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混口飯吃?”


    恰好程璋經過。看到了這一幕,走上前來。蹲下身子,詢問她的家世。她是個妖怪,當然沒有什麽家。但能這麽接近自己的主人,也是臉紅心跳的不行:“嗯。我是……逃出來的。我娘死了,後娘要把我賣到窯子裏麵去當女支女。我,我沒辦法……求,求你們收留我。”


    聲音尖細而幼稚,看起來就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


    待問清楚了以後,程璋歎了一口氣,牽著她的小手走進了大院子:“崔大嬸,以後多送一碗飯來。”


    當時,程璋的女兒菲菲剛走不久。房間,床鋪都現成的,就直接給她用了。然後,她開始想方設法討程璋的歡心。有的時候,做一道好菜,一定端到程璋的麵前,先給他品嚐。有的時候,用竹篾片編製了一隻螞蚱,也送到他麵前等著誇讚。


    “芳芳真聰明,說不定讀了書能考個女狀元。”


    於是程璋開始教她讀書。這一教,不得了,程璋發現她簡直天才。什麽書,看過一遍就會背。鑒賞什麽畫兒,看過一遍就能臨摹出來。


    驚得他連連讚歎:“李易安之才!李易安之才!”


    接著,他就教授自己古陶瓷鑒定學。


    “芳芳,陶瓷底下有7種款式。紀年款,堂名款。姓氏款。一字款。數字款,吉語款,圖案款……其中堂名款,是以所產窯之堂名署的款。如“雅雨堂製”、“掛月山莊”,“項記”、“張家窯”、“宋家”等等。”


    “芳芳,康熙早期官民窯署帝王年號款者極為少見,而多寫幹支、家藏和圖記款。名人款有渭水漁翁、商山仿古、許錫齡、王欽宣、西園主人及劉殿幫等。寄托款以仿明代款識為主,有永樂年製、宣德年製、大明宣德年製、大明成化年製、大明弘治年製、大明正德年製、大明嘉靖年製、大明隆慶年製及大明萬曆年製等……”


    “芳芳,看哥窯,要看金絲鐵線。官窯、哥窯和龍泉窯要有紫口鐵足……”


    在那些日子裏。程璋細心地教導她各大窯係的知識,為她日後能夠獨當一麵打下基礎。


    教完了古陶瓷,教高古玉。教完了高古玉。又教自己書畫鑒定。不過在教授之前,程璋很嚴肅地對她說:“書畫鑒定主觀判斷性太強。你切記鑒定七忌諱。即一、皇威,二、挾貴,三、挾長,四、護短,五、尊賢,六、遠害,七、容眾。”


    “倘若做不到以上三點,寧可得罪人,也不要嚐試去鑒定書畫!”


    她點了點頭,答應了。程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了心裏。成為她做鑒定師的信條。


    到了這一年冬天的時候。程璋就開始考慮讓她上學堂了。他本人是個老舊派文人,不喜歡穿什麽西服,隻穿土的掉渣的長布衫。但思想很開明。讓她上了男女混讀的聖瑪利亞教會學堂。裏麵是英國人雙語授課,學費不菲。


    開學的前一天,程璋牽著她的手來到布莊。準備了一身的行頭。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各兩套。穿起來,人人都說她是個菩薩樣子。


    當時,程璋隻是開封文物局的一名幹事。薪水不多,為了支付她的學費,日子更是過的緊巴巴的。即使如此,他沒有讓她挨過餓。


    這個冬天,她最難忘的是程璋做的“豆腐飯”。


    因為前線吃緊,國民政府一再削減機關人員的薪水。每個月的工資領完了,程璋要先餘出來一筆當她的學習費。然後再餘出來一筆當做收購古董的本金。剩下來的,換了冬天取暖生活用的蜂窩煤。就沒多少錢用來吃飯了。


