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終於歸家
卻說李遐玉與李遐齡好不容易與祖母柴氏相聚,依偎在她懷中低低啜泣,仿佛要將連日來所受的委屈與恐懼都徹底哭出來。謝琰靜靜地望著祖孫三人,隻覺得姊弟倆似乎瞬間便變得年幼了不少,再也不複一路上的成熟穩重。尤其是李遐玉,一直充滿信賴與濡慕地望著柴氏,怎麽也止不住淚水,柔弱得就像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小娘子似的。這讓謝琰既鬆了口氣,替她安心許多,又隱約多了幾分連他自己也不甚明白的失落之感。
“好孩子,都是祖父祖母思慮不周,才教你們受苦了。”柴氏憐惜道。
“我們能得見祖母,全憑義兄一路護送,又有康郎君、石娘子的駝隊相助。隻是,阿爺與阿娘……阿爺那時仍在軍營中,毫無音訊……阿娘已經……已經不在了。”李遐玉悲從中來,哭泣不止;李遐齡更是哇哇大哭,毫不顧及往日懂事的形象。自從柴氏出現在麵前之後,他們就有了能夠依賴的長輩,再也無須克製自己的痛苦悲傷,再也無須讓自己冷靜穩重了。
“莫哭了,莫哭了……別教他們走得不安穩。”柴氏拍著他們的背,含淚道。從兩個孩子這裏得到了確切的消息——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失去了獨子與兒媳,她又何嚐不傷懷呢?
“祖母盡快讓部曲將阿爺阿娘帶迴靈州來罷!每每想起他們孤零零地待在外鄉,兒心中便覺得難受之極。都是兒不孝,不能親手將他們帶迴家來。”
“祖母,我想阿爺、想阿娘了。”
“好,好,好。他們一定會歸家的,你們放心就是了。”
柴氏見到孫女與孫兒之後,一時間亦是心情激蕩不已。但她到底並非尋常老嫗,雖是情緒大起大伏,一度落淚不止,卻始終未曾忘記旁邊尚有其他人。從康五郎遣來的仆從處,她已經大抵知道了李遐玉姊弟二人遇上駝隊的始末。如今攜著心愛的孫女孫兒,她便鄭重地向康五郎、石氏道謝:“幸而有賢伉儷施以援手,救命之恩,我李家必不會忘。”
康五郎是極為知趣之人,忙不迭實心實意地推辭幾句:“荒漠之中,任是誰見到三個孩童落難,都會出手相救。某也不過是做了該做之事罷了。”石氏也趕緊接道:“實在當不得郡君的謝意。奴還須得謝謝李小娘子與兩位小郎君,一路行來幫了許多忙呢。”
“賢伉儷實在太過謙虛了。若說落難相救尚可稱之為義舉,將孩兒們護送歸家便更可見兩位之仁善。”柴氏笑道,“眼下已經到了弘靜縣境內,若是賢伉儷不嫌棄,便在李家小住幾日,稍作歇息,如何?”
康五郎略作猶豫,頷首答應了:“打擾郡君了。”石氏亦是欣喜不已,與李遐玉交好固然不錯,但能得這位四品命婦的青睞,便更是意外之喜了。當然,他們並沒有挾恩圖報的心思,僅僅也隻是想結個善緣,往後也好有個依仗罷了。這也並非意味著他們待李遐玉幾人毫無真心,隻是粟特人一向重利,純屬本性而已。
略微寒暄幾句之後,柴氏便棄了馬,帶著李遐玉、李遐齡踏上牛車。謝琰本應上前問候這位長輩,但始終未能尋著時機,見他們正要上牛車,忙上前相扶。柴氏瞧了瞧他,目光比方才和藹多了:“謝小郎也上來罷。”
謝琰略作猶豫,頷首道:“是。”他始終覺得李家祖孫三人團聚,自己湊上前去有些奇怪。但到底是李家長輩的吩咐,他也不能違逆,遂答應了。
牛車是康五郎與石氏精心準備的,隻李遐玉、李遐齡姊弟倆坐著自然寬敞。如今多了柴氏與謝琰,卻顯得略有些逼仄。柴氏坐於正位上,李家姊弟二人分別眷戀地倚在她身側,謝琰則坐在她對麵。
“晚輩謝琰,見過李家祖母。”謝琰頂著柴氏打量的目光,恭敬地行禮問候。
他那行雲流水般的禮儀舉止令柴氏雙目微微一動,心中不斷盤旋著“謝”這個姓。她是見多識廣之人,雖說出身卑微,但也因過往經曆的緣故,知曉之事比尋常官家主母更多了幾分。其中,當然便有大唐諸一流世家的淵源起伏,以及它們如今的地位。
若以貴論,眼下當屬山東郡姓地位最為超然。卓異者便是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這五姓七家。其中,博陵崔氏隱隱為天下第一門戶,卻被今上以重修《氏族誌》為名打壓下去。而當今皇室自認是隴西李氏之後,卻也有傳聞他們其實是趙郡李氏支脈。
若以權論,則以有從龍之功的關中郡姓與代北虜姓更有實權。關中郡姓的豪門便是京兆韋氏、京兆杜氏、弘農楊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而代北虜姓這樣的胡人高門則既有北朝皇室元氏、宇文氏,又有當朝後戚長孫氏、竇氏,以及於氏、陸氏、源氏。
起於當年三國之東吳並雄霸東南的吳姓,都出自吳郡,以顧陸朱張為大,但卻始終在長安沒有多少影響力。因五胡亂華而隨著東晉皇室過江的著姓則稱之為“僑姓”,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為尊。不過,僑姓世家說來也十分高貴,如今尚在朝中的卻僅有蘭陵蕭氏一門而已。蓋因他們家在前朝出了一位蕭皇後,如今又有開國功臣宋國公蕭瑀支撐門戶的緣故。
琅琊王氏、陳郡謝氏,說起來都是一等一的高門。提起世族,誰不知王謝?然而,當年在東晉風頭一時無兩,權傾天下,不知出過多少風流人物的王謝二家,卻因曾被侯景大肆屠戮,人丁凋零,早就敗落下去。在前朝與本朝當中,他們於仕途一道上亦並無任何拿得出手的人物。琅琊王氏還偶爾會與五姓七家聯姻,多少有些存在感。陳郡謝氏卻是就此沉寂,早已經是毫無音訊了。
“謝”一姓,其實並非什麽少見的姓氏。但柴氏很清楚世家子弟的教養如何嚴苛,其禮儀風骨又是如何優雅。因而,謝琰舉止雖盡量豪爽,卻仍然遮不住他的出身。昔日光彩奪目的豪門子弟,如今雖然流落在外,卻仍舊不減風度,也令她心生出幾分激賞與憐惜。
“好孩子,你一路悉心照料元娘與玉郎,委實辛苦了。你小小年紀,便如此有擔當,實在是不容易。”她放柔了聲音,拍了拍謝琰的手。
李遐玉接道:“祖母有所不知,義兄武藝出眾,又頗通世情。若非義兄相護,我們也不可能安然離開長澤縣城,更不可能遇見康郎君、石娘子的駝隊來到靈州。”而後,她便挑揀著說了謝琰為了迴護他們,殺無賴兒、下廚熬粥、背著李遐齡帶著她行走荒漠等事。自然,殺狼與馬賊的事被她有意地略過去了。
李遐齡也補充了些謝琰如何教他射箭、做彈弓等之類的小事。說到動情之處,他難掩親近之情,望著謝琰時,雙目都是亮閃閃的。
謝琰雖然清楚,經過這一路的共患難,李遐玉、李遐齡姊弟二人確實將他當成了兄長,他也已經將他們視為嫡親的弟妹。但是,三人之間並未說過什麽情誼之類的話,他自是不知兩位阿妹、阿弟居然如此尊重、喜愛自己,不禁心中大為感動。“我們既然是兄妹、兄弟,作為兄長,照顧你們便是應該的。而且,你們隻顧著說我如何待你們好,怎麽也不說說你們又是如何關心我的呢?”
