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虜一看,好啊,當時就把主力帶迴北方,那一陣子山西聲勢大,不平定不行。
所以隻在台州府地界留下了一個正牌鑲藍旗牛錄,剩下的都是各戰場上收編的戰兵了。
一個牛錄額真就管了這一片區域,治安還不錯,揚州、嘉定的屠殺效果還是有的。
以那個牛錄額真的戰略眼光看,他也知道這個鬆門衛城很重要。
他就派出了十幾個人,又隨便認命了一個指揮使在那裏看護。
後來就派來了文官來。
再後來,福建發生了重大的事變,韃虜強盜集團的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可能想到,一條鹹魚還能翻了身!
也許一條鹹魚有了夢想,雖然它在別人的眼裏還是鹹魚,但是卻不同於一般了。
那個現在仍被軟禁在北京的鄭芝龍也是納悶,這個族弟何曾有過這樣的雄才大略,整個福建都拿下了,還兵逼江西和浙南!
這個時候滿清主力好容易從北方戰場脫出身來,接著又鎮壓了以“大國賊”多爾袞為首的反那啥組織,這樣才基本把軍隊的內部整肅幹淨,統一了思想,提高了作戰力。
這時候,他們把眼睛重新投向了南方。
四川地區依然紛亂,但大局已定。
1649年開始,他們製訂的“民與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的政策開始出現效果了,四川的抵抗越來越弱,已經出現了“彌望千裏,絕無人煙”的場麵了,當然,這個責任以後可以由他們的後人推到張獻忠的身上。
廣州城依然膠著,而且竟然讓偽國姓鄭成功給成功的增援了!
但是平南王尚可喜卻密奏說是找到了辦法,指日可破,大可放心。
人人皆知,這個平南王尚可喜是對朝廷忠誠不二的人物,智謀百出,或可放心。
西南之地則有些亂。
1652春3月,韃虜大舉進攻貴州、川南。
李定國率部突進廣西,七月,定南王孔有德與李定國戰於榕江,李定國用戰象突陣,清軍狼狽逃竄,屍橫遍野,定南王孔有德負傷棄甲,僅以身免,退守桂林。
幾日後,李定國包圍桂林,並以雲梯攻城,迅速攻破武勝門。
定南王孔有德倉皇計窮,手刃其家室後自焚而死,據說隻跑了一個女兒孔四貞,此女兒後來又演義出不少故事。
這個桂林失陷,定南王孔有德自焚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朝野震動。
清廷為挽迴敗局,急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師前往湖南、貴州征討大西軍。
1652冬11月,謹親王尼堪在進軍途中,在衡陽遭李定國伏擊,又被李定國親手斬於陣前,據說是一劈兩半。
一年內斬殺兩位名王,這成就可以名垂清史了。漢唐集團知道這段曆史,但是卻不想去搶下它,因為這是人家貨真價實的功勞。
如果此時再推進一下,湖南可以拿下,因為李定國的名氣此時如日中天,再說了,那時地方上的官員早都嚇跑了,根本沒有組織起反抗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麽當李定國轉戰千裏殺入湖南時,幾日便可以占一座大城。
比如個把月內李定國就連取全州、永州,進攻衡州時,守將和巡撫以至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早已經是“兵鋒未至,千裏無人”了。
那麽戰局或可以重新迴到與韃虜隔江相拒的局麵,若是再加上此時已經有的福建之地的永勝伯鄭彩的側應,韃虜不好玩了。
但是,明末的時候,就怪了,一到關鍵的時候一定會有二貨跳出來,絕對是卡著點出現的,還總選錯的,一次也不選對。
二貨年年有,明末特別多。
本來李定國還安排了馮雙禮、馬進忠在側麵掩護,到時候好一擁而上。
但這一計劃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來了個“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
便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那時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李定國樂嗬嗬地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繡旗後,正準備乘勝追擊,這時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兩支兵馬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
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隻得收兵了,等著韃虜的反攻,戰場出現了混亂對峙的局麵。
福建之地不必多說。
打福建還是打西南之地?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時候洪承疇出了個主意,先打福建!
