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說爭這皇位,便是與北宮逸軒鬥,都是一死收場;那個位置,可望而不可及,他若是還看不清,便是死有餘辜。
此時想明白,倒也不晚;隻可惜,這事兒今日才告訴北宮逸軒,卻是晚了。
既然皇上本就知曉兵符之事,那麽,皇上一再要求莊映寒為後,目的已經很明顯了:他懷疑,莊映寒根本就知曉兵符下落!
當年莊偉澤統領北煜大軍,一代名將,應當查出了縱橫死士的秘密;當初先皇狠心將莊偉澤及那二十八家人滅門,恐怕就是因為莊偉澤民心所向,不得不下此狠手。
此時雖不知當年事實如何,可淩羽豐卻知曉這不為人知的密事;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哪怕是莊偉澤沒有謀反之心,他手下的人,已經動了心思!
“皇上一直懷疑她知曉兵符的下落,發現她忽然對太皇太後用心之後,便暗中布了局;本來這局,毫無作用,如今你們主動前來,無用之局,便成了死路。”
死路,自然是對寧夏二人所言。
手中酒杯不堪重力而裂,淩羽豐看著一分為二的酒杯落到湖中,心中又是歎了一口氣,“此時不管你去,還是不去,都是一條死路。”
北宮逸軒一旦發難,禦花園守衛自然將其拿下;若非他心虛,為何發難?
若北宮逸軒不發難,寧夏在永寧宮,便是生死難明。
所以,對於這寧夏二人,今日不管怎麽走,都是一招死棋。
換句話說,北宮逸軒的動向,讓小皇帝認定寧夏知曉兵符之事,今日寧夏若是處置不好,便是再難走出皇宮!
北宮逸軒抬眼看向永寧宮的方向,良久之後,一聲冷笑,轉身坐於位上。
死路嗎?看似死路,卻有生門;他相信,蟬兒定會破了此局!
宮女瞧著北宮逸軒坐迴位上,嬌笑著上前,在空著的酒杯中倒了熱酒;雙手呈上之時,身子貼了上去。
淩羽豐一轉身,便瞧著那宮女嬌羞靠去的模樣;下一瞬,一聲慘叫,伴著‘噗通’一聲,宮女似斷線的風箏,直直掉進了湖裏。
瞧著那人麵不改色的用著桌上佳肴,淩羽豐搖頭一笑,坐於他對麵,“倒是許久沒見你這般無情了。”
以前的北宮逸軒,心狠手辣,令人膽寒;如今的他,卻是因為一個女人,大有改變;此時瞧著這人半分不留情,將宮女斷手丟進湖裏,倒是有了幾分以往無情的模樣。
麵對此話,北宮逸軒隻是一問,“為何要告訴我?”
為何要告訴他?
這一句,問的淩羽豐目光轉動,一份尷尬於眸中化開……
永寧宮
周太醫急急忙忙而來,給寧夏把脈之後,起身朝小皇帝行了一禮,“稟皇上,安國郡主身子大虧,近來必是夜難入寢,故此氣血兩虛;若不仔細調養,必會傷了根本。”
周太醫這話,證實了寧夏夜難入寢之說;小皇帝點了點頭,一揮手,眾人便退了出去。
瞧著寧夏麵上的紅潤,小皇帝上前一步,在她退開之前,指腹抹上一層胭脂緋色。
指尖的顏色,讓他眯了雙眼,半響之後,淺聲說道:“既然阿姐心神難寧,不如去佛堂焚經抄經。”
二人出了大廳,小皇帝卻在半路停了下來,轉眼細細的瞧著她。
這一寸寸的打量,似要將她給看個通透一般;寧夏垂眼立於原處,麵上未曾表露情緒。
許久之後,小皇帝抬眼看向天空,聲音嘶啞,竟透著不屬於他的滄桑,“犯與不犯,都已是過往;是與不是,又有何不同?前途死路,後退無崖;是與非,得與失,全在一念之間。”
依舊寒冷的春風,帶來淡淡的花香;看著空中飄飛的花瓣,寧夏抬手將那一片白色花瓣接於手中。
四季桂,四季開;一團小小的花兒,便是馥鬱芬芳,從不顯眼,亦從不桀驁。
掌心朝下,花瓣落於泥中,那一抹白,顯的那麽渺小。
小皇帝轉眼之時,便瞧著她那一抹淡然的笑容;在這份笑容之下 ,寧夏抬眼,與小皇帝相視,“犯與不犯,還待考究;是與不是,並無不同;前途雖是死路,誰道後無生門?是與非,得與失,非在一念之間,而是一個諾言!”
