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兗州刺史,徐濟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即便有了這個刺史之位但兗州內部其實遠遠說不上是太平無事,陳宮的出現足以讓他提起足夠的警惕之心。而且這段時間的多方征戰其實已經將他這幾年招募的部隊全部派遣在外,留在兗州戍衛的也僅有徐浩所部的親衛軍,這一支親衛軍盡管精銳但卻也正是徐濟麾下人數最少的部隊,甚至連幽影的編製人數都在其上,這還是僅僅算幽影精銳的戰鬥部分的人數,若是加上收集情報的人手,那幽影的數量更是幾乎和高順麾下的這一支軍隊相提並論了。


    所以徐濟當然沒有時間清閑,前一段時間的生活顯然還是讓一直緊繃的他略微有些鬆懈了,而現在,他在略作休整之後便立即帶著幽影再度出發了,此行的目的,是九裏山。


    留給徐濟的時間顯然是不多的,因為在他出發後不久,張燕和高順的雙簧就已經開始上演了。


    張燕的“勝利”將會直接導致袁術軍隊的行軍速度。所以,這意味著徐濟一定要在袁術的大軍全麵進軍前趕到九裏山。


    在徐濟走後不久,張燕和高順兩支軍隊終於在東阿和東平之間的平原地帶進行了交戰。


    這應該是張燕和高順的第二次交鋒。前兩年張燕還是黑山軍首領的時候,就已經和還負責兗州戍衛的高順交手過,當時因為抵擋不住高順大軍的騎兵衝擊而大敗。所以這一次,沒有人看好張燕。


    就在所有人認為張燕必敗的時候,張燕卻提出要和高順單挑。


    張燕和高順雙雙躍馬挺槍。大戰三十多迴合,最後。高順的大腿被張燕一槍“刺中”,鮮血直流。


    高順“大敗”而迴。張燕在身後“追擊”,不過“幸好”兗州軍隊訓練有素,所以站穩了陣腳,令張燕的攻擊一無所獲。


    雙方混戰不分勝負,隨即雙方撤軍。


    在以後幾日,首戰“得勝”的張燕連連“邀戰”,兗州軍守住軍營隻是閉門不出。畢竟高順“有傷在身”,沒有辦法親自領軍對付張燕的大軍。


    這消息傳到了袁術的耳朵中,袁術大喜。沒有想到這個張燕竟然可以打敗高順這個兗州名將,不由得大喜過望,便要命令大軍加速前進,長史楊大將卻認為不妥,認為沒有必要加快行軍速度,理由也十分充足:“兗州軍素來喜好使用陰謀詭計,主公萬不可輕舉妄動。更何況張燕桀傲難馴,日後一樣是我們的敵人,先讓他和兗州軍鬥得個兩敗俱傷豈不更好嗎?”


    袁術深以為然。


    於是隻是統領大軍向譙郡的武平出發——和徐濟所料一點都不差。


    在他所指揮的七路大軍中。隻有橋蕤和雷薄兩支軍隊留在了潁川郡在陽人、穎陽一帶憑借嵩山之險布防,防止交由傷愈的於禁統領原本在徐晃麾下的兗州大軍從這裏攻擊豫州。


    不過這一切皆不出徐濟的所料——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段時間,徐濟才會急趕慢趕的召集三千幽影也正是由於徐濟的效率他才會時間寬裕地來到九裏山,在這一片深山中埋伏下來。


    張燕和高順見到袁術軍的動向和徐濟所料得一點不差。心中歎服,更加對兗州戰事信心十足起來。更施展開徐濟臨走時所定下的計策。


    於是,張燕的大軍開始“猛烈”的“攻擊”高順的大營。高順“立足”不住,開始向迴“撤退”。堅守東阿不出。


    麵對這種形勢,貪心的袁術依然不肯加快行軍速度。在譙郡左右徘徊。


    而就在這時,梁習在濮陽突然指揮人數多達三萬的大軍渡過大河,來到張燕大軍的背後,開始攻打張燕的大本營東平。


    “幸好”張燕留有一部分軍隊在東平,在東平的守軍“奮力抵禦”梁習大軍的“攻擊”,另外一方麵派人出城向正在“圍攻”東阿的張燕“求援”。


    張燕“大驚失色”,連忙指揮軍隊後撤,這事情誰都能看出來,若是東平失手,張燕將沒有安身立命之地。


    張燕大軍迅速的撤迴,開始對“圍攻”東平的梁習大軍進行“奇襲”,身為原兗州內政主事的梁習所率領的大軍自然不是張燕的對手,開始向大河退卻,在那裏安營紮寨,抵禦張燕大軍。明顯使用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計策,與士氣正盛的張燕大軍陷入到膠著的狀態中。


