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聽到了康采恩的判斷,但他不知道,這個十歲的孩子究竟是哪裏來的你去和能力,敢對數十裏之外的戰況下結論。
他倒不是不相信康采恩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的奇怪事件已經足夠多了,他隻是自忖自己做不到這一點。但按照常理來講,一個在未來注定要繼承越國王位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個十歲的孩子怎麽能做到呢?
然而幾個時辰之後,傳令兵就將最新的狀況送到了他們耳邊,郭逵的確如同康采恩所預料的那樣,打敗了對麵的夫概,據說他們還險些活捉夫概,不過那廝的確悍勇無匹,竟然從靈姑浮的手下拚死逃脫。
當然,郭逵也是不準備要他性命的,這個人的存在,會讓吳王闔閭如鯁在喉,根據原本的曆史記錄,夫概將會逃往楚國,成為楚國挑動吳國內亂的重要因素。
隻是此人稱王稱霸的野心一直不曾洇滅,多年之後越國滅亡吳國之時,此人還會起兵跑防越國,準備光複吳國,不過,那個時候的他所擁有的力量,連現在都還不如,在吳國受盡刁難的勾踐,又怎會給他機會呢。
說起勾踐,郭逵不禁對未來的曆史進程擔心起來。如今的越國太子,可就在康采恩的身邊,這個人的一生注定會被改變。,那麽在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吳越爭霸還會不會如同以前那樣發生呢?
這真是個讓人非常期待的問題。
不過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相對落後,恐怕康采恩不會時刻注意曆史的脈絡發展。一力降十會的策略會引導他在這個時空裏,強勢幹預周遭國家的曆史進程。
向吳國索要領土,應該就是這其中的一部分,因為在原本的曆史上。越國並沒有趁這個時候,提出相對過分的領土要求。而康采恩卻想得到那塊富含銅礦的番地。
要知道那個地方與越國本土不相連接,且在吳國和楚國的環繞之間,即便拿到手中,也隨時有可能會在戰爭當中丟失。
這樣的危險局麵,就讓康成不可能大張旗鼓的展開礦產的開采工作,否則必然引起周圍列國的覬覦。
可如果不能大張旗鼓的進行開采,那就意味著生產效率無法迅速的提高,如此以來,這樣的富礦還有什麽意義呢?
心裏揣著這樣的疑惑,郭逵難免有些寢不安枕,食不下咽。再加上澎湃的大政方針早就已經敲定,而與吳王闔閭之間的信件往來,有十分的浪費時間,這讓他有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空虛的思慮之中。於是他的情緒不可避免的開始波動起來。短短的五六天裏,康采恩就收到了,來自於他的七封書信,其中每一封無不表達著他對未來發展的焦慮。
這讓康采恩不得不在迴信的時候,毫無保留的將後續計劃告訴了他。
隻是在介紹這一點之前,康采蒽需要把之前的某些部署也跟他講一下。
康采恩曾經在信件當中向越王允常要求,將自己的封地轉移到番地去。越王允常當然不會全然同意,他既許諾,新得土地的一大半將會成為他興德君的封地,一方麵又強調他在越國現有的封地並不會改變。
做出這樣的安排,越王允常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增加康采恩的封地麵積,無疑是對他相關功勞的酬謝,其次,將他的封底分割開來,不利於臣子集結力量武裝反叛,第三,隻要有一塊足夠麵積的封地,還在越國的本土境內,康采恩的發展模式,就會為越國帶來數不盡的好處,這一點越王允常是已經有所覺悟的。所以新封地的事情,他壓根不在乎,他隻在乎康采恩不要搬離現有的封地才好。
康采恩對越王允常的想法當然有所了解,這原本也是他們互惠互利的一部分,不過,這也就為新封地的建設問題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困難,那就是在老豐地上取得的建設成就不方便直接搬到那裏去。
如此一來,康采恩必須尋找一個新的辦法,將新封地建設起來,他首先麵臨著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人口的嚴重缺少。
給個春秋世界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特點,不談,就說那些現有的人口在經過這場戰亂之後還能留下多少,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另外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土著的楚國人,對於征服他們的吳國尚姐不怎麽忠心,更何況是越國了。
這一點也是郭逵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可是康采恩卻並非毫無辦法。
要知道,在他們穿行的時空當中,至少有兩個是即將麵臨著天下大亂的局勢的,雖然公元179年的東漢,還沒有萌發出太大的混亂,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公元613年的歲末,已經是烈火幹柴一般的危險之地了。
相信那裏的人們很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的生存環境,雖然說,公元前505年的時空,比隋朝末年還不安穩,但康采恩有辦法讓讓她們乖乖的到這邊來。
拿什麽來吸引他們,對於現在的康采恩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別困難的問題,先前的時候他就曾經暢想過,如果用照片向大家展現未來社會的美好,會否能讓他們醞釀出更加激昂的鬥誌呢?
