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召集八旗將領議事,阿濟格、濟爾哈朗等等幾個叔叔和一幫堂兄弟都各抒己見。
漢奸已經主動靠邊站,因為滿清主子認為漢奸靠不住,根本沒指望漢軍、高麗軍能夠在戰場上跟北伐聯軍玩兒命。
建奴很清楚地認識到機會不多了,他們必須早日拿出決策,北伐聯軍現在根本沒有包圍任何城市,隻不過在城外搞無人區。
蒙古人還不時有小規模隊伍在城下出現,他們裝出散漫的樣子誘騙建奴出城,以便周圍的騎兵來圍殲砍首級換賞賜。
豪格和阿濟格等等高級將領意識到大勢已去,翻盤完全不可能了,不用“戰神”騎兵出手,單單對付蒙古人清軍就不敢斷定能夠勝之。
如果清軍不趁著這個時候集中兵力突圍,北伐聯軍開始定點清除城市之時就悔之晚矣。
滿清軍事貴族不傻,他們知道自己不擅長守城,與其躲在城池裏被“殺神”各個擊破,還不如集中八旗子弟突擊一點。
保不準冥冥中有老汗保佑,豪格這孫子也能做到不管明軍幾路來,我八旗勇士隻奔一路去。
這一次的會議建奴將領都意識到了問題嚴重,他們想衝出包圍圈的願望高度一致,生死攸關之時沒有人偷奸耍滑,豪格決定集中所有的八旗騎兵選擇一個方向重點突破的戰術被廣泛認可。
豪格被立為太子十年之久,已經有了一定的支持者,況且這位太子弓馬嫻熟打仗時能夠身先士卒,頗得八旗將士愛戴。
來議事的都是大清國軍事貴族,豪格也就不藏著掖著,主動開口打破沉悶道:“諸位將軍,我大清到了生死抉擇之時,期望向‘殺神’俯首稱臣偏安一隅已經沒有可能,如今被‘殺神’困在遼東,接下來的命運不說諸位也應該清楚吧?”
一眾奴隸主交頭接耳一番,阿濟格道:“皇上委任太子殿下負責遼東軍政,當下如何做咱們都聽殿下的。”
豪格道:“我大清軍不擅長守城,可是曾經無敵的騎兵野戰在‘殺神’麵前也討不到便宜,況且如今騎兵的兵力對比,我大清軍處於劣勢。”
濟爾哈朗重重地歎口氣道:“殿下,不是我大清騎兵不敢戰,而是蒙古奴才兵太壞了,這些奴才跟了‘殺神’後一個個如同瘋了,纏上我八旗子弟就是不死不休。”
滿清貴族又是一陣竊竊私語,大多數人都在罵蒙古奴才沒臉沒皮,早知如今當初就應該把蒙古奴才殺個幹幹淨淨。
豪格向下壓了壓手道:“大家安靜,現在抱怨以前寬恕了蒙古人沒有意義,當下是商議盡可能保全八旗子弟。坐以待斃不可取啊,諸位可有良策?”
濟爾哈朗道:“殿下,如今哪裏還能有良策,隻能三十六計走為上了。”
阿濟格附和道:“確實如此,隻能選擇跑路才能夠留得青山在。”
賴慕布、巴布海、滿達海、噶布喇等等軍事貴族都是野豬皮的子孫也是豪格的叔叔或者堂兄弟,他們也出言附和濟爾哈朗的逃跑主義。
逃跑的基調確定,下一步商議如何進行。很明顯放不下家裏的壇壇罐罐不可取,帶上老幼和女人恐怕跑不了也跑不遠、跑不快。
現如今滿遼東都是蒙古輕騎兵,八旗騎兵跟蒙古人比馬術都夠嗆,如果帶上一大家子結果可想而知。
豪格做事果斷決絕,他咬咬牙道:“從我做起,放棄遼東城池和家眷,隻帶八旗騎兵集中突破,隻要我八旗子弟兵逃出生天,女人和財產總會有的。”
不帶妻兒,隻率領騎兵突破成功率很高,可是妻兒老小的命運將要如何?滿清軍事貴族又是一陣喧鬧,最後沒有人反對豪格的提議,人人咬牙同意。
集中精騎突圍形成了共識,下一步是討論攻擊方向和逃亡地點。