    所以,程璋另辟蹊徑解決溫飽問題。他外出迴來的時候,會帶幾塊別人賣剩下的豆腐。燒滾了開水,把豆腐切成塊,放點蔥花,白菜。待到煮開了,舀起來,當做飯加菜。白嫩嫩,軟綿綿的豆腐,是她一生都難忘的美味。


    那個時候,他們父女兩個,圍著一口鍋,吃了很多很多這樣的豆腐飯。


    她還看到有人上門來,重金要收購程璋收藏的古董。即使這些人出的錢,夠他們富足一輩子了,但程璋依舊不為所動。他對她說:“芳芳,等到戰爭勝利了。爹爹要開一家民間博物館。讓國人好好看看,我們祖先有多麽璀璨的文化。”


    她點了點頭:“爹爹,我支持你。”


    那時候,程璋會用紅頭繩,為她紮著兩條小辮子。到了學堂裏,英文老師會告訴他們要講究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同學們都會激烈地辯論中國的未來會走向哪裏。有的人提倡五族共和,有的人提倡君主立憲,還有的人覺得幹脆就恢複帝製。後來,日本人打開了北京的門戶,有些男同學就不來上課了。


    老師告訴他們,這些男生去北京前線參加抗日後援了。


    放學迴到家以後,她會在程璋的督促下實戰古董鑒定。程璋當時負責開封一帶的黃河文物收集工程,每天都會有船工送過來古陶瓷碎片。他就把這些碎片給她鑒定。這就樣,她日積月累摸了不下一百萬塊陶瓷碎片,培養了獨一無二的手感。


    雖然清貧,但是有滿屋子的書香和古董陪伴,精神上是豐富且快樂的。


    後來,程璋潛心研究出了宋代五大窯係的燒製工程,和上釉的材料。當相關的論文發表以後,轟動了中國文化界。他被推崇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的巔峰者。隨著論文的出名,職位也開始上升。不久以後,程璋就被任命為開封文物局局長。


    程璋是個相當講究“實幹精神”的人。他既然當了這個文物局局長,就要實實在在做些好事。他組織民兵和駐軍,打擊開封各地的盜墓行動。收集散落在各地的國寶。因為成果豐碩,南京政府還特地送了一枚榮譽勳章來獎勵他。


    但是這樣美好的日子,隨著前方戰線的節節敗退,開始出現了危機征兆。有錢的人,開始往外國人的租界跑。而寺廟,教堂裏的人變多了。等到1941年10月,日軍占領鄭州之後,開封的形勢更加危急了。每到夜晚,全城施行宵禁。日軍的轟炸機來轟炸開封,就先放照明彈。然後打擊鐵路,政府大樓,駐軍訓練場等設備。


    那個時候,她常常聽到防空警報夜鳴。一開始還覺得有些害怕,後來,就把這當做家常便飯了。程璋還對她笑說道:“芳芳,法西。斯也沒什麽厲害的。英國倫敦都被轟炸了一年,政府和人民還在廢墟上種花,種菜。日子過得好地很呢!”


    她撐著下巴,笑了:“爹爹,你不會離開開封吧?”


    “不會的。爹爹要看守博物館。”


    那時候,河南博物館因為戰事危急,已經全麵停止了對外開放。博物館館藏的一千多件文物,全部轉移到了地下十米的防空洞裏。由當地的駐軍看守。到了1943年的夏天,一顆子彈在博物館的原址上爆炸了。炸塌了半個瓷器展覽廳。所幸文物都在地下,沒有受到什麽損失。但在這之後,程璋開始考慮將博物館的藏品轉移。


    當時的開封已經極其混亂,老百姓們紛紛逃難,交通工具很難找。不得已之下,程璋以開封文物局局長的身份,上書重慶政府,要求動員社會力量保護博物館。得到批準以後,程璋就開始著手組織了遷移文物行動。


