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的生意雖是東西府合作,然而兩府之間也偶有摩擦,特別是近年因家主繼承人之位爭得頗為熱鬧,此事也指不定因是兩府相爭才造成的。
鄭洄笑著道:“勞煩張兄掛懷,此事洄已有眉目。目前已向直隸府報案,且讓人送了信迴京,請嚴捕頭前來襄助。”
張謹聞言也不再多問,本就鄭家家事,多問便是失禮了。雖因張府與鄭家西府的合作關係,張謹倒也希望西府在這一輪的爭權中能得勝利。
“既如此,那便好。”張謹說道,便跟鄭洄一道進了小院。
溫宥娘與溫餘卿表兄弟跟在後麵,聽張昀良問:“怎的驚動了官府?”
按道理,若是鄭家內部之爭,一般不會告知官府,而是自家人自己調查與處置。以鄭家之勢,這點事要調查亦不難。
但連京中嚴如霜都請動了,恐就不隻是鄭家內部之爭了。
溫宥娘此時的臉色也不太好,鄭家內部之爭,她也知曉一二,畢竟也並非機密之事。因此在得知玉佛受損之時,又聽掌櫃的道交接時並未出現異常,便覺得可能是東府為家主之位而對西府使的絆子。
如今鄭洄竟是報官,且願意拿出封紅請嚴如霜前來破案,就說明事態之險,連常年走商,且與直隸府關係不錯的鄭家都無法擺平。
那麽問題就不一定出在鄭家身上,而是其他人。
“這位是東府大房的三子鄭洵,世子與伯府諸位從直隸到江南便由某七哥負責,因此特來拜見。”
溫宥娘一進大廳,就聽見鄭洄正說著話。
鄭洵出身鄭家東府,長房嫡出,在東西兩府中排名七。此人看上去三十許,留有短須,目光精湛,隆鼻大眼,頗有江湖之風。
“洵見過世子、張兄!”鄭洵上前一步,對著孟世子與張家四爺道。
兩人紛紛還禮,互相客氣了一句。
鄭洄又轉身向鄭洵介紹,“這三位,便是張府的小郎君。還請七哥一路之上多加照顧。”
鄭洵對著幾人一拱手,眼光掃過溫宥娘便立即微微垂下了頭,當是看出了溫宥娘的性別,隻道:“十二弟且放心,為兄定不會出了差錯。”
此時張昀良站了出來,迴禮道:“此次前往江南,便勞煩鄭七兄了。”
因溫宥娘是女身,卻又偏偏與張昀良及溫餘卿站在一道。
鄭洵並不抬頭看向他們方向,隻微垂著頭道:“幾位小郎君客氣了。這本就是鄭某本份。”
鄭洄將孟世子與溫宥娘一行交與鄭洵,便隨即離開。
休憩不過三刻,有小廝進廳在鄭洵耳邊私語一番,又急身退了出去。
“諸位,行李已盡數搬上黔首號,還請孟世子與伯府諸位郎君與某一道上船。”鄭洵起身對著孟世子道。
孟世子隻隨意點了下頭,便走在了前麵,出了院子,直朝著水邊碼頭而去。
顯然是對直隸碼頭和鄭家船隻熟悉透徹。
黔首號是鄭家唯二的兩艘客船之一,大多為京中或江南等高門大族所用。
其身長六十八米,分上中下三層,有船艙三十餘間,頂層船艙分為四間,每一間一分為二,裏間休憩,外間待客。大多是豪門貴族中身份貴重者居住。
中層僅有一間裏屋,且八間為一套,為一船艙,中有待客之處,稍顯狹窄。
最下麵一層,便為大多奴仆所居,且為通間大房,每間可容二十餘人。
“不知幾位可還有需要?”在將孟世子與溫宥娘一行在頂樓安排妥當之後,鄭洵便問道。
孟世子是坐慣了黔首號的人,住在房間亦是老位置,因此並無其他要求。
便是張謹,因極少下江南,且往日因攜帶人少,算是從未坐過這等樓船,便道:“多謝。”算是對這等高級的房間並沒有其他意見,十分滿意。
隻溫宥娘一路打量著上了三樓,這時才問道:“樓船中可是有小船放置?”