其他勢力都是烏合之眾,唯有這福建之地,唯鄭家所有,若是日久,恐成大患!
這時的洪承疇兼管都察院左都禦史事,甄別諸禦史為六等,這是一個得罪人的活兒。
原因很簡單,當初他和多爾袞攝政王走得太近了。
強盜集團裏也是分幫派的——
禦史張宣等彈劾洪承疇與尚書陳之遴屢集議火神廟密謀反叛,又未請旨私送其母迴閩。
洪承疇辯白: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禦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請旨,自甘服罪。
順治諭:“以廟議事,不必懸揣;為親甘罪,情有可原。著仍留任,以觀後效。”
這話洪承疇就聽明白了,你過去的事情不追究了,但是你要好好表現,1652年五月,洪承疇母喪,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所以洪承疇就當然積極表現自己了,出了這一個先打福建的建議。
眾人商議了一下,覺得有理,順治便派出信宣和郡王多尼擔任靖遠大將軍率領三個貝勒、八固山一共二十萬精兵,號稱五十萬朝著福建撲來,暫時在杭州地區整頓。
永勝伯鄭彩知道這個主意是洪承疇出的後,跳腳大罵。
為何要先打我呢?!我族哥鄭芝龍都將你家眷送到北京,你還不思鄭家的恩情?!
永勝伯鄭彩氣得不行,便命人去泉州南安縣找尋一些姓洪的,全都發配到煤礦上去了。
這樣,他心情才好受些,便和兩個弟弟積極準備抵抗了,當然用了不少手段。
第五百二十九章 漢唐集團的身份證
這一天早晨醒來,鬆江衛城的指揮使宋山坳感覺心裏不太對勁兒,他早早地就穿了衣服,想再去那個監獄看看那些商人。
被褥仍是濕漉漉的,中午還得好好曬一下。
這個鳥天,這個鳥地方!
他皺著眉頭出了門,外麵是一片濃霧。
他原先是河南嵩山人氏,全家租種山上少林寺寺廟裏的佃田生活。
他出生的時候,他娘正在山坳裏采漿果,肚子一痛,生下了他,於是以後便唿他作宋山坳了。
他的父親宋佑青有眼光,覺得不能讓這個孩子在田地裏荒廢了,便想盡辦法,傾其全家所有送他到一個書生家裏求學。
奈何那個書生是一個屢次科舉不中之人,大概是才華也有限吧,或者說那個宋山坳天資平平,學了些字後,所寫的文章總是文理不通,那書生想盡辦法調教也改不過來,最後不了了之。
他的父親宋佑青便又想著讓他學一手好拳腳,將來哪怕給大富大貴家當個看家護院的差使,也比這種地強。
少林寺裏還真有武僧,他父親宋佑青便拉他跪在人家麵前,非要學學武術。
那個武僧看到宋山坳後眼睛一亮,又把他全身摸了一遍,說:“有骨根,留在我這裏,做個學藝童子吧。”
這樣宋山坳就留在了山上,每天都跟著做各種動作。
那個武僧也每天都摸他全身一遍,特別是跨下那話的地方,然後總是說,你骨根真是不錯。
少林寺健身術始於元代禪宗開始首次入住少林寺之時。
初始時,禪宗初祖達摩根據印度婆羅門瑜伽術而改創出了12勢易筋經,但他不久後可能被佛門其他流派下毒致死,福裕禪師便將這12勢易筋經帶入了少林寺。
從此,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少林寺的僧人們做著各種身體導引之姿勢。
到了明代中葉時,明英宗被蒙古人擄走,明廷便在全國範圍內提倡“武備”。
彼時,正好有民間喜愛劍術的武術家“某嚴州公子,因犯事而剃度出家到少林寺”,而他所在少林寺還沒有武術這個概念,於是他想要讓少林寺也有武術,也能“武備”,並能名揚四海,但自知自己功夫有限,於是“夾巨資出遊,訪民間高手”。
