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優秀帝王,有很多東西是相通的,像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輕徭薄賦、雄才大略等,單講一個個皇帝,不如找出他們的共同點來。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皇帝的第一個共同點,就是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秦始皇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秦的強大源於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那是秦始皇六世祖秦孝公時期。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各個擊破,六國就這樣被滅了。秦始皇雄才大略,完成了統一。
從嚴格意義上說,唐太宗完成了唐對中國的統一。唐朝前麵是隋朝,隋煬帝荒淫暴虐,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隋朝的唐國公、晉陽留守、隋煬帝的表弟李淵晉陽起兵反隋。當時就是李世民勸李淵起兵的,之後李世民勸李淵不要留戀一城一地,趕緊渡黃河、破關中、占領長安(注:長安是隋朝的首都),去籠絡當時勢力最強大的關隴貴族集團。隋煬帝在位14年,很長時間都在揚州待著,他不迴長安、洛陽,所以跟關隴貴族的矛盾激化。因此,李世民勸他爹吸取隋煬帝的教訓,控製首都,挾天子以令諸侯。
到了長安之後,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等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之後,李淵廢掉代王楊侑,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唐高祖。唐朝建立的時候,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割據政權,地方還有很多割據政權,唐軍花了20多年時間才把這些政權一一平定,平定這些割據政權,數李世民的功勞最大。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把哥哥、弟弟殺掉,逼著老爹退位,當上了皇帝。
康熙皇帝更是一代雄主,衝齡踐祚,即位的時候隻有8歲。輔政大臣鼇拜是百戰名將,滿洲第一勇士。他大權獨攬,欺君罔上,結果被16歲的小皇帝幹掉。
除掉鼇拜之後,康熙帝麵臨著極大的內憂外患。第一件是三藩威脅。三藩原來都是明朝的遼東守將,投降清朝後,被封為王。
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平南王尚之信鎮守廣東;靖南王耿仲明鎮守福建。耿仲明傳了兩代:耿繼茂、耿精忠;尚之信傳給了他的兒子尚可喜;吳三桂高壽,比較能活。這三個人分別鎮守雲南、廣東、福建,不聽中央調遣。那些地方山高水險,八旗兵不耐暑熱,駐紮不了,所以這三個地方實際上就是三個割據的獨立王國,對中央集權構成了嚴重威脅。三藩之亂曆時八年被平定,這三個省就被收了迴來。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明末被荷蘭占領。民族英雄鄭成功出兵收複了台灣。問題是他收迴台灣之後,全國都是清朝了,隻有台灣還是明朝,奉明為正朔。鄭成功收複台灣僅半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即位,頻繁派兵騷擾大陸,要光複大陸國土。康熙皇帝幾次派人招降鄭經,條件就是一國兩製,要求鄭經登岸、剃發、易服、改元,別的一切都不變,鄭氏子孫世守台灣,中央不派兵,不派官,不征稅。鄭經迴答,願照朝鮮、安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他要讓台灣獨立。康熙皇帝就派鄭氏政權的降將靖海侯施琅出任福建提督,收複了台灣。台灣被收迴來後設立了一府三縣,歸福建省管轄,這是中國最早在台灣島上建立管轄機構。清朝末年建立行省。
康熙帝維護統一的措施一是平三藩,二是收台灣,三是定蒙古。蒙古分成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內蒙,漠北蒙古就是外蒙,漠西蒙古在今天的新疆北部。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當時非常強大,領導人叫噶爾丹,在俄國的支持下公開分裂祖國。康熙皇帝兩次禦駕親征噶爾丹,最後噶爾丹敗亡。清朝統一了漠南蒙古,解除了其對京師的威脅。四是複東北。這是跟俄羅斯的戰爭。俄羅斯是一個歐洲國家,本與中國並不接壤,但曆代沙皇都野心勃勃向外擴張。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台灣之後,就跟俄羅斯人說,你們占了我們中國的地方,現在需要還給我們。俄羅斯置若罔聞,於是1685年、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命令清軍進攻雅克薩俄軍,收複東北。這些內容是中國史裏麵最愛命題的知識點,所以很重要。
三位皇帝的第二個共同點是勤於政事。中國曆史上明君聖主都勤政愛民,不勤政國家不可能昌盛,政治不可能清明。君主專製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家的治亂興衰完全寄托於一個人身上,皇帝好那就一切都好,皇帝不好那就徹底完了。而好皇帝在中國古代不多,太祖艱難創業,太宗能夠守成,三代、四代往後就一代不如一代。
第三個共同點是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在這方麵秦朝有這麽幾件事,一是開發越族地區,鑿靈渠。二是打敗匈奴,奪迴河套,修築長城。秦朝疆域北到長城,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麵積大概400萬平方公裏,人口是2100萬人,相當於400年後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實際上,秦朝疆域麵積已經奠定了漢民族活動的範圍主體。秦朝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這塊土地實際上比原來的六國要大,六國裏麵位於最南邊的楚國才到達湖南,而秦到達了南海,即廣東、福建。
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大軍南下,正好趕上秦朝完成了中國統一。秦軍擅長打仗,無敵於天下。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人馬北擊匈奴,奪迴河套。河套就是鄂爾多斯草原,水草豐美。然後開始修築長城。原來秦、趙、燕三國都修長城防匈奴,現在把這三國的長城連起來再延伸,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秦長城比明長城更靠北700~1000華裏。秦朝疆域遼闊,它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唐太宗滅東突厥,設都督府。突厥最早是在北方蒙古高原上興起的一個強大民族,而且是草原上第一個創立了自己文字的民族。隋朝末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主要在蒙古高原,西突厥主要在新疆和中亞,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唐太宗李世民時國力強大,開始對突厥進行反擊,首先把東突厥滅了。東突厥滅亡後,投降的部眾多達十餘萬,對這些人怎麽處理?
