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毫不掩飾自己好惡的阮籍,卻終其一生“口不臧否人物”,也就是不對任何人發表評論。這一點讓司馬昭極為讚賞,他甚至認為天底下最謹慎的人就是阮籍。
這就是阮籍了:率真而又自律,率性而又謹慎。這樣的人,心裏麵是會鬱結成疙瘩的。因此有人認為,阮籍酩酊大醉,就是為了用酒來澆那心中塊壘。
他的哭,也如此。
阮籍一生,應該哭過多次。某個非親非故素不相識的女孩子死了,他也前往痛哭一場。原因,據說僅僅因為那姑娘才貌雙全,卻未嫁而亡。這確實是很不幸的人生。以阮籍之詩人氣質和哲人敏感,不能不為之慟哭。
但,他更可能是哭自己。想想阮籍這輩子,跟那女孩在本質上又有什麽區別?他的人生價值當真實現了嗎?他那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詩,有多少人看得懂呢?他為司馬昭寫的勸進表,會是自己想說的心裏話嗎?
難怪阮籍要跟劉伶一樣,駕一輛車攜一壺酒漫無目的到處亂走。不同之處在於,劉伶吩咐“死便埋我”,阮籍卻一定要走到路盡頭,再慟哭而返。
沒人能夠確切知道他們的想法。也許,劉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無論一生一世如何度過,最後終歸於死。那又何妨走到哪裏算哪裏,死到哪兒埋哪兒?同樣,人生既然並無意義,那又何妨想怎麽活就怎麽活?
所以劉伶之狂甚於阮籍。有一次朋友去看他,卻發現他全身赤裸一絲不掛地坐在那裏。朋友們大為怪異,劉伶卻很坦然。他滿不在乎地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諸位為什麽要走進我的褲子裏來?
這實在要算是瘋話。
其實劉伶並不瘋癲。他的心裏比誰都明白,也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次酒後與人發生口角,對方卷起袖子就要動手,瘦瘦小小的劉伶馬上讓步。他的說法是:我這幾根雞肋恐怕不值得安放您那尊貴的拳頭。
對方當然一笑了之。
實際上這也是劉伶的處世之道。對司馬政權,他不像嵇康那樣公開對抗,也不像阮籍那樣委曲求全,而是在被招聘時大談虛無,讓執政者覺得自己百無一用。所以劉伶最後的的結局,竟是壽終正寢。
阮籍卻一直處於痛苦的掙紮之中。據說他在觀看劉邦與項羽的楚漢戰場時,曾說過一句名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可見他是認為要有英雄的,也希望能為那沒有英雄的時世找到一條出路。他的途窮而哭,則因為發現上下求索的結果,是仍不知道路在哪裏。
我們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不會在陶淵明的田園裏。
陶淵明之隱 跟劉伶、阮籍一樣,陶淵明也嗜酒如命。
陶淵明就是陶潛,淵明是他的字。因為短時間做過彭澤(今屬江西九江)縣令,所以又稱陶彭澤。彭澤縣令依法享有三頃公田,陶淵明竟然吩咐全部種上釀酒用的高粱,聲稱隻要能常醉於酒,就心滿意足。後來隻是由於太太的強烈抗議,才同意撥出五十畝改種粳稻。
可惜陶淵明並沒能等到高粱成熟,因為上級機關派來了督郵。督郵是郡守派遣到各個縣,監察縣官和縣吏的巡視員,官不大權不小,架子也足。劉備做安喜縣尉時,就因為受不了督郵的氣焰囂張,才掛冠而去。而且,一怒之下鞭打督郵的也不是張飛,而是劉備本人。
這迴輪到陶淵明。
督郵來到彭澤時,縣裏的下屬就提醒長官:大人得穿戴整齊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前去拜見。陶淵明同樣受不了這窩囊氣,當即解下官印和綬帶離職走人。隻不過,他沒讓督郵挨一頓鞭子,而是留下了一句名言: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
陶淵明迴家了,從此再不做官。
現在看來,不再做官很可能是他早已產生的想法。據陶淵明自己說,這位隻在任上待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原本是想等到一年後再走的。但他的妹妹突然去世,隻好辭職奔喪,時間是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的十一月。高粱也好粳稻也罷,恐怕還沒種下去呢!
