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打板子,武將世襲的弊端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會同!”
“周滄!”
“邵羽鍾!”
“臣在!”
三名大臣微微錯愕後,瞬間出班了,身體都輕微哆嗦著。
“你三人可知罪?”
“臣、臣……知罪!”
這一幕直接將群臣給整的不會了,不知道這三人犯了什麽錯,引得皇帝親自問罪。
幾名禦史、給事中眼中滿滿的思索之色。
三名大臣犯錯,他們身為監察者竟然不知情,簡直是失職了。
“看你們三人的表情並不知道所犯何錯。”
“別的文官反對也就罷了,可你三人,一人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掌管文官考核、
一人是兵部武選司郎中,掌武將選授、升調、襲替諸事,
一人是右僉都禦史,負責監察百官、提督各道,你們不清楚蒙蔭武官對軍隊的危害嗎?
不支持就算了,還舉了那麽多案例來反駁,朕這麽說,你們可明白?”
“臣等明白!”
“既然明白,那就去朝鮮都司協助毛文龍建立朝鮮都司,滿三年考核達標後再迴京任職!”
“臣等遵旨!”
三人嘴角滿是苦澀,地方官和京官根本沒法比,混了這麽多年了,又被發配了出去,還是去朝鮮那等剛納入大明的地方。
但也慶幸皇帝並沒有深究,否則就不是發配這麽簡單了。
“兵部、吏部剛剛出聲反駁之人,罰俸三個月,以儆效尤!”
群臣心神一凝,瞬間不敢再出聲了。
“蒙蔭之製就先到這裏,咱們繼續說說停止增加世襲武將的事情!”
“以朕看來,武將世襲的確不合適!”
崇禎說完後,看向吏部尚書房壯麗:“房愛卿,大明官員在任選的有什麽製度?”
“迴陛下,大明官員采取的是迴避製度,包含了籍貫迴避、親屬迴避、師生迴避、科場迴避等!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祖定下的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籍貫迴避,以北平、陝西、山西、河南、四川之官員,出任浙江、江西、湖廣、直隸……
前期是嚴格執行此製度,但道隆慶五年,內閣首輔高拱考慮到交通不便等等因素,便向朝廷提出建議除正印官(知府、知縣)等外,其他屬官可以用本地人,
自此之後,屬官可以迴籍貫任職。
親屬迴避則是……”
說到這裏,房壯麗愣住了,隨即恍然大悟。
既然是世襲,那就是說,老子在哪裏任職,兒子以後就在哪裏任職。
諸如努爾哈赤,他爹是愛新覺羅·塔克世,為建州右衛都指揮王杲部將,萬曆二年立下大功,晉升建州左衛指揮使。
塔克世被殺後,努爾哈赤就襲封了建州左衛指揮使的職務。
哪怕是第一代指揮使家是太原的,立功後到任蘇州衛指揮使,兩代之後,那蘇州就算是不是籍貫的故鄉了,這不就違反了籍貫製度嗎?
老子是指揮使,兒子大概率在衛所任職,這不是違反了親屬迴避的製度嗎?
如果說其子再拜個當地主官為師,這就又違反了師生迴避製度?
如此等等,武將世襲與官吏的迴避製度相衝突了嗎?
群臣這會兒也明白了過來,眼中滿是尷尬之色。
若是改了世襲製度,那就應了皇帝的願。
若是不改,那就得改迴避製度。
可迴避製度一旦改了,問題就大了,貪腐、庇護、士紳勾結等等就會相應的增加,這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
看著群臣的臉色,崇禎心中冷笑。
這麽大的漏洞,到底是群臣故意看不見,還是真的沒有發現,或者是皇權默許的,都不好說。
但他更傾向於是群臣與皇權達成的‘默契’,或者說是皇權的妥協與交換。
但甭管是哪一種,為了大明以後健康、長久的發展,這種病態的機製必須要有所改進。
即便是這一次無法徹底廢除,那也要打破或者加以嚴格的限製。
思索到這裏,崇禎看向了李邦華:“李愛卿,自朕登基之後,你就負責整頓兵政,你和諸位愛卿講講,這三年中整頓兵政中武將的問題吧!”
