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抑誌出生在邊疆省一個邊遠的小山溝裏,當時的環境決定了他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和成長方向。讀初中時,看著一個個初中畢業生都迴家挖地的現實,他對讀書已沒有任何興趣,因為學校是辦了,但每年的初中畢業生中,能走出那個小山溝的,隻有靠老子是教師或其它能加分的老子的孩子,另還要看有沒有那個小山溝的指標,有了就是出一個,大半步老子後塵,讀個中師迴來接著誤人子弟的師範生。當老師帶著他們讀一篇課文,還很自然地放下課本,去翻字典查一些字的讀法時,當老師拿著三角尺在黑板下轉來轉去也證明不了一道在現在看來很簡單的幾何題時,他溜出了教室,曬太陽去了。
有一天,正在校園牆角享受著冬日暖陽的劉抑誌,被不知什麽時候來到身邊的校長揪著耳朵站了起來。校長對跟在他身後兩個城市模樣的人說:“他就是你們要找的那種力氣大、能跑、能跳的學生,你們看看行不行?”說完又對著劉抑誌吼道:“還站著幹什麽,趕快跑幾步讓領導看看”。劉抑誌摸著酸痛的耳朵,也不知發生了什麽,看到已有幾個同學在操場上來迴跑動著,就一步一迴頭地向操場上跑去。
原來,省體委的教練到他們縣教委招生時,縣教委的領導卻自豪地說:“山溝裏的孩子讀書不行,但力氣大、又能跑又能跳的,你們要不要?要多少有多少”。並把省體委的教練帶到了劉抑誌所在的山村中學來。就這樣,劉抑誌這個力氣大、又能跑又能跳的窮孩子一步之下跨進了省城練起了拳擊來。畢竟是省城,有知識的人多,到了省城,劉抑誌反到喜歡起讀書來,人也變得聰明了一些,可惜那地方讀書已不是主要的了,他隻能十多歲就浸泡在汗水中,除了訓練就是到向世界各地參加比賽。
正當劉抑誌在拳擊界嶄露頭角時,由於體製改革拳擊隊因沒有經費停了,隊員集體退役解散了。下隊後的幾乎所有隊友,為了生存都到社會上,憑借著一身拳擊功夫給有錢人當保鏢或給老板討賬去,成天地打打殺殺的,劉抑誌不想去做那些事,可國家對他們那些退役運動員好像已遺忘,說好給他們分工,卻遲遲不能落實。劉抑誌每月領著隻能維持生活的一百多元的工資,很是失望,但還沒有絕望。近六年的拳擊生活已磨煉出了他的堅強和成熟。他想到自己年級還小,通過自己的努力會有機會的,就找教練說情到了射擊隊訓練射擊。一年後他又從射擊隊無奈的退出了,那裏經費也很緊張,很多優秀運動員都提前退役了,他不能繼續厚著臉留在那裏。從射擊隊退出後,很多先前的隊友都來叫他跟他們到社會上混,看著先前的隊友個個西裝革履,出手大方,他一點也不心動,他拒絕了,他知道那是違背拳擊精神的。對他這個從農村裏好不容易才走出來的窮孩子,一個信念在他心中越來越強烈,那就是盼望能有一天把練就的一身的拳擊功夫用在正道上。在等待中他又到摔跤隊成了被人往地上摔的活靶子。就這樣,他這個當年受人尊敬的拳擊隊隊長,為了那個“用在正道上”的信念在等待中過著陪練陪摔的日子。
正當劉抑誌在極度的苦悶中等待著機會時,他得以有機會參加了邊疆省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省範圍內的公務員招錄考試,在考試前,他知道他沒有退路,在“考不起怎麽辦?”的反複自問中,他在短時間內把那本“公共科目”的書全部背了下來,通過他的自學和努力,他考起了並被分到了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工作。
……
一天夜裏,邊疆省的花市地區下了一場大雪,上千輛車被冰雪困在劉抑誌所在大隊轄區的“邪風口”路段上。被困的群眾反映多了,引起了邊疆省委的重視,先派了兩個團的解放軍從兩個方向,向“邪風口”清掃積雪,後又把跟路有關的公安、交通等相關部門的人員調集到塞車路段。
第二天中午天已放晴,可“邪風口”處的冷風卻大得驚人,冰雪沒有融化反而變得更硬更滑了,路政部門調集了大量人員和專業作業機器對最後的冰雪進行清除。
下午天又變陰了,“邪風口”處的風更大更冷了。省市到現場協調指揮的領導也更多更大了。
“邪風口”路段的冰雪已被機器鏟過都鬆動後變成了碎冰塊,剩下的事是由路政部門調集的公路養護工人,把冰雪向公路的兩側推鏟。那些養護工人大都是公路沿線的村民,他們男女老幼參差不齊,隻是身上都套著一件紅色的反光背心,他們吃力地推產著冰塊,每個人的嘴邊都唿唿的冒著白氣。
劉抑誌他們交警是負責指揮疏通車輛的,現在車輛還沒有通行,所以他們隊上的幾十個交警都穿戴整齊地站在路邊,注視著養護工人們,生怕他們不用力鏟雪,因這也關係到他們,他們的雙腳已站在冰雪裏十幾個小時了。
路政部門的幾個“頭頭”輪換著從車裏衝出來,鬼喊狼嚎似的“這兒”、“那兒”地喊叫著指揮著養護工人幹活。也不知是什麽時候,劉抑誌脫下大衣走到養護工人中間,接過一個年長婦女手中的鏟子,也鏟起雪來。
