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欽包圍了晉國公府,他是不是也該做些事情,來個裏應外合?這樣才夠朋友嘛!
☆、第59章
杜和剛被人壓著從外麵迴到地窖裏,外麵日升月落,地窖裏卻隻有黑暗,他估麽著,已過去三四天了。
“你是丁謂的奸細,應該知道些這府裏的秘密吧。”他揉了揉被銬子磨得生疼的手腕,慫恿著羅綺玉。
羅綺玉不樂意了,半天不吭聲,說了句話,卻是所答非所問。
“幫他做了一迴事,就一輩子是你的眼中釘了嗎?”
杜和大大咧咧道:“你都把事情做到這個地步了,還讓我相信你?我傻還是你傻?”
羅綺玉苦笑道:“是了,我就是傻。你也別問了,國公爺沒那麽信任我,我也不知道什麽丁家的秘密。不過,我覺察出咱們呆的這個地窖就在花園西側的假山後,後身就是避火的高牆,牆外是一條夾道,夾道另一頭是一排倒座房,再外麵就是大路了。”
杜和聽她一口一個國公爺,心裏發酸,訕訕道:“其實,那些看守咱們的人根本不是小爺的對手,我反手一擊就能打昏他們,但打昏了又能怎樣?避火的高牆足有兩三人高,我倒是能試著翻過去,可你呢?”
羅綺玉心中一凜,怕杜和要拋下自己,誰知他卻歎氣道:“總不能把你一個人丟在這龍潭虎穴吧!”
算你還有點良心。羅綺玉想笑,卻強忍著,不想在杜和麵前露了情意。
漆黑一片,倒也正好,讓她藏下這隱秘的喜悅,埋在心裏,連自己也羞於直視。
“等等!”杜和突然高叫,又覺得聲音太大,趕緊搗住嘴,轉為小聲,“不能留你一人……不如咱們來個反間計!”
羅綺玉不解道:“什麽反間計?”
杜和道:“我一會兒假稱要去方便,一出地窖就打昏看守,隨後藏匿在院中,你去和丁謂說我逃跑了,在最危險的時刻,人總是會在乎最重要的東西。你觀察丁謂最先讓人查看什麽地方,咱們約定在假山後留記號,你告訴我,我去探探。”
羅綺玉忐忑地說:“你為了查丁家的陰私,連命都不要了?”
杜和道:“否則你以為晏恩公帶人抄家時,丁老賊能讓咱們完好無恙地出去嗎?我這也是拚了,找一個墊背的,死了也不虧!”
羅綺玉歎氣,學著他的話,道:“依了你吧,總不能把你一個人丟在這龍潭虎穴!”
杜和粲然一笑,可惜羅綺玉也看不見他此刻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卻說丁謂有一位故交,姓王名欽若。
論才華,他是當之無愧的奇才,流傳百代的北宋四大書之一的《冊府元龜》就是此人主持編纂的。
論人品,當初和丁謂同謀構陷忠良寇準的正是此人,隻此一事便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其餘不堪之舉就無須再提了。
小人以利聚,他和丁謂本來就是名利之交,如今丁家遭殃,他本該明哲保身、裝聾作啞,順順利利混個一兩年,等到致仕方可,可世上的事本就是連三代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被王欽若和丁謂陷害過的何止寇準一人,之前的翰林學士楊億、樞密副使馬知節等人都曾受過他們的排擠,此輩人大多早已故去,其子孫聽聞當今聖上要重新糾察丁謂的罪行,便相約一同進京申訴父輩的冤情。
如此一來,少不了牽連王欽若,他已是個六十歲的老人了,一心等著迴鄉頤養天年,近兩年收斂了許多,沒想到被人翻出舊賬,看來“舊友”丁謂的這片爛攤子,他不想幫著收拾也不行了。
王欽若畢竟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總領百官之權,消息第一等靈通,搶先一步將赴京上訴的楊億、馬知節等人的遺屬阻攔在城外,一並□□起來。
卻說時序進入臘月,北風越發緊,自應天到國都汴梁的運河上已結了零星浮冰,雪不下則已,下了便十天半月不化,官道上的趕車人縮著脖子,咒罵這鬼天氣。
應天知府晏殊接到了迴京詔書,帶著範仲淹等一眾僚屬沿著盤山玉龍般的官道風塵仆仆地返京。他和範仲淹共乘一車,夾著綿絮的木板車壁也擋不住多少風寒,兩個人依舊是厚重衣服,懷裏抱著炭爐取暖。
“入京後,我向官家舉薦你,陳述你過往的政績。你之前上呈禦覽的萬言書頗得聖眷,為官十餘年,也該到你大展宏圖的時候了。”
晏殊平靜地說著,掀開簾子看了看車外飛逝而去的景色,走了六天五夜,終於到了汴梁城外。
任是誰聽說要被舉薦,都會欣喜,隻是在尊長麵前,不好喜形於色。
可範仲淹卻笑了,他這一笑,晏殊不由得感歎:“這樣好,見慣了官場裏的皮裏陽秋、不動聲色,你能在我麵前笑出來,到底是有一份坦然。可你這一笑是為了什麽?”
