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觀古今之變,通文明之義是學習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以民為本”是中國古代有重要價值的思想。《貞觀政要》記載:“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行禮讓,使鄉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
(1)上述材料反映出唐太宗推行的哪些措施?從“民本”的角度分析實行這些措施的目的。(答題不得照抄原文)
在近代,國人對“民本”思想有了新的詮釋。
(2)譚嗣同認為:國君應由民眾推舉,也可以由民眾廢除。這一認識吸取了西方啟蒙思想中的哪些觀點?分別說明維新派和西方啟蒙思想家對社會進步的影響。
政治民主和民族國家發展是近現代世界曆史的時代主題。
俾斯麥滿載著凱旋的榮耀登上下議院的講台,請求議會豁免他在軍隊改革中破壞憲法的行為(在王朝戰爭之前,未經議會批準進行的軍事改革),下達一個後補的批準:自由黨人此時陷入了兩難選擇:如果同意,就背叛了法治國家的自由原則;而如果拒絕,就意味著背叛民族理想。……結果,自由黨分裂為民主自由黨和民族自由黨。其中,民族自由黨占大多數——俾斯麥用閃亮的民族玻璃球收買了他們的民主原則。
——摘自迪特裏希施萬尼茨《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3)材料中,俾斯麥“凱旋的榮耀”指的是什麽?為什麽民族自由黨放棄了民主原則,批準了俾斯麥的請求?
把握時代脈絡,關注社會需求,科學製定政策才能推動社會發展。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過這樣一些號召:1“由於中國經濟現在還處在落後狀態,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2“召集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一切條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們方麵。” 3“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麵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麵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
(4)上述號召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逐漸落實,請參照範例解讀其中兩個號召。(如果選擇三個作答,隻判前兩個)【範例】 “我們是願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隻要一天它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
關於外交關係:新中國不承認國民政府時期的外交關係,為我國與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係奠定了基礎。
1關於城鄉資本主義成分:
2關於民主聯合政府:
3關於預防“糖彈”:
2.麵對當今世界經濟形勢風雲變幻,某校的學生社團組織同學進行以“國家實力和對國際經濟的影響”為主題的討論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以下問題。
討論問題一:古代中國和周邊世界的貿易關係古代中國處於東亞朝貢貿易體係的中心。明清時代,麵對近代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統治者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係,“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於是各國紛紛來“貢”,導致“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但是,在朝貢貿易中,中國政府並不是無所要求,更不是不講迴報。而是政治動機大於經濟目的,力圖造成“四海賓服,八方來儀”的宏大場麵。
(依據齊濤《朝貢外交和朝貢貿易》)(1)依據材料分析,“朝貢貿易”有什麽特點?對中國的影響如何?
討論問題二:近代中國和國際貿易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猛烈增加。中國進口的貨物,第一是鴉片,第二是紡織品。1885年以後,棉紗和棉布的進口值超過鴉片進口值。中國出口商品仍然以傳統的絲、茶為大宗。但是,絲、茶貨值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葉最為明顯。1886年以前,出口貨物中茶葉占第一位。此後,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和日本茶葉的排擠,數量日減。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
(依據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2)晚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狀況發生了什麽變化?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
討論問題三:國家實力與世界經濟體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作為戰後世界經濟體係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奠基,各國不同的實力決定了它們在這一體係中的不同地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的國力狀況是:
(3)完成下列表格
中國
美國
西歐
討論問題四:對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評價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宗旨和作用是:穩定國際匯率,使國際貨幣關係有了統一的標準,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係正常運轉。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進行全球性的發展援助。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但是,該體係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和貿易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美國依賴美元的特權地位,增發美元代替黃金,作為輸出資本,購買外國貨物、企業以及支付海外駐軍的龐大費用。於是黃金大批流入美國,加強了美國稱霸世界的實力。
(4)依據以上材料,對布雷頓森林體係進行評價。
積極作用:
消極影響:
對該體係變化的展望:
3.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以下問題。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音gu,指細密的漁網)不入洿(音wu)池(深池,池塘),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會)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閱讀以上材料請迴答,孟子這一主張是否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什麽?
社會契約思想的比較
霍布斯大家都放棄自己的全部權力並把它們轉交給一個主權者利維坦(比喻強大的公共權力,即國家政權)。利維坦的權力是絕對的、至高無上且不受侵犯的。利維坦淩駕於其餘所有社會成員之上。
洛克人們各自放棄其仲裁權並把它轉交給一個中間人(指公共權力機關);同時保留其生命、私有財產。中間人若侵犯其生命財產,人民有權推翻他。中間人同其餘社會成員是一種契約關係。
(2)結合材料分析,洛克對霍布斯的社會契約思想有哪些繼承和發展?對西方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什麽影響?
(3)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係。試分析這種情況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什麽破壞?客觀上帶來哪些機遇?
(4)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豐富的思想內涵構建了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科學理論。結合建國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完成下表。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單一公有製經濟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
改革開放
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4.研究曆史上貨幣流通的現象,可以加深我們對時代和社會的認識。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曆史現象之一: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明代中葉後,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據研究,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歐洲各國與中國的貿易以中國的絲綢為主角,被西方學者概括為“絲—銀”對流。中國通過“絲—銀”貿易,獲得了占世界產量1/4到1/3的白銀,總量達到7000噸至10000噸。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
(1)說明“絲—銀”貿易出現的國際背景和國內社會經濟條件。簡述明、清時期兩次重大的賦役製度改革中對使用白銀的規定。
曆史現象之二:鴉片走私,白銀外流“近年以來,銀價之貴,州縣最受其虧。而銀商因緣為奸,每於錢糧緊迫之時倍抬高價。州縣虧空之由,與鹽務之積疲,關稅之短絀,均未必不由於此。要皆與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則徐集奏稿》
(2)總結材料並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上半期白銀外流給國家和社會造成的弊端。簡述清政府針對白銀外流所采取的應對措施。
曆史現象之三:1盎司黃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貶值約30%。1934年,美國政府1盎司黃金的價格固定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國通過《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1971年,美國停止以美元兌換黃金。1973年,美元貶值10%,各國放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說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兩次貶值的背景。
曆史現象之四:美元與中國貨幣。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國法幣比價從17.8萬元升至1108.8萬元。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有所調整,1美元同人民幣比價從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來又迴落至7.0元以下。
(4)結合所學,分別說明上述兩個時期中國貨幣兌換美元匯率變動的社會條件。
5.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從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開始,控製自耕小農,據以征收賦稅、調發力役,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資產為宗”的兩稅法。在此之前,曆代賦稅征收,或據田畝,或按人口,或按戶頭,收取糧食、絲絹等實物,有時亦收取錢幣,名目與內容時有變化,稅額也各有不同,但無不以個體農戶為基礎。清查戶口、人丁,盡可能抑製豪強兼並土地,防止自耕小農破產,均是曆代一以貫之的政策。兩稅法實施後的一千多年中,按資產收稅,收取貨幣,成為賦稅變化的主流。這也是明代“一條鞭法”、清代“攤丁入畝”等製度的主要內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資產,征收賦稅的首要依據,土地兼並不再是政府關注的主要問題,對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清查與登記成為政府經濟管理的重要活動。
——據李劍農《中國經濟史稿》等材料二:
表4-71950—1965年中國農業稅征收情況表(稅額單位:細糧億公斤)
時間
農業
實產量 實征農業稅
農業稅占
實產量(%)
合計
正稅
附加
合計
其中:正稅
經濟恢複時期
3806.50
494.54
43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時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時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編自《中國統計年鑒》
材料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誌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曆史舞台,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
——摘自溫家寶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3月5日)(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稅法實施前後中國古代賦稅征收的特點及變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50—1965年我國農業稅占農業實產量比例的變化趨勢及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一、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取消農業稅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的認識。
6.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材料: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
——鄧實:《國粹學》(1902年)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實:《國學講習記》(1905年)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複興之世,而20世紀則為亞洲古學複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封建之壓製,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唿!西學入華,宿儒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於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複興,非其時邪?