    當時,程璋麵臨最大的問題是錢。政府雖然下了遷運的命令,但並沒有充足的資金撥給。


    保護文物,是需要花很大代價的。程璋先考慮的方針是去四川。旅程要穿越半個中國。這個工程量十分浩大。用到的人手會相當多。但是自己一窮二白,怎麽能弄來錢呢?沒辦法之下,他先是動用了河南福音會的救助基金用於古物搬運。但現金還是缺乏,最後,程璋隻好向關務署英籍總稅務司借了數十萬元。


    等到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程璋就開始了全方麵的遷移策劃。


    她知道,程璋相當看這一批文物。當做命根子一般。所有人,不得他的手令,不能進入文物倉庫看一眼。就算是她,也不能進去。一切關於文物轉移的安排,都是絕密。所有參與的人都簽下生死狀,務必要守口如瓶。


    當時,程璋身邊隻有三個助手幫他做事。兩個是河南文物局的領導。還有一個是他的得意弟子宋磊。最後,卻也是這個宋磊,背叛了他。


    然而,當火車啟動了以後,迎接程璋的卻不是安全到達的消息。而是全國的通緝逮捕令。


    作者有話要說:  想到一個笑話,幹了這碗恆河水。卒。


    鑒寶小常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青花釉裏紅》《堂名款》1青花釉裏紅,俗稱“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間用釉裏紅加繪紋飾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繪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釉裏紅,是指用銅的氧化物(銅花)為著色劑配製的彩料,經過氧化還原反應,呈現出鐵紅色的一種上釉方法。


    釉裏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故其產品極為名貴。釉裏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而稱為“青花釉裏紅”。


    產生年代:青花瓷起源於唐代,釉裏紅瓷起源於元代,兩者組合為青花釉裏紅瓷是元代:根據已發現的文物資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裏紅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裏紅器有明確紀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裏紅器起源的物證。


    記得看過一個青花加紫的宋代瓷器,頓時覺得很囧。釉裏紅是元代的好不……_(:3ゝ∠)_


    2堂名款,堂名款是在定製的瓷器上刻劃、模印書寫上自家的堂名、齋名或年號。其內容涉及亭軒樓閣、殿齋堂室、底宅居舍等等,享用人上至皇帝、皇親,下至精工良匠。此外還包括一些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等。


    堂名款從明代嘉靖年間大量出現,從此逐朝延續,日漸流行。至清代前期、中期較為普遍,道光以後至清末,題寫堂名的瓷器大為減少。當時題寫堂名款的瓷器都為官窯或民窯中的精品。


    比如,道光時期“慎德堂製”楷書款和“頤壽堂”的瓷器均為道光皇帝禦用。其他還有“睿邸退思堂製”、“聽雨堂”、“惜蔭堂”、“寧靜齋”、“百福樓”等。


    第62章 複活


    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日子,反正不算太長,白汐忽然發現她能看到光了。


    上一次黃河泛濫,把她衝到了這個陌生的地方。原本打算等洪水過後,就再次沉睡修行。沒想到洪水過是過了。不過明顯是某地開閘泄的洪。蓮花碗所處的這一帶的河床,距離岸邊不遠。泄洪以後,水位下降的特別快。


    等到洪水完全退去以後。河岸線整個往後移了三十米。光線,就這麽突兀地出現在眼前。她能看到上方四五米的地方就是河麵。不時飄過殘羹剩飯,和翻肚子的死魚。


    運氣最好的時候,她聽到距離自己不遠的地方,一男一女在吵架。女的說:“你再和xx交往,我就跳下去。”男的說:“寶貝,我和她隻是逢場作戲。”最終這女的沒跳下來。要不然,男人和女人就會發現他們賺大發了。


    還有一次,她聽到柴油汽輪的聲音傳來。很好,還用著柴油機,應該不是千年以後的時代。


    閉上眼,想著什麽才能再見到謝文湛呢?卻有些傷感,說不定人家連孫子都有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極端不走運過後,總會走點運。就在她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張漁網網了下來。當然,這漁網的目標當然不是她。隻是細密的網線勾住了身旁白骨的肋骨。一拉,白骨動了一下,鐵函滾落。然後白骨整個浮了起來……


    她清晰地聽到:“啊!——”的慘叫聲:“殺人了啊!這裏殺人了啊!”大驚小怪啊……死人而已。


    歸功於這漁民的淳樸。發現白骨第一時間通知了警察而不是盜墓賊。警察也真把這當刑事案件來處理,嘩啦啦出動了七八輛警車。驗屍官到了事發地點一看,呦嗬,這都爛得隻剩下骨頭架子了。不是現代人的屍體吧?!