範仲淹赧然,“不瞞晏相公,其一,居高位才可匡大義、展心胸、移風俗、易時事,豈是齷齪於彈丸之地所能比擬的?其二嘛……學生家境貧困,京官俸祿高一些……”
兩人皆大笑起來,晏殊道:“好好好,便為了一這番‘剖肝瀝膽’之言,咱們也該下馬飲上幾杯。”
於是,命車夫勒馬,尋了個路邊酒舍,點了一鍋飄白髓的熱羊湯,七八樣葷素鹵菜,就著燙好的眉壽酒,一氣吃喝下去,驅散了滿身寒意。
彎腰弓背的店掌櫃來續酒,晏殊問道:“眉壽酒可是汴京豐樂樓的名產,你家這個可是真的?”
掌櫃一聽是個行家,點頭哈腰道:“酒曲都一樣,工藝也一樣,豐樂樓窖藏了五年,我家這壇可在後院埋了八年,年年用好鬆針封土,官人您嚐嚐,味道也不比大酒樓的差,是不是?”
晏殊大笑道:“我問他一句,他倒賣起乖來!”
掌櫃見他有意玩笑,越發諂詞令色道:“官人看不上咱家的劣酒,還有一個窮漢窩在窗下受凍呢,小的這就把這不上台麵的玩意兒灌給他,還能救人一命!”
晏殊迴身往窗外瞧去,果然有個身披破襖的少年人縮在牆根處發抖,對那掌櫃道:“快叫他進來暖暖,別凍死了人。”
掌櫃開店是為了賺錢,管他是叫花子還是貴人,橫豎有人付賬就好,從善如流地把那僵住的少年提進來,往土炕上一放,小廝掰開嘴喂了兩杯熱酒,少年青白的臉上才慢慢騰起兩團血色,也知道掙紮著爬起來,二話不說吞下一碗泡著燴麵的羊湯,顯然是餓極了。
他正吃著,掌櫃用巾子擦淨了他的臉,原來是個十四五的少年,眉目倒也清秀,指頭也纖細,不像是農戶家長大的,瞧他用皸裂的手捧著湯碗狼吞虎咽的樣子,著實令人心疼。
“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麽太冷天跑出來?”範仲淹坐到他身邊,問道。
那少年雖凍餓至極,卻也懂禮數,囫圇著抹了把嘴,開口迴答,聲如洪鍾,“晚輩是建州浦城人。”
建州浦城就是現在的福建浦城縣,和汴梁相隔相隔十萬八千裏。
眾人都麵麵相覷,不知他為何會出現在這裏。
原來,他就是楊億的幼子楊純,隨著兄長楊紘上京為父親平反,卻被王欽若的手下拿住,關在城外一戶閑置的民宅內,已有五六天了,幸而楊純年紀輕、身量小,尋了個空當逃出來,想入京給官府報信,卻在山林裏迷了一宿的路,找到這間酒舍時已經奄奄一息了。
晏殊算是王欽若的老對頭,一聽便心生憤懣,道:“還有這樣的事?別怕,你隨我進京,一定救你兄長出來。”
楊純瞪著清亮的大眼,道:“還要給我爹爹昭雪!”
