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天氣已經漸漸暖了起來,又是正下午的時候,太陽照在身上直叫人渾身上下暖融融的。楊媽媽穿過角門,拐進了一條夾道裏。她身後跟著十幾個小丫頭-,從遠處看去,也算是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了。
一路上遇見了幾撥三三兩兩湊在一起的季家下人,見了她這陣勢,就有管家媳婦停下來笑著問她,“楊媽媽帶著這群人,是要去哪兒啊?”
楊媽媽也隻好停下腳步,笑著迴答,“往老太太的院子裏去。”
能跟楊媽媽打聽事兒的,自然也都是府裏有頭有臉的人,對於府裏最近的幾件大事小事都心中有數。聽到楊媽媽的迴答,便心裏明白她是要到老太太院子裏給四姑娘五姑娘送丫鬟的。
季家是百年大族,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在。例如府裏所有少爺小姐們,皆是七周歲往上才給分配小丫鬟,七歲以下都是混著生母或是太太的人用。怕的,是主子年紀太小製約不了手下的丫鬟們,生出什麽奴大欺主的事來。
四姑娘季念然今年剛好要到七歲了,之前一直跟著劉姨娘住在西小院裏,手下使的都是劉姨娘的丫鬟。可惜劉姨娘沒福,臘月裏染上一場風寒,之後這病就斷斷續續一直沒養好,熬過了正月就去了。老太太心慈,劉姨娘去後沒幾天,就說看著四姑娘年紀小可憐,大太太的院子裏孩子多,難免有照看不過來的時候,要把四姑娘放到自己的院子裏養。
大太太自己院子裏養著大姑娘、三姑娘、二少爺,還要看顧著已經搬到前院的大少爺,確實有些忙不過來。老太太一提,便從善如流地應了下來。還不到七歲的小孩子確實不適合自己單獨住在一個院子裏,大太太原本的打算是讓三姑娘住到她院子裏的後罩房去的。把西小院空下來,萬一以後老爺身邊再進了新的姨娘,院子就是現成的。
在老太太提過之後的第三天,大太太就派人去幫四姑娘收拾好了東西,送到了老太太的院子裏。老太太看不上姨娘院子裏的下人,四姑娘身邊就除了一個大太太指過去的大丫鬟石斛,誰都沒帶。
好歹是有品階的官員人家的小姐,隻一個丫鬟在身邊服侍也不大像話。老太太看了看滿院子的丫鬟,又盤算了一下,下午的時候就和大太太商量,“念丫頭眼看就七歲了,我看要不然就先給她把身邊的人配齊了吧。”
老太太要改改規矩,改的又是這種小事,大太太自然也是無可無不可。第二天就吩咐了下去,讓楊媽媽去尋幾個老實勤快的小丫頭,等教好了規矩就給四姑
娘送過去。
和季念然前後腳搬到老太太院子裏的,是二老爺家的五姑娘季茉然。這五姑娘是二老爺第一任妻子顧氏所出,顧氏去的早,隻留下了一個女兒。續弦李氏倒是給季二老爺生了個兒子,現在才剛兩歲,正是可愛的時候。
去年的時候季老太爺托了關係,過了二月季二老爺就啟程到京城國子監裏讀書了,早就決定了全家一道進京。臨走之前,卻被老太太把五姑娘給留下了。
季茉然比季念然小不到一歲,兩人之前也沒怎麽說過話。一起在老太太的院子裏住了幾天,倒是很快熟悉了起來。小孩子的友誼原本來的就要比成年人更快些,更況且兩人之間多少有幾分同病相憐的意思——都是沒娘的孩子,就算還有爹,這爹對女兒能有幾分真心也是說不準的事兒。
既然已經給四姑娘預備丫鬟了,老太太就說順便也給五姑娘預備了一塊兒送過來,不差這幾天的事兒。
想來在老太太的院子裏,也沒有幾個丫鬟膽大到做出欺負小姐或是仗勢欺人的事兒。
楊媽媽帶著人,一路想著,一路穿過了穿堂,沿著抄手遊廊直走到主屋前。幾個小丫頭正坐在台階上,靠著柱子頭一低一低地打瞌睡。也有警醒的,看到楊媽媽領著人走過來,先擺了擺手,然後輕悄悄地一掀簾子進了堂屋。
