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齡當即就想說,我可不是誰想得到就能得到的男人。
能被我張某人接納的女人,要麽是聲色藝俱佳,能天天跟我玩上下左右姐妹遊戲的,要麽就是……
還是就要這一種吧。
或許是德清這邊也看開了,二人進行了一番“友好交流”之後,張延齡謝絕了德清請他吃飯的提議,早早便從長公主府出來。
秦德居然還沒走。
“秦公公,還有事嗎?”張延齡王簡秦德,還有些意外,某表示等著迴去通報n次相親的進程?
難道宮裏人都沒數?一次兩次的不成,這次突然就能成?
秦德道:“小的沒跟爵爺您作別,怎能隨便迴去?小的年老體邁實在是……”
“秦公公近年來為我張家做事,也算是勞苦功高,這樣,我迴頭補一份厚禮,你看如何?”張延齡笑著說道。
秦德欣喜若狂道:“小的感激不盡。”
說完興高采烈便自行乘坐宮裏派來的馬車迴皇宮了,而張延齡則會乘坐自家的馬車迴府。
臨走之前,張延齡對東來酒道:“迴頭記得提醒我一聲,給先前秦公公送點禮,別等我迴頭忘了。”
東來酒好奇問道:“爺,這個秦公公是哪位?宮裏地位高嗎?”
張延齡道:“沒什麽地位高低的,就是找人多在宮裏幫襯一些,皇後那邊需要有人幫忙做事,靠陛下的賞賜明顯也不夠,那就需要我這個當弟弟的在宮外多做點事……你小子別亂打聽,趕車走了!”
……
……
當晚,張延齡就將張鶴齡叫到自己府上,談及有關皇帝要秋狩和檢閱京營之事。
酒桌上的張鶴齡顯得很自信,一臉得意道:“二弟你放心就好,這次大哥我練兵絕對是實打實的,盡管讓人來閱,讓他們知道我張家不止有個你。”
“嗬嗬。”
張延齡報以古怪的笑容。
說你胖,你還喘起來。
要你真有本事的話,把南來色給我送迴來,成天用我手下一個家仆來幫你整軍,還有臉說自己水平高?
“對了二弟,為兄還有一件事不太明白,是這樣……今日我入宮去……”
“你入宮了?”張延齡皺眉。
“是啊,我進宮去找咱姐姐,本是想讓她幫央求一下,讓姐夫免了我的罪行,讓我過幾天安穩日子,誰知正好遇上姐夫。”
張延齡冷聲道:“你入宮為何不提前跟我說一聲?”
張鶴齡笑道:“你當為兄不知你的脾氣?提前跟你說了,你肯定不讓,還會想方設法阻止,再說入宮又不是什麽大事,就隻是去見姐姐……你還沒聽我說完呢,就打斷我的話。是這樣,我在坤寧宮見到了姐夫,他跟我說,要接納什麽湖廣一些部族的降俘,還讓我幫你去做,你可知是怎迴事?”
張延齡道:“意思就是說,陛下沒同意你的提請?”
“唉!”張鶴齡撓撓頭,顯得很遺憾的樣子。
“我說,你在朝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別總是給我惹事行不行?”張延齡語重心長,拿起酒壺想給他倒杯酒,卻還是把酒壺放下來。
這貨,都不值得自己給他斟酒的,成天就知道惹是生非,還總自以為是。
張鶴齡道:“大哥問你話呢,什麽獻俘,你到底知不知道是怎迴事?連事都不知,怎麽辦?”
張延齡沒好氣道:“你可知陛下的生母孝穆太後的過往來曆?”