路通後,來了一輛小貨車,養護工人們很吃力地相互推拉著上了小貨車的貨箱,由於車小,養護工人像插玉米棒子一樣擠在車裏,人上完後,兩輛車迎著寒風下坡去了,任由那些衣襟單薄的民工在貨箱內顫抖。那漸漸遠去的小貨車慢慢地變成了一團白氣。劉抑誌疑視著那漸漸遠去的霧團,他在想:“書上說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不知今天這路是不是人民群眾打通的……”
……
有一天,正在校園牆角享受著冬日暖陽的劉抑誌,被不知什麽時候來到身邊的校長揪著耳朵站了起來。校長對跟在他身後兩個城市模樣的人說:“他就是你們要找的那種力氣大、能跑、能跳的學生,你們看看行不行?”說完又對著劉抑誌吼道:“還站著幹什麽,趕快跑幾步讓領導看看”。劉抑誌摸著酸痛的耳朵,也不知發生了什麽,看到已有幾個同學在操場上來迴跑動著,就一步一迴頭地向操場上跑去。
原來,省體委的教練到他們縣教委招生時,縣教委的領導卻自豪地說:“山溝裏的孩子讀書不行,但力氣大、又能跑又能跳的,你們要不要?要多少有多少”。並把省體委的教練帶到了劉抑誌所在的山村中學來。就這樣,劉抑誌這個力氣大、又能跑又能跳的窮孩子一步之下跨進了省城練起了拳擊來。畢竟是省城,有知識的人多,到了省城,劉抑誌反到喜歡起讀書來,人也變得聰明了一些,可惜那地方讀書已不是主要的了,他隻能十多歲就浸泡在汗水中,除了訓練就是到向世界各地參加比賽。
正當劉抑誌在拳擊界嶄露頭角時,由於體製改革拳擊隊因沒有經費停了,隊員集體退役解散了。下隊後的幾乎所有隊友,為了生存都到社會上,憑借著一身拳擊功夫給有錢人當保鏢或給老板討賬去,成天地打打殺殺的,劉抑誌不想去做那些事,可國家對他們那些退役運動員好像已遺忘,說好給他們分工,卻遲遲不能落實。劉抑誌每月領著隻能維持生活的一百多元的工資,很是失望,但還沒有絕望。近六年的拳擊生活已磨煉出了他的堅強和成熟。他想到自己年級還小,通過自己的努力會有機會的,就找教練說情到了射擊隊訓練射擊。一年後他又從射擊隊無奈的退出了,那裏經費也很緊張,很多優秀運動員都提前退役了,他不能繼續厚著臉留在那裏。從射擊隊退出後,很多先前的隊友都來叫他跟他們到社會上混,看著先前的隊友個個西裝革履,出手大方,他一點也不心動,他拒絕了,他知道那是違背拳擊精神的。對他這個從農村裏好不容易才走出來的窮孩子,一個信念在他心中越來越強烈,那就是盼望能有一天把練就的一身的拳擊功夫用在正道上。在等待中他又到摔跤隊成了被人往地上摔的活靶子。就這樣,他這個當年受人尊敬的拳擊隊隊長,為了那個“用在正道上”的信念在等待中過著陪練陪摔的日子。
正當劉抑誌在極度的苦悶中等待著機會時,他得以有機會參加了邊疆省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省範圍內的公務員招錄考試,在考試前,他知道他沒有退路,在“考不起怎麽辦?”的反複自問中,他在短時間內把那本“公共科目”的書全部背了下來,通過他的自學和努力,他考起了並被分到了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工作。
……
一天夜裏,邊疆省的花市地區下了一場大雪,上千輛車被冰雪困在劉抑誌所在大隊轄區的“邪風口”路段上。被困的群眾反映多了,引起了邊疆省委的重視,先派了兩個團的解放軍從兩個方向,向“邪風口”清掃積雪,後又把跟路有關的公安、交通等相關部門的人員調集到塞車路段。
第二天中午天已放晴,可“邪風口”處的冷風卻大得驚人,冰雪沒有融化反而變得更硬更滑了,路政部門調集了大量人員和專業作業機器對最後的冰雪進行清除。
下午天又變陰了,“邪風口”處的風更大更冷了。省市到現場協調指揮的領導也更多更大了。
“邪風口”路段的冰雪已被機器鏟過都鬆動後變成了碎冰塊,剩下的事是由路政部門調集的公路養護工人,把冰雪向公路的兩側推鏟。那些養護工人大都是公路沿線的村民,他們男女老幼參差不齊,隻是身上都套著一件紅色的反光背心,他們吃力地推產著冰塊,每個人的嘴邊都唿唿的冒著白氣。
劉抑誌他們交警是負責指揮疏通車輛的,現在車輛還沒有通行,所以他們隊上的幾十個交警都穿戴整齊地站在路邊,注視著養護工人們,生怕他們不用力鏟雪,因這也關係到他們,他們的雙腳已站在冰雪裏十幾個小時了。
路政部門的幾個“頭頭”輪換著從車裏衝出來,鬼喊狼嚎似的“這兒”、“那兒”地喊叫著指揮著養護工人幹活。也不知是什麽時候,劉抑誌脫下大衣走到養護工人中間,接過一個年長婦女手中的鏟子,也鏟起雪來。
路通後,來了一輛小貨車,養護工人們很吃力地相互推拉著上了小貨車的貨箱,由於車小,養護工人像插玉米棒子一樣擠在車裏,人上完後,兩輛車迎著寒風下坡去了,任由那些衣襟單薄的民工在貨箱內顫抖。那漸漸遠去的小貨車慢慢地變成了一團白氣。劉抑誌疑視著那漸漸遠去的霧團,他在想:“書上說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不知今天這路是不是人民群眾打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