不一會兒,卻是老太太身邊最得意的大丫鬟寶瓶走了出來。早先看到小丫鬟朝自己擺手的時候,楊媽媽就猜到老太太大概午覺還沒醒,這時看到寶瓶出來,也不敢大聲詢問,隻好先臉上堆著笑往前走了兩步,拉住寶瓶的手。
對著這群管事媽媽們,寶瓶從來不敢拿大,此時被楊媽媽拉住了手,連忙先示意楊媽媽說話小聲些,又笑著先問候過了楊媽媽家裏的小孫女,才滿臉為難地道:“老太太還在東梢間裏歇著,楊媽媽您看這……”
“是我這時候挑的不好了。”楊媽媽連忙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隻是上午太太和我說:‘既然那群小丫頭已經教好了,就趕緊去給兩位姑娘送去,總不好一直使著老太太的人,叫老太太短了人使。’我一聽,就趕著下午把這群小丫頭帶過來了,倒是擾了姑娘休息了。”
“媽媽哪裏的話,我們有什麽好休息不休息的……”寶瓶一邊說著,一邊看了看站在院子裏的十幾個小丫頭:一眼看去倒是都是好的,全是模樣整齊又不會太過張揚的,看起來老實本分,具體如何卻還要時日長了才能知道。“媽媽選的這幾個人我看著倒是都不錯。要不,
您就先給兩位姑娘送過去吧,迴頭等老太太醒了,我跟老太太說一聲也就是了。”
老太太早就不再管府中的事了,隻是這到底是老太太的院子,不好越過老太太直接送人進來。既然寶瓶想要親自給老太太說這事兒,楊媽媽也沒什麽和寶瓶搶差事的想法,兩個人手拉這手又互相恭維了對方幾句,就各自忙去了。
四姑娘和五姑娘就住在老太太的院子裏,隻不過一個住東廂,一個住西廂。楊媽媽想了一下,還是先走向了四姑娘住的東廂房。
東廂房是一明兩暗的三間屋子,南邊緊挨著屋子還有一間小小的耳房。楊媽媽自己掀了簾子就進了明間,自從四姑娘搬到老太太的院子裏之後,她倒是第一次進這東廂房。一明兩暗的三間屋子,還分了廳堂書房和臥室出來,右邊的屋子是書房,和廳堂之間隻隔了兩個博古架,上麵錯落有致地擺了幾個瓶瓶罐罐,廳堂正中的牆上掛著一副對聯,角落裏擺著小巧精致的珊瑚盆栽,當中一張酸枝梅花圓桌,四五個小圓凳或遠或近地圍著圓桌,顯得俏皮而不呆板。桌邊卻沒有坐著人,想是聽到了外間裏傳來的動靜,一個穿著銀紅色比甲的年輕女子從左手邊的裏間內走了出來,正是大太太放在四姑娘身邊的大丫鬟,石斛。
“楊媽媽。”見是太太身邊得用的管事媽媽,石斛連忙換上笑臉——她剛還以為是哪個不懂規矩的小丫頭闖了進來,想要訓斥兩句。
“四姑娘還歇著呢?太太讓我給四姑娘送丫頭過來呢。”哪怕是偏房庶女,進了老太太的院子之後就不是她們這種下人可以輕忽對待的了,楊媽媽也沒有拿大,一上來就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您來的可巧了,我們姑娘剛剛睡醒,還在床上歪著呢。”石斛一邊說,一邊把楊媽媽引進了季念然的臥房內。臥房雖然不大,布置的卻很溫馨,一張雕花月洞架子床,床邊立了一扇小小的屏風,想來後麵放的是馬桶。東邊屋角放著幾個箱籠衣櫃,西邊屋角擺著妝台和一個小圓凳。沿著窗戶放了一張熏籠,上麵鋪著錦緞的褥子,下麵卻沒有放炭火。熏籠上還隨手放了一個小繡繃,看樣子剛剛石斛正坐在熏籠上做針線。
季念然已經自己下了床,正坐在妝台前。透過銅鏡看到跟在石斛身後進來的楊媽媽,連忙放下手中的梳子,轉過身來。“楊媽媽。”她笑著招唿,臉上還有些未退的紅印。
楊媽媽先福了福身子,問了好,才道:“太太讓我給四姑娘送幾個丫鬟過來。”
季念然怔了一下,才道
:“勞煩媽媽了。”
楊媽媽看石斛衝她輕輕點了點頭,才穿過堂屋迴到了院子裏,從帶來的小丫頭中隨便點了幾個,帶著她們進了東廂房。