——鄧實:《古學複興論》(1905年)(1)概括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
(2)鄧實認為“亞洲古學複興”猶如歐洲文藝複興。評析這一觀點。
(3) 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曆史背景及其作用。
7.近代以來,中外各國盡管曆史狀況不同,都麵臨著發展問題,結合材料迴答下列問題。
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
——《青年雜誌》(《新青年》)發刊詞(1)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是、,概述該雜誌對青年知識分子思想和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
(2)圖4-37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曆程。
結合史實說明1、2所示美國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士農工商是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社會身份,維新後,形成了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其中華族包括大名、公卿,士族為武士,其餘從事農工商的人被稱為平民。明治維新取消了武士壟斷軍職,佩刀特權;規定平民可以與華族、士族通婚;華族和士族不當官的可以從事農工商活動。
(3)材料中,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成員身份變化反映出哪些曆史進步?
上海成為沿海開放城市以後,鄧小平視察了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向鄧小平介紹:貝嶺公司最重要的生產設備和調試檢測儀器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如果沒有它們,貝嶺公司的高技術生產根本無從談起。聽到這裏,鄧小平問道:“這些設備是姓‘資’還是姓‘社’?”又說“它們姓‘社’。資本主義國家的設備、技術、管理,拿來為我們社會主義所用,那就是姓‘社’了”。
(4)上則材料反映出我國對外引進先進技術的目的是什麽?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上海八九十年代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
8.社會轉型是近代以來一些國家發展麵臨的問題。閱讀材料,迴答問題。
在文藝複興時期,不可能也不應當區分古代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因為它們是合二為一的。
(1)結合所學,說明“古代世界”和“人的發現”分別是指什麽;並分析二者之間的聯係。
18世紀以來,啟蒙思想引發人們對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對專橫的文化意識形態,或對等級社會製度的反對。
(2)結合世界史的史實,參照範例,論證材料中的某個觀點。
【範例】觀點:啟蒙思想引發人們反對失去人心的政府。
論據:在18世紀的美國,以傑斐遜為代表的北美獨立戰爭領導人借鑒啟蒙時代中的天賦人權等思想,發表《獨立宣言》,以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民國初期,有人認為:“吾國自通海以來,自悲觀者言之,失地償金,國力索矣。自樂觀者言之,倘無甲午(中日戰爭)庚子(八國聯軍侵華)兩次之福音,至今猶在八股垂發時代。”
(3)結合19世紀末至辛亥革命期間的相關史實,從政治和經濟角度說明“甲午”和“庚子”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人大農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與城鎮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斷進行調整,如下:
表4-8
1953年
1979年
1995年
2009年
農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與城鎮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8∶1
8∶1
4∶1
1∶1
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
13.26%
18.96%
29.04%
46.6%
(4)根據上表,概括1979年以後農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與城鎮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變化的趨勢,並從經濟角度分析變化的原因。
9.某班同學在曆史課上開展以“曆史: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學習和探究活動。迴答以下問題。
探究問題一:東西方曆史發展的異與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與希臘的古風到古典時代不僅在時間上大體相當,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時代特征上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發財致富和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王大慶《本與末: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經濟思想比較研究》(1)依據所學知識解讀這一段論述中的以下觀點。
1從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的角度說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2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探究問題二:近代主權國家意識和中外交往清政府長期以來把外國視為“蠻夷之邦”、“藩屬之邦”,以天朝上國自居,這時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國與“藩屬之邦”之間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機構——禮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屬之邦”的機構。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理解了西方的國家和主權的觀念;認識到歐洲列強實際上構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於列強並峙之中,中國不但不足以稱“萬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難以達到。有識之士開始用新詞代替“夷”字,對於西方國家或稱“外國”,或稱“西洋”。外交文書中也以“大清國”和“大英國”“大法國”等對應。
(據李斌著《頓挫與嬗變:晚清社會變革研究》)(2)依據以上材料分析從清前期到晚清時期中國人世界意識的變化。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你如何評價這種變化?
探究問題三:拓展新中國的國際空間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曆經曲折,我國的國際交往不斷擴大和深入,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建設,也有利於戰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上表中的a、b、c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與不同社會製度和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發展關係的幾個重要的時段。(例如,d時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此時段不是選擇作答的內容)(3)任選a、b、c中的一個時段,分析在該時段,與相應類型的國家發展關係的背景、政策和意義。(如果選答一個以上的時段作答,隻按作答的第一項評分)
探究問題四:世界經濟體係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世界經濟體係對於中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戰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係
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經濟向體係化和製度化方向發展
2國際複興開發銀行
3
(4)戰後世界經濟體係三大支柱中的3是。簡要說明該組織的宗旨、作用以及後來的沿革。
10.國家製度作為上層建築,既受製於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也受到思想理論探索的影響。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問題。
顧炎武認為,分封製與郡縣製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郡縣之最大弊端即在於“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製下,天子與諸侯差別不大,“非絕世之貴”,所以,天子“不敢肆於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於民以自奉”。
(1)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先秦時期宗法分封製與秦統一後君主專製的不同。顧炎武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麽?
在西歐北美近代曆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個曲折漫長的曆史過程,這一過程受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
(2)依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
社會經濟發展
政治製度演進
17世紀和18世紀
西歐北美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工廠手工業蓬勃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
英國實行議會改革,法國民主共和製確立,德國建立君主立憲製
晚清一些官員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製度。早期維新派鄭觀應寫道:“泰西各國都城設有上、下議政院。上院以國之宗室、勳戚及各大員當之,以其近於君也。下院以紳耆士商,才優望重者充之,以其邇於民也。凡有國事,先令下院議定,詳迭之上院,上院議定,奏聞國主。”參與過百日維新的張蔭桓說:“歐墨(美)各國均設議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議紳(議員)均由民舉,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議紳由民舉,而上議紳則由世爵,然權歸於下議院,則政仍民主之也。”
(3)簡要分析這些官員為什麽要探索西方政治製度?上述兩種說法哪一種更準確地反映了西方的議會製度?說明理由。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為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政治製度進行了理論探索,對建立新中國有重要影響。
《論聯合政府》提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要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更廣大範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徹底實現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身體等基本的自由;反對獨裁者的專製的統一,實現人民的民主的統一;軍隊屬於國家,創造人民的軍隊。
(4)依據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的史實,簡要說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進行的政治上的努力。
1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明中後期,徽州“賈人幾遍天下”,“不知貿遷”而貧困者受到鄙視。福建各地出產的綢、紗絹、鐵、紙張、糖及荔枝,柑橘,“下吳越如流水”。景德鎮的陶瓷、湖州的絲綿、漳州的紗絹、鬆江的棉布、杭州所產金箔及胭脂,行銷日本,以至於有“大抵日本所需,皆產自中國”之說。明後期付元初在《論開洋禁書》中說:“西洋”(今泰國、柬埔寨等地)的蘇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國所需要”;占有呂宋(今菲律賓)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國綾緞雜繒”,潮州絲在原產地一斤值白銀一兩,運送其地則“得價二倍”。直至19世紀初,中國手工品在東南亞與東亞地區都保持其影響力。
——摘編自傅衣淩《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等材料二:泰西風俗,以工商立國,大較恃工為體,恃商為用,則工實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則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開物成務,所以可富可強,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勵之故也……中國果欲發憤自強,則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勸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來科舉之學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漸化其賤工貴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說》
