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奕自然不清楚鄭家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麽事情,他安慰完父母之後,用過晚飯,便是迴到了自己的屋子裏去。
今日是九月十五日,院考要道十月一日才會舉行。這其中的十五天時間,便是留給學子們走出家門,去往鎮子的各處考察的,說白了就是留給學子們的自由時間,不必在書院中死讀書。
秦奕不再為被人拉攏一事煩惱,盡管在鄭家之人走後,還有其他家族的人過來,其目的自然與鄭家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拉攏秦奕。好在,秦奕與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過節,這種拉攏被秦奕婉拒之後,他們也沒有表現出某些忌恨的表情,隻是表示了惋惜之後,就離開了。
連續數日,不再有家族勢力來拉攏秦奕之後,他便是出了城,流連於田野之間,以親近農人,尋找著自己寫作策論的某些題材。當然,秦奕也會時刻關注著某些言論,以了解涼州乃至是整個夏朝天下最近所發生的事情。
這樣子的生活,持續了五天左右。直至九月二十五日,秦奕方才坐定下來,呆在家中,研讀著一些聖賢典籍以及《策論集注》。
倏忽時間,便是已經到了十月一日。
清晨,辰時的鍾聲,在西城上空飄過後,秦奕便是起床了。告別了父母,他便是向著書院中行進。不過,今日子與往日有所不同,秦奕的身邊多了衛子衿,她是前來為秦奕送考的。
“仲奕哥哥,看你胸有成竹的樣子,是不是這院考能夠進前一百名?”
衛子衿一邊走著,一邊關切的問著,她的眼中隻有秦奕,所思考的也都是與秦奕相關的事情。
秦奕明白衛子衿的心思,心中一陣暖意,便是道:“子衿妹妹,不用太過於擔心。盡管院考每年隻有一次,但我還是有信心能夠做到一次性通過的!”
他並沒有自誇,雖說無法保證自己能夠拿到頭名,但是至少上榜前一百名,他還是有信心的。畢竟,前世的靈魂,結合了這個世界的身體和記憶,多多少少都讓他在某些方麵超出了常人。
“那就好!”
路上的行人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往書院的方向的人,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
“你們猜,這一次的頭名會是誰?”
“我才是薛貴公子!他有一首詞,上了文學增刊,可以見得薛貴的才華不遜於任何人!”
“這話我就不愛聽了,難道其他家族的公子,就沒有爭奪頭名的能力了?”
“說的什麽話?這隻不過是一次院考而已,真正的科舉,要等到縣試才行!縣試才是見真章的考試,那個時候,誰要是能奪得頭名,那西寧鎮上的第一才子的名聲,非他莫屬了!”
路上的諸多行人,皆是討論著即將開考的院試,究竟誰會奪得頭名。秦奕之前的對聯上過州報,故而他被人所記住,也拿來與一些人做對比。
秦奕並不在乎這些,他在享受著與衛子衿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不多時,二人便是到了白鹿書院,及至辰時三刻,書院門打開,秦奕方才告別衛子衿,進入書院開考。每一位考生都有自己的座位,這在之前已經安排好了,故而此時他們隻需要對號入座即可。
在他們的桌子上,已經放置好了考卷,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就差學子們入座答題了。
開考的時間是巳時,梆子聲一響,就意味著這是開考的信號已經發出。
秦奕翻開試卷,快速瀏覽了一下題目,發現果真如同柯正山老夫子所講的那樣,詩詞與策論,占據了整個考卷,至少四分之三的頁麵。
第一道題,補全聖賢典籍,這種題型,實際上就是前世語文考試中的默寫。雖然看上去簡單,但卻極為考驗人的記憶力。
