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個搞製度的人。


    他很了不起,很勤奮,終其一生,不但製定了完備的法律,還成功地普及了法律。


    我們之前說過,朱元璋製定了《大明律》,並規定了五種刑罰,分別是笞、杖、徒、流、死。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當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會滿足於這幾種處罰方式的,這五種隻是正刑,另外還有很多花樣,之前已經介紹過,這裏就不多講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並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誥》的書。


    所謂《大誥》是朱元璋采集一萬多個罪犯的案例,將其犯罪過程、處罰方式編寫成冊,廣泛散發,人手一冊。


    根據法理學的分類,《大誥》采用了案例,應屬於判例法,這麽看來朱元璋還頗有點英美法係的傾向。朱元璋正確地認識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條文是不可能的,而這些案例生動具體,個個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飯可以當休閑讀物來看,就如同今天我們喜歡看偵破故事一樣。更重要的是,裏麵還詳細記述了對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種酷刑,如用鐵刷子刮皮、抽腸、剝皮等特殊行為藝術,足可以讓人把剛吃進去的東西再吐出來,然後發誓這輩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處罰方式寫入《大誥》,並起到警示作用,實在是一種創舉。


    但問題還是存在的,因為當時的人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數,沒有希望工程,讀過小學(私塾)的已經很不錯了,大家在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城門口貼著一張告示,一個人讀,無數人聽,並不是因為讀的那個人口才好,而是由於大家都不識字,這是符合客觀事實的,老百姓素質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難普及。


    朱元璋再有辦法,也不能代替那麽多的老百姓去聽、去讀。這實在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個匪夷所思的辦法解決了問題。


    他的辦法具體操作如下:比如張三犯了罪,應該處以刑罰,縣官已經定罪,下一步本來應該是該坐牢的去坐牢、該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卻不忙,他們還要辦一件事,那就是把張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樣東西。找什麽呢?


    就是這本《大誥》,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張三了:如果本來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迴牢房坐牢;如果是殺頭的罪,那就能撿一條命。


    反之,家裏沒有這本書,那就完蛋了,如果張三被判為流放罪,差役就會先恭喜他省了一筆交通費,然後拉出去哢嚓掉他的腦袋。


    其實從法理上說,家裏有這本書,說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規,知法犯法應該是加重情節。不過在當時而言,這也算是朱元璋能夠想出來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普及了法典,雖然具體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畢竟做出了嚐試。


    朱元璋的特殊規定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規定了很多奇怪的製度,如果都寫出來,估計要十幾萬字,所以隻簡單介紹幾種。而在這些製度的背後,隱含著深刻的含義。


    在那個時候,人去世是不能隨便說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體規定如下:


    皇帝死稱崩,公侯貴戚死稱薨,大臣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才能稱死。


    這個規定給人們製造了很多麻煩。比如當時官員的喪禮,擺出靈堂,眾人祭拜。當時有很多人都搞“撞門喪”。所謂“撞門喪”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認識。但同朝為官,死者為大,無論好壞都去拜一拜。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進到靈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認識這人,就要先記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後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記準名字),你怎麽就死了啊,兄弟我晚來一步啊。


    如果你這樣說了,大家就會懷疑你是來砸場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員,怎麽能用庶民的說法呢?


    正確的方法是這樣的,進到靈堂,先去問家屬:您家老爺前居何職?


    家屬迴答:我家老爺原是兵部武選司郎中。


    這時心裏就有底了,這是個五品官,該用“卒”。


    那就拜吧。


    別忙,還要再問一句:您家老爺可有世襲爵位?


    家屬迴答:我家老爺襲伯爵位。


    再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麽就薨了啊,兄弟我晚來一步啊。


    大功告成。


    其實稱唿上的規定前朝也有,但並沒有認真執行過,而在洪武年間,如果違反這些製度規定,是會有大麻煩的。除了稱唿外,當時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幾個種類。


    職業分配製度


    當時的人按職業可大致劃分為:民戶、軍戶、匠戶。


    其中民戶包括儒戶、醫戶等,軍戶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鋪兵等,匠戶分為工匠戶、廚役戶、裁縫戶等。


    這些戶的劃分是很嚴格的,主要是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軍戶,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戶。看上去似乎也沒有什麽問題,但其實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軍戶,你的兒子也一定要是軍戶,那萬一沒有兒子呢?這個簡單,看你的親戚裏有沒有男丁,隨便拉一個來充數,如果你連親戚都沒有,那也不能算完,總之你一定要找一個人來幹軍戶,拐來騙來上街拉隨便你,去哪裏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戶中的廚役戶,但你說你不懂廚藝,那也不要緊,人去了就行,隻要人數對得上就沒問題,反正你做的飯我也不吃,誰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這樣的劃分是不科學的,不但民戶軍戶這些大戶之間不能轉,同一戶內不同的職業也不能轉,萬一打仗時要召集弓兵戶,偏偏這些人從小沒有練過拉弓,那也沒辦法了,每人給一把弓就上吧。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是不能保證的,又如召集醫戶,如果召來的都是一些不懂醫術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這是老百姓,官員們也不輕鬆,他們衣服穿著和顏色搭配、用料、圖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如違反,是要殺頭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數,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遞減,不能多也不能少。這衣服是祭祀典禮要穿的,平時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規定也極為複雜,從一品到九品,從文官到武官,衣服顏色不同、花紋不同、花徑不同、衣服上的補片也不同。


