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門第【白鷹魅影】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書名:易中天中華史13:隋唐定局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isbn:9787533942786


    所屬分類:圖書>曆史>曆史普及讀物>中國古代史


    編輯推薦:


    經曆了近四百年的動蕩和分裂之後,中華大地在隋唐兩代重歸一統。從此,中華帝國進入鼎盛期和成熟期,一氣嗬成而為唐宋元明清。那麽,隋唐是怎樣的帝國和王朝?他們為後世奠定了怎樣的局麵?他們創造的文明為什麽是影響世界的?這種創新給我們的啟迪又該是什麽?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以全球視野、現代史觀、依據權威可靠的曆史文獻,以經典的易中天式解讀,直觀精致的手繪插圖,讓您有種置身曆史現場的真實感受。


    易中天中華史,“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


    2012年,學者易中天計劃用5-8年時間,以畢生學術功力,寫成一部更適合當今國人的中華通史,全書36卷,具有獨特的六大價值:


    1.科學態度


    尊重曆史事實,語出有據;獨特的現代史觀,帶來深度的思想交流。


    2.全球視野


    首次站在全球視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較中,發掘中華文明的獨特價值。


    3.現場直播


    不是枯燥講史,而是一場曆史的“現場直播”。


    4.輕鬆好讀


    易中天的易式風格貫穿全文,適合全年齡段。


    5.邏輯清晰


    複雜的曆史人物、真實的曆史事件多角度呈現。


    6.手繪插圖


    新增精美插圖,從曆史場景到文物證據,重現曆史。


    內容推薦: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是易中天中華史係列的第十三卷,揭開隋唐這個空前盛世的曆史真相:


    隋煬帝開通了南北大運河,三征高句麗,北巡突厥,修建洛陽城……為什麽立下了豐功偉業卻隻能遺臭萬年?甚至煬帝被殺時,連他的妻子蕭皇後都袖手旁觀,也不像某位紅顏知己那樣從夫而死,隻是跟宮女一起用床板做了副棺材,默默地為相伴了三十五年的夫君料理後事。


    唐太宗融合胡漢,開創貞觀之治,卻並非世人所認為的完美無缺——殺兄弟;逼親爹;篡改曆史,誇大其詞……


    科舉和三省六部,都是隋唐政治製度的新發明。騎馬巡街探訪名花的新科進士,逐漸成為帝國官僚集團的主力軍;這個集團支撐的三省六部製,開創了唐宋元明清的新政治。


    大唐上流社會的人們,流連忘返於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長安西市,紙醉金迷於胡人開設的高檔會所,那裏不但有好聽的龜茲樂,好喝的葡萄酒,更有如花似玉的胡姬充當陪酒女郎。


    隋唐這個混血王朝,兼挾中華文化的優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麵對世界,造就了一個偉大的世界性帝國。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於長沙,曾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中華史”。在易中天看來,《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譜”,《資治通鑒》則是可供統治者借鑒的曆史經驗和教訓。正因為如此,他認為汗牛充棟的各類中華史,大多沒有全球視野和現代史觀,因此他將在直覺、邏輯和證據的基礎上,書寫人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華史》(總序、1-13卷)。


    =================


    第一章


    隋煬帝


    第二帝國


    跟之前那動亂的四百年一樣,創造了世界性文明的隋唐也是由一係列陰謀和殺戮開場的。隋文帝楊堅殺了北周的皇帝和皇族,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則殺了自己的哥哥(唐太宗還殺了弟弟)。此外,隋文帝楊堅是否死在隋煬帝楊廣手上雖尚無定論,但楊廣被親信和親兵所殺則確鑿無疑。


    所謂青史,斑斑血跡。


    然而在這片血染的土地上,開出的卻是絢爛無比的文明之花。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大唐毋庸置疑地代表著中華的鼎盛與輝煌,因此有理由成為我們民族的標誌性符號或者代名詞。比方說,海外華人的聚集區被叫做唐人街,某種中國特色的服裝則被稱為唐裝,盡管那樣式與大唐毫不相幹。


    與之相對應的,是隋往往被遺忘。


    就算記得住,也隻有煬帝的“昏暴”。


    昏暴是唐人對楊廣的蓋棺論定。在此之前,楊廣其實是有諡號的:明皇帝。也有廟號:隋世祖。可惜這兩個體麵的稱號係由隋帝國的洛陽留守政權所給出,因此很快就被新建立的唐王朝推翻,改諡為煬。[1]