莊映寒的記憶中,對仇恨甚是清晰,對太皇太後甚是模糊;她不敢肯定太皇太後有兵符和玉佩;她卻能肯定,小皇帝今日是要做個了斷!
她這話,聽的小皇帝目光一閃,一聲冷笑,抬步進了佛堂。
佛堂之中,太皇太後跪於蒲團之上,手中佛珠轉動,閉目念著經文。
就在寧夏雙腳邁進佛堂之時,太皇太後手中的佛珠忽然斷裂,一粒粒佛珠於地上跳動,發生一陣聲響。
閉目之人,猛的睜眼,眸光閃動的看向滾動的佛珠。
“朕給太皇太後請安!”
“安國叩見太皇太後。”
小皇帝上前行禮之間,撿起一粒佛珠,迴頭看向寧夏,“阿姐好似始終與佛無緣。”
“皇上說的是,安國還真是與佛無緣;當年進廟隻為祈福,願上天保佑爹爹平安歸來;怎奈事與願違,受人所惑,生生將一份赤子之心,化作了狼子野心。”
此話一出,跪於蒲團之上的太皇太後便是閉了眼,口中無聲念詞。
小皇帝手一揮,宮人悉數退了出去;太皇太後睜眼朝麽麽看去,麽麽忙退到門外,將門關上,
隻得三人之時,太皇太後雙手合十,又是念了一陣,這才磕了三個響頭,由小皇帝扶著坐到椅上。
“該來的,終究會來,這一日,哀家等了整整十年。”
一句話,似耗費了太皇太後所有的精力;寧夏忙起身倒了杯茶水雙手遞上,麵上的恭敬,半分不假。
接過茶水,飲了兩口,太皇太後這才歎了口氣,“都想起來了?”
此一問,小皇帝眸中閃過光芒;寧夏點了點頭,平靜的迴道:“迴太皇太後,映寒已經想起來了,什麽都想起來了。”
雖說隻知玉佩和兵符之事,此時卻該說:都想起來了!
...
☆、0473:當年的真相
聞此,太皇太後放下茶杯,又是歎了口氣,“先皇曾言,若你想起了,便告訴你一切;若是永遠想不起來,當年之事,隨著哀家入土便好。”
瞧著寧夏和小皇帝均是抬眼看來時,太皇太後笑的幾分釋然,到了今日,那個秘密,也當告知二人。
先皇逝前,再三交待讓小皇帝立莊映寒為後,這件事,也當讓二人明白其中緣由了。
“此事,說來話長,應從當年宣貴人大病之時說起……”
太皇太後的聲音,時高時低,卻是不帶任何的情緒。
或許,這些年來,她日日於佛堂禮佛,那些驚心動魄,那些爾虞我詐,都成了過往;到了一定的年歲,當年的機關算盡再次提起,都可以平靜對待。
滄桑的聲音,還原了當年的真相;當一切迷霧撥開,是與非,對與錯,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年之事,當從宣貴人一場大病說起:
就在大宇和北煜交戰的前一年,宣貴人大病了一場,當時說是重寒,有生命之憂。隻得陪嫁宮女近前伺候著,就連兒子北宮榮軒都不見。
那病斷斷續續的,剛開始皇帝還十分關心,可拖的久了,也沒死,久而而之,皇帝便沒當一迴事兒。
在那之後,宣貴人對各府千金都上了心,大家都說,宣貴人這是在給北宮榮軒務色正妃人選。
而宣貴人所務色的人選,卻似隻隨心意,不顧大局;不管是朝中重臣之女,還是不入流的小官之女;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之後,隻要是瞧著可人的,都願意親近。
當時眾人背後嘲諷,說是宣貴人瘋了,這廣撒網,當自己兒子是什麽?再者說,那時北宮榮軒不過13歲,如何就急著務色正妃了?