    但敬業的驗屍官,還是發現了異常:“這人的脊梁被槍打過。槍眼還留在上麵呢!”


    出勤的警官於是道:“那就看看河裏麵有沒有槍。”於是跳下來幾個小年輕的協警,成功撈上了蓮花碗,鯊魚皮劍鞘和一個鐵函。


    之後,生活環境就一下子變好了。她和鐵函都被送到了當地的博物館去。裝在真空的保溫箱裏麵。箱子上貼了“濟南博物館”的標誌。乖乖,一場大洪水。直接把自己從開封衝到了濟南。隻怕再衝個幾天,就到了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了。


    七八個專家過來對他們進行了鑒定。首先,她是鈞窯海棠紅蓮花碗無疑。屬於相當罕有的鈞窯珍品。


    再看鐵函,上麵裝了一把晚清民國字母密碼鎖。這種密碼鎖,肯定都是舶來品。但一般鎖隻會有四五位數字密碼。這一把鎖卻有整整10個密碼孔!有專家上了心,拿著照片去翻查了資料。得出結果這是19世紀英國皇家用密碼鎖。


    再結合之前發現的鯊魚皮劍鞘,一個結論下來了——白黨軍方保護的珍貴文物?!還是專人運輸的?!


    一下子鐵函身價百倍起來。鑒定小組請來了本地最厲害的鎖匠,結合現代技術,花費了一個多月才把鐵函給打開。結果發現裏麵是一方金光燦燦的印章。拿起來一看,有個專家就讀了出來:“太平玉璽。天父上帝,恩和輯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輿篤;八位萬歲,真王貴福,永定乾坤,永錫天祿。”


    嗯,宋體正書。人人都看得懂。


    但讀完了,大家麵麵相覷。恍然明白了這是啥——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金璽?!


    洪秀全,大家都知道的人物。生前好大喜功,做了玉璽、金璽、木璽各一枚。玉璽為青白玉質,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木璽是紅木製,現藏南京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唯獨金璽一直下落不明。現在,他們一起見證了一個奇跡——洪秀全金璽出世了。


    消息傳出來,全國古董界轟動。中央還專門派了人來鑒定和保護這一枚金璽。一時間,濟南博物館裏熱鬧極了。但人人關心的是那一枚金璽。很少有人看她這個蓮花碗一眼的。


    她的待遇,是和盛放金璽的鐵函擺在一塊兒。作為古董,而不是文物。不過這一迴,專家也算是看走眼了。鐵函雖然鏽的不成樣子,配上現代的新鎖,還能十足十防盜。可見質量非同一般。事實上,它是明代內務府出品的“ 銅鏨花錯金銀龍紋鐵函”。專門供給皇帝盛放軍事文件。可惜,能夠證明身份的圖案已經全部鏽成了鐵花。


    到了晚上,鐵函和她放在一處。她天天蹭它身上的帝王龍相之氣。裝軍事文件的東西,就是不一樣。五百年後還能感受到英氣勃勃。


    但它的靈力雖然很深厚,但鐵函本身遇見水和空氣,就會腐朽。其實,從被撈上來開始,鐵函的壽命,也就隻剩下幾個月了。


    在這之前,白汐一直陪著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看起來彼此都寂寞了很久。於是她把當董青花的往事拿出來跟他說。鐵函也非常喜歡聽她的故事。


    最後送走鐵函的那個夜晚,它迴報給自己一個故事。


    這天,他們嘮嗑完畢。鐵函忽然道:“白汐,我有個辦法,讓你得到大量的靈力。就是成神也可以。”


    “什麽辦法?”她並不抱什麽希望。


    鐵函的聲音已經很小:“再過五分鍾我就要全部腐爛了。我的夾層裏有一枚戰國雲紋玉佩。秦王拿和氏璧造傳國玉璽。邊料造了這枚玉佩。這是天下至寶。你隻要隨身帶著,就夠你維持人形一段日子——”


    白汐愣住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和氏璧造的東西?!這,這簡直是奇跡中的奇跡!


