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憐他爹,也隻好去做窩囊廢。
然而黑白不容顛倒。事實上,種種跡象表明,李淵絕不是糊塗蟲,更不是窩囊廢。他的糊塗和窩囊是裝出來的,覬覦之心反倒早已有之。否則,他為什麽要李建成和李世民兵分兩路,一個去潛結英俊,一個去密招豪友?[7]
按兵不動,隻是為了穩操勝券。
因此,一旦看準時機,他就會動如脫兔。大業十三年五月十四日,已經看出李淵有異動跡象的兩個副留守,準備按照隋煬帝的監視命令對其采取行動,卻被李淵逮捕殺掉,罪名自然是捏造的。這時,他可沒有片刻猶豫和手軟。
這樣看來,貞觀史臣和司馬光們的篡改曆史,真可謂弄巧成拙,反倒顯得世民少不更事,李淵老謀深算。實際上李淵就像當年的孫權,比誰都沉得住氣。正如王夫之所說,他是處至危之地,觀天下之崩,伺機而動,以求一逞。[8]
而且一旦動起來,就比誰都狠。
沒錯,他盯住了長安。
長安本是帝國的首都,隻是由於隋煬帝要打通南北重整山河,政治中心才東移到了洛陽。這就使得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一線,成為逐鹿中原之各路諸侯的必爭之地,長安反倒被人遺忘。在那風雲激蕩的年頭,長安也像太原一樣出奇地安靜,成為一個死角或者真空地帶。
然而長安畢竟是關隴集團的根據地。擁有長安,以長安為新王朝的發祥地,對於李淵這樣的武川軍閥、周隋故舊和關隴勳貴,不但名正言順,而且駕輕就熟。何況鎮守長安的是十三歲的代王楊侑,李淵想要,豈非囊中取物?
李淵卻沒有輕舉妄動,他必須先解除後顧之憂。
為此,他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與突厥的始畢可汗達成協議:攻下長安後,土地人民歸李淵,女人財寶歸突厥。這當然因為突厥在北,長安在南。從太原南下取長安,如果被突厥抄了後路,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李淵也謝絕了突厥準備派遣的大軍,隻接受了他們的馬匹。他可不想引狼入室受製於人。[9]
搞掂了突厥,李淵又去忽悠李密。他寫信給自命為反隋盟主的李密,表示衷心擁戴他奉天承運,自己隻要能再封於唐就心滿意足。於是驕狂的李密不再留意李淵,一心一意攻打洛陽,反倒成了替李淵阻攔東路兵鋒的擋箭牌。[10]
最重要的一招,是舉義旗不舉反旗。李淵宣布,南下的目的是複興隋室,立楊侑為帝,尊楊廣為太上皇。這就規避了人臣造反的罪名,在政治上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煬帝一死,他就立即撕下假麵具,毫不客氣地做起皇帝來。
隱患都已排除,現在可以動身。
七月初五,李淵率軍三萬誓師南下。十一月初九,攻克長安。次年三月十一日,楊廣在江都被殺。五月二十日,李淵即皇帝位。一個王朝倒下了,另一個王朝站起來,隻不過這新王朝還必須再接受一次血雨腥風的洗禮。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長安。
清晨的陽光照例灑在通往皇宮的路上,路邊佇立的禁衛軍有如兵馬俑般麵無表情。一切都跟往常一樣。騎在馬上並肩而行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似乎也很坦然,盡管頭天晚上有人通風報信:李世民在父皇麵前告了他倆的刁狀。[11]
但,這又不是頭一迴。
是的,建國八年了,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勢同水火。原因很簡單,從太原首義到統一中華,李世民一直戰鬥在第一線。可以說,大唐的天下至少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然而按照宗法製度,儲君卻隻能是李建成。
這就不要說李世民不服,天下人不服,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弟兄們不服,就連李建成自己都忐忑不安。沒錯,他是嫡長子。不過除此之外,又有多少本錢呢?就算將來能夠順利接班,李世民也未必安分守己俯首稱臣。
好在,有李元吉支持自己。
皇四子齊王李元吉為什麽會站在李建成一邊,恐怕隻能是一個謎。正史的說法,是他打算先幹掉李世民,然後再取李建成而代之。可惜就連所謂正史,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李世民幕僚的道聽途說。是否屬實,死無對證。
當然,真正重要的還是李淵。
李淵態度曖昧。在李建成看來,父皇至少也是防範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功高震主已是不爭的事實。幸虧他是皇帝的親兒子。如果是韓信,恐怕早就兔死狗烹了。
奇怪的是,李世民並不韜光養晦,反倒十分張揚。武德四年(621)六月,打了勝仗的他甚至高調舉行了入城式。李世民自己身著黃金盔甲騎馬走在前麵,李元吉等二十五名將領緊隨其後,一萬名鐵甲騎兵如同黑色森林,三萬名武士浩浩蕩蕩走進長安,隊伍之長竟排出兩公裏以上。[12]
這真是好大的排場!
