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文綜試卷中,有關曆史部分的材料題,具有文字量大、分值高的特點,答對一個點就輕輕鬆鬆得到好幾分,相應地答錯一個點也會失去好幾分。要知道,高考成績有時候一分就能讓你與夢寐以求的大學失之交臂。既然這樣,有同學該問了,袁老師,那高考文綜試卷中的曆史材料題,我們該如何解答?你有沒有一些答題技巧要告訴我們?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對於文綜試卷中的曆史材料題,是有答題技巧的。要講答題技巧,我們就需要先熟悉文綜試卷中曆史材料題的幾種類型。
一、依據所學知識迴答的,是假材料、真問答例1.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為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政治製度進行了理論探索,對建立新中國有重要影響。
迴答:依據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的史實,簡要說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所進行的政治上的努力。(8分)解析:這道題讓依據解放戰爭時期的史實,材料裏給出的書影和《論聯合政府》中的論述都沒有用,是典型的假材料,實際上是問答題。抄材料沒有用,必須依據教材上解放戰爭時候的史實迴答。
答案:“雙十協定”提出和平民主建國;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否定國民黨專製獨裁統治;1948年,中國共產黨號召民主黨派召開政協,成立聯合政府;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決定建立新中國。所有的答案都在教材上。
例2.某班同學在曆史課上開展以“曆史: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學習和探究活動。請迴答以下問題:
探究問題一:東西方曆史發展的異與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與希臘的古風到古典時代不僅在時間上大體相當,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時代特征上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發財致富和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王大慶《本與末: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經濟思想比較研究》迴答:依據所學知識解讀這一段論述中的以下觀點。(10分)1從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的角度說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2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解讀這一段論述中的以下觀點,這道題是假材料、真問答,材料沒用。
答案:1春秋戰國: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2分)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為公民參與政治創造了條件。(2分)2春秋戰國:孔子創立儒家學說;百家爭鳴局麵形成。(3分,任意一點可得2分)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人文精神興起;出現了蘇格拉底等一批重要思想家。(3分,任意一點可得2分)二、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迴答式的題,又分為兩類
1.不結合所學無法設問
例3.顧炎武認為,分封製與郡縣製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郡縣之最大弊端即在於“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製下,天子與諸侯差別不大,“非絕世之貴”,所以,天子“不敢肆於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於民以自奉”。
迴答: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先秦時期宗法分封製與秦統一後君主專製的不同。(4分)顧炎武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麽?(4分)解析:這道題如果不寫上“結合所學知識”,就無法設問,因為“顧炎武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意義”,材料中並沒有提供,所以考生在迴答這道題的時候,自然會去結合所學。
答案:先秦時期,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君主沒有絕對的專製權力。(2分)秦統一後,皇帝獨攬全國的一切權力。(2分)背景: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2分)意義:早期啟蒙思想興起,為以後反專製鬥爭起了推動作用。(2分)例4.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貿易大國和貿易強國。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指出:“1400年到1800年間……中國不僅是東亞納貢貿易體係的中心,而且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據了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約世界生產的白銀貨幣的一半。”
迴答:依據材料分析我國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形勢,依據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10分)解析:這道題所給的材料非常簡單,完全支撐不了第二、三問,如果不寫上“結合所學知識”,無法設問。
答案:中國在亞洲以及世界的貿易體係中占據中心地位,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4分,這是材料中看出的答案)對外貿易在當時中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發展。(2分,結合所學知識迴答)原因是封建統治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實行閉關政策。(4分,結合所學知識迴答)
2.不結合所學答不全