雖然這個想法還沒有開始實施,但不可否認的是,康采恩在這方麵的技能,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加成方式,要知道在以前的時候,他招攬人才所常用的套路,就是為他們展現自己的美好藍圖,用一句經典的話來概括,就是能夠吸引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往往隻能是另外一個理想主義者。
在最初吸引關羽的時候,他為關羽展現的是一副美好的家國圖景,而在吸引歐冶子的時候,他能展現出來的則是先進的冶煉技術。就連如今跟隨著他在公元前505年的時空裏打生打死的宋朝士兵們,也是他向大宋朝廷勾畫了一幅美好藍圖之後的產物。
所以說如今的他,是憑借著對曆史人物的認知,順利的成為了他們的知心伴侶。而這些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自然也會因為他的理解而感動,順便也願意為他的美好構想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這是起勁為止,集團能夠繼續運轉的重要原因。雖然郭逵一直認為,這樣招攬人心的方式太過單一,必須豐富相關的手段才行,但康采恩卻走出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為這一手段提供更加直觀的展現方式。照片宣傳就是他在這一思維方向上的最新產物。
其實他也不需要像別人宣傳什麽美好的東西,隻需要將整齊的農田和飽滿的麥穗拍攝下來,然後拿到難民們麵前就可以了。在每一個即將陷入混亂的封建時代裏,糧食都是足夠能夠安定人心的在,因為他們直接關乎著每一個人的生死。
而且康采恩還擁有著另外一個法寶,在封建時代,能夠威脅到人們生存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較低的農業,還有封建時代嚴苛的法律,已經被嚴苛法律更具威脅的暴政。
無論這包正是基於皇帝的愚昧,還是官員的貪婪,受苦的總是底層的百姓,但康采恩這裏沒有那麽刻薄的經濟製度,因為他會用經濟來調度社會資源的分配。在這一點上,他完全可以借鑒後世天朝40年的改革開放曆程。
雖然從他的角度看來,後世天朝因為發展過快,而給每一個時代的公民們都帶去了不同的東西,以至於代際矛盾有了比較根本的物質和意識基礎,甚至還在後來形成的落後觀念,引導先進生產力的倒掛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後世天朝除了在房地產這一塊飽受非議之外,在衣食住行這四大剛需的其他方麵,都沒有讓普羅大眾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要知道,經濟發展是必須要依托剛需才能進行的,在衣食住行當中,糧食在古代就經常會被用來製造焦慮,那些在青黃不接之時囤積居奇的糧食商人,不就是這樣做的嗎?但是後世的天朝卻把糧食的價格控製得非常嚴格,以至於老百姓在改革開放以後就基本不曾對食物的供應產生恐慌,當然,某些年月的物價飛漲是不在此列的。但總體的經濟建設結果,卻是瑕不掩瑜的。
所以康采恩完全可以借助這方麵的成功經驗,為自己即將搭建起來的國度創造一套基本的典章。
試想一下,經過民主主義革命而誕生的典章製度,怎麽可能會在爭取人心上輸過封建主義呢?所以那些百姓,不但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受到照片的感召,也會在後來的生活當中,感受到集團的溫暖。
綜上,這就是康采恩為解決新封地的建設問題而準備的套路了。
當這封書信被送到正在談判的郭逵手中時,新風地的麵積已經被基本敲定下來。越王允常在談判桌上還是比較強勢的,他的那幾個臣子也將樂人彪悍的性格延續到了唇槍舌戰的對壘之中。
除了番地這塊構想當中的福利之外,周邊的幾塊兒小地方也成為了越王允常的囊中之物,從這位大王的角度來看,那塊遠離越國本土的封地,實在是太過危險,除非能夠讓它的麵積看上去更大一些,否則連自保的縱深都沒有。
郭逵當然是同意他這種想法的,隻是在越人內部的討論之中,對於這塊封地的劃分,出現了比較大的爭執,有幾個將領認為康采恩不應該獲得一半以上的土地,隻有靈姑浮等少數幾個人據理力爭的為康采恩爭取。