如此耀武揚威,給誰看呢?
李建成心知肚明,李淵更是眼睛雪亮。奇怪的是,他卻突發奇想,提出讓李世民帶領自己的人馬駐紮洛陽,並使用天子的旗號統治今天陝西省以東的所有地區。
高祖的說法是:東西兩都,天下一家。
但,這哪裏是天下一家,分明是國家分裂。這個方案如果當真實行,大唐就會像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不過,兩羅馬是可以並存的,因為兩個首都相距甚遠。洛陽和長安卻隻有咫尺之遙,豈能不刀兵相見?
那麽,李淵為什麽要出此昏招?
直接的原因,據說是李建成宴請李世民時,在酒裏下了毒(具體下毒人不詳)。李世民飲酒之後吐血數升,被參加宴會的淮安王李神通扶迴了秦王府。李淵聞訊前來探視,不忍心再看見他們兄弟手足相殘,才提出了這個方案。
然而此說可疑。
我們要問:李建成如果真要毒死李世民,哪裏還能讓他走出東宮,又怎麽會請來一位身為叔王的目擊證人?李淵來探視時,為什麽並不追究投毒案,隻是告誡建成以後不要讓弟弟過量飲酒?因此,這很可能是李世民的苦肉計。[13]
李淵當然不傻,他反過來給李世民設了局中局:現在就分你一半江山,你要不要?如果要,那就是有野心。
結果,李世民的心思被李淵看破。
於是,當李元吉又來慫恿父皇殺掉李世民時,李淵的迴答竟是:那個人功高蓋世,殺他有什麽名目?
看來,李淵也有殺心。
知道了這些背景,就不難理解六月三日發生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這一天太白金星滑過了天空。有關部門立即向李淵密報:天象顯示,秦王當有天下。
於是李淵召李世民進宮,向他出示報告。
此說同樣可疑。有關部門的密報,為什麽要拿給李世民看?要知道,當有天下,可以是現在,也可以是將來。是將來就該立他為儲,是現在就得當機立斷,李淵對這個密報到底作何理解?但無論哪種,都用不著給李世民看。
李淵的做法不可思議,李世民的奏對也答非所問。他的迴答竟是: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
這可真是中國邏輯。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跟太白金星滑過天空又有什麽關係?然而正是這邏輯不通,讓李淵方寸大亂。惱羞成怒的皇帝隻好放過天象,先解決後宮問題。
他宣布:明天開會,當麵對質。
消息立即就傳到了建成和元吉那裏。但是他們不怕,因為李世民根本就無法舉證。欺君之罪,必死無疑。
就連李淵,說不定也是這麽想的。
可惜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李世民根本就沒打算對質。
第二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坦然進宮,一直走到玄武門外才感覺不對。他倆立即掉轉馬頭準備逃迴東宮,卻發現自己走投無路,李世民的悍將已將他們團團圍定。[14]
太子和齊王,中了埋伏。
情急之下,李元吉決定先發製人。他拿起弓箭,準備擒賊先擒王,卻哆哆嗦嗦拉不開弓。相反,李世民的表現要沉穩得多。他不慌不忙叫住掉頭就走的大哥,不知道跟李建成說了些什麽,然後就一箭射穿了他的喉嚨。
接著,李世民的愛將尉遲敬德也射殺了李元吉,還把元吉和建成的腦袋都砍了下來。結果,當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趕來救援時,尉遲敬德隻是把這兩顆人頭亮了出來,大部分救援部隊便潰不成軍,一哄而散。
於是,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去見皇帝。
皇帝陛下此刻正在遊船上,身邊是幾位重臣。也許,他們是想在上朝之前統一思想。隻不過沒人想到,尉遲敬德竟會從天而降,而且手持兵器,一身戎裝,滿臉血汙。
李淵當然大吃一驚。他的第一反應是出事了,因此開口就問:外麵是誰作亂?