“你小子,我上哪知道去?”張鶴齡這種平時不讀書,對什麽事也都是得過且過近乎白丁文盲的家夥,自然對皇室秘辛沒什麽興趣。
張延齡道:“陛下生母,本為蠻族土官之女,陛下繼位之初,曾多番派人前去西南邊地探訪孝穆太後的族人親眷,後又有人冒認太後兄弟親眷,都被證偽,陛下名義上隻是讓我們兄弟幫他完成西南邊地的獻俘,其實還是想打探生母的身世下落。”
“哦?好麻煩……”張鶴齡聽了,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有關紀太後的事,在弘治朝並不是什麽大秘密,朝中人也都知道,弘治帝的外公是西南異族中的土官,後來連明史也都是如此記錄。
但問題是,弘治登基之後,曾多番找尋母係的親眷,曾有太監陸愷的冒認,以及紀父貴和紀祖旺兩撥冒認比較有名,後來由給事中孫珪、禦史滕佑間等人,微服入瑤、僮等部族聚集之地,暗中探訪,證實這幾人都是冒名頂替,紀家兩兄弟也沒被殺,隻是被流徙到邊海之地。
或許是弘治帝感念母親遭遇之淒慘,一直想補償母親家族,後來又多番派人前去打探,始終沒有下落。
一直到弘治三年,實在找尋不到,以禮部尚書耿裕奏請,照明太祖馬皇後例子,遙尊紀太後父親為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諡曰端僖,封紀太後母親為慶元伯夫人,立廟於桂林府,以祀祭。
事到這裏是告一段落,但弘治帝一直沒死心要找尋母親家族的消息。
張延齡心想:“莫不是皇帝覺得我最近太能幹,什麽事到我這裏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有點神乎其神的意思,所以才會把西南獻俘這種無關痛癢的事也交給我,其實是想借助我的神奇把他亡母家族的事一並調查清楚?”
“老二,喝酒喝酒!”張鶴齡可不管什麽紀太後,他已站起身來給弟弟敬酒,“你這的酒真好,怎麽弄出來的?要不你送我幾壇行不行?”
“不行!”
“看你這小氣勁,咱還是兄弟嗎?你缺那兩壇酒還是咋地?”
“你還有臉說我,你壽寧侯府缺兩壇酒不成?”
“沒你這種摳門的弟弟!”
嘴上這麽說,卻好像是生怕吃了虧,在張延齡這裏猛灌,沒法用壇子把酒裝走,就打算用肚子裝走。
這一灌不要緊,張延齡這裏的酒度數都不低,張鶴齡很快就喝醉。
“來人,把他給拎迴去,一點酒品都沒有。”
“等等,為兄前去出個恭。”
張鶴齡說著,抱著個酒壇就出門去,不多時又把酒壇抱迴來。
一旁的南來色一臉苦逼,想說什麽又不敢說。
“哈哈,這壇酒我帶迴去了!”張鶴齡好像占了大便宜一樣,也怕弟弟把酒壇給拿迴去,這次直接抱著酒壇跑了。
等人出門去,張延齡才招唿讓壽寧侯府的人接應一下。
張延齡沒出去送,打量南來色一眼,南來色苦著臉道:“大侯爺一出門,就把酒壇當夜壺了……”
“全進去了?”
“嗯。”
張延齡撇撇嘴道:“真是有出息,讓他抱著酒壇迴去喝吧,正好多喝點貓尿……”
“那不告訴侯府的人?”南來色隱約覺得這麽做不太好。
張延齡沒好氣道:“他自己要抱走的,你就當不知道。”
說完張延齡伸個懶腰,讓人把桌子收拾一下,沒吃完的菜會賞賜給下人,而自己則也沒留在府裏,他已經約好當晚去徐夫人住所,既是要跟徐夫人商議事情,又要“聯絡”一下感情。
……
……
入夜。
皇宮,坤寧宮內。
朱佑樘正在拿著一本獻俘的書冊,跟張皇後坐下來,好似閑話家常一樣。
“也不知延齡是否能明白朕的意思。”朱佑樘感慨道。
張皇後道:“陛下,要不要讓臣妾去跟兩個弟弟說一聲?”
朱佑樘搖頭道:“事情過去這麽多年,已實在沒必要勉強,但隻是朕念及到太後……總是心痛,卻又不知能做什麽,若去說了,反而會舊事重提,讓朝中那些大臣以為朕又要做什麽,之前賞賜紀家人的事,已多為他們所非議。”
朱佑樘當初不問清楚,就直接把幾個冒牌貨供養起來。
後來查明事情真相之後,皇帝匆匆便按耿裕等人的奏請,把紀太後這邊的事了結,其實更多是想平息輿論。
眼下他並不想公開去找尋母親的族人家眷,所以才會有這麽糾結的心態。
張皇後沒好氣道:“陛下總是顧念那些大臣的想法,卻忘了誰才是天下之主,陛下以仁孝立國,要查太後的事有何不可?若是陛下不想說的話,讓妾身去說也不行嗎?”
