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道,先攻太平是不行的,因為太平城堅固,不能保證一定能攻下來,即使攻下來後,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守住,陳友諒就會一鼓作氣攻克太平繼而攻擊應天,而那時主力部隊已經極為疲勞,根本守不住應天。主動出擊決戰也是不可取的,因為舍棄堅城不守,貿然出擊,一旦未能與敵軍進行決戰或是戰敗,整個戰局就會陷入被動。
最後,他說出了自己的見解,用手指向了應天城外的龍灣:
“就在這裏。”
計劃與陰謀
朱元璋的計劃是這樣的,考慮到自己的水軍不如陳友諒,他決定把陳友諒誘上岸來,引他進入預定地點,設伏打他。他分析了陳友諒水軍的進攻方向,認為陳友諒的水軍一定會經過長江,進入秦淮河並直抵南京城牆之下,在這條水路上,戰船唯一的阻礙是長江到南京西城牆的三岔江上的一座木製橋,這座橋的名字叫江東橋。
如果陳友諒走這條路,朱元璋的軍隊將直接麵對漢軍的可怕艦隊,所以不能讓陳友諒走這條路。
朱元璋為陳友諒的漢軍選定的墓地是龍灣。龍灣有一大片的開闊地,漢軍到此地隻能上岸,而自己的軍隊能利用當地的石灰山做屏蔽,隨時可以在後麵突襲漢軍。這裏是最好的伏擊地點。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級將領們,這些人和他一起從濠州打到應天,個個身經百戰,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們。在這些將領麵前,朱元璋一掃之前的猶豫和躊躇,帶著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計劃。
首先,他指示駐守城正北方的邵榮放棄陣地,因為他鎮守的正是那個關鍵的地方——龍灣。
其次,他命令楊靖、趙德勝、常遇春、徐達帶領部隊埋伏在龍灣和南城,一旦漢軍進入伏擊圈就進行攻擊。
最後,他本人帶著預備隊駐紮在西北麵的獅子山,作為最後的決戰力量。
“此次攻擊,我為總指揮,當我揮舞紅色旗幟時,即代表敵軍已經到達,當我揮舞黃色旗幟時,你們就要全力進攻,決戰隻在此時!”
然而徐達提出了疑問:如果陳友諒軍不攻占龍灣,而直接從秦淮河攻擊應天,這個計劃是無法執行的。
是的,說得有道理,陳友諒帶領的是水軍,必定會走水路,他又憑什麽放棄自己的優勢去和朱元璋打陸地戰呢?
朱元璋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狡黠的微笑,他指著將領中的一個人說道:“這就要靠你了。”
這個人叫康茂才。
這是一個戰略意義上的陰謀。康茂才原先是陳友諒手下大將,後來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與陳友諒有著秘密接觸,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雙麵間諜,是朱元璋埋在陳友諒身邊的一顆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給陳友諒,說他將倒戈,建議陳友諒采取水路進攻,他將會在江東橋與陳友諒會合,並將這座唯一阻擋水軍前進的橋梁挪開,讓陳友諒的水軍經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牆之下。陳友諒大喜過望,並表示一定會在勝利後重賞康茂才。在得到陳友諒的迴音後,朱元璋命令李善長連夜重造了一座石橋。
這座石橋將給予陳友諒最為沉重的精神打擊。
朱元璋宣布了他的全部作戰計劃,以堅定的目光看著他的將領們:“我們自濠州出發以來,經曆了無數困苦,打敗了無數敵人,才取得今天的一方土地,雖然陳友諒比我們強大,但隻要我們敢於迎戰,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我相信我是對的。”
朱元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隻有一把能打開那扇門。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你隻有一次嚐試的機會。
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在戰役實施中,隻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拿破侖
朱元璋在那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的建議中,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
他的成功不是僥幸的,他當之無愧。
他正等待著陳友諒的到來。
陳友諒此時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他已經成為了皇帝,現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麵前低著頭,聆聽他的訓示,他的艦隊已經兵臨城下,應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將永遠在世界上消失,這片大地上的百姓將在他的管理下,成為他的臣民。
我不是漁民的後代,從來都不是!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安插在朱元璋軍中的康茂才已經成為我的內線,他將在明天為我打開通往應天的道路,我的艦隊將一往無前,征服這個富庶的地方,然後就是張士誠,他不過是個軟弱的家夥,絕不會是我的對手,我將是最後的勝利者!
