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席間眾人歡然吃喝,說些江湖上的事情,南詔雖然已經立國,但武風甚盛,說的多是江湖上豪傑之事,說到李白的武功,隻能用深不可測來形容,李格桑竟致於流下淚來:“不管南詔唐朝,像李白這樣的豪傑,那是絕不會有的了,可恨本王德薄,竟然交臂失之。”
狼正軒等一齊勸解,說道:“陛下,李白以詩聞於天下,武功上雖有獨到造詣,但聲明不顯,臣聽說中原有‘北鐵南乞’稱雄江湖,是中原武人之首。”
李格桑愕然道:“本王終日在宮中練劍打坐,竟不知道何謂‘北鐵南乞丐’?”
狼正軒就笑道:“臣雖久不去中原,但臣手下有一個采辦張雲,卻是經常來迴大理和長安,這些傳聞,也是他帶迴來的。‘北鐵’者,鐵慕容,武功高強,尤其擅長於掌力,‘南乞’者,李南靖,以劍法馳名天下。”
唐朝甚為奇怪:“太尉,這個鐵慕容是將兩個姓合在一起,而李南靖又什麽叫‘南乞’呢?”
狼正軒就道:“駙馬,是這樣的,鐵慕容是北方人,他本是鮮卑族人與漢人的子嗣,因此名字中有兩家之姓,因稱‘北鐵’,而李南靖是南方人,又是丐幫的幫主,因稱‘南丐’。”
眾人這才明白,大唿喝酒,酒酣耳熱之餘,李格桑忽然淚下,眾問其故。
李格桑就歎息一聲:“眾位愛卿,李格桑一生對朋友,絕沒有做一件虧負之事,可對女人,卻是虧欠良多,謝小意還在舍瓦手中,令本王食不知味,睡不安寢!”
眾人早知道他和謝小意之間的事情,想既在舍瓦手中,清白可慮,李格桑或許就此假裝不知道,一了百了,想不到他深情若斯,竟在這樣的時候當眾提出。
唐朝就慨然道:“陛下勿憂,小子這就親提一旅之師到彝寨將舍瓦擒迴,聽憑陛下發落?”
眾人隨即紛紛請戰。
李格桑欣然點頭:“很好,謝謝諸位愛卿的好意,不過舍瓦已經大敗,彝部兵力雖多,但大多不是精兵,平服想亦不難,就派唐朝和伏虎我兒各帶一支八千人的軍隊,先取擒住舍瓦的為頭功!”
唐朝和李諒大喜,跪下謝恩,李諒雖然大著唐朝十多歲,但方當壯年,和唐朝一樣,互相都有爭競之意,相互深深看了一眼。
李格桑隨即喝道:“你兩人給我聽好了,且不可小視舍瓦這個人,一旦對方有難,另外一方必須立即支持,這才是情同骨肉的兄弟,切不可為了爭功而傷了兄弟義氣!”
兩人應諾。但在李諒心中,卻是大為不滿,唐朝一毫無武功的小子,父王竟然寵幸若斯,自己是父王的親聲兒子,多立功勞,但地位現在反在自己之上,要是再不積點功勞,將來就反讓這小子當南詔的國主麽?
這樣一想之後,竟將唐朝對他的救命大恩忘在了九宵雲外,這聲應諾也甚為勉強。
李格桑何等精明,素知兒子的心性,怒道:“諒兒,聽你這聲應答,心中很不樂意是不是?那好,父王就明白的告訴你,唐朝於本王和你有救命大恩,還立下興複社稷的大功,我本該將這皇位傳給他就是了,不過人非聖賢,我終於還是起了點私心,這才讓你和唐朝累積功勞,從現在開始,你們誰的功勞最大,誰將來就君臨大理,我這不是護著你嗎?你要是不守為父之言,那就是不孝,我要你刺血為誓!”