直隸至江南,雖是人工修建運河,然亦避免不了水難,且又因難以徹底防火,因此大多大船之上都安置有小船,以便出事之事逃命。
溫宥娘這麽一問,鄭洵便道:“自是有的,且在尾端。有帆船八艘,每艘可載動三十餘人。”
孟世子與溫宥娘一行,不過二百餘人,若真遇上什麽事,八艘帆船綽綽有餘。
溫宥娘聽聞後,便點了點頭,不再多問。
待鄭洵下去,溫宥娘才與坐在一道的張家四爺道:“四舅舅,我們可能上了賊船了。”
張謹聞言,眼睛瞬時睜大了許多,看著溫宥娘道:“怎了?可是從何看出?”
溫宥娘將玉佛之事說了出來,分析道:“說來亦是巧了,鄭家前一日將玉佛送到直隸,第二日孟世子便趕了過來。這與鄭家與他相約的,待貨到之後送往國公府相違背。”
除了這一點之外,溫宥娘又將孟世子此行為何出京打聽到的說了一番,“說是老國公爺令世子出來避避風頭,然而孟世子與戚世子往日本就相交甚厚,便是因故打了一架,以老國公在勳貴之中的威信,皇後娘娘對孟世子的喜愛,又何須讓自己的孫子避風頭?”
“侄女是懷疑?”張謹想了想,也沒想出什麽出來,隻能問道。
溫宥娘是懷疑孟世子並非是因與戚世子之間的恩怨才離京的,而是被人所誘騙到了直隸。
當然,僅是把孟世子騙到直隸並不是對方的目的,所以才有了玉佛之事,便是為了將孟世子誆騙離京更遠。
離京城裏遠了,想要做什麽,倒也好下手。
溫宥娘的話將張謹給聽得有些發笑了,忙道:“侄女恐是想多了。若是真有事兒,事關世子,鄭洄怎的不會說出來?要知道在鄭家的船上出了事,鄭家也是逃不脫的。”
要在鄭家的途中出不了事,待下船之後,與孟世子分開,也是足以避免被孟世子身上的麻煩波及。
“何況報案也實屬正常。”張謹道。
鄭家兩府為家主繼承人之爭並非什麽鮮聞,但家族相爭也並不代表會永遠內部解決。
就像如此迴玉佛之事,更是涉及到皇後娘娘的壽辰禮,因事關重大,請官府插手亦非不可能。
畢竟兩府相爭,要真想將事情查下去,查個明白,請官府插手才是明智之舉。
商人之家與官宦之家不同,商人重利,雖亦重名聲,然而與官宦之家側重點並不一樣。且在名與利之間,商人更傾向於利。
玉佛之事,雖是孟世子想要將玉佛獻給皇後娘娘為生辰禮,出了紕漏事關鄭家聲名,但到底隻是孟世子私下裏替皇後娘娘準備的,並非是各地官員要求護送的貢品,名聲影響亦不是多大。
然而若是東西府之爭,卻是關係到東西兩府以後在鄭家諸多事物之上,甚至於是利益之上的決定權與分配權。
因此兩廂對比,卻還是兩府爭權要重要一些。
“此兩件事不過是湊巧罷了。便是運河之上,也少有水匪。且鄭家與漕運牛家交好。就是水匪,亦要給鄭家幾分薄麵。從直隸至江南途中,當是順利的。”張謹最後道。
雖四舅舅這般說亦是有理,溫宥娘心中卻是有些放不下心來,然而也知道無憑無據要說服對方太難,也隻能點了點頭,便不再說孟世子之事。
張謹見溫宥娘神色,也微微歎了口氣。到底是小娘子,這些年過得也不易,養成了一副過於謹慎,又多疑的性子。
“不如將咱們府上的家丁分開了來,也當是以防萬一?”溫宥娘無法說服自己不往壞的方向去想,最後跟張家四舅舅懇求道。
張府一行人,每人身邊都跟有貼身伺候的丫鬟小廝,又是在鄭家的船上,要用著家丁的地方甚少。
溫宥娘要堅持,張謹也不反對,畢竟侄女也是為了他們自家的安危著想。
隻是這樣卻要先與孟世子通一聲氣,不然張府的家丁突如其然的要□□孟家的護衛當中,也難免會引起別人懷疑,甚至反感。
溫宥娘見張謹同意,忙道:“多謝舅舅!”