    這時候,東阿的高順大軍卻從東阿再一次出發,開始對張燕的東平城進行騷擾,令張燕大軍“瞻前顧後”,不能“全力以赴”的“攻擊”那背河結營的梁習大軍。


    如此一來,張燕大軍給人一種腹背受敵的感覺。


    袁術得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沒有想到前一段時間被張燕追得到處跑的梁習會這麽快便組織起了一支軍隊,更膽大到了從背後襲擊張燕的地步。


    他雖然不希望張燕坐大,但是張燕若是吃了敗仗對他來說也有百害而無一利,連忙向手下問計,眾人皆以為必須加快行軍速度。


    就在這時,之前被徐濟扔在陳留懸之高閣的太守張邈也發來書信,那其中更有兗州世家大族的聯合簽名,要求袁術大軍迅速進軍,幫助自己防守陳留,認為一旦張燕大軍被擊敗,沒有屏障的陳留就會成為兗州軍下一個進攻對象。到那時,陳留兩麵皆敵,高順大軍和梁習大軍對其威脅極大。


    這一點袁術當然知道,更何況在劉岱擔任兗州刺史的時候,張邈的軍隊曾經敗在張燕的手中,當時如果不是高順大軍來援,更殺掉了張燕的大將於毒,張邈大軍和當時濟北相鮑信直接就已經被黑山軍消滅掉了。


    後來梁習在擔任兗州刺史的時候曾經為了打擊世家大族而放縱過黑山軍,當時的白繞等人的軍隊為了尋求生路對兗州各個郡縣的世家大族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後來更被梁習收編了軍隊,所以說兗州的世家大族對於反抗兗州的統治上是有那個心。沒有那個力。


    前一段時間,為了支援張燕和高順大軍的“對抗”。各個世家大族拿出了許多的物資,可說是拿出了最後的家底兒,孤注一擲地與兗州軍進行最後的戰爭,已經沒有絲毫迴旋的餘地。


    其中陳留的世家大族更是其中的表率,畢竟徐濟之前擔任的可是陳留南部督郵,這個出身足以令陳留的世族出力了,而陳留太守張邈自然也已經押上了所有的身家,這一次,兗州的世家大族輸不起。故此,沒有張燕大軍和袁術大軍的保護,現在兗州的世家大族自保都是個問題。


    至於說到張燕和高順的對抗,他們並不看好張燕,畢竟當年張燕是敗在了高順的手中,高順的兗州軍的神勇是有目共睹的,他們隻是希望張燕的大軍在袁術的軍隊到來之前可以稍微阻擋一下高順大軍的腳步。


    幸好,那個張燕不負“眾望”,對上了高順後。居然選擇與高順單挑,更“刺傷”了高順,這令兗州所有的世家大族都長長出了一口氣。


    要知道高順乃是兗州名將,武功雖不出名但起其聲望卻排在兗州將領的前十位。張燕居然可在單挑的時候刺傷高順,由此可見武力之高。


    在這些世家大族的眼裏,更認為張燕十分懂得揚長避短。既然軍隊的正麵衝擊不可能是高順的對手,那就選擇單挑。結果一擊而中,顯然是頗有將才。


    經過這件事情。張燕在人們心中的評價立時飄升。


    就在兗州的世家大族正為連場的勝利而歡欣鼓舞的時候,梁習大軍的渡河攻擊再一次令這些世家大族驚慌起來。


    誰都不是傻子,張燕大軍雖然厲害,張燕的武功在高順之“上”,但是這又如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一旦高順的傷勢好轉,可以上戰場領兵打仗,張燕的好日子馬上就會結束,張燕大軍雖然在投降兗州後已經經過了整編,而且軍隊的裝備和訓練都和兗州的正規軍一般無二,但畢竟時日尚短。


    高順麾下的兗州軍乃是天下最精銳的部隊,張燕根本不可能是他的對手,尤其是在東平和東阿之間這一段平原地帶,擅長於山林作戰的張燕更加沒有可能是擅長於平原攻擊的高順大軍的對手。


    一旦高順病好,張燕哪裏還有取勝的機會?


