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並不明白自己勝利的真正原因,不是他比劉基更強,而是因為朱元璋站在了他的一邊。朱元璋對於兩大集團的鬥爭情況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沒有出來調解,是因為無論這場鬥爭誰勝誰負,最後的勝利者都是他。無論是姓胡的地主勝利還是姓劉的地主勝利,隻要保證朱地主的最高地位就行了。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胡惟庸,並不是因為他很強,相反,正是因為胡惟庸對朱元璋的威脅小,所以朱元璋才讓他成為了勝利者。而愚蠢的胡惟庸並不了解這一點。
於是,在打垮劉基後,胡惟庸越發猖狂,他貪汙受賄,排擠任何不服從他的人,甚至敢於挑戰朱元璋的權力,私自截留下屬的奏章,官員升降、處決犯人,都不經過朱元璋的批準。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擠走了另一個丞相汪廣洋,獨攬丞相大權,並掌權七年之久。
但讓人費解的是,朱元璋卻對胡惟庸的犯上行為無任何表示,這是很不尋常的。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他自血火之中奮戰而出,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李善長僅僅是稍微獨斷專行了些,就被他勒令退休,胡惟庸何許人也?既無軍功,也無政績,居然敢如此放肆!
這就實在讓人不解了,很多的曆史資料上記載了種種胡惟庸不法及朱元璋置之不理的故事,並由此推斷出胡惟庸罪有應得、朱元璋正當防衛的結論。
當我們揭開事實的表象,分析其中的本質時,就會發現大有文章。
曆史上著名的鄭莊公,一直不為其母親所喜愛,他的弟弟也仗著母親的溺愛,向他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而鄭莊公總是滿足他,直到最後,他的弟弟企圖謀反,鄭莊公才出兵將之滅掉。
後人往往以為鄭莊公仁至義盡,傳為美談,可是也有人指出,鄭莊公是真正的偽君子,是想要他弟弟的命,才縱容他的不法。
當我們深刻理解了這個故事後,對朱元璋的這種反常舉動就會有一個清晰的結論——這是一個陰謀。
這個陰謀在不同的語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說法,成語是“欲擒故縱”,學名叫“捧殺”,俗語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用小兵張嘎的話來說是“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
但我們還有一個疑問,對付一個小小的胡惟庸,朱元璋需要動這麽多腦筋,要忍耐他七年之久嗎?
不錯,當我們仔細地分析曆史,就會發現,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
朱元璋甘願忍受胡惟庸的專橫,讓這個跳梁小醜盡情表演,套用圍棋裏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不為小利,必有大謀”,他經曆如此多的磨難,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當世豪傑都不是他的對手,何況小小的胡惟庸!
他這樣委屈自己,隻因他的目標對手太過強大,這個對手並不是李善長,也不是淮西集團,而是胡惟庸身後那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製度。
自從朱元璋當皇帝後,他一直都覺得這個製度過於限製他的權力,他一向認為天下是靠他自己的能力爭來的,偏偏有人要來分權,真是豈有此理!
但是這個製度已經有了很多年的曆史,無論是大臣還是一般的百姓都認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要廢除這個製度,必須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這樣無德之人的任意妄為正好可以為他提供一個借口。
他靜靜地注視著胡惟庸,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胡惟庸的對策
胡惟庸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並不笨。隨著自己行為的一步步出格,他對朱元璋的畏懼也越來越大。然而朱元璋卻並不對他下手,這讓他有了不祥的預感,他還是比較了解朱元璋的,這個人要麽不做,要麽就做絕,從不妥協。
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胡惟庸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對策,那就是拉人下水。
在他看來,要想不被朱元璋殺掉,必須保證有足夠的人與他站在同一邊。所謂法不責眾,你朱元璋總不能把大臣都一網打盡吧。
至於手段也是比較簡單的,先找好對象,然後封官許願,大家一起吃個飯、沐個浴,然後搞點娛樂節目,情感交融之後,找一個雙方都關注的話題談話,這期間是要投入點感情的,如果談話中能流下點“真誠”的淚水,那麽效果會更好。
這一套下來,雙方就成了鐵兄弟,然後就是結盟發誓,有福必然共享,有難必然同當。
如果細細分析一下拉人下水這個詞,就會發現其中問題很多,如果要去的是什麽好地方,是不用拉的,下水還要人拉,可見這“水”不是油鍋就是火坑,正所謂“有危險你去,有黑鍋你背”是也。一旦有了什麽麻煩,誓言就會轉變為“有難必然你當,有福自然我享”。
被他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陸仲亨、禦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一批重臣,一時之間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線。
但胡惟庸並不滿足,他還要拉攏一個最重要的人——李善長。
因為李善長不但德高望重,身上還有一件難得的寶物,那就是免死鐵券。
