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來到府衙,掃視下麵一眾武將,忽然有些懊惱,這些人衝鋒陷陣悍勇無匹,但要涉及軍政韜略,卻無一人能與他商議。
鮑信死後,一切事務隻能由他自己決斷,隻可惜戲誌才患病不能隨軍,否則何至於此?
曹操之所以怒殺邊讓等人,罵他是贅閹遺醜倒還在其次,這樣的言辭他從小就聽了不少,甚至有些麻木,在洛陽幫殺健碩叔父,就是對閹宦的一種報複。
但誣陷他害死鮑信,這讓曹操怒不可遏,鮑信深知謀略,此次出兵曹操對其頗為倚重,凡事都與鮑信商議。
鮑信助他入主兗州,本打算借其威望收複兗州,不想卻意外戰死,這讓曹操深感悲慟,再被這些人誣陷是他害死鮑信,曹操心底的悲憤便化作熊熊怒火。
一人之智畢竟有限,若是身邊多幾個謀士,也不會如此被動,每每此時,他就想起被韓馥接走如今歸入劉和麾下的荀彧。
荀文若有王佐之才,頗知大略,早年在陳留起兵,曹操就曾寫信邀請,隻是當初荀彧還在朝中任職,便舉薦戲誌才為謀。
曹操見其善於謀略,二人相談甚歡,深為器重,隻可惜戲誌才身患重病,荀彧卻去了冀州,這讓曹操時常感慨天意弄人。
曹操心中一陣歎息,問道:“近日軍情如何?”
夏侯惇言道:“張舉已經逃入東郡境內,正圍攻穀城,劉岱親自帶兵討賊,人馬已到鄄城,主公要速速發兵,遲了就來不及了。”
“劉岱出兵?”曹操微微蹙眉,想不到劉岱會親自出兵,沉吟片刻,緩緩道:“鮑信已死,劉岱親出,東郡已不可取。”
夏侯惇急道:“主公,難道要前功盡棄嗎?”
曹操言道:“袁紹將亡,劉伯興既得魏郡,必將圖謀中原,中原幾經戰亂,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取兗州已非上策。”
曹仁問道:“主公有何對策?”
曹操言道:“子孝留守濟北,吾將專攻魯國,此地未逢戰亂,又與徐州相接,順路可取。”
曹仁急道:“末將願隨主公征殺四地,已成大業,守成之事,還是另派他人為好。”
曹操微微搖頭,言道:“濟北之地連接青、兗、冀三州,可從泰山隨時出兵接應,得此三地,進可圖謀中原,退可保住徐州,此為要地,子孝沉穩幹練,唯有你方能擔此大任。”
曹仁這才明白曹操之意,抱拳道:“主公委托,末將自當效命。”
就在曹操以夏侯惇為大將,夏侯淵為先鋒派兵轉攻魯國之時,長安傳來消息,呂布刺殺董卓,奸賊授首,天下稱快。
曹操愕然道:“呂布又殺了義父?”
曹純冷笑道:“董卓禍國殃民,可惜主公當年未曾殺了此僚,如今卻死於義子之手,可見其所為何等逆天,已是人神共憤。”
樂進言道:“王允連環計雖然巧妙,但呂布決意殺董卓,恐也是為其惡名所累,呂布自詡英雄,董卓卻倒行逆施,為千夫所指,故而痛下殺手,以正其名。”
“殺父正名?”曹操雙目微眯,忽然心中一動,驀然有了一絲靈光,狹長的眼角寒光一閃而過,對曹純言道:“速速派人去文烈處,命他將下邳笮融興佛之事詳細調查,報來於我。”
“遵命!”曹純領命而去。
第二日大軍出動,曹洪派人來報信,將邊讓一行三十餘人盡數殺死在泗水岸邊,屍首拋於泗水之中。
邊讓在魯國號召眾人討伐曹操之後,便出發北上,沿途士子紛紛前往拜謁,很容易被曹洪打聽到蹤跡,於泗水邊上堵了個正著。
曹操聽罷頓足歎道:“子廉做事還是太過暴烈,此番屠殺,隻恐兗州各地,視我曹氏如仇敵也!”
曹昂卻毫不在乎,大笑道:“此等輕狂之輩,隻會蠱惑人心,打殺了才大快人心,漢室就是毀於這些世家,不除豪族門閥,焉能振興王室?”
曹操大吃一驚,猛地盯住曹昂:“逆子何出此言,是何人教導於你?”