於是就連陶淵明為什麽要突然辭職,是因為督郵還是因為妹妹,都成了無頭案。三頃公田六分之五種高粱,六分之一種粳稻,也隻是說說而已。
但辭官以後的陶淵明,心情似乎特別舒暢。他這樣描述自己的迴歸:小船一搖一擺緩緩行駛在江上,江風吹拂著身上的衣裳。遇到岸邊的行人,便詢問前麵的路程還有多遠,隻覺得晨曦出現得太晚太晚。
歸心似箭啊!
到家以後更是欣喜。仆人和孩子在門前迎候,自己則看見家門便一路狂奔。庭院裏的小路已經荒蕪,所幸鬆樹和菊花還在,更讓人高興的是窖中有酒盈樽。那就坐在南窗下自斟自飲吧!你看那山穀中飄出的雲可有心機?那紛紛迴巢的鳥兒也不過是累了而已。
一切都那麽自然,迴家的感覺真好!
決心永不做官的陶淵明開始了自己的田園生活。實際上他在擔任彭澤縣令之前就已經參加農業勞動,此番不過重操舊業。然而陶彭澤的技術水平似乎不敢恭維,因為“種豆南山下”的結果,竟然是“草盛豆苗稀”。
好在陶淵明的躬耕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謀心。一個有著僮仆的家庭,大約也不會指望男主人在農業生產方麵的貢獻。所以他可以在自家院子裏閑庭漫步,他筆下的田園生活則雖然艱苦,卻充滿詩意: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清晨,雞鳴狗吠之中,遠處的人家若隱若現,自己的村落炊煙嫋嫋,這是農村最尋常不過的景象,在陶淵明的眼裏卻是那樣的清新、恬靜、怡然自得。
當然,他眼中的田野也十分迷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疇(讀如籌)就是田地。平曠的田野上吹著遠來的清風,茁壯成長的禾苗欣欣向榮,這是怎樣地讓人陶醉!
如此詩句當然是不朽的,陶淵明也因此而獲得了“田園詩人”的桂冠,甚至被視為真隱士的典型。因為他不像某些號稱隱士的人,隱居的目的是抬高身價。陶淵明可是再也不曾出山的,交往的對象也隻有農夫: 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好一個“但道桑麻長”!他關心的竟隻有收成。
這就連農夫都看不下去。據說某天早上,有位農民拎著一壺酒來看望陶淵明。這位好心腸的農夫誠懇地對那田園詩人說:我們這種地方不該是先生您屈就的。現在舉世都在同流合汙,先生又為什麽不可以隨波逐流呢?
陶淵明謝絕了農夫的好意。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還是一起喝了這杯酒吧!我不會改變主意的。
後來,陶淵明把這件事寫進了詩中: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詩是好詩,事可存疑,也不必較真。但,一大早聽見有人敲門,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好就去迎接,這種心情和心理是真實的。顯然,陶淵明渴望與人交往。他也許躲避官場躲避政治,卻並不躲避社會。
其實就連對政治,也未必毫不關心。據說,陶淵明寫詩作文標注日期,絕不使用劉宋的年號。也就是說,他並不承認劉裕的宋是合法政權,他的心目中隻有晉。
那麽,他又為什麽不做晉官?
官位太小。
田園詩人真隱士,會嫌官小?
會的,因為陶家祖上極為顯赫。曾祖父陶侃,官居大將軍,位進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兼任兩州刺史(其中一州還是荊州),被時人評價為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誠勤勞如孔明。這是何等豪雄的風雲人物!