好在,秦奕所在的這句身體的原主人,本來學習就不錯,而且記憶能力也不錯,故而這種題目,並不能難倒秦奕。
第二題,則是對聯。五條對聯,考察的是學子們對於對仗的把握程度,雖說不難,但極為有思考性。
也不知為何,這些被出在試卷上的對聯,皆是以藥材名稱組成的。也許隻是巧合,也許另有目的。
但不管怎麽樣,秦奕都是快速掃了一眼,心念電轉之下,便是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三題,則是詩詞賞析,同樣的,如同前世語文考試一樣。出的是古代某些名人的詩詞,主要考察學子們的理解能力。
第四題,就是院試的大頭之一——詩詞寫作。不過,這要閱讀完一段材料,才能寫作。
秦奕停下了手中的筆,他在題目給的材料,說是材料,其實是一幅圖。隻見一潭清水之上,桃花紛紛落下,潭邊兩個男子互相作揖,似乎在表示著某種情景。一旁的題注,顯示著這兩人,一個叫做伯倫,另一個的名字,則是仲發。
一匹駿馬,佇立在其中一名男子的手邊,抬起的馬蹄,使其看上去如同活了一般。駿馬的韁繩,被仲發緊握在手中,天空中則是漂浮著某種音符,仿佛圖中的人物在唱歌一樣。
看著這幅圖,秦奕腦海思索了一番,提筆寫道:《贈伯倫》仲發牽馬將欲行……
所有的這些題目寫完,秦奕總共花費了一個時辰。而接下來的分析策論一題,足足占據了兩張紙的空間。
策論一題,包括分析策論和賞析策論,這就意味著,等同於秦奕在做兩篇策論。
盡管如此,但是秦奕並沒有退縮。《農政書第三》是這篇策論的題目,出自於古代聖賢寫的策論《百業策論》的第三卷。其內容,主要是分析夏朝各行各業的政策等,同時對政策中不合理的部分,給予討論。
《策論集注》上,是有這篇策論的題注,但僅僅限於第一卷。現而在考察的是第三卷,它要求學子們,結合現在的農業政策,對策論之中提出的某些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說白了,實際上就是主觀題,這也就是為什麽,之前的半個月,書院不上課,而是讓學子們去城外走走。顯然,就是為了這樣的題目!46
今日是九月十五日,院考要道十月一日才會舉行。這其中的十五天時間,便是留給學子們走出家門,去往鎮子的各處考察的,說白了就是留給學子們的自由時間,不必在書院中死讀書。
秦奕不再為被人拉攏一事煩惱,盡管在鄭家之人走後,還有其他家族的人過來,其目的自然與鄭家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拉攏秦奕。好在,秦奕與他們並沒有太多的過節,這種拉攏被秦奕婉拒之後,他們也沒有表現出某些忌恨的表情,隻是表示了惋惜之後,就離開了。
連續數日,不再有家族勢力來拉攏秦奕之後,他便是出了城,流連於田野之間,以親近農人,尋找著自己寫作策論的某些題材。當然,秦奕也會時刻關注著某些言論,以了解涼州乃至是整個夏朝天下最近所發生的事情。
這樣子的生活,持續了五天左右。直至九月二十五日,秦奕方才坐定下來,呆在家中,研讀著一些聖賢典籍以及《策論集注》。
倏忽時間,便是已經到了十月一日。
清晨,辰時的鍾聲,在西城上空飄過後,秦奕便是起床了。告別了父母,他便是向著書院中行進。不過,今日子與往日有所不同,秦奕的身邊多了衛子衿,她是前來為秦奕送考的。
“仲奕哥哥,看你胸有成竹的樣子,是不是這院考能夠進前一百名?”
衛子衿一邊走著,一邊關切的問著,她的眼中隻有秦奕,所思考的也都是與秦奕相關的事情。
秦奕明白衛子衿的心思,心中一陣暖意,便是道:“子衿妹妹,不用太過於擔心。盡管院考每年隻有一次,但我還是有信心能夠做到一次性通過的!”
他並沒有自誇,雖說無法保證自己能夠拿到頭名,但是至少上榜前一百名,他還是有信心的。畢竟,前世的靈魂,結合了這個世界的身體和記憶,多多少少都讓他在某些方麵超出了常人。
“那就好!”