朱佑樘坐在那悶悶不樂,他不跟張皇後爭論,說明他真的是生氣了。
“那陛下準備找何人去協助延齡?”張皇後也能切準皇帝的脈,並不會把自己跟丈夫的關係鬧到很僵。
這是她的馭夫之道。
朱佑樘道:“朕也是這兩年才得知,父皇當年也曾暗中派人調查過母後的出身來曆,或許父皇對於母後之死也抱有愧疚,而當年父皇是派出西廠在調查……”
張皇後驚訝道:“所以陛下才將汪直給調迴京師?”
“嗯。”朱佑樘道,“朕也不想把事公開,其實早前,朕已跟汪直做了一番囑咐,他已在找人暗中調查,以汪直當年西廠的人脈關係,還有他的出身,以及他辦事的能力……再有延齡……和鶴齡的相助,或許真會將此事查出端倪呢?”
汪直作為曾經的西廠督公,當年的情報網絡建立非常完善。
加上汪直有幫成化帝調查紀家來曆的資曆,以及汪直自己就是瑤族俘虜出身,當年汪直還曾幫過紀太後和朱佑樘,現在朱佑樘要找人來調查母親的家族背景,自然也是找一個失勢多年的汪直來辦,最恰當不過。
張皇後不由苦笑,道:“陛下莫要忘了,當初汪直可跟那個人走得太近,您就不怕……”
她說的是萬貴妃。
但朱佑樘自幼生活在萬貴妃的陰影裏,她也怕說太直白,讓丈夫重新陷入到陰霾中。
朱佑樘笑道:“事都過去這麽多年,朕如今才是一國之君,汪直當年也曾暗中幫過朕,朕豈能不知他的心思?若是他能將這件事辦好,朕還會將他另有任用,他沉寂這麽多年,難道不知這是他最後的機會?”
張皇後本還想說什麽,想了想,也就算了。
朱佑樘麵帶憧憬之色道:“就看延齡是否能明白朕的心意,這件事,除了延齡、鶴齡,還有汪直知曉之外,連蕭敬等人都沒告知,希望能調查出眉目吧。”
……
……
張延齡最初對此也沒太當迴事。
皇帝找尋紀太後的族人也不是一天兩天,事也沒那麽迫切,弘治初年時找尋就不得其果,現在都弘治九年,再想調查有那麽容易嗎?
但等他見到徐夫人,問詢了徐夫人所調查到的一些事,得知剛迴京不久的汪直,就神秘兮兮往西南而去,聯想到這兩日皇帝讓他接收獻俘之事,便好像明白了其中的情由。
“汪直?”
張延齡以往,怎麽都不會把朝事往這個人身上聯想。
曆史上的汪直,就算真的再迴到京師,政治生涯也不可能再繼續。
光是汪直跟萬貴妃之間的關係,還有當初汪直跟文臣之間的矛盾,就讓弘治帝不可能再啟用此人。
但或許是因為現在文官連張延齡都能“容忍”,皇帝用人方麵似已“不拘一格”,朕連小舅子都能栽培成治理大明的股肱,難道連一個曾經的西廠太監都不能重新啟用?
徐夫人道:“當年汪公公得勢時,徽商剛在起步之中,此人對於營商之事頗為排斥,但用人極準,在朝中也頗有影響力,儼然如今日的老爺一般……不過老爺並非宮人,老爺為人處世的手段更勝他一籌。”
張延齡沒好氣道:“你這是在恭維我,還是在損我?意思是我不是宮人,你很遺憾嘍?”
徐夫人笑了笑。
認識不是一天兩天,徐夫人早就知道,張延齡在朝中做事是張牙舞爪,但其實平時為人處世非常和善,對於身邊的女人更是如此。
剛柔並濟,俠骨柔情……
“被你這麽一說,其實我也明白了,陛下就是想找到紀太後的族人,不惜用一個曾經為朝中大臣所排斥的汪直,此人能力是不用說,隻是他……早就被文官釘在大明曆史的恥辱柱上,說起來,我跟他還真有幾分相似,等我從朝中退下來,我的下場並不比汪直好多少。”
張延齡對此還是有幾分自知之明。
“那老爺……”
“查就查,既然陛下對此很糾結,做臣子的可不能有何糾結,無論事有多艱險還是要迎難而上,為君分憂吧。”
能被我張某人接納的女人,要麽是聲色藝俱佳,能天天跟我玩上下左右姐妹遊戲的,要麽就是……
還是就要這一種吧。
或許是德清這邊也看開了,二人進行了一番“友好交流”之後,張延齡謝絕了德清請他吃飯的提議,早早便從長公主府出來。
秦德居然還沒走。
“秦公公,還有事嗎?”張延齡王簡秦德,還有些意外,某表示等著迴去通報n次相親的進程?