尉遲敬德答: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正在平定。
李淵又問:你來幹什麽?
尉遲敬德答:保衛陛下。
李淵鬆了一口氣。[15]
隻要不是來殺自己的,當然一切都好商量。
李淵便問宰相裴寂:事到如今,你看怎麽辦?
裴寂沒有說話。[16]
另外兩位卻異口同聲: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若能立為太子付以國務,則陛下如釋重負,蒼生歡欣鼓舞。[17]
李淵說:這正是我早想做的。
是嗎?天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尉遲敬德戎裝持械擅自闖宮,已經觸犯刑律。因此同樣可以肯定,禁衛軍早已歸屬李世民。尉遲敬德哪裏是來護駕,分明是逼宮。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淵就一貫識時務。他馬上按照尉遲敬德的要求手書敕令,將一切指揮權都交給李世民。
直到這時,李世民才應召入宮。
父子相見恍如隔世。秦王撲到皇帝懷中,親吻著父親的乳頭泣不成聲,李淵也老淚縱橫撫摸著孝順的好兒子,雙方都心領神會的交易則在抱頭痛哭時暗中達成:做皇帝的父親將交出最高權力,接班的兒子則保證他安享晚年。[18]
這時,大約是下午四點。[19]
現在,楊隋變成了李唐,高祖換成了太宗,一切都那麽具有戲劇性,又那麽順理成章,還那麽讓人疑惑。
其中教訓,又在哪裏?
天可汗
李淵成在長安,楊廣敗在江都。[20]
沒錯,占據長安,再加上尊奉隋室,就有了號令天下的有利地位。相反,背離了關中本位政策,則勢必被關隴集團集體拋棄。隋煬帝至死都不明白的問題,答案就在這裏。
但,楊廣不能不營建洛陽,不能不打通南北。他唯一的錯誤是不該視人民為土芥。因此,當他成為人民公敵時,也隻能躲到江都。令人費解的是,他居然把首都長安留給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卻把太原給了李淵,這又是為什麽呢?