曹昂一怔,言道:“當年在虎牢關,孩兒與劉伯興把酒言歡,正是他酒後感慨,宦官、外戚其實不足為懼,然世家豪族卻曆代為患,孩兒大為讚同,難道不對嗎?”
“好個劉伯興,安敢欺吾子年幼?”曹操一陣咬牙,斥責道:“此等狂悖之語,不可再向他人提起。”
曹昂不解道:“世家為患,由來已久,這有何不妥?”
“唉呀,你這個逆子蠢笨如牛!”曹操氣得破口大罵,指著曹昂怒其不爭,“劉和既然有此宏論,何以不見他與人說起?你此時便說世家之患,還有何人敢效命於我曹家?我看劉和恐非酒後之言,隻恐別有心機。”
曹昂一臉茫然,撓頭道:“孩兒與劉伯興也算肝膽相照,他又救過孩兒性命,不過酒後之言,當時大家同心討賊,不知今日之局勢,何來心機?父親你這未免以小人……”
“住口!”曹操勃然大怒,氣得麵色漲紅,胡須顫抖,“爾一介武夫,性情過於爽直,焉知人心叵測?”
曹昂見曹操震怒,低頭暗自吐了吐舌頭,轉身出門調兵去了,對這些勾心鬥角毫無興趣。
正如劉和所說,大丈夫就該雄心壯誌,提三尺劍以報家國,學衛青、霍去病開疆擴土,如雲台二十八將彪炳千秋,陰謀詭計那是小人行徑,大英雄不屑為也!
“好個劉和,你蠱惑少年,當遭天滅!”曹操氣得一口氣差點沒上來,此時再想起與劉和會麵之時,那一副爽朗的笑容竟變得猙獰起來。
曹昂因為從小喪母,曹操就對他頗為偏愛,而卞氏收養之後更為寵溺,雖然聰慧好武,但全然不知人心險惡,全憑一腔熱血做事。
虎牢關會盟,與劉和結為知己,迴來之後念念不忘,又傾慕關羽之勇改換兵器,這讓曹操頭疼不已,總有種胳膊肘往外拐的感覺。
“唉,將來一定要讓丕兒學文,多請名師教導,先學鬼穀之術。”
曹操慨然長歎,如今曹昂已經長大成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隻能讓他多學兵法,至於文學才政,隻好寄希望於二子曹丕了。
未過多久,夏侯惇派人來報,三軍已經準備完畢,曹操提了寶劍,與眾人出城而去。
鮑信死後,一切事務隻能由他自己決斷,隻可惜戲誌才患病不能隨軍,否則何至於此?
曹操之所以怒殺邊讓等人,罵他是贅閹遺醜倒還在其次,這樣的言辭他從小就聽了不少,甚至有些麻木,在洛陽幫殺健碩叔父,就是對閹宦的一種報複。
但誣陷他害死鮑信,這讓曹操怒不可遏,鮑信深知謀略,此次出兵曹操對其頗為倚重,凡事都與鮑信商議。
鮑信助他入主兗州,本打算借其威望收複兗州,不想卻意外戰死,這讓曹操深感悲慟,再被這些人誣陷是他害死鮑信,曹操心底的悲憤便化作熊熊怒火。
一人之智畢竟有限,若是身邊多幾個謀士,也不會如此被動,每每此時,他就想起被韓馥接走如今歸入劉和麾下的荀彧。
荀文若有王佐之才,頗知大略,早年在陳留起兵,曹操就曾寫信邀請,隻是當初荀彧還在朝中任職,便舉薦戲誌才為謀。
曹操見其善於謀略,二人相談甚歡,深為器重,隻可惜戲誌才身患重病,荀彧卻去了冀州,這讓曹操時常感慨天意弄人。
曹操心中一陣歎息,問道:“近日軍情如何?”
夏侯惇言道:“張舉已經逃入東郡境內,正圍攻穀城,劉岱親自帶兵討賊,人馬已到鄄城,主公要速速發兵,遲了就來不及了。”
“劉岱出兵?”曹操微微蹙眉,想不到劉岱會親自出兵,沉吟片刻,緩緩道:“鮑信已死,劉岱親出,東郡已不可取。”
夏侯惇急道:“主公,難道要前功盡棄嗎?”
曹操言道:“袁紹將亡,劉伯興既得魏郡,必將圖謀中原,中原幾經戰亂,人煙稀少,田地荒蕪,取兗州已非上策。”
曹仁問道:“主公有何對策?”