柴氏見他們如此友愛,笑道:“謝小郎,老身既然是長輩,便稱你為三郎罷。三郎,你已經是他們的義兄,那可願意認下老身這個祖母?”她也並不提起正式結義親之事,僅僅隻是順著孩子們的關係出言表明態度而已。畢竟,從謝琰的家世來說,頂級世族出身的世家子,未必會正式認寒門為親。世庶之間那幾乎不可逾越的鴻溝,她心中十分清楚。何況,李家還遠遠稱不上權勢滔天,能達到世族也不得不俯就的地步。
謝琰其實並不在意世庶之分,但想起那些個故人平素的做派,他不得不謹慎幾分,以免牽累他與李家之間難得的善緣。於是,他便順著柴氏的意思,向她行了稽首大禮:“祖母在上,請受孫兒謝琰一拜。”
柴氏含笑將他扶起來,李遐玉與李遐齡亦都高興不已。
“祖母,祖父可安好?”思及自己進入靈州時聽說的那些傳聞,李遐玉禁不住有些擔心,“聽說薛延陀人也劫掠了懷遠縣,祖父可去參戰了?不曾受傷罷?懷遠縣城眼下如何?”
柴氏道:“原來消息都已經傳得人盡皆知了。不錯,薛延陀人的確劫掠了懷遠縣,但你祖父及時前往救援,很快便將他們趕跑了。那時,懷遠縣城並未被攻破,你外祖家亦是安然無事。至於你祖父,許是年老體衰不經事了,胳膊上挨了一箭,卻是不妨事。”
李遐玉放心了些:“如今兒與玉郎都家來了,正好給祖父侍疾。”
“侍什麽疾?”柴氏嗔道,“他素來皮糙肉厚,一刻都不得安閑。如今便是養著傷,還嚷嚷著要去夏州找你們呢。直到接到你們的消息,我才好不容易將他的念頭掐滅了。都已經是老胳膊老腿了,可得好好將養一陣。也隻有他還當自己仍是年輕的時候,真以為養幾天,箭傷就能痊愈。眼下,他大概正眼巴巴盼著你們迴來,也好尋些事情做。所以,你們也很不必理會他,更無須聽他閑得無聊撩撥什麽。”
李遐玉道:“正因如此,我們才很該侍疾呢,也好幫著祖母看顧祖父。若是有我們在一旁守著,祖母也不必擔心祖父不會安安穩穩地養傷。”
柴氏沉吟道:“這倒是。還是元娘想得周到,就這樣罷。”
李遐齡接道:“我和阿姊輪流去給祖父侍疾,阿姊單日去,我雙日去。”
“你居然將時間都安排好了,還擔心我不讓你親近祖父不成?”李遐玉笑道,戳了戳他的臉,又嫣然望向謝琰,“阿兄若是對戰事感興趣,盡管去問祖父便是了。他征戰沙場多年,作戰經驗很是豐富,兵書也耐著性子讀了幾本。”
謝琰頷首:“不如我也跟著你們一同為祖父侍疾就是了。”
“你一個半大的少年郎,正是該每天都好好動一動筋骨的時候,哪裏能拘著你去侍什麽疾?”柴氏道,“就當是出門瞧一瞧這北地風光也好。你已經去了夏州,可曾來過靈州?就算來過靈州,可曾去過賀蘭山、青銅峽附近?”