也許,是因為突厥(turks)。
突厥是繼匈奴和鮮卑之後,對中華史影響重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可惜,我們對這個古老的民族知之甚少,隻知道他們的起源地在準噶爾盆地以北,以狼為部落的圖騰,曾經臣服於柔然,為他們在阿爾泰山打鐵,因此得名突厥,進入中華史的視野則是在西魏文帝的大統八年(542)。
不過到北周時期,突厥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汗國,轄境東至遼河上遊,西至中亞裏海,北至貝加爾湖。突厥人的國家之所以叫汗國,是因為國王叫可汗(讀如克寒)。這個稱號是他們從柔然那裏學來的,相當於匈奴的單於。
實際上從西魏末到隋初,突厥都是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控製著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在西方,他們與拜占庭帝國眉來眼去,還相約共滅伊朗的薩珊王朝(sassanid,又譯薩桑王朝)。在東方,他們當然免不了要越過長城前來拜訪,而且多半不懷好意,也不會空手而迴。[21]
突厥,是匈奴之後的中華北方邊患。
幸運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突厥在開皇三年(583)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這就給了隋帝國挑撥離間、分化瓦解的大好機會。結果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俯首稱臣,西突厥的泥撅處羅可汗接受招撫,就連世世代代與西突厥為仇的波斯帝國也來表示友好,隋煬帝的外交大獲成功。
可惜在政治鬥爭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啟民可汗去世後,繼位的始畢可汗就跟煬帝翻臉。他甚至在大業十一年(615)八月以數十萬騎兵,將第三次北巡的隋煬帝圍在雁門(今山西省代縣),差點就要了他的命。
隋煬帝從此一蹶不振。[22]
始畢可汗卻學會了坐收漁翁之利。隋煬帝在他和西突厥之間翻雲覆雨,他則在隋帝國動蕩之時渾水摸魚。誰來依附他,他就封誰為天子。那些反政府武裝力量,也樂意接受可汗的稱號。煬帝用於突厥的手段,被反治其身。[23]
難怪他要把李淵安排在太原,突厥不可不防。
但,突厥固然是北方的狼,李淵也不是看門的狗。他的野心比誰都大,也更狡猾。為了奪取天下,他不惜放下身段向始畢可汗俯首稱臣,而且此事的主謀就是李世民。[24]
這就在曆史上留下了案底,讓李唐君臣耿耿於懷。何況建國以後,始畢可汗仗著他跟李淵的特殊關係,向大唐索求無度,態度傲慢。他的繼承人也如此。尤其是頡利可汗(頡讀如鞋),更是三番五次前來騷擾。立足未穩的李淵,則不得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虛與委蛇。[25]
顯然,不解決突厥問題,將國無寧日。
其實就連玄武門之變,也可能與突厥有關。當時,突厥鐵騎包圍了烏城(在今內蒙古烏審旗或陝西定邊縣),李元吉被任命為統兵元帥前往救援。李世民卻得到線人密報:太子將在為元吉餞行的宴會上謀殺自己,自己的愛將尉遲敬德等人則將由李元吉編入部隊,在戰場上秘密處決。[26]
這樣一來,李世民就不得不自衛反擊。
當然,這個情報未必可靠。甚至有沒有這個情報,恐怕都很可疑。但,玄武門事件之後,突厥就出兵大舉進犯則是事實。而且,在遭遇了尉遲敬德的抵抗和攔截後,頡利可汗仍然抵達渭水之北。朝野為之震驚,長安為之戒嚴。
此時,秦王李世民剛剛得到皇位。
實際上,京師戒嚴與太宗登基幾乎同時。這就說明形勢的緊迫已容不得李淵父子慢條斯理地行禮如儀,擊退突厥的希望則被寄托在一貫英勇善戰的李世民身上。問題是,既然猛將尉遲敬德的防線都被攻破,長安城內其實也並沒有多少兵力,唐太宗又靠什麽克敵製勝?[27]
勇敢和智慧。
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派了一名親信進入長安打探虛實耀武揚威。這名使者宣稱,可汗率領的百萬雄師已經全部到位。唐太宗則毫不客氣地痛斥來人:我與你們可汗曾當麵締結盟約,為什麽卻不講誠信?爾等雖是戎狄,也應該長著人心吧?再若自誇強大,我現在就殺了你!