靈姑浮當然不是個擅長爭辯的人,但他卻是個擅長打架的人,於是在惱羞成怒之後,他用自己鋼鐵一般的拳頭,讓那幾個在戰場上表現一般,卻妄圖在戰後分贓的過程當中大撈一筆的將領,狠狠的領教了一番什麽叫做砂鍋一般的拳頭。
而與此同時,已經將思路梳理得不能再清晰的康城,則帶著從1977年買來的相機,穿行在越國封地的農田之中,開始拍攝那些看上去能醞釀出一場大豐收的水稻和土豆。
是的,為了解決糧食的供應問題,康采恩在這塊富饒的封地上,大規模的種植了土豆和番薯。這種行為或許會被21世紀的農民斥之為浪費土地,但現在的康采恩必須這麽做,相對於這場針對吾國空墟地帶的討伐來說,接下來他要麵臨的每一場戰爭,都有可能咬掉自己的小命,因為他終於要卷進隋墓的楓葉之中了。
想來這個時候的楊玄感,已經做好了最後的造反準備,那個叫做李密的謀主,你也會在這一次造反失敗之後,逃奔到瓦缸寨去,並且取代翟讓成為那裏的首領。不得不說,更加熟悉官僚機器運轉的李密能夠很好的統禦那裏的戰爭機器,隻可惜的是,她身上有著屬於官僚的固有缺陷。即便能夠取得一些軍事上的勝利,也注定會因為自己的貪婪,而將整支團隊帶向覆滅。
康采恩所布局的就是要搶在他裏麵,之前趕到瓦剛站去,同樣要取代翟讓的位置,但卻不會按照隋朝末年的官僚體係來打造這支團隊。
要知道,能夠在盛唐時期打出的名聲的將領之中,除了李家的親朋故舊之外,其主力就是來自瓦崗寨的這批戰將了。
倘若康采恩能夠得到他們,那交給自己的軍事實力,帶來巨大的提升,要知道,他的戰爭機器以後還會出現在其他的時空之中,如果沒有這些一代名將的加成,難保不會出現什麽其他的閃失。
尤其是那個妖人輩出,在曆史上聲名赫赫的三國年代。要想一統潮流,恐怕要付出的努力,要在十倍孫權之上才行。
那麽從現在開始就積蓄力量,無疑對他而言是個明智的選擇。雖然這老師的照相機實在難以操縱,而且照片衝洗的問題,對他這個門外漢來說,也是個巨大的考驗,但這都是些小的技術問題,在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技術問題都會在經濟脈動隻想得到解決。而他康城一所需要做的,也隻不過是把握好大方向而已。
他倒不是不相信康采恩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的奇怪事件已經足夠多了,他隻是自忖自己做不到這一點。但按照常理來講,一個在未來注定要繼承越國王位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這個十歲的孩子怎麽能做到呢?
然而幾個時辰之後,傳令兵就將最新的狀況送到了他們耳邊,郭逵的確如同康采恩所預料的那樣,打敗了對麵的夫概,據說他們還險些活捉夫概,不過那廝的確悍勇無匹,竟然從靈姑浮的手下拚死逃脫。
當然,郭逵也是不準備要他性命的,這個人的存在,會讓吳王闔閭如鯁在喉,根據原本的曆史記錄,夫概將會逃往楚國,成為楚國挑動吳國內亂的重要因素。
隻是此人稱王稱霸的野心一直不曾洇滅,多年之後越國滅亡吳國之時,此人還會起兵跑防越國,準備光複吳國,不過,那個時候的他所擁有的力量,連現在都還不如,在吳國受盡刁難的勾踐,又怎會給他機會呢。
說起勾踐,郭逵不禁對未來的曆史進程擔心起來。如今的越國太子,可就在康采恩的身邊,這個人的一生注定會被改變。,那麽在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吳越爭霸還會不會如同以前那樣發生呢?
這真是個讓人非常期待的問題。
不過春秋列國的生產力相對落後,恐怕康采恩不會時刻注意曆史的脈絡發展。一力降十會的策略會引導他在這個時空裏,強勢幹預周遭國家的曆史進程。
向吳國索要領土,應該就是這其中的一部分,因為在原本的曆史上。越國並沒有趁這個時候,提出相對過分的領土要求。而康采恩卻想得到那塊富含銅礦的番地。
要知道那個地方與越國本土不相連接,且在吳國和楚國的環繞之間,即便拿到手中,也隨時有可能會在戰爭當中丟失。
這樣的危險局麵,就讓康成不可能大張旗鼓的展開礦產的開采工作,否則必然引起周圍列國的覬覦。
可如果不能大張旗鼓的進行開采,那就意味著生產效率無法迅速的提高,如此以來,這樣的富礦還有什麽意義呢?