謝琰搖了搖首:“我從未來過靈州,祖母所說的賀蘭山、青銅峽,也隻是聽聞過而已。”
“你便時常帶著元娘、玉郎四處走一走也好。尤其是玉郎,恐怕這些靈州風物,他早就已經不熟悉了。”柴氏輕輕地揉了揉李遐齡的小腦袋,“至於你的叔父,我會讓部曲去尋他。你若是一人孤身再前往夏州,恐怕十分不妥,我們心裏也都會擔心。”
謝琰垂下眸,思索了一會兒,方道:“我與叔父本便打算遊覽北地風光,就在靈州等著他也好。且眼下已經入冬,恐怕再去別的地方亦不合適了。那便……須得叨擾一段時日了。”
“咱們如今都已經是祖孫了,你還客氣些什麽?”柴氏道,“別見外,就當成在自家便是。”
謝琰遂微微一笑:“是。”
說話間,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一行人趕在城門關閉之前,進入了弘靜縣城。
李家的老宅就在弘靜縣縣廨附近,是一座三路四進的大宅院。第一進是外院,中路是一間十分軒闊的正堂與書房,左路有演武場、馬廄,右路則是幾個小客院;第二進是內院,中路是李和、柴氏所居的正院內堂,左路是李信、孫氏以前所居的信義堂,右路則是一座空著的大院子;第三進的幾座院落都空著;第四進則是個花園,大部分都被李和開墾成了菜地,隻留下一片桃林、杏林、梨林、梅林,形成“香雪之海”,內中還有些樓台亭閣。老宅一側的院牆外,有條彎彎曲曲的水渠,與宅子中的溪流、小湖泊相連,如今水麵上皆已經結了一層冰。
李遐玉放眼望去,隻覺得一切皆如記憶當中那般,絲毫未變,不由得心中再次酸澀起來。李遐齡則拉著謝琰一邊走一邊介紹家中的景物,使謝琰對這個宅院也逐漸不再陌生。
柴氏帶著三個孩子、康五郎、石氏等來到內院,就見垂花門下,一位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的魁梧老漢正昂然而立。見到孫女與孫兒,他眼中掠過了心疼之色,在外人麵前卻依舊保持著威嚴。
然而,當李遐玉與李遐齡雙雙奔了過去,撲入他懷中,喚著:“祖父!!”李和便再也繃不住了,用滿是繭子的大手輕輕地拍了拍他們柔弱的脊背,連連歎道:“迴來就好,迴來就好……”
☆、第十三章 守喪生活
冬日晨光來得格外遲,已經將近辰時初,天色卻依然昏暗如夜。幾盞燈籠沿著正院右側的九曲迴廊緩緩行來,仿佛正漸漸穿過無邊無際的沉沉夜色,為蕭瑟的清晨增添了些許暖意。
掌著燈籠之人,正是李遐玉與李遐齡的貼身婢女,思娘、念娘與珍娘、惜娘。身著斬衰重孝的李遐玉、李遐齡隨在她們身後,舉手投足間悄無聲息。昏黃的燈光在寒風中左右搖晃,瑩瑩光暈仿佛即將滅去,卻又掙紮著繼續燃下去。光影交錯之間,姊弟倆的神色均顯得格外沉重。
李遐齡偷偷地瞧了一眼身側的阿姊,輕聲道:“阿姊,你瞧,下雪了。”
聞言,李遐玉停下腳步,往迴廊外看去。果然,隨著撲簌簌的聲音響起,無數鵝毛般的雪花飄飄揚揚落下,覆蓋住了地麵。偶有幾片雪隨風吹拂在她臉上,帶來了沁人的寒意,讓人精神不由得為之一振。庭院中鬆濤壑壑,天地間風雪飄飄,所見與所聞交織成了一片逸然出塵的好景致,令人禁不住駐足觀賞。
“阿姊,風雪這般大,今日我和阿兄便不去青銅峽了,陪著你一起給祖父侍疾罷。”
“你昨天便與阿兄說好了罷?怎能不守諾言?”
“但這樣的天氣,確實不適合出行。”李遐齡微微撅起嘴,難得流露出幾分孩童的稚氣,“阿姊就不怕我們染上風寒?或者被暴風雪困在郊外麽?”總而言之,他今天就是不想出門,就是想陪著自家阿姊。
李遐玉眸光柔和:“這風雪並不大,哪裏至於困在路上?何況,有阿兄在,我什麽都不擔心。不過,你若是能坦白地道出不想外出的原因,我倒是可以考慮一二。”
自從迴到老宅之後,李和與柴氏心疼姊弟倆的遭遇,待他們簡直是百依百順,恨不得將這全天下最好的物件都捧到他們麵前來。謝琰也對他們越發好了,寵溺起他們來亦毫不遜色。李遐玉擔心他們縱容得太過分了,於是對李遐齡的要求越發嚴格,才勉強維持住了平衡。若是此事讓祖父祖母與謝琰得知,必定二話不說便答應下來。但她卻不願助長他不守諾言的習氣,堅持一切行為舉止都必須合情合理。
李遐齡臉頰微微一紅:“阿姊這些時日都不與我們一同出門,我擔心你在家裏悶壞了,想多陪一陪你。雖說每迴我們都給你帶了些小玩意,你也收得很高興,但我總覺得你最近很是低落。阿姊,你還在想阿爺阿娘麽?他們很快就要迴家了,別擔心。”
聽了他的話,李遐玉心裏一軟。往日裏阿爺便常說:她的性情像祖母,爽利果斷、冷靜非常;阿弟卻有些像阿娘,細心而又體貼,但固執之處卻與他無異。她略微平複了有些起伏的心緒,這才道:“弘靜縣哪有我沒去過的地方?你不必一心顧念我,盡管去頑便是了。說不得阿兄還能領著你發現些有趣之處,待開春之後咱們再一同去。至於阿爺阿娘,咱們都一樣思念,不是麽?無妨,我不會因哀傷過甚而生病的。我還須得侍奉祖父祖母,照顧你呢。”
“阿姊說的也有些道理,但我仍然很擔心你。要是在從前,你哪裏會一直悶在家中?可見你最近確實有些不對勁。”李遐齡堅持道:“而且,我既然已經道出了原因,阿姊就該許我今日留下。”
李遐玉知道這孩子性情中一向有幾分執拗,還待再勸幾句,卻聽見有人笑道:“玉郎說得是。風雪漫天,合該在家中賞雪,何必冒著嚴寒外出?橫豎也不少這麽一日。”
姊弟倆循聲望去,便見從鬆林之中走出一人來,可不正是謝琰麽?他似是剛從演武場過來,穿了件有些單薄的淡青色圓領窄袖胡服,渾身都冒著絲絲白氣:“我前兩日陪著祖父對弈,他似是很感興趣。元娘、玉郎不妨在旁邊再開一局。”
得到他的支持,李遐齡立即眉開眼笑:“阿兄說得很是。不過,我與祖父都剛開始學弈棋,肯定不是阿兄和阿姊的對手。不如我與祖父一戰,阿兄與阿姊一戰?”他以前與自家阿姊下棋,總是被阿姊玩弄於鼓掌之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雖說一直在心中鼓勵自己,有朝一日必能取勝,但無論如何心裏都有幾分陰影在。說白了,他也想嚐嚐勝利的滋味。