龍灣的圈套
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徐壽輝被殺後的第七天,陳友諒率領他的艦隊沿秦淮河一路進攻,到達了江東橋。陳友諒難掩激動的心情,親自登岸,在夜色中輕聲叫出了聯絡的暗號:
老康!
無人應答。
第二聲:
老康!
仍舊無人迴答。
陳友諒借著皎潔的月光仔細觀察了江東橋,他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康茂才所說的木橋,而是石橋!
陳友諒感覺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無數人喊過、之後還會有無數人喊的名言:
中計!
按照他的估計,此時應該是“火把叢生,殺聲遍地,伏兵殺出”,可是在他驚慌一陣後,卻發現什麽也沒有發生。這是怎麽迴事?一向精明的陳友諒現在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康茂才莫非是有事來不了了?
無論如何,這裏很危險,不能久留。
正在此時,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弟弟陳友仁已經統率一萬人馬在新河口之北的龍灣登陸,並擊敗了駐守在那裏的軍隊,正等待大軍的到來。
那就去龍灣登陸吧。
陳友諒命令船隊加快速度,於當日下午到達了龍灣,之後他組織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順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雙眼睛正在不遠處的獅子山上看著他。
那是朱元璋的眼睛。
他的預料沒有錯,陳友諒果然放棄了在江東橋進攻的企圖,他是一個疑心重的人,必然選擇穩妥的進攻方法。
在確定所有的士兵都進入了伏擊圈後,朱元璋搖動了紅旗。
此時,隱藏在石灰山後、應天南城、大勝關的五路軍隊從不同的地方出現,但他們並沒有搖旗呐喊,而是靜靜地看著漢軍,因為他們沒有接到進攻的命令。
漢軍的士兵們終於發現自己掉進了一個大大的麻袋裏,敵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見他們盔甲上的反光,而這些敵人卻紋絲不動,正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他們,那種眼神好似家鄉過年時屠戶看著圈裏的豬羊。
戰場上出現了可怕的寧靜。
比死亡更可怕的寧靜。
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他們並沒有在這種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獅子山上的朱元璋揮動了黃旗。
五路軍隊在徐達、常遇春、馮勝的率領下對漢軍展開了輪番衝擊,騎兵來往縱橫,所向披靡!早已經驚慌失措的漢軍無法抵抗,他們紛紛奔向自己的船隻,然而此時正是退潮之時,船隻擱淺,大多數漢軍隻能跳入長江逃生。陳友諒擠進能夠開動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勝利的夢想就此破滅。
此戰漢軍在戰場上留下了兩萬具屍體、七千名俘虜,而朱元璋的軍隊幾乎沒有受到什麽損失,還俘獲了一百艘大船和數百條小船,朱元璋借助這些船隻為即將到來的最後決戰做好了準備。
陳友諒打了敗仗,逃迴了江西,而張士誠正如朱元璋所說的那樣“器小”,眼睜睜地看著陳友諒被痛打一頓,隻派了幾千兵馬在江浙與朱元璋接壤一帶武裝遊行了一番,就打道迴府了。這個人確實如陳友諒所說,刀架在脖子上才會著急。
不速之客
龍灣之戰勝利後的一天,紫金山上的禪寺迎來了一位香客。當時的應天雖然已經為朱元璋所管轄,但治安情況仍然不好,所以寺中僧眾一到晚上就會緊閉寺門。這天黃昏時分,這個香客走進了寺廟的大門,口稱天晚無法趕路,希望留宿一夜,看門的小僧看此人相貌不俗(很醜)且十分兇惡,竟然不敢阻攔,讓他進了內寺。
禪寺的住持聞聽此事,慌忙出來看。當他初見此人,也不禁吃了一驚,但他畢竟是見慣大場麵的人,細看之下頓覺此人身上自有一股豪邁之氣,且帶一把寶劍在身,他暗自揣測這人極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強盜,像這種人一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一把火燒了禪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麽辦,於是做主留他一晚。
應天的鎮守者朱元璋已經開始微服私訪了,這也成為他之後幾十年的習慣,這天他到紫金山下,看見了禪寺,迴憶起自己當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遊。
這天夜裏,住持左思右想睡不著,他怕那個強盜嫌疑極重的人晚上會出來搞事,可這話也不能直說,他思慮良久,終於想出了個好主意。他決定邀請這個人去大殿講禪。
所謂講禪和魏晉時期的清談差不多,一群人吃飽了飯,坐在一起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稅。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讓他去講禪,哭笑不得。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明白住持的意思。住的是人家的地方,禮貌起見,他隨住持來到了大殿。
此時,空曠的大殿裏,隻有他們兩個人,分東西坐定後,住持開始打量朱元璋。
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民軍領袖,衣著必定是樸素的,麵相必定是兇惡的,看上去比較土,也是肯定的。
做強盜做到這個地步,連件好點的衣服都沒有,說他是強盜都抬舉他了,頂多是個鄉巴佬。
但既然是講禪,還是要說點什麽的,於是住持開口了:
“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
“敢煩禪師下問,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業?”