例5.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在當時僅是將“百家”摒棄於官方尊奉的意識形態之外,對其在社會上自由發展則不予幹預,未曾一概禁絕。在實際政策的製定上,仍然帶有相當大的靈活性,並非教條地照搬儒家原則。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隻不過注意用儒術加以包裝、“緣飾”。雖然王朝治國並非純用儒學,但由於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選官和教育製度,故而儒家經學大盛於世。另外,漢儒鼓吹的“天人感應說”也使專製皇權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迴答: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漢代儒學對王朝政治的影響。(8分)解析:這道題所給的材料十分豐富。分值是8分,也就是四個踩分點,材料中能看出三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能看出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2分)。“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能看出法家理論仍然有重要作用(2分)。“‘天人感應說’也使專製皇權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 ”,看出對君主的行為有一定的製約(2分)。但教材裏還強調加強了君主專製(或中央集權)統治 (2分)。教材上的這一點就容易被忽視,有的同學可能想不到要結合教材,會在材料裏硬生生地找出四點來。
答案: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2分)但法家理論仍然有重要作用。(2分)加強了君主專製(或中央集權)統治,(2分)但對君主的行為有一定的製約。(2分)
三、依據材料迴答式的材料題
例6.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奪迴了石油價格的決定權,並用石油價格作為武器,反對霸權。從此,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1973年6月,每桶原油價格不到3美元,同年10月,漲至5.1l美元,1975年10月漲到12.376美元。1979年石油價格又開始大幅度上漲,達到1981年的每桶32美元。石油價格的突然上漲,嚴重衝擊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猛漲,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74—1975年危機。這次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的轉折,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繁榮時代的結束和滯脹階段的開始。
——高德步《世界經濟史》
迴答:依據以上材料,分析中東等地產油國如何使用石油武器抗衡霸權主義?(4分)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麽影響?(6分)解析:這題幾乎是白給分的。先看前一個問題,4分,說明兩點;後一個問題6分,三點。答案完全在材料裏。“1973年十月‘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奪迴了石油價格的決定權。”從此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這就是第二個措施。材料用完了一半,前4分已經全掙到了。後麵的三點6分得找。“油價上漲嚴重衝擊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這句話沒用,得說出怎麽衝擊。“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猛漲”,有用,價格猛漲說明物價猛漲。“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有用,經濟危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繁榮時代的結束和滯脹階段的開始”,有用。物價猛漲,經濟危機,進入滯脹,各給2分。如果高考的時候碰到這種題,真要樂掉下巴了。
答案:(1)奪迴了石油價格的決定權,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4分)能源價格上漲造成物價猛漲;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出現“滯脹”的局麵。(6分)例7.南宋時,蘇州每年為官府提供糧食28萬多石,元朝時增至88萬多石。明朝中期每年各地運糧到京師400多萬石,其中“南糧”占80%,而太湖流域的蘇州、鬆江、常州三府所產的糧食又占“南糧”的一大半。
北宋時,太湖地區已經是“四郊無曠土,隨高下悉為田”。清乾隆時,太湖地區“人民戶口百倍於前。地無不耕之土,水無不網之波,山無不采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
迴答:讀以上資料和圖,分析古代曆史上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狀況。(10分)解析:這就是現在很時髦的圖史結合材料題。讀以上資料和圖,明確告訴你了,不但要讀資料,還要讀圖。圖給的是什麽?明清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那說明這個地區在明清的時候,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另外它給了一個圖例,棉、絲、陶瓷、印刷,說明明清的時候這裏是紡織、印刷、陶瓷中心,然後湧現出很多商業市鎮,這圖就用完了。圖怎麽讀?讀圖讀什麽?一個是讀圖的標題,再一個就是讀圖例。
下麵看資料,“南宋時,蘇州每年為官府提供糧食28萬多石,元朝時增至88萬多石。明朝中期每年各地運糧到京師400多萬石。其中‘南糧’占80%,而太湖流域的蘇州、鬆江、常州三府所產的糧食又占‘南糧’的一大半。”這段材料有什麽用?說明江南是重要的產糧區,不但產糧而且供應官府。再往下看,北宋時,太湖地區已經是四郊無曠土。清乾隆時,太湖地區人民戶口百倍於前,地無不耕之土,山無不采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這說明什麽?人口密集,所以出現人地矛盾,還有人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增加。大家一定要注意,給你第一段材料概括出一點,第二段材料概括出一點,圖概括出一點。相當於有公式,非常簡單。