難怪陶淵明要稱督郵為“鄉裏小人”。
也難怪他“不堪吏職”,要辭官而去。
沒錯,他彎不下那高貴的腰。
可惜到了淵明這一代,陶家已經敗落,變成了破落貴族或破落士族。但,血性、精神和性格,卻似乎是可以隔代遺傳的。因此陶淵明的內心深處,有著一般人不易覺察的高傲和高貴。隻不過,這種內在力量在陶侃那裏表現為英雄氣,在淵明這裏則看起來像是平常心。
然而最不平常的,恰恰就在看似平常之中。辭去彭澤縣令職務的第二年重陽節,已無酒喝的陶淵明坐在宅邊菊花叢中,滿手把菊,寫下了這一千古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也許,這就是陶淵明的真實形象。在這裏,“見”是不能錯為“望”的。望,就刻意了,也不悠然。隻有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平淡之中才蘊含著絢爛至極。
也隻有如此,才是魏晉風度。
名士皇帝司馬昱 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時,簡文帝已去世二十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死後被尊為太宗的東晉皇帝,其實比陶淵明更像隱士,也更像名士。
沒錯,他才真是“大隱隱於朝”。
簡文帝司馬昱的身世,前麵已經說過。他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小兒子,差點被司馬睿立為繼承人。隻是由於王導等人的堅持,長子司馬紹才成為第二任皇帝。
其實晉明帝司馬紹並不簡單。某次,有人從長安來見晉元帝司馬睿,隻有幾歲的他正好坐在父王腿上。晉元帝便問兒子:長安和太陽,哪個遠,哪個近?
司馬紹迴答:長安近。因為長安來人了,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裏來。
晉元帝很得意,第二天在宴會上又故意問了一遍。
司馬紹卻說:太陽近。
晉元帝大吃一驚,問他為什麽改口。
司馬紹說:舉目即見太陽,不見長安。
這件事當時就傳遍了天下,因為司馬紹的迴答和改口都很精彩。實際上晉元帝第一次問他之前,就已經把洛陽和長安淪陷的事情講了一遍,還潸然淚下。司馬紹為了安慰父親,才故意說長安近。但是第二天麵對群臣,他就必須說隻見太陽不見長安。這才是領袖說的話,盡管當時他還是小孩子,他父親也還隻是琅邪王或晉王。
所以,此事如果屬實,司馬紹是有政治天賦的。
簡文帝司馬昱的政治才能卻相當一般,政績更是乏善可陳。他以會稽王的身份執掌朝政時,製衡野心家桓溫的辦法竟然是起用清談家殷浩,讓殷浩去北伐。隻會談玄學的殷浩哪裏是北方蠻族的對手?也隻能一敗再敗。
結果是殷浩被廢為庶人,內外大權盡歸桓溫之手。可惜桓溫並不領情,因為他收複中原的計劃被耽誤了。殷浩更是怨氣衝天,說哪有把人送上高樓又撤走梯子的!於是成天在空中反反複複寫四個字:咄咄怪事!
殷浩是不是說過那些話,曆史上有爭議。但司馬昱被桓溫推上皇位後,那皇帝當得可憐兮兮,則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就連火星出現在太微,他都惶惶不安。因為前任皇帝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桓溫廢掉時,星象就是這樣。
於是司馬昱把中書郎郗超(郗,舊讀如癡,今讀如希)拉進偏殿問:天命的長短原本就無法估計,隻不過會不會又有以前那樣的事情發生呢?
這當然是個問題,但為什麽要問郗超?
因為郗超是東晉重臣郗鑒的孫子、郗愔(讀如音)的兒子,更是桓溫言聽計從的謀臣。讓自己的老爸交出兵權退居二線,把皇帝換成司馬昱,都是郗超的主意。所以謝安和王坦之對郗超,都得小心翼翼地讓他三分。
郗超對司馬昱倒是不敢不客氣。他迴答說:大司馬(桓溫)正在對外鞏固邊防,對內安定社稷,一定不會發生什麽非常之事,臣願以身家性命為陛下擔保!
司馬昱則對郗超說:請向令尊大人致意!家國之事到了如此地步,都是由於朕的無能,真是羞愧難言!