曹操言道:“子孝留守濟北,吾將專攻魯國,此地未逢戰亂,又與徐州相接,順路可取。”
曹仁急道:“末將願隨主公征殺四地,已成大業,守成之事,還是另派他人為好。”
曹操微微搖頭,言道:“濟北之地連接青、兗、冀三州,可從泰山隨時出兵接應,得此三地,進可圖謀中原,退可保住徐州,此為要地,子孝沉穩幹練,唯有你方能擔此大任。”
曹仁這才明白曹操之意,抱拳道:“主公委托,末將自當效命。”
就在曹操以夏侯惇為大將,夏侯淵為先鋒派兵轉攻魯國之時,長安傳來消息,呂布刺殺董卓,奸賊授首,天下稱快。
曹操愕然道:“呂布又殺了義父?”
曹純冷笑道:“董卓禍國殃民,可惜主公當年未曾殺了此僚,如今卻死於義子之手,可見其所為何等逆天,已是人神共憤。”
樂進言道:“王允連環計雖然巧妙,但呂布決意殺董卓,恐也是為其惡名所累,呂布自詡英雄,董卓卻倒行逆施,為千夫所指,故而痛下殺手,以正其名。”
“殺父正名?”曹操雙目微眯,忽然心中一動,驀然有了一絲靈光,狹長的眼角寒光一閃而過,對曹純言道:“速速派人去文烈處,命他將下邳笮融興佛之事詳細調查,報來於我。”
“遵命!”曹純領命而去。
第二日大軍出動,曹洪派人來報信,將邊讓一行三十餘人盡數殺死在泗水岸邊,屍首拋於泗水之中。
邊讓在魯國號召眾人討伐曹操之後,便出發北上,沿途士子紛紛前往拜謁,很容易被曹洪打聽到蹤跡,於泗水邊上堵了個正著。
曹操聽罷頓足歎道:“子廉做事還是太過暴烈,此番屠殺,隻恐兗州各地,視我曹氏如仇敵也!”
曹昂卻毫不在乎,大笑道:“此等輕狂之輩,隻會蠱惑人心,打殺了才大快人心,漢室就是毀於這些世家,不除豪族門閥,焉能振興王室?”
曹操大吃一驚,猛地盯住曹昂:“逆子何出此言,是何人教導於你?”
曹昂一怔,言道:“當年在虎牢關,孩兒與劉伯興把酒言歡,正是他酒後感慨,宦官、外戚其實不足為懼,然世家豪族卻曆代為患,孩兒大為讚同,難道不對嗎?”
“好個劉伯興,安敢欺吾子年幼?”曹操一陣咬牙,斥責道:“此等狂悖之語,不可再向他人提起。”
曹昂不解道:“世家為患,由來已久,這有何不妥?”
“唉呀,你這個逆子蠢笨如牛!”曹操氣得破口大罵,指著曹昂怒其不爭,“劉和既然有此宏論,何以不見他與人說起?你此時便說世家之患,還有何人敢效命於我曹家?我看劉和恐非酒後之言,隻恐別有心機。”
曹昂一臉茫然,撓頭道:“孩兒與劉伯興也算肝膽相照,他又救過孩兒性命,不過酒後之言,當時大家同心討賊,不知今日之局勢,何來心機?父親你這未免以小人……”
“住口!”曹操勃然大怒,氣得麵色漲紅,胡須顫抖,“爾一介武夫,性情過於爽直,焉知人心叵測?”
曹昂見曹操震怒,低頭暗自吐了吐舌頭,轉身出門調兵去了,對這些勾心鬥角毫無興趣。
正如劉和所說,大丈夫就該雄心壯誌,提三尺劍以報家國,學衛青、霍去病開疆擴土,如雲台二十八將彪炳千秋,陰謀詭計那是小人行徑,大英雄不屑為也!
“好個劉和,你蠱惑少年,當遭天滅!”曹操氣得一口氣差點沒上來,此時再想起與劉和會麵之時,那一副爽朗的笑容竟變得猙獰起來。
曹昂因為從小喪母,曹操就對他頗為偏愛,而卞氏收養之後更為寵溺,雖然聰慧好武,但全然不知人心險惡,全憑一腔熱血做事。
虎牢關會盟,與劉和結為知己,迴來之後念念不忘,又傾慕關羽之勇改換兵器,這讓曹操頭疼不已,總有種胳膊肘往外拐的感覺。
“唉,將來一定要讓丕兒學文,多請名師教導,先學鬼穀之術。”
曹操慨然長歎,如今曹昂已經長大成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隻能讓他多學兵法,至於文學才政,隻好寄希望於二子曹丕了。
未過多久,夏侯惇派人來報,三軍已經準備完畢,曹操提了寶劍,與眾人出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