,並進行充分的交流,在路邊所能夠做到的事情,也隻是動用官方的力量,讓福建路的各個官營造船廠幫助康采恩開啟新的時代,首先他們要做的很有可能就是革新工藝,包括傳奇的形狀,龍骨的材料,翻裝的形式和用料,還有最為重要的導航裝備。
這就是範仲淹在這方麵能為他們帶來的好處了。
但是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類似的幫助可就要更具重要意義了。
康采恩就必須和範仲淹達成共識,那就是現行的瓊林苑教育體係,絕對不能在接下來的改革當中,卷進任何的是非裏。
這些所謂的是非,包括但不限於如下三種可能。
第一,在征戰的過程當中,範仲淹看中了康采恩等人的學問,並準備借助改革的春風,將之在全國推行開來。
這樣的做法雖然看上去比較符合康采恩等人的利益,但實際上完全就是借助行政蠻力在那裏揠苗助長,帶來的風險不可謂不大,一旦出現什麽問題就很有可能會在他打牌的時候受到不必要的殃及,所以,康采恩必須阻止這種可能的發生。
第二,範仲淹在改革前後發現這些新的學問,隻不過是所謂的巫醫樂師百工之學,並加以貶低和排斥。
這樣的話,隻要他動用行政管理,就必然會和康凱恩的理念產生衝突,並且給康定國的教育事業帶來巨大的麻煩,這更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
第三,反派勢力借助康采恩和康定國的教學內容,對於範仲淹所提出的過於形而上學的改革措施予以批判。
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其實還是很高的,甚至比第二種還要高,畢竟範仲淹出生在貧困家庭,他的內心之中,充滿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味道。但他終究是在聖賢書裏長大的,腦子裏滿滿都是那些孔孟之道的描述方式,所以就算他有心改革,估計也無法把具體的措施落實到位,如此以來,那就比他更具有現實色彩的東西,就很有可能會被用來諷刺他的施政方針,而最近汴京城裏還有什麽東西比他更加具有現實色彩呢,那當然是康定國大力主張的形而下之學。
至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那當然就需要他康采恩,利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好好的與範仲淹商量一下了,仍然從他現在的預估來看,商量順利的概率幾乎是個負數,但他這一行終究還是要去的。
更何況除了革新造船術之外,他們還有另外一些事情可以商量。
比如說剛才一定會告訴範中天,如果將來的仕途並不順利,那麽歡迎你到我們玉津園大學來執教。
相信中央一定會笑嗬嗬的答應下來,因為現在的他壓根兒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將來會發生什麽,一定會把這當成是一個笑話,然後用來彰顯他的虛懷若穀——這不是偽君子的偽裝,隻是酸文人的臭毛病而已。
而康采恩更是想起了他那進擊陝西的計劃,說不定在這一過程當中,就會結識那位接下來發起變革的人物。
範仲淹,掀起慶曆新政的核心人物,此時的他正在陝西前線,而康采恩為了保證那些宋朝的禁軍士兵們仍舊在他的指揮之下,所以不得不答應了,朝廷願意派出自己的手下,參與到西夏前線的戰爭當中去。這一準備安排,早就已經被傳言的形式宣揚了出去,就算她想要反悔,估計也來不及了。
不過遇到他前我心下戰場,就很有可能會遇到範仲淹那位仁兄,那樣的話,倒是一件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巧事。
看來此行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在西夏戰場上撈取軍功。
而在此之前,他恐怕還要前往福建路一趟,既然要先行在那裏投資,才好真正的激活市場,那麽這件事當然是越早越好。
雖然,很多人可能意識不到這趟福建之旅有多麽重要,但對於康采恩來說,越早行動就意味著越早可以從這裏激活的市場當中獲益。
等戰爭一結束,他都要立刻迴到福建路,躲開中央朝廷的那些紛紛擾擾,隻讓範仲淹站在改革的前台。
畢竟那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改革,他的大部分措施到最後都沒能堅持下來,尤其是可憐的武學,最終的結果也隻是解散而已,如果能夠堅持下來的話,說不定世界上最早的國防大學,就要這樣堂而皇之的矗立在亞歐大陸的東方了。