說完,淚流滿麵。
至尊天子地位的安穩,竟然要靠一個小小的郎官來擔保,這樣的皇帝也實在是窩囊透了。難怪謝安認為司馬昱不過是晉惠帝之流,頂多清談的水平要高一些。
實際上司馬昱更應該去做名士。成為皇帝之前,他的府邸高朋滿座,常常聚集著當時的各界名流。包括桓溫和殷浩,也包括其他清談家和僧侶,都是他的座上客。他們的清談會不但勝友如雲,還往往通宵達旦。司馬昱甚至自己也成為清談家,盡管被認為隻是二流的。
不過,名士們倒都認可司馬昱。當時一位名望很高的詩人就說:隻有非常精通的人,才能跟他剖析義理,劉真長(劉惔)可算一個。也隻有非常深沉的人,才能跟他安閑相處,簡文帝(司馬昱)就是這樣。
這是很高的評價。
司馬昱也確實堪稱名士風流。他美儀容,大器量,高智商,雅趣味,更重要的是有名士的心境。登基後,他步入皇家的華林園,竟發表了這樣的點評: 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濠就是濠水,在今安徽鳳陽。濮則是濮水,在今河南省境內。在濮水,莊子拒絕了楚王的招聘,表示寧可做一隻在泥潭裏打滾的烏龜,也不願意從政。在濠水,莊子則怡然自得地對惠子說:你看那魚兒在水裏從容不迫地遊來遊去,那就是魚的快樂呀!
所謂“濠、濮間想”,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皇帝,把皇家園林看作了莊子隱居並體驗自由的濠水和濮水,還說這“會心處”並不需要太遠(意思是皇宮之中也行),豈非“大隱隱於朝”?隻要置身於幽靜深邃的林木溪水間,就能油然感到大自然和小動物自發地與人親近,豈非典型的名士心態和藝術家氣質?
當然是。盡管他和陶淵明一樣,都不嘯。
毫無疑問,“大隱”是被桓溫逼出來的。但從皇族變成名士,則很可能是他的華麗轉身。事實上,司馬昱並沒有想到後來會當皇帝;而隻要不參與政治惹是生非,做一個名士並不比做皇帝差,甚至還更體麵。
這應該是司馬昱最好的選擇。
可惜司馬昱比誰都身不由己。陶淵明可以辭官,他卻不能。他隻能硬著頭皮跟桓溫這樣的梟雄周旋,在皇宮裏提心吊膽地度日如年。幸運的是,他的眼淚終於擋住了桓溫的咄咄逼人,東晉王朝也沒在他手裏被革除天命。
野心勃勃的桓溫,在漢獻帝般的司馬昱麵前放慢了篡位的步伐,這事常常讓人費解。但如果了解魏晉,便會覺得不足為奇。沒錯,這是一個黑暗和混亂的時代,卻依然有著自己的精神。在它麵前,桓溫也好王敦也罷,都得有所收斂甚至卻步,因為那也是他們的精神。
那麽,魏晉的精神是什麽?
對人格力量的敬重。
很難說簡文帝司馬昱有多大的人格魅力,但他的氣質確實華貴,氣度也確實不凡。有一次,桓溫、司馬昱和武陵王司馬晞同車出行。桓溫暗中讓人進行騷擾,儀仗隊頓時亂作一團,司馬晞也嚇得要求下車。司馬昱卻端莊靜穆,安詳閑適,不為所動,讓桓溫肅然起敬。
後來桓溫敢廢了司馬晞,卻不敢硬逼簡文帝殺人,原因之一也許就在這裏。否則我們實在不明白,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司馬昱,有什麽可讓桓溫顧忌的?要知道,司馬晞是有兵權的,司馬昱卻連稻子都不認識。
然而司馬昱有器量,這恰恰是魏晉人最為看重的。這樣一種人格力量,嵇康有,王戎有,王導有,庾亮和謝安也有,司馬昱則更兼以華美。晉廢帝時,諸公上朝總覺得朝堂昏暗。隻有會稽王兼丞相司馬昱走進來時,人們才眼前一亮。因為他氣宇之軒昂,竟有如朝霞升起。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力量:美的力量。
而且,這種力量也是無敵的。
第四章 風尚
唯美時代
這就是阮籍了:率真而又自律,率性而又謹慎。這樣的人,心裏麵是會鬱結成疙瘩的。因此有人認為,阮籍酩酊大醉,就是為了用酒來澆那心中塊壘。
他的哭,也如此。
阮籍一生,應該哭過多次。某個非親非故素不相識的女孩子死了,他也前往痛哭一場。原因,據說僅僅因為那姑娘才貌雙全,卻未嫁而亡。這確實是很不幸的人生。以阮籍之詩人氣質和哲人敏感,不能不為之慟哭。
但,他更可能是哭自己。想想阮籍這輩子,跟那女孩在本質上又有什麽區別?他的人生價值當真實現了嗎?他那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詩,有多少人看得懂呢?他為司馬昭寫的勸進表,會是自己想說的心裏話嗎?