在甘肅一帶他訪到因犯事而逃至西北隱姓埋名的中州人(河南人)“李叟”,“李叟”是元代發源於山東一帶大紅(洪)拳、太祖棍的傳人。
以前因元廷禁止漢人持帶刃的鐵器、兵刃,漢人為了反元複宋,保存戰鬥力,於是托名“宋太祖”,編創空手拳套“宋太祖32勢長拳”及不帶刃的“太祖盤龍棍”以避開蒙古人懷疑,開了大明套子武術的先河,明代發展成大紅拳,一直流傳到今天。
“李叟”也自知水平有限,遂又推薦散盡家產到處學藝,不久大功告成,這時他又遇到了寄住在洛陽一個寺院中的太原人白峰。
於是白峰、“李叟”、“嚴州公子”三人同赴少林寺,“李叟”的兒子也隨去。
他們一起研究編創武術,白氏創“五拳”,傳劍術、武功等;“李叟”未創新,隻傳紅拳、棍術;“嚴州公子”則創羅漢拳——
如此開創了少林寺習武之風,後人又不斷地憑借想象力加上了各種花樣動作,越來越好看了。
後來還有其他民間武術家加入少林寺,帶去槍術等不同的兵器。
如棍術大師俞大猷赴少林寺後被請求留下傳藝,但俞公軍務忙碌,隻帶走了兩個和尚跟著身邊學;如通背拳創始人董成萬曆年間也赴少林寺,被請求傳藝;心意形意拳創始人姬龍峰赴少林寺後,也被請求留下傳藝。
然而少林寺武術名聲鵲起是從明正德嘉靖年間開始,幫助朝廷鎮壓各地造反起義,以及參加反擊倭寇在大明沿海的侵擾,尤其是後者,因朝廷動用國家機器宣傳,使得少林寺武術名聲在當時名聞遐邇。
當時少林寺方丈的態度與那麵世界的少林寺的很不一樣,常常極誠懇地向民間武術界請求受教。
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主動靠近官府,幫助官府。官府當然也就大力宣傳他們。
明太祖早年出身於僧侶,對於佛教有意加以整頓。
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命僧慧曇管領佛教,又置統領、副統領、讚教、紀化等員,以掌全國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
三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規定寺院為禪、講、教三類,要求僧眾分別專業。
隨後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啟建廣薦法會及點校藏經,進行刻版。
對於僧人普給度牒,廢除過去計僧賣牒的免丁錢,但是不久代宗景泰二年(1451)因救濟四川、貴州饑荒,采納朝臣建議,實行收費發牒製度,凡僧道納米五石者,給與度牒。
憲宗成化二年(1466),淮揚地方大饑,也用同法以賑濟。
成化八年(1472)淮揚巡撫張鵬請給僧道空名度牒一萬道,以買米濟荒,雖一度遭到反對,但到了次年戶部卻發給空名度牒十萬道,以賑濟山東。
這樣,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觀自然隨之而增。據成化二十一年(1485)統計:
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內外的官立寺觀,多至六百三十九所!
後來繼續增建,以致西山等處,相望不絕。自古佛寺之多,未有過於此時者。而納費發牒之舉,直繼續到明末為止。
明代寺院的土地雖不如元代的多,但明初對於大寺,也常有給田贍僧之舉。
如報恩、靈穀、天界,號為南京三大寺,都有許多寺田。
南京報恩寺的田地塘蕩就有一萬餘畝!