李諒深為後悔,低頭道:“父王,是孩兒錯了!”隨即摸出身邊的匕首割破自己的手腕,一滴滴殷紅的熱血流進了酒杯中。
唐朝本不願將來參與南詔國事,但既學了曆史,當時曆史老師王琴的話又曆曆在耳:“我們學曆史並不僅僅是以前的事情,而是要通過學習曆史,找到曆史發展的規律,遵循這個規律,知道我們現在的人生,這才是學習曆史真正的意義所在。”
他對這些話本來隻是當作考試的時候用來作答的一個綱領,想不到今天真能派上用場。因此,他穿越到唐朝了。他清楚的知道,按照以前曆史書的劃分,唐朝屬於封建社會,而且還屬於這個社會的鼎盛時期,還不像明清的沒落,那麽曆史就告訴他,應該在這個權力鼎盛的時代裏,攀上權力的高峰,不然的話,生死隨時在別人掌握之中,因為,這可是一個人壓迫人的階級社會,平等在那個時代人的眼裏是洪水猛獸一樣的東西。
這幾日來唐朝一直就在爭不爭繼承人這一點上思考,經過這麽久的冥思苦想,終於想通了。
這個時候一聽李格桑的話,立即也割腕出血,滴進酒杯裏。
李格桑大喜:“好,好,這就好,這才是生死與共的兄弟呢。”
李諒遙遙向唐朝舉了一下杯子,喝下了杯中血酒。
唐朝也是一飲而盡,然後說道:“陛下,請示您我何時動身?”
的確,謝小意是李蓮之母,愛屋及烏,想到謝小意的處境,同時又擔心李蓮這麽久沒消息,不知道已經怎麽樣了,心中恨不得立即抓住舍瓦,然後去找到李蓮。
也不知道是為什麽?唐朝想到李蓮的時候,心中卻忽然掠過文薑絕美的臉龐。
他心中頓時很自責,蓮妹對我這樣,我怎麽能對不起她?
但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一想到文薑的時候,心裏總是覺得甜甜的,禁不住想,這女子雖然潑辣任性了一點,可,可再也想不到她是那樣一個美麗的人兒!一想到這裏,竟然有些心猿意馬。
就聽李格桑說道:“今日天色已晚,明日酉時動身,本王親自給你們送行,以壯軍威!”
二人齊聲稱是。
是夜酒宴盡歡而散,唐朝想到明日就要帶兵出征,心中忐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竟是整夜失眠。
就在子時將近時候,賓館門外忽然傳來唿喚聲:“唐太子,唐太子。”
唐朝一驚而起,推門一看,隻見專信帶著四個哥哥一起來到唐朝的寢室裏。
唐朝立即延請他們坐下,屋中無酒,以茶相待,說道:“專將軍,夤夜來訪,不知何事?”
專信就趕緊搖手道:“唐太子,您千萬別這樣稱唿我,可折殺小的了,您以後是統兵的大帥,叫我專信就是了。”兄弟另外四人都一般的口吻。
唐朝也不客氣,看過電視《康熙微服私訪記》,學著電視裏的和砷,假裝客氣兩句,心想,我既然將來要統治軍隊,自應樹立威信,可不能兄弟一般的亂稱唿,那就有失體統了,說道:“專信將軍,究竟有何事,你說吧!”
專信的眼神就有點悲傷:“唐太子,我,我大師兄舍瓦雖然有罪,但,但請太子相信,彝族的絕大部分軍民,對皇上是敬畏的,他們隻是一時糊塗,求,求太子在得勝之後不要大肆殺戮,小子知道這個要求很過分,請太子責罰!”
說著兄弟五人跪下,惶恐不敢抬頭。畢竟,彝族是叛亂的大罪,而這五人竟為彝人開脫,這事可大可小,沉吟半晌道:“本來嘛,這事我可以不管,可,專將軍和我曾有在彝族軍中共同擒拿那隆和舍瓦的交情,可說已經是生死之交,好,我答應你們!”
五人一齊稱謝,隻聽專信說道:“太子,我等願追隨太子,擒拿舍瓦,請太子恩準!”
唐朝心中正在憂慮這次帶兵手下沒有得力的將領,剛才這番話,其實也是拉攏之意,見專信這樣一說,大喜道:“唐朝之得將軍,猶如久旱逢甘霖,心中歡喜得緊!”