答案:(1)太湖地區是古代糧食的重要產區,是國家糧食供應的重要來源。(3分)太湖地區手工業發達,是絲織業和棉紡織業的中心,商業市鎮興起。(3分)由於人口密集,導致土地和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4分)例8.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1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誌。然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2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3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髒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
4今後帝國所受之苦難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以為萬世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
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誌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戰詔書迴答:日本天皇是如何粉飾日本發動戰爭和戰敗原因的?(8分)解析:這道題在第三種材料題裏應該算最難的。用一段裕仁天皇的詔書,要考生看出“字背後的東西”。為了降低難度,試題用了“粉飾”兩個字,告訴你日本天皇都是胡說八道,要你駁斥。而且,天皇的詔書不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的格式,需要考生從材料中概括。讀1部分,天皇認為“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讀2“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讀3“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讀4“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以為萬世開太平”。可見1、3粉飾的是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日本人認為是為了東亞的解放和日本的安全;2、4粉飾的是日本戰敗的原因,日本人說是為了保護人類文明,為萬世開太平。
另外我再說一點,一般來講引文出處是用來判斷這則材料的時間。比如,有一道材料題裏提到“緊急征收愛國公糧”,落款是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某某根據地的布告,然後設問,這征收公糧是因為什麽事兒?如果不看引文出處,你就判斷不出這是在什麽背景下要征收公糧。中華民國三十一年,算出來是1942年,正好是根據地最困難的時候。如果不看這個出處,根據地征收公糧,就以為是紅軍要長征了所以要帶糧食走,那這個題就答得一點兒都不對。
答案:
(1)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東亞的安定。停戰的理由是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
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製定了對外侵略的政策,所以天皇的這種關於戰爭目的的認識是虛偽的,是在美化戰爭。日本天皇宣稱停戰的目的是為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同樣是虛偽的。日本發動的這場戰爭不僅剝奪了千萬被侵略國人民的生命,同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戰局不利於日本,加上美國投放原子彈;美國海軍的絕對優勢;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日本經濟的弱點、美國力量的強大等。
這些觀點都沒有揭示日本戰敗的根源,即日本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中國人民全民族的長期抗戰。
例9.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聖,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摘自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二,親貴立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公爵載澤,有被西方報刊稱為“最具自由思想的親王”的民政部尚書善耆,有曆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的端方……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後來成為攝政王的載灃……為什麽這些身居高位的親貴人物,會成為立憲運動的積極支持者與推動者?從一般原因而言,作為中國人,他們與國內的士紳官僚一樣,深受內憂外患的刺激……他們深信,中國隻要仿效日本實行立憲政體,就可以日臻富強。從特殊原因而言,在這些滿清權貴中的核心人物看來,立憲不但可以消弭革命派的威脅,而且改革一旦取得實效,將使滿族人建立的王朝重新取得漢族人的信任,清王朝也就可以長治久安。
——摘自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材料三,立憲實行,越速越妙。預備兩字,實在誤國。……現在日日言準備,遙遙無期,臣恐革命黨為患尚小,現在日法協約、日俄協約,大局甚是可危。各國視中國能否實行立憲,以定政策,愚臣以為萬萬不可不速立憲者,此也。
——摘自《八月初七日張之洞入京奏對大略》迴答:
(1)分析在清末立憲風潮中,不同政治力量倡議立憲的相同和不同目的。(10分)(2)結合有關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立憲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解析:迴答第一問,就得把這三個材料都念一遍,有一個材料沒用到,這道題就答不出來。第二問結合有關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立憲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應該是三點。材料都用過後,就要去考慮為什麽給你這三則材料?第一派是什麽人?資產階級。第二派是什麽人?親貴。第三派是什麽人?官僚。這就是說,支持立憲的主要是些什麽人?上層,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2分到手。