和楊億同朝為官,晏殊自然知道此人秉性純良,也憐憫他的遭遇,愛屋及烏,拍著楊億遺孤的肩頭保證道:“定然給楊公昭雪,快再多吃些,再讓掌櫃給你燒水洗澡,換身體麵衣服,咱們這就進京去。”
晏子欽知道族叔近期要迴京,早就派人在城郭外守著,一旦發現晏殊,立即快馬通報,是以晏殊的車馬才進城門,晏子欽已經從衙門趕過來了。
將晏殊迎迴衙門,親自奉上茶水,可晏殊卻似乎有些不買賬,睨了侄兒一眼,倒是範仲淹裏外為難,笑著周旋幾句。
不消說,晏殊還記恨著曲院事,偏偏這迴得以迴京,還是得力於曲院事在太後麵前提了幾句,被“仇人”救了一迴,他心裏能不窩火?
因為對曲院事愛不得、恨不得,連帶著看晏子欽的眼神也不一樣了。自從見到叔父,晏子欽一直覺得叔父把自己當做某種奇怪物體來研究,審視中帶著別樣的興趣。
“行了,你也別忙前忙後了。”晏殊攔下了正要給他斟茶的晏子欽,又道:“讓你見個人吧。”
說罷,他指了指堂下,一個滿臉倔強的俊秀少年走了出來,臉頰被風吹得通紅,衣著樸素,看上去和小廝們沒什麽不同。
那少年正是楊純,晏殊讓他把進京伸冤卻被王欽若阻攔的事講給晏子欽,晏子欽聞言,問道:“你當時被□□在何處?”
楊純是外鄉人,也說不準,隻是形容了一番,說那房子在一片楊樹林外,一座正院,兩座跨院,青磚灰瓦頂,門前有塊鎮宅的石敢當,院外栽了一圈榆葉梅,枝子賽人高。
晏子欽聽後,派了兩個汴梁本地的衙差去郊外搜尋,另外準備親自去找王欽若,拖住他,為營救爭取時間。
晏殊卻攔住了他,道:“你和王欽若差著輩分,恐怕他要壓你一頭。我和他還有些交情,不如我去吧。”
晏子欽十分驚訝,他一直以為叔父不待見自己,誰知竟主動伸出援手。
晏殊依舊懶得看侄子一眼,卻拍著他的肩頭道:“為國為民,殊途同歸,這點擔當還是有的。”
作者有話要說:
已替換~
☆、第60章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立場,哪怕我們是至親。但為了共同的目標,我不吝惜做出努力。
這就是晏殊的態度,望著叔父筆挺的背影,晏子欽心中湧起無盡的感激之情。
已入臘月,大理寺卿袁廷用府中的臘梅盡數開放,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臘梅會,袁家已廣發請柬,邀請親友前來共賞良辰美景。
帖子投進了晏子欽家中,明姝便拿著請柬來到京兆府,因為之前答應過袁意真,要在臘梅會上向袁廷用揭露張麟夥同丁珷篡改袁意存考課結果、欺壓袁意真的惡行,可能會牽扯到抄沒晉國公府的事,所以特意來找晏子欽商量。
“其實,我有點後悔了。”明姝坐在衙門直房的硬板床上,這間僅能容一人旋身的小屋就是晏子欽多日來的住所,四麵都是磚牆,冷冰冰的像間牢房。
晏子欽見娘子來了,便填了些炭火,道:“後悔什麽?”
明姝的十指絞得發白,道:“我娘也會去袁府,到時候又要問我有沒有消息。最近補藥照常吃了,也請了人診脈,但還是老樣子,怎麽和她交代嘛。”
晏子欽笑著看了她一眼,道:“正常,我最近都不在家住,你怎麽可能有消息。”
明姝趕緊擋住他的嘴,這裏的牆壁門板這樣薄,萬一被人聽去了怎麽好。
“胡說八道,便是有消息也不是指這兩天的事。”
“哦。”晏子欽煞有介事地掐指算來,“讓我迴憶一下,上個月十五一次、十六兩次、十八……”
明姝氣鼓鼓地用衣服蓋住他的臉,罵道:“哪壺不開提哪壺,說你胖,你還喘上了!”
晏子欽道:“我胖不胖,喘不喘,你應該最清楚了。”
說著就不懷好意地往明姝身畔一坐,得到了來自娘子的一對熱情白眼。
門突然被敲響,晏子欽立刻換上了另外一副麵孔,明姝在心裏罵了一聲道貌岸然,原來正人君子都是兩幅麵孔,外麵的一身正氣都是裝的。
進來的是個衙役,說已找到楊純所說的村舍,救出了被王欽若□□的人。晏子欽命人把人安頓好,自己稍後就到。
待衙役走後,晏子欽來不及換上官服,隻是對著鏡子整理冠帶,把青灰便服的衣襟正了正,明姝站在身後笑道:“外人在時就是滿臉正氣,在我麵前就原形畢露,說好的君子慎獨呢?”