難道宮裏人都沒數?一次兩次的不成,這次突然就能成?
秦德道:“小的沒跟爵爺您作別,怎能隨便迴去?小的年老體邁實在是……”
“秦公公近年來為我張家做事,也算是勞苦功高,這樣,我迴頭補一份厚禮,你看如何?”張延齡笑著說道。
秦德欣喜若狂道:“小的感激不盡。”
說完興高采烈便自行乘坐宮裏派來的馬車迴皇宮了,而張延齡則會乘坐自家的馬車迴府。
臨走之前,張延齡對東來酒道:“迴頭記得提醒我一聲,給先前秦公公送點禮,別等我迴頭忘了。”
東來酒好奇問道:“爺,這個秦公公是哪位?宮裏地位高嗎?”
張延齡道:“沒什麽地位高低的,就是找人多在宮裏幫襯一些,皇後那邊需要有人幫忙做事,靠陛下的賞賜明顯也不夠,那就需要我這個當弟弟的在宮外多做點事……你小子別亂打聽,趕車走了!”
……
……
當晚,張延齡就將張鶴齡叫到自己府上,談及有關皇帝要秋狩和檢閱京營之事。
酒桌上的張鶴齡顯得很自信,一臉得意道:“二弟你放心就好,這次大哥我練兵絕對是實打實的,盡管讓人來閱,讓他們知道我張家不止有個你。”
“嗬嗬。”
張延齡報以古怪的笑容。
說你胖,你還喘起來。
要你真有本事的話,把南來色給我送迴來,成天用我手下一個家仆來幫你整軍,還有臉說自己水平高?
“對了二弟,為兄還有一件事不太明白,是這樣……今日我入宮去……”
“你入宮了?”張延齡皺眉。
“是啊,我進宮去找咱姐姐,本是想讓她幫央求一下,讓姐夫免了我的罪行,讓我過幾天安穩日子,誰知正好遇上姐夫。”
張延齡冷聲道:“你入宮為何不提前跟我說一聲?”
張鶴齡笑道:“你當為兄不知你的脾氣?提前跟你說了,你肯定不讓,還會想方設法阻止,再說入宮又不是什麽大事,就隻是去見姐姐……你還沒聽我說完呢,就打斷我的話。是這樣,我在坤寧宮見到了姐夫,他跟我說,要接納什麽湖廣一些部族的降俘,還讓我幫你去做,你可知是怎迴事?”
張延齡道:“意思就是說,陛下沒同意你的提請?”
“唉!”張鶴齡撓撓頭,顯得很遺憾的樣子。
“我說,你在朝也不是一天兩天的,別總是給我惹事行不行?”張延齡語重心長,拿起酒壺想給他倒杯酒,卻還是把酒壺放下來。
這貨,都不值得自己給他斟酒的,成天就知道惹是生非,還總自以為是。
張鶴齡道:“大哥問你話呢,什麽獻俘,你到底知不知道是怎迴事?連事都不知,怎麽辦?”
張延齡沒好氣道:“你可知陛下的生母孝穆太後的過往來曆?”