“目下無業,唯四處遊俠而已。”
住持認定,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他準備教訓一下這個鄉巴佬:
“我觀施主麵相,似有殺氣,目下天下大亂,望施主早擇良業,安分守己,閑來無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動聲色:
“不知何謂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兩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請賜教。”
“先祖有雲: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人生無非虛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著眼前這個麵露輕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聲在空曠的大殿裏迴蕩,久久不去。
住持大驚失色,朱元璋站起身來,緩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間寶劍,將劍架在他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飾不住,驚慌失措,顫聲說道:
“你想幹什麽?如要錢財,可以給你。”
朱元璋:
“禪師心境如此了得,為何也會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亂,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馬亂,隻由隔岸觀火!如天下太平,誰願遊俠?如爾等人,飽食終日,娶妻生子,隻是妄談心境,苟且偷生,可恥!”
然後,他歸劍迴鞘,朝自己的禪房走去。
住持終於發現,這是個深不可測的人。
於是,他對著朱元璋的背影大聲喊道:
“貧僧有眼不識泰山,敢問施主高姓大名?!”
背影沒有停留,越走越遠。
住持歸房一夜未眠,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決定第二天要問個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來到朱元璋的禪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牆壁上,卻留著用朱砂寫就的幾行大字: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隻管嘵嘵問姓名。
最後,他說出了自己的見解,用手指向了應天城外的龍灣:
“就在這裏。”
計劃與陰謀
朱元璋的計劃是這樣的,考慮到自己的水軍不如陳友諒,他決定把陳友諒誘上岸來,引他進入預定地點,設伏打他。他分析了陳友諒水軍的進攻方向,認為陳友諒的水軍一定會經過長江,進入秦淮河並直抵南京城牆之下,在這條水路上,戰船唯一的阻礙是長江到南京西城牆的三岔江上的一座木製橋,這座橋的名字叫江東橋。
如果陳友諒走這條路,朱元璋的軍隊將直接麵對漢軍的可怕艦隊,所以不能讓陳友諒走這條路。
朱元璋為陳友諒的漢軍選定的墓地是龍灣。龍灣有一大片的開闊地,漢軍到此地隻能上岸,而自己的軍隊能利用當地的石灰山做屏蔽,隨時可以在後麵突襲漢軍。這裏是最好的伏擊地點。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級將領們,這些人和他一起從濠州打到應天,個個身經百戰,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們。在這些將領麵前,朱元璋一掃之前的猶豫和躊躇,帶著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計劃。
首先,他指示駐守城正北方的邵榮放棄陣地,因為他鎮守的正是那個關鍵的地方——龍灣。
其次,他命令楊靖、趙德勝、常遇春、徐達帶領部隊埋伏在龍灣和南城,一旦漢軍進入伏擊圈就進行攻擊。
最後,他本人帶著預備隊駐紮在西北麵的獅子山,作為最後的決戰力量。
“此次攻擊,我為總指揮,當我揮舞紅色旗幟時,即代表敵軍已經到達,當我揮舞黃色旗幟時,你們就要全力進攻,決戰隻在此時!”
然而徐達提出了疑問:如果陳友諒軍不攻占龍灣,而直接從秦淮河攻擊應天,這個計劃是無法執行的。
是的,說得有道理,陳友諒帶領的是水軍,必定會走水路,他又憑什麽放棄自己的優勢去和朱元璋打陸地戰呢?