張家四爺正準備道毋須客氣,身體卻突然往前撲了一下,把話吞進了喉嚨裏。
旁邊的幾人的身體也因腳下的晃動而身體搖晃起來。
等過了好一會兒,晃動才緩了下來,卻也依舊不曾平靜。
以前坐過大貨船的溫家四爺安撫眾人道:“起航了——”
☆、第074章 南好風光
孟世子聽聞張府意欲將家丁分散了開來,心下十分不解,便來尋溫宥娘解惑。
樓船的頂層除了兩家並無外人,溫宥娘便請了孟世子在外室中品酒。
“不知孟世子對玉佛之事有何見解?”溫宥娘坐在一邊榻上問。
孟世子一聽,先是眨巴了下眼,隨後似乎是領會了溫宥娘話裏的意思,嘖嘴道:“鄭家那點子事,誰不知道?”
言下之意便是鄭家內部之爭,才導致了玉佛之事了。
不過溫宥娘也沒真心想問孟世子對玉佛之事的看法,她不過是為了給家丁之事給個由頭,好忽悠他罷了。
“可若不是呢?”溫宥娘問。
孟世子雖是紈絝子弟,然而也不是智力有礙,怎得聽不出溫宥娘的言外之意,加上本就有些惜命,聽到這話一下子有精神了。
“溫家娘子這是何意?”孟世子忙問道。
溫宥娘並沒有迴孟世子的話,隻是看向站在孟世子身後的貼身小廝。
這小廝溫宥娘眼熟得很,就是在鄭家鋪子裏大張旗鼓的鬧著鄭家把孟世子給皇後娘娘的壽禮弄壞的那一人。
按道理來說,小主子身邊的小廝,多是長輩們所賜,大多比跟著的人年紀要大,或者比之沉穩。
然而這個小廝的言行,卻讓人琢磨出了不對味兒的地方。
至少溫宥娘沒看出他有什麽地方比孟世子年紀稍長,或是沉穩半分。
“恩。不知世子身後那位,可是國公爺所賜?”溫宥娘轉而問道。
孟世子見溫宥娘不肯直言,心裏跟貓抓似地,恨不得掰開溫宥娘的腦袋看她腦子裏在想些什麽。
不過想跟做從來都是兩件事,孟世子被溫宥娘勾得求知欲旺盛,卻也隻能強壓著心裏那股質問的衝動,迴道:“是我母親奶嬤嬤的小孫子。”
孟世子父母不算是早亡,然而離世之時也不算年長,至少那時孟世子不過九歲餘。孟世子能變成如今這性子,也與父母離世,不曾再被精心教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母親奶嬤嬤的小孫子,按道理也是值得信任的。
因此溫宥娘就直言道:“聽說世子當初與鄭家約定的是待玉佛到了京中之後,由鄭家人親自送往貴府。如今怎的又親自來取了?”
孟世子一聽,也不是什麽無關緊要之事,就道:“還不是戚家那小子!不知道發什麽瘋,跟我鬧了一場。我覺得京中無趣,便出來散散心。”
敢情孟世子至今還不知道戚鉞為什麽揍他,這心思簡單得還真是……
溫宥娘看得十分不忍心,隻好提醒道:“宮裏……戚世子上迴似乎是落水了?”
孟世子被溫宥娘提醒了一句,這才迴過神來,一拍膝蓋道:“哎呀,當時落水的人是他?”