再有,這三派人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康有為這幫人最真誠,愛新覺羅皇室搞立憲的目的就是維護統治。所以既然他們的目的都不一樣,就沒法形成統一思想,沒法形成合力。資產階級恨不得馬上搞立憲,親貴立憲派認為立憲應該有預備時間。以張之洞為代表的官僚立憲派認為預備誤國,一旦資產階級立憲派跟親貴立憲派發生衝突,張之洞就很難辦,這又是2分。這個材料還有什麽可挖掘的東西嗎?沒了,該結合所學知識了。這就用到了教材上那句經典的話,君主立憲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答案:(1)相同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實行立憲使中國強大起來。(2分)不同的方麵: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希望在中國立憲法,開國會,實行權力製衡,建立起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4分)親貴立憲派的目的是消除革命派的威脅,使清朝的統治長久延續下去;(2分)實權派官僚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外國勢力的威脅。(2分)(2)立憲運動成分複雜,不同政治勢力的動機差異甚大,難以協調一致。(2分)立憲運動僅僅限於少數貴族、官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缺乏充分的社會基礎。(2分)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君主立憲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2分)四、答案在材料中,概括歸納字數要少於材料例10.鹹豐朝隻有11年,而這11年中山西商人損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太平軍起義所形成的國內戰爭,使晉商在兩湖等地的企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清政府財政拮據,大開捐輸搜刮民財,山西是重災區,勒令捐輸的結果,竟使一些富戶成為“赤貧”。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侵略,又使山西商人在京津、直隸、山東的企業被搶被焚。沙俄取得內陸沿海商埠通商權,使晉商對俄國的茶葉貿易銳減,大多數企業關閉。
——摘編自黃鑒暉《明清山西商人研究》迴答:從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導致晉商衰落的哪些原因?(6分)解析:這道題目很簡單,答案就在材料裏。關鍵是要學會概括、歸納。“太平軍起義所形成的國內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歸納為戰亂;“清政府財政拮據,大開捐輸搜刮民財”概括為“政府搜刮”;“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侵略”和“沙俄取得內陸沿海商埠通商權”可以概括為列強侵略掠奪。踩分點實際上就是戰亂、政府搜刮、列強侵略。一共10個字,搞定!
答案:戰亂的破壞,(2分。如學生迴答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破壞,每點1分,此角度分數不超過2分。)政府的搜刮(2分),列強的侵略掠奪。(2分。如學生迴答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侵略獲得特權,每點1分,此角度分數不超過2分。)如學生迴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給1分。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對於文綜試卷中的曆史材料題,是有答題技巧的。要講答題技巧,我們就需要先熟悉文綜試卷中曆史材料題的幾種類型。
一、依據所學知識迴答的,是假材料、真問答例1.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為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政治製度進行了理論探索,對建立新中國有重要影響。
迴答:依據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的史實,簡要說明中國共產黨為建立“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所進行的政治上的努力。(8分)解析:這道題讓依據解放戰爭時期的史實,材料裏給出的書影和《論聯合政府》中的論述都沒有用,是典型的假材料,實際上是問答題。抄材料沒有用,必須依據教材上解放戰爭時候的史實迴答。
答案:“雙十協定”提出和平民主建國;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否定國民黨專製獨裁統治;1948年,中國共產黨號召民主黨派召開政協,成立聯合政府;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決定建立新中國。所有的答案都在教材上。
例2.某班同學在曆史課上開展以“曆史: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學習和探究活動。請迴答以下問題:
探究問題一:東西方曆史發展的異與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與希臘的古風到古典時代不僅在時間上大體相當,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時代特征上也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普通人有了更多的發財致富和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王大慶《本與末: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經濟思想比較研究》迴答:依據所學知識解讀這一段論述中的以下觀點。(10分)1從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的角度說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會上層攀升的機會”。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2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
春秋戰國
古代希臘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解讀這一段論述中的以下觀點,這道題是假材料、真問答,材料沒用。
答案:1春秋戰國: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2分)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為公民參與政治創造了條件。(2分)2春秋戰國:孔子創立儒家學說;百家爭鳴局麵形成。(3分,任意一點可得2分)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人文精神興起;出現了蘇格拉底等一批重要思想家。(3分,任意一點可得2分)二、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迴答式的題,又分為兩類