心裏揣著這樣的疑惑,郭逵難免有些寢不安枕,食不下咽。再加上澎湃的大政方針早就已經敲定,而與吳王闔閭之間的信件往來,有十分的浪費時間,這讓他有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空虛的思慮之中。於是他的情緒不可避免的開始波動起來。短短的五六天裏,康采恩就收到了,來自於他的七封書信,其中每一封無不表達著他對未來發展的焦慮。
這讓康采恩不得不在迴信的時候,毫無保留的將後續計劃告訴了他。
隻是在介紹這一點之前,康采蒽需要把之前的某些部署也跟他講一下。
康采恩曾經在信件當中向越王允常要求,將自己的封地轉移到番地去。越王允常當然不會全然同意,他既許諾,新得土地的一大半將會成為他興德君的封地,一方麵又強調他在越國現有的封地並不會改變。
做出這樣的安排,越王允常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增加康采恩的封地麵積,無疑是對他相關功勞的酬謝,其次,將他的封底分割開來,不利於臣子集結力量武裝反叛,第三,隻要有一塊足夠麵積的封地,還在越國的本土境內,康采恩的發展模式,就會為越國帶來數不盡的好處,這一點越王允常是已經有所覺悟的。所以新封地的事情,他壓根不在乎,他隻在乎康采恩不要搬離現有的封地才好。
康采恩對越王允常的想法當然有所了解,這原本也是他們互惠互利的一部分,不過,這也就為新封地的建設問題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困難,那就是在老豐地上取得的建設成就不方便直接搬到那裏去。
如此一來,康采恩必須尋找一個新的辦法,將新封地建設起來,他首先麵臨著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人口的嚴重缺少。
給個春秋世界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特點,不談,就說那些現有的人口在經過這場戰亂之後還能留下多少,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另外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土著的楚國人,對於征服他們的吳國尚姐不怎麽忠心,更何況是越國了。
這一點也是郭逵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可是康采恩卻並非毫無辦法。
要知道,在他們穿行的時空當中,至少有兩個是即將麵臨著天下大亂的局勢的,雖然公元179年的東漢,還沒有萌發出太大的混亂,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公元613年的歲末,已經是烈火幹柴一般的危險之地了。
相信那裏的人們很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的生存環境,雖然說,公元前505年的時空,比隋朝末年還不安穩,但康采恩有辦法讓讓她們乖乖的到這邊來。
拿什麽來吸引他們,對於現在的康采恩來說,並不是一個特別困難的問題,先前的時候他就曾經暢想過,如果用照片向大家展現未來社會的美好,會否能讓他們醞釀出更加激昂的鬥誌呢?
雖然這個想法還沒有開始實施,但不可否認的是,康采恩在這方麵的技能,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加成方式,要知道在以前的時候,他招攬人才所常用的套路,就是為他們展現自己的美好藍圖,用一句經典的話來概括,就是能夠吸引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往往隻能是另外一個理想主義者。
在最初吸引關羽的時候,他為關羽展現的是一副美好的家國圖景,而在吸引歐冶子的時候,他能展現出來的則是先進的冶煉技術。就連如今跟隨著他在公元前505年的時空裏打生打死的宋朝士兵們,也是他向大宋朝廷勾畫了一幅美好藍圖之後的產物。
所以說如今的他,是憑借著對曆史人物的認知,順利的成為了他們的知心伴侶。而這些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自然也會因為他的理解而感動,順便也願意為他的美好構想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這是起勁為止,集團能夠繼續運轉的重要原因。雖然郭逵一直認為,這樣招攬人心的方式太過單一,必須豐富相關的手段才行,但康采恩卻走出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為這一手段提供更加直觀的展現方式。照片宣傳就是他在這一思維方向上的最新產物。