難怪阮籍要跟劉伶一樣,駕一輛車攜一壺酒漫無目的到處亂走。不同之處在於,劉伶吩咐“死便埋我”,阮籍卻一定要走到路盡頭,再慟哭而返。
沒人能夠確切知道他們的想法。也許,劉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無論一生一世如何度過,最後終歸於死。那又何妨走到哪裏算哪裏,死到哪兒埋哪兒?同樣,人生既然並無意義,那又何妨想怎麽活就怎麽活?
所以劉伶之狂甚於阮籍。有一次朋友去看他,卻發現他全身赤裸一絲不掛地坐在那裏。朋友們大為怪異,劉伶卻很坦然。他滿不在乎地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諸位為什麽要走進我的褲子裏來?
這實在要算是瘋話。
其實劉伶並不瘋癲。他的心裏比誰都明白,也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次酒後與人發生口角,對方卷起袖子就要動手,瘦瘦小小的劉伶馬上讓步。他的說法是:我這幾根雞肋恐怕不值得安放您那尊貴的拳頭。
對方當然一笑了之。
實際上這也是劉伶的處世之道。對司馬政權,他不像嵇康那樣公開對抗,也不像阮籍那樣委曲求全,而是在被招聘時大談虛無,讓執政者覺得自己百無一用。所以劉伶最後的的結局,竟是壽終正寢。
阮籍卻一直處於痛苦的掙紮之中。據說他在觀看劉邦與項羽的楚漢戰場時,曾說過一句名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可見他是認為要有英雄的,也希望能為那沒有英雄的時世找到一條出路。他的途窮而哭,則因為發現上下求索的結果,是仍不知道路在哪裏。
我們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不會在陶淵明的田園裏。
陶淵明之隱 跟劉伶、阮籍一樣,陶淵明也嗜酒如命。
陶淵明就是陶潛,淵明是他的字。因為短時間做過彭澤(今屬江西九江)縣令,所以又稱陶彭澤。彭澤縣令依法享有三頃公田,陶淵明竟然吩咐全部種上釀酒用的高粱,聲稱隻要能常醉於酒,就心滿意足。後來隻是由於太太的強烈抗議,才同意撥出五十畝改種粳稻。
可惜陶淵明並沒能等到高粱成熟,因為上級機關派來了督郵。督郵是郡守派遣到各個縣,監察縣官和縣吏的巡視員,官不大權不小,架子也足。劉備做安喜縣尉時,就因為受不了督郵的氣焰囂張,才掛冠而去。而且,一怒之下鞭打督郵的也不是張飛,而是劉備本人。
這迴輪到陶淵明。
督郵來到彭澤時,縣裏的下屬就提醒長官:大人得穿戴整齊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前去拜見。陶淵明同樣受不了這窩囊氣,當即解下官印和綬帶離職走人。隻不過,他沒讓督郵挨一頓鞭子,而是留下了一句名言: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
陶淵明迴家了,從此再不做官。
現在看來,不再做官很可能是他早已產生的想法。據陶淵明自己說,這位隻在任上待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原本是想等到一年後再走的。但他的妹妹突然去世,隻好辭職奔喪,時間是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的十一月。高粱也好粳稻也罷,恐怕還沒種下去呢!