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免死鐵券這玩意兒。在明朝,皇帝給大臣最高的獎賞就是免死鐵券,其作用是將來大臣犯法,錦衣衛去家裏殺人的時候,隻要你沒丟掉(估計也不會有人丟),而且在刀砍掉你腦袋前拿出來,就可以免除一死。很多的大臣為腦袋考慮,費盡心思想搞到一張,因為無論什麽金券銀券都沒有這張鐵券頂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就會放在家裏的大堂供起來,逢人來就會展示給對方看,似乎有了這張鐵券就有兩個腦袋。
李善長就有這樣寶貝,而且還有兩張,胡惟庸拚命巴結他,這兩張鐵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雖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長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
但這張鐵券的作用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鐵券是皇帝給的,就像支票一樣,能否兌現要看開票的銀行,皇帝就是開票行,他說這東西有效就有效,他說過期就過期。很難想象皇帝如果下決心殺掉某人,會因為自己曾經開出的一張口頭支票而改變主意。用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
換個思維角度來看,其中的變數也很多,皇帝不一定非要殺你不可,他大可把你關起來,打你個半死,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找人害你一下,然後報個暴病而死。這樣既成全了他的名聲,又遂了心願,一舉兩得。不是我不守信用,實在是你沒福氣啊。
而當時的胡惟庸和李善長都非常看重這兩張空頭支票,充分說明了他們的政治水平和朱元璋比起來隻是小學生階段。
當胡惟庸暴露出他的企圖後,李善長並未理睬他,因為他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樣,他親眼看到過無數的英雄豪傑都敗在朱元璋的手上,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不會犯和朱元璋作對這樣愚蠢的錯誤。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當年選擇的小人物,現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較勁,甚至現在還要拉自己下水。時移事易啊,他堅定地拒絕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這個人看問題不行,看人倒還是有一套的,他發現李善長不吃他那一套,便開始走親戚路線。恰好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於是胡惟庸便把李存義拉下了水。李存義得了好處,便不停地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剛開始的時候還嚴詞嗬斥李存義,後來聽得多了,也就默許了,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已經老了,等我死後,你們自己看著辦吧(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李善長就這樣被拉下了水。
胡惟庸終於放心了,滿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麽樣?你能做皇帝,我就不能嗎?
現在看來,他確實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醜。
但胡惟庸的這些活動確實給朱元璋出了道難題,畢竟如此之多的大臣都是一黨,朱元璋要考慮如何分化瓦解他們,才能消滅胡惟庸的勢力,而這又談何容易,真是一道難題啊。
然而朱元璋在聽完密探對胡惟庸反常舉動的報告後,隻用了一句話就解決了這個難題,水平是相當的高。
“那就都殺掉吧!”
殺人償命
在殺人這件事情上,朱元璋一向是說到做到的,他冷眼旁觀胡惟庸的一舉一動,看他能玩出什麽花樣來。而胡惟庸也積極做著對付朱元璋的準備,他知道自己和朱元璋遲早有一天會正麵交鋒的。
這一天很快到來了。
在一次出遊中,胡惟庸的兒子墜馬,死於路過的馬車輪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沒有通知司法部門就殺了馬車夫。這件事情傳到了朱元璋那裏,他命令胡惟庸向他解釋這件事情。
胡惟庸趕到朱元璋處。他在路上已經想好了所有的借口和說辭,一見到朱元璋,他便忙不迭地訴起苦來,說自己是如何可憐、兒子如何孝順、馬車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規則、違章壓線行駛等等,而朱元璋的態度非常奇怪。
他隻是沉默,用冷冷的眼光看著胡惟庸。
胡惟庸仍不知趣,不停地述說著委屈,等到他發現在這場兩個人的對話中始終隻有一個人說話時,他停住了,看著朱元璋,他發現朱元璋也正看著他。
令人恐懼的沉默。
朱元璋終於站了起來,他走到胡惟庸麵前,用不大卻十分清楚的聲音平靜地說道:“殺人償命。”
然後他飄然而出,沒有再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呆住了,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雞地看著前方。
突然,胡惟庸的手顫抖起來,他用身體壓住自己的手,但是沒有用,他全身都抖動起來,就如同一個抽風的人。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懼了,這是他身體的自然反應。
在家中與那些同黨商議的時候,他覺得朱元璋似乎軟弱得不堪一擊,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人,而朱元璋並沒有什麽親信。隨著他的同黨人數的增加,他不斷地感覺到自己的強大。在同黨的吹捧中,他似乎看到自己將要取朱元璋而代之,成為最高的統治者!