材料三: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來往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替代了。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中後期商業發展的特點和影響。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維新思想家關於工商業的主要觀點,並分析其產生的曆史背景。
(3)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世界市場格局的主要變化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明清時,唐宋以來被稱做“草市”的新型市鎮得到充分發展。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市鎮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過數十裏。一些市鎮的規模與居住人口都超過府縣治所,這些市鎮充斥著米行、布莊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
——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國出現的新興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香港、青島等長期為列強占據:上海、天津、漢口等被辟為通商口岸,出現了畸形繁榮的商業區;近代工礦企業、商業的發展,推動了唐山、無錫等城市的興起;鄭州、石家莊等因地處鐵路樞紐得到較大的發展。
帝國主義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進來,隻能使人失業,不能使人得業。帝國主義的商品衝擊了農村手工業,製造了眾多的遊民無產者,而新式工廠發展滯後,無力吸引多數遊民無產者。“外國商品來得愈多,製造遊民無產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國工業發達愈慢,吸收遊民無產者的能力愈小”。
——摘編自周穀城《現代中國社會變遷概論》等材料三: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國家。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20%上升至51%。約克郡的城鎮數量由1801年的15個增長到1891年的63個。從1820年到1830年,曼徹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長達40%以上,是增長最快的10年。
——摘編自阿薩勃裏格斯《英國社會史》等(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鎮的特點及興起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新興城市的特點和影響。
(3)近代中、英兩國城市發展的差異很大,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13.茶葉是中國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並對人類曆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主題一茶葉與中國古代經濟
茶葉產於我國南方。唐朝後期,有人記述說:“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迴鶻(唐朝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1)閱讀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關茶的發展史實。結合所學,指出唐朝茶業發展的經濟條件。
主題二茶葉與世界貿易
17世紀初,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最早從事茶葉貿易,不久在法、英等國都出現了中國茶。18世紀末,輸入荷蘭、英國和法國的中國茶,除本國消費外,還流通到西北歐與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還形成了國際茶葉市場。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步壟斷了中英茶葉貿易。1760—1833年間,輸入英國的中國茶葉價值,由80多萬兩增至560多萬兩白銀,茶葉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紀40年代以前,中國茶葉一直獨占世界市場。1835年,英國人首次將中國茶引種到印度,此後印度茶園麵積不斷擴大。1889年,輸入英國的印度茶首次超過中國茶。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概括中國茶葉在18世紀世界貿易中發揮的作用。分析19世紀英國茶葉貿易變化的原因。
主題三茶葉與美國革命
1773年,英國頒布法令,允許東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於走私茶葉50%的價格銷售,並明令禁止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販賣茶葉。殖民地人民認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紛紛召集會議,抵製英國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頓人登上茶船,把價值15000英鎊的茶葉倒入大海。
(3)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茶葉成為北美殖民地和英國矛盾焦點的原因及其影響。
主題四茶葉與民族企業
(4)閱讀表4-9,結合所學,劃分“張一元”企業發展的曆史階段。並任選其中一個階段,分析這一階段內中國的相關經濟狀況。(要求:材料運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業自身發展規律)
表4-9
時間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張文卿於北京花市創辦張玉元茶莊
1906年
在前門大柵欄開辦第二家茶店,始稱“張一元”
1925年
創建福建茶場,就地加工生產
20世紀30—40年代
開始利用電台、電影等手段進行廣告宣傳
1956年
公私合營
“文革”期間
先後改稱紅旗茶莊、大柵欄茶莊、閩春茶店
1982年
恢複張一元茶莊的名稱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張一元茶葉公司
1995年
建立茶葉生產基地——閩東茶葉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實行股份製
2002年
擴建為張一元飲品有限責任公司
14.在曆史上,自由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閱讀材料,迴答問題:明朝後期,李贄認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種已也。”“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嚐有是非耳。”
(1)根據材料,概括李贄的主要觀點。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當封建生產關係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2)結合所學,指出“自由競爭”時期資產階級的經濟活動及政策。結合《共產黨宣言》發表的背景,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麽要提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1895年3月,嚴複在談到西方國家富強原因時指出:“苟求其故,則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20世紀初,嚴複指出:“特觀我國今處之形,則小己(個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國群(國家)自由。”
(3)概括嚴複關於自由的觀點。(要求:不得照抄材料) 結合所學,分別指出嚴複發表以上言論的背景。
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
(4)結合福利國家製度的內容,從“免於匱乏的自由”的角度來分析其意義。
15.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北朝、隋唐時期,新疆吐魯番地區使用“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當地還使用《千字文》和隋朝詩歌作為習字摹本。
(1)依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吐魯番地區文化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發展的背景。
進入近代,國人開始廣泛接觸外國語言,翻譯工作逐漸展開。19世紀末成立的廣智書局在1898—1904年期間,共翻譯日文著述42部,主要如下:
書名
編號
書名
編號
《英國憲法史》
(1)
《支那外交表》
(9)
《埃及近世史》
(2)
《中國商務誌》
(10)
《希臘獨立史》
(3)
《實用衛生自強法》
(11)
《俄蠶食亞洲史略》
(4)
《人群進化論》
(12)
《東亞將來大勢論》
(5)
《社會主義》
(13)
《中國財政記略》
(6)
《帝國主義》
(14)
《日本維新慷慨史》
(7)
《19世紀歐洲文明進化論》
(15)
《東洋女權萌芽小史》
(8)
《東亞各港口岸誌》
(16)
(2)概括上述譯著反映出譯者關注的問題,並列出相應的書籍編號。(提示:問題在3個到6個之間;所有書籍的編號均要使用,且不能重複使用)結合所學,說明這些問題反映的時代背景。
英語共同語的基礎形成於14、15世紀。1382年,《聖經》首次譯成英文;1611年,重譯為英王欽定本。17世紀,英語出現在北美洲;18世紀末,出現在澳大利亞;19世紀,出現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語逐步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3)依據材料和所學,分析英語在不同時段得到發展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人掀起學習英、法、德、西等國語言的熱潮,僅中小學生加起來就有幾億人。
(4)結合國內外背景,分析我國“外語熱”產生的影響。
16.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時代主題,對於我們學習曆史和了解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
商鞅有《商君書》傳世。《商君書六法》說:“先王當時而立法,度務而製事(審時度勢而行事)。法宜其時則治。事適其務故有功。”《商君書更法》說:“禮、法以時而定。”“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當今麵臨的任務就是“更法”、“更禮”。“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肯定)也。”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1)概括上述材料中的思想。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商鞅提出這種思想的背景和目的。
從未有過一個時代像啟蒙運動的時代一樣對傳統抱如此的懷疑態度,對人的理性和科學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也從未有過一個時代是如此深刻地受到文明進步和發展觀念的浸染。進步思想常被描述為現代或自17世紀末葉以來歐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它是一種信念,一種非宗教的信仰,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生活條件會日益改善;總的說來,每一代人都會比先輩過得好,而且通過自身的勞動,將為子孫後代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長遠而言,全人類都會走上共同進步的道路。
——r.r.帕爾默等著《啟蒙到大革命:理性與激情》(2)閱讀上述材料,指出啟蒙運動時期人們對曆史發展特征的認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種認識的原因。
甲午戰爭是晚清曆史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戰前和戰後,中國近代曆史明顯地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3)依據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和政治思想兩個方麵,分別說明甲午戰爭前和戰爭後的不同特點。
表4-10開放中國:改革的30年記憶
1978年大事記
1992年大事記
2007年大事記
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1月18—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南方談話3月,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著重關注解決民生問題,提出破解民生難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
4月,國務院要求進行股份製企業試點工作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通知》
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京召開。提出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10月15—21日,中共十七大在京召開。大會主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依據經濟觀察報編著《開放中國》改編(4)閱讀材料表4-10,請分別給1978年、1992年、2007年大事記賦予一個主題。
17.曆史資料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掌握各種類型的曆史資料對於我們理解和學習曆史有重大幫助。
圖4-38出自中國古代一本勸人行善的通俗書籍。圖片右上方的文字為:宋程一德,粗識字義,孜孜欲人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資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夢帝君告曰:“汝能廣行三教,所刻俱錄報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學而曉,子孫悉俊拔,多少年高第。明道、伊川兩先生其後裔也。
(1)從圖片和文字中,你能看出哪些曆史信息?