路上的行人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往書院的方向的人,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
“你們猜,這一次的頭名會是誰?”
“我才是薛貴公子!他有一首詞,上了文學增刊,可以見得薛貴的才華不遜於任何人!”
“這話我就不愛聽了,難道其他家族的公子,就沒有爭奪頭名的能力了?”
“說的什麽話?這隻不過是一次院考而已,真正的科舉,要等到縣試才行!縣試才是見真章的考試,那個時候,誰要是能奪得頭名,那西寧鎮上的第一才子的名聲,非他莫屬了!”
路上的諸多行人,皆是討論著即將開考的院試,究竟誰會奪得頭名。秦奕之前的對聯上過州報,故而他被人所記住,也拿來與一些人做對比。
秦奕並不在乎這些,他在享受著與衛子衿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不多時,二人便是到了白鹿書院,及至辰時三刻,書院門打開,秦奕方才告別衛子衿,進入書院開考。每一位考生都有自己的座位,這在之前已經安排好了,故而此時他們隻需要對號入座即可。
在他們的桌子上,已經放置好了考卷,所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就差學子們入座答題了。
開考的時間是巳時,梆子聲一響,就意味著這是開考的信號已經發出。
秦奕翻開試卷,快速瀏覽了一下題目,發現果真如同柯正山老夫子所講的那樣,詩詞與策論,占據了整個考卷,至少四分之三的頁麵。
第一道題,補全聖賢典籍,這種題型,實際上就是前世語文考試中的默寫。雖然看上去簡單,但卻極為考驗人的記憶力。
好在,秦奕所在的這句身體的原主人,本來學習就不錯,而且記憶能力也不錯,故而這種題目,並不能難倒秦奕。
第二題,則是對聯。五條對聯,考察的是學子們對於對仗的把握程度,雖說不難,但極為有思考性。
也不知為何,這些被出在試卷上的對聯,皆是以藥材名稱組成的。也許隻是巧合,也許另有目的。
但不管怎麽樣,秦奕都是快速掃了一眼,心念電轉之下,便是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三題,則是詩詞賞析,同樣的,如同前世語文考試一樣。出的是古代某些名人的詩詞,主要考察學子們的理解能力。
第四題,就是院試的大頭之一——詩詞寫作。不過,這要閱讀完一段材料,才能寫作。
秦奕停下了手中的筆,他在題目給的材料,說是材料,其實是一幅圖。隻見一潭清水之上,桃花紛紛落下,潭邊兩個男子互相作揖,似乎在表示著某種情景。一旁的題注,顯示著這兩人,一個叫做伯倫,另一個的名字,則是仲發。
一匹駿馬,佇立在其中一名男子的手邊,抬起的馬蹄,使其看上去如同活了一般。駿馬的韁繩,被仲發緊握在手中,天空中則是漂浮著某種音符,仿佛圖中的人物在唱歌一樣。
看著這幅圖,秦奕腦海思索了一番,提筆寫道:《贈伯倫》仲發牽馬將欲行……
所有的這些題目寫完,秦奕總共花費了一個時辰。而接下來的分析策論一題,足足占據了兩張紙的空間。
策論一題,包括分析策論和賞析策論,這就意味著,等同於秦奕在做兩篇策論。
盡管如此,但是秦奕並沒有退縮。《農政書第三》是這篇策論的題目,出自於古代聖賢寫的策論《百業策論》的第三卷。其內容,主要是分析夏朝各行各業的政策等,同時對政策中不合理的部分,給予討論。
《策論集注》上,是有這篇策論的題注,但僅僅限於第一卷。現而在考察的是第三卷,它要求學子們,結合現在的農業政策,對策論之中提出的某些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說白了,實際上就是主觀題,這也就是為什麽,之前的半個月,書院不上課,而是讓學子們去城外走走。顯然,就是為了這樣的題目!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