    迴家之後也不輕鬆,不能穿睡衣之類的衣服走來走去,要穿常服;這常服也不能隨便穿,不同品級也有規定,如腰帶,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係錯了腰帶,穿了黃色內衣,隻要被人發現,就是嚴重錯誤,可能要殺頭的。


    除了這些製度外,朱元璋還為他的臣民們設定了嚴格的規定,他貴為天子,卻給全國幾乎所有的行政機關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務、司法裁決、倉儲準備、人口統計,甚至連街道清潔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還詳細說明工作該怎樣去做,相當於今天買電器時附送的說明書,一一列舉唯恐不能窮盡。如人口統計時要注意哪些事項、如何進行核查、隱瞞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來。估計要是再詳細點,他還會規定清掃街道時怎樣使用掃帚、出門時該先邁哪隻腳。這樣看來,在朱元璋手下幹活倒也不累,相信隻要不是白癡,能看懂朱元璋配發的說明書,都是能夠幹好工作的。


    此外他還禁止農民進城打工,規定所有老百姓隻能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活動,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設置了關卡,人們要走出規定地域,必須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這玩意可千萬要收好,如果丟了,守關卡的士兵會直接把你當成逃犯,抓走充軍,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迴去了,很可能過那麽幾年,這位丟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關卡當檢查員了。


    是的,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個等級分明、秩序嚴謹、近乎僵化的社會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農民隻能種地,商人隻能經商,官員按照規定幹好自己的工作,無論誰都不能越界。軍戶、民戶、匠戶的劃分決定了在那個時代找工作從來都不是難題,不用費盡心思設計什麽簡曆、洗幹淨臉、打好領帶去參加麵試。因為除了那些讀書厲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決定的,你爹幹嗎,你也幹嗎。


    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職,互不幹擾,他們就像無數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同組成強大的明帝國。這些製度之嚴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堪稱典範。


    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還耗盡心力製定了如此完美的規章製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確:


    明帝國的所有問題我朱元璋都給你們解決了,製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後世子孫照著做就是了,我辛苦點沒有關係,你們就等著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終隻是模型。


    規則的漏洞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完美的東西,任何製度都有缺陷,任何體係都有漏洞。朱元璋的這個體係也不例外。


    事實證明,他的體係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且還出現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限製大臣的權力,然而明朝的內閣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專權。


    朱元璋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縛。


    朱元璋頒布了抑製商業發展的條令,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紗等貴重衣物,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甚至登堂入室,為官經商。


    朱元璋嚴令太監不得幹政,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這與他廢除相權有關)。


    朱元璋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然而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


    這些朱元璋認為可以用千年萬年的製度,在短短的百餘年間已經煙消雲散。甚至他的繼承者們也不再認真遵守這些規定,他們口中說著太祖成法萬年不變,實際上卻是各有各的搞法。偶爾有那麽一兩個腦袋不開竅地叫囂著要恢複祖製,換來的卻是眾人嘲笑的眼神,甚至連當時的皇帝也不以為然。


    實際上,朱元璋為了保障自己的這套製度模式能夠貫徹實施下去,對那些敢於改動和違反者,製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如他曾明文規定太監幹政者,殺;敢議立丞相者,殺;等等。可是這些措辭嚴厲的規定從來就沒有真正發揮過作用。太監還是照常幹政,內閣還是行使著丞相的權力,此路不通就繞道走,誰也沒把太祖成法當迴事。


    更讓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規定的事情往往都向著反方向發展,用俗話說就是怕什麽來什麽。在朱元璋的麵前似乎有一個看不見的對手。朱元璋想往東,這個對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飯,這個對手卻給他喝水。


    這個對手並不是虛無的,我們之前提到過它的名字——曆史規律。


    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朱元璋製定的這些製度,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他規定商人不允許穿好衣服、限製商人的政治地位,如有違反,就要處以重刑。


    然而這規定真的行得通嗎?


    農民有權穿紗,卻買不起,商人雖然地位低賤,但他們有錢,有錢才能買得起那些貴重的東西。農民沒有錢,所謂的權利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他們連飯都不一定吃得飽,哪裏還談得上穿什麽衣服?這不是拿窮人開心嗎?(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


    類似的製度缺陷還有很多,這些製度本身並沒有什麽大問題,但遺憾的是並不一定適應情況的變化。因為朝廷的收入不斷地增加,經濟不斷地發展,在此基礎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墨守成規的製度最終一定會被曆史所淘汰。


    朱元璋製定的這套政策是適應明朝初年的情況的,事實證明,這些製度促進了生產的恢複和發展。但朱元璋隻是能人,卻不是超人,也不會超能力之類的把戲,他不能停滯曆史的進程。當他把自己的這些製度和方法作為“萬世不變之法”流傳下來後,這些過時的玩意兒在後人眼中就會變得荒謬和不適用,並成為絆腳石。


    朱元璋這一生有過很多厲害的對手,頑強的張士誠、兇狠的陳友諒、糾纏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以及驕橫的藍玉,這些人都是一代人傑,然而他們都敗在了朱元璋手下。直到他遇到了最後一個敵人——曆史規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