“正因你們剛開始學弈棋,才需仔細指導。”謝琰道,看了看李遐玉,“不過,我和元娘倒是可以換一換,免得你心裏發怵。”
“我才不怕阿姊呢。”李遐齡辯解道。但謝琰與李遐玉都隻是望著他,笑而不語。
小家夥轉了轉眼眸,不再多說了:他既然已經達到了目標,又何必在意這些細節呢?李遐玉亦不想再糾結此事,便道:“已經下雪了,天氣更寒冷。阿兄穿得如此單薄,可需小心些才是。”
“習武之人素來陽氣旺盛,無妨。”謝琰道,側了側身,替她擋住吹來的風雪。
李遐齡低頭瞧了瞧裹成了圓球狀的自己,又望向身姿挺拔的阿兄、纖細有致的阿姊,抿了抿嘴唇:“阿兄,我們對弈之後,再頑投壺罷?或者在內堂裏豎起靶子,咱們練習射箭。祖父祖母都擅射,我們可不能給他們丟臉。”
謝琰自是微微頷首,轉而念及李遐玉最近的心情,又覺得不該讓她強顏歡笑。畢竟,他們眼下已經迴到家中,又正處於熱孝期間。然而,換而言之,正因為元娘心中悲傷,才更應該轉移她的注意力才是。他心中有些矛盾,禁不住不動聲色地看了身畔的小少女好幾眼。
眼下,李遐玉、李遐齡姊弟倆住在宅院第二進右路的大院落中。李遐玉搬入了院子中央的小樓,李遐齡則住進了正房。兩人既是比鄰而居,晨昏定省均同進同出,平常見麵的機會也很是不少。倒是謝琰,堅持住在第一進右路的客院裏,見到她卻並不那麽容易,私下相處的時間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他望著李遐玉白嫩嬌美的側臉,忽然想起他們相遇的夜晚,以及之後許多個相依為命的時刻。他一直見證著這位小少女的蛻變與成長,也以為自己是最了解她的人之一。然而,仿佛不經意之間,原本熟悉的她像是又變了——更加穩重、更加內斂,更多了幾分常見的官宦貴女的模樣,而不再是那個即使手染鮮血亦仍然熠熠生輝的小少女。
不知為何,他心裏隱隱生出幾分失落,總覺得似乎錯過了什麽,又似乎在惋惜著什麽。當然,他也能夠理解她的變化。畢竟,她須得協助祖母打理中饋諸事,不得不逼著自己成長起來。而且,無論是殺狼或是殺人,都並不是什麽好的迴憶。
“阿兄?”李遐玉察覺了他的目光,疑惑地喚著他。
謝琰迴過神,淺淺地勾了勾嘴角:“元娘,你確實在家中悶得太久了。再過些時日,等天氣好些,不如奉著祖母去城外的寺觀走一走,也可為世父世母做一做道場,點兩盞長明燈。”在他記憶當中,女子應當都喜歡去寺廟散一散心。
李遐玉點點頭,道:“阿兄說得是。我最近一直在抄佛經,在寺廟裏供上一些時日也好。”每當思念阿爺阿娘,悲痛無法紓解時,她便不斷地抄《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為他們祈福,希冀他們能夠免受厄苦轉生。以前她僅僅隻是跟著孫氏拜佛而已,並不算誠心信仰。然而,如今她卻無比希望佛祖菩薩不會責怪她之前的不誠心。隻有阿爺阿娘能夠輪迴之後再過得幸福,她才會覺得心中略微開懷。
說話間,他們便到了正院內堂之中。
李和與柴氏素來起得很早,也時常會去演武場活動活動筋骨。不過,如今年紀漸長受不得嚴寒,李和又箭傷未愈,他們便暫且留在了內堂中。三個孩子進門時,李和正在單手耍橫刀。隻見一絲銀光上下飛舞,毫無花哨漂亮的動作,卻帶著鋪天蓋地般的殺氣,令人不知不覺間便被震懾得一步也不敢挪動。
柴氏端坐在長榻上,抬了抬眼,向孩子們使了個眼色。於是,在謝琰的帶領下,李遐玉、李遐齡幾乎是貼著牆繞到了她跟前。柴氏看著謝琰小心翼翼地護著姊弟二人的模樣,不由得笑了起來:“三郎很不必將他們護得那般緊。他們可是李家的孩兒,哪裏會如此弱不禁風?何況,阿郎耍了這麽多年橫刀,必是不會失手的。”
謝琰躬身行禮:“祖母說得是。不過,孩兒一時之間……忘了。”
李遐齡清脆地向柴氏問安,接著道:“祖母,孩兒確實嚇住了。祖父這般模樣,不像是在練武,倒像是在戰場上殺敵似的。”說著,他又拍了拍胸膛:“不過,這都是孩兒見識太少的緣故。如果能經常觀摩祖父練刀,必定不會像今日這般不中用。”
李遐玉嗔道:“還沒學會走,就想跑了。你且跟著阿兄學射箭罷,想拿橫刀,也須得有足夠的臂力才成。便是我,如今舞橫刀也覺得很是費力呢。”當然,祖父總是以小娘子耍橫刀不像樣為借口,一直不肯教她。
聞言,李和哈哈大笑地停了下來,渾身汗出如漿,精神卻十分健旺。他目光炯炯地看著三個孩子,撫了撫已經被汗水打濕的長須:“你們倆暫且不說,三郎卻是能學的。待我箭傷痊愈之後,三郎便隨著我去演武場!”
“是!祖父!”謝琰行禮道,聲音中隱隱帶著幾分激動之意。他的武藝都是向自家部曲學來的,論襲擊、刺殺、護衛等固然有不少高明之處,但畢竟並非戰場之上千錘百煉而來。自從來到李家之後,他便意識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十分稚嫩,更加珍惜與李和相處的機會。這位老將軍不經意間的指點,便足夠他受益了。想不到,他竟然還會將刀法傳授給他,讓他更覺得十分驚喜。
柴氏望著他們,微微一笑:“你活動筋骨也夠了罷?還不趕緊坐下。孩兒們都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千萬餓不得。這便開始用朝食罷。”
她話音剛落下,李和便將橫刀往身旁一摜,大步走過來坐下,拍了拍膝蓋:“三郎將食案挪到我左邊,玉郎挪到我右邊,元娘和你祖母一起吃。這些個婢女真是沒眼色,每天早晨都須得來這麽一遭。”
他隻不過抱怨一句,柴氏便笑吟吟地斜眼睇了過去。李和輕咳了一聲,立即收起了不滿之色:“罷了罷了,分案而食,我知道,我知道。隻是,總覺得不如那些胡人圍著一張桌子一起吃來得親熱。”
“……你素來愛吃那些葷腥之物,味道奇重無比,我和元娘都受不得。”柴氏道,“或者,咱們分成兩張桌子吃飯罷。三郎、玉郎若也受不得他了,便到我們的桌上吃。”
李和忙道:“那便就這樣罷!每人都能用喜歡的吃食也好!很好!非常好!”