在明知道範仲淹的改革方案將會失敗的情況之下,康采恩還會找他合作,其原因當然也隻有一個,那就是他不擔心範仲淹所擔心的官僚反撲,因為他的戰車上已經捆綁了足夠多的人。
而康采恩到現在還粗略的記得他的十條改革方略當中隻有一條被最終保留了下來,而那一條對於大多數官員來說都是有好處的,這樣一來,便可以清楚的發現一個令人心酸的邏輯。那就是對大多數官員都有好處的改革方案才會被最終堅持下來,如果動了太多人的奶酪,那當然不會有人支持他的改革方案。
所以康采恩也不需要在中間支持他的什麽方案,因為他自然會取究極官僚勢力,然後將自己的經營措施變成對大多數人都有利,並且受到他們支持的方案,這筆由範仲淹推行行政命令加以保護,還要來得更加安全,因為在後期那些官僚們對範仲淹群起而攻之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範仲淹的改革策略,那樣的話,他剛才可就有理說不清的,畢竟大多數人都不一定了解他們弄出來的新學問和海貿策略。
尤其是海貿這一塊的事情,大潤發本來就沒有什麽限製政策,不像是明清兩代,基本上都執行了海禁,而且福建路還有泉州市舶司,進出海關都非常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沒有和康采恩溝通過的範仲淹,能夠在這方麵提供的幫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有可能是負數。
即便雙方達成合作,並進行充分的交流,在路邊所能夠做到的事情,也隻是動用官方的力量,讓福建路的各個官營造船廠幫助康采恩開啟新的時代,首先他們要做的很有可能就是革新工藝,包括傳奇的形狀,龍骨的材料,翻裝的形式和用料,還有最為重要的導航裝備。
這就是範仲淹在這方麵能為他們帶來的好處了。
但是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類似的幫助可就要更具重要意義了。
康采恩就必須和範仲淹達成共識,那就是現行的瓊林苑教育體係,絕對不能在接下來的改革當中,卷進任何的是非裏。
這些所謂的是非,包括但不限於如下三種可能。
第一,在征戰的過程當中,範仲淹看中了康采恩等人的學問,並準備借助改革的春風,將之在全國推行開來。
這樣的做法雖然看上去比較符合康采恩等人的利益,但實際上完全就是借助行政蠻力在那裏揠苗助長,帶來的風險不可謂不大,一旦出現什麽問題就很有可能會在他打牌的時候受到不必要的殃及,所以,康采恩必須阻止這種可能的發生。
第二,範仲淹在改革前後發現這些新的學問,隻不過是所謂的巫醫樂師百工之學,並加以貶低和排斥。
這樣的話,隻要他動用行政管理,就必然會和康凱恩的理念產生衝突,並且給康定國的教育事業帶來巨大的麻煩,這更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
第三,反派勢力借助康采恩和康定國的教學內容,對於範仲淹所提出的過於形而上學的改革措施予以批判。
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其實還是很高的,甚至比第二種還要高,畢竟範仲淹出生在貧困家庭,他的內心之中,充滿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味道。但他終究是在聖賢書裏長大的,腦子裏滿滿都是那些孔孟之道的描述方式,所以就算他有心改革,估計也無法把具體的措施落實到位,如此以來,那就比他更具有現實色彩的東西,就很有可能會被用來諷刺他的施政方針,而最近汴京城裏還有什麽東西比他更加具有現實色彩呢,那當然是康定國大力主張的形而下之學。
至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那當然就需要他康采恩,利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好好的與範仲淹商量一下了,仍然從他現在的預估來看,商量順利的概率幾乎是個負數,但他這一行終究還是要去的。
更何況除了革新造船術之外,他們還有另外一些事情可以商量。
比如說剛才一定會告訴範中天,如果將來的仕途並不順利,那麽歡迎你到我們玉津園大學來執教。
相信中央一定會笑嗬嗬的答應下來,因為現在的他壓根兒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將來會發生什麽,一定會把這當成是一個笑話,然後用來彰顯他的虛懷若穀——這不是偽君子的偽裝,隻是酸文人的臭毛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