一個個將之扶持了起來。
專信於行軍用兵之道略知一二,對唐朝那是有問必答。唐朝甚是精明,生怕專信等小看於他,凡有問必經過三思,多是靜靜聽講,不置一辭,似乎成竹在胸,專信等向居邊陲,性格淳樸,見唐朝偶爾借題發揮,竟說得頭頭是道,不禁肅然起敬。
唐朝肚中暗暗好笑,這些鬼話,大都是從以前中學寢室裏同學的怪論,這些人竟然信以為真。
其實,現在唐朝想要學的是安營紮寨之法,專信幾句話就說清楚了,隨即吩咐手下親兵去將明日要隨自己出征的將領一一找來,傾聽他們對於此戰的想法。這次出征,李格桑為示公平,將手下一支近兩萬的精銳部隊一分為二,采取了抽簽的方式以決定哪些人跟這兩位主帥走。唐朝對此甚是感激,但並不十分在意,隻隨便抽了簽。心想,我從無帶兵的經驗,自身武功又是全無,本不指望能先擒住舍瓦,探聽到李諒是一更造飯,二更出發,乃命令手下將佐去通知手下軍士,二更造飯,三更出發,比李諒晚了一個更次,意即不和李諒爭功之意。
唐朝的心中明白,自己的功勞太大,要是公然反悔,那是不行的,但通過這種方式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那不僅可以鍛煉他的能力,還可以向南詔萬民傳遞一個信號――陛下公正無私!不然,他為何悄悄偏袒自己的兒子?
唐朝可是清楚的記得,李格桑曾經說過,隻要將來李諒不是在進攻唐朝的時候立下奇功,自己就可輕易的當上南詔皇帝,可昨天晚上的宴席上,他卻說是從這次出征彝族開始,那是明顯的偏袒了!
當初說這番話的時候,眾將領自不知道,而知道這事的李諒想必不會和人說,李格桑亦不會說,李白已經遠走,自己當然不會說,而另外知道此事的隻有李格桑的管家田立,不幸已經戰死。
所以,這個秘密,隻有李格桑和唐朝寥寥四人知道,眾多將領還以為李格桑對唐朝是青眼有加,殊不知在麵臨傳位這樣的大事的時候,親如父子的感情還是體現了出來。
唐朝心中清楚,這也不能怪李格桑,女婿雖親,總還親不過自己的親生兒子,況且,金蓮公主李蓮還未找到,生死未知,李格桑這樣做,其實還是做了雙重考慮。
請大家有鮮花的支持一下,謝謝!
席間眾人歡然吃喝,說些江湖上的事情,南詔雖然已經立國,但武風甚盛,說的多是江湖上豪傑之事,說到李白的武功,隻能用深不可測來形容,李格桑竟致於流下淚來:“不管南詔唐朝,像李白這樣的豪傑,那是絕不會有的了,可恨本王德薄,竟然交臂失之。”
狼正軒等一齊勸解,說道:“陛下,李白以詩聞於天下,武功上雖有獨到造詣,但聲明不顯,臣聽說中原有‘北鐵南乞’稱雄江湖,是中原武人之首。”
李格桑愕然道:“本王終日在宮中練劍打坐,竟不知道何謂‘北鐵南乞丐’?”
狼正軒就笑道:“臣雖久不去中原,但臣手下有一個采辦張雲,卻是經常來迴大理和長安,這些傳聞,也是他帶迴來的。‘北鐵’者,鐵慕容,武功高強,尤其擅長於掌力,‘南乞’者,李南靖,以劍法馳名天下。”
唐朝甚為奇怪:“太尉,這個鐵慕容是將兩個姓合在一起,而李南靖又什麽叫‘南乞’呢?”
狼正軒就道:“駙馬,是這樣的,鐵慕容是北方人,他本是鮮卑族人與漢人的子嗣,因此名字中有兩家之姓,因稱‘北鐵’,而李南靖是南方人,又是丐幫的幫主,因稱‘南丐’。”
眾人這才明白,大唿喝酒,酒酣耳熱之餘,李格桑忽然淚下,眾問其故。
李格桑就歎息一聲:“眾位愛卿,李格桑一生對朋友,絕沒有做一件虧負之事,可對女人,卻是虧欠良多,謝小意還在舍瓦手中,令本王食不知味,睡不安寢!”
眾人早知道他和謝小意之間的事情,想既在舍瓦手中,清白可慮,李格桑或許就此假裝不知道,一了百了,想不到他深情若斯,竟在這樣的時候當眾提出。
唐朝就慨然道:“陛下勿憂,小子這就親提一旅之師到彝寨將舍瓦擒迴,聽憑陛下發落?”