    而接下來的五分鍾。鐵函講訴了另一個更離奇的故事。直接牽扯到千古第一寶。唐以後,曆代帝王都心馳神往的——秦始皇和氏璧造“傳國玉璽”。


    事情,還要追溯到那一枚洪秀全金印。


    洪秀全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不管他的出發點是什麽。最後演變成一場鬧劇,一場笑話,一場愚蒙和無知的“黃災”。洪秀全的“長毛”兵丁,無法天天,濫殺無辜。釀成了許多浩劫。


    傳聞,洪秀全的兵“討伐”過後,蘇南地區,往往二三十裏,不見居民。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溫飽之家,大半成為餓殍。安徽省,皖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黃篙白骨,並無居民市鎮,竟日不見一人”。


    據記載,洪秀全建天朝宮殿時,是傾“全國”所有。按太平天國的財產管理製度,所有公私財產都必須統一集中到“聖庫”,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由聖庫統一配給,百姓若有藏金一兩或銀五兩以上的都要問斬。


    所以,洪秀全就掠各地奇珍異寶於宮內,其他王府也都藏有金銀珠寶。其價值不可估量,據《淞滬隨筆》記載:“城中四偽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淨盡。”還有史學家認為,洪秀全的寶藏,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寶藏。1還根據史料記載。“洪天王”的王冠和金項鏈都是“重達8斤”。“就連24副碗筷、浴盆、馬桶、夜壺等都是用黃金打造的。


    洪秀全還上報朝廷說自己有一方“傳國玉璽”和一方“金印”。當然,沒人真把他的話當一迴事。秦始皇傳國玉璽唐亡之後就不見了。


    1864年,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全麵失敗。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殺進了天王府。可他們卻沒找到一點點金銀財寶。據說,早在之前,如山的財富就被洪秀全的屬下轉移出去了。至此,洪秀全掠奪的巨額財寶不知下落。留下兩個迷團:一個是天京藏寶之謎,一個是石達開大渡河藏寶之謎。傳聞,兩處寶藏都夠買下北平的所有土地。


    當然,曆史過去了一百多年。沒人再去研究什麽藏寶不藏寶了。也沒人知道當初到底怎麽迴事。


    但是鐵函緩慢地開了口:“天王有財寶,很大的一座金山。藏在南京郊外。裏麵有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我腹內的這一枚玉佩。是他盜竊南京城外六朝帝陵所得的……民國以後,委員長派人多次搜羅金陵各大山脈,但一無所獲。後來,終於有個人在南京找到了藏寶地。拚了命拿出這一枚玉佩,要交給政府。叫政府派人來取秦始皇傳國玉璽。隻是後來……”


    鐵函歎了一口氣。隻告訴她,找到財寶的人,和傳信的人都死了。看起來,這一具出現在山東的屍骸,背後還有許多難言之隱。


    最後,鐵函告訴她:“和氏璧傳國玉璽,靈氣至高無上。你是人之靈,陶瓷之軀。若是你得它的力量,選擇成神成人,都將如你願。”


    說完。鐵函體內發出“刺啦啦——”的破裂聲。然後它全部碎了開來,化為一堆廢鐵,再無半點靈氣。而一枚小巧的青玉玉佩滑落到她身邊。


    青玉之光澤,好似千山點翠,萬壑藏青。包漿瑩潤無比。玉質清澈見底。連一絲的瑕疵都沒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鑒寶名媛有妖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方不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方不敗並收藏鑒寶名媛有妖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