“你小子,我上哪知道去?”張鶴齡這種平時不讀書,對什麽事也都是得過且過近乎白丁文盲的家夥,自然對皇室秘辛沒什麽興趣。
張延齡道:“陛下生母,本為蠻族土官之女,陛下繼位之初,曾多番派人前去西南邊地探訪孝穆太後的族人親眷,後又有人冒認太後兄弟親眷,都被證偽,陛下名義上隻是讓我們兄弟幫他完成西南邊地的獻俘,其實還是想打探生母的身世下落。”
“哦?好麻煩……”張鶴齡聽了,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有關紀太後的事,在弘治朝並不是什麽大秘密,朝中人也都知道,弘治帝的外公是西南異族中的土官,後來連明史也都是如此記錄。
但問題是,弘治登基之後,曾多番找尋母係的親眷,曾有太監陸愷的冒認,以及紀父貴和紀祖旺兩撥冒認比較有名,後來由給事中孫珪、禦史滕佑間等人,微服入瑤、僮等部族聚集之地,暗中探訪,證實這幾人都是冒名頂替,紀家兩兄弟也沒被殺,隻是被流徙到邊海之地。
或許是弘治帝感念母親遭遇之淒慘,一直想補償母親家族,後來又多番派人前去打探,始終沒有下落。
一直到弘治三年,實在找尋不到,以禮部尚書耿裕奏請,照明太祖馬皇後例子,遙尊紀太後父親為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諡曰端僖,封紀太後母親為慶元伯夫人,立廟於桂林府,以祀祭。
事到這裏是告一段落,但弘治帝一直沒死心要找尋母親家族的消息。
張延齡心想:“莫不是皇帝覺得我最近太能幹,什麽事到我這裏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有點神乎其神的意思,所以才會把西南獻俘這種無關痛癢的事也交給我,其實是想借助我的神奇把他亡母家族的事一並調查清楚?”
“老二,喝酒喝酒!”張鶴齡可不管什麽紀太後,他已站起身來給弟弟敬酒,“你這的酒真好,怎麽弄出來的?要不你送我幾壇行不行?”
“不行!”
“看你這小氣勁,咱還是兄弟嗎?你缺那兩壇酒還是咋地?”
“你還有臉說我,你壽寧侯府缺兩壇酒不成?”
“沒你這種摳門的弟弟!”
嘴上這麽說,卻好像是生怕吃了虧,在張延齡這裏猛灌,沒法用壇子把酒裝走,就打算用肚子裝走。
這一灌不要緊,張延齡這裏的酒度數都不低,張鶴齡很快就喝醉。
“來人,把他給拎迴去,一點酒品都沒有。”
“等等,為兄前去出個恭。”
張鶴齡說著,抱著個酒壇就出門去,不多時又把酒壇抱迴來。
一旁的南來色一臉苦逼,想說什麽又不敢說。
“哈哈,這壇酒我帶迴去了!”張鶴齡好像占了大便宜一樣,也怕弟弟把酒壇給拿迴去,這次直接抱著酒壇跑了。
等人出門去,張延齡才招唿讓壽寧侯府的人接應一下。
張延齡沒出去送,打量南來色一眼,南來色苦著臉道:“大侯爺一出門,就把酒壇當夜壺了……”
“全進去了?”
“嗯。”
張延齡撇撇嘴道:“真是有出息,讓他抱著酒壇迴去喝吧,正好多喝點貓尿……”
“那不告訴侯府的人?”南來色隱約覺得這麽做不太好。
張延齡沒好氣道:“他自己要抱走的,你就當不知道。”
說完張延齡伸個懶腰,讓人把桌子收拾一下,沒吃完的菜會賞賜給下人,而自己則也沒留在府裏,他已經約好當晚去徐夫人住所,既是要跟徐夫人商議事情,又要“聯絡”一下感情。
……
……
入夜。
皇宮,坤寧宮內。
朱佑樘正在拿著一本獻俘的書冊,跟張皇後坐下來,好似閑話家常一樣。
“也不知延齡是否能明白朕的意思。”朱佑樘感慨道。
張皇後道:“陛下,要不要讓臣妾去跟兩個弟弟說一聲?”
朱佑樘搖頭道:“事情過去這麽多年,已實在沒必要勉強,但隻是朕念及到太後……總是心痛,卻又不知能做什麽,若去說了,反而會舊事重提,讓朝中那些大臣以為朕又要做什麽,之前賞賜紀家人的事,已多為他們所非議。”
朱佑樘當初不問清楚,就直接把幾個冒牌貨供養起來。
後來查明事情真相之後,皇帝匆匆便按耿裕等人的奏請,把紀太後這邊的事了結,其實更多是想平息輿論。
眼下他並不想公開去找尋母親的族人家眷,所以才會有這麽糾結的心態。
張皇後沒好氣道:“陛下總是顧念那些大臣的想法,卻忘了誰才是天下之主,陛下以仁孝立國,要查太後的事有何不可?若是陛下不想說的話,讓妾身去說也不行嗎?”
