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府台葉成經也動用了儲備,派了團練總兵押運糧食五萬石送達寧遠,為此洪承疇讚賞不已,寫了奏折請皇帝封賞永平知府。
寧遠戰事不會在短時間結束,十幾萬屯民都困守城池當然不行。
何桂蘭建議撤出那些屯民中沒有戰鬥力的老弱婦孺,隻留青壯在寧遠協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黃家北方屯墾區這些年每年都會有許多改造積極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們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會得到五畝水稻田成為私產,大部分人都選擇南下。
來屯墾的難民經過宣傳隊講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許多家庭決定去南方討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墾總是覺得勞動力不夠。
何桂蘭知道一個勞動力去南方屯墾得到的糧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當然會顧全大局。
她知道許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過度接受考察學習紀律,合格後自願南下移民的都將要踏上“南明”領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蘭會竭盡所能接納流民繼續培養,大明北方人口流失嚴重,土地矛盾其實已經不算大問題,太多良田拋荒了。
永平府接收寧遠的老百姓當然有足夠的田畝讓他們勞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遼東巡撫,他有權力決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讓邊軍帶著家眷屯守,是為了在敵軍攻城時能夠做到同仇敵愾,因為一旦城破,戰士的家小首當其衝。
如今情況不一樣,寧遠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騎兵騷擾無法進行,讓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夠得到安置,也能夠獲得自食其力的機會可行!
接下來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糧食連續運進寧遠,大量老百姓接出來忙耕種和田間管理,此消彼長明軍短期內不會缺糧。
隻要洪承疇不犯致命的錯誤,鬆山之敗的曆史應該不會出現。
崇禎十三年的情況大體是這樣:有組織有了人才又有了紀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著歡兒發展,隊伍如同滾雪球般急速膨脹。
闖賊已經轉變了流寇一貫作風,開始嚐試經營打下的地盤,分配土地給流民耕種,派出地方官進行管理。
大明爆發財政危機,政府其實麵臨破產邊緣,崇禎皇帝賣光了股票幾乎耗盡了內帑都也難以為繼,建奴、流寇聯袂再起擊碎了皇帝中興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已經未老先衰,才三十歲的人兩鬢已見斑白,一個人在奮鬥的崇禎真的很苦、很可憐。
紅歹是穩坐釣魚台,因為沒有任何情報表示“南明”有軍隊向北調度,區區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他不放在眼裏,打援的目標就是他。
奴酋信心滿滿,如果一兩年內殲滅洪承疇部,明國北方再無強軍,清軍橫掃黃河北不是夢想。
他覺得這一次出手太對了,還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顧選擇主動伐明。
洪承疇麾下明軍很明顯有了敢戰勇氣,戰鬥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這十幾萬明軍打掉,任其發展下去,大清國又要麵臨一個可怕的對手。
洪承疇打落牙齒和血吞,他知道此時出擊全無勝算如同找死般,頂住壓力磨洋工,可是皇帝詔令一次比一次嚴苛奈若何?
