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麵所說的備考策略和方法,不管是對語文、數學,還是對英語、地理,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那麽,針對曆史學科,備考又該有哪些更細化的策略或方法呢?


    一、你為什麽覺得曆史難?


    高考出題的難點在文綜和理綜上,而不是數、語、英。數、語、英三門學科是文理科都要學的,體現不出文、理科的特色。你是文科生,文綜就要好;你是理科生,理綜肯定得強。文科生中因為數學成績不好考上北大曆史係的也有,那是偏科嚴重的。曆史屬於文科高考的難點學科,考上北大的文科生,曆史平均分是78分,考這個分已經很不錯了。當然,這些孩子的數學可能在130分以上,你要是數學也考78分,那就別想進北大,隻能考“加裏頓(家裏蹲)大學物理(屋裏)係,刷鍋洗碗帶掃地”。


    因此,不要指望用曆史來補其他科,這是不可能的。文綜是幹什麽的?文綜是錦上添花的,不是雪裏送炭的,文綜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所以,如果你數、語、英不好,還是先把這各占150分的三科學好,撿肉厚的地方下刀子,分清哪頭兒炕熱!


    大部分文科生在高一、高二時不認為曆史有多重要,或沒認真學過曆史,上曆史課時是在睡夢中度過的。到了高三,想進行突擊,那是不成的。學習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你以前欠賬太多,那麽多年沒認真學曆史,隻認真學一年,就想成績跟英語一樣好,那是不可能的。


    還要說明的是,中考、會考和高考的難度大概是10∶5∶100。如果中考的難度是10,會考是5,高考就是100。中考和會考是通過性考試,目的是讓你過,參加中考是為了讓你升入高中,參加會考是為了讓你拿到高中畢業證。而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國家選才大考,目的是讓你不過,絕不會因為你不會而降低難度。而且高考最神奇的地方在於:編書的是一撥人,教書的是一撥人,出題的又是另一撥人。我們的曆史教科書更多承擔的是宣教職能,距離大學學術前沿還有一段距離,出題的老師可能希望在出題的時候,通過他們的研究成果來糾正教科書中的不妥之處。原來的教科書讓高考命題專家一看,樂得假牙都能掉地上,觀點太陳舊。


    前些年北京市剛剛自主命題時,出於對難度把握的考慮,怕大學老師不了解中學教科書,出題太難,就每門學科都派了中學老師參與,我參加了曆史學科的命題。一個組七位專家,兩位還教過我,是我的大學老師。不怕大家笑話,我在命題組裏幹什麽呢?第一,給他們沏咖啡,早上起來我第一個趕到,把咖啡沏好。因為我使用電腦極不熟練,所以沒用我打字,不然我就還有一個活兒可幹。第二,當大學老師命完題之後,會很客氣地拿給我看,看看中學生能否接受。


    我一看一身冷汗,這誰接受得了?比如,我們教材上講辛亥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際上有一些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民族革命,資產階級是支持袁世凱的。支持孫中山的是華僑、留學生、會黨,都是這些人。命題專家會給出材料,讓考生們得出辛亥革命是一場民族革命的結論,不像教科書上說的隻是上層社會革命。但是,因為沒有一個中學老師這麽講過,考生接觸的教材及所有課外輔導資料都說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以,考生的高考成績之所以達不到考生希望的程度,和教學與考試的嚴重脫節有關。


    按理說,中學不應該負責高考,畢業會考完,中學的教學任務就已完成了。之後,你想考北大你就上北大的補習班,你想考清華你就上清華的補習班……高中承擔了不應該承擔的任務,但這是我們沒法兒改變的,隻能在不合理的情況下,盡量發揮去爭取最好成績。


    二、曆史這麽難,究竟該怎麽學?


    如果有人問我曆史該怎麽學,我隻能說懶人幹不了,勤快人不是事兒,這就是學曆史的方法。


    有次北大文科狀元跟高中生座談時,有同學問你為什麽曆史學得那麽好?文科狀元說,把書看十遍。其實,任何人把書看十遍都能當狀元,但是一般人做不到。不過,在高考前至少要把教材過三遍,如果你連三遍都沒看,你就不要問任何曆史的學習方法,我隻能佩服你的勇氣。書至少要看三遍,寒假前一遍,一模前一遍,高考前再一遍。


    同時,好腦子不如爛筆頭。高考曆史也是出題考,不是發一張白紙讓你默寫,是12道選擇題、6道問答題。所以必須加強解題能力,不做題一點兒用沒有,這跟數學是一樣的。數學老師一堂課不可能隻講概念,沒有例題。曆史也一樣,就是練解題,多做題分就上來了,不做題分肯定上不去。光背書不行,當然,不背書更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