李遐玉、李遐齡與謝琰對視一眼,禁不住皆輕輕笑了起來。兩位長輩隔三差五便要相爭一迴,初時他們還有些不習慣,總擔心兩人吵起來。但眼下,他們已經很是淡定了,就裝作什麽也不曾聽見、什麽也不曾看見便是了。
卻說李遐玉與李遐齡好不容易與祖母柴氏相聚,依偎在她懷中低低啜泣,仿佛要將連日來所受的委屈與恐懼都徹底哭出來。謝琰靜靜地望著祖孫三人,隻覺得姊弟倆似乎瞬間便變得年幼了不少,再也不複一路上的成熟穩重。尤其是李遐玉,一直充滿信賴與濡慕地望著柴氏,怎麽也止不住淚水,柔弱得就像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小娘子似的。這讓謝琰既鬆了口氣,替她安心許多,又隱約多了幾分連他自己也不甚明白的失落之感。
“好孩子,都是祖父祖母思慮不周,才教你們受苦了。”柴氏憐惜道。
“我們能得見祖母,全憑義兄一路護送,又有康郎君、石娘子的駝隊相助。隻是,阿爺與阿娘……阿爺那時仍在軍營中,毫無音訊……阿娘已經……已經不在了。”李遐玉悲從中來,哭泣不止;李遐齡更是哇哇大哭,毫不顧及往日懂事的形象。自從柴氏出現在麵前之後,他們就有了能夠依賴的長輩,再也無須克製自己的痛苦悲傷,再也無須讓自己冷靜穩重了。
“莫哭了,莫哭了……別教他們走得不安穩。”柴氏拍著他們的背,含淚道。從兩個孩子這裏得到了確切的消息——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失去了獨子與兒媳,她又何嚐不傷懷呢?
“祖母盡快讓部曲將阿爺阿娘帶迴靈州來罷!每每想起他們孤零零地待在外鄉,兒心中便覺得難受之極。都是兒不孝,不能親手將他們帶迴家來。”
“祖母,我想阿爺、想阿娘了。”
“好,好,好。他們一定會歸家的,你們放心就是了。”
柴氏見到孫女與孫兒之後,一時間亦是心情激蕩不已。但她到底並非尋常老嫗,雖是情緒大起大伏,一度落淚不止,卻始終未曾忘記旁邊尚有其他人。從康五郎遣來的仆從處,她已經大抵知道了李遐玉姊弟二人遇上駝隊的始末。如今攜著心愛的孫女孫兒,她便鄭重地向康五郎、石氏道謝:“幸而有賢伉儷施以援手,救命之恩,我李家必不會忘。”
康五郎是極為知趣之人,忙不迭實心實意地推辭幾句:“荒漠之中,任是誰見到三個孩童落難,都會出手相救。某也不過是做了該做之事罷了。”石氏也趕緊接道:“實在當不得郡君的謝意。奴還須得謝謝李小娘子與兩位小郎君,一路行來幫了許多忙呢。”
“賢伉儷實在太過謙虛了。若說落難相救尚可稱之為義舉,將孩兒們護送歸家便更可見兩位之仁善。”柴氏笑道,“眼下已經到了弘靜縣境內,若是賢伉儷不嫌棄,便在李家小住幾日,稍作歇息,如何?”
康五郎略作猶豫,頷首答應了:“打擾郡君了。”石氏亦是欣喜不已,與李遐玉交好固然不錯,但能得這位四品命婦的青睞,便更是意外之喜了。當然,他們並沒有挾恩圖報的心思,僅僅也隻是想結個善緣,往後也好有個依仗罷了。這也並非意味著他們待李遐玉幾人毫無真心,隻是粟特人一向重利,純屬本性而已。
略微寒暄幾句之後,柴氏便棄了馬,帶著李遐玉、李遐齡踏上牛車。謝琰本應上前問候這位長輩,但始終未能尋著時機,見他們正要上牛車,忙上前相扶。柴氏瞧了瞧他,目光比方才和藹多了:“謝小郎也上來罷。”
謝琰略作猶豫,頷首道:“是。”他始終覺得李家祖孫三人團聚,自己湊上前去有些奇怪。但到底是李家長輩的吩咐,他也不能違逆,遂答應了。
牛車是康五郎與石氏精心準備的,隻李遐玉、李遐齡姊弟倆坐著自然寬敞。如今多了柴氏與謝琰,卻顯得略有些逼仄。柴氏坐於正位上,李家姊弟二人分別眷戀地倚在她身側,謝琰則坐在她對麵。
“晚輩謝琰,見過李家祖母。”謝琰頂著柴氏打量的目光,恭敬地行禮問候。
他那行雲流水般的禮儀舉止令柴氏雙目微微一動,心中不斷盤旋著“謝”這個姓。她是見多識廣之人,雖說出身卑微,但也因過往經曆的緣故,知曉之事比尋常官家主母更多了幾分。其中,當然便有大唐諸一流世家的淵源起伏,以及它們如今的地位。
若以貴論,眼下當屬山東郡姓地位最為超然。卓異者便是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這五姓七家。其中,博陵崔氏隱隱為天下第一門戶,卻被今上以重修《氏族誌》為名打壓下去。而當今皇室自認是隴西李氏之後,卻也有傳聞他們其實是趙郡李氏支脈。
若以權論,則以有從龍之功的關中郡姓與代北虜姓更有實權。關中郡姓的豪門便是京兆韋氏、京兆杜氏、弘農楊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而代北虜姓這樣的胡人高門則既有北朝皇室元氏、宇文氏,又有當朝後戚長孫氏、竇氏,以及於氏、陸氏、源氏。
起於當年三國之東吳並雄霸東南的吳姓,都出自吳郡,以顧陸朱張為大,但卻始終在長安沒有多少影響力。因五胡亂華而隨著東晉皇室過江的著姓則稱之為“僑姓”,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為尊。不過,僑姓世家說來也十分高貴,如今尚在朝中的卻僅有蘭陵蕭氏一門而已。蓋因他們家在前朝出了一位蕭皇後,如今又有開國功臣宋國公蕭瑀支撐門戶的緣故。
琅琊王氏、陳郡謝氏,說起來都是一等一的高門。提起世族,誰不知王謝?然而,當年在東晉風頭一時無兩,權傾天下,不知出過多少風流人物的王謝二家,卻因曾被侯景大肆屠戮,人丁凋零,早就敗落下去。在前朝與本朝當中,他們於仕途一道上亦並無任何拿得出手的人物。琅琊王氏還偶爾會與五姓七家聯姻,多少有些存在感。陳郡謝氏卻是就此沉寂,早已經是毫無音訊了。
“謝”一姓,其實並非什麽少見的姓氏。但柴氏很清楚世家子弟的教養如何嚴苛,其禮儀風骨又是如何優雅。因而,謝琰舉止雖盡量豪爽,卻仍然遮不住他的出身。昔日光彩奪目的豪門子弟,如今雖然流落在外,卻仍舊不減風度,也令她心生出幾分激賞與憐惜。
“好孩子,你一路悉心照料元娘與玉郎,委實辛苦了。你小小年紀,便如此有擔當,實在是不容易。”她放柔了聲音,拍了拍謝琰的手。
李遐玉接道:“祖母有所不知,義兄武藝出眾,又頗通世情。若非義兄相護,我們也不可能安然離開長澤縣城,更不可能遇見康郎君、石娘子的駝隊來到靈州。”而後,她便挑揀著說了謝琰為了迴護他們,殺無賴兒、下廚熬粥、背著李遐齡帶著她行走荒漠等事。自然,殺狼與馬賊的事被她有意地略過去了。
李遐齡也補充了些謝琰如何教他射箭、做彈弓等之類的小事。說到動情之處,他難掩親近之情,望著謝琰時,雙目都是亮閃閃的。
謝琰雖然清楚,經過這一路的共患難,李遐玉、李遐齡姊弟二人確實將他當成了兄長,他也已經將他們視為嫡親的弟妹。但是,三人之間並未說過什麽情誼之類的話,他自是不知兩位阿妹、阿弟居然如此尊重、喜愛自己,不禁心中大為感動。“我們既然是兄妹、兄弟,作為兄長,照顧你們便是應該的。而且,你們隻顧著說我如何待你們好,怎麽也不說說你們又是如何關心我的呢?”