進駐寧遠的遼東經略如坐針氈,還好有成大事、劉應坤力挺才沒有出昏招立刻向錦州進軍。
何可綱部雖然被圍困一年有餘,但是士氣尚在,錦州眾誌成城,鎮守太監紀用、湯道衡、屯糧通判熊兆珪等等都在謀求殺敵建功。
他們沒有坐以待斃,還在不斷組織人馬不間斷出城偷襲清軍,也順帶著搶奪敵人的糧食、馬匹,製造出錦州糧食有可能難以為繼的假象,讓奴酋判斷失誤欲罷不能。
何可綱知道引誘建奴在錦州城下幹耗、吃風雪會影響敵人生產,從而達到削弱敵人實力的結果,毫無疑問,削弱了敵人就是壯大了自己。
耿直的何可綱比曆史上更加頑強,由於經常參加湯道衡、程時舉他們組織的學習,使得他眼界更寬。
他不擔心自己被建奴困死,因為他無條件信任“戰神”,他決定真的到了糧食告罄之時等不來援軍,他會率領戰士們襲擊建奴殺了吃肉。
這不是胡扯蛋,曆史上何可綱帶領麾下是真的吃人肉和建奴在錦州死磕,直到被自己人祖大壽忌憚何可綱阻礙他獻錦州城投降後金而殺害。
何可綱為了有備無患,已經早早的進行配給製以杜絕浪費,幹嘛一定要吃飽,吃七成飽更加有利於身體健康。
湯道衡、熊兆珪等等文武都竭力支持主將的決定,認為寧可前期的節省全部做了無用功,也不能事到臨頭束手無策。
錦州軍民見文武官員和大家一個鍋裏就食,對於因為定量不能飽食毫無怨言,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公平和正義。
錦州軍民素質高當然跟湯道衡、程時舉、熊兆珪、熊大他們經常帶著手下深入基層交流和宣傳的結果,夜校學習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茅元儀終於熬成封疆大吏,這幾年在登萊巡撫任上兢兢業業工作。
被孔有德禍亂後的膠東半島百廢待興,因為這裏有便利的海運,有黃勝最早經營的窗口城市之一浮山城,所以有發展基礎。
登萊離自由貿易島“黃家灣島”近在咫尺,發展經濟當然得天獨厚。
山東是個人口大省,也是經濟大省,隻要來主政的官員用心做事,把登萊發展成為內外貿易的繁華商埠城市不在話下。
這不是憑空想象,僅僅山東的商機就足以讓登萊發展壯大。
想有一番作為的茅元儀到任,鎮守太監呂直又是自己人,沒有人掣肘還有黃家顧問協助、還會得到貸款支持,甩開膀子幹的科學家終於享受到了施展抱負帶來的快感。
茅元儀摒棄以往遼東將門的陋習,在登萊巡撫位置上從頭再來。
他安頓戰爭難民屯田、大修水利、發展貿易,扶持工商,幾年經營登萊日漸富庶,他這個巡撫手裏也比較寬裕。
寧遠戰事不會在短時間結束,十幾萬屯民都困守城池當然不行。
何桂蘭建議撤出那些屯民中沒有戰鬥力的老弱婦孺,隻留青壯在寧遠協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黃家北方屯墾區這些年每年都會有許多改造積極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們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會得到五畝水稻田成為私產,大部分人都選擇南下。
來屯墾的難民經過宣傳隊講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許多家庭決定去南方討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墾總是覺得勞動力不夠。
何桂蘭知道一個勞動力去南方屯墾得到的糧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當然會顧全大局。
她知道許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過度接受考察學習紀律,合格後自願南下移民的都將要踏上“南明”領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蘭會竭盡所能接納流民繼續培養,大明北方人口流失嚴重,土地矛盾其實已經不算大問題,太多良田拋荒了。
永平府接收寧遠的老百姓當然有足夠的田畝讓他們勞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遼東巡撫,他有權力決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讓邊軍帶著家眷屯守,是為了在敵軍攻城時能夠做到同仇敵愾,因為一旦城破,戰士的家小首當其衝。
如今情況不一樣,寧遠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騎兵騷擾無法進行,讓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夠得到安置,也能夠獲得自食其力的機會可行!