眾人隨即紛紛請戰。
李格桑欣然點頭:“很好,謝謝諸位愛卿的好意,不過舍瓦已經大敗,彝部兵力雖多,但大多不是精兵,平服想亦不難,就派唐朝和伏虎我兒各帶一支八千人的軍隊,先取擒住舍瓦的為頭功!”
唐朝和李諒大喜,跪下謝恩,李諒雖然大著唐朝十多歲,但方當壯年,和唐朝一樣,互相都有爭競之意,相互深深看了一眼。
李格桑隨即喝道:“你兩人給我聽好了,且不可小視舍瓦這個人,一旦對方有難,另外一方必須立即支持,這才是情同骨肉的兄弟,切不可為了爭功而傷了兄弟義氣!”
兩人應諾。但在李諒心中,卻是大為不滿,唐朝一毫無武功的小子,父王竟然寵幸若斯,自己是父王的親聲兒子,多立功勞,但地位現在反在自己之上,要是再不積點功勞,將來就反讓這小子當南詔的國主麽?
這樣一想之後,竟將唐朝對他的救命大恩忘在了九宵雲外,這聲應諾也甚為勉強。
李格桑何等精明,素知兒子的心性,怒道:“諒兒,聽你這聲應答,心中很不樂意是不是?那好,父王就明白的告訴你,唐朝於本王和你有救命大恩,還立下興複社稷的大功,我本該將這皇位傳給他就是了,不過人非聖賢,我終於還是起了點私心,這才讓你和唐朝累積功勞,從現在開始,你們誰的功勞最大,誰將來就君臨大理,我這不是護著你嗎?你要是不守為父之言,那就是不孝,我要你刺血為誓!”
李諒深為後悔,低頭道:“父王,是孩兒錯了!”隨即摸出身邊的匕首割破自己的手腕,一滴滴殷紅的熱血流進了酒杯中。
唐朝本不願將來參與南詔國事,但既學了曆史,當時曆史老師王琴的話又曆曆在耳:“我們學曆史並不僅僅是以前的事情,而是要通過學習曆史,找到曆史發展的規律,遵循這個規律,知道我們現在的人生,這才是學習曆史真正的意義所在。”
他對這些話本來隻是當作考試的時候用來作答的一個綱領,想不到今天真能派上用場。因此,他穿越到唐朝了。他清楚的知道,按照以前曆史書的劃分,唐朝屬於封建社會,而且還屬於這個社會的鼎盛時期,還不像明清的沒落,那麽曆史就告訴他,應該在這個權力鼎盛的時代裏,攀上權力的高峰,不然的話,生死隨時在別人掌握之中,因為,這可是一個人壓迫人的階級社會,平等在那個時代人的眼裏是洪水猛獸一樣的東西。
這幾日來唐朝一直就在爭不爭繼承人這一點上思考,經過這麽久的冥思苦想,終於想通了。
這個時候一聽李格桑的話,立即也割腕出血,滴進酒杯裏。
李格桑大喜:“好,好,這就好,這才是生死與共的兄弟呢。”
李諒遙遙向唐朝舉了一下杯子,喝下了杯中血酒。
唐朝也是一飲而盡,然後說道:“陛下,請示您我何時動身?”
的確,謝小意是李蓮之母,愛屋及烏,想到謝小意的處境,同時又擔心李蓮這麽久沒消息,不知道已經怎麽樣了,心中恨不得立即抓住舍瓦,然後去找到李蓮。
也不知道是為什麽?唐朝想到李蓮的時候,心中卻忽然掠過文薑絕美的臉龐。
他心中頓時很自責,蓮妹對我這樣,我怎麽能對不起她?
但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一想到文薑的時候,心裏總是覺得甜甜的,禁不住想,這女子雖然潑辣任性了一點,可,可再也想不到她是那樣一個美麗的人兒!一想到這裏,竟然有些心猿意馬。
就聽李格桑說道:“今日天色已晚,明日酉時動身,本王親自給你們送行,以壯軍威!”
二人齊聲稱是。
是夜酒宴盡歡而散,唐朝想到明日就要帶兵出征,心中忐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竟是整夜失眠。
就在子時將近時候,賓館門外忽然傳來唿喚聲:“唐太子,唐太子。”
唐朝一驚而起,推門一看,隻見專信帶著四個哥哥一起來到唐朝的寢室裏。
唐朝立即延請他們坐下,屋中無酒,以茶相待,說道:“專將軍,夤夜來訪,不知何事?”