阿濟格當仁不讓給諸位兄弟、子侄分析形勢,他侃侃而談道:“我大清軍目前分布在盛京、廣寧、複州、海州、撫順等等十幾座城池裏挨日子。可以集中使用的騎兵應該在四五萬之間,能夠保證一人雙馬。
本王認為,往西有錦州堅城,往南是大海無路可去,最理想的攻擊方向是往東打過鴨綠江跟“新京”方麵合兵一處,這樣能夠得到糧食和補給。”
濟爾哈朗提出了不同看法,他道:“本王認為北伐聯軍不傻,明明知道大清軍的首要目的就是打通鴨綠江,肯定已經在張網以待。
況且往東有高山、大河隔阻。還有大明的遼東長城成為障礙,如果大清軍把騎兵集中使用在高山密林豈不是自尋死路。”
大殿上,前來議事的滿清將領出奇地安靜簡直落針可聞,他們都在認真聽阿濟格和濟爾哈朗的分析,心裏在權衡利害。
八旗將領雖然大部分是文盲,但都是打小就生活在馬背上,十一二歲就跟隨父輩打家劫舍,打仗已經是他們的本能,濟爾哈朗分析了鴨綠江一線的軍情後,所有人都嗅到了危險。
很明顯隻剩下了一個方向可以去,那就是往北突破,爭取撕開包圍圈遠遁漠北,隻要來到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北伐聯軍雖然有幾十萬,也隻是滄海一粟而已。
建奴根本不知道去了大草原也無法生存,因為大草原的部落已經被北伐聯軍狂虐過,現在沒有人敢收留建奴,都在等機會砍金錢鼠尾換大米十石。
豪格和一眾將領認為集中使用騎兵攻擊一點成功跳出包圍圈的可能性極大,畢竟北伐聯軍的騎兵需要四方布置,重點還應該防備鴨綠江一線。
清軍往北突擊之時能夠遭遇的堵截人馬不應該大於清軍數量,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清軍不求打敗對手隻想殺出一條血路去大草原應該能夠做到。
阿濟格認真聽了濟爾哈朗的不同意見,認為言之有理道:“鄭親王果然是我大清智將,分析形勢入木三分,往東越過山林強渡鴨綠江確實不適合騎兵奔襲。我軍應該揚長避短選擇往北突破。”
漢奸已經主動靠邊站,因為滿清主子認為漢奸靠不住,根本沒指望漢軍、高麗軍能夠在戰場上跟北伐聯軍玩兒命。
建奴很清楚地認識到機會不多了,他們必須早日拿出決策,北伐聯軍現在根本沒有包圍任何城市,隻不過在城外搞無人區。
蒙古人還不時有小規模隊伍在城下出現,他們裝出散漫的樣子誘騙建奴出城,以便周圍的騎兵來圍殲砍首級換賞賜。
豪格和阿濟格等等高級將領意識到大勢已去,翻盤完全不可能了,不用“戰神”騎兵出手,單單對付蒙古人清軍就不敢斷定能夠勝之。
如果清軍不趁著這個時候集中兵力突圍,北伐聯軍開始定點清除城市之時就悔之晚矣。
滿清軍事貴族不傻,他們知道自己不擅長守城,與其躲在城池裏被“殺神”各個擊破,還不如集中八旗子弟突擊一點。
保不準冥冥中有老汗保佑,豪格這孫子也能做到不管明軍幾路來,我八旗勇士隻奔一路去。
這一次的會議建奴將領都意識到了問題嚴重,他們想衝出包圍圈的願望高度一致,生死攸關之時沒有人偷奸耍滑,豪格決定集中所有的八旗騎兵選擇一個方向重點突破的戰術被廣泛認可。
豪格被立為太子十年之久,已經有了一定的支持者,況且這位太子弓馬嫻熟打仗時能夠身先士卒,頗得八旗將士愛戴。
來議事的都是大清國軍事貴族,豪格也就不藏著掖著,主動開口打破沉悶道:“諸位將軍,我大清到了生死抉擇之時,期望向‘殺神’俯首稱臣偏安一隅已經沒有可能,如今被‘殺神’困在遼東,接下來的命運不說諸位也應該清楚吧?”