    從此,他被叫做隋煬帝。


    這是差得不能再差的惡評。依照《諡法》,煬的意思有三種:好內遠禮(貪戀女色不遵禮法),去禮遠眾(破壞禮製背棄公眾),逆天虐民(違背天理虐待人民)。有前兩條就是昏,有後一條則是暴。根據後世的描述、演繹和普遍看法,楊廣大約是兼而有之,既昏又暴。[2]


    不知道李淵他們為什麽要如此評價楊廣。沒錯,為了證明改朝換代的合理性,新政權往往要把前朝或末世說得一團漆黑。這已經幾乎是所有短命王朝或亡國之君難以逃脫的宿命。然而,其他那些末代君主,得到的諡號大多馬馬虎虎還過得去,跟楊廣一樣聲名狼藉的隻有夏桀和殷紂:賊人多殺曰桀,殘義損善曰紂,簡直就是十惡不赦。[3]


    更讓楊廣難堪的是,煬,原本是他送給陳朝後主陳叔寶的諡號。這對於那位聲色犬馬的昏君倒是恰如其分。不要忘記,那家夥不但在即位之後隻知道醉生夢死,便是在做俘虜時懷裏也抱著兩個漂亮女人。


    把這個諡號送給陳叔寶的楊廣,也有資格作出這樣的曆史評價。因為他不但是隋王朝第二任皇帝,也是當年滅陳部隊的大元帥,親眼目睹了陳叔寶的荒淫無恥和昏庸無能。隻不過,楊廣做夢都想不到,他的下場會更慘,送給陳叔寶的惡諡也會落到自己的頭上。唐人甚至說,兩位煬皇帝相逢於九泉,恐怕不合適再討論《玉樹後庭花》了吧?[4]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可惜,曆史從來就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我們也隻能管楊廣叫隋煬帝。問題在於,他真有那麽不堪嗎?


    未必。有一位曆史學家說得好:秦始皇做過的事,隋煬帝多半也做了,卻沒有焚書坑儒;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卻沒有開鑿運河。那麽,憑什麽秦始皇和唐太宗是千古一帝,隋煬帝就隻能遺臭萬年?[5]


    這很不公平。


    如果連累到隋的意義也被低估,就更不公平。


    沒錯,隋是短暫的。短短三十八年,相對於三千七百年的中華文明史和兩千一百多年的中華帝國史,可謂彈指一揮間。然而,這個短命王朝完成的工作量,卻相當於其他朝代的數倍;它留下的物質遺產、文化遺產和政治遺產,比如大運河、科舉製和三省六部製,則直到明清兩代都讓人受用無窮。這樣的王朝,難道可以小看?[6]


    更何況,正如漢帝國不過是秦政治的遺囑執行人,隋王朝也是唐文明的曆史開創者。沒有前麵的秦,就不會有後麵的漢;沒有前麵的隋,也沒有後麵的唐。事實上,唐太宗是跟在隋煬帝後麵亦步亦趨的。他不但以隋為鑒,更是以隋為師,而且並不僅僅隻是將其當作反麵教員。[7]


    隋,可謂時間短暫,內容豐富。它是短命的,也是不朽的。西晉才叫作曇花一現。真正有意義的是東晉,可惜卻隻有半壁江山,不是統一的大帝國。[8]


    能夠比較的,是秦。


    隋與秦堪稱難兄難弟——都開創了統一的局麵,也都是二世而亡,還都是前有長時間的動蕩和戰亂(春秋戰國五百年,漢末魏晉南北朝四百年),後有強大興盛的世界大帝國(漢四百多年,唐接近三百年),而且後麵兩個統一王朝都曾經斷裂,漢有新莽,唐有武周,可謂驚人地相似。


    這恐怕不是巧合。


    當然不是。事實上,正如隋唐與秦漢頗為相似,明清與宋元也極為相同,即都是前麵一個漢族王朝,後麵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存活的時間則大體相當:宋三百年出頭,元一百年左右,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七年。明和清的時間幾乎一樣,而且都隻比唐略短一點。[9]


    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區別顯著。


    因此,如果以朱全忠滅唐為界,中華帝國的曆史便可以分為上下兩段。上半段一千一百二十八年,下半段一千零四年,兩段的時間差不多,堪稱上下兩千年。


    兩千年表現為兩種趨勢。大體上說,上半段是先進行製度創新(秦和隋),然後變成世界帝國(漢和唐);下半段則是先進行製度改革(宋和明),走向糜爛之後再由少數民族政權(元和清)來輸血和救場。也就是說,上半段是上坡路,下半段是下坡路,鼎盛與輝煌是在唐宋。