晏子欽抖抖衣袖,準備出門了,一本正經道:“夫妻情趣,合乎天道,聖人也會諒解的。”
臨走前,還對明姝囑咐一句:“若是無事,早早迴家吧。”
咚的一聲,門合上了,把明姝扔向他的枕頭擋在門後。
晏子欽來到前堂,內中已坐滿了人,都是進京上訴卻被王欽若扣留在城外的忠良之後,個個麵帶菜色,顯然受了很大折磨,幸好都是些壯年,沒有老弱婦孺。
他們見晏子欽來了,並不知他是什麽人,一個三十上下的青衣男人站起來問道:“你們大人什麽時候過來?”
他身邊站著一個少年,正是楊純。
楊純拉扯著男人的衣袖,小聲道:“哥,這位就是大人……”
一霎時,十幾雙眼睛齊刷刷看向晏子欽,或驚疑,或急切,那發話的男人不由得“咦”了一聲。
他正是楊純的兄長楊紘,帶著弟弟為父親伸冤。自從父親楊億被丁謂、王欽若構陷遭貶謫後,他和弟弟就迴到故鄉建州浦城,耕讀為業,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間,他們隱姓埋名,韜光養晦,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為父親翻案。
在場的其他人也都是這種情況,楊紘兄弟的境況還算好的,尚有舊宅存身,靠著出租田產為生,有些極清廉的官員被罷黜後,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子嗣們流落市井,三餐不繼、客死異鄉者也是有的。
其中就有一人,名叫戴昌,祖父是清河縣令戴力,因馬知節一事被波及,貶為庶民。出事時,戴昌不過十一歲,父母早亡,又無叔伯,爺爺晚年抑鬱多病,無錢買藥,戴昌以販賣草履為生,夜間歸家,無燈燭照明,跌入深溝,傷了雙目,如今隻能遊走於京郊各縣,以唱蓮花落乞討為生。
反觀丁謂的四位公子,珙、珝、玘、珷,皆是官身,紆金拖紫,前唿後擁,兩相比較,無不唏噓。
☆、第59章
杜和剛被人壓著從外麵迴到地窖裏,外麵日升月落,地窖裏卻隻有黑暗,他估麽著,已過去三四天了。
“你是丁謂的奸細,應該知道些這府裏的秘密吧。”他揉了揉被銬子磨得生疼的手腕,慫恿著羅綺玉。
羅綺玉不樂意了,半天不吭聲,說了句話,卻是所答非所問。
“幫他做了一迴事,就一輩子是你的眼中釘了嗎?”
杜和大大咧咧道:“你都把事情做到這個地步了,還讓我相信你?我傻還是你傻?”
羅綺玉苦笑道:“是了,我就是傻。你也別問了,國公爺沒那麽信任我,我也不知道什麽丁家的秘密。不過,我覺察出咱們呆的這個地窖就在花園西側的假山後,後身就是避火的高牆,牆外是一條夾道,夾道另一頭是一排倒座房,再外麵就是大路了。”
杜和聽她一口一個國公爺,心裏發酸,訕訕道:“其實,那些看守咱們的人根本不是小爺的對手,我反手一擊就能打昏他們,但打昏了又能怎樣?避火的高牆足有兩三人高,我倒是能試著翻過去,可你呢?”
羅綺玉心中一凜,怕杜和要拋下自己,誰知他卻歎氣道:“總不能把你一個人丟在這龍潭虎穴吧!”
算你還有點良心。羅綺玉想笑,卻強忍著,不想在杜和麵前露了情意。
漆黑一片,倒也正好,讓她藏下這隱秘的喜悅,埋在心裏,連自己也羞於直視。
“等等!”杜和突然高叫,又覺得聲音太大,趕緊搗住嘴,轉為小聲,“不能留你一人……不如咱們來個反間計!”
羅綺玉不解道:“什麽反間計?”
杜和道:“我一會兒假稱要去方便,一出地窖就打昏看守,隨後藏匿在院中,你去和丁謂說我逃跑了,在最危險的時刻,人總是會在乎最重要的東西。你觀察丁謂最先讓人查看什麽地方,咱們約定在假山後留記號,你告訴我,我去探探。”
羅綺玉忐忑地說:“你為了查丁家的陰私,連命都不要了?”