一眾奴隸主交頭接耳一番,阿濟格道:“皇上委任太子殿下負責遼東軍政,當下如何做咱們都聽殿下的。”
豪格道:“我大清軍不擅長守城,可是曾經無敵的騎兵野戰在‘殺神’麵前也討不到便宜,況且如今騎兵的兵力對比,我大清軍處於劣勢。”
濟爾哈朗重重地歎口氣道:“殿下,不是我大清騎兵不敢戰,而是蒙古奴才兵太壞了,這些奴才跟了‘殺神’後一個個如同瘋了,纏上我八旗子弟就是不死不休。”
滿清貴族又是一陣竊竊私語,大多數人都在罵蒙古奴才沒臉沒皮,早知如今當初就應該把蒙古奴才殺個幹幹淨淨。
豪格向下壓了壓手道:“大家安靜,現在抱怨以前寬恕了蒙古人沒有意義,當下是商議盡可能保全八旗子弟。坐以待斃不可取啊,諸位可有良策?”
濟爾哈朗道:“殿下,如今哪裏還能有良策,隻能三十六計走為上了。”
阿濟格附和道:“確實如此,隻能選擇跑路才能夠留得青山在。”
賴慕布、巴布海、滿達海、噶布喇等等軍事貴族都是野豬皮的子孫也是豪格的叔叔或者堂兄弟,他們也出言附和濟爾哈朗的逃跑主義。
逃跑的基調確定,下一步商議如何進行。很明顯放不下家裏的壇壇罐罐不可取,帶上老幼和女人恐怕跑不了也跑不遠、跑不快。
現如今滿遼東都是蒙古輕騎兵,八旗騎兵跟蒙古人比馬術都夠嗆,如果帶上一大家子結果可想而知。
豪格做事果斷決絕,他咬咬牙道:“從我做起,放棄遼東城池和家眷,隻帶八旗騎兵集中突破,隻要我八旗子弟兵逃出生天,女人和財產總會有的。”
不帶妻兒,隻率領騎兵突破成功率很高,可是妻兒老小的命運將要如何?滿清軍事貴族又是一陣喧鬧,最後沒有人反對豪格的提議,人人咬牙同意。
集中精騎突圍形成了共識,下一步是討論攻擊方向和逃亡地點。
阿濟格當仁不讓給諸位兄弟、子侄分析形勢,他侃侃而談道:“我大清軍目前分布在盛京、廣寧、複州、海州、撫順等等十幾座城池裏挨日子。可以集中使用的騎兵應該在四五萬之間,能夠保證一人雙馬。
本王認為,往西有錦州堅城,往南是大海無路可去,最理想的攻擊方向是往東打過鴨綠江跟“新京”方麵合兵一處,這樣能夠得到糧食和補給。”
濟爾哈朗提出了不同看法,他道:“本王認為北伐聯軍不傻,明明知道大清軍的首要目的就是打通鴨綠江,肯定已經在張網以待。
況且往東有高山、大河隔阻。還有大明的遼東長城成為障礙,如果大清軍把騎兵集中使用在高山密林豈不是自尋死路。”
大殿上,前來議事的滿清將領出奇地安靜簡直落針可聞,他們都在認真聽阿濟格和濟爾哈朗的分析,心裏在權衡利害。
八旗將領雖然大部分是文盲,但都是打小就生活在馬背上,十一二歲就跟隨父輩打家劫舍,打仗已經是他們的本能,濟爾哈朗分析了鴨綠江一線的軍情後,所有人都嗅到了危險。
很明顯隻剩下了一個方向可以去,那就是往北突破,爭取撕開包圍圈遠遁漠北,隻要來到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北伐聯軍雖然有幾十萬,也隻是滄海一粟而已。
建奴根本不知道去了大草原也無法生存,因為大草原的部落已經被北伐聯軍狂虐過,現在沒有人敢收留建奴,都在等機會砍金錢鼠尾換大米十石。
豪格和一眾將領認為集中使用騎兵攻擊一點成功跳出包圍圈的可能性極大,畢竟北伐聯軍的騎兵需要四方布置,重點還應該防備鴨綠江一線。
清軍往北突擊之時能夠遭遇的堵截人馬不應該大於清軍數量,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清軍不求打敗對手隻想殺出一條血路去大草原應該能夠做到。
阿濟格認真聽了濟爾哈朗的不同意見,認為言之有理道:“鄭親王果然是我大清智將,分析形勢入木三分,往東越過山林強渡鴨綠江確實不適合騎兵奔襲。我軍應該揚長避短選擇往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