而當他真正麵對朱元璋的眼神時,他才感覺到,自己和麵前的這個人差得太遠。自己也算是個人才,但自己的對手似乎並不是人,而是一把寒光閃閃的刀。
朱元璋是這樣走到這一步的:從茅草屋的風雨到皇覺寺的孤燈,從滁州的刀光劍影到鄱陽湖的烽火連天,他從千軍萬馬中奔馳而出,自屍山血海裏站立起來;他經曆過無數的磨難,忍受過無數的痛苦,他不畏懼所有的權威,不懼怕任何的敵人;一個個蓋世梟雄在他麵前倒下去,他見過的死人比胡惟庸見過的活人還多!
胡惟庸終於明白了為什麽李善長不願意和朱元璋為敵,不是他沒有野心,而是因為畏懼。
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經明白,自己上錯了擂台,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但後悔已經太晚了,就一條路走到黑吧。
之後發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很多史料記載,是胡惟庸準備謀反,為人揭發,所以朱元璋動手解決了胡惟庸。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記載,此事另有隱情,在我看來,後者可能更有可信度。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占城國(今越南中部)派使節來南京進貢。但是胡惟庸沒有將此事奏報給朱元璋知道,這應該可以算是嚴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占城國使團抵達京城時,長期累積的怒火終於爆發,他嚴詞訓斥了應對此事負責的胡惟庸和汪廣洋(時任左都禦史)。
其實這個時候,胡惟庸最正確的應對方法是認錯,誰沒有個打瞌睡的時候呢。但他卻和汪廣洋把責任推給了禮部,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了事。
朱元璋充分顯示了他的創意性思維,並將之運用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他沒有被胡惟庸牽著鼻子走,去查詢到底是誰幹了這件事,而是先處死了汪廣洋,然後囚係了所有與此事有關的官員。
既然不是你就是他,那我把你們都抓起來一定是沒錯的。
刀已經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時砍下隻是個時間問題。
他並沒有等太久。
塗節是胡惟庸的死黨,他當時的職務是禦史中丞,相信大家已經熟悉了這個官職。他在胡惟庸集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發動輿論攻擊政敵,拉幫結派圖謀不軌,哪樣都少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做自己的親信。
然而這個親信用自己的行為重新解釋了死黨這個詞的含義——置你於死地的同黨。
他眼見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的陰謀上報給皇帝。朱元璋等待的就是這一刻,他命令立刻處死胡惟庸、陳寧和胡黨中的重要成員,並滅了胡惟庸的三族。然後他命令,深入調查還有誰參與此事,如果查證屬實,一律處死!
於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開了序幕,事實證明,查證屬實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太麻煩,而一律處死很容易,當時的審訊方式也為此案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審案的官員抓住嫌疑人後首先提供的待遇不是咖啡或是清茶,而是死打一頓,打完再說,有些與被審官員有仇的家夥還會趁亂上去過過手癮,反正也是辦公事,順便報報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然後就是詢問同黨,那些讀書人哪裏經得起打,東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謂同黨來,隻要自己認識的、有一麵之緣的、借過錢的、還過債的,想到什麽人就說什麽人。審案官員自然大喜,上奏皇帝,再去抓其他人,於是案件越來越大,從洪武十三年(1380)案發,連續查了好幾年,被殺者超過一萬人。
胡惟庸精心籌劃多年的計劃和組織就這麽被摧毀了,事實證明,朱元璋要消滅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胡惟庸都隻是一個跳梁小醜,他唯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萬人和他一起共赴黃泉。
我們差點忘記了那個告密的塗節,他的結局頗有戲劇色彩,這個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發後即被押赴刑場,與胡惟庸一同被處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場上相遇,會有何感慨。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胡惟庸,並不是因為他很強,相反,正是因為胡惟庸對朱元璋的威脅小,所以朱元璋才讓他成為了勝利者。而愚蠢的胡惟庸並不了解這一點。
於是,在打垮劉基後,胡惟庸越發猖狂,他貪汙受賄,排擠任何不服從他的人,甚至敢於挑戰朱元璋的權力,私自截留下屬的奏章,官員升降、處決犯人,都不經過朱元璋的批準。
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擠走了另一個丞相汪廣洋,獨攬丞相大權,並掌權七年之久。
但讓人費解的是,朱元璋卻對胡惟庸的犯上行為無任何表示,這是很不尋常的。
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人,他自血火之中奮戰而出,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李善長僅僅是稍微獨斷專行了些,就被他勒令退休,胡惟庸何許人也?既無軍功,也無政績,居然敢如此放肆!