朱佑樘坐在那悶悶不樂,他不跟張皇後爭論,說明他真的是生氣了。
“那陛下準備找何人去協助延齡?”張皇後也能切準皇帝的脈,並不會把自己跟丈夫的關係鬧到很僵。
這是她的馭夫之道。
朱佑樘道:“朕也是這兩年才得知,父皇當年也曾暗中派人調查過母後的出身來曆,或許父皇對於母後之死也抱有愧疚,而當年父皇是派出西廠在調查……”
張皇後驚訝道:“所以陛下才將汪直給調迴京師?”
“嗯。”朱佑樘道,“朕也不想把事公開,其實早前,朕已跟汪直做了一番囑咐,他已在找人暗中調查,以汪直當年西廠的人脈關係,還有他的出身,以及他辦事的能力……再有延齡……和鶴齡的相助,或許真會將此事查出端倪呢?”
汪直作為曾經的西廠督公,當年的情報網絡建立非常完善。
加上汪直有幫成化帝調查紀家來曆的資曆,以及汪直自己就是瑤族俘虜出身,當年汪直還曾幫過紀太後和朱佑樘,現在朱佑樘要找人來調查母親的家族背景,自然也是找一個失勢多年的汪直來辦,最恰當不過。
張皇後不由苦笑,道:“陛下莫要忘了,當初汪直可跟那個人走得太近,您就不怕……”
她說的是萬貴妃。
但朱佑樘自幼生活在萬貴妃的陰影裏,她也怕說太直白,讓丈夫重新陷入到陰霾中。
朱佑樘笑道:“事都過去這麽多年,朕如今才是一國之君,汪直當年也曾暗中幫過朕,朕豈能不知他的心思?若是他能將這件事辦好,朕還會將他另有任用,他沉寂這麽多年,難道不知這是他最後的機會?”
張皇後本還想說什麽,想了想,也就算了。
朱佑樘麵帶憧憬之色道:“就看延齡是否能明白朕的心意,這件事,除了延齡、鶴齡,還有汪直知曉之外,連蕭敬等人都沒告知,希望能調查出眉目吧。”
……
……
張延齡最初對此也沒太當迴事。
皇帝找尋紀太後的族人也不是一天兩天,事也沒那麽迫切,弘治初年時找尋就不得其果,現在都弘治九年,再想調查有那麽容易嗎?
但等他見到徐夫人,問詢了徐夫人所調查到的一些事,得知剛迴京不久的汪直,就神秘兮兮往西南而去,聯想到這兩日皇帝讓他接收獻俘之事,便好像明白了其中的情由。
“汪直?”
張延齡以往,怎麽都不會把朝事往這個人身上聯想。
曆史上的汪直,就算真的再迴到京師,政治生涯也不可能再繼續。
光是汪直跟萬貴妃之間的關係,還有當初汪直跟文臣之間的矛盾,就讓弘治帝不可能再啟用此人。
但或許是因為現在文官連張延齡都能“容忍”,皇帝用人方麵似已“不拘一格”,朕連小舅子都能栽培成治理大明的股肱,難道連一個曾經的西廠太監都不能重新啟用?
徐夫人道:“當年汪公公得勢時,徽商剛在起步之中,此人對於營商之事頗為排斥,但用人極準,在朝中也頗有影響力,儼然如今日的老爺一般……不過老爺並非宮人,老爺為人處世的手段更勝他一籌。”
張延齡沒好氣道:“你這是在恭維我,還是在損我?意思是我不是宮人,你很遺憾嘍?”
徐夫人笑了笑。
認識不是一天兩天,徐夫人早就知道,張延齡在朝中做事是張牙舞爪,但其實平時為人處世非常和善,對於身邊的女人更是如此。
剛柔並濟,俠骨柔情……
“被你這麽一說,其實我也明白了,陛下就是想找到紀太後的族人,不惜用一個曾經為朝中大臣所排斥的汪直,此人能力是不用說,隻是他……早就被文官釘在大明曆史的恥辱柱上,說起來,我跟他還真有幾分相似,等我從朝中退下來,我的下場並不比汪直好多少。”
張延齡對此還是有幾分自知之明。
“那老爺……”
“查就查,既然陛下對此很糾結,做臣子的可不能有何糾結,無論事有多艱險還是要迎難而上,為君分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