柴氏見他們如此友愛,笑道:“謝小郎,老身既然是長輩,便稱你為三郎罷。三郎,你已經是他們的義兄,那可願意認下老身這個祖母?”她也並不提起正式結義親之事,僅僅隻是順著孩子們的關係出言表明態度而已。畢竟,從謝琰的家世來說,頂級世族出身的世家子,未必會正式認寒門為親。世庶之間那幾乎不可逾越的鴻溝,她心中十分清楚。何況,李家還遠遠稱不上權勢滔天,能達到世族也不得不俯就的地步。
謝琰其實並不在意世庶之分,但想起那些個故人平素的做派,他不得不謹慎幾分,以免牽累他與李家之間難得的善緣。於是,他便順著柴氏的意思,向她行了稽首大禮:“祖母在上,請受孫兒謝琰一拜。”
柴氏含笑將他扶起來,李遐玉與李遐齡亦都高興不已。
“祖母,祖父可安好?”思及自己進入靈州時聽說的那些傳聞,李遐玉禁不住有些擔心,“聽說薛延陀人也劫掠了懷遠縣,祖父可去參戰了?不曾受傷罷?懷遠縣城眼下如何?”
柴氏道:“原來消息都已經傳得人盡皆知了。不錯,薛延陀人的確劫掠了懷遠縣,但你祖父及時前往救援,很快便將他們趕跑了。那時,懷遠縣城並未被攻破,你外祖家亦是安然無事。至於你祖父,許是年老體衰不經事了,胳膊上挨了一箭,卻是不妨事。”
李遐玉放心了些:“如今兒與玉郎都家來了,正好給祖父侍疾。”
“侍什麽疾?”柴氏嗔道,“他素來皮糙肉厚,一刻都不得安閑。如今便是養著傷,還嚷嚷著要去夏州找你們呢。直到接到你們的消息,我才好不容易將他的念頭掐滅了。都已經是老胳膊老腿了,可得好好將養一陣。也隻有他還當自己仍是年輕的時候,真以為養幾天,箭傷就能痊愈。眼下,他大概正眼巴巴盼著你們迴來,也好尋些事情做。所以,你們也很不必理會他,更無須聽他閑得無聊撩撥什麽。”
李遐玉道:“正因如此,我們才很該侍疾呢,也好幫著祖母看顧祖父。若是有我們在一旁守著,祖母也不必擔心祖父不會安安穩穩地養傷。”
柴氏沉吟道:“這倒是。還是元娘想得周到,就這樣罷。”
李遐齡接道:“我和阿姊輪流去給祖父侍疾,阿姊單日去,我雙日去。”
“你居然將時間都安排好了,還擔心我不讓你親近祖父不成?”李遐玉笑道,戳了戳他的臉,又嫣然望向謝琰,“阿兄若是對戰事感興趣,盡管去問祖父便是了。他征戰沙場多年,作戰經驗很是豐富,兵書也耐著性子讀了幾本。”
謝琰頷首:“不如我也跟著你們一同為祖父侍疾就是了。”
“你一個半大的少年郎,正是該每天都好好動一動筋骨的時候,哪裏能拘著你去侍什麽疾?”柴氏道,“就當是出門瞧一瞧這北地風光也好。你已經去了夏州,可曾來過靈州?就算來過靈州,可曾去過賀蘭山、青銅峽附近?”
