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瓦見到唐朝,具報了營中之事,說有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正在營中專等他迴來。


    “他又來見我?”唐朝一陣喜悅:看來是安祿山攻不下徐州,要約我夾攻之意。


    “是的。現在正在驛館之中歇息。我也不知道陛下幾時迴來。”


    唐朝隨即傳令:“著他立即來見我。”


    唐朝去救秋水公主的這段時間裏,舍瓦將營中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他這段時間非常的激動,看著唐朝將李隆基追得四處流竄,他可是真正的高興。


    這當然是他平生的夙願,也是他跟隨唐朝的唯一理由,就是為謝小意報仇。他對不起謝小意,她是為了他而死的他唯一心愛的女人。


    他一定要達成她的心願。


    他心中清楚,隻要李隆基一旦伏誅,他就要去過那種閑雲野鶴一般的日子。


    他顯然已經厭倦了人世的仇殺。


    安慶緒再次見到唐朝的時候,叩頭咚咚有聲,山唿萬歲,以臣下之禮拜見,使唐朝龍顏大悅。


    上一次,這家夥向自己阿諛奉承的時候,唐朝已經吩咐,不得將他向自己跪拜的事情對外宣布,這樣一來,安祿山自不會殺他的頭,而且,這小子迴到安軍之中,肯定不會宣揚自己向唐朝稱臣的事情,恐怕還會自吹自擂。


    “家父命小子為使者,特意拜會陛下,共攻徐州。”


    說著呈上一封書信,唐朝拆視之,果然是共打徐州之意,信中還說了具體的方式,唐朝攻打徐州北門,而他安祿山則是帶領大軍攻打東西南三麵。


    唐朝看罷,立即迴書,讓安慶緒將信帶迴,答應次日申時一起舉兵。


    安慶緒見唐朝蓋了新唐朝的玉璽印章,親自將信交在他的手中,忍不住大為讚賞。唐朝出事的速度,真的是足夠的快,顯然是心有成算,不然的話,不會一見信之下就立即迴信。


    這也真的有點離譜了。


    安慶緒離去,舍瓦有點吃驚:“陛下如此急攻徐州,卻是何意?”


    按舍瓦的意思,大軍長途奔行之下,先要休整一段時間,最好是等到安祿山和李隆基拚到筋疲力竭之時,然後再大舉進攻。


    “我其意有三。最主要的原因內,就是李隆基初掌軍務,還不能如李亨一樣的熟悉,趁此有利時機,正是進攻徐州的最好時間;其二,徐州城牆堅厚,城中糧草足夠,若不是我和安祿山齊心協力,戰爭恐怕曠日持久。這貌似對我們有利,但是天下之大,英雄輩出,難免沒有其他的豪傑占據城池,割據天下,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占領天下的難度,大大的增加;其三,安祿山死攻徐州,據鳳蕭的猜測,安部下已盡全力,可是仍然不能攻下,說明郭子儀等人實在十分的善於防守,我和安祿山若再不能迅速的攻下徐州,則天下的人望,一定很可能會倒向李隆基。一旦舊唐的勢力再興,則我和安祿山都有覆滅之險。”


    舍瓦一聽,深為讚賞:“不錯。我們此時和安祿山還不是勾心鬥角的時候,先除掉李隆基,這才是最重要的。”


    ……


    翌日清晨,唐朝命令士兵三更造飯,四更起行,檑鼓進軍來到徐州北門城下。


    羽箭、盾牌、雲梯等物齊備,隻等進攻的號令。


    安祿山此次親征,手下大將有安守忠、李歸仁、田乾真、崔佑乾等人,十萬騎兵,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圍攻徐州月餘。


    可是盡管安祿山兵精糧足,而且手下大將精銳無比,但是郭子儀等人也非等閑之輩,大戰這麽幾場下來。居然是不分勝負。


    李亨倚靠堅城,每每在抵擋不住的時候退入城中。、


    徐州守衛森嚴,而且經營已久,而徐州本身更是貫通南北的交通樞紐,這使得它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安祿山想要一舉擊潰李亨,自非先拿下徐州不可。


    這天早晨,朝陽初升,安祿山三路大軍,他自將中軍攻打南門,而安守忠和李歸仁各帶一軍攻打東西兩門,在申時一齊聚集,號炮連聲之中,正式拉開了進攻的大幕。


    唐朝聽到和安祿山約定的號炮,也一起進兵,逼近徐州護城河,命舍瓦擂鼓搦戰,挑戰李隆基。李隆基這天晚上正一一的召見手下將領,諮詢營中之事,十分的疲憊,聽到城外砰砰的號炮之聲,翻身而起,問左右道:“這是何故?”