杜和道:“否則你以為晏恩公帶人抄家時,丁老賊能讓咱們完好無恙地出去嗎?我這也是拚了,找一個墊背的,死了也不虧!”
羅綺玉歎氣,學著他的話,道:“依了你吧,總不能把你一個人丟在這龍潭虎穴!”
杜和粲然一笑,可惜羅綺玉也看不見他此刻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卻說丁謂有一位故交,姓王名欽若。
論才華,他是當之無愧的奇才,流傳百代的北宋四大書之一的《冊府元龜》就是此人主持編纂的。
論人品,當初和丁謂同謀構陷忠良寇準的正是此人,隻此一事便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其餘不堪之舉就無須再提了。
小人以利聚,他和丁謂本來就是名利之交,如今丁家遭殃,他本該明哲保身、裝聾作啞,順順利利混個一兩年,等到致仕方可,可世上的事本就是連三代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被王欽若和丁謂陷害過的何止寇準一人,之前的翰林學士楊億、樞密副使馬知節等人都曾受過他們的排擠,此輩人大多早已故去,其子孫聽聞當今聖上要重新糾察丁謂的罪行,便相約一同進京申訴父輩的冤情。
如此一來,少不了牽連王欽若,他已是個六十歲的老人了,一心等著迴鄉頤養天年,近兩年收斂了許多,沒想到被人翻出舊賬,看來“舊友”丁謂的這片爛攤子,他不想幫著收拾也不行了。
王欽若畢竟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總領百官之權,消息第一等靈通,搶先一步將赴京上訴的楊億、馬知節等人的遺屬阻攔在城外,一並□□起來。
卻說時序進入臘月,北風越發緊,自應天到國都汴梁的運河上已結了零星浮冰,雪不下則已,下了便十天半月不化,官道上的趕車人縮著脖子,咒罵這鬼天氣。
應天知府晏殊接到了迴京詔書,帶著範仲淹等一眾僚屬沿著盤山玉龍般的官道風塵仆仆地返京。他和範仲淹共乘一車,夾著綿絮的木板車壁也擋不住多少風寒,兩個人依舊是厚重衣服,懷裏抱著炭爐取暖。
“入京後,我向官家舉薦你,陳述你過往的政績。你之前上呈禦覽的萬言書頗得聖眷,為官十餘年,也該到你大展宏圖的時候了。”
晏殊平靜地說著,掀開簾子看了看車外飛逝而去的景色,走了六天五夜,終於到了汴梁城外。
任是誰聽說要被舉薦,都會欣喜,隻是在尊長麵前,不好喜形於色。
可範仲淹卻笑了,他這一笑,晏殊不由得感歎:“這樣好,見慣了官場裏的皮裏陽秋、不動聲色,你能在我麵前笑出來,到底是有一份坦然。可你這一笑是為了什麽?”
範仲淹赧然,“不瞞晏相公,其一,居高位才可匡大義、展心胸、移風俗、易時事,豈是齷齪於彈丸之地所能比擬的?其二嘛……學生家境貧困,京官俸祿高一些……”
兩人皆大笑起來,晏殊道:“好好好,便為了一這番‘剖肝瀝膽’之言,咱們也該下馬飲上幾杯。”
於是,命車夫勒馬,尋了個路邊酒舍,點了一鍋飄白髓的熱羊湯,七八樣葷素鹵菜,就著燙好的眉壽酒,一氣吃喝下去,驅散了滿身寒意。
彎腰弓背的店掌櫃來續酒,晏殊問道:“眉壽酒可是汴京豐樂樓的名產,你家這個可是真的?”
掌櫃一聽是個行家,點頭哈腰道:“酒曲都一樣,工藝也一樣,豐樂樓窖藏了五年,我家這壇可在後院埋了八年,年年用好鬆針封土,官人您嚐嚐,味道也不比大酒樓的差,是不是?”
晏殊大笑道:“我問他一句,他倒賣起乖來!”
掌櫃見他有意玩笑,越發諂詞令色道:“官人看不上咱家的劣酒,還有一個窮漢窩在窗下受凍呢,小的這就把這不上台麵的玩意兒灌給他,還能救人一命!”