此時季念然已經做到了明間內的梅花桌旁,觀察著楊媽媽帶進來的六個小丫頭。季家的丫鬟大致分為三等,以衣著區分,三等丫鬟日常穿著青色的比甲,二等丫鬟穿淡黃色,一等大丫鬟穿銀紅色。季念然看著眼前兩個穿淡黃色比甲四個穿青色比甲的小姑娘,心中就大致有數了。
“這幾個丫鬟還都沒有改名,請四姑娘給她們都改個新名字吧。”楊媽媽就在一旁道。
起名?季念然一時之間就有些犯難。別說在季府生活的這七年時間,就是之前在現代生活了二十多年,除了給家裏養的寵物起一些例如“小白”、“點點”之類的名字之外,她就再也沒有過給生物起名字的經曆了。
她先問了問幾個小姑娘的基本情況,類似“今年多大了?”“可記得家鄉是哪裏?”“生日是什麽時候?”之類的問題,主要詢問的對象還是那兩個身穿黃色比甲看起來年紀稍大一些的姑娘。季念然知道,如果沒有什麽特殊情況,這兩個丫鬟就是楊媽媽看好的日後接替石斛侍候在她身邊的貼身大丫鬟了。
兩個穿黃色比甲的女孩子剛好一個七月生日,一個九月生日,季念然略想了一下,就給兩個人分別起名叫“流火”、“授衣”。既然兩個二等丫鬟的名字定了,下麵三等丫鬟的名字就順勢叫了“柔桑”、“秀葽”、“鳴蜩”、“萑葦”。
起完了名字,楊媽媽接著還有差事要辦,恭維了幾句四姑娘給丫鬟們改的名字別出心裁,就告辭了。石斛也去安置幾個小丫鬟去了,剩季念然一個人坐在妝台前,慶幸自己以前上學的時候還背過幾篇詩經,而且到了現在也還記得,不然隻好從《紅樓夢》或是《甄嬛傳》裏剽竊人家現成的名字了。
但是轉念又一想,若是日後自己身邊圍著的丫鬟都叫“紫鵑”、“襲人”、“晴雯”……或是“甄嬛”、“陵容”、“眉莊”……嗬嗬嗬嗬,好像也是很爽的樣子呢。
不過也就是這麽想想,萬一有人問起來這些名字的出處……季念然覺得自己是肯定迴答不出來的。
然而,直到晚上到老太太房裏問安的時候,在二姑娘季嫣然意味深長的目光下,季念然才反應過來,詩經裏的句子……好像也不應該是她這樣還不到七歲的小姑娘能知道的啊?
作者有話要說:新人一枚,希
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啊~(≧▽≦)/~
一路上遇見了幾撥三三兩兩湊在一起的季家下人,見了她這陣勢,就有管家媳婦停下來笑著問她,“楊媽媽帶著這群人,是要去哪兒啊?”
楊媽媽也隻好停下腳步,笑著迴答,“往老太太的院子裏去。”
能跟楊媽媽打聽事兒的,自然也都是府裏有頭有臉的人,對於府裏最近的幾件大事小事都心中有數。聽到楊媽媽的迴答,便心裏明白她是要到老太太院子裏給四姑娘五姑娘送丫鬟的。
季家是百年大族,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在。例如府裏所有少爺小姐們,皆是七周歲往上才給分配小丫鬟,七歲以下都是混著生母或是太太的人用。怕的,是主子年紀太小製約不了手下的丫鬟們,生出什麽奴大欺主的事來。
四姑娘季念然今年剛好要到七歲了,之前一直跟著劉姨娘住在西小院裏,手下使的都是劉姨娘的丫鬟。可惜劉姨娘沒福,臘月裏染上一場風寒,之後這病就斷斷續續一直沒養好,熬過了正月就去了。老太太心慈,劉姨娘去後沒幾天,就說看著四姑娘年紀小可憐,大太太的院子裏孩子多,難免有照看不過來的時候,要把四姑娘放到自己的院子裏養。
大太太自己院子裏養著大姑娘、三姑娘、二少爺,還要看顧著已經搬到前院的大少爺,確實有些忙不過來。老太太一提,便從善如流地應了下來。還不到七歲的小孩子確實不適合自己單獨住在一個院子裏,大太太原本的打算是讓三姑娘住到她院子裏的後罩房去的。把西小院空下來,萬一以後老爺身邊再進了新的姨娘,院子就是現成的。
在老太太提過之後的第三天,大太太就派人去幫四姑娘收拾好了東西,送到了老太太的院子裏。老太太看不上姨娘院子裏的下人,四姑娘身邊就除了一個大太太指過去的大丫鬟石斛,誰都沒帶。