朱元璋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狡黠的微笑,他指著將領中的一個人說道:“這就要靠你了。”
這個人叫康茂才。
這是一個戰略意義上的陰謀。康茂才原先是陳友諒手下大將,後來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與陳友諒有著秘密接觸,用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雙麵間諜,是朱元璋埋在陳友諒身邊的一顆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給陳友諒,說他將倒戈,建議陳友諒采取水路進攻,他將會在江東橋與陳友諒會合,並將這座唯一阻擋水軍前進的橋梁挪開,讓陳友諒的水軍經過秦淮河直抵南京城牆之下。陳友諒大喜過望,並表示一定會在勝利後重賞康茂才。在得到陳友諒的迴音後,朱元璋命令李善長連夜重造了一座石橋。
這座石橋將給予陳友諒最為沉重的精神打擊。
朱元璋宣布了他的全部作戰計劃,以堅定的目光看著他的將領們:“我們自濠州出發以來,經曆了無數困苦,打敗了無數敵人,才取得今天的一方土地,雖然陳友諒比我們強大,但隻要我們敢於迎戰,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我相信我是對的。”
朱元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隻有一把能打開那扇門。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
你隻有一次嚐試的機會。
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在戰役實施中,隻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即是天才。——拿破侖
朱元璋在那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的建議中,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
他的成功不是僥幸的,他當之無愧。
他正等待著陳友諒的到來。
陳友諒此時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他已經成為了皇帝,現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麵前低著頭,聆聽他的訓示,他的艦隊已經兵臨城下,應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將永遠在世界上消失,這片大地上的百姓將在他的管理下,成為他的臣民。
我不是漁民的後代,從來都不是!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安插在朱元璋軍中的康茂才已經成為我的內線,他將在明天為我打開通往應天的道路,我的艦隊將一往無前,征服這個富庶的地方,然後就是張士誠,他不過是個軟弱的家夥,絕不會是我的對手,我將是最後的勝利者!
龍灣的圈套
至正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徐壽輝被殺後的第七天,陳友諒率領他的艦隊沿秦淮河一路進攻,到達了江東橋。陳友諒難掩激動的心情,親自登岸,在夜色中輕聲叫出了聯絡的暗號:
老康!
無人應答。
第二聲:
老康!
仍舊無人迴答。
陳友諒借著皎潔的月光仔細觀察了江東橋,他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康茂才所說的木橋,而是石橋!
陳友諒感覺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無數人喊過、之後還會有無數人喊的名言:
中計!
按照他的估計,此時應該是“火把叢生,殺聲遍地,伏兵殺出”,可是在他驚慌一陣後,卻發現什麽也沒有發生。這是怎麽迴事?一向精明的陳友諒現在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康茂才莫非是有事來不了了?
無論如何,這裏很危險,不能久留。
正在此時,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弟弟陳友仁已經統率一萬人馬在新河口之北的龍灣登陸,並擊敗了駐守在那裏的軍隊,正等待大軍的到來。
那就去龍灣登陸吧。
陳友諒命令船隊加快速度,於當日下午到達了龍灣,之後他組織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順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雙眼睛正在不遠處的獅子山上看著他。
那是朱元璋的眼睛。
他的預料沒有錯,陳友諒果然放棄了在江東橋進攻的企圖,他是一個疑心重的人,必然選擇穩妥的進攻方法。
在確定所有的士兵都進入了伏擊圈後,朱元璋搖動了紅旗。
此時,隱藏在石灰山後、應天南城、大勝關的五路軍隊從不同的地方出現,但他們並沒有搖旗呐喊,而是靜靜地看著漢軍,因為他們沒有接到進攻的命令。
漢軍的士兵們終於發現自己掉進了一個大大的麻袋裏,敵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見他們盔甲上的反光,而這些敵人卻紋絲不動,正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他們,那種眼神好似家鄉過年時屠戶看著圈裏的豬羊。
戰場上出現了可怕的寧靜。
比死亡更可怕的寧靜。