1.不結合所學無法設問
例3.顧炎武認為,分封製與郡縣製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郡縣之最大弊端即在於“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製下,天子與諸侯差別不大,“非絕世之貴”,所以,天子“不敢肆於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於民以自奉”。
迴答: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先秦時期宗法分封製與秦統一後君主專製的不同。(4分)顧炎武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麽?(4分)解析:這道題如果不寫上“結合所學知識”,就無法設問,因為“顧炎武探討這一問題的背景和意義”,材料中並沒有提供,所以考生在迴答這道題的時候,自然會去結合所學。
答案:先秦時期,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君主沒有絕對的專製權力。(2分)秦統一後,皇帝獨攬全國的一切權力。(2分)背景: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2分)意義:早期啟蒙思想興起,為以後反專製鬥爭起了推動作用。(2分)例4.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貿易大國和貿易強國。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指出:“1400年到1800年間……中國不僅是東亞納貢貿易體係的中心,而且在整個世界經濟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據了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約世界生產的白銀貨幣的一半。”
迴答:依據材料分析我國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形勢,依據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10分)解析:這道題所給的材料非常簡單,完全支撐不了第二、三問,如果不寫上“結合所學知識”,無法設問。
答案:中國在亞洲以及世界的貿易體係中占據中心地位,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4分,這是材料中看出的答案)對外貿易在當時中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發展。(2分,結合所學知識迴答)原因是封建統治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實行閉關政策。(4分,結合所學知識迴答)
2.不結合所學答不全
例5.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舉,在當時僅是將“百家”摒棄於官方尊奉的意識形態之外,對其在社會上自由發展則不予幹預,未曾一概禁絕。在實際政策的製定上,仍然帶有相當大的靈活性,並非教條地照搬儒家原則。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隻不過注意用儒術加以包裝、“緣飾”。雖然王朝治國並非純用儒學,但由於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選官和教育製度,故而儒家經學大盛於世。另外,漢儒鼓吹的“天人感應說”也使專製皇權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迴答: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漢代儒學對王朝政治的影響。(8分)解析:這道題所給的材料十分豐富。分值是8分,也就是四個踩分點,材料中能看出三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能看出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2分)。“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能看出法家理論仍然有重要作用(2分)。“‘天人感應說’也使專製皇權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 ”,看出對君主的行為有一定的製約(2分)。但教材裏還強調加強了君主專製(或中央集權)統治 (2分)。教材上的這一點就容易被忽視,有的同學可能想不到要結合教材,會在材料裏硬生生地找出四點來。
答案: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2分)但法家理論仍然有重要作用。(2分)加強了君主專製(或中央集權)統治,(2分)但對君主的行為有一定的製約。(2分)
三、依據材料迴答式的材料題
例6.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奪迴了石油價格的決定權,並用石油價格作為武器,反對霸權。從此,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1973年6月,每桶原油價格不到3美元,同年10月,漲至5.1l美元,1975年10月漲到12.376美元。1979年石油價格又開始大幅度上漲,達到1981年的每桶32美元。石油價格的突然上漲,嚴重衝擊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猛漲,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74—1975年危機。這次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的轉折,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繁榮時代的結束和滯脹階段的開始。
——高德步《世界經濟史》
迴答:依據以上材料,分析中東等地產油國如何使用石油武器抗衡霸權主義?(4分)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麽影響?(6分)解析:這題幾乎是白給分的。先看前一個問題,4分,說明兩點;後一個問題6分,三點。答案完全在材料裏。“1973年十月‘中東戰爭’爆發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奪迴了石油價格的決定權。”從此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這就是第二個措施。材料用完了一半,前4分已經全掙到了。後麵的三點6分得找。“油價上漲嚴重衝擊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這句話沒用,得說出怎麽衝擊。“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猛漲”,有用,價格猛漲說明物價猛漲。“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有用,經濟危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繁榮時代的結束和滯脹階段的開始”,有用。物價猛漲,經濟危機,進入滯脹,各給2分。如果高考的時候碰到這種題,真要樂掉下巴了。