圖4-39是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年均增長率示意圖
(2)觀察圖示,任選其中一個時間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相應時間段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增長的原因。
文字資料
嚴複在譯著《法意》(今譯作《論法的精神》)中論述:“如孟氏(孟德斯鳩)所說,則專製雲者,無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觀之,若專製之尤者”,嚴複認為“法”字是有歧義的。“孟氏之所謂法,治國之經製也。……上下所為皆有所束。”秦所謂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驅迫束縛其民,而國君則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為法所拘”。
(3)依據材料,嚴複是如何分析西方與中國古代法律製度差異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嚴複進行這一論述的意圖。
(4)閱讀圖4-40,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解釋地圖所反映的形勢,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製,建立起官僚行政製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後,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於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於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強調對官員的品行和政績考核。“其誌行名者,則舉之;其誌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摘編自翦伯讚《中國史綱要》材料二: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麵的“四善”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稱做“最”。每年考核,公示結果。考核分為九等:“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存狀,為下下。”“善”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
——據《新唐書》
材料三: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並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於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
查科場試士,但憑文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於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同記分數,共分言語、容止、行動、做事、交際、出遊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並合計算。
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試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
——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奏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1905年)(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的“德”、“才”觀的變化並簡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
19.閱讀材料,迴答問題。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曆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曆程之一。這一進程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製和騎士製度,經過文藝複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製。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隻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曆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曆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麵,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複興時期。這些曆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上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麽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20.曆史上重大改革迴眸
材料:我國北方草原曆史上是遊牧民族的家園,他們以部落為基本的社會組織,時而因其共同利益結成部落聯盟,各部落在草原上遷徙不定,往往為爭奪草地、水源相互仇殺。清朝入關前,統一漠南蒙古,開始分定各地部界,嚴禁互相侵略;入關後仿八旗製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會,形成盟旗製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為數旗,小者自為一旗,旗長由蒙古各部首領世襲擔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統屬,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來亦受限製。合數旗為一盟,盟長、副盟長以及會盟地由朝廷指定,對各旗進行監督,處理各旗不能解決的事務。盟不是一級行政機構,盟長不得幹涉各旗事務、發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軍政事務的裁決權屬於理藩院,各旗旗長有義務率旗下兵丁,應詔出征。蒙古族舊有的部落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等(1)指出旗、盟與草原傳統部落、部落聯盟的區別。
(2)簡析盟旗製度的曆史作用。
21.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華民國’者,蓋欲於革命之際,在破壞時則行軍政,在建設時則行訓政。所謂訓政者,即訓練清朝之遺民而成為民國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權也。有訓政為過渡時期,則人民無程度不足之憂也。”“除憲法上規定五權分立外,最要的就是縣治,行使直接民權。”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會議通過《訓政綱領》,內容包括:“依照總理建國大綱所定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種政權,應訓練國民逐漸行使,以立憲政之基礎。……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付托於國民政府總攬而執行之,以立憲政時期民選政府之基礎。”
——摘編自《中華民國法規輯要》等(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英美憲政的異同。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
22.20世紀戰爭與和平
(1)根據圖4-41並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圖中1、2兩條界線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據圖4-41並結合所學知識,評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東、西部邊界線的確定。
23.中外曆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1906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學……我以為保存國粹的目的,不但要光複舊物;光複之功告成以後,當將滿清的政製儀仗一一推翻而複於古。不僅複於明,且將複於漢唐;不僅複於漢唐,且將複於三代。總而言之,一切文物製度,凡非漢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漢族的都是好的,非與政權同時恢複不可;而同是漢族的之中,則愈古愈好。
——錢玄同:《三十年來我對於滿清的態度的變遷》材料二:我將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於共和與孔經是絕對不能並存的東西,如其要保全中華民國,惟有將自來的什麽三綱五倫、禮樂、政刑、曆史、文字,“棄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來的什麽,三綱五倫、禮樂、政刑、曆史、文字,惟有請愛新覺羅溥儀複辟或請袁世凱……稱帝。
——錢玄同:《姚叔節之孔經談》(1919年2月12日)(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錢玄同對待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
(2)錢玄同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變化在清末民初頗具代表性,簡要說明這種變化的曆史背景。
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據《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苟得君主於上,而民主於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無以亂,外可無以悔……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於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絡之效也。
——摘編自王韜《弢園文錄外編》材料三: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思想而無其製度,故以民立國之製,不可不取資於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
——摘編自《孫中山全集》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關係,並簡析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興起的曆史必然性。
25.博物館的文物和資料記錄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曆程。
主題1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
某博物館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銅器“衛盉”,器內銘文記載:裘衛用玉璋與貴族矩伯換取了80朋(貨幣單位)的土地。這個換取手續征得了五個貴族的同意,並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完成。通過這樣的途徑,裘衛聚斂了大量財富。裘衛家族的第三代,隨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禮製: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1)依據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內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換在監督下完成
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換,不同於井田製
土地與玉璋以朋為單位進行交換
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已經出現僭越禮製的現象
青銅器內的銘文
可用於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於研究西周中期人們的審美觀念
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主題2西方社會的法治文明
《拿破侖法典》現藏於某博物館。以下為《拿破侖法典》的摘錄:第8條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第544條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製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條任務人不得被強製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
(2)結合所學,指出上述條款所體現的原則,並說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來源。
主題3現代經濟的兩種模式
某同學成立個人曆史博物館,收集有如下兩張圖片:(3)結合所學,比較蘇、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異同點。
主題4中國現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館陳列有新中國國徽設計的兩種方案。方案1以玉璧為主體,圖案中有國家名稱、紅色五星、金色齒輪、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2是改進後的方案,保留了紅色五星、金色齒輪、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門圖案。
(4)天安門在中國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結合20世紀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談談你對方案2加入天安門圖案的理解。
26.國家是曆史發展的產物,其演變曆程與豐富內涵是曆史學習的重要內容。
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後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
於是先從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最高統治者仍由王族世襲)也。
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變局,至是始定。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
(1)分析材料,說明“天之變局”是指什麽。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由西周至秦漢國家政治體製發生的變化。
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被稱為“姐妹革命”。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是兩個重要文獻。
(2)指出這兩個文獻包含的資產階級國家建設的基本原則,分析它們在資產階級國家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清末民初駐日參讚黃遵憲在《日本國誌》中對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於外患,廓然更張……百務並修,氣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遺餘力……富強之機轉移頗捷,循是不輟,當有可與西國爭衡之勢。”
《日本國誌》1887年成稿後,黃遵憲向李鴻章、張之洞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視,書稿直至甲午戰爭之後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書早流傳,可省賠款二萬兩白銀,康、梁諸人從該書受到啟發,光緒帝也曾索要該書。
(3)簡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經濟政策及具體措施。分析《日本國誌》在甲午戰爭後受到維新派重視的原因。
在近代中國,愛國是曆史的主旋律,有著豐富的內涵,可通過多個主題體現出來。
(4)閱讀下表中的資料,圍繞愛國,提煉出一個涵蓋若幹條資料的主題,並將符合該主題的資料序號挑選出來。結合所學,補充一條符合該主題的新資料並加以簡要闡釋。
要求:提煉的主題必須涵蓋兩條以上資料,立意明確;符合該主題的資料選擇要完整,無遺漏;邏輯清晰合理。
序號
資料
1
江南製造總局
2
“文學革命”
3
武昌起義
4
“自強”“求富”
5
三民主義
6
師夷長技以製夷
7
京張鐵路
8
南京大屠殺
9
北伐戰爭
10
虎門銷煙
11
中國同盟會
12
南昌起義
“以民為本”是中國古代有重要價值的思想。《貞觀政要》記載:“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行禮讓,使鄉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
(1)上述材料反映出唐太宗推行的哪些措施?從“民本”的角度分析實行這些措施的目的。(答題不得照抄原文)
在近代,國人對“民本”思想有了新的詮釋。
(2)譚嗣同認為:國君應由民眾推舉,也可以由民眾廢除。這一認識吸取了西方啟蒙思想中的哪些觀點?分別說明維新派和西方啟蒙思想家對社會進步的影響。
政治民主和民族國家發展是近現代世界曆史的時代主題。
俾斯麥滿載著凱旋的榮耀登上下議院的講台,請求議會豁免他在軍隊改革中破壞憲法的行為(在王朝戰爭之前,未經議會批準進行的軍事改革),下達一個後補的批準:自由黨人此時陷入了兩難選擇:如果同意,就背叛了法治國家的自由原則;而如果拒絕,就意味著背叛民族理想。……結果,自由黨分裂為民主自由黨和民族自由黨。其中,民族自由黨占大多數——俾斯麥用閃亮的民族玻璃球收買了他們的民主原則。
——摘自迪特裏希施萬尼茨《歐洲:一堂豐富的人文課》(3)材料中,俾斯麥“凱旋的榮耀”指的是什麽?為什麽民族自由黨放棄了民主原則,批準了俾斯麥的請求?