    左右答:“安祿山和唐朝共攻徐州。”


    李隆基這一驚非同小可,趕緊更衣戴甲,登上城樓向下看去,隻見東西南北四門密密麻麻的都是人頭,不禁吃驚得呆住了。


    不長的時間,郭子儀、李光弼、高仙芝這些大將,都到了李隆基的身邊,一齊望著他,等待號令。


    李隆基當即下令大軍緊守城池,尤其是角樓與女牆邊上,更是刻意的加強防守。


    李隆基的命令剛完,郭子儀首先進言:“陛下,微臣以為,兵臨城下而不戰,乃是示弱於敵人,若是陛下信得過,微臣願意帶兵先出北門抵擋唐朝,替陛下雪恥!”


    李隆基大喜。他其實是早就想戰的,隻是擔心徐州軍心不齊,人人畏懼叛逆,他之所以下令嚴守,就是擔心被攻破城門。


    “好!愛卿有膽有識,替君國分憂,是社稷之臣,朕特許你穿此甲出兵迎敵唐朝。”


    說完,郭子儀脫下身上的護身黃金瑣子甲,親自批在郭子儀的身上。


    郭子儀跪下謝恩,深受振奮。


    這段時間之中,郭子儀多曆大戰,自覺武功已經有了長進,即使再遇上唐朝,也大有可能可以戰勝他,因此自動請纓。


    和以往一樣,郭子儀都是第一個請戰的人。


    也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李亨手下的一些部隊才漸漸的變成精兵。


    “陛下,老臣為君王出力,不敢後人,我願出南門應敵安祿山。”


    李隆基的心中更是狂喜,知道這老家夥終於是坐不住了,現在出來請戰,大致是想要得到自己的原諒。他當然知道上次叫他去和哥舒瀚夾擊史思明的時候,這老家夥是耍了滑頭的,這導致自己唐朝最精銳的十萬精兵,白白的投降了安祿山,這實在是大錯。


    可是李隆基在現在這樣的節骨眼上,自然也不會去提這些舊事,滿臉堆歡:“高將軍願出馬,乃朕極端高興之事,準你所請!”


    當下郭子儀和高仙芝立即離去,各自帶領本部十萬精兵出城應敵。


    這樣一來,李隆基的信心爆增,命令魚朝恩、王思禮、卜固懷恩三員大將再帶領三十萬軍隊支持郭子儀,務必要抵擋住唐朝的衝擊。他則手提倚天劍,帶領宣讚王子、楊玄林、以及十萬精兵出城助高仙芝,命令城上大軍堅守城池,尤其是抵擋住東西兩麵的攻擊。


    牛僧孺作為舊唐的右臣相,被李隆基委以重任,受命代替他緊守東西兩門,防備安守忠和李歸仁的進攻。


    ……


    隆多有些興奮,迎麵城門大開,一彪人馬射出,正是郭子儀的大軍到了。


    雙方在護城河邊二百步的距離內停下了腳步,弓箭射住陣腳。


    隆多要爭功,騎青蔥馬衝出,直接對上奔行而來的郭璦。


    郭璦因為是李亨郡馬的關係,生怕受到連累,因此急於立功以表明自己對李隆基的忠心,一馬當先,鐵槍揮舞,和隆多戰在一起。


    好一場大殺。


    隆多勝在力大招沉,銅錘擊出的時候唿唿風響;但是郭璦並不和他拚力氣,鐵槍槍法使開,磕、打、搠、撥、鐃等等招數用上,往往在間不容發的瞬間使出殺招,逼得隆多也不敢過分逞強。


    兩將這一場好殺。唐朝此時出馬來到陣前,和迎麵而來的郭子儀微微的抱拳:“郭將軍,我們又見麵了?”


    郭子儀見郭璦沒什麽問題,也不願在三軍失了禮數:“唐朝將軍,我們是又見麵了。”


    “大膽!”無數的聲音在郭子儀的耳邊響起,卻是唐朝背後將領的嗬斥。郭子儀這樣說話,不稱唐朝為新唐皇帝,乃是大大的侮辱。


    郭子儀冷笑一聲:“唐朝。你本就是唐朝的叛逆之臣,我稱你為將軍,已經是高看了你,難道不是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飛越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新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新空並收藏飛越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