少林寺當然也不差土地了,那山下十之七八的土地都是廟產,要不然宋山坳全家也不可能佃到土地租種。
宋山坳的爹爹宋佑青說:“山坳,少林寺勢大,你便要好好投靠他們,求個好將來。”
所以隻在台州府地界留下了一個正牌鑲藍旗牛錄,剩下的都是各戰場上收編的戰兵了。
一個牛錄額真就管了這一片區域,治安還不錯,揚州、嘉定的屠殺效果還是有的。
以那個牛錄額真的戰略眼光看,他也知道這個鬆門衛城很重要。
他就派出了十幾個人,又隨便認命了一個指揮使在那裏看護。
後來就派來了文官來。
再後來,福建發生了重大的事變,韃虜強盜集團的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可能想到,一條鹹魚還能翻了身!
也許一條鹹魚有了夢想,雖然它在別人的眼裏還是鹹魚,但是卻不同於一般了。
那個現在仍被軟禁在北京的鄭芝龍也是納悶,這個族弟何曾有過這樣的雄才大略,整個福建都拿下了,還兵逼江西和浙南!
這個時候滿清主力好容易從北方戰場脫出身來,接著又鎮壓了以“大國賊”多爾袞為首的反那啥組織,這樣才基本把軍隊的內部整肅幹淨,統一了思想,提高了作戰力。
這時候,他們把眼睛重新投向了南方。
四川地區依然紛亂,但大局已定。
1649年開始,他們製訂的“民與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的政策開始出現效果了,四川的抵抗越來越弱,已經出現了“彌望千裏,絕無人煙”的場麵了,當然,這個責任以後可以由他們的後人推到張獻忠的身上。
廣州城依然膠著,而且竟然讓偽國姓鄭成功給成功的增援了!
但是平南王尚可喜卻密奏說是找到了辦法,指日可破,大可放心。
人人皆知,這個平南王尚可喜是對朝廷忠誠不二的人物,智謀百出,或可放心。
西南之地則有些亂。
1652春3月,韃虜大舉進攻貴州、川南。
李定國率部突進廣西,七月,定南王孔有德與李定國戰於榕江,李定國用戰象突陣,清軍狼狽逃竄,屍橫遍野,定南王孔有德負傷棄甲,僅以身免,退守桂林。
幾日後,李定國包圍桂林,並以雲梯攻城,迅速攻破武勝門。
定南王孔有德倉皇計窮,手刃其家室後自焚而死,據說隻跑了一個女兒孔四貞,此女兒後來又演義出不少故事。
這個桂林失陷,定南王孔有德自焚的消息傳到北京,清廷朝野震動。
清廷為挽迴敗局,急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師前往湖南、貴州征討大西軍。
1652冬11月,謹親王尼堪在進軍途中,在衡陽遭李定國伏擊,又被李定國親手斬於陣前,據說是一劈兩半。
一年內斬殺兩位名王,這成就可以名垂清史了。漢唐集團知道這段曆史,但是卻不想去搶下它,因為這是人家貨真價實的功勞。
如果此時再推進一下,湖南可以拿下,因為李定國的名氣此時如日中天,再說了,那時地方上的官員早都嚇跑了,根本沒有組織起反抗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麽當李定國轉戰千裏殺入湖南時,幾日便可以占一座大城。
比如個把月內李定國就連取全州、永州,進攻衡州時,守將和巡撫以至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早已經是“兵鋒未至,千裏無人”了。
那麽戰局或可以重新迴到與韃虜隔江相拒的局麵,若是再加上此時已經有的福建之地的永勝伯鄭彩的側應,韃虜不好玩了。
但是,明末的時候,就怪了,一到關鍵的時候一定會有二貨跳出來,絕對是卡著點出現的,還總選錯的,一次也不選對。
二貨年年有,明末特別多。
本來李定國還安排了馮雙禮、馬進忠在側麵掩護,到時候好一擁而上。
但這一計劃卻被馮雙禮透露給孫可望,孫可望來了個“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
便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那時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李定國樂嗬嗬地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繡旗後,正準備乘勝追擊,這時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兩支兵馬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
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隻得收兵了,等著韃虜的反攻,戰場出現了混亂對峙的局麵。
福建之地不必多說。
打福建還是打西南之地?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時候洪承疇出了個主意,先打福建!