謝琰搖了搖首:“我從未來過靈州,祖母所說的賀蘭山、青銅峽,也隻是聽聞過而已。”
“你便時常帶著元娘、玉郎四處走一走也好。尤其是玉郎,恐怕這些靈州風物,他早就已經不熟悉了。”柴氏輕輕地揉了揉李遐齡的小腦袋,“至於你的叔父,我會讓部曲去尋他。你若是一人孤身再前往夏州,恐怕十分不妥,我們心裏也都會擔心。”
謝琰垂下眸,思索了一會兒,方道:“我與叔父本便打算遊覽北地風光,就在靈州等著他也好。且眼下已經入冬,恐怕再去別的地方亦不合適了。那便……須得叨擾一段時日了。”
“咱們如今都已經是祖孫了,你還客氣些什麽?”柴氏道,“別見外,就當成在自家便是。”
謝琰遂微微一笑:“是。”
說話間,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一行人趕在城門關閉之前,進入了弘靜縣城。
李家的老宅就在弘靜縣縣廨附近,是一座三路四進的大宅院。第一進是外院,中路是一間十分軒闊的正堂與書房,左路有演武場、馬廄,右路則是幾個小客院;第二進是內院,中路是李和、柴氏所居的正院內堂,左路是李信、孫氏以前所居的信義堂,右路則是一座空著的大院子;第三進的幾座院落都空著;第四進則是個花園,大部分都被李和開墾成了菜地,隻留下一片桃林、杏林、梨林、梅林,形成“香雪之海”,內中還有些樓台亭閣。老宅一側的院牆外,有條彎彎曲曲的水渠,與宅子中的溪流、小湖泊相連,如今水麵上皆已經結了一層冰。
李遐玉放眼望去,隻覺得一切皆如記憶當中那般,絲毫未變,不由得心中再次酸澀起來。李遐齡則拉著謝琰一邊走一邊介紹家中的景物,使謝琰對這個宅院也逐漸不再陌生。
柴氏帶著三個孩子、康五郎、石氏等來到內院,就見垂花門下,一位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的魁梧老漢正昂然而立。見到孫女與孫兒,他眼中掠過了心疼之色,在外人麵前卻依舊保持著威嚴。
然而,當李遐玉與李遐齡雙雙奔了過去,撲入他懷中,喚著:“祖父!!”李和便再也繃不住了,用滿是繭子的大手輕輕地拍了拍他們柔弱的脊背,連連歎道:“迴來就好,迴來就好……”
☆、第十三章 守喪生活
冬日晨光來得格外遲,已經將近辰時初,天色卻依然昏暗如夜。幾盞燈籠沿著正院右側的九曲迴廊緩緩行來,仿佛正漸漸穿過無邊無際的沉沉夜色,為蕭瑟的清晨增添了些許暖意。
掌著燈籠之人,正是李遐玉與李遐齡的貼身婢女,思娘、念娘與珍娘、惜娘。身著斬衰重孝的李遐玉、李遐齡隨在她們身後,舉手投足間悄無聲息。昏黃的燈光在寒風中左右搖晃,瑩瑩光暈仿佛即將滅去,卻又掙紮著繼續燃下去。光影交錯之間,姊弟倆的神色均顯得格外沉重。
李遐齡偷偷地瞧了一眼身側的阿姊,輕聲道:“阿姊,你瞧,下雪了。”
聞言,李遐玉停下腳步,往迴廊外看去。果然,隨著撲簌簌的聲音響起,無數鵝毛般的雪花飄飄揚揚落下,覆蓋住了地麵。偶有幾片雪隨風吹拂在她臉上,帶來了沁人的寒意,讓人精神不由得為之一振。庭院中鬆濤壑壑,天地間風雪飄飄,所見與所聞交織成了一片逸然出塵的好景致,令人禁不住駐足觀賞。
“阿姊,風雪這般大,今日我和阿兄便不去青銅峽了,陪著你一起給祖父侍疾罷。”
“你昨天便與阿兄說好了罷?怎能不守諾言?”
“但這樣的天氣,確實不適合出行。”李遐齡微微撅起嘴,難得流露出幾分孩童的稚氣,“阿姊就不怕我們染上風寒?或者被暴風雪困在郊外麽?”總而言之,他今天就是不想出門,就是想陪著自家阿姊。
李遐玉眸光柔和:“這風雪並不大,哪裏至於困在路上?何況,有阿兄在,我什麽都不擔心。不過,你若是能坦白地道出不想外出的原因,我倒是可以考慮一二。”
自從迴到老宅之後,李和與柴氏心疼姊弟倆的遭遇,待他們簡直是百依百順,恨不得將這全天下最好的物件都捧到他們麵前來。謝琰也對他們越發好了,寵溺起他們來亦毫不遜色。李遐玉擔心他們縱容得太過分了,於是對李遐齡的要求越發嚴格,才勉強維持住了平衡。若是此事讓祖父祖母與謝琰得知,必定二話不說便答應下來。但她卻不願助長他不守諾言的習氣,堅持一切行為舉止都必須合情合理。
李遐齡臉頰微微一紅:“阿姊這些時日都不與我們一同出門,我擔心你在家裏悶壞了,想多陪一陪你。雖說每迴我們都給你帶了些小玩意,你也收得很高興,但我總覺得你最近很是低落。阿姊,你還在想阿爺阿娘麽?他們很快就要迴家了,別擔心。”
聽了他的話,李遐玉心裏一軟。往日裏阿爺便常說:她的性情像祖母,爽利果斷、冷靜非常;阿弟卻有些像阿娘,細心而又體貼,但固執之處卻與他無異。她略微平複了有些起伏的心緒,這才道:“弘靜縣哪有我沒去過的地方?你不必一心顧念我,盡管去頑便是了。說不得阿兄還能領著你發現些有趣之處,待開春之後咱們再一同去。至於阿爺阿娘,咱們都一樣思念,不是麽?無妨,我不會因哀傷過甚而生病的。我還須得侍奉祖父祖母,照顧你呢。”
“阿姊說的也有些道理,但我仍然很擔心你。要是在從前,你哪裏會一直悶在家中?可見你最近確實有些不對勁。”李遐齡堅持道:“而且,我既然已經道出了原因,阿姊就該許我今日留下。”
李遐玉知道這孩子性情中一向有幾分執拗,還待再勸幾句,卻聽見有人笑道:“玉郎說得是。風雪漫天,合該在家中賞雪,何必冒著嚴寒外出?橫豎也不少這麽一日。”
姊弟倆循聲望去,便見從鬆林之中走出一人來,可不正是謝琰麽?他似是剛從演武場過來,穿了件有些單薄的淡青色圓領窄袖胡服,渾身都冒著絲絲白氣:“我前兩日陪著祖父對弈,他似是很感興趣。元娘、玉郎不妨在旁邊再開一局。”
得到他的支持,李遐齡立即眉開眼笑:“阿兄說得很是。不過,我與祖父都剛開始學弈棋,肯定不是阿兄和阿姊的對手。不如我與祖父一戰,阿兄與阿姊一戰?”他以前與自家阿姊下棋,總是被阿姊玩弄於鼓掌之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雖說一直在心中鼓勵自己,有朝一日必能取勝,但無論如何心裏都有幾分陰影在。說白了,他也想嚐嚐勝利的滋味。
“正因你們剛開始學弈棋,才需仔細指導。”謝琰道,看了看李遐玉,“不過,我和元娘倒是可以換一換,免得你心裏發怵。”