於是就連陶淵明為什麽要突然辭職,是因為督郵還是因為妹妹,都成了無頭案。三頃公田六分之五種高粱,六分之一種粳稻,也隻是說說而已。
但辭官以後的陶淵明,心情似乎特別舒暢。他這樣描述自己的迴歸:小船一搖一擺緩緩行駛在江上,江風吹拂著身上的衣裳。遇到岸邊的行人,便詢問前麵的路程還有多遠,隻覺得晨曦出現得太晚太晚。
歸心似箭啊!
到家以後更是欣喜。仆人和孩子在門前迎候,自己則看見家門便一路狂奔。庭院裏的小路已經荒蕪,所幸鬆樹和菊花還在,更讓人高興的是窖中有酒盈樽。那就坐在南窗下自斟自飲吧!你看那山穀中飄出的雲可有心機?那紛紛迴巢的鳥兒也不過是累了而已。
一切都那麽自然,迴家的感覺真好!
決心永不做官的陶淵明開始了自己的田園生活。實際上他在擔任彭澤縣令之前就已經參加農業勞動,此番不過重操舊業。然而陶彭澤的技術水平似乎不敢恭維,因為“種豆南山下”的結果,竟然是“草盛豆苗稀”。
好在陶淵明的躬耕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謀心。一個有著僮仆的家庭,大約也不會指望男主人在農業生產方麵的貢獻。所以他可以在自家院子裏閑庭漫步,他筆下的田園生活則雖然艱苦,卻充滿詩意: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清晨,雞鳴狗吠之中,遠處的人家若隱若現,自己的村落炊煙嫋嫋,這是農村最尋常不過的景象,在陶淵明的眼裏卻是那樣的清新、恬靜、怡然自得。
當然,他眼中的田野也十分迷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疇(讀如籌)就是田地。平曠的田野上吹著遠來的清風,茁壯成長的禾苗欣欣向榮,這是怎樣地讓人陶醉!
如此詩句當然是不朽的,陶淵明也因此而獲得了“田園詩人”的桂冠,甚至被視為真隱士的典型。因為他不像某些號稱隱士的人,隱居的目的是抬高身價。陶淵明可是再也不曾出山的,交往的對象也隻有農夫: 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好一個“但道桑麻長”!他關心的竟隻有收成。
這就連農夫都看不下去。據說某天早上,有位農民拎著一壺酒來看望陶淵明。這位好心腸的農夫誠懇地對那田園詩人說:我們這種地方不該是先生您屈就的。現在舉世都在同流合汙,先生又為什麽不可以隨波逐流呢?
陶淵明謝絕了農夫的好意。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還是一起喝了這杯酒吧!我不會改變主意的。
後來,陶淵明把這件事寫進了詩中: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詩是好詩,事可存疑,也不必較真。但,一大早聽見有人敲門,連衣服都來不及穿好就去迎接,這種心情和心理是真實的。顯然,陶淵明渴望與人交往。他也許躲避官場躲避政治,卻並不躲避社會。
其實就連對政治,也未必毫不關心。據說,陶淵明寫詩作文標注日期,絕不使用劉宋的年號。也就是說,他並不承認劉裕的宋是合法政權,他的心目中隻有晉。
那麽,他又為什麽不做晉官?
官位太小。
田園詩人真隱士,會嫌官小?
會的,因為陶家祖上極為顯赫。曾祖父陶侃,官居大將軍,位進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兼任兩州刺史(其中一州還是荊州),被時人評價為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誠勤勞如孔明。這是何等豪雄的風雲人物!