其他勢力都是烏合之眾,唯有這福建之地,唯鄭家所有,若是日久,恐成大患!
這時的洪承疇兼管都察院左都禦史事,甄別諸禦史為六等,這是一個得罪人的活兒。
原因很簡單,當初他和多爾袞攝政王走得太近了。
強盜集團裏也是分幫派的——
禦史張宣等彈劾洪承疇與尚書陳之遴屢集議火神廟密謀反叛,又未請旨私送其母迴閩。
洪承疇辯白: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禦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請旨,自甘服罪。
順治諭:“以廟議事,不必懸揣;為親甘罪,情有可原。著仍留任,以觀後效。”
這話洪承疇就聽明白了,你過去的事情不追究了,但是你要好好表現,1652年五月,洪承疇母喪,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所以洪承疇就當然積極表現自己了,出了這一個先打福建的建議。
眾人商議了一下,覺得有理,順治便派出信宣和郡王多尼擔任靖遠大將軍率領三個貝勒、八固山一共二十萬精兵,號稱五十萬朝著福建撲來,暫時在杭州地區整頓。
永勝伯鄭彩知道這個主意是洪承疇出的後,跳腳大罵。
為何要先打我呢?!我族哥鄭芝龍都將你家眷送到北京,你還不思鄭家的恩情?!
永勝伯鄭彩氣得不行,便命人去泉州南安縣找尋一些姓洪的,全都發配到煤礦上去了。
這樣,他心情才好受些,便和兩個弟弟積極準備抵抗了,當然用了不少手段。
第五百二十九章 漢唐集團的身份證
這一天早晨醒來,鬆江衛城的指揮使宋山坳感覺心裏不太對勁兒,他早早地就穿了衣服,想再去那個監獄看看那些商人。
被褥仍是濕漉漉的,中午還得好好曬一下。
這個鳥天,這個鳥地方!
他皺著眉頭出了門,外麵是一片濃霧。
他原先是河南嵩山人氏,全家租種山上少林寺寺廟裏的佃田生活。
他出生的時候,他娘正在山坳裏采漿果,肚子一痛,生下了他,於是以後便唿他作宋山坳了。
他的父親宋佑青有眼光,覺得不能讓這個孩子在田地裏荒廢了,便想盡辦法,傾其全家所有送他到一個書生家裏求學。
奈何那個書生是一個屢次科舉不中之人,大概是才華也有限吧,或者說那個宋山坳天資平平,學了些字後,所寫的文章總是文理不通,那書生想盡辦法調教也改不過來,最後不了了之。
他的父親宋佑青便又想著讓他學一手好拳腳,將來哪怕給大富大貴家當個看家護院的差使,也比這種地強。
少林寺裏還真有武僧,他父親宋佑青便拉他跪在人家麵前,非要學學武術。
那個武僧看到宋山坳後眼睛一亮,又把他全身摸了一遍,說:“有骨根,留在我這裏,做個學藝童子吧。”
這樣宋山坳就留在了山上,每天都跟著做各種動作。
那個武僧也每天都摸他全身一遍,特別是跨下那話的地方,然後總是說,你骨根真是不錯。
少林寺健身術始於元代禪宗開始首次入住少林寺之時。
初始時,禪宗初祖達摩根據印度婆羅門瑜伽術而改創出了12勢易筋經,但他不久後可能被佛門其他流派下毒致死,福裕禪師便將這12勢易筋經帶入了少林寺。
從此,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少林寺的僧人們做著各種身體導引之姿勢。
到了明代中葉時,明英宗被蒙古人擄走,明廷便在全國範圍內提倡“武備”。
彼時,正好有民間喜愛劍術的武術家“某嚴州公子,因犯事而剃度出家到少林寺”,而他所在少林寺還沒有武術這個概念,於是他想要讓少林寺也有武術,也能“武備”,並能名揚四海,但自知自己功夫有限,於是“夾巨資出遊,訪民間高手”。
在甘肅一帶他訪到因犯事而逃至西北隱姓埋名的中州人(河南人)“李叟”,“李叟”是元代發源於山東一帶大紅(洪)拳、太祖棍的傳人。