這事兒剛開始皇帝還有過問,可瞧著宣貴人也沒鬧出什麽事兒,便由著她去了。
在這期間,大宇士兵頻頻侵犯北煜邊界百姓,北煜皇帝忍無可忍,終於下旨,命大將軍莊偉澤領兵而戰。
戰鼓敲響,朝中謀士出了行軍之策,隻求將百姓的損失降到最低;北煜皇帝也在此時頻頻傳旨,指揮前線作戰。
可是山高路遠,皇帝在京中,得到的消息自然不如前線來的直觀,許多作戰計劃根本不可為;再加上莊偉澤手下,曾得罪朝中負責運送武器和軍糧的文官,武器和糧食被人掐斷,再加上皇帝的錯誤指令,一時令大軍陷入困境。
當時大軍麵臨著兩條路,第一,衝上去,沒武器,沒糧食,隻能徒手應敵,被砍死,被餓死;二,做逃兵,擅自退後,讓大宇占了城池,大軍被皇帝處罰。
不管是哪一個,都是輸;所以莊偉澤選擇了第三條路,帶著心腹,悄然攻入敵人內部,打個措手不及,弄到武器和糧食之後,再將大宇擊敗。
不得不說,莊偉澤委實是個厲害人物;他驍勇善戰,進退有度;戰場上,他就是神,無人能敵。
他潛入大宇帥營,將大宇領軍和將軍斬於帳中;宇文瑾若非當時不在帳中,隻怕亦是死路一條。
將死,軍心自然敗;宇文瑾在莊偉澤派兵搶奪糧食和武器之時,一邊組織著軍隊將其困住,一邊安排人準備著所謂的證據,同時派人在民間傳著歌謠。
那時外界正傳北煜大敗,大將軍莊偉澤身陷敵軍,生死不明。
所以,才有著北煜大敗之時,傳出歌謠之事。
莊偉澤雖是被困,卻是力挽狂瀾,以少勝多,將大宇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宇文瑾自知此戰必敗,卻不甘心就此認輸,再次派兵困著莊偉澤之時,帶著玉佩,往前北煜。
那一日,莊氏帶著莊映寒進山上香,宇文瑾用香迷惑了莊映寒,控製著她將東西帶迴了府中。
也在此時,有人給北煜皇帝傳了消息,莊偉澤祖籍大宇,聽令於大宇皇室。
那時,莊偉澤正突破重重困境,一舉將大宇打敗,那歌謠也在邊關傳的越烈,直接傳到了京中。
也在此時,宣貴人拿出證據,證明莊偉澤乃北煜逆賊,還暗指皇後與莊偉澤暗通款曲,裏應外合欲罷北煜皇帝的帝位。
皇後知曉此事,勃然大怒;一惱之下,下旨杖斃宣貴人;等皇帝到了後宮之時,宣貴人早已死在亂棍之下。
宣貴人指證莊偉澤,乃證據確鑿;指證皇後,卻是無憑無據。
這一切,在皇後看來,不過是宣貴人爭寵,捏造的罪名罷了。
而皇後確實與莊偉澤不曾來往,再加上李丞相於禦書房痛哭流涕,務必要皇帝給個說法;此事,皇後自然是得了個清白。
前朝和後宮之事都牽扯著莊偉澤,皇帝雖是相信莊偉澤,卻因莊偉澤功高蓋主,而有了別的心思。
當下派人到莊府搜查,果然從莊府的書房搜出了東西,那玉上密語,請來精通此文之人進行翻譯,得出的證據自然是,莊偉澤乃大宇人士,效忠於大宇皇室,這次反敗為勝,不過是與大宇演了一出好戲罷了。
目的在於,將莊偉澤的聲勢造大,逼得北煜皇帝退位。
皇帝心中生怒,在莊偉澤迴京之時,將莊偉澤,及他手下那二十八名將統統緝拿歸案。
莊偉澤自是不承認自己造反之事,皇帝拿出證據,給他兩個選擇;一,認下罪證,此玉之事不對外公布,給他和二十八家人留下子嗣;二,不認罪證,此玉公之於眾,將莊家,及二十八家人統統執以剮刑,包括繈褓之中的嬰孩!
莊偉澤和二十八名將同被押入天牢,同被威脅選擇;最後,他們達成協議,認下罪證,留下子嗣;若將來子嗣有本事給莊家,給二十八家人平反,皇帝必須還莊家,還二十八家人一個清白!
當年之事,牽扯了許多人,皇帝自然知道莊偉澤是受人構陷,可是,他不能忍受百姓對莊偉澤的擁戴!但是,莊偉澤是他一同長大,並肩作戰之人,他又狠不下心將其斷了血脈,故此,將莊映寒接進了宮中,給皇後養著。
而其他受牽連的孩童,皇帝暗中安排人送走,隻管不殺,卻不管他們如何存活。
達成協議之時,莊偉澤提出條件:若莊映寒打破被封的記憶,憶起當初之事,皇帝必須給她一個有力的後盾!