難怪陶淵明要稱督郵為“鄉裏小人”。
也難怪他“不堪吏職”,要辭官而去。
沒錯,他彎不下那高貴的腰。
可惜到了淵明這一代,陶家已經敗落,變成了破落貴族或破落士族。但,血性、精神和性格,卻似乎是可以隔代遺傳的。因此陶淵明的內心深處,有著一般人不易覺察的高傲和高貴。隻不過,這種內在力量在陶侃那裏表現為英雄氣,在淵明這裏則看起來像是平常心。
然而最不平常的,恰恰就在看似平常之中。辭去彭澤縣令職務的第二年重陽節,已無酒喝的陶淵明坐在宅邊菊花叢中,滿手把菊,寫下了這一千古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也許,這就是陶淵明的真實形象。在這裏,“見”是不能錯為“望”的。望,就刻意了,也不悠然。隻有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平淡之中才蘊含著絢爛至極。
也隻有如此,才是魏晉風度。
名士皇帝司馬昱 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時,簡文帝已去世二十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死後被尊為太宗的東晉皇帝,其實比陶淵明更像隱士,也更像名士。
沒錯,他才真是“大隱隱於朝”。
簡文帝司馬昱的身世,前麵已經說過。他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小兒子,差點被司馬睿立為繼承人。隻是由於王導等人的堅持,長子司馬紹才成為第二任皇帝。
其實晉明帝司馬紹並不簡單。某次,有人從長安來見晉元帝司馬睿,隻有幾歲的他正好坐在父王腿上。晉元帝便問兒子:長安和太陽,哪個遠,哪個近?
司馬紹迴答:長安近。因為長安來人了,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裏來。
晉元帝很得意,第二天在宴會上又故意問了一遍。
司馬紹卻說:太陽近。
晉元帝大吃一驚,問他為什麽改口。
司馬紹說:舉目即見太陽,不見長安。
這件事當時就傳遍了天下,因為司馬紹的迴答和改口都很精彩。實際上晉元帝第一次問他之前,就已經把洛陽和長安淪陷的事情講了一遍,還潸然淚下。司馬紹為了安慰父親,才故意說長安近。但是第二天麵對群臣,他就必須說隻見太陽不見長安。這才是領袖說的話,盡管當時他還是小孩子,他父親也還隻是琅邪王或晉王。
所以,此事如果屬實,司馬紹是有政治天賦的。
簡文帝司馬昱的政治才能卻相當一般,政績更是乏善可陳。他以會稽王的身份執掌朝政時,製衡野心家桓溫的辦法竟然是起用清談家殷浩,讓殷浩去北伐。隻會談玄學的殷浩哪裏是北方蠻族的對手?也隻能一敗再敗。
結果是殷浩被廢為庶人,內外大權盡歸桓溫之手。可惜桓溫並不領情,因為他收複中原的計劃被耽誤了。殷浩更是怨氣衝天,說哪有把人送上高樓又撤走梯子的!於是成天在空中反反複複寫四個字:咄咄怪事!
殷浩是不是說過那些話,曆史上有爭議。但司馬昱被桓溫推上皇位後,那皇帝當得可憐兮兮,則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就連火星出現在太微,他都惶惶不安。因為前任皇帝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桓溫廢掉時,星象就是這樣。
於是司馬昱把中書郎郗超(郗,舊讀如癡,今讀如希)拉進偏殿問:天命的長短原本就無法估計,隻不過會不會又有以前那樣的事情發生呢?
這當然是個問題,但為什麽要問郗超?
因為郗超是東晉重臣郗鑒的孫子、郗愔(讀如音)的兒子,更是桓溫言聽計從的謀臣。讓自己的老爸交出兵權退居二線,把皇帝換成司馬昱,都是郗超的主意。所以謝安和王坦之對郗超,都得小心翼翼地讓他三分。
郗超對司馬昱倒是不敢不客氣。他迴答說:大司馬(桓溫)正在對外鞏固邊防,對內安定社稷,一定不會發生什麽非常之事,臣願以身家性命為陛下擔保!
司馬昱則對郗超說:請向令尊大人致意!家國之事到了如此地步,都是由於朕的無能,真是羞愧難言!