唐太宗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方針。東突厥打敗了,但還讓他們駐守故地,保留他們的部落,保留他們的風俗,興滅繼絕,看守中原的北大門。讓這幫手下敗將去統治這個地方,使他們對大唐感恩戴德。唐太宗設都督府,仍然由這些突厥貴族出任都督。因此少數民族對唐太宗很感激,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貞觀政要》裏麵還記載唐太宗說過這麽一段話:“漢武窮兵三十餘年,疲敝中國,所就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另外唐太宗的時候還有一件大事,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強了漢、藏兩大民族的團結與友誼,不僅僅是過去一位公主,還帶過去了很多文章典籍,包括佛教都是那個時候傳過去的。
唐朝的疆域很遼闊,東北到了今天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西邊到鹹海,東南兩麵也到了海邊。
康熙皇帝收迴台灣,平定噶爾丹,更高明的是修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外八廟是由內務府直轄的寺廟,平時廟裏沒有喇嘛,隻有清兵駐守,專供蒙古、西藏王公、僧侶到避暑山莊會盟時參拜。明修長城清修廟,明修長城沒能擋住蒙古人,清修廟征服了人心。清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其實皇上不一定信這個,但皇上知道西藏、蒙古信,為了這個,把它提升到國教的地位。滿蒙一體,尊崇黃教。這兩點使得清朝跟蒙古、西藏的關係非常好,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穩定。
第四個共同點是製度創新。
第五個共同點是知人善任。這其中最明顯、最突出、永垂青史的是唐太宗和魏征。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皇帝的第一個共同點,就是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秦始皇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秦的強大源於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那是秦始皇六世祖秦孝公時期。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各個擊破,六國就這樣被滅了。秦始皇雄才大略,完成了統一。
從嚴格意義上說,唐太宗完成了唐對中國的統一。唐朝前麵是隋朝,隋煬帝荒淫暴虐,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隋朝的唐國公、晉陽留守、隋煬帝的表弟李淵晉陽起兵反隋。當時就是李世民勸李淵起兵的,之後李世民勸李淵不要留戀一城一地,趕緊渡黃河、破關中、占領長安(注:長安是隋朝的首都),去籠絡當時勢力最強大的關隴貴族集團。隋煬帝在位14年,很長時間都在揚州待著,他不迴長安、洛陽,所以跟關隴貴族的矛盾激化。因此,李世民勸他爹吸取隋煬帝的教訓,控製首都,挾天子以令諸侯。
到了長安之後,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等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之後,李淵廢掉代王楊侑,自己做了皇帝,這就是唐高祖。唐朝建立的時候,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割據政權,地方還有很多割據政權,唐軍花了20多年時間才把這些政權一一平定,平定這些割據政權,數李世民的功勞最大。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把哥哥、弟弟殺掉,逼著老爹退位,當上了皇帝。
康熙皇帝更是一代雄主,衝齡踐祚,即位的時候隻有8歲。輔政大臣鼇拜是百戰名將,滿洲第一勇士。他大權獨攬,欺君罔上,結果被16歲的小皇帝幹掉。
除掉鼇拜之後,康熙帝麵臨著極大的內憂外患。第一件是三藩威脅。三藩原來都是明朝的遼東守將,投降清朝後,被封為王。
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平南王尚之信鎮守廣東;靖南王耿仲明鎮守福建。耿仲明傳了兩代:耿繼茂、耿精忠;尚之信傳給了他的兒子尚可喜;吳三桂高壽,比較能活。這三個人分別鎮守雲南、廣東、福建,不聽中央調遣。那些地方山高水險,八旗兵不耐暑熱,駐紮不了,所以這三個地方實際上就是三個割據的獨立王國,對中央集權構成了嚴重威脅。三藩之亂曆時八年被平定,這三個省就被收了迴來。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明末被荷蘭占領。民族英雄鄭成功出兵收複了台灣。問題是他收迴台灣之後,全國都是清朝了,隻有台灣還是明朝,奉明為正朔。鄭成功收複台灣僅半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即位,頻繁派兵騷擾大陸,要光複大陸國土。康熙皇帝幾次派人招降鄭經,條件就是一國兩製,要求鄭經登岸、剃發、易服、改元,別的一切都不變,鄭氏子孫世守台灣,中央不派兵,不派官,不征稅。鄭經迴答,願照朝鮮、安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他要讓台灣獨立。康熙皇帝就派鄭氏政權的降將靖海侯施琅出任福建提督,收複了台灣。台灣被收迴來後設立了一府三縣,歸福建省管轄,這是中國最早在台灣島上建立管轄機構。清朝末年建立行省。