答案:(1)奪迴了石油價格的決定權,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4分)能源價格上漲造成物價猛漲;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出現“滯脹”的局麵。(6分)例7.南宋時,蘇州每年為官府提供糧食28萬多石,元朝時增至88萬多石。明朝中期每年各地運糧到京師400多萬石,其中“南糧”占80%,而太湖流域的蘇州、鬆江、常州三府所產的糧食又占“南糧”的一大半。
北宋時,太湖地區已經是“四郊無曠土,隨高下悉為田”。清乾隆時,太湖地區“人民戶口百倍於前。地無不耕之土,水無不網之波,山無不采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
迴答:讀以上資料和圖,分析古代曆史上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狀況。(10分)解析:這就是現在很時髦的圖史結合材料題。讀以上資料和圖,明確告訴你了,不但要讀資料,還要讀圖。圖給的是什麽?明清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那說明這個地區在明清的時候,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另外它給了一個圖例,棉、絲、陶瓷、印刷,說明明清的時候這裏是紡織、印刷、陶瓷中心,然後湧現出很多商業市鎮,這圖就用完了。圖怎麽讀?讀圖讀什麽?一個是讀圖的標題,再一個就是讀圖例。
下麵看資料,“南宋時,蘇州每年為官府提供糧食28萬多石,元朝時增至88萬多石。明朝中期每年各地運糧到京師400多萬石。其中‘南糧’占80%,而太湖流域的蘇州、鬆江、常州三府所產的糧食又占‘南糧’的一大半。”這段材料有什麽用?說明江南是重要的產糧區,不但產糧而且供應官府。再往下看,北宋時,太湖地區已經是四郊無曠土。清乾隆時,太湖地區人民戶口百倍於前,地無不耕之土,山無不采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這說明什麽?人口密集,所以出現人地矛盾,還有人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增加。大家一定要注意,給你第一段材料概括出一點,第二段材料概括出一點,圖概括出一點。相當於有公式,非常簡單。
答案:(1)太湖地區是古代糧食的重要產區,是國家糧食供應的重要來源。(3分)太湖地區手工業發達,是絲織業和棉紡織業的中心,商業市鎮興起。(3分)由於人口密集,導致土地和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4分)例8.朕深鑒於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願接受其聯合公告。
1蓋謀求帝國臣民之康寧,同享萬邦共榮之樂,斯乃皇祖皇宗之遺範,亦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國主權,侵犯其領土,固非朕之本誌。然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雖陸海將兵勇敢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克己奉公,各盡所能,而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2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
3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不得不深表遺憾;念及帝國臣民之死於戰陣、殉於職守、斃於非命者及其遺屬,則五髒為之俱裂;至於負戰傷、蒙戰禍、損失家業者之生計,亦朕所深為軫念者也。
4今後帝國所受之苦難固非尋常,朕亦深知爾等臣民之衷情,然時運之所趨,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以為萬世開太平。
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信倚爾等忠良臣民之赤誠,並常與爾等臣民同在。如情之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擠,擾亂時局,因而迷誤大道,失信義於世界,此朕所深戒。
宜舉國一致,子孫相傳,確信神州之不滅,念任重而道遠,傾全力於將來之建設,篤守道義,堅定誌操,誓必發揚國體之精華,不致落後於世界之進化。望爾等臣民善體朕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戰詔書迴答:日本天皇是如何粉飾日本發動戰爭和戰敗原因的?(8分)解析:這道題在第三種材料題裏應該算最難的。用一段裕仁天皇的詔書,要考生看出“字背後的東西”。為了降低難度,試題用了“粉飾”兩個字,告訴你日本天皇都是胡說八道,要你駁斥。而且,天皇的詔書不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的格式,需要考生從材料中概括。讀1部分,天皇認為“帝國所以向美英兩國宣戰,實亦為希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而出此”;讀2“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讀3“朕對於始終與帝國同為東亞解放而努力之諸盟邦……”;讀4“朕欲忍其所難忍,堪其所難堪,以為萬世開太平”。可見1、3粉飾的是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日本人認為是為了東亞的解放和日本的安全;2、4粉飾的是日本戰敗的原因,日本人說是為了保護人類文明,為萬世開太平。
另外我再說一點,一般來講引文出處是用來判斷這則材料的時間。比如,有一道材料題裏提到“緊急征收愛國公糧”,落款是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某某根據地的布告,然後設問,這征收公糧是因為什麽事兒?如果不看引文出處,你就判斷不出這是在什麽背景下要征收公糧。中華民國三十一年,算出來是1942年,正好是根據地最困難的時候。如果不看這個出處,根據地征收公糧,就以為是紅軍要長征了所以要帶糧食走,那這個題就答得一點兒都不對。
答案:
(1)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東亞的安定。停戰的理由是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