弄了半天孟世子知道有人落水,然而卻不知是誰,隻是瞅見了薛九生得好看,又見她下水要去救人,心裏就起了歪心思,想給自己找門媳婦,這才跟溫宥娘對上了。
“那他怎的不跟我直說?竟是沒把我當兄弟看了!”孟世子憤憤然。
他要知道落水的是孟世子,怎的也會下水救一救,不然怎的對得起這麽多年的酒肉交情。
“本世子後來直接出了宮,是真不知道落水的是他!”孟世子苦著臉道。
要知道是他,就算是自己沒救人,後來也該去看一看的。
鄭洄笑著道:“勞煩張兄掛懷,此事洄已有眉目。目前已向直隸府報案,且讓人送了信迴京,請嚴捕頭前來襄助。”
張謹聞言也不再多問,本就鄭家家事,多問便是失禮了。雖因張府與鄭家西府的合作關係,張謹倒也希望西府在這一輪的爭權中能得勝利。
“既如此,那便好。”張謹說道,便跟鄭洄一道進了小院。
溫宥娘與溫餘卿表兄弟跟在後麵,聽張昀良問:“怎的驚動了官府?”
按道理,若是鄭家內部之爭,一般不會告知官府,而是自家人自己調查與處置。以鄭家之勢,這點事要調查亦不難。
但連京中嚴如霜都請動了,恐就不隻是鄭家內部之爭了。
溫宥娘此時的臉色也不太好,鄭家內部之爭,她也知曉一二,畢竟也並非機密之事。因此在得知玉佛受損之時,又聽掌櫃的道交接時並未出現異常,便覺得可能是東府為家主之位而對西府使的絆子。
如今鄭洄竟是報官,且願意拿出封紅請嚴如霜前來破案,就說明事態之險,連常年走商,且與直隸府關係不錯的鄭家都無法擺平。
那麽問題就不一定出在鄭家身上,而是其他人。
“這位是東府大房的三子鄭洵,世子與伯府諸位從直隸到江南便由某七哥負責,因此特來拜見。”
溫宥娘一進大廳,就聽見鄭洄正說著話。
鄭洵出身鄭家東府,長房嫡出,在東西兩府中排名七。此人看上去三十許,留有短須,目光精湛,隆鼻大眼,頗有江湖之風。
“洵見過世子、張兄!”鄭洵上前一步,對著孟世子與張家四爺道。
兩人紛紛還禮,互相客氣了一句。
鄭洄又轉身向鄭洵介紹,“這三位,便是張府的小郎君。還請七哥一路之上多加照顧。”
鄭洵對著幾人一拱手,眼光掃過溫宥娘便立即微微垂下了頭,當是看出了溫宥娘的性別,隻道:“十二弟且放心,為兄定不會出了差錯。”
此時張昀良站了出來,迴禮道:“此次前往江南,便勞煩鄭七兄了。”
因溫宥娘是女身,卻又偏偏與張昀良及溫餘卿站在一道。
鄭洵並不抬頭看向他們方向,隻微垂著頭道:“幾位小郎君客氣了。這本就是鄭某本份。”
鄭洄將孟世子與溫宥娘一行交與鄭洵,便隨即離開。
休憩不過三刻,有小廝進廳在鄭洵耳邊私語一番,又急身退了出去。
“諸位,行李已盡數搬上黔首號,還請孟世子與伯府諸位郎君與某一道上船。”鄭洵起身對著孟世子道。
孟世子隻隨意點了下頭,便走在了前麵,出了院子,直朝著水邊碼頭而去。
顯然是對直隸碼頭和鄭家船隻熟悉透徹。
黔首號是鄭家唯二的兩艘客船之一,大多為京中或江南等高門大族所用。
其身長六十八米,分上中下三層,有船艙三十餘間,頂層船艙分為四間,每一間一分為二,裏間休憩,外間待客。大多是豪門貴族中身份貴重者居住。
中層僅有一間裏屋,且八間為一套,為一船艙,中有待客之處,稍顯狹窄。
最下麵一層,便為大多奴仆所居,且為通間大房,每間可容二十餘人。
“不知幾位可還有需要?”在將孟世子與溫宥娘一行在頂樓安排妥當之後,鄭洵便問道。
孟世子是坐慣了黔首號的人,住在房間亦是老位置,因此並無其他要求。
便是張謹,因極少下江南,且往日因攜帶人少,算是從未坐過這等樓船,便道:“多謝。”算是對這等高級的房間並沒有其他意見,十分滿意。
隻溫宥娘一路打量著上了三樓,這時才問道:“樓船中可是有小船放置?”
