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墨子:不要仁愛要兼愛
第一個站出來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
在墨子和墨家學派看來,儒家不過江湖騙子,禮樂則既虛偽又無聊。比方說,禮製規定,肉類切割的方式不合規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擺放的方向不對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這些都沒什麽道理,卻是孔丘他們竭力推行的主張。15
那麽,這些繁文縟節,儒家自己做得到嗎?
做不到。
墨子說,孔丘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時,子路蒸了一隻小豬給他,他不問來路就吃了。子路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換酒,他也不問來源就喝了。後來迴到魯國,卻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儼然君子。子路問他為什麽一前一後判若兩人,孔丘居然說,那時求生,此刻求義呀!
好嘛!肚子餓就不惜妄取,吃飽了就裝模作樣,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奸詐虛偽的嗎?16
當然沒有。
問題是,這故事可靠嗎?
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學生編出來,用於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則沒有問題。17
實際上墨子對儒家的攻擊不遺餘力。《墨子》一書中的《非樂》、《非命》、《非儒》,便可以稱之為墨子的“三大批判”──禮樂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學之批判。不過墨子最反對的,還是仁愛。
奇怪!墨子不是主張以愛救世嗎?如果不要仁愛,那他要什麽?
兼愛。
仁愛與兼愛,有區別嗎?
有。
區別就在於仁愛的出發點是親情,即父母子女之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子女,到父老鄉親,到華夏族人,到蠻夷戎狄。最後,讓世界充滿愛。
顯然,這裏麵有先後,有等級。
兼愛則相反,主張不分男女老少、親疏遠近、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地愛,類似於西方人的博愛。不過,西方人講博愛,是因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愛,卻來曆不明。但總之,仁愛有差別,兼愛無差別。
那麽,兼愛和仁愛,哪個對?
這需要證明。
於是,墨家假設一位名叫巫馬子的儒生發表宣言:我愛鄰國超過愛遠國,愛本國超過愛鄰國,愛老鄉超過愛國民,愛族人超過愛老鄉,愛雙親超過愛族人。這話雖未必有人明確說過,卻符合仁愛的原則。
那麽,接下來的邏輯結論是什麽呢?
愛自己超過愛雙親。
這當然絕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張,但這個邏輯推理卻是成立的。就連儒家自己,恐怕也永遠都無法解釋,為什麽應該“愛雙親超過愛族人”,卻不可以“愛自己超過愛雙親”。這是仁愛學說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從“愛自己超過愛雙親”出發,又替巫馬子得出一個結論:
我隻可能損人利己,不可能舍己為人。
於是墨子問:先生的主義,是準備藏在心裏呢,還是打算告訴別人?
巫馬子說:為什麽要藏起來?當然告訴別人。
墨子說:那好,你死定了。
此話怎講?
墨子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
你的主義宣布後,人們的態度無非是讚成和反對兩種。讚成的人會照你說的做,而且就殺你來利他自己,因為你對他就是別人。所以,有一個人讚成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讚成,就有十個人來殺;如果天下人都讚成,天下人都會殺你。
反對的人又會怎麽樣呢?他們會認為你妖言惑眾,也要殺你。所以,有一個人反對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反對,就有十個人來殺;天下人都反對,天下人就都來殺你。
好嘛!讚成的人也殺你,反對的人也殺你,你是不是死定了?
巫馬子無言以對。18
這當然又是墨子學生編出來的故事。但學生的故事編得這麽好,先生的邏輯恐怕更加強大。實際上,就連辯才無礙如孟子,後來與墨家的一位信徒辯論,也隻能弱弱地問一句:先生當真相信自己愛鄰居的孩子,能夠跟愛哥哥的孩子一樣嗎?19
然而孟子這弱弱的一問,卻有雷霆萬鈞之力。實際上儒墨兩家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仁愛是有源之水,兼愛是無根之木。墨子始終沒能說清楚,我們憑什麽要一視同仁毫無差別地去愛所有人。是啊,憑什麽呢?
相反,儒家的仁愛盡管問題多多,卻有人之天性為根據,人之常情做基礎。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後勝出,都不是沒有道理的。20
不過,對於救世之爭而言,重要的還不是怎麽救,而是救不救。事實上就有人不主張救。在他看來,這世界根本就沒得救,也不該救。就算當真要救,有用的也不是仁愛或兼愛,而是不愛。
這個人,就是莊子。
莊子:不救才有救
第一個站出來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對仁愛,也反對禮樂。
在墨子和墨家學派看來,儒家不過江湖騙子,禮樂則既虛偽又無聊。比方說,禮製規定,肉類切割的方式不合規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擺放的方向不對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這些都沒什麽道理,卻是孔丘他們竭力推行的主張。15
那麽,這些繁文縟節,儒家自己做得到嗎?