接下來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糧食連續運進寧遠,大量老百姓接出來忙耕種和田間管理,此消彼長明軍短期內不會缺糧。
隻要洪承疇不犯致命的錯誤,鬆山之敗的曆史應該不會出現。
崇禎十三年的情況大體是這樣:有組織有了人才又有了紀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著歡兒發展,隊伍如同滾雪球般急速膨脹。
闖賊已經轉變了流寇一貫作風,開始嚐試經營打下的地盤,分配土地給流民耕種,派出地方官進行管理。
大明爆發財政危機,政府其實麵臨破產邊緣,崇禎皇帝賣光了股票幾乎耗盡了內帑都也難以為繼,建奴、流寇聯袂再起擊碎了皇帝中興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已經未老先衰,才三十歲的人兩鬢已見斑白,一個人在奮鬥的崇禎真的很苦、很可憐。
紅歹是穩坐釣魚台,因為沒有任何情報表示“南明”有軍隊向北調度,區區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他不放在眼裏,打援的目標就是他。
奴酋信心滿滿,如果一兩年內殲滅洪承疇部,明國北方再無強軍,清軍橫掃黃河北不是夢想。
他覺得這一次出手太對了,還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顧選擇主動伐明。
洪承疇麾下明軍很明顯有了敢戰勇氣,戰鬥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這十幾萬明軍打掉,任其發展下去,大清國又要麵臨一個可怕的對手。
洪承疇打落牙齒和血吞,他知道此時出擊全無勝算如同找死般,頂住壓力磨洋工,可是皇帝詔令一次比一次嚴苛奈若何?
進駐寧遠的遼東經略如坐針氈,還好有成大事、劉應坤力挺才沒有出昏招立刻向錦州進軍。
何可綱部雖然被圍困一年有餘,但是士氣尚在,錦州眾誌成城,鎮守太監紀用、湯道衡、屯糧通判熊兆珪等等都在謀求殺敵建功。
他們沒有坐以待斃,還在不斷組織人馬不間斷出城偷襲清軍,也順帶著搶奪敵人的糧食、馬匹,製造出錦州糧食有可能難以為繼的假象,讓奴酋判斷失誤欲罷不能。
何可綱知道引誘建奴在錦州城下幹耗、吃風雪會影響敵人生產,從而達到削弱敵人實力的結果,毫無疑問,削弱了敵人就是壯大了自己。
耿直的何可綱比曆史上更加頑強,由於經常參加湯道衡、程時舉他們組織的學習,使得他眼界更寬。
他不擔心自己被建奴困死,因為他無條件信任“戰神”,他決定真的到了糧食告罄之時等不來援軍,他會率領戰士們襲擊建奴殺了吃肉。
這不是胡扯蛋,曆史上何可綱帶領麾下是真的吃人肉和建奴在錦州死磕,直到被自己人祖大壽忌憚何可綱阻礙他獻錦州城投降後金而殺害。
何可綱為了有備無患,已經早早的進行配給製以杜絕浪費,幹嘛一定要吃飽,吃七成飽更加有利於身體健康。
湯道衡、熊兆珪等等文武都竭力支持主將的決定,認為寧可前期的節省全部做了無用功,也不能事到臨頭束手無策。
錦州軍民見文武官員和大家一個鍋裏就食,對於因為定量不能飽食毫無怨言,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公平和正義。
錦州軍民素質高當然跟湯道衡、程時舉、熊兆珪、熊大他們經常帶著手下深入基層交流和宣傳的結果,夜校學習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茅元儀終於熬成封疆大吏,這幾年在登萊巡撫任上兢兢業業工作。
被孔有德禍亂後的膠東半島百廢待興,因為這裏有便利的海運,有黃勝最早經營的窗口城市之一浮山城,所以有發展基礎。
登萊離自由貿易島“黃家灣島”近在咫尺,發展經濟當然得天獨厚。
山東是個人口大省,也是經濟大省,隻要來主政的官員用心做事,把登萊發展成為內外貿易的繁華商埠城市不在話下。
這不是憑空想象,僅僅山東的商機就足以讓登萊發展壯大。
想有一番作為的茅元儀到任,鎮守太監呂直又是自己人,沒有人掣肘還有黃家顧問協助、還會得到貸款支持,甩開膀子幹的科學家終於享受到了施展抱負帶來的快感。
茅元儀摒棄以往遼東將門的陋習,在登萊巡撫位置上從頭再來。
他安頓戰爭難民屯田、大修水利、發展貿易,扶持工商,幾年經營登萊日漸富庶,他這個巡撫手裏也比較寬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