把握時代脈絡,關注社會需求,科學製定政策才能推動社會發展。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過這樣一些號召:1“由於中國經濟現在還處在落後狀態,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2“召集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一切條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們方麵。” 3“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麵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麵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
(4)上述號召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逐漸落實,請參照範例解讀其中兩個號召。(如果選擇三個作答,隻判前兩個)【範例】 “我們是願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隻要一天它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
關於外交關係:新中國不承認國民政府時期的外交關係,為我國與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係奠定了基礎。
1關於城鄉資本主義成分:
2關於民主聯合政府:
3關於預防“糖彈”:
2.麵對當今世界經濟形勢風雲變幻,某校的學生社團組織同學進行以“國家實力和對國際經濟的影響”為主題的討論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以下問題。
討論問題一:古代中國和周邊世界的貿易關係古代中國處於東亞朝貢貿易體係的中心。明清時代,麵對近代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統治者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係,“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於是各國紛紛來“貢”,導致“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但是,在朝貢貿易中,中國政府並不是無所要求,更不是不講迴報。而是政治動機大於經濟目的,力圖造成“四海賓服,八方來儀”的宏大場麵。
(依據齊濤《朝貢外交和朝貢貿易》)(1)依據材料分析,“朝貢貿易”有什麽特點?對中國的影響如何?
討論問題二:近代中國和國際貿易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猛烈增加。中國進口的貨物,第一是鴉片,第二是紡織品。1885年以後,棉紗和棉布的進口值超過鴉片進口值。中國出口商品仍然以傳統的絲、茶為大宗。但是,絲、茶貨值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葉最為明顯。1886年以前,出口貨物中茶葉占第一位。此後,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和日本茶葉的排擠,數量日減。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
(依據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2)晚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狀況發生了什麽變化?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
討論問題三:國家實力與世界經濟體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作為戰後世界經濟體係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奠基,各國不同的實力決定了它們在這一體係中的不同地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的國力狀況是:
(3)完成下列表格
中國
美國
西歐
討論問題四:對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評價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宗旨和作用是:穩定國際匯率,使國際貨幣關係有了統一的標準,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係正常運轉。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進行全球性的發展援助。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但是,該體係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和貿易中的特權和支配地位,美國依賴美元的特權地位,增發美元代替黃金,作為輸出資本,購買外國貨物、企業以及支付海外駐軍的龐大費用。於是黃金大批流入美國,加強了美國稱霸世界的實力。
(4)依據以上材料,對布雷頓森林體係進行評價。
積極作用:
消極影響:
對該體係變化的展望:
3.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以下問題。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音gu,指細密的漁網)不入洿(音wu)池(深池,池塘),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會)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閱讀以上材料請迴答,孟子這一主張是否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什麽?
社會契約思想的比較
霍布斯大家都放棄自己的全部權力並把它們轉交給一個主權者利維坦(比喻強大的公共權力,即國家政權)。利維坦的權力是絕對的、至高無上且不受侵犯的。利維坦淩駕於其餘所有社會成員之上。
洛克人們各自放棄其仲裁權並把它轉交給一個中間人(指公共權力機關);同時保留其生命、私有財產。中間人若侵犯其生命財產,人民有權推翻他。中間人同其餘社會成員是一種契約關係。
(2)結合材料分析,洛克對霍布斯的社會契約思想有哪些繼承和發展?對西方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什麽影響?
(3)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係。試分析這種情況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什麽破壞?客觀上帶來哪些機遇?
(4)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豐富的思想內涵構建了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科學理論。結合建國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完成下表。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單一公有製經濟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
改革開放
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4.研究曆史上貨幣流通的現象,可以加深我們對時代和社會的認識。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曆史現象之一: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明代中葉後,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據研究,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歐洲各國與中國的貿易以中國的絲綢為主角,被西方學者概括為“絲—銀”對流。中國通過“絲—銀”貿易,獲得了占世界產量1/4到1/3的白銀,總量達到7000噸至10000噸。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
(1)說明“絲—銀”貿易出現的國際背景和國內社會經濟條件。簡述明、清時期兩次重大的賦役製度改革中對使用白銀的規定。
曆史現象之二:鴉片走私,白銀外流“近年以來,銀價之貴,州縣最受其虧。而銀商因緣為奸,每於錢糧緊迫之時倍抬高價。州縣虧空之由,與鹽務之積疲,關稅之短絀,均未必不由於此。要皆與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則徐集奏稿》
(2)總結材料並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上半期白銀外流給國家和社會造成的弊端。簡述清政府針對白銀外流所采取的應對措施。
曆史現象之三:1盎司黃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貶值約30%。1934年,美國政府1盎司黃金的價格固定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國通過《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1971年,美國停止以美元兌換黃金。1973年,美元貶值10%,各國放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說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兩次貶值的背景。
曆史現象之四:美元與中國貨幣。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國法幣比價從17.8萬元升至1108.8萬元。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有所調整,1美元同人民幣比價從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來又迴落至7.0元以下。
(4)結合所學,分別說明上述兩個時期中國貨幣兌換美元匯率變動的社會條件。
5.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從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開始,控製自耕小農,據以征收賦稅、調發力役,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資產為宗”的兩稅法。在此之前,曆代賦稅征收,或據田畝,或按人口,或按戶頭,收取糧食、絲絹等實物,有時亦收取錢幣,名目與內容時有變化,稅額也各有不同,但無不以個體農戶為基礎。清查戶口、人丁,盡可能抑製豪強兼並土地,防止自耕小農破產,均是曆代一以貫之的政策。兩稅法實施後的一千多年中,按資產收稅,收取貨幣,成為賦稅變化的主流。這也是明代“一條鞭法”、清代“攤丁入畝”等製度的主要內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資產,征收賦稅的首要依據,土地兼並不再是政府關注的主要問題,對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清查與登記成為政府經濟管理的重要活動。
——據李劍農《中國經濟史稿》等材料二:
表4-71950—1965年中國農業稅征收情況表(稅額單位:細糧億公斤)
時間
農業
實產量 實征農業稅
農業稅占
實產量(%)
合計
正稅
附加
合計
其中:正稅
經濟恢複時期
3806.50
494.54
43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時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時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編自《中國統計年鑒》
材料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今年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誌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這個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曆史舞台,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
——摘自溫家寶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3月5日)(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稅法實施前後中國古代賦稅征收的特點及變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50—1965年我國農業稅占農業實產量比例的變化趨勢及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一、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取消農業稅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的認識。
6.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迴答下列問題。
材料:國必有學而始立,學必以粹為有用。國不學則不國,學非粹則非學。非學不國,其將何以自存矣!
——鄧實:《國粹學》(1902年)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者也。國學者,與有國以俱來,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須臾離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
——鄧實:《國學講習記》(1905年)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複興之世,而20世紀則為亞洲古學複興之世。夫周秦諸子……封建之壓製,猶之漢武之罷黜百家也。嗚唿!西學入華,宿儒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於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複興,非其時邪?
