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政治製度的核心,就是加強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極力削弱宗室、地方和宰相的權力。


    一、漢朝削弱宗室


    漢朝政治製度有兩大特點:


    (一)漢承秦製,有所損益


    漢朝的製度基本上跟秦朝一樣,但有增減的地方,比如刺史製度,不過這個知識點教材編出來之後就沒考過。


    (二)郡縣製與封國製並存


    漢實行郡縣製,兼有封國製。封國製中有王國、侯國,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受所在郡監督。劉邦建立漢朝,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他想起了淳於越說的話,認為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搞分封。


    就像淳於越所說: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這可不行!所以劉邦搞分封,分封同姓為王,同姓就是天子的叔、伯、兄、弟、子、侄,姨夫、舅舅、妹夫不行,這些是外姓。兄、弟、子、侄、叔、伯,跟咱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來,因此劉肥被封到山東做齊王,劉長被封為淮南王,兄、弟、子、侄都分封了出去。


    王國相當於一個郡那麽大,實際上跟割據沒什麽區別,王國可以自己招募軍隊,自己委任官吏,甚至可以鑄錢。那會兒的錢是銅錢,沒有防偽標誌,隻要能開出礦來就可以鑄,如果某個王國有礦山,那就比中央還有錢!


    劉邦認為同姓王不會造他的反,所以臨死時他與大臣們斬白馬盟誓。馬本身是很珍貴的東西,何況白馬,殺白馬盟誓,級別是最高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非劉氏不得封王。異姓不王在漢朝就已確立。在中國古代,異姓封王的例子很少,很多都是追封的,像嶽飛封鄂王,都死了60多年才封,已經沒用了。有個別朝代,像唐、宋,異姓封郡王,但沒有封親王的。分封完王,然後才可以封功臣為侯。侯有三等:縣侯、鄉侯、亭侯。縣侯享受一個縣的衣、食、租、稅,但不能治民,也不能管軍,隻享受賦稅。鄉侯就比縣侯低一等,比如諸葛亮是武鄉侯。亭侯比鄉侯還要低,像關羽就是漢壽亭侯、劉備是宜城亭侯。


    漢朝搞分封就王、侯這麽兩級,王國實際上對中央集權構成了很大威脅。如果天子姓劉,我姓張,我要取代天子做皇帝,我就是造反,天下人都不同意,我心裏就打鼓。如果天子姓劉,我也姓劉,論輩分我還是叔,我能不想當皇上嗎?我哥死了輪到我了,憑什麽你小孩子幹?天底下人無所謂,人家劉家打仗關你什麽事兒,誰當皇上我不是在家該幹什麽就幹什麽啊?所以這些同姓王,實際上對後來的中央集權構成的威脅才更大。


    劉邦活著的時候沒什麽,劉邦死了就麻煩了。後來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論輩分是漢景帝的叔叔。他為什麽造反?就是你漢景帝憑什麽當皇上?該輪到我了!漢景帝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七國之亂平定。當然,七國軍隊雖然多,但大都是烏合之眾,不如朝廷的正規軍,一下子就被剿滅了。但這個叛亂是靠武力手段鎮壓下去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到了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在位時,就頒布了推恩令。


    推恩令是什麽意思呢?


    主父偃曾跟漢武帝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諸侯封得多,每一個諸侯的力量就小了。中國古代的宗法製度是嫡長子即位,正妻所生的長子,皇後、王後生的長子可以即位,皇後生的長子立為太子,傻子怎麽辦?也一樣,立國立嫡,不立賢。傻子一樣可以立。皇後生的長子是太子,其他的孩子可以分封為王。諸王王後生的長子是世子,將來繼承王位,其他的孩子可以封為侯,侯之後就變成老百姓了。比如劉備,中山靖王之後、大漢皇叔在那兒編草鞋賣,皇叔怎麽慘到了賣草鞋的地步?


    因為他的直係祖先不是中山靖王的嫡長子,沒繼承中山靖王的王位。所以漢武帝跟諸王講,你是嫡長子,你繼承了你爸爸的王位,而你弟弟在賣鞋,這多不合適。因此你應該把你的王國分一部分給你的這些弟弟,建立侯國。你做你的王,讓你的弟弟們做侯。別忘了,侯國歸所在郡管轄,隻能享受衣、食、租、稅,無治民權,更無統兵權,這樣王國越來越小,還有能力對抗中央嗎?諸王的弟弟們做了侯,會對抗中央嗎?他們對皇上感恩戴德,沒皇上我就賣鞋去了。頒布推恩令,諸侯王是有苦說不出,王國一下子分成了若幹個小侯國。


    接著,皇上就要下刀子了,借口祭祀祖先時諸王交來的黃金成色不純,酌金奪爵。祭祀祖先應該交24k的黃金,你們交的是22k的,這樣一百多個王侯的爵位就被撤了。你對祖宗都不恭敬,還配當王侯嗎?諸王根本無力反抗,因為已經分得那麽小了,沒有能力反抗了,一百多個王侯被奪爵,剩下的都是乖寶寶。


    然後,朝廷頒布了附益之法,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限製諸侯王活動,諸侯王隻能享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王國的丞相由中央任命,與郡守同級,主要任務是負責監視諸侯王。所以,諸侯王實際上挺慘的。到了明朝,諸侯王沒有聖旨不許進京,諸侯王要是沒聖旨而進京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潞簡王的媽死了,想迴去奔喪,其皇帝哥哥明神宗不同意,就不讓他去,他就沒轍。清朝王爺沒奉聖旨不許出京,都在北京圈著。一輩子離不開北京城,想上雲南旅遊去,門兒也沒有,你到那兒造反怎麽辦?身為親王,看著尊貴無比,實際上跟坐牢沒啥區別,膽戰心驚。


    北京大葆台漢墓,據說埋的是燕剌王劉旦,因為它的墓誌銘都被盜了,所以不知道埋的到底是誰。燕剌王劉旦是怎麽死的呢?據史書記載,他春遊的時候,使用了天子的儀仗。天子出行,金瓜鉞斧朝天鐙,十二對,諸侯王九對。結果,他覺得天高皇帝遠,沒人看得見,他也擺出十二對。


    這就麻煩了!王國丞相一封快電寄往京師,劉旦違製,違製是大罪。和坤為什麽被處死?他所有的罪說穿了就兩字——違製,超越了本分。你們家敢用楠木蓋房?那得皇宮才行!燕剌王違製,京師聖旨特快專遞,一杯毒酒,燕剌王自殺。他還算不錯,兒子還可以襲爵,燕國還不至於被廢除。如果是造反,那麻煩可就大了,國除,這地方就變成郡縣了。很多諸侯王就是因中央找點兒這方麵的借口而被除國,諸侯國變成了郡縣,所有的王國後來都被郡縣包圍了,你想造反也沒轍。這樣一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到漢武帝時就解除了。以後的朝代除西晉和明初之外,再也沒發生過宗室威脅皇權的事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