晏殊迴身往窗外瞧去,果然有個身披破襖的少年人縮在牆根處發抖,對那掌櫃道:“快叫他進來暖暖,別凍死了人。”
掌櫃開店是為了賺錢,管他是叫花子還是貴人,橫豎有人付賬就好,從善如流地把那僵住的少年提進來,往土炕上一放,小廝掰開嘴喂了兩杯熱酒,少年青白的臉上才慢慢騰起兩團血色,也知道掙紮著爬起來,二話不說吞下一碗泡著燴麵的羊湯,顯然是餓極了。
他正吃著,掌櫃用巾子擦淨了他的臉,原來是個十四五的少年,眉目倒也清秀,指頭也纖細,不像是農戶家長大的,瞧他用皸裂的手捧著湯碗狼吞虎咽的樣子,著實令人心疼。
“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麽太冷天跑出來?”範仲淹坐到他身邊,問道。
那少年雖凍餓至極,卻也懂禮數,囫圇著抹了把嘴,開口迴答,聲如洪鍾,“晚輩是建州浦城人。”
建州浦城就是現在的福建浦城縣,和汴梁相隔相隔十萬八千裏。
眾人都麵麵相覷,不知他為何會出現在這裏。
原來,他就是楊億的幼子楊純,隨著兄長楊紘上京為父親平反,卻被王欽若的手下拿住,關在城外一戶閑置的民宅內,已有五六天了,幸而楊純年紀輕、身量小,尋了個空當逃出來,想入京給官府報信,卻在山林裏迷了一宿的路,找到這間酒舍時已經奄奄一息了。
晏殊算是王欽若的老對頭,一聽便心生憤懣,道:“還有這樣的事?別怕,你隨我進京,一定救你兄長出來。”
楊純瞪著清亮的大眼,道:“還要給我爹爹昭雪!”
和楊億同朝為官,晏殊自然知道此人秉性純良,也憐憫他的遭遇,愛屋及烏,拍著楊億遺孤的肩頭保證道:“定然給楊公昭雪,快再多吃些,再讓掌櫃給你燒水洗澡,換身體麵衣服,咱們這就進京去。”
晏子欽知道族叔近期要迴京,早就派人在城郭外守著,一旦發現晏殊,立即快馬通報,是以晏殊的車馬才進城門,晏子欽已經從衙門趕過來了。
將晏殊迎迴衙門,親自奉上茶水,可晏殊卻似乎有些不買賬,睨了侄兒一眼,倒是範仲淹裏外為難,笑著周旋幾句。
不消說,晏殊還記恨著曲院事,偏偏這迴得以迴京,還是得力於曲院事在太後麵前提了幾句,被“仇人”救了一迴,他心裏能不窩火?
因為對曲院事愛不得、恨不得,連帶著看晏子欽的眼神也不一樣了。自從見到叔父,晏子欽一直覺得叔父把自己當做某種奇怪物體來研究,審視中帶著別樣的興趣。
“行了,你也別忙前忙後了。”晏殊攔下了正要給他斟茶的晏子欽,又道:“讓你見個人吧。”
說罷,他指了指堂下,一個滿臉倔強的俊秀少年走了出來,臉頰被風吹得通紅,衣著樸素,看上去和小廝們沒什麽不同。
那少年正是楊純,晏殊讓他把進京伸冤卻被王欽若阻攔的事講給晏子欽,晏子欽聞言,問道:“你當時被□□在何處?”
楊純是外鄉人,也說不準,隻是形容了一番,說那房子在一片楊樹林外,一座正院,兩座跨院,青磚灰瓦頂,門前有塊鎮宅的石敢當,院外栽了一圈榆葉梅,枝子賽人高。
晏子欽聽後,派了兩個汴梁本地的衙差去郊外搜尋,另外準備親自去找王欽若,拖住他,為營救爭取時間。
晏殊卻攔住了他,道:“你和王欽若差著輩分,恐怕他要壓你一頭。我和他還有些交情,不如我去吧。”
晏子欽十分驚訝,他一直以為叔父不待見自己,誰知竟主動伸出援手。
晏殊依舊懶得看侄子一眼,卻拍著他的肩頭道:“為國為民,殊途同歸,這點擔當還是有的。”
作者有話要說:
已替換~
☆、第60章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立場,哪怕我們是至親。但為了共同的目標,我不吝惜做出努力。
這就是晏殊的態度,望著叔父筆挺的背影,晏子欽心中湧起無盡的感激之情。
已入臘月,大理寺卿袁廷用府中的臘梅盡數開放,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臘梅會,袁家已廣發請柬,邀請親友前來共賞良辰美景。
帖子投進了晏子欽家中,明姝便拿著請柬來到京兆府,因為之前答應過袁意真,要在臘梅會上向袁廷用揭露張麟夥同丁珷篡改袁意存考課結果、欺壓袁意真的惡行,可能會牽扯到抄沒晉國公府的事,所以特意來找晏子欽商量。
“其實,我有點後悔了。”明姝坐在衙門直房的硬板床上,這間僅能容一人旋身的小屋就是晏子欽多日來的住所,四麵都是磚牆,冷冰冰的像間牢房。
晏子欽見娘子來了,便填了些炭火,道:“後悔什麽?”