    因為兗州的世家大族對袁術的緩慢行軍表示了極大的不滿,才會在張邈的信件中聯名要求袁術支援張燕。


    袁術和一般的諸侯無二,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援才強大起來的,袁術心知肚明,若是弄得這些世家大族對自己不滿意,那麽即便是日後自己占據了兗州,也會有很多的不便。


    因為這許多原因,袁術終於決定出兵武平,派遣自己手中的五路大軍全麵奔赴兗州戰場。


    不出徐濟所料,袁術把自己手下的頭號大將張勳派往陳留,這個張勳一共帶去了六萬豫州精兵,由此可見袁術對於陳留的重視。


    不過這個張勳果然有點眼光,才一到陳留,就馬上發現張邈手下的陳宮非同凡響,於是親自到陳宮的府邸去請陳宮,請陳宮協助防禦陳留一帶。


    陳宮欣然而往——雖然沒有說要投靠袁術,但是陳宮卻十分願意聯合張勳防禦陳留,痛擊兗州軍。


    而張勳則完全聽從了陳宮的建議,開始分兵把守陳留地區。


    其中汜水關、虎牢關、官渡、陳留城的四地的士兵就足有四萬五千人,更有一萬五千人跟隨張勳屯兵長社,與四地首尾相連。


    圍城這種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外有援兵,隻要張勳大軍在長社有援兵,兗州軍就沒有圍城的資格。


    這種布局最妙處在於可以隨時渡河攻擊大和對麵的梁習大軍。


    當陳宮提出這種布局的時候,張勳馬上看出了其中的好處,馬上就要渡河。從虎牢關攻擊在梁習手中控製的烏巢、延津、平丘、白馬等地。


    張勳之所以會有這種提議,乃是因為現在梁習大軍正在東平和張燕大軍“作戰”。那即是說烏巢、延津、平丘、白馬等地的軍隊一定不會很多,這幾個地方可以一戰而下。


    但是陳宮卻否定了這種計劃。他認為張勳大軍在陳留的主要作用不是為了攻擊梁習,而是為了預防在河東郡的於禁大軍翻過太行山攻擊河內,奇襲虎牢關。於禁雖然是籍籍無名之輩,但兗州軍曆來是隨便拉出一個人就是個人物,這個於禁自然也不會例外,否則豈會被人委以重任?


    而且因為有大河的阻擋,即便是渡河攻擊烏巢等地,梁習也會有充足的時間迴援。


    張勳深以為然。


    其實這是陳宮的優點,也正是陳宮的缺點。正是因為陳宮敏銳的大局觀,使得陳宮才會有此錯誤的判斷。


    不說於禁能不能想到,隻說他接手徐晃的權柄本身就需要時間去熟悉,而且這一支大軍當然不可能出現在虎牢關前。


    再者烏巢、延津、平丘、白馬這四地的兵力加在一起也沒有超過一萬人。以張勳大軍的實力還是可以在梁習大軍迴撤前攻下一兩座城市的。


    這算是徐濟兵行險著了,徐濟草就已經算定陳宮沒有這個膽量在這時候渡河攻擊梁習控製的幾座城市。


    其實梁習手中一共有五萬大軍,乃是前兩年冀州接收甄氏家族的大軍。


    這支軍隊並非是兗州訓練的正規軍,隻算得上是冀州訓練的民兵,而且遠遠沒有經過係統的訓練,唯一的長處就是因為曾經是甄氏家族的私兵。所以團結協作能力不錯。


    若是按照徐濟的意見,隻留一萬大軍在烏巢、白馬、延津、平丘等四地。


    剩下的四萬大軍都跟著梁習大軍從濮陽城出發渡河去和張燕與高順作戲去。


    不過梁習卻覺得這麽做太過冒險,為防萬一,所以在黎陽偷偷留了一萬士兵。這麽做當然是為了防止袁術的大軍在到達陳留城之後馬上渡河攻擊。若是徐濟日後問起來,當然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