直隸至江南,雖是人工修建運河,然亦避免不了水難,且又因難以徹底防火,因此大多大船之上都安置有小船,以便出事之事逃命。
溫宥娘這麽一問,鄭洵便道:“自是有的,且在尾端。有帆船八艘,每艘可載動三十餘人。”
孟世子與溫宥娘一行,不過二百餘人,若真遇上什麽事,八艘帆船綽綽有餘。
溫宥娘聽聞後,便點了點頭,不再多問。
待鄭洵下去,溫宥娘才與坐在一道的張家四爺道:“四舅舅,我們可能上了賊船了。”
張謹聞言,眼睛瞬時睜大了許多,看著溫宥娘道:“怎了?可是從何看出?”
溫宥娘將玉佛之事說了出來,分析道:“說來亦是巧了,鄭家前一日將玉佛送到直隸,第二日孟世子便趕了過來。這與鄭家與他相約的,待貨到之後送往國公府相違背。”
除了這一點之外,溫宥娘又將孟世子此行為何出京打聽到的說了一番,“說是老國公爺令世子出來避避風頭,然而孟世子與戚世子往日本就相交甚厚,便是因故打了一架,以老國公在勳貴之中的威信,皇後娘娘對孟世子的喜愛,又何須讓自己的孫子避風頭?”
“侄女是懷疑?”張謹想了想,也沒想出什麽出來,隻能問道。
溫宥娘是懷疑孟世子並非是因與戚世子之間的恩怨才離京的,而是被人所誘騙到了直隸。
當然,僅是把孟世子騙到直隸並不是對方的目的,所以才有了玉佛之事,便是為了將孟世子誆騙離京更遠。
離京城裏遠了,想要做什麽,倒也好下手。
溫宥娘的話將張謹給聽得有些發笑了,忙道:“侄女恐是想多了。若是真有事兒,事關世子,鄭洄怎的不會說出來?要知道在鄭家的船上出了事,鄭家也是逃不脫的。”
要在鄭家的途中出不了事,待下船之後,與孟世子分開,也是足以避免被孟世子身上的麻煩波及。
“何況報案也實屬正常。”張謹道。
鄭家兩府為家主繼承人之爭並非什麽鮮聞,但家族相爭也並不代表會永遠內部解決。
就像如此迴玉佛之事,更是涉及到皇後娘娘的壽辰禮,因事關重大,請官府插手亦非不可能。
畢竟兩府相爭,要真想將事情查下去,查個明白,請官府插手才是明智之舉。
商人之家與官宦之家不同,商人重利,雖亦重名聲,然而與官宦之家側重點並不一樣。且在名與利之間,商人更傾向於利。
玉佛之事,雖是孟世子想要將玉佛獻給皇後娘娘為生辰禮,出了紕漏事關鄭家聲名,但到底隻是孟世子私下裏替皇後娘娘準備的,並非是各地官員要求護送的貢品,名聲影響亦不是多大。
然而若是東西府之爭,卻是關係到東西兩府以後在鄭家諸多事物之上,甚至於是利益之上的決定權與分配權。
因此兩廂對比,卻還是兩府爭權要重要一些。
“此兩件事不過是湊巧罷了。便是運河之上,也少有水匪。且鄭家與漕運牛家交好。就是水匪,亦要給鄭家幾分薄麵。從直隸至江南途中,當是順利的。”張謹最後道。
雖四舅舅這般說亦是有理,溫宥娘心中卻是有些放不下心來,然而也知道無憑無據要說服對方太難,也隻能點了點頭,便不再說孟世子之事。
張謹見溫宥娘神色,也微微歎了口氣。到底是小娘子,這些年過得也不易,養成了一副過於謹慎,又多疑的性子。
“不如將咱們府上的家丁分開了來,也當是以防萬一?”溫宥娘無法說服自己不往壞的方向去想,最後跟張家四舅舅懇求道。
張府一行人,每人身邊都跟有貼身伺候的丫鬟小廝,又是在鄭家的船上,要用著家丁的地方甚少。
溫宥娘要堅持,張謹也不反對,畢竟侄女也是為了他們自家的安危著想。
隻是這樣卻要先與孟世子通一聲氣,不然張府的家丁突如其然的要□□孟家的護衛當中,也難免會引起別人懷疑,甚至反感。
溫宥娘見張謹同意,忙道:“多謝舅舅!”