——鄧實:《古學複興論》(1905年)(1)概括指出鄧實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文化認識的異同。
(2)鄧實認為“亞洲古學複興”猶如歐洲文藝複興。評析這一觀點。
(3) 鄧實的主張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思潮。指出這一思潮產生的曆史背景及其作用。
7.近代以來,中外各國盡管曆史狀況不同,都麵臨著發展問題,結合材料迴答下列問題。
舉凡一事之興,一物之細,罔不訴之科學法則,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
——《青年雜誌》(《新青年》)發刊詞(1)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是、,概述該雜誌對青年知識分子思想和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
(2)圖4-37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美國經濟發展的曆程。
結合史實說明1、2所示美國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
士農工商是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社會身份,維新後,形成了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四種身份。其中華族包括大名、公卿,士族為武士,其餘從事農工商的人被稱為平民。明治維新取消了武士壟斷軍職,佩刀特權;規定平民可以與華族、士族通婚;華族和士族不當官的可以從事農工商活動。
(3)材料中,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成員身份變化反映出哪些曆史進步?
上海成為沿海開放城市以後,鄧小平視察了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向鄧小平介紹:貝嶺公司最重要的生產設備和調試檢測儀器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如果沒有它們,貝嶺公司的高技術生產根本無從談起。聽到這裏,鄧小平問道:“這些設備是姓‘資’還是姓‘社’?”又說“它們姓‘社’。資本主義國家的設備、技術、管理,拿來為我們社會主義所用,那就是姓‘社’了”。
(4)上則材料反映出我國對外引進先進技術的目的是什麽?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上海八九十年代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
8.社會轉型是近代以來一些國家發展麵臨的問題。閱讀材料,迴答問題。
在文藝複興時期,不可能也不應當區分古代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因為它們是合二為一的。
(1)結合所學,說明“古代世界”和“人的發現”分別是指什麽;並分析二者之間的聯係。
18世紀以來,啟蒙思想引發人們對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對專橫的文化意識形態,或對等級社會製度的反對。
(2)結合世界史的史實,參照範例,論證材料中的某個觀點。
【範例】觀點:啟蒙思想引發人們反對失去人心的政府。
論據:在18世紀的美國,以傑斐遜為代表的北美獨立戰爭領導人借鑒啟蒙時代中的天賦人權等思想,發表《獨立宣言》,以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民國初期,有人認為:“吾國自通海以來,自悲觀者言之,失地償金,國力索矣。自樂觀者言之,倘無甲午(中日戰爭)庚子(八國聯軍侵華)兩次之福音,至今猶在八股垂發時代。”
(3)結合19世紀末至辛亥革命期間的相關史實,從政治和經濟角度說明“甲午”和“庚子”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人大農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與城鎮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斷進行調整,如下:
表4-8
1953年
1979年
1995年
2009年
農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與城鎮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8∶1
8∶1
4∶1
1∶1
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
13.26%
18.96%
29.04%
46.6%
(4)根據上表,概括1979年以後農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與城鎮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變化的趨勢,並從經濟角度分析變化的原因。
9.某班同學在曆史課上開展以“曆史: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學習和探究活動。迴答以下問題。
探究問題一:東西方曆史發展的異與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與希臘的古風到古典時代不僅在時間上大體相當,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時代特征上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發財致富和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王大慶《本與末: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經濟思想比較研究》(1)依據所學知識解讀這一段論述中的以下觀點。
1從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的角度說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2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探究問題二:近代主權國家意識和中外交往清政府長期以來把外國視為“蠻夷之邦”、“藩屬之邦”,以天朝上國自居,這時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國與“藩屬之邦”之間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機構——禮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屬之邦”的機構。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理解了西方的國家和主權的觀念;認識到歐洲列強實際上構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於列強並峙之中,中國不但不足以稱“萬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難以達到。有識之士開始用新詞代替“夷”字,對於西方國家或稱“外國”,或稱“西洋”。外交文書中也以“大清國”和“大英國”“大法國”等對應。
(據李斌著《頓挫與嬗變:晚清社會變革研究》)(2)依據以上材料分析從清前期到晚清時期中國人世界意識的變化。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你如何評價這種變化?
探究問題三:拓展新中國的國際空間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曆經曲折,我國的國際交往不斷擴大和深入,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建設,也有利於戰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上表中的a、b、c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與不同社會製度和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發展關係的幾個重要的時段。(例如,d時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此時段不是選擇作答的內容)(3)任選a、b、c中的一個時段,分析在該時段,與相應類型的國家發展關係的背景、政策和意義。(如果選答一個以上的時段作答,隻按作答的第一項評分)
探究問題四:世界經濟體係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世界經濟體係對於中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戰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係
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經濟向體係化和製度化方向發展
2國際複興開發銀行
3
(4)戰後世界經濟體係三大支柱中的3是。簡要說明該組織的宗旨、作用以及後來的沿革。
10.國家製度作為上層建築,既受製於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也受到思想理論探索的影響。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迴答問題。
顧炎武認為,分封製與郡縣製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郡縣之最大弊端即在於“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製下,天子與諸侯差別不大,“非絕世之貴”,所以,天子“不敢肆於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於民以自奉”。
(1)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先秦時期宗法分封製與秦統一後君主專製的不同。顧炎武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麽?
在西歐北美近代曆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個曲折漫長的曆史過程,這一過程受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
(2)依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
社會經濟發展
政治製度演進
17世紀和18世紀
西歐北美各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工廠手工業蓬勃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
英國實行議會改革,法國民主共和製確立,德國建立君主立憲製
晚清一些官員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製度。早期維新派鄭觀應寫道:“泰西各國都城設有上、下議政院。上院以國之宗室、勳戚及各大員當之,以其近於君也。下院以紳耆士商,才優望重者充之,以其邇於民也。凡有國事,先令下院議定,詳迭之上院,上院議定,奏聞國主。”參與過百日維新的張蔭桓說:“歐墨(美)各國均設議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議紳(議員)均由民舉,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議紳由民舉,而上議紳則由世爵,然權歸於下議院,則政仍民主之也。”
(3)簡要分析這些官員為什麽要探索西方政治製度?上述兩種說法哪一種更準確地反映了西方的議會製度?說明理由。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為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政治製度進行了理論探索,對建立新中國有重要影響。
《論聯合政府》提出: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要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更廣大範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徹底實現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身體等基本的自由;反對獨裁者的專製的統一,實現人民的民主的統一;軍隊屬於國家,創造人民的軍隊。
(4)依據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的史實,簡要說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進行的政治上的努力。
1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明中後期,徽州“賈人幾遍天下”,“不知貿遷”而貧困者受到鄙視。福建各地出產的綢、紗絹、鐵、紙張、糖及荔枝,柑橘,“下吳越如流水”。景德鎮的陶瓷、湖州的絲綿、漳州的紗絹、鬆江的棉布、杭州所產金箔及胭脂,行銷日本,以至於有“大抵日本所需,皆產自中國”之說。明後期付元初在《論開洋禁書》中說:“西洋”(今泰國、柬埔寨等地)的蘇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國所需要”;占有呂宋(今菲律賓)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國綾緞雜繒”,潮州絲在原產地一斤值白銀一兩,運送其地則“得價二倍”。直至19世紀初,中國手工品在東南亞與東亞地區都保持其影響力。
——摘編自傅衣淩《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等材料二:泰西風俗,以工商立國,大較恃工為體,恃商為用,則工實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則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開物成務,所以可富可強,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勵之故也……中國果欲發憤自強,則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勸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來科舉之學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漸化其賤工貴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說》