這就實在讓人不解了,很多的曆史資料上記載了種種胡惟庸不法及朱元璋置之不理的故事,並由此推斷出胡惟庸罪有應得、朱元璋正當防衛的結論。
當我們揭開事實的表象,分析其中的本質時,就會發現大有文章。
曆史上著名的鄭莊公,一直不為其母親所喜愛,他的弟弟也仗著母親的溺愛,向他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而鄭莊公總是滿足他,直到最後,他的弟弟企圖謀反,鄭莊公才出兵將之滅掉。
後人往往以為鄭莊公仁至義盡,傳為美談,可是也有人指出,鄭莊公是真正的偽君子,是想要他弟弟的命,才縱容他的不法。
當我們深刻理解了這個故事後,對朱元璋的這種反常舉動就會有一個清晰的結論——這是一個陰謀。
這個陰謀在不同的語言方式中有不同的說法,成語是“欲擒故縱”,學名叫“捧殺”,俗語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用小兵張嘎的話來說是“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
但我們還有一個疑問,對付一個小小的胡惟庸,朱元璋需要動這麽多腦筋,要忍耐他七年之久嗎?
不錯,當我們仔細地分析曆史,就會發現,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
朱元璋甘願忍受胡惟庸的專橫,讓這個跳梁小醜盡情表演,套用圍棋裏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不為小利,必有大謀”,他經曆如此多的磨難,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這些當世豪傑都不是他的對手,何況小小的胡惟庸!
他這樣委屈自己,隻因他的目標對手太過強大,這個對手並不是李善長,也不是淮西集團,而是胡惟庸身後那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製度。
自從朱元璋當皇帝後,他一直都覺得這個製度過於限製他的權力,他一向認為天下是靠他自己的能力爭來的,偏偏有人要來分權,真是豈有此理!
但是這個製度已經有了很多年的曆史,無論是大臣還是一般的百姓都認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要廢除這個製度,必須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這樣無德之人的任意妄為正好可以為他提供一個借口。
他靜靜地注視著胡惟庸,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胡惟庸的對策
胡惟庸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並不笨。隨著自己行為的一步步出格,他對朱元璋的畏懼也越來越大。然而朱元璋卻並不對他下手,這讓他有了不祥的預感,他還是比較了解朱元璋的,這個人要麽不做,要麽就做絕,從不妥協。
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胡惟庸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對策,那就是拉人下水。
在他看來,要想不被朱元璋殺掉,必須保證有足夠的人與他站在同一邊。所謂法不責眾,你朱元璋總不能把大臣都一網打盡吧。
至於手段也是比較簡單的,先找好對象,然後封官許願,大家一起吃個飯、沐個浴,然後搞點娛樂節目,情感交融之後,找一個雙方都關注的話題談話,這期間是要投入點感情的,如果談話中能流下點“真誠”的淚水,那麽效果會更好。
這一套下來,雙方就成了鐵兄弟,然後就是結盟發誓,有福必然共享,有難必然同當。
如果細細分析一下拉人下水這個詞,就會發現其中問題很多,如果要去的是什麽好地方,是不用拉的,下水還要人拉,可見這“水”不是油鍋就是火坑,正所謂“有危險你去,有黑鍋你背”是也。一旦有了什麽麻煩,誓言就會轉變為“有難必然你當,有福自然我享”。
被他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陸仲亨、禦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一批重臣,一時之間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線。
但胡惟庸並不滿足,他還要拉攏一個最重要的人——李善長。
因為李善長不但德高望重,身上還有一件難得的寶物,那就是免死鐵券。
我們有必要說一下免死鐵券這玩意兒。在明朝,皇帝給大臣最高的獎賞就是免死鐵券,其作用是將來大臣犯法,錦衣衛去家裏殺人的時候,隻要你沒丟掉(估計也不會有人丟),而且在刀砍掉你腦袋前拿出來,就可以免除一死。很多的大臣為腦袋考慮,費盡心思想搞到一張,因為無論什麽金券銀券都沒有這張鐵券頂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就會放在家裏的大堂供起來,逢人來就會展示給對方看,似乎有了這張鐵券就有兩個腦袋。