好歹是有品階的官員人家的小姐,隻一個丫鬟在身邊服侍也不大像話。老太太看了看滿院子的丫鬟,又盤算了一下,下午的時候就和大太太商量,“念丫頭眼看就七歲了,我看要不然就先給她把身邊的人配齊了吧。”
老太太要改改規矩,改的又是這種小事,大太太自然也是無可無不可。第二天就吩咐了下去,讓楊媽媽去尋幾個老實勤快的小丫頭,等教好了規矩就給四姑
娘送過去。
和季念然前後腳搬到老太太院子裏的,是二老爺家的五姑娘季茉然。這五姑娘是二老爺第一任妻子顧氏所出,顧氏去的早,隻留下了一個女兒。續弦李氏倒是給季二老爺生了個兒子,現在才剛兩歲,正是可愛的時候。
去年的時候季老太爺托了關係,過了二月季二老爺就啟程到京城國子監裏讀書了,早就決定了全家一道進京。臨走之前,卻被老太太把五姑娘給留下了。
季茉然比季念然小不到一歲,兩人之前也沒怎麽說過話。一起在老太太的院子裏住了幾天,倒是很快熟悉了起來。小孩子的友誼原本來的就要比成年人更快些,更況且兩人之間多少有幾分同病相憐的意思——都是沒娘的孩子,就算還有爹,這爹對女兒能有幾分真心也是說不準的事兒。
既然已經給四姑娘預備丫鬟了,老太太就說順便也給五姑娘預備了一塊兒送過來,不差這幾天的事兒。
想來在老太太的院子裏,也沒有幾個丫鬟膽大到做出欺負小姐或是仗勢欺人的事兒。
楊媽媽帶著人,一路想著,一路穿過了穿堂,沿著抄手遊廊直走到主屋前。幾個小丫頭正坐在台階上,靠著柱子頭一低一低地打瞌睡。也有警醒的,看到楊媽媽領著人走過來,先擺了擺手,然後輕悄悄地一掀簾子進了堂屋。
不一會兒,卻是老太太身邊最得意的大丫鬟寶瓶走了出來。早先看到小丫鬟朝自己擺手的時候,楊媽媽就猜到老太太大概午覺還沒醒,這時看到寶瓶出來,也不敢大聲詢問,隻好先臉上堆著笑往前走了兩步,拉住寶瓶的手。
對著這群管事媽媽們,寶瓶從來不敢拿大,此時被楊媽媽拉住了手,連忙先示意楊媽媽說話小聲些,又笑著先問候過了楊媽媽家裏的小孫女,才滿臉為難地道:“老太太還在東梢間裏歇著,楊媽媽您看這……”
“是我這時候挑的不好了。”楊媽媽連忙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隻是上午太太和我說:‘既然那群小丫頭已經教好了,就趕緊去給兩位姑娘送去,總不好一直使著老太太的人,叫老太太短了人使。’我一聽,就趕著下午把這群小丫頭帶過來了,倒是擾了姑娘休息了。”
“媽媽哪裏的話,我們有什麽好休息不休息的……”寶瓶一邊說著,一邊看了看站在院子裏的十幾個小丫頭:一眼看去倒是都是好的,全是模樣整齊又不會太過張揚的,看起來老實本分,具體如何卻還要時日長了才能知道。“媽媽選的這幾個人我看著倒是都不錯。要不,
您就先給兩位姑娘送過去吧,迴頭等老太太醒了,我跟老太太說一聲也就是了。”
老太太早就不再管府中的事了,隻是這到底是老太太的院子,不好越過老太太直接送人進來。既然寶瓶想要親自給老太太說這事兒,楊媽媽也沒什麽和寶瓶搶差事的想法,兩個人手拉這手又互相恭維了對方幾句,就各自忙去了。
四姑娘和五姑娘就住在老太太的院子裏,隻不過一個住東廂,一個住西廂。楊媽媽想了一下,還是先走向了四姑娘住的東廂房。
東廂房是一明兩暗的三間屋子,南邊緊挨著屋子還有一間小小的耳房。楊媽媽自己掀了簾子就進了明間,自從四姑娘搬到老太太的院子裏之後,她倒是第一次進這東廂房。一明兩暗的三間屋子,還分了廳堂書房和臥室出來,右邊的屋子是書房,和廳堂之間隻隔了兩個博古架,上麵錯落有致地擺了幾個瓶瓶罐罐,廳堂正中的牆上掛著一副對聯,角落裏擺著小巧精致的珊瑚盆栽,當中一張酸枝梅花圓桌,四五個小圓凳或遠或近地圍著圓桌,顯得俏皮而不呆板。桌邊卻沒有坐著人,想是聽到了外間裏傳來的動靜,一個穿著銀紅色比甲的年輕女子從左手邊的裏間內走了出來,正是大太太放在四姑娘身邊的大丫鬟,石斛。
