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


    這一下子不止是百姓們,連商人們都麻了。


    雙眼直勾勾的盯著劉老三,眼中滿是不可思議之色。


    他們現在才明白之前為什麽而給他們講商船從杭州到北京經過哪些關卡,收取哪些商稅了,原來是要將鈔關的權力授予商人。


    自古以來,將鈔關的權力授予商人,這可算是第一次了。


    大明水係發達嗎?還算是不錯的,橫豎都有大江大河,但也僅限於沿海的布政司。


    中部、西部、北部、西南等地就享受不到水運的便利,還是以陸運為主。


    一旦海貿徹底的發展了起來,數千上萬的商船在海外各大洲航行之後,大明境內該有多少行商?


    侯館的吃喝拉撒、喂養牲口這都是銀子,商販們去縣城賣山貨和在自己門口的侯館賣哪個更合算?


    當然是在家門口的侯館了,去縣城一來一迴都得時間,時間就是成本,有這個時間又能做出不少了,且過往客商又多,代表著機會大,給侯館一點攤位費怎麽了?


    如果算上商人下鄉收購消耗的時間,承建一條官道就是有四個地方的收費,雖然每一個都不算高,但架不住人多。


    商事競爭激烈,海貿風險又極大,承建官道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雖然來銀子慢了些,但勝在安全、細水長流。


    更重要的是與朝廷進行了捆綁,這才是最大的收益,哪怕不潰太多都行。


    商人們會拒絕嗎?肯定不會拒絕。


    事實也是如此,現場的商人們已經開始動腦筋了,若不是還想聽聽接下來還有沒有幹貨他們早就跑了。


    “鈔關的稅收乃是國之根本,怎可交予商人?”


    “為什麽不行?又不是永遠交給商人,沒聽見有時間期限嗎?時間一到,鈔關重新由朝廷掌控,朝廷還白得了一條官道,商人也掙到銀子了,兩全其美呀!”


    “可、可……這麽做了,朝廷的稅收怎麽辦?哪來的銀子修橋鋪路……不對,是興修水利、修建學校等等民生、惠民工程?”


    “傻不傻,朝廷隻是給了陸路的,又不是將所有的都給商人,城池內的商鋪坐商的商稅、港口海貿的商稅、互市內的商稅以及還地於民的銀子等等,這些還不夠嗎?”


    “夠是夠,可總覺得有些怪怪的,商人們不會多收嗎?”


    “第一,他們敢嗎?過往客商那麽多,能瞞的住嗎?敢鬧幺蛾子就要看看自己的脖子硬不硬了,。


    其次,雖然是官道和鈔關,但這麽一搞也算是商事的一種了,是商事就會有競爭。


    例如從洛陽去南京,可以直接南下經南陽到襄陽,順長江南下,也可以經許昌、亳州、淮南、滁州,更可以經鷹城(平頂山)、汝寧、阜陽、淮南等等。


    道路又不是唯一的,鈔關收費高了商人換條道就行了、侯館的吃喝拉撒貴了、味道不好,那就不吃唄,總之就是逼著商人們做好。”


    “你這麽一說倒是有道理,可……不對,這到最後了,銀子不是還都進入了商人的口袋中嗎?百姓們依舊是沒有銀子呀。”


    “蠢,修一條百裏的高標準的官道至少十萬兩銀子,府與府之間相距差不多三百裏,這得三十萬兩銀子。


    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百姓參與進來吧,短則三五個月,長則一兩年都是可能的,大明有多少州府、縣城?需要多長時間?


    商人經商的確是賺到銀子了,但必須得將賺到的銀子拿出來修路,如此商人們就不會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銀子。


    直接參與或間接帶動的百姓們手中有銀子了就會流通起來,諸如修房子、吃點好的、買的家用的,這就能帶動更多的行業,進而整個大明的各行各業都參與其中。


    隻要各行各業都循環了,與商人們匯聚的銀子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狀態,這就足夠了。”


    “能達到平衡嗎?”


    “不知道,官道的這個事兒是以十年打底的,長則三十年。


    任何的矛盾拉長到三十年的時間中,就會變得緩和許多,三十年時間足夠朝廷來完善太多的漏洞,時間會抹平一切。


    其實吧,隻要限製商人出海經商,那麽這個問題就沒有了。


    可海外諸國也在不斷的發展,一味的封閉禁海不是長久之策,大明需要通過海貿和基礎建設讓銀子徹底的流通起來,藏富於民。”


    “對,就是這個道理!”


    一直沒有出聲的李秀才接過了話:“我曾聽過一個理論,一兩銀子隻要流通的足夠快,那麽大明所有百姓都有一兩銀子。


    張三拿一兩銀子去李四家買了一石米,李四拿著這一兩銀子去王五的布行買了一匹布,王五則是拿這一兩銀子去陳六的書店買了幾套筆墨紙硯,陳六拿一兩銀子去百姓家中購買造紙所用的原材料……


    一兩銀子最終迴到了百姓手中,但所經手的每個人都用這一兩銀子辦了事兒。


    不管是應對大災也好,還是改善百姓的生活,都需要銀子,直接發銀子肯定不行,唯有銀子流通起來才能解決問題。”


    ……


    “都散了,都散了,聚集在一起做什麽?”


    “看完告示了趕緊離開,不要聚集!”


    “大熱天的不熱是不是,生意還不要做了?午飯還要不要做的?都散開!”


    “一天天的瞎操心啥,你們想到的朝廷想不到嗎?”


    ……


    就在百姓們還在問的時候,一群衙役走了過來,扯著嗓子喊著,讓圍觀的百姓們散開。


    平時開個玩笑倒也沒啥,可現在這個場合,而且還是如此多的衙役一起那就是公差了,不照做容易定個聚眾鬧事兒的罪那就玩大了。


    百姓們雖然還有遺憾,但也隻能散去,可依舊是三三兩兩的邊走邊談論著。


    而身為主角的劉老三和李秀才的兩人在拒絕了小商小販的邀請後脫離了群眾,隨著人流消失不見了。


    一刻鍾之後,一條偏僻的胡同的小院中,兩人竟然一前一後的出現了,而且兩人一見麵就相視而笑,哪有之前爭論的臉紅脖子粗。


    這一幕若是讓剛剛街上的百姓看到肯定會大吃一驚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吾並收藏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