說完,淚流滿麵。
至尊天子地位的安穩,竟然要靠一個小小的郎官來擔保,這樣的皇帝也實在是窩囊透了。難怪謝安認為司馬昱不過是晉惠帝之流,頂多清談的水平要高一些。
實際上司馬昱更應該去做名士。成為皇帝之前,他的府邸高朋滿座,常常聚集著當時的各界名流。包括桓溫和殷浩,也包括其他清談家和僧侶,都是他的座上客。他們的清談會不但勝友如雲,還往往通宵達旦。司馬昱甚至自己也成為清談家,盡管被認為隻是二流的。
不過,名士們倒都認可司馬昱。當時一位名望很高的詩人就說:隻有非常精通的人,才能跟他剖析義理,劉真長(劉惔)可算一個。也隻有非常深沉的人,才能跟他安閑相處,簡文帝(司馬昱)就是這樣。
這是很高的評價。
司馬昱也確實堪稱名士風流。他美儀容,大器量,高智商,雅趣味,更重要的是有名士的心境。登基後,他步入皇家的華林園,竟發表了這樣的點評: 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濠就是濠水,在今安徽鳳陽。濮則是濮水,在今河南省境內。在濮水,莊子拒絕了楚王的招聘,表示寧可做一隻在泥潭裏打滾的烏龜,也不願意從政。在濠水,莊子則怡然自得地對惠子說:你看那魚兒在水裏從容不迫地遊來遊去,那就是魚的快樂呀!
所謂“濠、濮間想”,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皇帝,把皇家園林看作了莊子隱居並體驗自由的濠水和濮水,還說這“會心處”並不需要太遠(意思是皇宮之中也行),豈非“大隱隱於朝”?隻要置身於幽靜深邃的林木溪水間,就能油然感到大自然和小動物自發地與人親近,豈非典型的名士心態和藝術家氣質?
當然是。盡管他和陶淵明一樣,都不嘯。
毫無疑問,“大隱”是被桓溫逼出來的。但從皇族變成名士,則很可能是他的華麗轉身。事實上,司馬昱並沒有想到後來會當皇帝;而隻要不參與政治惹是生非,做一個名士並不比做皇帝差,甚至還更體麵。
這應該是司馬昱最好的選擇。
可惜司馬昱比誰都身不由己。陶淵明可以辭官,他卻不能。他隻能硬著頭皮跟桓溫這樣的梟雄周旋,在皇宮裏提心吊膽地度日如年。幸運的是,他的眼淚終於擋住了桓溫的咄咄逼人,東晉王朝也沒在他手裏被革除天命。
野心勃勃的桓溫,在漢獻帝般的司馬昱麵前放慢了篡位的步伐,這事常常讓人費解。但如果了解魏晉,便會覺得不足為奇。沒錯,這是一個黑暗和混亂的時代,卻依然有著自己的精神。在它麵前,桓溫也好王敦也罷,都得有所收斂甚至卻步,因為那也是他們的精神。
那麽,魏晉的精神是什麽?
對人格力量的敬重。
很難說簡文帝司馬昱有多大的人格魅力,但他的氣質確實華貴,氣度也確實不凡。有一次,桓溫、司馬昱和武陵王司馬晞同車出行。桓溫暗中讓人進行騷擾,儀仗隊頓時亂作一團,司馬晞也嚇得要求下車。司馬昱卻端莊靜穆,安詳閑適,不為所動,讓桓溫肅然起敬。
後來桓溫敢廢了司馬晞,卻不敢硬逼簡文帝殺人,原因之一也許就在這裏。否則我們實在不明白,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司馬昱,有什麽可讓桓溫顧忌的?要知道,司馬晞是有兵權的,司馬昱卻連稻子都不認識。
然而司馬昱有器量,這恰恰是魏晉人最為看重的。這樣一種人格力量,嵇康有,王戎有,王導有,庾亮和謝安也有,司馬昱則更兼以華美。晉廢帝時,諸公上朝總覺得朝堂昏暗。隻有會稽王兼丞相司馬昱走進來時,人們才眼前一亮。因為他氣宇之軒昂,竟有如朝霞升起。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力量:美的力量。
而且,這種力量也是無敵的。
第四章 風尚
唯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