材料三: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來往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替代了。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中後期商業發展的特點和影響。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維新思想家關於工商業的主要觀點,並分析其產生的曆史背景。
(3)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世界市場格局的主要變化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明清時,唐宋以來被稱做“草市”的新型市鎮得到充分發展。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市鎮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過數十裏。一些市鎮的規模與居住人口都超過府縣治所,這些市鎮充斥著米行、布莊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
——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國出現的新興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中,香港、青島等長期為列強占據:上海、天津、漢口等被辟為通商口岸,出現了畸形繁榮的商業區;近代工礦企業、商業的發展,推動了唐山、無錫等城市的興起;鄭州、石家莊等因地處鐵路樞紐得到較大的發展。
帝國主義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進來,隻能使人失業,不能使人得業。帝國主義的商品衝擊了農村手工業,製造了眾多的遊民無產者,而新式工廠發展滯後,無力吸引多數遊民無產者。“外國商品來得愈多,製造遊民無產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國工業發達愈慢,吸收遊民無產者的能力愈小”。
——摘編自周穀城《現代中國社會變遷概論》等材料三: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化國家。從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從20%上升至51%。約克郡的城鎮數量由1801年的15個增長到1891年的63個。從1820年到1830年,曼徹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長達40%以上,是增長最快的10年。
——摘編自阿薩勃裏格斯《英國社會史》等(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鎮的特點及興起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新興城市的特點和影響。
(3)近代中、英兩國城市發展的差異很大,根據材料二、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13.茶葉是中國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並對人類曆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主題一茶葉與中國古代經濟
茶葉產於我國南方。唐朝後期,有人記述說:“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迴鶻(唐朝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1)閱讀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關茶的發展史實。結合所學,指出唐朝茶業發展的經濟條件。
主題二茶葉與世界貿易
17世紀初,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最早從事茶葉貿易,不久在法、英等國都出現了中國茶。18世紀末,輸入荷蘭、英國和法國的中國茶,除本國消費外,還流通到西北歐與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還形成了國際茶葉市場。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逐步壟斷了中英茶葉貿易。1760—1833年間,輸入英國的中國茶葉價值,由80多萬兩增至560多萬兩白銀,茶葉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紀40年代以前,中國茶葉一直獨占世界市場。1835年,英國人首次將中國茶引種到印度,此後印度茶園麵積不斷擴大。1889年,輸入英國的印度茶首次超過中國茶。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概括中國茶葉在18世紀世界貿易中發揮的作用。分析19世紀英國茶葉貿易變化的原因。
主題三茶葉與美國革命
1773年,英國頒布法令,允許東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於走私茶葉50%的價格銷售,並明令禁止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販賣茶葉。殖民地人民認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紛紛召集會議,抵製英國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頓人登上茶船,把價值15000英鎊的茶葉倒入大海。
(3)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茶葉成為北美殖民地和英國矛盾焦點的原因及其影響。
主題四茶葉與民族企業
(4)閱讀表4-9,結合所學,劃分“張一元”企業發展的曆史階段。並任選其中一個階段,分析這一階段內中國的相關經濟狀況。(要求:材料運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業自身發展規律)
表4-9
時間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張文卿於北京花市創辦張玉元茶莊
1906年
在前門大柵欄開辦第二家茶店,始稱“張一元”
1925年
創建福建茶場,就地加工生產
20世紀30—40年代
開始利用電台、電影等手段進行廣告宣傳
1956年
公私合營
“文革”期間
先後改稱紅旗茶莊、大柵欄茶莊、閩春茶店
1982年
恢複張一元茶莊的名稱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張一元茶葉公司
1995年
建立茶葉生產基地——閩東茶葉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實行股份製
2002年
擴建為張一元飲品有限責任公司
14.在曆史上,自由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閱讀材料,迴答問題:明朝後期,李贄認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種已也。”“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嚐有是非耳。”
(1)根據材料,概括李贄的主要觀點。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當封建生產關係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2)結合所學,指出“自由競爭”時期資產階級的經濟活動及政策。結合《共產黨宣言》發表的背景,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什麽要提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1895年3月,嚴複在談到西方國家富強原因時指出:“苟求其故,則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20世紀初,嚴複指出:“特觀我國今處之形,則小己(個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國群(國家)自由。”
(3)概括嚴複關於自由的觀點。(要求:不得照抄材料) 結合所學,分別指出嚴複發表以上言論的背景。
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
(4)結合福利國家製度的內容,從“免於匱乏的自由”的角度來分析其意義。
15.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北朝、隋唐時期,新疆吐魯番地區使用“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當地還使用《千字文》和隋朝詩歌作為習字摹本。
(1)依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吐魯番地區文化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發展的背景。
進入近代,國人開始廣泛接觸外國語言,翻譯工作逐漸展開。19世紀末成立的廣智書局在1898—1904年期間,共翻譯日文著述42部,主要如下:
書名
編號
書名
編號
《英國憲法史》
(1)
《支那外交表》
(9)
《埃及近世史》
(2)
《中國商務誌》
(10)
《希臘獨立史》
(3)
《實用衛生自強法》
(11)
《俄蠶食亞洲史略》
(4)
《人群進化論》
(12)
《東亞將來大勢論》
(5)
《社會主義》
(13)
《中國財政記略》
(6)
《帝國主義》
(14)
《日本維新慷慨史》
(7)
《19世紀歐洲文明進化論》
(15)
《東洋女權萌芽小史》
(8)
《東亞各港口岸誌》
(16)
(2)概括上述譯著反映出譯者關注的問題,並列出相應的書籍編號。(提示:問題在3個到6個之間;所有書籍的編號均要使用,且不能重複使用)結合所學,說明這些問題反映的時代背景。
英語共同語的基礎形成於14、15世紀。1382年,《聖經》首次譯成英文;1611年,重譯為英王欽定本。17世紀,英語出現在北美洲;18世紀末,出現在澳大利亞;19世紀,出現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語逐步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3)依據材料和所學,分析英語在不同時段得到發展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人掀起學習英、法、德、西等國語言的熱潮,僅中小學生加起來就有幾億人。
(4)結合國內外背景,分析我國“外語熱”產生的影響。
16.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和時代主題,對於我們學習曆史和了解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
商鞅有《商君書》傳世。《商君書六法》說:“先王當時而立法,度務而製事(審時度勢而行事)。法宜其時則治。事適其務故有功。”《商君書更法》說:“禮、法以時而定。”“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當今麵臨的任務就是“更法”、“更禮”。“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肯定)也。”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1)概括上述材料中的思想。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商鞅提出這種思想的背景和目的。
從未有過一個時代像啟蒙運動的時代一樣對傳統抱如此的懷疑態度,對人的理性和科學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也從未有過一個時代是如此深刻地受到文明進步和發展觀念的浸染。進步思想常被描述為現代或自17世紀末葉以來歐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它是一種信念,一種非宗教的信仰,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生活條件會日益改善;總的說來,每一代人都會比先輩過得好,而且通過自身的勞動,將為子孫後代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長遠而言,全人類都會走上共同進步的道路。
——r.r.帕爾默等著《啟蒙到大革命:理性與激情》(2)閱讀上述材料,指出啟蒙運動時期人們對曆史發展特征的認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種認識的原因。
甲午戰爭是晚清曆史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戰前和戰後,中國近代曆史明顯地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3)依據所學知識,從社會經濟和政治思想兩個方麵,分別說明甲午戰爭前和戰爭後的不同特點。
表4-10開放中國:改革的30年記憶
1978年大事記
1992年大事記
2007年大事記
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1月18—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南方談話3月,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著重關注解決民生問題,提出破解民生難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
4月,國務院要求進行股份製企業試點工作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和《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的通知》
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京召開。提出了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10月15—21日,中共十七大在京召開。大會主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依據經濟觀察報編著《開放中國》改編(4)閱讀材料表4-10,請分別給1978年、1992年、2007年大事記賦予一個主題。
17.曆史資料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掌握各種類型的曆史資料對於我們理解和學習曆史有重大幫助。
圖4-38出自中國古代一本勸人行善的通俗書籍。圖片右上方的文字為:宋程一德,粗識字義,孜孜欲人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資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夢帝君告曰:“汝能廣行三教,所刻俱錄報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學而曉,子孫悉俊拔,多少年高第。明道、伊川兩先生其後裔也。
(1)從圖片和文字中,你能看出哪些曆史信息?