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製定了對外侵略的政策,所以天皇的這種關於戰爭目的的認識是虛偽的,是在美化戰爭。日本天皇宣稱停戰的目的是為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同樣是虛偽的。日本發動的這場戰爭不僅剝奪了千萬被侵略國人民的生命,同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戰局不利於日本,加上美國投放原子彈;美國海軍的絕對優勢;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日本經濟的弱點、美國力量的強大等。
這些觀點都沒有揭示日本戰敗的根源,即日本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中國人民全民族的長期抗戰。
例9.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聖,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
——摘自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二,親貴立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公爵載澤,有被西方報刊稱為“最具自由思想的親王”的民政部尚書善耆,有曆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的端方……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後來成為攝政王的載灃……為什麽這些身居高位的親貴人物,會成為立憲運動的積極支持者與推動者?從一般原因而言,作為中國人,他們與國內的士紳官僚一樣,深受內憂外患的刺激……他們深信,中國隻要仿效日本實行立憲政體,就可以日臻富強。從特殊原因而言,在這些滿清權貴中的核心人物看來,立憲不但可以消弭革命派的威脅,而且改革一旦取得實效,將使滿族人建立的王朝重新取得漢族人的信任,清王朝也就可以長治久安。
——摘自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材料三,立憲實行,越速越妙。預備兩字,實在誤國。……現在日日言準備,遙遙無期,臣恐革命黨為患尚小,現在日法協約、日俄協約,大局甚是可危。各國視中國能否實行立憲,以定政策,愚臣以為萬萬不可不速立憲者,此也。
——摘自《八月初七日張之洞入京奏對大略》迴答:
(1)分析在清末立憲風潮中,不同政治力量倡議立憲的相同和不同目的。(10分)(2)結合有關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立憲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解析:迴答第一問,就得把這三個材料都念一遍,有一個材料沒用到,這道題就答不出來。第二問結合有關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立憲運動不能使中國走上民主道路的原因,6分。應該是三點。材料都用過後,就要去考慮為什麽給你這三則材料?第一派是什麽人?資產階級。第二派是什麽人?親貴。第三派是什麽人?官僚。這就是說,支持立憲的主要是些什麽人?上層,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2分到手。
再有,這三派人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康有為這幫人最真誠,愛新覺羅皇室搞立憲的目的就是維護統治。所以既然他們的目的都不一樣,就沒法形成統一思想,沒法形成合力。資產階級恨不得馬上搞立憲,親貴立憲派認為立憲應該有預備時間。以張之洞為代表的官僚立憲派認為預備誤國,一旦資產階級立憲派跟親貴立憲派發生衝突,張之洞就很難辦,這又是2分。這個材料還有什麽可挖掘的東西嗎?沒了,該結合所學知識了。這就用到了教材上那句經典的話,君主立憲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答案:(1)相同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實行立憲使中國強大起來。(2分)不同的方麵: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希望在中國立憲法,開國會,實行權力製衡,建立起近代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4分)親貴立憲派的目的是消除革命派的威脅,使清朝的統治長久延續下去;(2分)實權派官僚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外國勢力的威脅。(2分)(2)立憲運動成分複雜,不同政治勢力的動機差異甚大,難以協調一致。(2分)立憲運動僅僅限於少數貴族、官僚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缺乏充分的社會基礎。(2分)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可能走西方的道路,君主立憲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2分)四、答案在材料中,概括歸納字數要少於材料例10.鹹豐朝隻有11年,而這11年中山西商人損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太平軍起義所形成的國內戰爭,使晉商在兩湖等地的企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清政府財政拮據,大開捐輸搜刮民財,山西是重災區,勒令捐輸的結果,竟使一些富戶成為“赤貧”。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侵略,又使山西商人在京津、直隸、山東的企業被搶被焚。沙俄取得內陸沿海商埠通商權,使晉商對俄國的茶葉貿易銳減,大多數企業關閉。
——摘編自黃鑒暉《明清山西商人研究》迴答:從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導致晉商衰落的哪些原因?(6分)解析:這道題目很簡單,答案就在材料裏。關鍵是要學會概括、歸納。“太平軍起義所形成的國內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歸納為戰亂;“清政府財政拮據,大開捐輸搜刮民財”概括為“政府搜刮”;“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侵略”和“沙俄取得內陸沿海商埠通商權”可以概括為列強侵略掠奪。踩分點實際上就是戰亂、政府搜刮、列強侵略。一共10個字,搞定!
答案:戰亂的破壞,(2分。如學生迴答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破壞,每點1分,此角度分數不超過2分。)政府的搜刮(2分),列強的侵略掠奪。(2分。如學生迴答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侵略獲得特權,每點1分,此角度分數不超過2分。)如學生迴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