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讚王子一臉的憔悴,聞言道:“好.既然您如此說,那就閉關堅守吧。”


    李隆基大喜,心中總算安定了下來。


    他現在最害怕的是宣讚王子魯莽行事,因為這支吐蕃的部隊,已經是他最後的倚靠,一旦再次失去,他將陷入絕境。


    通過前幾次的戰鬥以及這次牛僧孺帶出的軍隊打仗的效果,他是真正的感覺到唐朝的兵威,的確是不可阻擋,其實從一開始,就應該著手進攻的。


    這一係列進攻的失利,也使李隆基真正的認識到唐朝和安祿山的厲害。


    李隆基此次大敗,自然悲痛,可是最使他痛心疾首的,是潼關守將哥舒瀚的投降。


    當得知次項消息的時候,他甚至一點也不怪這位憨直的大將,他是深深的恨上了高仙芝,知道他是一個老滑頭。


    正是因為此人的私心,才使得大好的形勢白白ng費,反而將好好的潼關讓給了安祿山,十萬精兵的損失,等於是葬送了半個朝廷。


    就安祿山叛亂之時的唐朝而言,能夠稱得上可用精兵的,就隻有二十萬人,但是潼關就占了一半,可是哥舒瀚居然投降。


    這雖然大出李隆基的意外,可是他也知道,被史思明重重圍困的哥舒瀚,除了投降之外,似乎也並沒有多大的活路。


    他當然想過傾劍門關之兵千力馳援。


    可是想歸想,真當他征求將士意見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願意附和。


    甚至他最喜歡的兒子李琳,也死活都不願意帶兵去救潼關。


    他最終也隻得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也明白巴蜀這十萬將士就是他現在的命根子,誰也不敢拿出去賭博。


    而且即使派出去了,恐怕和高仙芝采取的做法,沒有什麽兩樣,也不過是借故拖延,故意不救而已。


    孫孝哲的騎兵,已經把李家的部隊給打怕了,更何況誰都知道在潼關還有安祿山派去的蔡希德、田承嗣這些大將。


    以巴蜀這十萬裝備不整的軍隊去迎戰史思明的精兵,雖然名義上是內外夾擊,可是有沒有命打到潼關之下,都是一個未知之數。


    自潼關失守之後,李隆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支吐蕃大軍的身上。


    畢竟,十萬大軍,而且是騎兵,足可以縱橫中原。


    但是他想不到的,又是唐朝。


    又是這小子擊敗了幾乎無敵的宣讚王子,把自己逼迫到這樣的地步。


    到了現在,李隆基真的有點英雄氣短,他知道,已經沒有任何的退路,隻有死守劍閣,否則的話,就隻有逃到李亨的靈武去。


    到時候,自己這個喪家之犬的皇帝,恐怕再也無力阻止李亨這逆子稱帝。


    以安祿山和自己的大仇,肯定會不要命的來殺自己。


    然則如是,他一個大國的皇帝,過那種漂泊無依ng跡天涯的日子,是他不可能忍受的。


    他想都不敢想這一天。


    ……


    三日之後,大霧漫天。


    巴蜀崇山峻嶺,棧道蜿蜒在連綿的群山之中,地勢奇特,像這樣的大霧,乃是司空見慣。


    李隆基的大軍正在早餐。


    在李隆基退守劍門關的數月之中,糧草不繼一直是困擾他的頭號難題。可是一大半的金銀財寶用於結好吐蕃,這雖然不能說是白花錢,但是畢竟還是將吐蕃兵給借來了。


    但是糧草就顯得十分的困難。


    現在的劍門關之中,隻有十萬大軍三個月的糧草,而且還不算上給騎兵的馬料。


    這十萬大軍之中,宣讚的騎兵四萬,李隆基隻有六萬軍隊,幾乎沒有馬匹。這樣一來,一直以來困擾他的矛盾再次顯現,糧草本來不足,可是吐蕃騎兵必須得到最好的款待,這導致本來戰鬥力就不強的十萬大軍,被唐朝在張飛峽痛擊,損失五萬之眾。


    這三日之中,他們已經開始節省糧食。


    李隆基嫡係的部隊每天吃一餐飽飯,而吐蕃騎兵一日兩餐。


    但就算是這樣,吐蕃士兵將領還是大大的抱怨,說是他們享受的待遇太低了。


    李隆基無奈,隻得再次的放下皇帝的架子,逐一到軍中安撫內外將領和士兵,極盡苦楚。


    他深知,這些人剛開始龜縮防守肯定不習慣,一旦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他心中早已經打定了注意,必須堅守。