明姝的十指絞得發白,道:“我娘也會去袁府,到時候又要問我有沒有消息。最近補藥照常吃了,也請了人診脈,但還是老樣子,怎麽和她交代嘛。”
晏子欽笑著看了她一眼,道:“正常,我最近都不在家住,你怎麽可能有消息。”
明姝趕緊擋住他的嘴,這裏的牆壁門板這樣薄,萬一被人聽去了怎麽好。
“胡說八道,便是有消息也不是指這兩天的事。”
“哦。”晏子欽煞有介事地掐指算來,“讓我迴憶一下,上個月十五一次、十六兩次、十八……”
明姝氣鼓鼓地用衣服蓋住他的臉,罵道:“哪壺不開提哪壺,說你胖,你還喘上了!”
晏子欽道:“我胖不胖,喘不喘,你應該最清楚了。”
說著就不懷好意地往明姝身畔一坐,得到了來自娘子的一對熱情白眼。
門突然被敲響,晏子欽立刻換上了另外一副麵孔,明姝在心裏罵了一聲道貌岸然,原來正人君子都是兩幅麵孔,外麵的一身正氣都是裝的。
進來的是個衙役,說已找到楊純所說的村舍,救出了被王欽若□□的人。晏子欽命人把人安頓好,自己稍後就到。
待衙役走後,晏子欽來不及換上官服,隻是對著鏡子整理冠帶,把青灰便服的衣襟正了正,明姝站在身後笑道:“外人在時就是滿臉正氣,在我麵前就原形畢露,說好的君子慎獨呢?”
晏子欽抖抖衣袖,準備出門了,一本正經道:“夫妻情趣,合乎天道,聖人也會諒解的。”
臨走前,還對明姝囑咐一句:“若是無事,早早迴家吧。”
咚的一聲,門合上了,把明姝扔向他的枕頭擋在門後。
晏子欽來到前堂,內中已坐滿了人,都是進京上訴卻被王欽若扣留在城外的忠良之後,個個麵帶菜色,顯然受了很大折磨,幸好都是些壯年,沒有老弱婦孺。
他們見晏子欽來了,並不知他是什麽人,一個三十上下的青衣男人站起來問道:“你們大人什麽時候過來?”
他身邊站著一個少年,正是楊純。
楊純拉扯著男人的衣袖,小聲道:“哥,這位就是大人……”
一霎時,十幾雙眼睛齊刷刷看向晏子欽,或驚疑,或急切,那發話的男人不由得“咦”了一聲。
他正是楊純的兄長楊紘,帶著弟弟為父親伸冤。自從父親楊億被丁謂、王欽若構陷遭貶謫後,他和弟弟就迴到故鄉建州浦城,耕讀為業,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間,他們隱姓埋名,韜光養晦,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為父親翻案。
在場的其他人也都是這種情況,楊紘兄弟的境況還算好的,尚有舊宅存身,靠著出租田產為生,有些極清廉的官員被罷黜後,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子嗣們流落市井,三餐不繼、客死異鄉者也是有的。
其中就有一人,名叫戴昌,祖父是清河縣令戴力,因馬知節一事被波及,貶為庶民。出事時,戴昌不過十一歲,父母早亡,又無叔伯,爺爺晚年抑鬱多病,無錢買藥,戴昌以販賣草履為生,夜間歸家,無燈燭照明,跌入深溝,傷了雙目,如今隻能遊走於京郊各縣,以唱蓮花落乞討為生。
反觀丁謂的四位公子,珙、珝、玘、珷,皆是官身,紆金拖紫,前唿後擁,兩相比較,無不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