“楊媽媽。”見是太太身邊得用的管事媽媽,石斛連忙換上笑臉——她剛還以為是哪個不懂規矩的小丫頭闖了進來,想要訓斥兩句。
“四姑娘還歇著呢?太太讓我給四姑娘送丫頭過來呢。”哪怕是偏房庶女,進了老太太的院子之後就不是她們這種下人可以輕忽對待的了,楊媽媽也沒有拿大,一上來就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您來的可巧了,我們姑娘剛剛睡醒,還在床上歪著呢。”石斛一邊說,一邊把楊媽媽引進了季念然的臥房內。臥房雖然不大,布置的卻很溫馨,一張雕花月洞架子床,床邊立了一扇小小的屏風,想來後麵放的是馬桶。東邊屋角放著幾個箱籠衣櫃,西邊屋角擺著妝台和一個小圓凳。沿著窗戶放了一張熏籠,上麵鋪著錦緞的褥子,下麵卻沒有放炭火。熏籠上還隨手放了一個小繡繃,看樣子剛剛石斛正坐在熏籠上做針線。
季念然已經自己下了床,正坐在妝台前。透過銅鏡看到跟在石斛身後進來的楊媽媽,連忙放下手中的梳子,轉過身來。“楊媽媽。”她笑著招唿,臉上還有些未退的紅印。
楊媽媽先福了福身子,問了好,才道:“太太讓我給四姑娘送幾個丫鬟過來。”
季念然怔了一下,才道
:“勞煩媽媽了。”
楊媽媽看石斛衝她輕輕點了點頭,才穿過堂屋迴到了院子裏,從帶來的小丫頭中隨便點了幾個,帶著她們進了東廂房。
此時季念然已經做到了明間內的梅花桌旁,觀察著楊媽媽帶進來的六個小丫頭。季家的丫鬟大致分為三等,以衣著區分,三等丫鬟日常穿著青色的比甲,二等丫鬟穿淡黃色,一等大丫鬟穿銀紅色。季念然看著眼前兩個穿淡黃色比甲四個穿青色比甲的小姑娘,心中就大致有數了。
“這幾個丫鬟還都沒有改名,請四姑娘給她們都改個新名字吧。”楊媽媽就在一旁道。
起名?季念然一時之間就有些犯難。別說在季府生活的這七年時間,就是之前在現代生活了二十多年,除了給家裏養的寵物起一些例如“小白”、“點點”之類的名字之外,她就再也沒有過給生物起名字的經曆了。
她先問了問幾個小姑娘的基本情況,類似“今年多大了?”“可記得家鄉是哪裏?”“生日是什麽時候?”之類的問題,主要詢問的對象還是那兩個身穿黃色比甲看起來年紀稍大一些的姑娘。季念然知道,如果沒有什麽特殊情況,這兩個丫鬟就是楊媽媽看好的日後接替石斛侍候在她身邊的貼身大丫鬟了。
兩個穿黃色比甲的女孩子剛好一個七月生日,一個九月生日,季念然略想了一下,就給兩個人分別起名叫“流火”、“授衣”。既然兩個二等丫鬟的名字定了,下麵三等丫鬟的名字就順勢叫了“柔桑”、“秀葽”、“鳴蜩”、“萑葦”。
起完了名字,楊媽媽接著還有差事要辦,恭維了幾句四姑娘給丫鬟們改的名字別出心裁,就告辭了。石斛也去安置幾個小丫鬟去了,剩季念然一個人坐在妝台前,慶幸自己以前上學的時候還背過幾篇詩經,而且到了現在也還記得,不然隻好從《紅樓夢》或是《甄嬛傳》裏剽竊人家現成的名字了。
但是轉念又一想,若是日後自己身邊圍著的丫鬟都叫“紫鵑”、“襲人”、“晴雯”……或是“甄嬛”、“陵容”、“眉莊”……嗬嗬嗬嗬,好像也是很爽的樣子呢。
不過也就是這麽想想,萬一有人問起來這些名字的出處……季念然覺得自己是肯定迴答不出來的。
然而,直到晚上到老太太房裏問安的時候,在二姑娘季嫣然意味深長的目光下,季念然才反應過來,詩經裏的句子……好像也不應該是她這樣還不到七歲的小姑娘能知道的啊?
作者有話要說:新人一枚,希
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