康熙帝維護統一的措施一是平三藩,二是收台灣,三是定蒙古。蒙古分成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內蒙,漠北蒙古就是外蒙,漠西蒙古在今天的新疆北部。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當時非常強大,領導人叫噶爾丹,在俄國的支持下公開分裂祖國。康熙皇帝兩次禦駕親征噶爾丹,最後噶爾丹敗亡。清朝統一了漠南蒙古,解除了其對京師的威脅。四是複東北。這是跟俄羅斯的戰爭。俄羅斯是一個歐洲國家,本與中國並不接壤,但曆代沙皇都野心勃勃向外擴張。康熙皇帝平定三藩、台灣之後,就跟俄羅斯人說,你們占了我們中國的地方,現在需要還給我們。俄羅斯置若罔聞,於是1685年、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命令清軍進攻雅克薩俄軍,收複東北。這些內容是中國史裏麵最愛命題的知識點,所以很重要。
三位皇帝的第二個共同點是勤於政事。中國曆史上明君聖主都勤政愛民,不勤政國家不可能昌盛,政治不可能清明。君主專製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家的治亂興衰完全寄托於一個人身上,皇帝好那就一切都好,皇帝不好那就徹底完了。而好皇帝在中國古代不多,太祖艱難創業,太宗能夠守成,三代、四代往後就一代不如一代。
第三個共同點是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在這方麵秦朝有這麽幾件事,一是開發越族地區,鑿靈渠。二是打敗匈奴,奪迴河套,修築長城。秦朝疆域北到長城,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麵積大概400萬平方公裏,人口是2100萬人,相當於400年後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實際上,秦朝疆域麵積已經奠定了漢民族活動的範圍主體。秦朝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這塊土地實際上比原來的六國要大,六國裏麵位於最南邊的楚國才到達湖南,而秦到達了南海,即廣東、福建。
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大軍南下,正好趕上秦朝完成了中國統一。秦軍擅長打仗,無敵於天下。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人馬北擊匈奴,奪迴河套。河套就是鄂爾多斯草原,水草豐美。然後開始修築長城。原來秦、趙、燕三國都修長城防匈奴,現在把這三國的長城連起來再延伸,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秦長城比明長城更靠北700~1000華裏。秦朝疆域遼闊,它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唐太宗滅東突厥,設都督府。突厥最早是在北方蒙古高原上興起的一個強大民族,而且是草原上第一個創立了自己文字的民族。隋朝末年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主要在蒙古高原,西突厥主要在新疆和中亞,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唐太宗李世民時國力強大,開始對突厥進行反擊,首先把東突厥滅了。東突厥滅亡後,投降的部眾多達十餘萬,對這些人怎麽處理?
唐太宗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方針。東突厥打敗了,但還讓他們駐守故地,保留他們的部落,保留他們的風俗,興滅繼絕,看守中原的北大門。讓這幫手下敗將去統治這個地方,使他們對大唐感恩戴德。唐太宗設都督府,仍然由這些突厥貴族出任都督。因此少數民族對唐太宗很感激,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貞觀政要》裏麵還記載唐太宗說過這麽一段話:“漢武窮兵三十餘年,疲敝中國,所就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編戶乎。”另外唐太宗的時候還有一件大事,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強了漢、藏兩大民族的團結與友誼,不僅僅是過去一位公主,還帶過去了很多文章典籍,包括佛教都是那個時候傳過去的。
唐朝的疆域很遼闊,東北到了今天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西邊到鹹海,東南兩麵也到了海邊。
康熙皇帝收迴台灣,平定噶爾丹,更高明的是修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外八廟是由內務府直轄的寺廟,平時廟裏沒有喇嘛,隻有清兵駐守,專供蒙古、西藏王公、僧侶到避暑山莊會盟時參拜。明修長城清修廟,明修長城沒能擋住蒙古人,清修廟征服了人心。清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其實皇上不一定信這個,但皇上知道西藏、蒙古信,為了這個,把它提升到國教的地位。滿蒙一體,尊崇黃教。這兩點使得清朝跟蒙古、西藏的關係非常好,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穩定。
第四個共同點是製度創新。
第五個共同點是知人善任。這其中最明顯、最突出、永垂青史的是唐太宗和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