說完,唐太宗將此人關押在門下省,然後帶了五位大臣出玄武門,一行六人來到渭水邊,與頡利可汗隔水相望。突厥的各路酋長遠遠看見大唐天子騎在馬上,英姿颯爽,閑庭信步般走來,無不感到震撼,紛紛下馬向這位虛齡二十九歲的年輕皇帝行突厥大禮,弄得他們的可汗十分尷尬。
沒過多久,大唐部隊也來到渭水。他們的軍旗在秋風中高高飄揚,他們的盔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們自己也陣容齊整步調一致,展示著中華帝國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
然而黑白不容顛倒。事實上,種種跡象表明,李淵絕不是糊塗蟲,更不是窩囊廢。他的糊塗和窩囊是裝出來的,覬覦之心反倒早已有之。否則,他為什麽要李建成和李世民兵分兩路,一個去潛結英俊,一個去密招豪友?[7]
按兵不動,隻是為了穩操勝券。
因此,一旦看準時機,他就會動如脫兔。大業十三年五月十四日,已經看出李淵有異動跡象的兩個副留守,準備按照隋煬帝的監視命令對其采取行動,卻被李淵逮捕殺掉,罪名自然是捏造的。這時,他可沒有片刻猶豫和手軟。
這樣看來,貞觀史臣和司馬光們的篡改曆史,真可謂弄巧成拙,反倒顯得世民少不更事,李淵老謀深算。實際上李淵就像當年的孫權,比誰都沉得住氣。正如王夫之所說,他是處至危之地,觀天下之崩,伺機而動,以求一逞。[8]
而且一旦動起來,就比誰都狠。
沒錯,他盯住了長安。
長安本是帝國的首都,隻是由於隋煬帝要打通南北重整山河,政治中心才東移到了洛陽。這就使得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一線,成為逐鹿中原之各路諸侯的必爭之地,長安反倒被人遺忘。在那風雲激蕩的年頭,長安也像太原一樣出奇地安靜,成為一個死角或者真空地帶。
然而長安畢竟是關隴集團的根據地。擁有長安,以長安為新王朝的發祥地,對於李淵這樣的武川軍閥、周隋故舊和關隴勳貴,不但名正言順,而且駕輕就熟。何況鎮守長安的是十三歲的代王楊侑,李淵想要,豈非囊中取物?
李淵卻沒有輕舉妄動,他必須先解除後顧之憂。
為此,他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與突厥的始畢可汗達成協議:攻下長安後,土地人民歸李淵,女人財寶歸突厥。這當然因為突厥在北,長安在南。從太原南下取長安,如果被突厥抄了後路,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李淵也謝絕了突厥準備派遣的大軍,隻接受了他們的馬匹。他可不想引狼入室受製於人。[9]
搞掂了突厥,李淵又去忽悠李密。他寫信給自命為反隋盟主的李密,表示衷心擁戴他奉天承運,自己隻要能再封於唐就心滿意足。於是驕狂的李密不再留意李淵,一心一意攻打洛陽,反倒成了替李淵阻攔東路兵鋒的擋箭牌。[10]
最重要的一招,是舉義旗不舉反旗。李淵宣布,南下的目的是複興隋室,立楊侑為帝,尊楊廣為太上皇。這就規避了人臣造反的罪名,在政治上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煬帝一死,他就立即撕下假麵具,毫不客氣地做起皇帝來。
隱患都已排除,現在可以動身。
七月初五,李淵率軍三萬誓師南下。十一月初九,攻克長安。次年三月十一日,楊廣在江都被殺。五月二十日,李淵即皇帝位。一個王朝倒下了,另一個王朝站起來,隻不過這新王朝還必須再接受一次血雨腥風的洗禮。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長安。
清晨的陽光照例灑在通往皇宮的路上,路邊佇立的禁衛軍有如兵馬俑般麵無表情。一切都跟往常一樣。騎在馬上並肩而行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似乎也很坦然,盡管頭天晚上有人通風報信:李世民在父皇麵前告了他倆的刁狀。[11]
但,這又不是頭一迴。
是的,建國八年了,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勢同水火。原因很簡單,從太原首義到統一中華,李世民一直戰鬥在第一線。可以說,大唐的天下至少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然而按照宗法製度,儲君卻隻能是李建成。
這就不要說李世民不服,天下人不服,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弟兄們不服,就連李建成自己都忐忑不安。沒錯,他是嫡長子。不過除此之外,又有多少本錢呢?就算將來能夠順利接班,李世民也未必安分守己俯首稱臣。
好在,有李元吉支持自己。
皇四子齊王李元吉為什麽會站在李建成一邊,恐怕隻能是一個謎。正史的說法,是他打算先幹掉李世民,然後再取李建成而代之。可惜就連所謂正史,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李世民幕僚的道聽途說。是否屬實,死無對證。
當然,真正重要的還是李淵。
李淵態度曖昧。在李建成看來,父皇至少也是防範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功高震主已是不爭的事實。幸虧他是皇帝的親兒子。如果是韓信,恐怕早就兔死狗烹了。
奇怪的是,李世民並不韜光養晦,反倒十分張揚。武德四年(621)六月,打了勝仗的他甚至高調舉行了入城式。李世民自己身著黃金盔甲騎馬走在前麵,李元吉等二十五名將領緊隨其後,一萬名鐵甲騎兵如同黑色森林,三萬名武士浩浩蕩蕩走進長安,隊伍之長竟排出兩公裏以上。[12]
這真是好大的排場!