“我才不怕阿姊呢。”李遐齡辯解道。但謝琰與李遐玉都隻是望著他,笑而不語。
小家夥轉了轉眼眸,不再多說了:他既然已經達到了目標,又何必在意這些細節呢?李遐玉亦不想再糾結此事,便道:“已經下雪了,天氣更寒冷。阿兄穿得如此單薄,可需小心些才是。”
“習武之人素來陽氣旺盛,無妨。”謝琰道,側了側身,替她擋住吹來的風雪。
李遐齡低頭瞧了瞧裹成了圓球狀的自己,又望向身姿挺拔的阿兄、纖細有致的阿姊,抿了抿嘴唇:“阿兄,我們對弈之後,再頑投壺罷?或者在內堂裏豎起靶子,咱們練習射箭。祖父祖母都擅射,我們可不能給他們丟臉。”
謝琰自是微微頷首,轉而念及李遐玉最近的心情,又覺得不該讓她強顏歡笑。畢竟,他們眼下已經迴到家中,又正處於熱孝期間。然而,換而言之,正因為元娘心中悲傷,才更應該轉移她的注意力才是。他心中有些矛盾,禁不住不動聲色地看了身畔的小少女好幾眼。
眼下,李遐玉、李遐齡姊弟倆住在宅院第二進右路的大院落中。李遐玉搬入了院子中央的小樓,李遐齡則住進了正房。兩人既是比鄰而居,晨昏定省均同進同出,平常見麵的機會也很是不少。倒是謝琰,堅持住在第一進右路的客院裏,見到她卻並不那麽容易,私下相處的時間更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他望著李遐玉白嫩嬌美的側臉,忽然想起他們相遇的夜晚,以及之後許多個相依為命的時刻。他一直見證著這位小少女的蛻變與成長,也以為自己是最了解她的人之一。然而,仿佛不經意之間,原本熟悉的她像是又變了——更加穩重、更加內斂,更多了幾分常見的官宦貴女的模樣,而不再是那個即使手染鮮血亦仍然熠熠生輝的小少女。
不知為何,他心裏隱隱生出幾分失落,總覺得似乎錯過了什麽,又似乎在惋惜著什麽。當然,他也能夠理解她的變化。畢竟,她須得協助祖母打理中饋諸事,不得不逼著自己成長起來。而且,無論是殺狼或是殺人,都並不是什麽好的迴憶。
“阿兄?”李遐玉察覺了他的目光,疑惑地喚著他。
謝琰迴過神,淺淺地勾了勾嘴角:“元娘,你確實在家中悶得太久了。再過些時日,等天氣好些,不如奉著祖母去城外的寺觀走一走,也可為世父世母做一做道場,點兩盞長明燈。”在他記憶當中,女子應當都喜歡去寺廟散一散心。
李遐玉點點頭,道:“阿兄說得是。我最近一直在抄佛經,在寺廟裏供上一些時日也好。”每當思念阿爺阿娘,悲痛無法紓解時,她便不斷地抄《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為他們祈福,希冀他們能夠免受厄苦轉生。以前她僅僅隻是跟著孫氏拜佛而已,並不算誠心信仰。然而,如今她卻無比希望佛祖菩薩不會責怪她之前的不誠心。隻有阿爺阿娘能夠輪迴之後再過得幸福,她才會覺得心中略微開懷。
說話間,他們便到了正院內堂之中。
李和與柴氏素來起得很早,也時常會去演武場活動活動筋骨。不過,如今年紀漸長受不得嚴寒,李和又箭傷未愈,他們便暫且留在了內堂中。三個孩子進門時,李和正在單手耍橫刀。隻見一絲銀光上下飛舞,毫無花哨漂亮的動作,卻帶著鋪天蓋地般的殺氣,令人不知不覺間便被震懾得一步也不敢挪動。
柴氏端坐在長榻上,抬了抬眼,向孩子們使了個眼色。於是,在謝琰的帶領下,李遐玉、李遐齡幾乎是貼著牆繞到了她跟前。柴氏看著謝琰小心翼翼地護著姊弟二人的模樣,不由得笑了起來:“三郎很不必將他們護得那般緊。他們可是李家的孩兒,哪裏會如此弱不禁風?何況,阿郎耍了這麽多年橫刀,必是不會失手的。”
謝琰躬身行禮:“祖母說得是。不過,孩兒一時之間……忘了。”
李遐齡清脆地向柴氏問安,接著道:“祖母,孩兒確實嚇住了。祖父這般模樣,不像是在練武,倒像是在戰場上殺敵似的。”說著,他又拍了拍胸膛:“不過,這都是孩兒見識太少的緣故。如果能經常觀摩祖父練刀,必定不會像今日這般不中用。”
李遐玉嗔道:“還沒學會走,就想跑了。你且跟著阿兄學射箭罷,想拿橫刀,也須得有足夠的臂力才成。便是我,如今舞橫刀也覺得很是費力呢。”當然,祖父總是以小娘子耍橫刀不像樣為借口,一直不肯教她。
聞言,李和哈哈大笑地停了下來,渾身汗出如漿,精神卻十分健旺。他目光炯炯地看著三個孩子,撫了撫已經被汗水打濕的長須:“你們倆暫且不說,三郎卻是能學的。待我箭傷痊愈之後,三郎便隨著我去演武場!”
“是!祖父!”謝琰行禮道,聲音中隱隱帶著幾分激動之意。他的武藝都是向自家部曲學來的,論襲擊、刺殺、護衛等固然有不少高明之處,但畢竟並非戰場之上千錘百煉而來。自從來到李家之後,他便意識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十分稚嫩,更加珍惜與李和相處的機會。這位老將軍不經意間的指點,便足夠他受益了。想不到,他竟然還會將刀法傳授給他,讓他更覺得十分驚喜。
柴氏望著他們,微微一笑:“你活動筋骨也夠了罷?還不趕緊坐下。孩兒們都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千萬餓不得。這便開始用朝食罷。”
她話音剛落下,李和便將橫刀往身旁一摜,大步走過來坐下,拍了拍膝蓋:“三郎將食案挪到我左邊,玉郎挪到我右邊,元娘和你祖母一起吃。這些個婢女真是沒眼色,每天早晨都須得來這麽一遭。”
他隻不過抱怨一句,柴氏便笑吟吟地斜眼睇了過去。李和輕咳了一聲,立即收起了不滿之色:“罷了罷了,分案而食,我知道,我知道。隻是,總覺得不如那些胡人圍著一張桌子一起吃來得親熱。”
“……你素來愛吃那些葷腥之物,味道奇重無比,我和元娘都受不得。”柴氏道,“或者,咱們分成兩張桌子吃飯罷。三郎、玉郎若也受不得他了,便到我們的桌上吃。”
李和忙道:“那便就這樣罷!每人都能用喜歡的吃食也好!很好!非常好!”
李遐玉、李遐齡與謝琰對視一眼,禁不住皆輕輕笑了起來。兩位長輩隔三差五便要相爭一迴,初時他們還有些不習慣,總擔心兩人吵起來。但眼下,他們已經很是淡定了,就裝作什麽也不曾聽見、什麽也不曾看見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