“是,陛下!”
李邦華出班,臉色平淡的掃視著眾人,但眼中滿是殺意:“諸位大人,截止到現在,陝西、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已經完成了衛所的整頓,
共整頓衛所、千戶所兩百四十三個,處決小旗以上武將六千餘人,軍士九千餘人,逐出小旗以上掛職武將三千餘人,
這九千武將中有四千是世襲武將,不諳軍事,甭說統兵訓練了,連最基本的營操都不懂,
若非陛下仁慈,本官都想將他們直接砍了。”
聽著李邦華的陳述,群臣臉色頓時一肅。
文官皆是眼觀鼻、鼻觀心,仿佛老僧入定一般。
有了剛剛的前車之鑒,他們這會兒若是敢開口攻擊武將一方,皇帝能砍了他們。
他們也算是徹底的明白了,皇帝就著大捷的大勢改革,這是給底層軍士、百姓一個向上的機會。
他們若是敢阻止,消息傳出去,百姓們能活劈了他們。
以前他們能借著群臣勢力和皇權討價還價,皇權為了保證天下安穩,不得不讓步。
可現在皇帝掌控絕對的武力且百姓絕對支持,他們現在隻能老實聽話,喝點湯,否則能迴家養老都算是好的了。
而另一側的大部分武將們則是眼中怒意上漲。
在北京城中,能上朝的武將基本都是騰驤四衛、禁軍、京營、武軍都督府的武官們。
這些武官基本都是皇帝登基之後都清洗一遍後,親手提拔上來的,那是絕對忠於皇帝的。
即便是以前的二十六衛混日子,但也沒有李邦華所說的這麽離譜。
“朕承認,武將世襲是有優點的,畢竟普通百姓想要深諳兵法,武藝過人,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久經沙場的實戰經驗,幾乎不大可能,
世襲的情況下,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肯定比普通人好一些。
但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
崇禎眼中似乎有迴憶之色,在群臣好奇的眼光中,淡淡問道:“戚繼光諸位不陌生吧?”
“周滄!”
“邵羽鍾!”
“臣在!”
三名大臣微微錯愕後,瞬間出班了,身體都輕微哆嗦著。
“你三人可知罪?”
“臣、臣……知罪!”
這一幕直接將群臣給整的不會了,不知道這三人犯了什麽錯,引得皇帝親自問罪。
幾名禦史、給事中眼中滿滿的思索之色。
三名大臣犯錯,他們身為監察者竟然不知情,簡直是失職了。
“看你們三人的表情並不知道所犯何錯。”
“別的文官反對也就罷了,可你三人,一人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掌管文官考核、
一人是兵部武選司郎中,掌武將選授、升調、襲替諸事,
一人是右僉都禦史,負責監察百官、提督各道,你們不清楚蒙蔭武官對軍隊的危害嗎?
不支持就算了,還舉了那麽多案例來反駁,朕這麽說,你們可明白?”
“臣等明白!”
“既然明白,那就去朝鮮都司協助毛文龍建立朝鮮都司,滿三年考核達標後再迴京任職!”
“臣等遵旨!”
三人嘴角滿是苦澀,地方官和京官根本沒法比,混了這麽多年了,又被發配了出去,還是去朝鮮那等剛納入大明的地方。
但也慶幸皇帝並沒有深究,否則就不是發配這麽簡單了。
“兵部、吏部剛剛出聲反駁之人,罰俸三個月,以儆效尤!”
群臣心神一凝,瞬間不敢再出聲了。
“蒙蔭之製就先到這裏,咱們繼續說說停止增加世襲武將的事情!”
“以朕看來,武將世襲的確不合適!”
崇禎說完後,看向吏部尚書房壯麗:“房愛卿,大明官員在任選的有什麽製度?”