張家四爺正準備道毋須客氣,身體卻突然往前撲了一下,把話吞進了喉嚨裏。
旁邊的幾人的身體也因腳下的晃動而身體搖晃起來。
等過了好一會兒,晃動才緩了下來,卻也依舊不曾平靜。
以前坐過大貨船的溫家四爺安撫眾人道:“起航了——”
☆、第074章 南好風光
孟世子聽聞張府意欲將家丁分散了開來,心下十分不解,便來尋溫宥娘解惑。
樓船的頂層除了兩家並無外人,溫宥娘便請了孟世子在外室中品酒。
“不知孟世子對玉佛之事有何見解?”溫宥娘坐在一邊榻上問。
孟世子一聽,先是眨巴了下眼,隨後似乎是領會了溫宥娘話裏的意思,嘖嘴道:“鄭家那點子事,誰不知道?”
言下之意便是鄭家內部之爭,才導致了玉佛之事了。
不過溫宥娘也沒真心想問孟世子對玉佛之事的看法,她不過是為了給家丁之事給個由頭,好忽悠他罷了。
“可若不是呢?”溫宥娘問。
孟世子雖是紈絝子弟,然而也不是智力有礙,怎得聽不出溫宥娘的言外之意,加上本就有些惜命,聽到這話一下子有精神了。
“溫家娘子這是何意?”孟世子忙問道。
溫宥娘並沒有迴孟世子的話,隻是看向站在孟世子身後的貼身小廝。
這小廝溫宥娘眼熟得很,就是在鄭家鋪子裏大張旗鼓的鬧著鄭家把孟世子給皇後娘娘的壽禮弄壞的那一人。
按道理來說,小主子身邊的小廝,多是長輩們所賜,大多比跟著的人年紀要大,或者比之沉穩。
然而這個小廝的言行,卻讓人琢磨出了不對味兒的地方。
至少溫宥娘沒看出他有什麽地方比孟世子年紀稍長,或是沉穩半分。
“恩。不知世子身後那位,可是國公爺所賜?”溫宥娘轉而問道。
孟世子見溫宥娘不肯直言,心裏跟貓抓似地,恨不得掰開溫宥娘的腦袋看她腦子裏在想些什麽。
不過想跟做從來都是兩件事,孟世子被溫宥娘勾得求知欲旺盛,卻也隻能強壓著心裏那股質問的衝動,迴道:“是我母親奶嬤嬤的小孫子。”
孟世子父母不算是早亡,然而離世之時也不算年長,至少那時孟世子不過九歲餘。孟世子能變成如今這性子,也與父母離世,不曾再被精心教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母親奶嬤嬤的小孫子,按道理也是值得信任的。
因此溫宥娘就直言道:“聽說世子當初與鄭家約定的是待玉佛到了京中之後,由鄭家人親自送往貴府。如今怎的又親自來取了?”
孟世子一聽,也不是什麽無關緊要之事,就道:“還不是戚家那小子!不知道發什麽瘋,跟我鬧了一場。我覺得京中無趣,便出來散散心。”
敢情孟世子至今還不知道戚鉞為什麽揍他,這心思簡單得還真是……
溫宥娘看得十分不忍心,隻好提醒道:“宮裏……戚世子上迴似乎是落水了?”
孟世子被溫宥娘提醒了一句,這才迴過神來,一拍膝蓋道:“哎呀,當時落水的人是他?”
弄了半天孟世子知道有人落水,然而卻不知是誰,隻是瞅見了薛九生得好看,又見她下水要去救人,心裏就起了歪心思,想給自己找門媳婦,這才跟溫宥娘對上了。
“那他怎的不跟我直說?竟是沒把我當兄弟看了!”孟世子憤憤然。
他要知道落水的是孟世子,怎的也會下水救一救,不然怎的對得起這麽多年的酒肉交情。
“本世子後來直接出了宮,是真不知道落水的是他!”孟世子苦著臉道。
要知道是他,就算是自己沒救人,後來也該去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