    他現在甚至很恨自己當時沒有主見。


    安祿山剛剛叛亂之時,他手上有大量的金銀財寶,若是深挖洞,廣積糧,訓練兵馬,不和唐朝直接的衝突,他就不可能敗得如此之慘。


    當初李格桑在軍中死,唐朝繼承南詔帝位,他就不應該急著反攻,結果吐蕃的卜固懷恩部被唐朝殺得大敗,反投到李亨的麾下,自己從此一蹶不振。


    還有眾多將領請求高仙芝去援救潼關,他就不該相信小小的一個淘河大捷,李家就已經具備了反攻的能力。


    當時還不如叫哥舒瀚突圍,若是成功,他自己手上至少還有十萬精兵,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窘迫。


    再有就是這次牛僧孺主動提請的暗襲。


    本來機密無比,甚至連行軍都是在極端秘密的情況下,但是唐朝似乎有一種先知先覺的能力,居然被他反包圍,死傷如此之慘。


    如此接二連三的教訓,也使李隆基從一個大國皇帝的驕傲之中清醒過來。


    他現在已經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大唐皇帝,隻能算一個流亡的皇帝,若是再不謹慎從事,悔之晚矣。


    ……


    這是什麽東西,怎麽這麽多大鳥?


    這天早上李隆基的士兵剛起來的時候,忽然看到營地之中布滿了無數的大風箏。


    每一隻風箏的身上都畫了一隻巨鳥,有的是鷹,有的是鷂,有的又是燕,反正似似而非,給塗抹了顏色,跟真的十分相似。


    “衝啊!”


    蓬蓬兩聲,一隻大鳥後麵出現了一個高大的禿頭漢子,發出手上的旗號火箭。


    與此同時,他也發動了進攻的命令。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新唐朝的護國法王舍瓦。


    他手下的精兵,每一個都是百一挑一的武功高手。


    這一衝殺起來,劍閣之兵頓時大亂,因為誰也料想不到唐朝的軍隊,居然可以出現在自己的心腹地帶。


    唐朝早有準備,一聽到舍瓦的暗號,隨即帶領大軍攻城。


    劍閣雖險,但是在這樣的大霧之中卻大大的失去了雄關的優勢,因為看不清楚唐朝主力進攻的方向,而且最致命的是,舍瓦一柄厚背砍刀開路,看看的殺到吊橋之上。


    一旦讓此人砍開城門,放唐朝的大軍進入,劍閣就完了。


    “哈哈哈哈!”


    唐朝騎馬在一箭之外,對著身邊的隆多哈哈大笑,“我早知道在如此的大霧之中,李隆基視線不明,肯定會拚命的放箭阻止我等進攻,這些稻草人,還真的是派上了用場。”


    有唐之時,《三國演義》早已經家喻戶曉,本來唐朝覺得用上草船借箭乃是不可能之事,想不到在如此大霧之中,倒給了他欺騙李隆基的機會。


    一盞茶的時間不到,唐朝忽然親自擂鼓,發動了總攻的號令。


    以唐朝此時的功力,自是很容易的判斷出舍瓦已經拚死衝到了城門口,他當然要配合他。


    此時的辛白江,率領一支先鋒部隊,冒著箭雨強硬的爬上了城牆。


    無數的雲梯架起,一排一排的戰士衝上,盔甲精良,而且手上都拿了圓盾,這大大的減輕了傷亡。


    不好!


    城牆上一個個的無頭屍體滾落,一個乖戾的人影手持大劍,和辛白江交手。


    此人既占了地利,而且武功明顯的高於辛白江,交手僅僅三招,辛白井已經是險象環生。


    唐朝大急,向隆多使了一個眼色。


    隆多會意,飛身上了雲梯,單刀急攻,終於抵擋住敵人的攻勢。


    哼,唐朝在城下看得清楚了一些,冷笑出聲:“是牛僧孺。”


    ……


    劍閣之外的戰鬥,無疑十分激烈。


    雖在如此的緊張情況下,李隆基的陣腳也沒有亂,可見這數月之中他在防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畢竟事出突然,他一開始的時候也有點手忙腳亂,隻是第一直覺告訴他必須阻擋住舍瓦前去打開城門。


    城門一開,麵對唐朝的大軍,他可就什麽都完了。


    還有一個放不過舍瓦的人,那就是宣讚。


    自一聽到交戰之聲,他就飛身前往,直接進攻舍瓦。


    好激烈的大戰。


    使舍瓦微微吃驚的是,宣讚和他交手,竟然可以完全的不落下風。


    李隆基手持倚天劍衝上夾攻。


    此時的他,眼睛都紅了。


    媽媽的,唐朝究竟是有什麽神通,居然可以派出上千的將士悄悄的潛入劍門關,真的是邪了怪了。


    憑借一種直覺,他知道,現在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得豁出去了。


    但是舍瓦顯然早有準備,身子一縮,進入了陣中。


    他身後的八百勇士,不知怎麽的結成了一個圓陣,以盾牌手手持外麵有鋒利切口的盾牌,組合在一起。


    哐啷巨聲之中,對方的盾牌隻被劃傷了一麵,但是舍瓦已經退入陣中,不和宣讚以及李隆基交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飛越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新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新空並收藏飛越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