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他們並沒有在這種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獅子山上的朱元璋揮動了黃旗。
五路軍隊在徐達、常遇春、馮勝的率領下對漢軍展開了輪番衝擊,騎兵來往縱橫,所向披靡!早已經驚慌失措的漢軍無法抵抗,他們紛紛奔向自己的船隻,然而此時正是退潮之時,船隻擱淺,大多數漢軍隻能跳入長江逃生。陳友諒擠進能夠開動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勝利的夢想就此破滅。
此戰漢軍在戰場上留下了兩萬具屍體、七千名俘虜,而朱元璋的軍隊幾乎沒有受到什麽損失,還俘獲了一百艘大船和數百條小船,朱元璋借助這些船隻為即將到來的最後決戰做好了準備。
陳友諒打了敗仗,逃迴了江西,而張士誠正如朱元璋所說的那樣“器小”,眼睜睜地看著陳友諒被痛打一頓,隻派了幾千兵馬在江浙與朱元璋接壤一帶武裝遊行了一番,就打道迴府了。這個人確實如陳友諒所說,刀架在脖子上才會著急。
不速之客
龍灣之戰勝利後的一天,紫金山上的禪寺迎來了一位香客。當時的應天雖然已經為朱元璋所管轄,但治安情況仍然不好,所以寺中僧眾一到晚上就會緊閉寺門。這天黃昏時分,這個香客走進了寺廟的大門,口稱天晚無法趕路,希望留宿一夜,看門的小僧看此人相貌不俗(很醜)且十分兇惡,竟然不敢阻攔,讓他進了內寺。
禪寺的住持聞聽此事,慌忙出來看。當他初見此人,也不禁吃了一驚,但他畢竟是見慣大場麵的人,細看之下頓覺此人身上自有一股豪邁之氣,且帶一把寶劍在身,他暗自揣測這人極有可能是出外打劫的強盜,像這種人一定不能得罪,如果激怒了他,一把火燒了禪寺,自己和老婆孩子怎麽辦,於是做主留他一晚。
應天的鎮守者朱元璋已經開始微服私訪了,這也成為他之後幾十年的習慣,這天他到紫金山下,看見了禪寺,迴憶起自己當年做和尚的情景,便到寺中一遊。
這天夜裏,住持左思右想睡不著,他怕那個強盜嫌疑極重的人晚上會出來搞事,可這話也不能直說,他思慮良久,終於想出了個好主意。他決定邀請這個人去大殿講禪。
所謂講禪和魏晉時期的清談差不多,一群人吃飽了飯,坐在一起吹牛,反正吹牛也不上稅。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讓他去講禪,哭笑不得。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明白住持的意思。住的是人家的地方,禮貌起見,他隨住持來到了大殿。
此時,空曠的大殿裏,隻有他們兩個人,分東西坐定後,住持開始打量朱元璋。
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民軍領袖,衣著必定是樸素的,麵相必定是兇惡的,看上去比較土,也是肯定的。
做強盜做到這個地步,連件好點的衣服都沒有,說他是強盜都抬舉他了,頂多是個鄉巴佬。
但既然是講禪,還是要說點什麽的,於是住持開口了:
“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
“敢煩禪師下問,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業?”
“目下無業,唯四處遊俠而已。”
住持認定,自己的判斷是對的,他準備教訓一下這個鄉巴佬:
“我觀施主麵相,似有殺氣,目下天下大亂,望施主早擇良業,安分守己,閑來無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動聲色:
“不知何謂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兩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請賜教。”
“先祖有雲: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人生無非虛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著眼前這個麵露輕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聲在空曠的大殿裏迴蕩,久久不去。
住持大驚失色,朱元璋站起身來,緩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間寶劍,將劍架在他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飾不住,驚慌失措,顫聲說道:
“你想幹什麽?如要錢財,可以給你。”
朱元璋:
“禪師心境如此了得,為何也會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亂,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馬亂,隻由隔岸觀火!如天下太平,誰願遊俠?如爾等人,飽食終日,娶妻生子,隻是妄談心境,苟且偷生,可恥!”
然後,他歸劍迴鞘,朝自己的禪房走去。
住持終於發現,這是個深不可測的人。
於是,他對著朱元璋的背影大聲喊道:
“貧僧有眼不識泰山,敢問施主高姓大名?!”
背影沒有停留,越走越遠。
住持歸房一夜未眠,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決定第二天要問個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來到朱元璋的禪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牆壁上,卻留著用朱砂寫就的幾行大字: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隻管嘵嘵問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