如此耀武揚威,給誰看呢?
李建成心知肚明,李淵更是眼睛雪亮。奇怪的是,他卻突發奇想,提出讓李世民帶領自己的人馬駐紮洛陽,並使用天子的旗號統治今天陝西省以東的所有地區。
高祖的說法是:東西兩都,天下一家。
但,這哪裏是天下一家,分明是國家分裂。這個方案如果當真實行,大唐就會像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不過,兩羅馬是可以並存的,因為兩個首都相距甚遠。洛陽和長安卻隻有咫尺之遙,豈能不刀兵相見?
那麽,李淵為什麽要出此昏招?
直接的原因,據說是李建成宴請李世民時,在酒裏下了毒(具體下毒人不詳)。李世民飲酒之後吐血數升,被參加宴會的淮安王李神通扶迴了秦王府。李淵聞訊前來探視,不忍心再看見他們兄弟手足相殘,才提出了這個方案。
然而此說可疑。
我們要問:李建成如果真要毒死李世民,哪裏還能讓他走出東宮,又怎麽會請來一位身為叔王的目擊證人?李淵來探視時,為什麽並不追究投毒案,隻是告誡建成以後不要讓弟弟過量飲酒?因此,這很可能是李世民的苦肉計。[13]
李淵當然不傻,他反過來給李世民設了局中局:現在就分你一半江山,你要不要?如果要,那就是有野心。
結果,李世民的心思被李淵看破。
於是,當李元吉又來慫恿父皇殺掉李世民時,李淵的迴答竟是:那個人功高蓋世,殺他有什麽名目?
看來,李淵也有殺心。
知道了這些背景,就不難理解六月三日發生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這一天太白金星滑過了天空。有關部門立即向李淵密報:天象顯示,秦王當有天下。
於是李淵召李世民進宮,向他出示報告。
此說同樣可疑。有關部門的密報,為什麽要拿給李世民看?要知道,當有天下,可以是現在,也可以是將來。是將來就該立他為儲,是現在就得當機立斷,李淵對這個密報到底作何理解?但無論哪種,都用不著給李世民看。
李淵的做法不可思議,李世民的奏對也答非所問。他的迴答竟是: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
這可真是中國邏輯。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跟太白金星滑過天空又有什麽關係?然而正是這邏輯不通,讓李淵方寸大亂。惱羞成怒的皇帝隻好放過天象,先解決後宮問題。
他宣布:明天開會,當麵對質。
消息立即就傳到了建成和元吉那裏。但是他們不怕,因為李世民根本就無法舉證。欺君之罪,必死無疑。
就連李淵,說不定也是這麽想的。
可惜他們誰都沒有想到,李世民根本就沒打算對質。
第二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坦然進宮,一直走到玄武門外才感覺不對。他倆立即掉轉馬頭準備逃迴東宮,卻發現自己走投無路,李世民的悍將已將他們團團圍定。[14]
太子和齊王,中了埋伏。
情急之下,李元吉決定先發製人。他拿起弓箭,準備擒賊先擒王,卻哆哆嗦嗦拉不開弓。相反,李世民的表現要沉穩得多。他不慌不忙叫住掉頭就走的大哥,不知道跟李建成說了些什麽,然後就一箭射穿了他的喉嚨。
接著,李世民的愛將尉遲敬德也射殺了李元吉,還把元吉和建成的腦袋都砍了下來。結果,當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趕來救援時,尉遲敬德隻是把這兩顆人頭亮了出來,大部分救援部隊便潰不成軍,一哄而散。
於是,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去見皇帝。
皇帝陛下此刻正在遊船上,身邊是幾位重臣。也許,他們是想在上朝之前統一思想。隻不過沒人想到,尉遲敬德竟會從天而降,而且手持兵器,一身戎裝,滿臉血汙。
李淵當然大吃一驚。他的第一反應是出事了,因此開口就問:外麵是誰作亂?