專信就趕緊搖手道:“唐太子,您千萬別這樣稱唿我,可折殺小的了,您以後是統兵的大帥,叫我專信就是了。”兄弟另外四人都一般的口吻。
唐朝也不客氣,看過電視《康熙微服私訪記》,學著電視裏的和砷,假裝客氣兩句,心想,我既然將來要統治軍隊,自應樹立威信,可不能兄弟一般的亂稱唿,那就有失體統了,說道:“專信將軍,究竟有何事,你說吧!”
專信的眼神就有點悲傷:“唐太子,我,我大師兄舍瓦雖然有罪,但,但請太子相信,彝族的絕大部分軍民,對皇上是敬畏的,他們隻是一時糊塗,求,求太子在得勝之後不要大肆殺戮,小子知道這個要求很過分,請太子責罰!”
說著兄弟五人跪下,惶恐不敢抬頭。畢竟,彝族是叛亂的大罪,而這五人竟為彝人開脫,這事可大可小,沉吟半晌道:“本來嘛,這事我可以不管,可,專將軍和我曾有在彝族軍中共同擒拿那隆和舍瓦的交情,可說已經是生死之交,好,我答應你們!”
五人一齊稱謝,隻聽專信說道:“太子,我等願追隨太子,擒拿舍瓦,請太子恩準!”
唐朝心中正在憂慮這次帶兵手下沒有得力的將領,剛才這番話,其實也是拉攏之意,見專信這樣一說,大喜道:“唐朝之得將軍,猶如久旱逢甘霖,心中歡喜得緊!”
一個個將之扶持了起來。
專信於行軍用兵之道略知一二,對唐朝那是有問必答。唐朝甚是精明,生怕專信等小看於他,凡有問必經過三思,多是靜靜聽講,不置一辭,似乎成竹在胸,專信等向居邊陲,性格淳樸,見唐朝偶爾借題發揮,竟說得頭頭是道,不禁肅然起敬。
唐朝肚中暗暗好笑,這些鬼話,大都是從以前中學寢室裏同學的怪論,這些人竟然信以為真。
其實,現在唐朝想要學的是安營紮寨之法,專信幾句話就說清楚了,隨即吩咐手下親兵去將明日要隨自己出征的將領一一找來,傾聽他們對於此戰的想法。這次出征,李格桑為示公平,將手下一支近兩萬的精銳部隊一分為二,采取了抽簽的方式以決定哪些人跟這兩位主帥走。唐朝對此甚是感激,但並不十分在意,隻隨便抽了簽。心想,我從無帶兵的經驗,自身武功又是全無,本不指望能先擒住舍瓦,探聽到李諒是一更造飯,二更出發,乃命令手下將佐去通知手下軍士,二更造飯,三更出發,比李諒晚了一個更次,意即不和李諒爭功之意。
唐朝的心中明白,自己的功勞太大,要是公然反悔,那是不行的,但通過這種方式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那不僅可以鍛煉他的能力,還可以向南詔萬民傳遞一個信號――陛下公正無私!不然,他為何悄悄偏袒自己的兒子?
唐朝可是清楚的記得,李格桑曾經說過,隻要將來李諒不是在進攻唐朝的時候立下奇功,自己就可輕易的當上南詔皇帝,可昨天晚上的宴席上,他卻說是從這次出征彝族開始,那是明顯的偏袒了!
當初說這番話的時候,眾將領自不知道,而知道這事的李諒想必不會和人說,李格桑亦不會說,李白已經遠走,自己當然不會說,而另外知道此事的隻有李格桑的管家田立,不幸已經戰死。
所以,這個秘密,隻有李格桑和唐朝寥寥四人知道,眾多將領還以為李格桑對唐朝是青眼有加,殊不知在麵臨傳位這樣的大事的時候,親如父子的感情還是體現了出來。
唐朝心中清楚,這也不能怪李格桑,女婿雖親,總還親不過自己的親生兒子,況且,金蓮公主李蓮還未找到,生死未知,李格桑這樣做,其實還是做了雙重考慮。
請大家有鮮花的支持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