圖4-39是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年均增長率示意圖
(2)觀察圖示,任選其中一個時間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相應時間段資本主義世界工業增長的原因。
文字資料
嚴複在譯著《法意》(今譯作《論法的精神》)中論述:“如孟氏(孟德斯鳩)所說,則專製雲者,無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觀之,若專製之尤者”,嚴複認為“法”字是有歧義的。“孟氏之所謂法,治國之經製也。……上下所為皆有所束。”秦所謂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驅迫束縛其民,而國君則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為法所拘”。
(3)依據材料,嚴複是如何分析西方與中國古代法律製度差異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嚴複進行這一論述的意圖。
(4)閱讀圖4-40,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解釋地圖所反映的形勢,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製,建立起官僚行政製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後,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於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於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強調對官員的品行和政績考核。“其誌行名者,則舉之;其誌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摘編自翦伯讚《中國史綱要》材料二: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麵的“四善”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稱做“最”。每年考核,公示結果。考核分為九等:“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存狀,為下下。”“善”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
——據《新唐書》
材料三: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並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於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
查科場試士,但憑文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於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同記分數,共分言語、容止、行動、做事、交際、出遊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並合計算。
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試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
——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奏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1905年)(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的“德”、“才”觀的變化並簡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
19.閱讀材料,迴答問題。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曆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曆程之一。這一進程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製和騎士製度,經過文藝複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製。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隻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曆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曆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麵,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複興時期。這些曆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上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麽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20.曆史上重大改革迴眸
材料:我國北方草原曆史上是遊牧民族的家園,他們以部落為基本的社會組織,時而因其共同利益結成部落聯盟,各部落在草原上遷徙不定,往往為爭奪草地、水源相互仇殺。清朝入關前,統一漠南蒙古,開始分定各地部界,嚴禁互相侵略;入關後仿八旗製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會,形成盟旗製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為數旗,小者自為一旗,旗長由蒙古各部首領世襲擔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統屬,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來亦受限製。合數旗為一盟,盟長、副盟長以及會盟地由朝廷指定,對各旗進行監督,處理各旗不能解決的事務。盟不是一級行政機構,盟長不得幹涉各旗事務、發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軍政事務的裁決權屬於理藩院,各旗旗長有義務率旗下兵丁,應詔出征。蒙古族舊有的部落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等(1)指出旗、盟與草原傳統部落、部落聯盟的區別。
(2)簡析盟旗製度的曆史作用。
21.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華民國’者,蓋欲於革命之際,在破壞時則行軍政,在建設時則行訓政。所謂訓政者,即訓練清朝之遺民而成為民國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權也。有訓政為過渡時期,則人民無程度不足之憂也。”“除憲法上規定五權分立外,最要的就是縣治,行使直接民權。”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會議通過《訓政綱領》,內容包括:“依照總理建國大綱所定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種政權,應訓練國民逐漸行使,以立憲政之基礎。……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付托於國民政府總攬而執行之,以立憲政時期民選政府之基礎。”
——摘編自《中華民國法規輯要》等(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英美憲政的異同。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
22.20世紀戰爭與和平
(1)根據圖4-41並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圖中1、2兩條界線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據圖4-41並結合所學知識,評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東、西部邊界線的確定。
23.中外曆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1906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學……我以為保存國粹的目的,不但要光複舊物;光複之功告成以後,當將滿清的政製儀仗一一推翻而複於古。不僅複於明,且將複於漢唐;不僅複於漢唐,且將複於三代。總而言之,一切文物製度,凡非漢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漢族的都是好的,非與政權同時恢複不可;而同是漢族的之中,則愈古愈好。
——錢玄同:《三十年來我對於滿清的態度的變遷》材料二:我將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於共和與孔經是絕對不能並存的東西,如其要保全中華民國,惟有將自來的什麽三綱五倫、禮樂、政刑、曆史、文字,“棄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來的什麽,三綱五倫、禮樂、政刑、曆史、文字,惟有請愛新覺羅溥儀複辟或請袁世凱……稱帝。
——錢玄同:《姚叔節之孔經談》(1919年2月12日)(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錢玄同對待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
(2)錢玄同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變化在清末民初頗具代表性,簡要說明這種變化的曆史背景。
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尚書》中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子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認為民貴君輕,又稱:“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荀子》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據《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國有三:一曰君主之國,一曰民主之國,一曰君民共主之國……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苟得君主於上,而民主於下,則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親矣,內可無以亂,外可無以悔……由此而擴充之,富強之效亦無不基於此矣。泰西諸國,以英為巨擘,而英國政治之美,實為泰西諸國所聞風向慕,則以君民上下互相聯絡之效也。
——摘編自王韜《弢園文錄外編》材料三: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思想而無其製度,故以民立國之製,不可不取資於歐美”。他強調“民國之國家,為全國國民所公有;民國之政治,為國民所共理;民國之權利,為國民所共享”。
——摘編自《孫中山全集》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韜與孫中山民主思想的異同。
(3)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民本思想與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關係,並簡析近代中國民主思想興起的曆史必然性。
25.博物館的文物和資料記錄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曆程。
主題1中國古代的青銅文明
某博物館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銅器“衛盉”,器內銘文記載:裘衛用玉璋與貴族矩伯換取了80朋(貨幣單位)的土地。這個換取手續征得了五個貴族的同意,並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完成。通過這樣的途徑,裘衛聚斂了大量財富。裘衛家族的第三代,隨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禮製: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1)依據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內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換在監督下完成
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換,不同於井田製
土地與玉璋以朋為單位進行交換
可用來說明西周中期已經出現僭越禮製的現象
青銅器內的銘文
可用於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於研究西周中期人們的審美觀念
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主題2西方社會的法治文明
《拿破侖法典》現藏於某博物館。以下為《拿破侖法典》的摘錄:第8條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第544條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製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條任務人不得被強製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
(2)結合所學,指出上述條款所體現的原則,並說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來源。
主題3現代經濟的兩種模式
某同學成立個人曆史博物館,收集有如下兩張圖片:(3)結合所學,比較蘇、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異同點。
主題4中國現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館陳列有新中國國徽設計的兩種方案。方案1以玉璧為主體,圖案中有國家名稱、紅色五星、金色齒輪、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2是改進後的方案,保留了紅色五星、金色齒輪、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門圖案。
(4)天安門在中國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結合20世紀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談談你對方案2加入天安門圖案的理解。
26.國家是曆史發展的產物,其演變曆程與豐富內涵是曆史學習的重要內容。
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後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
於是先從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最高統治者仍由王族世襲)也。
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變局,至是始定。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
(1)分析材料,說明“天之變局”是指什麽。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由西周至秦漢國家政治體製發生的變化。
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被稱為“姐妹革命”。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是兩個重要文獻。
(2)指出這兩個文獻包含的資產階級國家建設的基本原則,分析它們在資產階級國家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清末民初駐日參讚黃遵憲在《日本國誌》中對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於外患,廓然更張……百務並修,氣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遺餘力……富強之機轉移頗捷,循是不輟,當有可與西國爭衡之勢。”
《日本國誌》1887年成稿後,黃遵憲向李鴻章、張之洞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視,書稿直至甲午戰爭之後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書早流傳,可省賠款二萬兩白銀,康、梁諸人從該書受到啟發,光緒帝也曾索要該書。
(3)簡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經濟政策及具體措施。分析《日本國誌》在甲午戰爭後受到維新派重視的原因。
在近代中國,愛國是曆史的主旋律,有著豐富的內涵,可通過多個主題體現出來。
(4)閱讀下表中的資料,圍繞愛國,提煉出一個涵蓋若幹條資料的主題,並將符合該主題的資料序號挑選出來。結合所學,補充一條符合該主題的新資料並加以簡要闡釋。
要求:提煉的主題必須涵蓋兩條以上資料,立意明確;符合該主題的資料選擇要完整,無遺漏;邏輯清晰合理。
序號
資料
1
江南製造總局
2
“文學革命”
3
武昌起義
4
“自強”“求富”
5
三民主義
6
師夷長技以製夷
7
京張鐵路
8
南京大屠殺
9
北伐戰爭
10
虎門銷煙
11
中國同盟會
12
南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