此後盾,直指縱橫死士!
此時想明白,倒也不晚;隻可惜,這事兒今日才告訴北宮逸軒,卻是晚了。
既然皇上本就知曉兵符之事,那麽,皇上一再要求莊映寒為後,目的已經很明顯了:他懷疑,莊映寒根本就知曉兵符下落!
當年莊偉澤統領北煜大軍,一代名將,應當查出了縱橫死士的秘密;當初先皇狠心將莊偉澤及那二十八家人滅門,恐怕就是因為莊偉澤民心所向,不得不下此狠手。
此時雖不知當年事實如何,可淩羽豐卻知曉這不為人知的密事;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哪怕是莊偉澤沒有謀反之心,他手下的人,已經動了心思!
“皇上一直懷疑她知曉兵符的下落,發現她忽然對太皇太後用心之後,便暗中布了局;本來這局,毫無作用,如今你們主動前來,無用之局,便成了死路。”
死路,自然是對寧夏二人所言。
手中酒杯不堪重力而裂,淩羽豐看著一分為二的酒杯落到湖中,心中又是歎了一口氣,“此時不管你去,還是不去,都是一條死路。”
北宮逸軒一旦發難,禦花園守衛自然將其拿下;若非他心虛,為何發難?
若北宮逸軒不發難,寧夏在永寧宮,便是生死難明。
所以,對於這寧夏二人,今日不管怎麽走,都是一招死棋。
換句話說,北宮逸軒的動向,讓小皇帝認定寧夏知曉兵符之事,今日寧夏若是處置不好,便是再難走出皇宮!
北宮逸軒抬眼看向永寧宮的方向,良久之後,一聲冷笑,轉身坐於位上。
死路嗎?看似死路,卻有生門;他相信,蟬兒定會破了此局!
宮女瞧著北宮逸軒坐迴位上,嬌笑著上前,在空著的酒杯中倒了熱酒;雙手呈上之時,身子貼了上去。
淩羽豐一轉身,便瞧著那宮女嬌羞靠去的模樣;下一瞬,一聲慘叫,伴著‘噗通’一聲,宮女似斷線的風箏,直直掉進了湖裏。
瞧著那人麵不改色的用著桌上佳肴,淩羽豐搖頭一笑,坐於他對麵,“倒是許久沒見你這般無情了。”
以前的北宮逸軒,心狠手辣,令人膽寒;如今的他,卻是因為一個女人,大有改變;此時瞧著這人半分不留情,將宮女斷手丟進湖裏,倒是有了幾分以往無情的模樣。
麵對此話,北宮逸軒隻是一問,“為何要告訴我?”
為何要告訴他?
這一句,問的淩羽豐目光轉動,一份尷尬於眸中化開……
永寧宮
周太醫急急忙忙而來,給寧夏把脈之後,起身朝小皇帝行了一禮,“稟皇上,安國郡主身子大虧,近來必是夜難入寢,故此氣血兩虛;若不仔細調養,必會傷了根本。”
周太醫這話,證實了寧夏夜難入寢之說;小皇帝點了點頭,一揮手,眾人便退了出去。
瞧著寧夏麵上的紅潤,小皇帝上前一步,在她退開之前,指腹抹上一層胭脂緋色。
指尖的顏色,讓他眯了雙眼,半響之後,淺聲說道:“既然阿姐心神難寧,不如去佛堂焚經抄經。”
二人出了大廳,小皇帝卻在半路停了下來,轉眼細細的瞧著她。
這一寸寸的打量,似要將她給看個通透一般;寧夏垂眼立於原處,麵上未曾表露情緒。
許久之後,小皇帝抬眼看向天空,聲音嘶啞,竟透著不屬於他的滄桑,“犯與不犯,都已是過往;是與不是,又有何不同?前途死路,後退無崖;是與非,得與失,全在一念之間。”
依舊寒冷的春風,帶來淡淡的花香;看著空中飄飛的花瓣,寧夏抬手將那一片白色花瓣接於手中。
四季桂,四季開;一團小小的花兒,便是馥鬱芬芳,從不顯眼,亦從不桀驁。
掌心朝下,花瓣落於泥中,那一抹白,顯的那麽渺小。
小皇帝轉眼之時,便瞧著她那一抹淡然的笑容;在這份笑容之下 ,寧夏抬眼,與小皇帝相視,“犯與不犯,還待考究;是與不是,並無不同;前途雖是死路,誰道後無生門?是與非,得與失,非在一念之間,而是一個諾言!”