李善長就有這樣寶貝,而且還有兩張,胡惟庸拚命巴結他,這兩張鐵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雖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長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
但這張鐵券的作用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鐵券是皇帝給的,就像支票一樣,能否兌現要看開票的銀行,皇帝就是開票行,他說這東西有效就有效,他說過期就過期。很難想象皇帝如果下決心殺掉某人,會因為自己曾經開出的一張口頭支票而改變主意。用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
換個思維角度來看,其中的變數也很多,皇帝不一定非要殺你不可,他大可把你關起來,打你個半死,然後神不知鬼不覺地找人害你一下,然後報個暴病而死。這樣既成全了他的名聲,又遂了心願,一舉兩得。不是我不守信用,實在是你沒福氣啊。
而當時的胡惟庸和李善長都非常看重這兩張空頭支票,充分說明了他們的政治水平和朱元璋比起來隻是小學生階段。
當胡惟庸暴露出他的企圖後,李善長並未理睬他,因為他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樣,他親眼看到過無數的英雄豪傑都敗在朱元璋的手上,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不會犯和朱元璋作對這樣愚蠢的錯誤。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當年選擇的小人物,現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較勁,甚至現在還要拉自己下水。時移事易啊,他堅定地拒絕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這個人看問題不行,看人倒還是有一套的,他發現李善長不吃他那一套,便開始走親戚路線。恰好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於是胡惟庸便把李存義拉下了水。李存義得了好處,便不停地遊說李善長。李善長剛開始的時候還嚴詞嗬斥李存義,後來聽得多了,也就默許了,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已經老了,等我死後,你們自己看著辦吧(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李善長就這樣被拉下了水。
胡惟庸終於放心了,滿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麽樣?你能做皇帝,我就不能嗎?
現在看來,他確實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醜。
但胡惟庸的這些活動確實給朱元璋出了道難題,畢竟如此之多的大臣都是一黨,朱元璋要考慮如何分化瓦解他們,才能消滅胡惟庸的勢力,而這又談何容易,真是一道難題啊。
然而朱元璋在聽完密探對胡惟庸反常舉動的報告後,隻用了一句話就解決了這個難題,水平是相當的高。
“那就都殺掉吧!”
殺人償命
在殺人這件事情上,朱元璋一向是說到做到的,他冷眼旁觀胡惟庸的一舉一動,看他能玩出什麽花樣來。而胡惟庸也積極做著對付朱元璋的準備,他知道自己和朱元璋遲早有一天會正麵交鋒的。
這一天很快到來了。
在一次出遊中,胡惟庸的兒子墜馬,死於路過的馬車輪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沒有通知司法部門就殺了馬車夫。這件事情傳到了朱元璋那裏,他命令胡惟庸向他解釋這件事情。
胡惟庸趕到朱元璋處。他在路上已經想好了所有的借口和說辭,一見到朱元璋,他便忙不迭地訴起苦來,說自己是如何可憐、兒子如何孝順、馬車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規則、違章壓線行駛等等,而朱元璋的態度非常奇怪。
他隻是沉默,用冷冷的眼光看著胡惟庸。
胡惟庸仍不知趣,不停地述說著委屈,等到他發現在這場兩個人的對話中始終隻有一個人說話時,他停住了,看著朱元璋,他發現朱元璋也正看著他。
令人恐懼的沉默。
朱元璋終於站了起來,他走到胡惟庸麵前,用不大卻十分清楚的聲音平靜地說道:“殺人償命。”
然後他飄然而出,沒有再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呆住了,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呆若木雞地看著前方。
突然,胡惟庸的手顫抖起來,他用身體壓住自己的手,但是沒有用,他全身都抖動起來,就如同一個抽風的人。
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懼了,這是他身體的自然反應。
在家中與那些同黨商議的時候,他覺得朱元璋似乎軟弱得不堪一擊,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人,而朱元璋並沒有什麽親信。隨著他的同黨人數的增加,他不斷地感覺到自己的強大。在同黨的吹捧中,他似乎看到自己將要取朱元璋而代之,成為最高的統治者!