    唐宋是巔峰,也是分水嶺。


    分野是明顯的:前開放後收斂,前上升後下滑,前動蕩後穩定,元與明甚至實現了無縫對接。然而宋元與明清的區別也很明顯:宋元延續了秦漢以來的宰相製度和隋唐以來的分權製度,明清兩代卻是“有政府無宰相”,一切權力都集中於皇帝。皇帝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一人身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結果是明專製,清獨裁,最後走向崩潰。


    辛亥革命,也不是偶然的。


    顯然,宋元與明清不能混為一談,秦漢與隋唐就更不能。所以,上下兩千年也可一分為四:第一帝國秦漢,四百四十一年;第二帝國隋唐,三百二十六年;第三帝國宋元,四百一十六年;第四帝國明清,五百四十三年。此外還有三百六十九年無法歸類,隻能“計劃單列”。[10]


    這三百六十九年,就是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曆史時期,持續時間之長超過兩漢以外任何朝代,統一時間之短相當於秦,政治製度和文化特質既不同於秦漢也不同於隋唐,社會形態和曆史意義則接近於春秋戰國。也就是說,魏晉南北朝跟春秋戰國一樣,是在為新製度和新時代做準備。[11]


    難怪隋會跟秦一樣短命了,因為他們都是探索者和排頭兵。前浪是隻能死在沙灘上的,隋煬帝則不過是被送上祭壇的犧牲品,盡管他遠非秦二世或陳叔寶可比。


    實際上,由於隋既是南北朝的終結者,又是唐文明的先驅者,擔負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使命,因此難免表現出矛盾和分裂。結果,不但文帝和煬帝判若兩朝,煬帝的前期和後期也判若兩人。這就讓史家和公眾糾結:隻看見後期的恨不能鞭屍三百,隻看到前期的則力主翻案。[12]


    不過這並不重要。楊廣是該被稱為煬皇帝,還是該被稱為明皇帝,其實毫不關我們的痛癢。重要的是通過他對第二帝國進行反思,從而更好地審視我們的命運和選擇。


    但這一切,又都得從煬帝之死說起。


    血案與疑團


    隋煬帝是在江都被殺的。


    江都即今江蘇省揚州市,遠在長安的千裏之外,當然不是隋帝國的首都,甚至就連陪都也算不上。隋的陪都其實是洛陽。洛陽和江都,都是隋煬帝的最愛。他即位之後就立即下令營建洛陽,運河開通後又三下揚州,被殺之前竟在江都住了一年半以上,便都是證明。[13]


    但,煬帝喜歡江都,不等於驍果也喜歡。


    驍果就是禦林軍,意為驍勇果毅。作為保衛皇帝的精銳部隊,他們配置精良,個個頭戴金盔,臂刺血鷹,騎著汗血馬,身強力壯武功非凡,卻對江都沒有興趣。原因也很簡單:這些漢子都是關中人。來揚州玩玩可以,老死江都,不幹。


    隋煬帝卻不打算迴到西北。


    不迴去也不完全是喜歡江南,實際上是迴不去。大業十二年隋煬帝離開洛陽前往江都時,他的事業就已經從巔峰跌入了低穀。征高句麗民怨沸騰,巡突厥則差點被俘,煬帝卻不思悔改繼續一意孤行,結果是從貴族到農民全都跟他反目為仇。這位剛愎自用的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到煬帝被殺那年,天下大勢對楊廣已十分不利:長城內外烽煙四起,大河上下叛軍遍野,就連帝國的首都長安也被唐公李淵占領,並另立隋帝,改元義寧。這個時候,煬帝就算迴到西北又能如何?難道真去表哥李淵和孫子楊侑(讀如又)那裏做什麽“太上皇”不成?


    也隻能賴在揚州,甚至往南京和杭州跑。


    於是驍果人心浮動。


    其實,思鄉心切的禦林軍一開始並無意造反。他們的打算是開小差,約定日期集體逃亡。畢竟,隋煬帝平時待他們不薄。他甚至采納謀臣的建議,為這支部隊在江都就地解決了性生活問題。因此,如果不是由於煬帝身邊出了吃裏扒外的白眼狼,事情的結果也許就會兩樣。[14]


    白眼狼是三兄弟。


    三兄弟分別叫化及、智及和士及,是許國公宇文述的寶貝兒子。作為鮮卑貴族、關隴豪門和開國元勳,以及奪嫡鬥爭中的楊廣死黨,宇文述深受煬帝信任。於是這三兄弟便在老爹去世後彈冠相慶飛黃騰達,盡管他們原本是無惡不作的紈絝子弟,其中兩個還犯有死罪。但,宇文述臨終前的含淚哀求,讓隋煬帝的心軟了下來。[15]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