莊映寒的記憶中,對仇恨甚是清晰,對太皇太後甚是模糊;她不敢肯定太皇太後有兵符和玉佩;她卻能肯定,小皇帝今日是要做個了斷!
她這話,聽的小皇帝目光一閃,一聲冷笑,抬步進了佛堂。
佛堂之中,太皇太後跪於蒲團之上,手中佛珠轉動,閉目念著經文。
就在寧夏雙腳邁進佛堂之時,太皇太後手中的佛珠忽然斷裂,一粒粒佛珠於地上跳動,發生一陣聲響。
閉目之人,猛的睜眼,眸光閃動的看向滾動的佛珠。
“朕給太皇太後請安!”
“安國叩見太皇太後。”
小皇帝上前行禮之間,撿起一粒佛珠,迴頭看向寧夏,“阿姐好似始終與佛無緣。”
“皇上說的是,安國還真是與佛無緣;當年進廟隻為祈福,願上天保佑爹爹平安歸來;怎奈事與願違,受人所惑,生生將一份赤子之心,化作了狼子野心。”
此話一出,跪於蒲團之上的太皇太後便是閉了眼,口中無聲念詞。
小皇帝手一揮,宮人悉數退了出去;太皇太後睜眼朝麽麽看去,麽麽忙退到門外,將門關上,
隻得三人之時,太皇太後雙手合十,又是念了一陣,這才磕了三個響頭,由小皇帝扶著坐到椅上。
“該來的,終究會來,這一日,哀家等了整整十年。”
一句話,似耗費了太皇太後所有的精力;寧夏忙起身倒了杯茶水雙手遞上,麵上的恭敬,半分不假。
接過茶水,飲了兩口,太皇太後這才歎了口氣,“都想起來了?”
此一問,小皇帝眸中閃過光芒;寧夏點了點頭,平靜的迴道:“迴太皇太後,映寒已經想起來了,什麽都想起來了。”
雖說隻知玉佩和兵符之事,此時卻該說:都想起來了!
...
☆、0473:當年的真相
聞此,太皇太後放下茶杯,又是歎了口氣,“先皇曾言,若你想起了,便告訴你一切;若是永遠想不起來,當年之事,隨著哀家入土便好。”
瞧著寧夏和小皇帝均是抬眼看來時,太皇太後笑的幾分釋然,到了今日,那個秘密,也當告知二人。
先皇逝前,再三交待讓小皇帝立莊映寒為後,這件事,也當讓二人明白其中緣由了。
“此事,說來話長,應從當年宣貴人大病之時說起……”
太皇太後的聲音,時高時低,卻是不帶任何的情緒。
或許,這些年來,她日日於佛堂禮佛,那些驚心動魄,那些爾虞我詐,都成了過往;到了一定的年歲,當年的機關算盡再次提起,都可以平靜對待。
滄桑的聲音,還原了當年的真相;當一切迷霧撥開,是與非,對與錯,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年之事,當從宣貴人一場大病說起:
就在大宇和北煜交戰的前一年,宣貴人大病了一場,當時說是重寒,有生命之憂。隻得陪嫁宮女近前伺候著,就連兒子北宮榮軒都不見。
那病斷斷續續的,剛開始皇帝還十分關心,可拖的久了,也沒死,久而而之,皇帝便沒當一迴事兒。
在那之後,宣貴人對各府千金都上了心,大家都說,宣貴人這是在給北宮榮軒務色正妃人選。
而宣貴人所務色的人選,卻似隻隨心意,不顧大局;不管是朝中重臣之女,還是不入流的小官之女;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之後,隻要是瞧著可人的,都願意親近。
當時眾人背後嘲諷,說是宣貴人瘋了,這廣撒網,當自己兒子是什麽?再者說,那時北宮榮軒不過13歲,如何就急著務色正妃了?