而當他真正麵對朱元璋的眼神時,他才感覺到,自己和麵前的這個人差得太遠。自己也算是個人才,但自己的對手似乎並不是人,而是一把寒光閃閃的刀。
朱元璋是這樣走到這一步的:從茅草屋的風雨到皇覺寺的孤燈,從滁州的刀光劍影到鄱陽湖的烽火連天,他從千軍萬馬中奔馳而出,自屍山血海裏站立起來;他經曆過無數的磨難,忍受過無數的痛苦,他不畏懼所有的權威,不懼怕任何的敵人;一個個蓋世梟雄在他麵前倒下去,他見過的死人比胡惟庸見過的活人還多!
胡惟庸終於明白了為什麽李善長不願意和朱元璋為敵,不是他沒有野心,而是因為畏懼。
不用交手,胡惟庸已經明白,自己上錯了擂台,他跟朱元璋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但後悔已經太晚了,就一條路走到黑吧。
之後發生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很多史料記載,是胡惟庸準備謀反,為人揭發,所以朱元璋動手解決了胡惟庸。然而也有一些史料記載,此事另有隱情,在我看來,後者可能更有可信度。
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占城國(今越南中部)派使節來南京進貢。但是胡惟庸沒有將此事奏報給朱元璋知道,這應該可以算是嚴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占城國使團抵達京城時,長期累積的怒火終於爆發,他嚴詞訓斥了應對此事負責的胡惟庸和汪廣洋(時任左都禦史)。
其實這個時候,胡惟庸最正確的應對方法是認錯,誰沒有個打瞌睡的時候呢。但他卻和汪廣洋把責任推給了禮部,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了事。
朱元璋充分顯示了他的創意性思維,並將之運用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他沒有被胡惟庸牽著鼻子走,去查詢到底是誰幹了這件事,而是先處死了汪廣洋,然後囚係了所有與此事有關的官員。
既然不是你就是他,那我把你們都抓起來一定是沒錯的。
刀已經架在胡惟庸的脖子上了,何時砍下隻是個時間問題。
他並沒有等太久。
塗節是胡惟庸的死黨,他當時的職務是禦史中丞,相信大家已經熟悉了這個官職。他在胡惟庸集團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發動輿論攻擊政敵,拉幫結派圖謀不軌,哪樣都少不了他,胡惟庸一直把他看做自己的親信。
然而這個親信用自己的行為重新解釋了死黨這個詞的含義——置你於死地的同黨。
他眼見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的陰謀上報給皇帝。朱元璋等待的就是這一刻,他命令立刻處死胡惟庸、陳寧和胡黨中的重要成員,並滅了胡惟庸的三族。然後他命令,深入調查還有誰參與此事,如果查證屬實,一律處死!
於是名留青史的胡惟庸案件拉開了序幕,事實證明,查證屬實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太麻煩,而一律處死很容易,當時的審訊方式也為此案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審案的官員抓住嫌疑人後首先提供的待遇不是咖啡或是清茶,而是死打一頓,打完再說,有些與被審官員有仇的家夥還會趁亂上去過過手癮,反正也是辦公事,順便報報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然後就是詢問同黨,那些讀書人哪裏經得起打,東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謂同黨來,隻要自己認識的、有一麵之緣的、借過錢的、還過債的,想到什麽人就說什麽人。審案官員自然大喜,上奏皇帝,再去抓其他人,於是案件越來越大,從洪武十三年(1380)案發,連續查了好幾年,被殺者超過一萬人。
胡惟庸精心籌劃多年的計劃和組織就這麽被摧毀了,事實證明,朱元璋要消滅他十分容易,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胡惟庸都隻是一個跳梁小醜,他唯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拉了上萬人和他一起共赴黃泉。
我們差點忘記了那個告密的塗節,他的結局頗有戲劇色彩,這個在胡惟庸案件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人案發後即被押赴刑場,與胡惟庸一同被處死,不知此二人在刑場上相遇,會有何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