“迴陛下,大明官員采取的是迴避製度,包含了籍貫迴避、親屬迴避、師生迴避、科場迴避等!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祖定下的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籍貫迴避,以北平、陝西、山西、河南、四川之官員,出任浙江、江西、湖廣、直隸……
前期是嚴格執行此製度,但道隆慶五年,內閣首輔高拱考慮到交通不便等等因素,便向朝廷提出建議除正印官(知府、知縣)等外,其他屬官可以用本地人,
自此之後,屬官可以迴籍貫任職。
親屬迴避則是……”
說到這裏,房壯麗愣住了,隨即恍然大悟。
既然是世襲,那就是說,老子在哪裏任職,兒子以後就在哪裏任職。
諸如努爾哈赤,他爹是愛新覺羅·塔克世,為建州右衛都指揮王杲部將,萬曆二年立下大功,晉升建州左衛指揮使。
塔克世被殺後,努爾哈赤就襲封了建州左衛指揮使的職務。
哪怕是第一代指揮使家是太原的,立功後到任蘇州衛指揮使,兩代之後,那蘇州就算是不是籍貫的故鄉了,這不就違反了籍貫製度嗎?
老子是指揮使,兒子大概率在衛所任職,這不是違反了親屬迴避的製度嗎?
如果說其子再拜個當地主官為師,這就又違反了師生迴避製度?
如此等等,武將世襲與官吏的迴避製度相衝突了嗎?
群臣這會兒也明白了過來,眼中滿是尷尬之色。
若是改了世襲製度,那就應了皇帝的願。
若是不改,那就得改迴避製度。
可迴避製度一旦改了,問題就大了,貪腐、庇護、士紳勾結等等就會相應的增加,這是朝廷不願意看到的。
看著群臣的臉色,崇禎心中冷笑。
這麽大的漏洞,到底是群臣故意看不見,還是真的沒有發現,或者是皇權默許的,都不好說。
但他更傾向於是群臣與皇權達成的‘默契’,或者說是皇權的妥協與交換。
但甭管是哪一種,為了大明以後健康、長久的發展,這種病態的機製必須要有所改進。
即便是這一次無法徹底廢除,那也要打破或者加以嚴格的限製。
思索到這裏,崇禎看向了李邦華:“李愛卿,自朕登基之後,你就負責整頓兵政,你和諸位愛卿講講,這三年中整頓兵政中武將的問題吧!”
“是,陛下!”
李邦華出班,臉色平淡的掃視著眾人,但眼中滿是殺意:“諸位大人,截止到現在,陝西、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已經完成了衛所的整頓,
共整頓衛所、千戶所兩百四十三個,處決小旗以上武將六千餘人,軍士九千餘人,逐出小旗以上掛職武將三千餘人,
這九千武將中有四千是世襲武將,不諳軍事,甭說統兵訓練了,連最基本的營操都不懂,
若非陛下仁慈,本官都想將他們直接砍了。”
聽著李邦華的陳述,群臣臉色頓時一肅。
文官皆是眼觀鼻、鼻觀心,仿佛老僧入定一般。
有了剛剛的前車之鑒,他們這會兒若是敢開口攻擊武將一方,皇帝能砍了他們。
他們也算是徹底的明白了,皇帝就著大捷的大勢改革,這是給底層軍士、百姓一個向上的機會。
他們若是敢阻止,消息傳出去,百姓們能活劈了他們。
以前他們能借著群臣勢力和皇權討價還價,皇權為了保證天下安穩,不得不讓步。
可現在皇帝掌控絕對的武力且百姓絕對支持,他們現在隻能老實聽話,喝點湯,否則能迴家養老都算是好的了。
而另一側的大部分武將們則是眼中怒意上漲。
在北京城中,能上朝的武將基本都是騰驤四衛、禁軍、京營、武軍都督府的武官們。
這些武官基本都是皇帝登基之後都清洗一遍後,親手提拔上來的,那是絕對忠於皇帝的。
即便是以前的二十六衛混日子,但也沒有李邦華所說的這麽離譜。
“朕承認,武將世襲是有優點的,畢竟普通百姓想要深諳兵法,武藝過人,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久經沙場的實戰經驗,幾乎不大可能,
世襲的情況下,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肯定比普通人好一些。
但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
崇禎眼中似乎有迴憶之色,在群臣好奇的眼光中,淡淡問道:“戚繼光諸位不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