    誰知張勳的行動完全不出徐濟所料。張勳的大軍根本不敢渡河。這令後來退迴到大河對岸濮陽城的梁習佩服不已。


    不過這是後話,現在梁習在烏巢等地的軍隊就是隔著一條大河與張勳大軍對望。平靜得很。


    與此同時,袁術命令自己手下的上將陳紀。帶領三萬軍隊,跨過穎水的西岸,來到東岸,在細陽、相縣、蕭縣一帶布防,作出似攻非攻,似守非守的架勢,對蕭縣東北方向的沛國進行嚴密的監視,正如徐濟所料,袁術要把沛國變成一個埋伏圈。


    其餘陳蘭的兩萬大軍則固守山陽和豐縣,與陳紀大軍遙相唿應,同時嚴密的監視汶水,以防徐州的波才大軍北上。


    至於袁術手下的大將李豐、梁剛兩支大軍一共五萬人急行軍直奔東平而來,當然是要支援張燕,與張燕夾擊梁習大軍,而袁術自己本部的五萬大軍則在後麵穩紮穩打,向前前進。


    袁術的這些行動當然不可能瞞過徐濟的眼睛,情報源源不斷的向徐濟傳來。


    徐濟知道時機已到,於是傳信到徐州,命令閑置許久的波才大軍馬上掉頭,準備渡河,更令郭嘉全麵展開對付新任徐州刺史曹豹的行動,以此來混淆袁術和袁紹的視線。


    而就在這時,遠在河東郡的於禁大軍也已經接到了徐濟信件,知道了全篇兗州攻略,更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在何時開始攻擊張允的荊州軍,可以令陳留的袁術軍隊掉以輕心。


    張燕和高順、梁習在接到袁術軍動向的情報後,馬上開始了下一步圖謀。


    首先是張燕軍,在李豐、梁剛兩支大軍趕到河東前,在晚上發動進攻,“偷襲”梁習大營,一舉得手。梁習大軍“潰敗”,連夜坐著停留在河邊的船隻渡河而去,“逃迴”到大河對岸的濮陽。


    不過張燕大軍也沒有得到便宜,就在張燕大軍攻擊梁習大營的同時,高順大軍同時發動攻擊,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戰場上的高順突然出現,在高順的帶領之下,一舉攻占下了張燕控製的東平城。


    因為張燕大軍的主力正在外麵“攻擊”梁習大營,所以沒有多少人留守在東平城,故此,高順和張燕作戲,連夜攻下東平城並沒有引起別人的懷疑。


    張燕知道高順已經占領東平城呃,裝出立足不住的樣子,連忙丟棄已經攻下的梁習大營,“倉皇”向東郡逃來,準備在東郡進行“修整”,其實是在等待袁術的到來。


    張燕敗退的消息迅速地傳到了袁術的耳朵裏,袁術大吃一驚,他可沒有把握自己的手下李豐和梁剛的軍隊可以擊敗兗州軍,畢竟李豐和梁剛的軍隊與高順的兗州軍的數量隻差一萬人。而兗州軍乃是足以以一當十的精銳,在這種情況下,袁術怎可能把自己的軍隊派上去送死?


    更因為梁習已經渡河,李豐和梁剛再到東平已經全無意義,於是袁術連忙派人召迴李豐和梁剛兩支大軍,


    命令李豐在東郡、濟陰、定陶一線布防,而梁剛則迴撤到巨野、祁鄉、留縣三地,嚴令兩人在自己到來之前不得與兗州軍交戰,自己則加快了行軍的腳步。爭取與這兩支軍隊會合。


    高順在“擊潰”張燕大軍後略作修整,便浩浩蕩蕩趕往東郡,準備和袁術正麵交鋒。


    而渡過大河的梁習早就在自己佯敗的前三天便派人途經朝歌,翻過太行山脈到河東郡去見於禁。要於禁準備攻擊張允的荊州軍,配合兗州戰場的行動。


    而在這時,波才大軍也已經來到泗水河邊,準備渡河。


    高順大軍則緩緩而來,向東郡前行。美其名曰不想因為追擊張燕而中張燕的埋伏。


    故此,張燕大軍很快的到達了東郡。


    至此,兗州軍與袁術軍全麵接觸。


    一時間,天下人的視線全都集中到了兗州。


    而此時,徐庶卻從兗州飄然而至,來到了梁習控製的濮陽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雙鬼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雀哀鴻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雀哀鴻鵠並收藏無雙鬼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