以前因元廷禁止漢人持帶刃的鐵器、兵刃,漢人為了反元複宋,保存戰鬥力,於是托名“宋太祖”,編創空手拳套“宋太祖32勢長拳”及不帶刃的“太祖盤龍棍”以避開蒙古人懷疑,開了大明套子武術的先河,明代發展成大紅拳,一直流傳到今天。
“李叟”也自知水平有限,遂又推薦散盡家產到處學藝,不久大功告成,這時他又遇到了寄住在洛陽一個寺院中的太原人白峰。
於是白峰、“李叟”、“嚴州公子”三人同赴少林寺,“李叟”的兒子也隨去。
他們一起研究編創武術,白氏創“五拳”,傳劍術、武功等;“李叟”未創新,隻傳紅拳、棍術;“嚴州公子”則創羅漢拳——
如此開創了少林寺習武之風,後人又不斷地憑借想象力加上了各種花樣動作,越來越好看了。
後來還有其他民間武術家加入少林寺,帶去槍術等不同的兵器。
如棍術大師俞大猷赴少林寺後被請求留下傳藝,但俞公軍務忙碌,隻帶走了兩個和尚跟著身邊學;如通背拳創始人董成萬曆年間也赴少林寺,被請求傳藝;心意形意拳創始人姬龍峰赴少林寺後,也被請求留下傳藝。
然而少林寺武術名聲鵲起是從明正德嘉靖年間開始,幫助朝廷鎮壓各地造反起義,以及參加反擊倭寇在大明沿海的侵擾,尤其是後者,因朝廷動用國家機器宣傳,使得少林寺武術名聲在當時名聞遐邇。
當時少林寺方丈的態度與那麵世界的少林寺的很不一樣,常常極誠懇地向民間武術界請求受教。
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主動靠近官府,幫助官府。官府當然也就大力宣傳他們。
明太祖早年出身於僧侶,對於佛教有意加以整頓。
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命僧慧曇管領佛教,又置統領、副統領、讚教、紀化等員,以掌全國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
三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規定寺院為禪、講、教三類,要求僧眾分別專業。
隨後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啟建廣薦法會及點校藏經,進行刻版。
對於僧人普給度牒,廢除過去計僧賣牒的免丁錢,但是不久代宗景泰二年(1451)因救濟四川、貴州饑荒,采納朝臣建議,實行收費發牒製度,凡僧道納米五石者,給與度牒。
憲宗成化二年(1466),淮揚地方大饑,也用同法以賑濟。
成化八年(1472)淮揚巡撫張鵬請給僧道空名度牒一萬道,以買米濟荒,雖一度遭到反對,但到了次年戶部卻發給空名度牒十萬道,以賑濟山東。
這樣,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觀自然隨之而增。據成化二十一年(1485)統計:
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內外的官立寺觀,多至六百三十九所!
後來繼續增建,以致西山等處,相望不絕。自古佛寺之多,未有過於此時者。而納費發牒之舉,直繼續到明末為止。
明代寺院的土地雖不如元代的多,但明初對於大寺,也常有給田贍僧之舉。
如報恩、靈穀、天界,號為南京三大寺,都有許多寺田。
南京報恩寺的田地塘蕩就有一萬餘畝!
少林寺當然也不差土地了,那山下十之七八的土地都是廟產,要不然宋山坳全家也不可能佃到土地租種。
宋山坳的爹爹宋佑青說:“山坳,少林寺勢大,你便要好好投靠他們,求個好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