尉遲敬德答: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正在平定。
李淵又問:你來幹什麽?
尉遲敬德答:保衛陛下。
李淵鬆了一口氣。[15]
隻要不是來殺自己的,當然一切都好商量。
李淵便問宰相裴寂:事到如今,你看怎麽辦?
裴寂沒有說話。[16]
另外兩位卻異口同聲: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若能立為太子付以國務,則陛下如釋重負,蒼生歡欣鼓舞。[17]
李淵說:這正是我早想做的。
是嗎?天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尉遲敬德戎裝持械擅自闖宮,已經觸犯刑律。因此同樣可以肯定,禁衛軍早已歸屬李世民。尉遲敬德哪裏是來護駕,分明是逼宮。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淵就一貫識時務。他馬上按照尉遲敬德的要求手書敕令,將一切指揮權都交給李世民。
直到這時,李世民才應召入宮。
父子相見恍如隔世。秦王撲到皇帝懷中,親吻著父親的乳頭泣不成聲,李淵也老淚縱橫撫摸著孝順的好兒子,雙方都心領神會的交易則在抱頭痛哭時暗中達成:做皇帝的父親將交出最高權力,接班的兒子則保證他安享晚年。[18]
這時,大約是下午四點。[19]
現在,楊隋變成了李唐,高祖換成了太宗,一切都那麽具有戲劇性,又那麽順理成章,還那麽讓人疑惑。
其中教訓,又在哪裏?
天可汗
李淵成在長安,楊廣敗在江都。[20]
沒錯,占據長安,再加上尊奉隋室,就有了號令天下的有利地位。相反,背離了關中本位政策,則勢必被關隴集團集體拋棄。隋煬帝至死都不明白的問題,答案就在這裏。
但,楊廣不能不營建洛陽,不能不打通南北。他唯一的錯誤是不該視人民為土芥。因此,當他成為人民公敵時,也隻能躲到江都。令人費解的是,他居然把首都長安留給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卻把太原給了李淵,這又是為什麽呢?