做不到。
墨子說,孔丘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時,子路蒸了一隻小豬給他,他不問來路就吃了。子路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換酒,他也不問來源就喝了。後來迴到魯國,卻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儼然君子。子路問他為什麽一前一後判若兩人,孔丘居然說,那時求生,此刻求義呀!
好嘛!肚子餓就不惜妄取,吃飽了就裝模作樣,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奸詐虛偽的嗎?16
當然沒有。
問題是,這故事可靠嗎?
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學生編出來,用於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則沒有問題。17
實際上墨子對儒家的攻擊不遺餘力。《墨子》一書中的《非樂》、《非命》、《非儒》,便可以稱之為墨子的“三大批判”──禮樂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學之批判。不過墨子最反對的,還是仁愛。
奇怪!墨子不是主張以愛救世嗎?如果不要仁愛,那他要什麽?
兼愛。
仁愛與兼愛,有區別嗎?
有。
區別就在於仁愛的出發點是親情,即父母子女之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子女,到父老鄉親,到華夏族人,到蠻夷戎狄。最後,讓世界充滿愛。
顯然,這裏麵有先後,有等級。
兼愛則相反,主張不分男女老少、親疏遠近、尊卑貴賤,一視同仁地愛,類似於西方人的博愛。不過,西方人講博愛,是因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愛,卻來曆不明。但總之,仁愛有差別,兼愛無差別。
那麽,兼愛和仁愛,哪個對?
這需要證明。
於是,墨家假設一位名叫巫馬子的儒生發表宣言:我愛鄰國超過愛遠國,愛本國超過愛鄰國,愛老鄉超過愛國民,愛族人超過愛老鄉,愛雙親超過愛族人。這話雖未必有人明確說過,卻符合仁愛的原則。
那麽,接下來的邏輯結論是什麽呢?
愛自己超過愛雙親。
這當然絕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張,但這個邏輯推理卻是成立的。就連儒家自己,恐怕也永遠都無法解釋,為什麽應該“愛雙親超過愛族人”,卻不可以“愛自己超過愛雙親”。這是仁愛學說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從“愛自己超過愛雙親”出發,又替巫馬子得出一個結論:
我隻可能損人利己,不可能舍己為人。
於是墨子問:先生的主義,是準備藏在心裏呢,還是打算告訴別人?
巫馬子說:為什麽要藏起來?當然告訴別人。
墨子說:那好,你死定了。
此話怎講?
墨子的邏輯推理是這樣的──
你的主義宣布後,人們的態度無非是讚成和反對兩種。讚成的人會照你說的做,而且就殺你來利他自己,因為你對他就是別人。所以,有一個人讚成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讚成,就有十個人來殺;如果天下人都讚成,天下人都會殺你。
反對的人又會怎麽樣呢?他們會認為你妖言惑眾,也要殺你。所以,有一個人反對你的主義,就有一個人來殺你;有十個人反對,就有十個人來殺;天下人都反對,天下人就都來殺你。
好嘛!讚成的人也殺你,反對的人也殺你,你是不是死定了?
巫馬子無言以對。18
這當然又是墨子學生編出來的故事。但學生的故事編得這麽好,先生的邏輯恐怕更加強大。實際上,就連辯才無礙如孟子,後來與墨家的一位信徒辯論,也隻能弱弱地問一句:先生當真相信自己愛鄰居的孩子,能夠跟愛哥哥的孩子一樣嗎?19
然而孟子這弱弱的一問,卻有雷霆萬鈞之力。實際上儒墨兩家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仁愛是有源之水,兼愛是無根之木。墨子始終沒能說清楚,我們憑什麽要一視同仁毫無差別地去愛所有人。是啊,憑什麽呢?
相反,儒家的仁愛盡管問題多多,卻有人之天性為根據,人之常情做基礎。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後勝出,都不是沒有道理的。20
不過,對於救世之爭而言,重要的還不是怎麽救,而是救不救。事實上就有人不主張救。在他看來,這世界根本就沒得救,也不該救。就算當真要救,有用的也不是仁愛或兼愛,而是不愛。
這個人,就是莊子。
莊子:不救才有救