其實他也不需要像別人宣傳什麽美好的東西,隻需要將整齊的農田和飽滿的麥穗拍攝下來,然後拿到難民們麵前就可以了。在每一個即將陷入混亂的封建時代裏,糧食都是足夠能夠安定人心的在,因為他們直接關乎著每一個人的生死。
而且康采恩還擁有著另外一個法寶,在封建時代,能夠威脅到人們生存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較低的農業,還有封建時代嚴苛的法律,已經被嚴苛法律更具威脅的暴政。
無論這包正是基於皇帝的愚昧,還是官員的貪婪,受苦的總是底層的百姓,但康采恩這裏沒有那麽刻薄的經濟製度,因為他會用經濟來調度社會資源的分配。在這一點上,他完全可以借鑒後世天朝40年的改革開放曆程。
雖然從他的角度看來,後世天朝因為發展過快,而給每一個時代的公民們都帶去了不同的東西,以至於代際矛盾有了比較根本的物質和意識基礎,甚至還在後來形成的落後觀念,引導先進生產力的倒掛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後世天朝除了在房地產這一塊飽受非議之外,在衣食住行這四大剛需的其他方麵,都沒有讓普羅大眾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要知道,經濟發展是必須要依托剛需才能進行的,在衣食住行當中,糧食在古代就經常會被用來製造焦慮,那些在青黃不接之時囤積居奇的糧食商人,不就是這樣做的嗎?但是後世的天朝卻把糧食的價格控製得非常嚴格,以至於老百姓在改革開放以後就基本不曾對食物的供應產生恐慌,當然,某些年月的物價飛漲是不在此列的。但總體的經濟建設結果,卻是瑕不掩瑜的。
所以康采恩完全可以借助這方麵的成功經驗,為自己即將搭建起來的國度創造一套基本的典章。
試想一下,經過民主主義革命而誕生的典章製度,怎麽可能會在爭取人心上輸過封建主義呢?所以那些百姓,不但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受到照片的感召,也會在後來的生活當中,感受到集團的溫暖。
綜上,這就是康采恩為解決新封地的建設問題而準備的套路了。
當這封書信被送到正在談判的郭逵手中時,新風地的麵積已經被基本敲定下來。越王允常在談判桌上還是比較強勢的,他的那幾個臣子也將樂人彪悍的性格延續到了唇槍舌戰的對壘之中。
除了番地這塊構想當中的福利之外,周邊的幾塊兒小地方也成為了越王允常的囊中之物,從這位大王的角度來看,那塊遠離越國本土的封地,實在是太過危險,除非能夠讓它的麵積看上去更大一些,否則連自保的縱深都沒有。
郭逵當然是同意他這種想法的,隻是在越人內部的討論之中,對於這塊封地的劃分,出現了比較大的爭執,有幾個將領認為康采恩不應該獲得一半以上的土地,隻有靈姑浮等少數幾個人據理力爭的為康采恩爭取。
靈姑浮當然不是個擅長爭辯的人,但他卻是個擅長打架的人,於是在惱羞成怒之後,他用自己鋼鐵一般的拳頭,讓那幾個在戰場上表現一般,卻妄圖在戰後分贓的過程當中大撈一筆的將領,狠狠的領教了一番什麽叫做砂鍋一般的拳頭。
而與此同時,已經將思路梳理得不能再清晰的康城,則帶著從1977年買來的相機,穿行在越國封地的農田之中,開始拍攝那些看上去能醞釀出一場大豐收的水稻和土豆。
是的,為了解決糧食的供應問題,康采恩在這塊富饒的封地上,大規模的種植了土豆和番薯。這種行為或許會被21世紀的農民斥之為浪費土地,但現在的康采恩必須這麽做,相對於這場針對吾國空墟地帶的討伐來說,接下來他要麵臨的每一場戰爭,都有可能咬掉自己的小命,因為他終於要卷進隋墓的楓葉之中了。
想來這個時候的楊玄感,已經做好了最後的造反準備,那個叫做李密的謀主,你也會在這一次造反失敗之後,逃奔到瓦缸寨去,並且取代翟讓成為那裏的首領。不得不說,更加熟悉官僚機器運轉的李密能夠很好的統禦那裏的戰爭機器,隻可惜的是,她身上有著屬於官僚的固有缺陷。即便能夠取得一些軍事上的勝利,也注定會因為自己的貪婪,而將整支團隊帶向覆滅。
康采恩所布局的就是要搶在他裏麵,之前趕到瓦剛站去,同樣要取代翟讓的位置,但卻不會按照隋朝末年的官僚體係來打造這支團隊。
要知道,能夠在盛唐時期打出的名聲的將領之中,除了李家的親朋故舊之外,其主力就是來自瓦崗寨的這批戰將了。
倘若康采恩能夠得到他們,那交給自己的軍事實力,帶來巨大的提升,要知道,他的戰爭機器以後還會出現在其他的時空之中,如果沒有這些一代名將的加成,難保不會出現什麽其他的閃失。
尤其是那個妖人輩出,在曆史上聲名赫赫的三國年代。要想一統潮流,恐怕要付出的努力,要在十倍孫權之上才行。
那麽從現在開始就積蓄力量,無疑對他而言是個明智的選擇。雖然這老師的照相機實在難以操縱,而且照片衝洗的問題,對他這個門外漢來說,也是個巨大的考驗,但這都是些小的技術問題,在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技術問題都會在經濟脈動隻想得到解決。而他康城一所需要做的,也隻不過是把握好大方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