這事兒剛開始皇帝還有過問,可瞧著宣貴人也沒鬧出什麽事兒,便由著她去了。
在這期間,大宇士兵頻頻侵犯北煜邊界百姓,北煜皇帝忍無可忍,終於下旨,命大將軍莊偉澤領兵而戰。
戰鼓敲響,朝中謀士出了行軍之策,隻求將百姓的損失降到最低;北煜皇帝也在此時頻頻傳旨,指揮前線作戰。
可是山高路遠,皇帝在京中,得到的消息自然不如前線來的直觀,許多作戰計劃根本不可為;再加上莊偉澤手下,曾得罪朝中負責運送武器和軍糧的文官,武器和糧食被人掐斷,再加上皇帝的錯誤指令,一時令大軍陷入困境。
當時大軍麵臨著兩條路,第一,衝上去,沒武器,沒糧食,隻能徒手應敵,被砍死,被餓死;二,做逃兵,擅自退後,讓大宇占了城池,大軍被皇帝處罰。
不管是哪一個,都是輸;所以莊偉澤選擇了第三條路,帶著心腹,悄然攻入敵人內部,打個措手不及,弄到武器和糧食之後,再將大宇擊敗。
不得不說,莊偉澤委實是個厲害人物;他驍勇善戰,進退有度;戰場上,他就是神,無人能敵。
他潛入大宇帥營,將大宇領軍和將軍斬於帳中;宇文瑾若非當時不在帳中,隻怕亦是死路一條。
將死,軍心自然敗;宇文瑾在莊偉澤派兵搶奪糧食和武器之時,一邊組織著軍隊將其困住,一邊安排人準備著所謂的證據,同時派人在民間傳著歌謠。
那時外界正傳北煜大敗,大將軍莊偉澤身陷敵軍,生死不明。
所以,才有著北煜大敗之時,傳出歌謠之事。
莊偉澤雖是被困,卻是力挽狂瀾,以少勝多,將大宇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宇文瑾自知此戰必敗,卻不甘心就此認輸,再次派兵困著莊偉澤之時,帶著玉佩,往前北煜。
那一日,莊氏帶著莊映寒進山上香,宇文瑾用香迷惑了莊映寒,控製著她將東西帶迴了府中。
也在此時,有人給北煜皇帝傳了消息,莊偉澤祖籍大宇,聽令於大宇皇室。
那時,莊偉澤正突破重重困境,一舉將大宇打敗,那歌謠也在邊關傳的越烈,直接傳到了京中。
也在此時,宣貴人拿出證據,證明莊偉澤乃北煜逆賊,還暗指皇後與莊偉澤暗通款曲,裏應外合欲罷北煜皇帝的帝位。
皇後知曉此事,勃然大怒;一惱之下,下旨杖斃宣貴人;等皇帝到了後宮之時,宣貴人早已死在亂棍之下。
宣貴人指證莊偉澤,乃證據確鑿;指證皇後,卻是無憑無據。
這一切,在皇後看來,不過是宣貴人爭寵,捏造的罪名罷了。
而皇後確實與莊偉澤不曾來往,再加上李丞相於禦書房痛哭流涕,務必要皇帝給個說法;此事,皇後自然是得了個清白。
前朝和後宮之事都牽扯著莊偉澤,皇帝雖是相信莊偉澤,卻因莊偉澤功高蓋主,而有了別的心思。
當下派人到莊府搜查,果然從莊府的書房搜出了東西,那玉上密語,請來精通此文之人進行翻譯,得出的證據自然是,莊偉澤乃大宇人士,效忠於大宇皇室,這次反敗為勝,不過是與大宇演了一出好戲罷了。
目的在於,將莊偉澤的聲勢造大,逼得北煜皇帝退位。
皇帝心中生怒,在莊偉澤迴京之時,將莊偉澤,及他手下那二十八名將統統緝拿歸案。
莊偉澤自是不承認自己造反之事,皇帝拿出證據,給他兩個選擇;一,認下罪證,此玉之事不對外公布,給他和二十八家人留下子嗣;二,不認罪證,此玉公之於眾,將莊家,及二十八家人統統執以剮刑,包括繈褓之中的嬰孩!
莊偉澤和二十八名將同被押入天牢,同被威脅選擇;最後,他們達成協議,認下罪證,留下子嗣;若將來子嗣有本事給莊家,給二十八家人平反,皇帝必須還莊家,還二十八家人一個清白!
當年之事,牽扯了許多人,皇帝自然知道莊偉澤是受人構陷,可是,他不能忍受百姓對莊偉澤的擁戴!但是,莊偉澤是他一同長大,並肩作戰之人,他又狠不下心將其斷了血脈,故此,將莊映寒接進了宮中,給皇後養著。
而其他受牽連的孩童,皇帝暗中安排人送走,隻管不殺,卻不管他們如何存活。
達成協議之時,莊偉澤提出條件:若莊映寒打破被封的記憶,憶起當初之事,皇帝必須給她一個有力的後盾!
此後盾,直指縱橫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