也許,是因為突厥(turks)。
突厥是繼匈奴和鮮卑之後,對中華史影響重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可惜,我們對這個古老的民族知之甚少,隻知道他們的起源地在準噶爾盆地以北,以狼為部落的圖騰,曾經臣服於柔然,為他們在阿爾泰山打鐵,因此得名突厥,進入中華史的視野則是在西魏文帝的大統八年(542)。
不過到北周時期,突厥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汗國,轄境東至遼河上遊,西至中亞裏海,北至貝加爾湖。突厥人的國家之所以叫汗國,是因為國王叫可汗(讀如克寒)。這個稱號是他們從柔然那裏學來的,相當於匈奴的單於。
實際上從西魏末到隋初,突厥都是歐亞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控製著東西方的交通和貿易。在西方,他們與拜占庭帝國眉來眼去,還相約共滅伊朗的薩珊王朝(sassanid,又譯薩桑王朝)。在東方,他們當然免不了要越過長城前來拜訪,而且多半不懷好意,也不會空手而迴。[21]
突厥,是匈奴之後的中華北方邊患。
幸運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突厥在開皇三年(583)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這就給了隋帝國挑撥離間、分化瓦解的大好機會。結果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俯首稱臣,西突厥的泥撅處羅可汗接受招撫,就連世世代代與西突厥為仇的波斯帝國也來表示友好,隋煬帝的外交大獲成功。
可惜在政治鬥爭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啟民可汗去世後,繼位的始畢可汗就跟煬帝翻臉。他甚至在大業十一年(615)八月以數十萬騎兵,將第三次北巡的隋煬帝圍在雁門(今山西省代縣),差點就要了他的命。
隋煬帝從此一蹶不振。[22]
始畢可汗卻學會了坐收漁翁之利。隋煬帝在他和西突厥之間翻雲覆雨,他則在隋帝國動蕩之時渾水摸魚。誰來依附他,他就封誰為天子。那些反政府武裝力量,也樂意接受可汗的稱號。煬帝用於突厥的手段,被反治其身。[23]
難怪他要把李淵安排在太原,突厥不可不防。
但,突厥固然是北方的狼,李淵也不是看門的狗。他的野心比誰都大,也更狡猾。為了奪取天下,他不惜放下身段向始畢可汗俯首稱臣,而且此事的主謀就是李世民。[24]
這就在曆史上留下了案底,讓李唐君臣耿耿於懷。何況建國以後,始畢可汗仗著他跟李淵的特殊關係,向大唐索求無度,態度傲慢。他的繼承人也如此。尤其是頡利可汗(頡讀如鞋),更是三番五次前來騷擾。立足未穩的李淵,則不得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虛與委蛇。[25]
顯然,不解決突厥問題,將國無寧日。
其實就連玄武門之變,也可能與突厥有關。當時,突厥鐵騎包圍了烏城(在今內蒙古烏審旗或陝西定邊縣),李元吉被任命為統兵元帥前往救援。李世民卻得到線人密報:太子將在為元吉餞行的宴會上謀殺自己,自己的愛將尉遲敬德等人則將由李元吉編入部隊,在戰場上秘密處決。[26]
這樣一來,李世民就不得不自衛反擊。
當然,這個情報未必可靠。甚至有沒有這個情報,恐怕都很可疑。但,玄武門事件之後,突厥就出兵大舉進犯則是事實。而且,在遭遇了尉遲敬德的抵抗和攔截後,頡利可汗仍然抵達渭水之北。朝野為之震驚,長安為之戒嚴。
此時,秦王李世民剛剛得到皇位。
實際上,京師戒嚴與太宗登基幾乎同時。這就說明形勢的緊迫已容不得李淵父子慢條斯理地行禮如儀,擊退突厥的希望則被寄托在一貫英勇善戰的李世民身上。問題是,既然猛將尉遲敬德的防線都被攻破,長安城內其實也並沒有多少兵力,唐太宗又靠什麽克敵製勝?[27]
勇敢和智慧。
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派了一名親信進入長安打探虛實耀武揚威。這名使者宣稱,可汗率領的百萬雄師已經全部到位。唐太宗則毫不客氣地痛斥來人:我與你們可汗曾當麵締結盟約,為什麽卻不講誠信?爾等雖是戎狄,也應該長著人心吧?再若自誇強大,我現在就殺了你!
說完,唐太宗將此人關押在門下省,然後帶了五位大臣出玄武門,一行六人來到渭水邊,與頡利可汗隔水相望。突厥的各路酋長遠遠看見大唐天子騎在馬上,英姿颯爽,閑庭信步般走來,無不感到震撼,紛紛下馬向這位虛齡二十九歲的年輕皇帝行突厥大禮,弄得他們的可汗十分尷尬。
沒過多久,大唐部隊也來到渭水。他們的軍旗在秋風中高高飄揚,他們的盔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們自己也陣容齊整步調一致,展示著中華帝國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